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简介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武昌起义油画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准备: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及同时期其他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举国悲痛。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自立军起义1900年,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之乱,陷于无政府状态。1900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导人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惠州起义同年,孙中山决定准备军事起义。6月,孙中山与郑士良、陈少白、杨衢云、英国退伍兵摩根及日本人宫崎滔天、平山周、内田良平等从横滨抵达香港,但被港英当局拒绝入境。9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黑龙会的帮助下,经马关赴台湾。会见日本民政长官之后,得到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承诺支持在广东举事。孙中山于是在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发动起义,也称惠州起义、庚子革命、庚子首义、三洲田首义等。起义军在三多祝发展至2万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变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组阁,下令台湾总督府不得接济起义军。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镇压下宣告失败,史坚如、山田良政等被杀。孙中山被台湾日本当局送离境,回到日本。

1900年-1907年: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钦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马炮营起义庚戌新军起义。

1910年-1911年: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前奏: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辛亥革命研究报告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结题报告 一、课题意义 人教社高一历史教材设置“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活动课,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如何与高中历史学习相契合。我们通过开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实践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相契合的新型学习模式。 二、研究目标 1.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上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整理、辨别、分析历史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开展写作历史小论文、组织演讲比赛和模拟学术辩论会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等能力; 4.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共享;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三、研究方式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模拟学术讨论、多媒体演示法。 四、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选择研究子课题,教师开设辅导讲座。 请学生在原先设计的研究课题“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研究子课题,并根据选择的研究子课题划分研究小组。 教师开设辅导讲座,向学生介绍近年来辛亥革命的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查阅各种书刊杂志以及各种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获得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和归纳资料,仔细研究内在联系。 第三阶段:写作历史小论文。 写作历史小论文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棱面展开论述,力求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 提倡合作完成。初步成文以后,还要进行加工润色。最后将所写的小论文编辑成Word 五.小论文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浙江革命人物评述

评述辛亥革命时期浙江革命人——杨哲商 不可不说,孙中山领导的那帮革命人是一帮疯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帮亡命之徒。他们没有恐惧可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可以从孙中山和地下势力结合窥见一斑。 一个年代的人有一个年代的特征。我所要说的杨哲商烈士也是如此。 杨哲商中学毕业后曾在县学任教,可后来不满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来到了上海启动学校任教,并在这期间广泛接触了革命思想,阅览了《革命军》、《浙江潮》、《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后来,他又结识了革命人秋瑾,从此献身于革命事业。但不幸的是,杨在后来“因公殉职”。在王葆桢所著《杨旭东传赞》中这样记载到当时的情况:“闻之矍然起曰:‘果如此,死亦何憾!’不禁拍案叫绝,灯花忽落,药乃爆,屋瓦皆飞,骸骨俱化。於戏语竟谶耶!”说来这也是可笑,一个投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人,竟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命丧黄泉!这难道是命运弄人?然而我们无法确认这段记述是否可靠,毕竟作家的文字带有修改的印记。但是我们可以从杨的死得出一个结论——当时的革命人缺乏严密的思维。 可能这个说法过于偏激,怕有人会说:“当时的条件如此艰苦,哪有优良的环境给你制造炸药?”更有人会说:“就算是条件优良也不能确保不会出意外,现今的实验室不也是照样会出意外?”的确,我不否认以上的观点。但是,当时的革命人的举动也太“大无畏”吧。且看看杨制造炸弹的方法,“将硝镪水、黑铅等置于玻璃管内,封紧两端后装入香烟灌、牛肉罐等铁盒内,四周再用硫磺粉、盐酸、多角铁片塞满,加盖封口。”要知道,铁片和盐酸混合后就会产生氢气,这种及其易燃党的气体哪怕是碰到一点静电也会发生爆炸,这种方法就算是在现代也是要及其小心的。而当时的杨在恶劣的条件下竟然敢大规模制造这样的“土炸弹”,这不是典型的“不怕死”吗? 此处联想到孙文私自制造炸弹一事,不也是因为“疏忽”,差点赔了命吗?想想看,当时中国民居普遍采用木材,在这样的环境下热火朝天的制造炸药,那不就是送死吗? 其实,当年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还不仅体现在随意乱制造炸药上。我想说说清末流行的刺杀活动。这里提到徐锡麟。当年徐锡麟为杀一个恩铭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是买官接近,更是趁教学一职培养了大批革命学生。然而具有戏剧性色彩的是,刺杀当天,陈伯平扔的手雷居然没有炸!这精心策划的刺杀大计就被一颗小小的手雷给搅黄了!估计徐锡麟在执行刺杀计划的前一天还在为自己的“完美”计划沾沾自喜呢!但是,徐锡麟究竟还是做了功课的,在短暂地犹豫之后立马拔枪,将自己手中两支枪的子弹尽数打光,然而这数枪均未置恩铭于死地!还是那陈伯平的补刀送了恩铭最后一程。 然而,我还是想说当时革命人思维的不严密。他们当时刺杀的全是清政府的改良派!恩铭就是其一。他们试图通过杀死清政府内的改良派,留下保守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而他们的目的也确实实现了。但是,他们是否想过,这样的举动可能让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不利?在我看来,他们完全可以私下创立、发展一直人民支持的军队力量,把腐朽的清政府送进历史的垃圾箱,而保住这些有能力和想法的改革家。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革命人的“努力”使得清政府加速腐朽并未后来的革命创立基础,怕也无日后的“辛亥革命”以及共产党的“开天辟地”。 可能我的想法显得幼稚,但这就是我读这段历史的些许想法。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讲义

辛亥革命讲义 展开: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盛大节日。每年国庆节期间,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威武雄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都会矗立起一位伟人的巨幅画像,深情的注视着过往的人们。这位伟人,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百多年前,孙中山第一个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领导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它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十九世纪,一同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教学过程: 国难深重 鸦片战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这段历史的起点是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 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正竭力扩张世界市场,掠夺殖民地。为了谋取暴利,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不仅造成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而且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毁收缴的鸦片,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然而,英国却借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战争已经爆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对英国这个交战对手的情况、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巨大变化可谓浑然不觉、一无所知。1842年5月,战争已经进行了近两年,道光帝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至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来往,与俄罗斯是否接壤。面对这些问题,满朝文武官员也是张口结舌,无人知晓。 在这场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终败下阵来,被迫签订了耻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洋银”二千一百万元,使中国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所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桌子线)。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一系列屈辱和苦难的开端,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发展脱离开原有的轨道,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封建统治阶级警醒和振作起来,相反,他们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中,把《南京条约》看成“万年和约”,想当然地认为,天下从此太平无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化。1843年,两江总督耆英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称“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道光帝也承认,但他并不能提出任何解决办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新的危机很快再次袭来,在十几年后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不仅侵略了广州天津等沿海重要城市而且还攻进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从中国攫取了经济、政治等特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中考历史】2018最新历史中考历年试题(分专题)汇编:辛亥革命(附答案)

辛亥革命 【2015 厦门】12.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 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这一年是 A .1912年 B .1924年 C .1925年 D .1927年 【2015 贵州安顺】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 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 B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7.【2015福州】 “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2000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这个事件”是【B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南昌起义 D .西安事变 8.【2015龙岩】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A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新中国成立 10.【2015泉州】图3是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 书。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D 】 A.1946年 B.1947年 C.1948年 D.1949年 【2015佛山】7.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 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C 】 A .中国同盟会 B .武昌起义 C .中华民国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8.【2015恩施】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B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强学会 8.【2015怀化】以下能达到右图效果的历史事件是【C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7.【2015南京】右侧宣言指导的是【C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2015玉林】 “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B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 13.【2015鄂州】 “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B 】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列强忙于火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也导致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只发展在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2,相对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来说还很薄弱,这就意味着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不可能让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民族工业相对与本国自然经济来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下,民族工业很难发展。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辛亥革命引发的思考

辛亥革命引发的思考 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完全意义的伟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同时,“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造就了作为民主旗帜的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思想战线的斗争,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辛亥革命年表

辛亥革命年表 1910年 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 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 4月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原。 1910年 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1911年 1月30日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 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 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5月8日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为总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 5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 8月13日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 8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 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 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口驻军起义。1911年10月12日,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1911年 10月14日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1911年 10月18日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 10月22日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西安起义。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 10月23日九江起义。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 10月27日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 10月28日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湘军援鄂。 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 10月31日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 11月1日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1911年 11月3日贵阳起义。以杨盖诚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为院长。 1911年 11月3日陈其美、李燮和发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1911年 11月3日河南革命党人数十人被捕遇害,计划于次日发动的开封起义流产。

辛亥革命研究

蒋雁行与淮安辛亥革命 蒋雁行(1875-1941)字宾臣,直隶河间人,勋二位、靖威将军、陆军上将。1875年(光绪元年)生于直隶阜城,1895年入新建陆军,后入北洋武备学堂幼年班,1898年冬选派日本留学,入日本成城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一期步兵科,后入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见习士官,1902年3月毕业,回国后历任北洋将弁学堂、速成学堂提调,保补用千总、以守备尽先补用,后调任江北军队任职,1911年6月23日任江北督练公所总参议并赏给陆军正参领衔,旋任陆军第十三混成协协统,同年光复后任江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5月1日免江北都督职,奉命进京,江北军政府撤消,改任总统府军事顾问,10月17日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13年7月6日任江北检查使,8月27日署江北护军使。1914年9月10日特任将军府靖威将军,并调任陆军训练总监。1916年2月13日协办南京军务,10月7日任绥远特别区都统,次年7月被迫退职闲居。1920年1月1日晋授勋三位,8月9日任参谋次长。1922年10月10日晋授勋二位,1923年3月加入蒙事研究会,12月28日授陆军上将。1924年11月参谋次长离职,1926年初任十四省讨逆联军总参谋长,8月12日任安国军政府陆军总长。1931年迁居北平,1941年病逝。① 蒋雁行与淮安清江光复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革命军武昌起义,江北提督段祺瑞奉召赴援,新简提督杨慕时未至,人心惶惑,知有大乱。九月十六日黎明,驻清浦北洋十三协哗变,阑入县城,开放狱囚,恣意焚掠,护提督淮扬道奭良逃逸,公私损失殆尽。日晡,始饱扬北而去。二四乡乱民亦揭竿而起,相率抢劫。全县骚然,至有邻里亲戚互为攘夺,恬不为怪者,盖时值大歉,盗心起于极寒,狡黠着煽而动之,故溃败决裂。至于如此。十九日,在城士绅公请陆军参议蒋雁行为江北都督。②至此,蒋雁行,就这样很顺利的登上了清州最高历史舞台,蒋的登台可一和江苏巡抚程德全进行革命有得“媲美”。蒋雁行完是一地地道道的旧官僚,代表了广大士绅的利益,他是清州当地士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外在符号。据祁龙威、周新国主编的《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中援引当时《民立报》对之评价,实为一阵见血:“江淮规复团”的成立与蒋雁行的通电反对,揭穿了他脱离清廷是假,同时蒋还与孙宝琦勾结、阴谋取消独立的通电,更加暴露了蒋雁行的反革命面目[2],他之所以实施这么多反革命罪行,一切都是源于他的阶级属性。他是代表了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这就为他下面杀害革命党人埋下了伏笔。 蒋雁行与淮安陈兴之被害案案 陈兴之,睢宁人,徐州中学学生,素有革命思想。清州十三协兵变后,徐州的秩序很混乱,丰、沛、萧、砀土匪蜂起,徐州中学因此停办,陈心之回家去。③ 江北都督蒋雁行,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有许多 ①冯自由:《民国人物传》 ②祁龙威、周新国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张建侯<记清江兵变> ③祁龙威、周新国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韩席筹、范石府<陈兴之被害纪实>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第8课 辛亥革命(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预习梳理】 1.背景 (1)经济:清末“新政”、“ 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_____、____学说。 (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3)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积极意义

论辛亥革命积极意义 梁友元 201001080125 王子敬 201001080144 吕亨达 201001080130 任静青 201002030131 经管学院 10会计班

论辛亥革命积极意义 小组人员:任静青、吕亨达、梁友元、王子敬二十世纪初期,旧时的中国正处于腐朽、软弱的清朝统治之中,清王朝的日益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让当时的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但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主和富强的情绪变得日益高涨。《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不断的侵略、掠夺且清政府迫于赔款的压力,数次加重民间税赋,致使民怨沸腾。虽然国内的有识之士在不断的主张变革且清政府也有意想摆脱困境,但“新政”的实行和预备立宪都没能挽救清政府,并且在不断的改革中,清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让变革成为一具空壳,让民族矛盾及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不断尖锐。鉴于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压迫及当时社会民怨沸腾、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的情况,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斗争不断爆发,各阶层的人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进行着对抗,就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斗争之中,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了主要的角色。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清政府已是一艘失去航向的旧船,任何一点微风也会将它推到触礁沉没的边缘。山雨欲来风满楼,社会矛盾的激化、各阶级的不断反抗,革命的爆发已在所难免,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即将开始。

在这场日后对中国学者思想改变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中,最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资本得到了充分积累,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受制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此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发展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就必须要冲破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桎梏,加之当时留学成潮,培养了一批先进的、敏锐的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孙中山成为了革命大潮的重要推动者,1894年他北上向李鸿章上书希望改革但惨遭冷落,之后他决心以革命来推翻清朝的统治,同年11月,他创办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革命的序幕就此拉开。孙中山在广州策划起义失败后,又于1905年成立了同盟会,随后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将中国资本主义革命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面对各地的起义,清政府都以武力进行镇压,并不断将国民的利益出卖给帝国主义,使人民对清政府更加失去信心,革命的呼声不断高涨,“成都血案”的爆发又再一次将革命的矛头对准了清政府,锋利的刀口已经架到了清政府那狰狞笑容下脆弱的脖颈上。人民的怒火在不断燃烧,一场清政府始料未及的起义已经酝酿成熟,一触即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一夜间,起义军占领了武昌,三天后便光复了武汉三镇,人民参与革命的热情伴随着对清政府仇恨的怒火不断的往外迸发,辛亥革命被这一声枪响推向了高潮,仿佛破晓前最后的黑暗,人们翘首企盼着,曙光慢慢显现。1912

《辛亥革命》 习题

第7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物是() A、陈独秀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2、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3、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 A、武昌 B、南京 C、南昌 D、上海 5、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6、“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7、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 A、1895年 B、1898年 C、1911年 D、1949年 8、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9、下列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符合的是() A、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B、建立中国同盟会 C、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10、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

辛亥革命代表人物

1、.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孙中山。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西方教育,在自然科学知识之外,也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并感到国家面临危机,开始认识到依靠清政府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之后艰苦的寻求救国真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进行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功绩和地位也逐渐为革命者所公认,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众望所归的领袖。 2.章炳麟,原名绛,好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早年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参与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前往日本,思想开始转变。它写了《黑客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03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相信中国人民在革命之后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他曾留学日本,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所发起的革命活动。它撰写了《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合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系统阐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4.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人。他于1903年赴日留学,到东京后立即投入爱国革命运动,参加拒俄义勇队。他写成了《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并且宣传了爱国思想炙热激进,具有强烈感染力,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武器。 5.女革命家秋瑾,她批判封建旧礼教,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她强调,妇女接到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要做事,不可寄生,欲自立,非参加革命不可。他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6.黄兴,少年时代受过封建主义的教育,后来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后来去日本留学,收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活动。归国后,成立华兴会,任为会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