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差异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差异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差异
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差异

公共能力培养安排计划-张爱武

日期内容

教室

7.7上午8:00-11:00 讲授问卷设计方法,并进行安全

教育

教学楼

92人的教室

7.7下午-7.8下午设计问卷并反馈

7.9上午-7.10上午发放问卷

7.10下午

13:30-17:00

汇总问卷情况,并给与指导教学楼92人的教室

中国家庭 Family life in China

作者:cctv2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9616965549.html,

[标签:国家家家庭中国]

分享到:0

I live with my father and mother in a very big house in Dongguan. My parents are both very busy. they leave for work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don’t return home until late in the evening.

When I am home on weekends from school, we spend a lot of time together. We talk about my studies, my health and my school life. I love my parents very much. My grandparents are still living, but they don’t live with us. their health is good and they both do sports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My grandmother does gymnastics with elderly women her age in the park. Both of my grandfathers play basketball in the morning and sometimes they go swimming.

Chinese people eat rice for every meal, but I don’t like rice because I think it is tasteless! We eat meat, fish and vegetables. My family eats noodles and congee. My favorite is noodles.

I often play computer games because I like it so much. I often watch Japanese cartoon movies with my parents on the weekends. On long holidays we take trips, too. That is my description of typical family life in China.

我和我的父亲和母亲住在一个非常大的房子在东莞。我的父母都很忙。他们很早就去工作在早上和晚上不回家直到。

当我从学校回家在周末的时候,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起。我们谈论我的研究,我的健康和我的学校生活。我非常爱我的父母。

我的祖父母仍然活着,但他们不会和我们住。他们的健康是好的,他们都做运动在早上非常早。我祖母做体操与老年妇女在公园里她的年龄。我的祖父在早上打篮球,有时候去游泳。

中国人民为每一餐吃米饭,但我不喜欢米饭,因为我认为这是无味!我们吃的肉、鱼和蔬菜。我的家人吃面条和粥。我最喜欢的是面条。

我经常玩电脑游戏,因为我喜欢它这么多。我经常看日本卡通电影在周末和我的父母。长假期我们去。

这是我在中国典型的家庭生活的描述。

As the world is developing rapidly, so as China, even the buildings and the outlook changes largely within 10 years, however, when we look deep into that, the residents in China has also changed a little. For the most obvious one is that families are no longer allow to have more than one child due to the 'One Child Policy' China has established years ago, in order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This is working very effectively but also brings a little bit pity for those families that is having one child only. I think this is a bit cruel but it's the only choice for such a big country preventing their public from lack of resources due to overpopulated area, this is actually a clever decision. Every family member are expected to work hard because 1 couple ne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4 parents and of course when their only child grown up he\she also needs to be in the same situation, therefore they work hard for the family and for themselves.

Chinese family recently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First of all, reflected in the family dinner table. 60s is what to eat. Ba Jin wrote the article again remember what to eat what, was the crusade. But. Today, people in the restaurant for dinner is very c

关于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与危机,但就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乃至对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与及其大的影响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与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并且中美两国都具有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实力,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就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与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就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就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总体上说就是极端复杂的,但又就是简单的利益问题,中美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两国利益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而已。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就是通过世界现代经济的全球化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一方面要抑制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动荡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因此,美国又不得不忐忑不安的瞧到生机勃勃的中国在逐渐崛起,甚至威胁到她的霸主地位,于就是美国一方面要表面上支持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又忧心忡忡的不愿中国强大,甚至在各方面打压中国,不愿使之富强。 从保持世界与平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美两国都需要从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来瞧待与处理中美关系,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造福两国与世界人民。目前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互利双赢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于分歧与摩擦可通过平等磋商妥善解决,中美关系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定律,就就是从冷战结束之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增大,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只就是需要的层次与方面不一样,但双方已经形成依存的关系。既然就是依存的关系,里面必然有相互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有问题的关系。 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更多就是战略问题,像越南问题,讨论问题都就是跟战略关系相关的。冷战之后有很大的变化,集中讨论战略关系情况发生问题,扩展了亚太地区的金融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出来之后要谈怎么克服金融危机的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出现谈论怎么克服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现在中美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面越来越扩大,有两军交流,经贸交流,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的交流,还包括关于反恐问题,打击跨国犯罪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美两国具有一致的瞧法。 中美关系就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瞧,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而且对于美国来说台湾问题就是中国现在比较注意的问题,国美多次干涉台湾问题,因为美国害怕中国统一以后影响到它的世界霸主地位。 稳定同美国关系,就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就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与谐。美国就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她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就是不争的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见解

美国《侨报》8日发表题为《中共十八大:坚持和平发展赢取国际环境》的社论。文章称二战以后,中国曾经错过许多世界经济发展的良机,成为世界经济的落伍者。但在过去十年,中国紧紧抓住了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大调整的黄金机会,即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的重新布局。 其次,新技术革命促动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欧美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最重要的承接者。经济的纽带,成为新时期中外关系,尤其是美中关系,最坚实的维系力量。 美中在反恐战争中,能够互为奥援;在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中,中美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抗击。这确保了美中的合作,不仅有经济的前提,还有战略的基础。过去十年,中美之间的最大成果,是建立和稳定了相互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过去十年,成了美中关系的“黄金十年”。 但2012年是个变局之年。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这一切都指向一件事,就是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中对华意图的重新布局。美国大选中,中国一再被提起、被攻击,这并非全是选举游戏,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 国际关系的变化,折射的是国家实力变化。过去数十年,国际关系领域所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七跃居到第二,使得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极大地撼动。尽管中国一再表达和平崛起的意愿,但美国却感到威胁,因此美国出手布局是意料中事。在未来十年,如无意外,中国经济总量将日益逼近美国,中美关系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调适、大摩擦的过程。如同过去几个月中华为、中兴事件所显示出来的那样,中美经济关系的摩擦已经日益深化,从过去的汇率之争升级到了安全之争。美国制造业的重返之路,与中国企业的扩展之路,迎头碰撞。 另外,中美在军事领域的直接和间接的角逐有加剧趋势。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金融危机的消退,美中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消减,而利益冲突在加剧。如前所述,近来中菲、中日争端,美国的影子若隐若现。未来,在中国的周边,南海、东海、太平洋,美中之间的遏制与反遏制之争,将成为常态。 长期以来,中国施行的是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外部压力下,中国被迫进行策略上的调整。钓鱼岛争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日本率先出招,中国强硬反击、后发制人,改变了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势。中国已到了一个以实力求和平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将放弃和平。未来十年,和平与发展还是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的主题。中国调适外交策略,不是放弃韬光养晦,不是要挑战和推翻现有国际关系格局,而是更强调“有所作为”,以在现有格局下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中国和美国大学生活的差距

一美国大学生的作息和学习 由于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一学期修哪些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因此大学生没有整齐划一的作息时间,也绝没有熄灯制。如果第二天早8点无课,那么愿起早还是睡懒觉完全是个人自由,学生宿舍通常不超过3人,及宿舍内的设施差别外,这方面跟国内大部分大学大学生的状况基本一致。美国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作息制度跟中国大学存在很大差别,中国文化在作息时间上讲究的是规律,上课时间基本都是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而且时间都很有规律。另外中国大学里边的学生活动中心跟美国的也有差异,中国大学里的活动中心一般就是些体育设施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没有以供学校举行活动用,不会出现如休息室、娱乐室之类的,更加不会有游戏厅。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中美文化对个人的态度,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学校大部分设施主要以学校为,而美国文化里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 二美国大学生看待学位证书的态度 学位证书固然很重要,它是你受过并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里每年夏天举行的毕业典礼,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庆典,典礼之后还要大宴宾朋,包括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和亲属。美国大学毕业生此时的心情大概与中国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时相当,中国学生的关键是能否通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而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关键却是能否大学毕业。另一方面,美国是个讲求实际的国家,美国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偶学位还未拿到,就已经在公司里上班,薪水当然是与其学位相当的。 美国社会既重视学位,更重视实际能力。美国技术部门用人不仅看其成绩单优秀与否,还要看其是否学过某些重要的课程,同时给一技术问题令其在一两

周内解决,最后还要判断其是否能和同事融洽相处。但是,在一时难以分辨高下时,当然是以学历、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来决定取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美国大学生的恋爱态度 美国是充分开放的社会,包括性开放。美国青年谈恋爱较早,高中生即开始date(约会),据说高中毕业的女生中处女已经不多。但多数美国大学生还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因为获得大学学历是通往未来幸福的重要桥梁,美国大学教授对功课要求又非常严格,每门课都经常有不及格的学生,功课不及格要重修、重交学费,多科不及格则拿不到学位。因此将学业视为儿戏,早恋早婚的学生并不多。何况在那样开放的社会里,男女之间已没有多少神秘可言。 另外美国社会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男女关系恐怕是头号隐私(政界人士则除外)。因此大学校方不大过问学生这方面的事,而且也无权过问。无论同居、还是早婚,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如有违法,则是司法部门的事。 四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言谈举止的纪律约束 在美国,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个人自由,但有一个前提,即不得妨碍他人。因此在教室里当然不能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吸烟,否则教授有权令其出去,胡闹的可以立刻叫警察来,因为那样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宿舍里同样不能大声喧闹,否则其他同学可以报告宿舍管理人员。遗憾的是美国有时也“法不责众”,周末晚上的喧闹和摇滚乐有时也无人过问,只好忍耐。至于打架斗殴,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只有好莱坞电影里常出现。打架的结果则是立刻被警察带走,弄不好吃一场官司,赔一大笔钱。

浅谈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 '. 浅谈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 任。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未来的两个超级大国,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影响着世界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平衡。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美国式一个发达国家的领袖,是国际社会中既得利益国家的代表。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是国际社会弱势力群体的代言者之一,其本身也在为争取自己在国际社会中更有利的地位而努力。因为双方都是大国,所以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也不可能不去考虑对方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因而在两国的关系上必然是一种基于竞争而共存的一种关系,在涉及到自己核心利益的时候,两个国家都会毫不犹豫的动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以进行维护。 但是,中美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美国人需要中国人制造便宜产品来满足需求,这样它就把数以十亿计的资金投入中国,并且近乎疯狂的进口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在最近十年中,美国家庭由于购买中国的廉价产品而节约了6000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最大市场,中国获得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最近三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对中国的最大直接投资国。美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庞大,每年的进出口总额远远超过中国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当然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没有直接涉及,但已经比较明确的表现出他的立场—支持日本,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这也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 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尽管中美存在许多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的诸多原因,但是中美两国都有广阔的市场,贸易关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很强,文化的相互渗透也很快。所以中国应致力于加速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更注重同美国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我们既要坚持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也要谦虚的学习其他比我们好的国家的正确发展方法。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控规和美国控规的区别

中国控规和美国控规(Zoning)的区别 王峰黄博燕 【摘要】中国控规最初只是上世纪80年代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区划。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政府地位和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的不同,使控规和Zoning存在诸多不同。本文运用比较法从控规的针对对象、控制体系、编制单位、审批机构、与政府政策的关系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中美控规的异同,并进一步根据中国自身的背景特点,提出中国控规应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控规;Zoning;公共利益; 中国控规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周建军,1996)。其诞生简要历程是:①1980年,美国女建筑师协会来华带来了土地分区规划管理的新概念;②1982年,为适应外资建设的国际惯例要求,上海虹桥开发区编制土地出让规划。成为我国控规的开河之作;③1987年,清华大学在桂林中心区详细规划中引入区划思想,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控规基本方法。控规的名称在该规划中正式提出的;④1988年,温州市旧城控规,广泛吸取了国内外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控规成果;⑤完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雏形自此诞生,规划逐渐走向完善。(汪坚强,2010)中国控规最初只是80年代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区划。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政府地位和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的不同,使控规和zoning存在诸多不同。 1.针对对象不同 Zoning(区划)看似是私有制之下政府干预房地产的工具,引用“公共利益”为法理,但大量zoning针对已建成区域,是在已有的各个权利主体间订立契约关系,固化产权,协调临近地产的相互影响。“区划”的土地容量和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十分刚性,这是旧城改造、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之需要。而中国的控规,则主要是针对未来的新建城区,确定一部分国有土地拍卖的量、未来开发的用地性质、建设量等。控规往往是在一块新的、从农村土地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的“生地”上,把路网、地块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等确定下来,明确用地性质和指标,承诺政府投资、公布政府愿景,以此来引来开发商、企业和居民。因此,新区建设所需指标需要更多的弹性。

美国与中国饮食的差异和特点

美国与中国饮食的差异和特点 中国与美国的饮食差别体现在: 其一、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相关阅读:美国饮食文化) 中国与美国的饮食差别 其二、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 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其三、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饮食特点”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

其四、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 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其五、中国人的烹调往往放盐较多,而美国人做菜下盐仅为中国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盐。摄盐太多可引发种种疾病。 其六、中国人烹调时爱下味精,而美国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钠,过量摄入有损健康,特别是对幼儿的发育影响甚大。(实际上世卫组织已经取消了对味精-谷氨酸钠的食用限制,并认为味精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当然味精确实含有纳,吃太多会让你口干舌燥。) 其七、中国人进食新鲜蔬菜瓜果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较中国人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亦多得多,但肠胃功能却因体内缺少纤维素而受到影响。中国的消化系统患病率及患癌率却大大超过美国。 其八、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美国人则无此爱好。 其九、中国人喜爱食糙米和普通面粉,美国人则偏爱精白面粉制作的面点。实际上糙米和普通面粉所含营养物质高于精白面粉,这对日益爱食精白面粉制品的中国人是一个有益的提示。 其十、中国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群众和美国人都有爱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习惯,但美国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鲜和牛肉的质量和卫生条件,选取深海的无污染的为必须的条件。而中国人却注意不够。 十一、美国人餐后习惯加一份甜食,而中国人餐后习惯食水果。水果当然比甜食有益,但中国人又往往餐后水果再加甜食,尤其是宴席上。不少营养学家认为餐前用水果比餐后有益。 十二、中国人往往餐后饮一杯热茶,而美国人餐后却爱饮咖啡。茶能降低胆固醇,而咖 本网注明“来源:美国饮食特点”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少数的几个政治和军事大国,两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都对世界局势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始终没有放弃与对方发展良好而平稳的关系的意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所以存在着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有广阔的前景。本文致力于研究中美关系现状,并展望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意识形态,区域稳定,共同利益,合作共存 一、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贸易关系以从世纪之初的罗曼蒂克到当前的恶毒拒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的提升,这些与美国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与国内的选举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布仕政府调整对华经贸的政策。再有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停滞不前,也加大了布仕政府对华贸易问题的压力。但是,中美两国领导都充分看到了中美关系的利与弊,美国对中国更是既爱之又恨之。中美的贸易关系正处于微妙之中,美国的发展要靠中国,中国的发展亦离不开美国。中国应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呢? 二、具备友好发展的基础 1、两国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方统计,在贸易领域,今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102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中方自美方进口27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在投资领域,今年1至10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3308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增加。据美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9月美对华口增幅达18.5%,大大超过美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中国现以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费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除双边贸易取得积极增长外,两国还就经济和金融等问题保持密切磋商和对话,可见中美关系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受损都必将导致另一方受损。“9.11事件”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肿没共同利益和分歧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中美关系友好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美国虽然在有的地方存在分歧但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应努力寻找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 三、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关系为何从罗曼蒂克步入了当前的恶毒拒绝?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贸易收支方面,由于美国对华年年贸易收支逆差,且贸易逆差额逐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中国与美国所得税会计比较

中国与美国所得税会计比较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并经长期研究和实践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美国随着《FASB说明书第96号》的发表,所得税会计已比较规范和完善,而我国所得税会计则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中美所得税会计的比较,以期对理解和规范我国所得税会计有所帮助。一、所得税会计核算内容的对比 (一)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原因的对比 会计收益是指根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通过财务会计的程序确认的、在扣减当期所得税费用之前的收益;应税收益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收益。显然,会计收益的计算过程严格地受财务报告须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限制;而应税收益的计算则受国家税法的约束。对于它们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国际会计准则12——所得税会计》分为水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我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分法,也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美国Nikolail和Bazley合著的《中级会计》把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原因分为5种:即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营业亏损抵回与抵后、税收减免及期间所得税分配。但美国协会下设的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67年公布的第11号意见书——“所得税会计”,把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不同而造成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发生的、在以后能转回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于1987

年公布的替代第11号意见书的《FASB说明书第96号——所得税会计》,则把“时间性差异”这个词扩展为“暂时性差异”。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两国对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原因的分析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论述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都认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是造成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差异的两大基本原因。 (二)两国关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内容的对比 尽管我国在1993年7月1日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使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但目前还不规范,且我国是采纳国际会计惯例的,而美国属于英美法系,美国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与国际会计惯例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1.永久性差异的对比 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企业一定时期的应纳税所得与税前会计利润因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后,不能在以后各会计期间转回。美国把永久性差异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有些收入在财务报告上确认为收入,但不要求纳税。如市政债券利息、公司因投保职工死亡而取得的人寿保险所得。(2)有些费用在财务报告上确认为费用,但税法则不允许扣除。如商誉的摊销、高级职员的人寿保险费。(3)有些项目税法规定允许扣除,但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现在状况良好,两国领导都已明确表示要共同努力,全力扩大两国合作,提升双方合作水平,他们或者出于真心,或者出于有意,或者出于别有所图,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两国都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造福于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态度,理性辩证看待中美关系,才能使我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中美关系形势矛盾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但中美关系仍然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这是两国开展合作的基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还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当今世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

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一直以来,中美关系都是中国外交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所以,中美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和平与稳定。 形势:目前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

3第三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区划_zoning_的

第三章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区划(zoning)的关系 从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不难看出,它借鉴了大量国外的经验,其中最主要是参考了美国Zoning,因此有必要对Zoning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 3.1区划(zoning)概述 3.1.1 起源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区划起源与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1884年,德国在Altona率先实行区划,随后法兰克福(1891)、柏林(1892)、汉堡(1896)、纽纶堡(1902)、慕尼黑(1903)相继制订了土地分区管理条理18。1909年,英国也有了区划。然而,区划成为立法措施并得到普遍意义的发展,是在1916年,美国纽约提出第一部区划法之后。 3.1.2 区划法在美国的产生 本世纪之初,欧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急剧展开,高层建筑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奇迹的曼哈顿,成为私人投资的热点,高层建筑发展尤为迅速。各开发个体为了在自己拥有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公共利益,导致区域卫生条件下降,阳光空气丧失,火灾危险增加以及城市面貌丑陋等恶果。直到1915年,42层的公平大厦(EQUITABLE BUILDING)的建设严重损害了周围建筑的空气流通和采光以及公共和私人利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土地价值下降,使这一矛盾最终诉诸法庭解决19。 1916年在律师Edward Bassett等人建议下,纽约市议会及地方政府通过了“纽约市用地区划条例”,此管理规则是由早先的三种土地使用管理控制的方 18、吕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19、赵大壮,“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及方法初探,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地震出版社,1992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浅析中美经济关系

浅析中美经济关系 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 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