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3)

第二章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对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社会生产力进行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社会生产力的含义、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现代生产力系统。要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了解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要掌握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了解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教学要点]

第一节社会生产力的含义、结构与发展

一、生产力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利用和控制自然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人的因素起着能动的主体的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劳动资料状况,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简单协作

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的协同劳动,分为没有分工的简单协作和有分工的复杂协作。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它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

(二)分工与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的基本特点,是劳动者在手工劳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劳动,与简单协作相比,它是一种更进步的协作劳动形式。

工场手工业是由两种方式产生的:一种是资本家把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合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属于混合的工场手工业;另一种是资本家把同行业的许多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在相互衔接的不同工序上进行操作,共同完成一种产品,属于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三)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一切发达的机器都是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作机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机器大工业的特点是: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机械化的劳动代替了手工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成熟形式或典型形式,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手段。

三、新科技革命及现代生产力系统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促使新兴产业部门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及不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能使生产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得到扩展和提高:它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不断改进劳动资料的质量;扩大劳动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引起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的变化。

(二)现代生产力系统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不断增加,逐步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在现代的生产力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仍然是三个基本要

素,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企业组织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信息网络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运行系统。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改变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二、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要对特点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变革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二是对特定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

经济制度的含义有两种界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二是反映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以各种具体形式来体现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和局部调整。

第三节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规律

一、影响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增长指社会物质资料实际产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

1、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

古典学派认为,增加国民财富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劳动者人数,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两点,即生产要素增加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成果表明,要素生产率提高特别是技术进步,乃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2、促进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因

通过经济学家的长期探索发现,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四个主要原因:即投资(资本积累)的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1)投资的增长。投资本身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但是物质资本品的投资还是技术进步赖以实现的载体。

(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许多方面,如劳动者的营养和健康、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等。

(3)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各不相同。如果生产资源能够及时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那么,在要素投入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加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

(4)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是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第四个源泉,也是最重要的源泉。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函数的位置得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3、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这是因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建立在明晰的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它会为人们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效应。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内的创新活动,设法阻止“搭

便车”行为,使私人收益接近其所创造的社会收益。

二、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1、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

技术发明是技术进步的前提,但知识和发明本身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除非它们得到应用。而技术发明在生产中的运用,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来的,所谓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它包括下列五种情况:①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④实现企业的新形式。

2、建立促进创新活动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含义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创新活动的发展,使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取得更好的绩效,在国家的层面上为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所做的制度安排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以创新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下的相互作用体系。

三、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人们广泛的接受。

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目标。②可持续发展否定传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追求人类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③可持续发展观念则明确把环境因素及其维护和改善纳入经济发展的过程。

2、可持续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首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①控制人口数量,人类自身再生产要与社会物资再生产相协调;②提高人的素质,人类的科技水平越高,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利用能力就越强。

其次,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就是要降低资源的消耗,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强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保证程度,最大程度地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再次,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对资源利用各个环节的管理,使环境问题的产生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根据资源和环境的特点,做好资源开发保护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资源加工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与资源节约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思考题及答案要点]

1. 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答案要点]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利用和控制自然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反映着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人的因素起着能动的主体的作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

(4)劳动资料状况,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2.试述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案要点]

(1)简单协作。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的协同劳动,分为没有分工的简单协作和有分工的复杂协作。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它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

(2)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基本特点,是劳动者在手工劳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劳动,与简单协作相比,它是一种更进步的协作劳动形式。

(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的特点是: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机械化的劳动代替了手工劳动。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

(1)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促使新兴产业部门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及不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进步能使生产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得到扩展和提高:它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不断改进劳动资料的质量;扩大劳动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引起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的变化。

4.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含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改变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5.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1)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要对特点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变革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二是对特定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

(2)经济制度的含义有两种界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二是反映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以各种具体形式来体现制度。

(3)经济体制改革,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部分调整

和局部调整。

6.影响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两点,即生产要素增加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研究成果表明,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这包括投资(资本积累)的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四个方面。

(3)技术进步是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第四个源泉,也是最重要的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试述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创新体系。

[答案要点]

(1)技术发明是技术进步的前提,但知识和发明本身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除非它们得到应用。而技术发明在生产中的运用,也就是“技术创新”。

(2)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含义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创新活动的发展,使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取得更好的绩效,在国家的层面上为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所做的制度安排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以创新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下的相互作用体系。

8.试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一,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目标;其二,可持续发展否定传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追求人类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其三,可持续发展观念则明确把环境因素及其维护和改善纳入经济发展的过程。

(3)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政治经济学(资)3-9章在线测试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资)》第03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B C D 、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执行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是 A B C D 、在下列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A B C D 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职能 A B C D

D、复杂劳动成为简单劳动的表现形式 2、在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一般价值形式是( ) A、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唯一的、同一的商品上 B、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固定地表现在贵金属上。 C、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D、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3、货币的起源是.( )。 A、商品交换自发产生的 B、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C、政府强制规定的 D、贵金属天然具有货币的属性 4、商品的价格( ) A、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与市场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C、必须与商品的价值保持一致 D、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动成反比 5、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货币是惟一地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正确错误 、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正确错误 、价格与价值的相背离,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正确错误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正确错误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确错误 A B C D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A B C D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经常是通过 A B C D 、当然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交互关系的经济形式,它最初的形成是( ) A B

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0-05-23 06:31:56| 分类:经济|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企业经济行为: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商品的价值是(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的有用属性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BCD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3、划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 B ) A、所有制形式 B、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C、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程度 D、企业对人、财、物的利用程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CDE ) A、厂长负责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分明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三、判断题: 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2、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量。(∨)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 8、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 9、为了扩大出口,我国应当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10、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总产量。(× ) 四、填空题

北语17秋《政治经济学》作业3

1. 市场体系由两大类市场构成,即 A.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B.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C. 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D. 生产资料市场 满分:5 分 2. 要全面认识公有经济的含义就必须明确,公有经济包括 A. 只包括国有经济 B. 只包括集体经济 C. 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D. 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满分:5 分 3.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政府与市场的改革的目标是。 A. 大政府小市场 B. 大市场小政府 C. 强政府小市场 D. 强政府大市场 满分:5 分

4. 市场调节是指 A. 由买卖双方平等交易调节的经济行为 B. 由买卖双方竞争调节的经济行为 C. 由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支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配置 D. 由买卖双方自由选择调节的经济行为 满分:5 分 5. 价格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职能是 A. 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B. 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 C. 防止通货膨胀的作用 D. 调节与核算工具的作用 满分:5 分 6.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A. 一步到位,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建设 B.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C. 城乡工业在公平竞争中共同发展 D.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村城市化

满分:5 分 7. 以下属于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共有的是。 A. 紧缩货币 B. 放开价格 C. 全面推进私有化 D. 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满分:5 分 8. 以下哪项是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补充 A. 实行公有制的经济所有制 B.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满分:5 分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 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2016年3月份考试考前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2016年3月份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附:参考答案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别。 解答: 错误。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存在根本性差别。这表现在无论哪种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在决策结构上实行分散决策;在信息结构上通过价格体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在动力结构上以微观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作为动力源;在分配结构上按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收入分配;在协调方式上市场自由调节与宏观间接调控相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基本制度而独立存在一种技术性工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市场机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 股份合作制不能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解答: 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与合作制特性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现有的股份合作制中,有很大部分是属于劳动者的劳动和资金的联合为主的,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应视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3. 经济的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解答: 错。 经济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资本充满了不断膨胀和扩张的冲动,它力求冲破各种地域的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人们相互交往的成本,突破自然条件对人类交往的限制,缩小人类社会空间的距离,把整个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以往一切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生产的不断扩大,分工的不断深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使生产和需要日益突破地域和国家的限制,推动着国际分工和国际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扩大和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政治经济学3答案

政治经济学模拟题3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 C ) A.生产要素 B.生产力的要素 C.生产资料 D.物质资料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D. )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所有 3、在“1只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A ) A.1只羊 B.2把石斧 C.羊和石斧 D.不确定 4、企业向职工发放工资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D.不确定 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资本家的资本中( C. )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C.不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减少 7、个别资本通过股份制扩大其资本的支配范围属于( C )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资本垄断 8、某资本家工厂年初投入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年终的剩余价值总额为60万元。则该工厂的年利润率为( B ) A.150% B.25% C.37% D.100% 年利润率=(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不变资本+可变资本)*100% 二、多项选择题 1、一切社会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有( B C D ) A.科学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D.经营管理 2、商品的价值是( ADC E) A.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B.商品的自然属性 C.商品的社会属性 D.生产商品消耗的有用劳动 E.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CD)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C.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 B D ) A.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E.剩余价值率总是低于利润率 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其主要作用是(A C. E ) A.生产使用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p141)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p156)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 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 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 W=v+c+m=24000 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 新价值=v+m=0.4+2=2.4 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 d.m′=m/v=2/0.4*100%=500% 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 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 3.a.m=W-v-c=30*(1.88*22.65-1.88*1 4.9) =437.1 b.m′=m/v=437.1/32.4=1351.5% 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 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 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 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 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 m后-m前=4500 m′=m/v=8500/4000=212.5% 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 b. m′=m/v=7/5=140%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政治经济学习题三 - 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三答案 一、单选题(48分)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 超额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