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读后感】初一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的感想

【初中生读后感】初一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的感想

【初中生读后感】初一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的感想
【初中生读后感】初一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的感想

初一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的感想初一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的感想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

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

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爱的教育》中学生优秀读后感

《爱的教育》中学生优秀读后感 读了《爱的教育》前几篇故事,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让他写身边的人和事时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要么就是些陈词滥调,甚至对无微不至关怀自己的父母也没什么可说的,更没有几分感动与感恩了。那是我们的学生不善于观察所致,有的看了说了,也就过了,如若能让他们及时记下身边的小事,日积月累,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了他的故事,从那一个个故事里也定会走出一个个活脱脱的人来。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要让学生能讲出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故事,这样的班集体也才更具有凝聚力。 儿子每天坐我车后面,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班上当天发生的事情,时常能引起我的思考,心里暗暗赞叹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可有时老师布置的关于同学、老师话题的作文,她却总无处下笔,最后只能带编带撰了,也曾鼓励她将自己说出来的写下来,可等她说完了,也就没有了那股激情。今天就想趁着她也在读这本书,鼓励她在发现感兴趣的事情时及时记录下来,尽管她“恩恩”的点头,可还是很担心她会做到吗?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是讲的班级新转来了一位外省的学生,老师这样对学生们说:“今天你们应当感到高兴。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出生于列佐。卡拉布里亚市的意大利男孩,

那个城市离我们这里有500多英里远。你们要爱这位远道而来的兄弟。他出生在一个意大利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地区。那里哺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强壮的劳动者和骁勇善战的军人。那里有广袤的森林,高大的山川,那里生活着勤劳、聪明和勇敢的人民,那里有我们祖国最美丽的土地。你们要爱他,别让他感到自己在这里是一个异乡人。你们应该让他看到:不管来到哪一所意大利的学校,一个意大利孩子都能找到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接着老师还让班上那个总是得一等奖的学生以全班的名义拥抱新同学,指给新学生座位并陪他到课桌旁继续说:“你们应该牢记我刚才说的话,我们要让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感到,在都灵就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而一个都灵的孩子到了卡拉布里亚市,也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我们每个人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如果因为这个男孩儿不是出生在我们这个省,你们中有人去伤害他,干出对不起他的事,这种人就不配在我们美丽的国土上仰望三色旗。”读了这位老师的做法,我深深赞赏,也深深汗颜!在新学期开始时,班级转来学生是常有的事,我们也会发现,对于一位新生的介入,学生起初多少都有点不融洽,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有欺生的现象,但我从未做个细心人,在他还没有正式进入我的班级,就能沐浴在我融融的爱里面——在将他介绍给全班时,就让班级所有同学都先喜欢上他。真的好惭愧。

曾国藩家书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精选》,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近日院里要求每名干警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正值我刚刚读完《曾国藩家书》一书,颇有收获,书中的道理深奥,引人深思。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清朝二品重臣,历史上对其评价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名人家书弘中华好家风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着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书中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在爱中受到教育。《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而教师给学生的爱更是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总结如下: 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得处理师生互动关系。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他们的老师,和养育他们的父母。读了《爱的教育》里《我的决心》这篇文章,我被文章里的“我”深深地打动了,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给予他的关爱,于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爱别人,要求上进,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乐起来,而且能把快乐带给别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亲人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因此要多引导孩子接受爱的教育,让爱在他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小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爱的教育》里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有《帕都亚的小爱国者》、、《撒地尼呀亚岛的小鼓手》、《爱国》、《意大利》等等。?《伦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扬了普通的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诚,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是一篇爸爸写给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听了一个爱国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的内容教育、启发恩里科。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恩里科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国情意。 用“爱”来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提工服务,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总之,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篇 导读: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杯茶,每杯茶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一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一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二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

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最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没有完全读懂全部的内容,也不是完全赞成其中的某些观点,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就像是他时时刻刻要求弟弟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就如他自己一般。他时常把自己的诗寄回去让弟弟们借鉴学习,也时常要求弟弟及子侄把自己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在家书中处处都表现出作为一个儿子对父母应有的尊敬,作为孙子对祖父母的尊敬。这样的品德也是如今社会最缺少的东西,当今社会孩子们对父母亲的态度确实是让人大跌眼镜。所以《曾国藩家书》是教育孩子们的一本好教材,曾国藩已为孩子们做好了榜样。曾国藩他除了是好儿子好孙子好哥哥外,他更是一位好父亲,他在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的同时也时刻把孩子的健康放在心上。 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这也算是流传的名言了,其中的道理更是经过多少人验证过的。曾国藩他作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有时也会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他这样做就是为子孙后辈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他在家书中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事,也有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做到了。他们

家族在曾国藩死后还能出现一批人才,这是与曾国藩的教育密不可分的。希望各位读者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后继有人,民族精神就会不断传承下去。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学习了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不能不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再想想我们现如今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到时再混个好文凭。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是的“德”才是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教育问题确实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好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花费大量的心血,最后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各位家长能在《曾国藩家书》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曾国藩家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这本书通过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通过曾国藩的这些家信,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然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诸兄弟,避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犯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3篇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3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最令我感动的故事就是六千英里寻母。这个故事主要是讲有一个家庭非常贫穷,又欠了许多债。所以母亲就长途拔涉到阿根廷做女仆。由于母亲长久都没回来,于是玛尔可便出去寻找母亲。经过千辛万苦,可怜的玛尔可终于找到了生病的母亲。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要比以前更爱父母、亲人,要多关心同学、老师,多帮父母干自己能干的活,或者给父母夹菜等等,做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孩子。 暑期里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本书共分十大章节,每章节又包含若干小章节,其中每月例话这个小章节是我家孩子最喜欢看的部分。我们共同阅读了《少年笔耕》、《六千英里寻母》章节,是孩子推荐我和他一起阅读的。这两个章节诠释了尽善尽美的父子情、母子爱。故事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感情的描写很自然、很纯净、很细腻,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孩子好像一下子懂事了,愿意主动承担家务事,会注意大人的言行,会讨妈妈开心了,更爱爸爸妈妈了。同时,我也更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思想上更开阔,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刻苦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们送给了安利柯最真挚的友谊,最美好的回忆。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们给予安利柯最无私的爱,教会了他宽容与理解。 在众多故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要属每月故事中的《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了。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母亲为了全家的幸福,去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一个富有人家里去帮工。这家主人对她很好,工资也很高,可是,她虽然缓解了家里困苦的处境,但还是无法减轻家人对她的思念。于是,她的小儿子便踏上了漫漫的寻母之途。在经过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个小儿子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母亲。可他的母亲为了多拿报酬,生了重病也不肯说一声,直到晕倒在地。那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伴在这位母亲的身边,直到这位母亲的小儿子来到这里。当这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小儿子后,十分激动,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生存的动力。 在这篇文章中既有孩子对母亲的爱,又有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因为母亲而敢于漂洋过海,母亲因为孩子而有了生存的动力。可见,爱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爱,可以让一颗失望的心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焰;爱,可以让一条垂危的生命重新拥有生存的动力;爱,可以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爱,可以让饥寒交迫的人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曾国藩家书经典编辑语句摘抄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而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炫彼夺,而大不可。曾国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今天整理了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欢迎阅读。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句摘抄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

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不过,光是这还不够。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做人的第二条,我学到的便是“谦逊”之道。做人一定要谦逊,他告诫弟弟“满招损谦受益”,做官时要谦虚谨慎。我感觉这一点是曾国藩的现身说教,因为曾国藩年轻时,年轻气盛,依仗自己的才华横溢,便“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在长沙当团练时,动则指责别人,与巡抚结怨;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正因如此,年轻时曾国藩人际关系很差。后来他自我反思后,改掉了这一毛病,朝中人也逐渐认可了。所以“人要谦逊”这是他切身的体会。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是此二者为枢机”。那么联系我们自身,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要谦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

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

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06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共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共10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 在图书馆看书时,偶然发现了一本书——《爱的教育》,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使我陷入了沉思中,在这奇妙缤纷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带着这个问题,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表现出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 《爱的教育》文简单朴实,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尤其是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马可尔妈妈来信说身体不适之后,便与家里失去联系。马可尔因收不到妈妈的信,决定去寻找妈妈,父亲也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马可尔在万里寻母的旅程中,历尽艰辛,尝遍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好心人的帮助,终于找到病得奄奄一息的妈妈……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的爱而感动,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界限的,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人们之间的一个微笑,都是爱的表示……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忽略身边人对我们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当我读懂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

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是一篇爱的教育读后感,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爱的教育》的故事,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认识到爱其实很简单, 优秀读后感:2015小学生爱的教育开学第一天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2)| 返回目录 优秀读后感:xx小学生爱的教育开学第一天读后感 它是以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的日记为主要内容,其间穿插了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真实的“每月故事”。作者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娓娓运听地叙述了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父子之情,展示了人性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书中的文章很多,但我最喜欢《感恩》这篇文章,这是父亲给作者的一封信,主要说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作者回家经常对老师不满意,其次是他与朋友相处的不好,最后还说父母对他有偏见,关心弟弟却不喜欢他,很令母亲伤心。父亲在信中讲了一番深刻的道理,让作者感到无比的难过和悔恨。深刻地领悟到感恩的内在含义。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老师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老师是我们最值得尊敬和热爱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震撼,智慧得到了开发。而他们的报酬却是微薄的。没有一丝的怨言,为培养祖国一下一代而辛苦劳动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切。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该对父母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养育了我们。为了儿女的成长,他们精心呵护、百般关照、日夜操

曾国藩家书-赏析

曾国藩家书-赏析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让我们看到,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凌乱的制度背景下,可以走到怎样的高度。我们草根一族,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方向。 在《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一书中,老罗讲了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故事。在第一章里,老罗谈到了曾国藩,详见我的读书分享《未来不迎,过往不恋》;今天读到第六章,老罗又再一次提到了曾国藩,给予极高的评价,不由得引起了我的重视。 为什么曾国藩这个人,让毛泽东、蒋介石以及百年后的我们都如此推崇尊敬呢?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牛人大咖,有着怎样的故事? 首先,曾国藩的官当得很大,他最后封了一等毅勇侯,相当于侯爵当中的一等爵。

其次,曾国藩后来功成身退,得到了善终。在帝制时期,一个功高盖主的大臣如果还能有善终,是非常不容易的。 再次,曾国藩的人格精神和道德境界很高,他自己真正践行着儒家的君子标准。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不属于高智商高情商的学霸大牛或者官富二代,他出身普通,资质平平,智商情商都是中等,一辈子“不以才气见长”。 所以,品读曾国藩,让我们看到,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凌乱的制度背景下,都可以走到那样的高度,我们草根一族,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方向。 当然,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品读曾国藩的,我这样一篇小文章,是不足以读完曾老这本大书的。今天,只是撷取曾国藩身上的一个特点,借为己用而已。

老罗说的好: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1. 曾国藩从来就不属于才气纵横的人。晚清的著名人物中秀才普遍都很早,比如左宗棠,14 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就中举人了;李鸿章晚一点,也是17岁中了秀才。而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就相当于,你高考复读了七年,才考上一个末流的985,这真的不算聪明的。 不聪明也就罢了,这个人还轴得很,钻牛角尖不说,还硬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他刚刚训练湘军农民兵的时候,就带着队伍跑到湖南长沙,要求跟当时的正规军——绿营一起训练。这就相当于,公司刚刚招聘了一名外聘员工,他就仗着自己还有点本事,硬要跟正式员工享受同等的待遇。不仅提条件,还讲大道理,振振有词,说我们都是为了公司的更好更快发展做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