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

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

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
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

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法国现代家具设计大师皮埃尔.保兰第2期皮埃尔.保兰〔Pierre Paulin 1927〕在法国Ecole Camondo学院学习石雕和陶艺专业,这为他未来家具设计的雕塑形态风格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45年他开始为欧洲著名的托耐特〔Thonet〕家具公司设计家具,4年后他又为荷兰的Artifot家具公司设计家具,这家公司生产了保兰设计的大部分家具作品,其中包括了他的第一张塑料椅〔the 157chair〕。在1958年至1959年期间,保兰先后在荷兰、德国、日本和美国工作,全球性的旅行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保兰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视野和前瞻性的前卫设计师。

1960年他开始在巴黎创建了他的个人工业设计事务所,他为Mobilier Nationale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开拓创新的座椅设计,发展了泡沫塑料、聚脂纤维、模数技术在家具设计上的应用。1968年他应邀为著名的罗浮宫博物馆设计了参观者座椅,随后他的著名代表作品“飘带椅”〔582 Ribbon Chair 1965 见封面图片〕又获得1968年AID设计大奖〔工业设计协会奖〕。他于1967年设计的“舌椅”〔577 Tongue Chairse 图--1〕更是成为20世纪60年代非常流行的波普艺术〔POP〕和反射新一代生活风格的代表作品。保兰的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抽象雕塑形态,以玻璃纤维为壳体,以金属钢管为骨架,复以泡沫塑料和弹力织物为软垫的座椅,具有特别的视觉美感和舒适感,达到了美学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在欧洲市场十分畅销。1970年他为日本大阪国际博览会设计了座椅,在1970年和1983年他先后两次受法国政府委托为爱丽舍宫的总统官邸和总统办公室设计成套家具。

保兰除了大量的创新家具设计外,同时又从事室内设计、包装设计、汽车内部设计和电话设计等,保兰为法国家具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系列具有现代抽象雕塑造型语言的座椅更是成为20世纪现代家具的经典作品。〔彭亮〕

注:保兰家具作品见“20世纪设计”P547

“1000张椅子”P445—449,515,525

“20世纪家具”

意大利现代设计先锋---约.科伦博第3期约.科伦博〔Joe Colombo 1930---1971〕,杰出的意大利现代设计大师。出生于意大利米兰,他先是在米兰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然后又进入米兰理工学院进修建筑学,毕业于1954年。科伦博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是一位积极的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和雕刻家,参加了著名的“原子绘画运动”。但是大约在1958年,他作出了放弃绘画而转向追求职业设计生涯。

1959年他父亲逝世以后,他接手父亲留下来的一个制造家用电器设备的家族工厂,在此期间,他开始在设计中对新型合成材料的试验,同时还研究新的结构技术和制造方法。1962年,科伦博在米兰创立了个人设计工作室,主要从事建筑、室内、家具设计。1964年他设计的Sardinia旅馆获IN—Arch奖。科伦博与卡坦尔〔Kartell〕塑料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NO.4801椅子是他为卡坦尔做的第一个家具设计〔图--1〕,以三块胶合板相互穿插形成弹性结构,椅子的流线型设计形式延用到了他后来的塑料家具的设计当中,如1965年至1967年期间,研制设计的4860号椅子,这是世界上第一把用ABS塑料注模而成的成年人尺寸的椅子〔图—2〕。与此同时,科伦博在投入设计领域后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除了大量的家具设计外,在灯具、玻璃器皿、钟表、照相机、拉手等方面都有许多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设计。

在他设计生涯之初,科伦博就对家用系统产品很感兴趣,较早提出“组合家具”的概念,从而促使他在短短几年中创作了“附加生活系统”〔Additconal Liring Systen 1967—1968 图—2〕。多功能管状椅〔Tube Chair,1968—1970 图—3〕、多用椅〔Mutti Chair,1970〕等一系列组合式家具,这些家具都可以采用多种装配方式进行组合和多功能的用途,反映了科伦博的设计目的和追求。然而,他最具前瞻性的创新设计,当数“微型整体环境”设计,其代表性作品在1969年的米兰博览会展示出来,这是一个超前的“太空时代”航天舱式、梦

幻般的室内环境装备设计。〔Central Living Block of the Wohnmodell,1969 图—4〕,在这个生活空间中,家具与空间结构溶为一个整体,形成夜舱,中心起居舱和厨房舱,从而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一体化生话环境空间〔图—5〕。科伦博在自己的寓所设计的整体家具单元〔1969年〕继续发展了这种“一体化空间设计”。在197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意大利:家庭产品新景观”的展览〔Ltaly:The NEW domestic Landscape〕中,科伦博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整体家具生活机器,它包括了4个不同的单元:厨房、起居室、浴室和卧室----总面积不超过28平方米。

科伦博为国外内许多著名公司设计过产品,在1967年和1968年分别获得了ADJ奖,1970年获Premio Compassods Ore奖。非常令人腕惜的是,1971年41岁的科伦博因患心脏病不幸英年早逝,过早的结束了他杰出的充满创造力的设计生涯。〔彭亮、曾丽〕

附图见“1000张椅子”p412—415,420—421,424,499

“20世纪设计”p171,172

蝶舞飞翔---丹麦女设计大师南娜.迪策尔第4期南娜.迪策尔〔Nanna Ditzel 1923~〕丹麦当代著名女设计师,她多才多艺充满灵感,在她半个多世纪的设计生涯中,创造出许多别出心裁的独特产品,其范围包括家具、室内、珠宝、纺织品等,南娜现居住于英国,至今仍活跃在世界设计舞台上。

南娜就读于丹麦哥本哈根工艺美术学校家具设计专业,1944年,年仅19岁的南娜与她未来的丈夫琼根.迪策尔〔Srgen Ditzel 1931--1961〕相遇,2人志趣相投,共同设计了一套起居室家具参加了哥本哈根家具协会的年展,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并获得好评。2年后,这对设计伴侣结为夫妻,并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们一直合作到1961年其夫逝世。南娜一直和模数家具系统的研究,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共同创作了许多家具和室内设计,其中包括聚脂泡沫制造的几何型模数组合家具,多层夹板儿童家具,与著名家具设计大师威格纳合作的系列藤编家具等,这些作品都很成功,非常注重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并在丹麦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家具设计的创新。与此同时,南娜在首饰、纺织品的设计上也有许多佳作,1954年,他们出版了第一本设计著作,1956年他们的椅子设计〔Danish Chair〕获龙宁设计奖〔The Lunring Prize〕。其后她又担任了北欧设计奖第一位评委,1970年南娜来到英国伦敦创立设计事务所,为世界各地著名家具公司设计产品,1981年担任伦敦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成为一个当代丹麦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女设计师。

作为一名女设计师,南娜将大师的气质和女性的情感融为一体,非常注重产品的形式美和情感因素,在家具设计方面她对具有节奏与韵律美感的圆弧,环形等几何造型有着特别的爱好,她多年来一直沉迷于蝴蝶这种具有大自然造化的美丽的昆虫,并将从中汲取的灵感用于她的家具设计,创造了一系列充满节奏与韵律美感的蝴蝶椅〔见封面和图—1~4〕,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非常独特的珍品。〔彭亮〕

注:“20世纪设计”p216

“1000椅子”p664—665

梦幻空间的创造者---丹麦设计大师维纳尔.潘顿第5期维纳尔.潘顿〔Verner Panton 1926--1998〕,丹麦人,后定居于瑞士巴塞尔。因其对现代家具设计革命性的突破和创新,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抽象几何造型新形态,带有未来主义梦幻空间色彩的家具和室内设计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富创造力的设计大师。

作为建筑师、设计师的潘顿,1951年毕业于哥本哈根丹麦皇家美术学院,随后进入著名的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设计事务所工作,在两年的时间中,雅各布森的雕塑形态的家具设计语言对潘顿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参加了雅各布森的一系列原创性家具设计,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蚂蚁椅”(Ant chair 1951-1952)。1955年他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与设计事务

所,由于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开始初露锋芒,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质的建筑作品,如折叠房屋(Collapsible house 1955),硬纸板屋(The cardboard house 1957)和塑料屋(The plastic house 1960)等。然而,他所设计的系列座椅、灯具、纺织品和展览设计,因其独特的创意,抽象的造型和大胆的色彩,更具革命性的突破。如1958年他应邀为丹麦“重返旅馆”(Come Again Inn)所作的大红色调的“燃烧空间”酒吧室内设计和为之配套设计的著名作品“锥形椅”(Come chair 1958),这张突破常规造型的椅子和后来的“心形椅”(Hart chair 1959),被Plus—linje 公司批量生产,受到市场欢迎。1959年潘顿在丹麦贸易博览会上的个人作品展又在空间设计上作了反常的突破,他将展示空间进行逆转——天花铺上地毯,所有家具和灯具都倒置陈列。在1960年的德国科隆家具博览会上潘顿继续了他在展示空间设计上的前卫性探索——在天花板上大胆的铺上了色彩灿烂反射强烈的银箔。同年他又受托为Astoria餐厅进行室内设计,在这个室内工程中他不仅在造型上非常奇特而且在鲜艳饱满色彩的运用上有所突破。

他在家具设计中,执著地追求抽象几何造型的构成和对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创造许多划时代的家具作品。早在1955年,潘顿就尝试设计了一个单体悬臂的S形多层胶板椅,这是为托耐特(Thonet)公司合作开发的,随后,他又试图将这种模压成型的方法用于塑料家具的设计,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摸索,在1960年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试制成功了全世界第一张用塑料一次模压成型的S形单体悬臂椅,这是现代家具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被命名为“潘顿椅”,两年后,授权国际著名的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在欧洲的合作伙伴维特拉(Vitra)公司批量生产。1962年潘顿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离开了丹麦,先在巴黎短期度留,随后又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市,最终他选择了巴塞尔市建立了他的个人设计事务所,他与巴塞尔的维特拉家具公司的创始人威利.费尔鲍姆(Willy Fehlbaum)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注:维特拉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的现代家具设计博物馆),并协助维特拉批量生产“潘顿椅”。在巴塞尔,潘顿拓展了更宽广的设计市场,先后为欧美许多著名公司设计家具、灯具和其他产品,其中包括著名的米勒公司、诺尔公司、托耐特公司和意大利的巴亚尔公司(Bayor)。特别是他为巴亚尔公司设计的具有未来主义梦幻空间效果的“太空景观”系统室内装置,如1968年的“视觉0号”和1970年的“视觉2号”与意大利的约.科伦博的“微型整体空间”共同参加了科隆国际家具博览会,这组有大红、玫瑰、蓝色、紫色等单纯强烈色彩相结合,有奇异的波浪起伏座椅和躺椅构成的雕塑家具装置,已经超出了一般家具的设计概念,显现了潘顿的非凡创造想象力。除了家具与室内设计外,潘顿还是一位色彩大师,提出了“平行色彩理论”的概念,从1969年至1985年,他为Mira-X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几何图案的纺织品,应用了他典型的“平行色彩理论”——明快的彩虹色彩调色板。

作为一个丹麦设计师,潘顿更是为丹麦的著名百年家具企业FH公司(Fritz Hansen)设计系列座椅和系统组合家具,同时也为Liber公司设计极具现代感的铬钢结构的台灯和落地灯,这些设计的灵感来源于Op Art(光效应艺术),潘顿在不懈的创造追求中进一步发展了他早期的座具家具,应用更加单纯的抽象几何造型和雕塑形态、更加饱满强烈的色彩、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于它的家具设计中。于1973的为FH公司设计的“1-2-3座具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了20种不同的组合模式,两年后他又为瑞士的Naef公司设计了潘顿时的彩色模块系列玩具,为瑞士Louis Poulson公司设计了著名的Vp-Globe(球形灯)和Panto Lamps(潘顿灯1975),如此同时,潘顿又创作了一些列具有创新突破,将装饰性与情趣性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这些座椅因奇异的不规则切割造型构成,用单纯的抽象几何形体做实验——立方体、球体、圆锥体去构成系列的座椅(1985)。所以,潘顿不同于其他的北欧设计师,他始终以极富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观念来突破和发展现代家具,在他的设计生涯中,产生了很多的具有创新的、反叛的、勇敢的与富有情趣的设计,营造出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未来世界的

生活空间,创造出许多完美的划时代的生活用品。〔彭亮〕

插图见:20世纪设计P542-545

1000张椅子P373、375、485、430、440、454、455、458、494、530-533 丹麦学派的设计全才---安恩.雅各布森第6期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1902--1971〕,20世纪丹麦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与室内家具设计大师。雅各布森在上大学前曾受过泥瓦匠的训练,引发了他对建筑的兴趣,后考入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并于1927年毕业。在学生时代,雅各布森就显露出是一位大有希望和前途的设计师,他设计的一张椅子在1925年巴黎国际艺术装饰博览会获得银奖。大学毕业后,1927—1929年雅各布森在保罗.霍尔松〔Paul Holsoe〕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随后他就创建了他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师。他早期的作品受到勒.柯布西耶〔他在巴黎博览会上参观了他的新建筑作品〕、阿斯普隆〔Gnnnar Asplund〕、密斯.凡.德罗等现代主义运动设计大师的影响。雅各布森是第一位将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导入丹麦的建筑师,他将丹麦的传统材料与国际风格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建筑作品,奠定了其在北欧建筑师中的领袖地位。尤其是他把家具、陈设、地板、墙饰、灯具、门窗等细部看成和建筑总体及外观设计一样重要,使其浑然一体。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未来的家”、“Vista”住宅、“Rothenborg”别墅,表现了功能主义和综合艺术的设计创意。

他的第一个非常著名的整体建筑作品是北欧航空公司〔SAS air〕在哥本哈根的皇家旅馆,雅各布森为这个建筑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整体设计,包括了从纺织品到雕塑风格的家具和室内装置,以及灯光设计、烟灰缸和刀叉餐具等产品设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鹅椅”和“蛋壳椅”,这2张椅子和他早期的“蚂蚁椅”一起成为20世纪的家具经典之作。雅各布森作为一个著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他为丹麦著名的FH家具公司〔Fritz Hansen〕设计了一系列座具家具,都成为市场欢迎的畅销产品,他设计的灯具、金属制品、纺织品、卫浴产品都成为丹麦产品的优良设计,分别获得1967、1969年丹麦工业设计奖。从1956年至1965年,他受聘任丹麦皇家学院建筑学教授。他晚期的建筑代表作品是丹麦哥本哈根的第一幢摩天大楼〔1959〕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圣凯瑟琳学院,与他的早期作品一样,他为这座学院建筑进行了总体设计,并设计了专门的家具,用单曲线层压板的系列高靠牛津椅具有麦金托什的设计风格,成为建筑空间中室内分隔艺术装置和雕塑作品。

雅各布森的家具设计具有强烈的雕塑形态和有机造型语言,将现代设计观念与丹麦传统风格相结合,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完整的结构,巧妙的功能设计与大批量生产相结合,使他的家具作品具有非凡的、永恒的魅力,他在建筑、室内、家具和工业产品设计方面的综合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的现代设计全才和大师。〔彭亮〕

图:1000张椅子p343—348 ,407; 20世纪设计p354---357

第3课 抽象的雕塑

第3课抽象的雕塑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立足于借助抽象雕塑,初步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本课教材以抽象雕塑的学习为主,突出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利用抽象雕塑的表现技巧对应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抽象雕塑作品具有形式自由的特点,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审美需要,易于使学生对雕塑的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形式风格的角度考虑,抽象雕塑的艺术风格自由活泼,可以借此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学生作业的难度考虑,抽象雕塑对于形象要求的确定性明显低于具象雕塑,造型表现的空间与自由度相对较大,再结合对应的练习图例,易于学生进行模仿及表现。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课的欣赏与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塑造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够初步认识与体验雕塑的立体特征;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抽象雕塑作品图片,学生在分析雕塑构成特点后应该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五年级的学生创作欲望强烈,能够积极尝试创新表现,这对拓展他们的艺术表现视野及方法非常有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讨论,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雕塑给予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增强学生美术设计的能力,并在设计中感受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的乐趣。

2.尝试利用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采用折、叠加、粘贴等方法,构思、制作抽象雕塑。 3.了解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 难点: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增强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废弃材料或橡皮泥等立体造型材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抽象雕塑小品范作。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观察感受导入新课1.展示抽象雕塑作品小品 范作,引导学生通过 “看”、“摸”、“说”, 用肢体语言或口头描述 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 胆地进行色彩和图形的 联想。 2.多媒体分别展示各种抽 象雕塑作品图片,供学生 欣赏讨论:这些作品有什 么特点? 3.教师归纳学生结论总结: 这些雕塑以各种几何形体 或不规则形体的组合创造自 学生多方面欣 赏抽象雕塑作品,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 己的感受。 学生欣赏,小 组内讨论,并在全 班内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 的看法。 学生通过多 种感官对抽象雕 塑作品有一个初 步的印象,拓展 他们的想象空 间,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 开拓学生视 野。 使学生了解 “抽象”的概念。

从童话世界中感悟真善美――读《安徒生童话》所想到的

从童话世界中感悟真善美――读《安徒生童话》所想到的 时间:2016-08-31 22:03:24 | 作者:田伊宁 优秀的童话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一篇篇美文犹如一朵鲜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理,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提起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在我临睡前,在床前就给我讲童话故事,虽然当时不大懂……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回来一套童话故事,其中就有《安徒生童话》,我如获至宝,认真阅读并欣赏着每篇童话,这本书里,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带来启发。《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都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对人类美好的愿望。我一边为《安徒生童话》历久不衰的魅力而折服,一边又产生了许多思绪。 在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里卖火柴的悲惨故事。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整片作品让人感到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想想我们,如今有着幸福的童年生活,甚至有的孩子一出生他的人生就铺满了鲜花与掌声。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们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时候还都依赖父母。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从另一方面告诉我,我们应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表现出了美人鱼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灵。而我最喜欢的还要说是《丑小鸭》,尤其喜欢它身上的那种精神。它一生下来,因为生得很丑,人们和动物们都不喜欢它。寒冷的冬天,它在森林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它靠自己的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丑小鸭之所以会变成白天鹅,那是因为它心中有着梦想,梦想支撑着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坚定信念,像丑小鸭那样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不放弃,用心对待每一件事,最终会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 《安徒生童话》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天真与朴素的特有气质。像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书中的天堂是那么“美”。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更像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良师益友,教我认清了真善美和假丑恶,始终伴我成长。

鲁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抽象的雕塑》优质教案

《抽象的雕塑》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讨论,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雕塑给予 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增强学生美术设计的能力,并在设计中感受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的乐趣。 2、尝试利用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采用折、叠加、粘贴等方法,经过构思,制作 抽象雕塑。 3、了解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动手、动 脑等多方面能力。 教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准备好课前收集的各种雕塑的图片、照片和一块底板。 2、学生准备好课前收集的各种线材、板材、块材,带好剪刀、胶水和绘画工具。 3、教师制作几个特点鲜明的小雕塑。 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引导学生通过“看”、“摸”、“说”,用肢体语言或口头描述各种造型的雕塑给人的不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色彩和图形的联想。 (2)发展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造型的雕塑进行图形和色彩的分析、讨论。训练学生敏锐的色彩感觉,采用大胆的造型表现形式,小组合作完成一造型独特的抽象雕塑作品。 ○1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造型的雕塑进行讨论,分析。要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联想,寻找与各种雕塑有关的物体(材质)、图形、或色彩。 ○2制作抽象雕塑时要注意图形间的疏密安排、整个雕塑的色彩与造型的协调。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大胆随意的创作。 ○3学生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制作方法。采用彩色块材时,可以利用其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抽象雕塑的色彩与块面;采用铁丝等线材时,

可以利用其厚实、质朴的特性,突出表现抽象雕塑敦实、厚重的整体造型。 3、课后拓展 ○1利用各种材质组合的形式,制作多样的雕塑,产生不同的效果。 ○2寻找、收集火柴棍、吸管、小树枝等材料,采用粘贴组合的方法,完成抽象雕塑作品的创作。 ○3每位学生或每个小组完成一组抽象雕塑作品,并制作在课前准备的底板上,进行展示、评比。

人教 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 抽象

《抽象的雕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雕塑作品,了解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的不同之处,感受抽象雕塑的简约之美并且探究其内涵。 2、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利用各种线、板、块状材料,构思制作一个抽象雕塑。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雕塑、建筑,形成先计划再制作的设计理念和以设计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教学难点 重点:了解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的不同之处。 难点:如何把具象的形象提炼成抽象的雕塑造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或者见过哪些雕塑作品?比如,生活中、旅游景点电视上、语文课本中、课外书里? 2、同学们的见识真多。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古今中外的雕塑家们创作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雕塑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我们先来对比欣赏两组雕塑:* xx兵马俑——跪射俑 xx铺雕塑作品《向后看的人》 3、通过对比欣赏这两组雕塑,那么你们知道抽象雕塑与具象雕塑有什么不同吗? ——第一张是非常真实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样子,眼睛、鼻子、嘴都很像;第二张作品看不出雕的是什么东西。

4、对,第一件作品再现了自然界的具体形象,我们把这种雕塑称为具象雕塑。而第二件作品偏离或者完全抛弃了自然对象的外观,我们把这一种称作为抽象雕塑。同学们,抽象雕塑给人以无限启示和遐想,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抽象的雕塑》* 二、讲授新课 1、我们来看一下抽象雕塑的定义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 写实无法表现的意境,抽象却能,因为它可以不考虑具体形状,只要喜欢,就是好作品。 2、我们来看一看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牧云》作者阿尔普。这个抽象雕塑表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像牙齿、像花瓶 的确有点像,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件作品通过流畅多变的线条与空间饱满的体积感,传达了宁静、抒情的气息,创造出一种气氛、形成音乐般的效果,这种感觉是具象雕塑无法表现的。 3、*再看《凤凌霄汉》,这个雕塑的造型有什么特点?——简单、概括、简洁。 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抽象雕塑的内涵的? ——像xx在飞。 对,如xx; 这件作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色彩等造型元素,虽然简单,但是却表达了繁荣盛世这一主题。 这个雕塑是雕塑家杨英风为北京亚运会创作的,凤凰是中国人最喜爱的瑞鸟,雕塑象征着以智慧迎向未来,以及对繁荣盛世的期待。

读《格林童话》的感悟范文5篇

读《格林童话》的感悟范文5篇 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想象力十分丰富。它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诚实和善良才是美的体现,外在的美并不是真实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格林童话》的感悟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格林童话》的感悟范文篇一 暑假里,我看了格林童话里《狼和七只小山羊》的故事。故事里讲述了一只老母羊要它的七个孩子呆在家里,并对它们说:“我一个人去找东西给你们吃,你们要小心狼。”结果小羊还是被狼吃了。只有窜进挂钟壳里那只最小的羊幸免避难。最后,还是老母羊救了它那六个孩子。老母羊要七只小羊搬来石头放到大灰狼的肚子里。狼醒来后,到河边喝了两口水,就倒到河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危险的时候不要紧张,一定要有正确的判断力,要团结一致面对困难。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翻看目录看到什么“白雪公主”、“灰姑娘”,心里觉得这些故事是女孩子读读的,我是小小男子汉,才不看这些故事呢。所以,在一边放了好几天都没有去看。 在一次午休看书时,看到同学们都在看了,也拿起来翻看了起来。看到里面有吹笛子的小男孩用智慧和毅力去战胜种种困难,去帮助人们解救人们的痛苦。还教育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要负责,要说的出做的到,不要在过程中随意的许诺给别人,而不计后果。还看到看到里面有“聪明的小裁缝”的故事,小裁缝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回答了公主一个个的问题,还让自己不被熊吃掉,最终赢得了公主。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任何事都要有胆识,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战胜任何困难,那样就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了。 读《格林童话》的感悟范文篇二 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书中的那一幅幅画面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格林童话》有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诱人。如《聪明的人》、《三个军医》、《萝卜》……我读了这几个故事后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陶醉其中。 《格林童话》语言很优美,生动活泼。如《青蛙王子》中的一句“青蛙撞到墙后不见了,落下来的却是一个英俊和善、衣着华丽的王子”,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将动物赋予人的生命,成为故事中“人物”。又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一句“天黑下来了,狂风卷着乌云压在头顶上,树叶被吹得四处飞散,沙沙作响,海潮像煮沸的开水一样向船翻滚着冲来”,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来临时的情景。 《格林童话》用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通过说故事,阐明其中蕴含的道理,起到教育、歌颂或讽刺作用。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追求,但更应该懂得满足。又如《三个工匠》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是发自内心的,源于品质的。作文 《格林童话》可读性很强,小朋友们,你们不妨也去读一读吧,会从中受益的。 读《格林童话》的感悟范文篇三 假期里,我看了《格林童话全集》里的《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渔夫和他的妻子。一天,渔夫去钓鱼,钓到一条比目鱼。比目鱼叫渔夫放了它,并答应给渔夫好处,渔夫什么都没要,就回家了。渔夫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叫渔夫去向比目鱼要好处,渔夫的妻子第一次要一幢小楼。第二次要石头做的大宫殿。第三次要当国王。第四次要当皇帝。第五次要当教皇。比目鱼每一次都答应了她,可最后一次她要当上帝,比目鱼没有答应,并让她回到以前的日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抽象的雕塑》精品教案

《抽象的雕塑》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抽象的雕塑》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抽象雕塑,了解其是如何设计与构思的,使学生对“抽象”形成一定认识,再通过各种线材、板材和块材等,构思创作抽象雕塑。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概括能力和造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抽象雕塑,了解抽象的含义,能够运用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欣赏、探究、演示、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式。 2.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雕塑照片《兵马俑》和《思》) 问题:仔细观察并思考,看看这两件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 教师语言:对,它们一个形象写实,一个外形抽象。具象的雕塑作品造型比较形象具体,而抽象的雕塑作品重点看的是作品的内涵。《思》这幅作品是作者与他的几个学生七手八脚地捏挤出来的。后来通过打磨上色,发现有点像一位少女低头沉思的样子,所以就取名为《思》。同学们,看来抽象雕塑作品是可以先有型再取名,或者说先有型,再有意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抽象雕塑的魅力之一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抽象的雕塑》。 出示课题:《抽象的雕塑》。 (二)讲授新课 1.认识抽象雕塑 (课件出示“知识窗”)教师介绍抽象雕塑的概念。

教师语言: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的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抽象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是情绪或感觉的映像。 2.抽象雕塑的特点 (课件出示抽象雕塑作品《凤凌霄汉》《五月的风》) 问题:结合雕塑的名字,想一想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 教师语言:《凤凌霄汉》是台湾美术家杨英风为北京亚运村设计的大型雕塑作品,以凌空飞翔的凤鸟象征亚洲人民的崛起和以智慧迎向未来、繁荣永续的寓意。《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作者黄震。该雕塑取材于钢板,外层辅以火红的喷漆,造型简洁概括,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该作品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抽象雕塑的造型特点是:简洁概括、夸张变形。 3.抽象雕塑的创作 (课件出示雕塑作品《母亲河》) 问题:这尊雕塑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它的创作构思是怎样的呢? 教师语言:《母亲河》两条舞动的红飘带,又是两条流动的血脉,象征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同时,它还表达了另一种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她永远飘舞在中华大地上。 (课件出示雕塑作品《腾飞》) 问题:这尊雕塑作品是如何表现“腾飞”这个主题的?作者运用了哪些造型要素? 教师语言:《腾飞》远看一个“V”字型,近看像雄鹰展翅。方形的板块给人稳重、坚实之感,流畅的曲线给人向上升腾之意,中间点缀着一些小圆点,起到装饰作用,平添了几分活跃、跳动之感。用绘画的语言来说,它把点、线、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腾飞之感。由此可见,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包括:点、线、面和色彩四个方面。另外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包括板材、线材、块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美术欣赏) 一、授课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我国古今优秀雕塑作品,漫步历史,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 1、了解祖国悠久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了解一些雕塑基本知识,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并认 识和区分圆雕与浮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机。 2、挂图、圆雕、浮雕原作一两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精美的雕塑作品,(圆雕、浮雕),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 油泥)或可雕刻的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 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板书 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重点欣赏《说唱俑》《艰苦岁月》。

2、教师介绍《说唱俑》是四川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引 导学生讲出唱俑的特点 ⑴.设问:作品表现了这艺人什么动作?教师归纳学生讨论进行小节:这件生动的《说唱俑》将古代说书艺人的形象,用夸张的手法(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一副谐趣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古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陶技巧,给我们带来形象美的享受。 ⑵赏折《艰苦岁月》。 教师简述内容:在革命战争年代,一老一少的两位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乐观精神,他们衣衫破烂,双足赤裸,面容消瘦,老战士悠然自得革命战士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一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雕塑作品。 设问:①为什么红军战士穿得那么破烂? ②老战士和小战士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归纳:衣衫褴褛、面容消瘦的老战士和小战士形象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环境的艰苦,他们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坚定而乐观地经受艰苦岁月的考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悠扬的笛声,沿着他们斗争的道理奋勇前进。 3.欣赏反映近代革命斗争的雕塑。教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作品: 《虎门销烟》是浮雕作品,刻画了广州虎门人民销毁鸦片, 进行反英斗争的伟大壮举。 收租院》是泥塑作品,刻画了一位不满地主剥削,百愤 交集地怒视着地主的农民的形象。 《武昌起义》是雕塑作品,着重刻画革命战士手握步抢向前冲锋的英

外国近现代雕塑

外国近现代雕塑 外国近现代雕塑 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课时结构:1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https://www.doczj.com/doc/9613765547.html,):复习上节课内容,请C同学提问。(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学生: A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学生:B 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罗马雕塑的继承性。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1、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2、教师:罗丹介绍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学生:谈谈感受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D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六)、C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

教学案例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赵华教材版本:课外阅读 年级:三年级 学期:上下学期均可 教学课时:一至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儿童诗,感受儿童诗的想象美、语言美。 2、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儿童诗阅读的兴趣。 3、初步尝试发挥想象创作儿童诗歌,让学生在活动展示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习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创编儿童诗。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一首好玩的诗歌《颠倒歌》。希 望我们能一起度过一段轻松愉快的学 习时光。 正式上课: 一、感受奇妙的想象。 1、趣读诗歌 师:今天课上,老师想和同学们来读几首有趣的童诗,一起走进奇妙

多姿的童诗世界。(板书:童诗) 我们课前读了一首好玩的颠倒 歌,里面说“公鸡下蛋了”,公鸡还能 生蛋?呵呵,老师带给大家的第一首 诗的题目就是《公鸡生蛋》。谁来读 读? 2、趣解“生蛋” 师:公鸡真的生蛋了吗?那为什么说它生蛋了? 3、小结点题 师:把太阳想成公鸡下的蛋,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板书:奇妙的想象)儿童诗就是写给我们孩子们读的,有成人写的,也有孩子写的,正是有了这样奇妙的想象,才有了这样有趣的童诗。 二、进入有趣的童话。 1、教师读诗,创设情境。 有了想象,森林也会变得更加神 秘。听:(师逐句范读) 2、想象“巴喳巴喳”的画面 这“巴喳巴喳”是谁的声音呀? 能把你想象到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 来吗? 3、想象小动物们躲藏的画面。 师:不论轻重,总之,这个声音让小动物害怕,再看看别的声音,猜一猜分别是谁?这首诗多有意思啊,用这些拟声词,代表了不同的动物,

五年级美术《抽象的雕塑》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下册 《抽象的雕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3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但在造型过程中也包含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所以我把这课定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教材的要求是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抽象雕塑,了解其是如何设计与构思的,对“抽象”有一定认识后,再通过各种线材、板材和块材等,构思创作抽象雕塑。 【学情分析】 本次是在线上上课,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了不少制作方法,比如橡皮泥的各种揉捏技巧、卡纸的插接方法等,但对一些KT板、铁丝、电话线和泡沫等平时少用的材料不一定了解他们的特性。通过课前的了解,制作类的美术课最常用的材料就是橡皮泥,因为只有橡皮泥最好准备。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思维也比较活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范例、课件、各种抽象雕塑的图片资料 学具——各种线材(铁丝、废旧电线、竹签、吸管等)、板材(废旧纸板、扑克、圆卡、卡纸、KT板等)、块材(橡皮泥、泡沫、石头、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讷河市标”雕塑。 2、了解什么是雕塑?它的种类有哪些?(圆塑、浮雕、镂空雕)

3、出示课题:《抽象的雕塑》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作品、了解什么是抽象雕塑。 1、出示《秦始皇兵马俑》和《思》雕塑作品图片,总结抽象雕塑的特点。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抽象的雕塑》。 那什么是抽象雕塑呢? 老师这有两幅作品(出示两张雕塑的图片:《秦始皇兵马俑》和《思》,你们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张是非常真实地雕刻出秦始皇兵马俑的样子,眼睛、鼻子、嘴都很像;第二张作品看不出雕的是什么东西。 (由于对比明显,所以点一位同学回答就基本上道出了具象与抽象的区别。) 师:对,第一张再现了自然界的具体形象,我们把这种叫具象。而第二张没有再现,而是偏离或者完全抛弃了自然对象外观,我们把这一种称作为抽象。 (把学生的回答加以归纳小结概括,就很容易地解决了什么是抽象的问题。) 师:的确,这幅作品是作者与他的几个学生七手八脚地捏挤出来的。后来通过打磨上色,发现有点像一位少女低头沉思的样子,所以就取名为《思》。同学们,看来抽象雕塑作品是可以先有型再——(生:取名。)对,或者说先有型,再有意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抽象雕塑的魅力之一吧! (通过对《思》这幅作品创作过程的剖析,让学生了解到抽象雕塑不一定要有主题才能创作,可以先摆弄,然后根据造型来想象取题,甚至是无题。这其实也是对学生创作实践的一种指导。) 2、出示《母亲河》的图片,进一步了解抽象雕塑的独特魅力。 师:下面再来欣赏一幅作品,它会给带什么样的艺术感受?或者说,你认为这幅作品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生1:有点像火,一种燃烧的感觉。师:嗯,红红的,像火,像在燃烧。 生2:像一个“6”字。师:的确有点像。 生3:有种飘舞的感觉——师:你发现像飘带一样向上飘舞,是吗?很好! 师小结:同学们,看来,一幅抽象雕塑作品,不同的人来欣赏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我想,这可能就是抽象雕塑的魅力之二吧。 我们来看看作者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主题:《母亲河》!两条舞动的飘带,又是两条流

童话童心童趣听《耳朵上的绿星星》有感

童话童心童趣——听《耳朵上的绿星星》有感星期六,我有幸听了徐老师的两堂精彩的课——《耳朵上的绿星星》。这两堂课各有各的特色,这对于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但又有了些许迷茫。 第一堂课,徐老师精心组织课堂,精心组织语言,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显得流畅、自然;第二堂课,经过了专家的指导,屏弃了这种“步步为营”的做法,而提出了一个“纲领式”的开放式的问题:“在你眼中的小松鼠是怎样的?”然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批、画,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做法,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满足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恢复了知识的“人性化”,具备了“探究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转变,让我明白了“课该怎样上”,尤其对于我所任教的高年级学生,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作出了实践上的指导。另外,在检查生字词的时候,同桌指认,并且还要说说同桌有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帮助他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更是“人文性”和“主体性”的体现,学生教学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又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德育的渗透,值得我学习。 但与此同时,我不禁疑惑: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到底好不好?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像一些乡村小学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好多自学方法根本不会,他们还习惯于教师的牵引与搀扶,能像片中的学生一样自觉

地去自主探究吗?我个人看来,可能第一堂课更让我喜欢,让我感受到了儿童的“童话”、“童心”、“童趣”;也更受学生的喜欢,因为我看到,他们在课堂上是那么快乐,这种快乐也感染了所有的听课老师。比如,上课一开始,徐老师就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看!它第一次到这儿来,有点紧张,谁和它打个招呼?”徐老师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抓住了学生的心,她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她似乎在告诉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儿童喜欢和小动物交往,愿意做它们的朋友,所以老师从小动物入手切入话题,亲切自然,容易激发兴趣,而且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徐老师又多次引导孩子体会:“你们小手被针尖刺了一下都会很疼,小花小草被摘该有多疼啊?”“小松鼠什么都没摘,它的生日过得怎么样呢?听老师继续往下讲故事。”教师童话般的语言,带着孩子们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他们的童心得到呵护,课堂洋溢欢乐的童趣,这样的课堂,怎能说不是一堂好课?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牢记卢梭的这段话,真心理解孩子,认真倾听

浅谈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浅谈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童话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寓意深刻、脍灸人口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小学低年级课文中童话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充满童言童趣的童话故事是小学生阅读新课本的首选。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引领孩子进入童话的圣殿,亲近童话,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童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在低年级进行童话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想象,入情入境 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象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因此,孩子们只有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依据文中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才能进入童话那五彩斑斓的情境。 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品悟童话之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怎能对经典的童话有深刻的感悟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童话的语言是浅近、生动、简练、质朴的,教师只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引导他们去品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1.品品读读,感悟童话语言之美 童话中简洁、流畅、生活化的语言,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童话中对话比较多,能塑造出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例如苏教版第二册《小露珠》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学生非常爱读。教师只需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读品品,感悟到童话语言之美就可以了。 2.合作表演,体验童话形象之美 一篇童话,就是一个童话剧,表演童话,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表演,需要研究课文,分角色,准备“台词”,互相配合。为了演好童话剧,学生就会认真地去读课文,积极地研究课文,并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表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童话世界,融入了童话之中,成了童话中的一员,体验到了童话形象之美,这种体验是一般的阅读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 3.借助插图,再现童话意境之美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阅读能力的限制,在读课文之前,最感兴趣的是文中色彩鲜艳的插图。他们凭借插图感知人物形象,再现童话的场景,了解故事的梗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现童话中的意境。 三、创编故事,改写情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尤其是面对他们喜爱的作品。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沉湎期间,回味遐想,产生许许多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二次创作,久久“难以自发”。

抽象的雕塑教案

抽象的雕塑教案 【篇一:人教版美术五下《抽象雕塑》教学设计】 抽象雕塑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 创造书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 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 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 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生答:略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二.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 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生答:略 抽象雕塑基本结构,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那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厦 门市有那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 【篇二:湘美版《雕塑》教案】 走近雕塑 --雕塑认知 嘉善中学杨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初步理解雕塑的含义,对雕 塑作品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类别及材料的雕塑作品的解读,使学生 能够简略阐述对雕塑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体会雕塑的形体美感,丰富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对空间艺术的感受能力及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雕塑的含义,观看大师的雕塑作品,从而获得对雕塑艺术 语言的体验,尤其是对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参与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掌握对一件雕塑作品从欣赏到到鉴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石膏模具 3.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问题:什么是雕塑?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分析-共10页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二)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文资料分析 1. 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

感受童话语言洋溢童话情趣(无点评版)

——《巨人地花园》教学设计与点评 执教:南昌市珠市小学易艳丹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巨人地花园》 【设计理念】 围绕本组教材地童话专题,引导学生读童话,了解内容;品童话,感悟特点;学童话,明白道理;讲童话,感受魅力.在一二年级学习童话地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地初步认识.透过童话作品中丰富地想象,生动地语言,离奇地情节,感受主人公鲜明地形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教学目标】 .认识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地奇妙. 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体会文中对比手法地运用. .体会“没有孩子地地方就没有春天”中心句地含义. 【教学重难点】 .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地奇妙. .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体会文中对比手法地运用. .体会“没有孩子地地方就没有春天”中心句地表层含义.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多媒体课件;②练笔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前交流 .猜一猜童话主人公地名字.(看图猜——看词语猜——听情节猜.) .看童话故事,给主要人物配音. .小结:多么有趣地童话,多有意思地故事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地小游戏,唤起学生对童话故事地阅读期待,做好学习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趣 .板书课题,揭题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地课文,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地题目是《巨人地花园》.[板书:巨人地花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介绍作者,齐读课题. .看题观图,初识巨人.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一读就知道这是一篇童话,从哪知道地?说说你地理由.(巨人)那你想像中地巨人是什么样子地呢?(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巨人.跟他身边地孩子比一比,发现了什么?太超常了,童话中地人物就是这样地奇妙[板:奇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设计意图:课始,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因为“文体意识”是沟通学生语感和境感地唯一枢纽.故导课从铺垫情趣基调入手,举“巨人之象”,入“童话之境”,从而让学生对童话文体中奇妙地人物产生初步地感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学习生词,析词趣 .《巨人地花园》,讲了一个怎样地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花园去瞧瞧吧!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故事地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抽象的雕塑》说课稿

《抽象的雕塑》说课稿 《抽象的雕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的内容。 一、课标解读: 本课的课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关于该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描述是: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挥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造型组合表现方法,运用造型元素,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抽象立体造型作品,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欣赏生活中的雕塑,引导学生发现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的雕塑给予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雕塑的美。本课的表现创作方法以陶泥、瓶盖、吸管等废旧材料为主。易于学生操作,学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并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1.95%的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在教师引领下,能认识我们身边抽象的雕塑作品。 2.50%的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家创作雕塑作品的设计理念,能分析抽象雕塑艺术的造型美,能够分析雕塑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通过欣赏学生作品,教师示范,学生能知道抽象雕塑作品的制作材料,掌握制作方法。 4、85%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运用折、叠、插、粘贴等方法,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 5、80%的学生掌握小型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创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6. 50%的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能说出部分作品中的美感和不足,并能进行自我思考评价。 学习的重点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抽象雕塑作品的特点,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造型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雕塑形象背后含义的认识比较陌生。

雕塑作品赏析

雕塑作品《中国梦牛精神》 雕塑家蒲爱兵为了弘扬《中国梦·牛精神》,照此画铸铜牛。重3吨,高2.3米,长5米。以作县标座落于盛水河之畔。雕塑作品形神兼备,时刻鞭策着十三亿中华儿女力耕不息,脚踏实地,奋发图强! 蒲爱兵(艺名林子),2006年创办深圳古园雕塑艺术中心,属于现代新锐的雕塑家。他以写实的手法使作品风格硬朗、明快、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张力。2013年在深圳接手制作《中国梦·牛精神》作品源于著名漫画家陈与李(陈跛子、李青艾夫妇合用名)创作的《中国梦·牛精神》一画,表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此画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央网络电视台“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批公益广告采用,发通稿,并配诗云:“铁骨响铮铮,奋蹄自有神。我是中国牛,天地任我行”。《人民日报》、《暸望》等全国各地报刊整版发表,首都及各大城市制作为巨幅宣传图片展示。 蒲爱兵- 代表作品:蒲爱兵创作的《中国梦牛精神》 深圳雕塑家蒲爱兵以邱县著名漫画家陈与李夫妇设计的《中国梦·牛精神》公益广告作品原型创作。铜塑牛高2.3米、长5米、底宽1.8米、重达3吨。纵观铜塑,以邱县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实干文化为主题进行艺术展示,并用洗练的手法、流畅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俯首向前的“孺子牛”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和“拼”的劲道。 蒲爱兵- 创作背景:

自201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中国梦牛精神》这幅漫画作品以来,中国牛勤劳善良、踏实前进的拼搏精神,让十三亿中华儿女产生了共鸣,此画于2013年被中央文明办,中央网络电视台“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批公益广告采用,发通稿并配诗云:“铁骨响铮铮,奋蹄自有神。我是中国牛,天地任我行”。《人民日报》、《暸望》等全国各地报刊整版发表,首都及各大城市制作为巨幅宣传图片展示。深受欢迎。全国124个城市争相展出和播放。11月8日,这幅佳作由平面图变成立体的啦!这尊“中国牛”铜雕由雕塑家蒲爱兵完全以原型设计打造,制作精良,表现出俯首向前的“中国牛”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和“拼”的劲道。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融合了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优秀美德。 《中国牛》铜雕重3吨,高2.3米,长5米。座落于盛水河之畔。雕塑作品形神兼备,时刻鞭策着十三亿中华儿女力耕不息,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融合了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积极进取、拼搏创新的优秀美德。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该发扬老黄牛的开拓精神,勇于开拓,奋力创新,无论面前是荆棘,是坎坷;是慢慢长路,还是千斤重负,都负重奋进,义无反顾,勤奋耕耘,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来赢得共和国的和谐富强。 蒲爱兵- 作品赏析:中国梦牛精神 一头奋蹄拉犁、俯首向前的“中国牛”,从农耕文化中走来,在现代化的街头、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上频频亮相,抖擞冲天的牛气,透出一股子牛劲。 在“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中,这幅《中国梦,牛精神》十分抢眼,令人难忘。这头以中国画手法创作的“中国牛”,从一个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厚实诚、勤劳奉献的象征。它埋头耕耘,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早已成为人们景仰、敬重、学习的榜样。 中国人身上,颇有“牛精神”。比如,一些城市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创建和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始终保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脚印上写的,台阶上留的,都是一种“牛精神”。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劳动来创造。”用劳动来创造,其实就是一种“牛精神”。正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