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技术在煤炭地质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1]

遥感技术在煤炭地质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1]

遥感技术在煤炭地质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1]
遥感技术在煤炭地质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1]

中国煤炭发展前景思考

中国煤炭发展前景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煤炭的整个发展前景受到很多挑战,例如,煤炭下游用煤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下行的趋势仍在加剧。虽然短期内政府刺激投资的经济政策对提高市场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到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尚需时日。首先介绍了中国煤炭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煤炭发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煤炭发展过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中国煤炭发展前景做详细的分析,针对中国煤炭发展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提高中国煤炭发展的结果。 标签:中国煤炭发展;措施;前景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36-01 1中国煤炭发展現状述评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的要求变得日益复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煤炭发展前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对以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中国煤炭发展前景的一些看法,我国近期的煤炭资源现状,煤炭资源总量据煤炭工业部1981年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汇总统计结果,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0592亿吨。其中,预测煤炭资源量为44927亿吨,煤炭储量为5665亿吨。而在未来的很长时期由于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因此中国煤炭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煤炭行业对于中国的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强我国的竞争能力,而且对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重要作用,因此煤炭行业的前景分析不仅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而且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煤炭行业产生问题都应该详细分析煤炭发展的前景。无论是表现良好的煤炭企业还是绩效很差的煤炭企业都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煤炭行业的前景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煤炭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中国煤炭发展前景的分析强调的是一系列的过程,其目标是煤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实现煤炭公司良好的运营,所进行的各种分析的集合体。 2中国煤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大型的煤炭公司的突然倒闭,暴露了我国的煤炭发展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揭示了我国的煤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问题。由于我国对环境监控的日益严格,在政府宏观经济路线考虑下,内需不可能像工业投资那样对刺激经济增长短期立竿见影,钢铁、电力原本产能过剩,煤炭产能过剩也是随之而发生的事件。所以煤炭行业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煤炭行业缺乏监督管理的动力 由于现阶段煤炭行业很多企业是属于国有类型的企业,因此对于煤炭企业的监管,缺乏严格的措施和手段,因此监督既是对企业自身进行监督管理,这个过程存在很多的阻力,没有任何组织倾向对煤炭行业进行监督管理,即使采取了某种措施监督和管理,很多时候这些行为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少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一方面,煤炭行业的高层管理者不愿意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制度,来约束自身和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淡漠监督因素,认为对于煤炭前景的分析和预测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是为了煤炭企业的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煤炭前景的分析和预测不可或缺。 2.2煤炭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观念落后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及提升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国内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相对于先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煤 炭地质勘查技术所承担的新任务、面临的新情况来看,其在很多方面还有着较大 的提升空间。因此,这就需要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主体,全面认识到提升煤炭地 质勘查技术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切实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实际情况出发,持 续提升煤炭地质勘查技术整体水平,为党和国家打造出一整套现代化的煤炭地质 勘查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提升措施 引言 因为自然环境以及地质地貌都是不同的状况,而且煤炭资源所处的地质条件 以及特色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比较系统化的、科学合理的地质 勘查策略,而且还可以充分地探索一些相关的勘探方式。在煤炭地质勘察的过程 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认真地探索和分析,为煤炭 资源地质勘查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1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的现状 1.1勘查矿业权与拥有权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政策下,对某个区域内矿业权进行勘探是有偿的,在进行矿业资 源的勘查时,需要按照招投标的方式得到对应的矿业权。但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 查情况来看,勘查单位在具体勘查时,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较大,特别是一些 中小型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在具体的招投标过程中,较常处于相对不利位置,得 到矿业权的概率非常低。所以,即便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得到了矿业权,对于勘查 范围内煤炭资源风险性与稳定性也不能提供出较好的保证,这就导致在具体煤炭 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在具体工作中,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优势主要 体现在对具体地质信息的掌握层面,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仅仅掌握地质信息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果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并没有获得 其他矿业权,那么其开展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得到的具体勘查结 果归属矿业权所有者,矿业权所有者仅需提供服务费用即可,按照矿业权所有者 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工作。 1.2煤炭地质勘查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工作中若操作不当容易给煤炭存储 区域内地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该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尤其是在煤 炭地质勘查工作结束后,若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回填,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整个区域 内自然环境出现变化,带来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给勘查区域生态安 全带来影响。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为了压缩勘查成本,仅注重煤炭地质勘查 工作,对于由于勘查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具体勘查过程中构建的勘 查体系也不够完善,传统的开发式地质勘查情况相对较多,容易给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若对勘查区域内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重视程度较差,非常 有可能导致勘查结束后,给勘查区域生态平衡带来威胁,也影响到整个煤炭行业 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总体水平相对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地质勘查手段相对于先前更为丰富,更重类型的现代化技术与装备为煤炭地质勘查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 是从当前煤炭地质勘查技术人员掌握这些先进技术与装备情况来看,整体的情况

煤炭地质勘查相关规范执行过程的中常见问题分析

0引言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矿产资源之一。目前煤炭 矿产资源勘查、煤质评价、煤炭资源储量报告评审及煤炭矿井建设的主要技术标准有《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以下简称总则)、《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7〕40号,以下简称40号文)、《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等勘查规范,《煤炭质量分级》、《煤中有害元素含量分级》等煤质规范,以及《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这些规范为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结分析相关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对煤炭资源的勘查、采样测试分析等工作的合规性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对以后的规范修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煤炭地质勘查相关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及建 议 1.1以行政划分的区块为基础界定煤炭的可采性不符合地质规律 根据40号文规定,“全区可采煤层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煤层的采用厚度、灰分、硫分、发热量全部或基本全部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可以被开采利用的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大致有三分之一左右分布比较集中的面积,其煤层的采用厚度、灰分、硫分、发热量全部或基本全部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可以被开采利用的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可采程度介于全区可采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之间的煤层”;“不可采煤层指在勘查评价范围内(一般为一个井田或勘查区),其煤层的采用厚度、或灰分、或硫分、或发热量不符合规定的资源量估算指标,或符合的面积只占很小的比例;或者虽然占有一定的面积,但分布零星,不 煤炭地质勘查相关规范执行过程的中常见问题分析 万会1,苗琦2 (1.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北京100035;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100038) 摘要: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矿产资源之一,目前煤炭矿产资源勘查、煤质评价、煤炭资源储量报告评审及煤炭矿井建设等工作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为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在相关规范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如煤炭可采性区块的界定依据、资源储量控制程度、含煤系数的计算标准、局部可采煤层的稳定性评价、最低可采煤层厚度指标、不可采煤层的计量、高硫煤的处理方式等问题。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在规范执行中的局限及矛盾,提出了相应的修订建议。关键词:煤炭资源;勘查规范;煤质;煤类中图分类号:P621 文献标识码:A Common Problems in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Executive Process during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an Hui 1,Miao Qi 2 (1.Mineral Resource and Reserve Evaluation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5; 2.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Beijing 100038) Abstract:Coal is one of major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Main technical standards as the basis for coal resource exploration,coal quality evaluation,coal resource and reserve reports reviewing and coalmine construction work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guide works related.However,during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will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defining basis of coal mine?able blocks,control levels of resource and reserve,coal-bearing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basis,steadiness evaluation of locally mineable coal seams,minimum mineable coal thickness,unworkable coal seam computation and high sulfur content coal processing mode etc. According to limita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implementation process,corresponding amending suggestions put forward.Keywords:coal resource;exploration specifications;coal quality;coal rank 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矿床工业指标研究》项 目(编号201111032)资助。 作者简介:万会(1975—),女,山东临沂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主 要研究方向为地矿经济、地质工程。 收稿日期:2013-12-18责任编辑:孙常长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6No.02Feb.2014 第26卷2期2014年2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4)02-0071-03 doi:10.3969/j.issn.1674-1803.2014.02.16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探讨_傅耀军

0引言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是进行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勘查对象、选择勘查手段、进行工程部署、做好和优化勘查设计的主要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纵深开发,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华北型煤田下组煤不仅面临着底板奥灰水的威胁,其顶板含水层(特别是上组煤采空区)也是其主要威胁;再者由于历史原因,上组煤开采也存在周边老空水的威胁等等。因而,现行的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不能完全反映新出现的种种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1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现状 目前有关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主要有 两个版本,一个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另一个是《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 /T 0215-2002)。两者基本相同,类根据直接充水含水层含水空间特征(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分为三类: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只是岩溶充水矿床的亚类上有所区别,前者按岩溶形态分三个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和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后者按充水方式分为二个亚类:顶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和底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两者均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型: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和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但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判别上不一样,前者为多因素定性判别,后者以单位涌水量定量判别。 2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出现的新问题 2.1第四类充水水源 水体一般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表水主要为 作者简介:傅耀军(1959—),男,教授级高工,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和环境地质研究。 收稿日期:2011-07-27责任编辑:樊小舟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探讨 傅耀军,方向清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河北邯郸056004) 摘要: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是进行矿床水文地质勘查重要环节,是做好和优化勘查设计的主要依据。根据我国煤炭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规模开采,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规范划分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不基础上,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提出了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新方案:类分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老空水充水矿床、地表水充水矿床和复合式充水矿床6个;亚类分顶板充水、底板充分水、周边充水和组合式充水4个;型分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4个。关键词: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探讨中图分类号:P641.4 文献标识码:A A Discussion on Mine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Type Classification Fu Yaojun,Fang Xiangqing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CNACG,Handan,Hebei 056004) Abstract:The classification of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types is a major link in mine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main basis of exploration design optimiz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ountry's coal mining after decades,especially large scale mining in the past 10-odd years,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been happened in min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on the basis of currently availabl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in practice,combined with "Coalmine Water Control Stipulations",a new scheme to classify mine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type put forward.The classification in the scheme includes six categories:pore,fissure,karst,gob,surface water and compound water filling mines;four subcategories:roof,floor,peripheral and composite water filling paths;and four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types:simple,medium,complex and extremely complex.Keywords:mine hydrogeology;exploration type ;discussion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9Sep .2011 第23卷9期2011年9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9-0032-02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9.08

中国煤炭物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煤炭物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材料,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发展对煤炭需求大幅增长也推动了煤炭物流的发展,基于煤炭开采、加工、运输、中转、消费的煤炭物流体系也逐步完善。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其中,晋、陕、蒙西(三西地区)占中 国煤炭资源的60%,煤炭生产也集中在这一地区。煤炭消费则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 部沿海地区,华东等省作为煤炭消费的主力,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近三成,而煤炭资源储量只有全国的5%,处于极度缺煤状态。中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产 业布局上东部发达省份煤炭消费量较大,这种煤炭物流输入和输出区域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 布,决定了中国煤炭物流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基本格局,大量的煤炭资源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长距离、多次转运成为煤炭物流的基本特点。 图表1:2008-2013年中国现有煤炭运输能力统计及其预测(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煤炭物流从运输方面来看,主要有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海联运等。 铁路是中国主要的煤炭运输方式;公路由于成本因素更适合短距离运输;“铁海联运”中铁路运输占了重要位置,很大程度上铁路与港口的对接程度决定了“铁海联运”的规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物流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 分析报告》分析: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构建,带动着煤炭企业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煤炭企业集团的物流业在依托煤炭主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开始了借助煤炭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推动力,去实践煤炭物流产业的市场化运作。煤炭产业的集团化必然会推动煤炭物流产业化的进程。从中国煤炭企业集团发展状况来看,神华集团以煤炭主业为基础, 通过神黄铁路、黄黔煤炭及散货港口的建成运营,构架了“煤、路、港、航”运输通道,为 煤炭物流业发展莫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正倡导全国性的煤炭行业重组,这无疑极大提升行业的集中度。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来改善中国煤炭生产“散、小、乱”状况,增加产量和修建煤炭外运通道等措施, 能增加煤炭行业在企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缓解煤炭运输能力不足。

关于制定《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的说明

关于制定《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的说明 一、制定和颁布《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的必要性 1.为进一步实施标准化战略,把原来的煤田勘探钻孔质量标准转化为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为规范煤炭资源地质勘查钻探质量验收,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先后于1978年和1987年制定颁发了《煤田勘探钻孔质量标准》和《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为不断提高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程质量和地质工作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个“钻孔质量标准”虽然已经作为“标准”,并被广泛使用,但是这两个“标准”都是以煤炭部文件下发的,形式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标准。在煤炭管理体制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在,为进一步实施标准化战略,把原来的煤田勘探钻孔质量标准转化为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2.钻探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查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推进钻孔质量标准化意义重大。经过几十年发展,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多种勘查手段的综合勘查技术。尽管如此,机械岩芯钻探仍然是煤炭资源勘查最重要、最有效、运用最广泛的勘查手段之一。把原来的煤田勘探钻孔质量标准转化、修改为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对在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中加强钻孔质量管理,提高勘查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现在执行的煤田勘探钻孔质量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制定和颁布新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执行的《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煤炭工业部颁发的,距今已经近二十年了,虽然总体上仍然适用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对一九八七年《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进行修改,制定和颁布适应新的形势《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二、《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内容的说明 本《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是在一九八七年《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对于一九八七年《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已经运用多年,实践证明,这个标准的质量指标至今仍然是基本合适的,本次制定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对这些指标不再提高,也不降低。与九八七年《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相比,主要不同之处如下: 1.《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增加了“钻孔综合质量标准”。一九八七年《煤田勘探钻孔工程质量标准》只有钻探质量标准和测井质量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钻探质量和测井质量的基础上对煤层质量和全孔质量进行综合质量评级。为满足对钻孔煤层质量和全孔质量综合评级的需要,新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增加了“钻孔综合质量标准”一章。 2.《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将钻孔质量统一按“煤层质量”和“全孔质量”分类表述。为突出煤层在《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中的地位,新的《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对钻探质量、测井质量和综合质量均按煤层质量标准和全孔质量标准进行分类表述。 3.《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的钻探、测井和综合“全孔质量”按甲级、乙级、丙级和废孔(品)四级分类。一九八七年以前的钻孔质量标准将钻孔级别定为甲级、乙级、丙级和废孔(品)四级,现行的钻孔质量标准将钻探的钻孔级别定为特级、甲级、乙级和废孔四级,钻孔测井综合级别定为甲级、乙级、丙级和废(品)四级,考虑到中文表达级别的习惯和级别的统一性,新的《煤炭地质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重庆市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长: 总工程师: 地测副总: 编制人: 编制单位:东胜煤矿地测防治水科修编日期:二0—八年五月

重庆市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目录 1 概述 (1) 1.1 目的及任务 (1) 1.2 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 1.3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2) 2 矿井及井田概况 (2) 2.1 井田概况 (2) 2.2 位置与交通 (3) 2.3 地形、地貌 (4) 2.4 气象、水文 (5) 2.5 地震 (5) 2.6 矿区范围及相邻矿井分布情况 (5) 2.7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8) 3 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9) 3.1 不同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9) 3.2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 (9) 4 地质概况 (12) 4.1 区域地质构造 (12) 4.2 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12) 4.3 煤层及煤质 (16) 4.4 区域水文地质简述 (16) 5 矿井水文地质 (17) 5.1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17) 5.2 最低侵蚀基准面 (17)

5.3 井田周边及其水力性质 (17) 5.4 含、隔水层 (18) 5.5 矿区构造带富水性及导水性 (19) 5.6 矿井充水条件 (19) 5.7 矿区老窑水分布情况 (20) 5.8 矿井充水状况 (21) 6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2) 6.1 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22) 6.2 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2) 7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4) 7.1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24) 7.2 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6)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浅析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在我国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以先进物流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其共享协同的理念符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传统物流转型 升级的不可抵挡趋势。虽然我国现阶段智慧物流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但是存在的 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利用智慧物流最大限度地“降本增效”,已经成为现阶段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1 智慧物流的基本含义与功能 1.1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柱,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应、整体剖析迅速处理以及对 本身的调整,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觉智慧、革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当代归纳性 物流系统。 1.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感知功能:采用各种领先技术获得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服务等各个步骤的大批信息;及时完成数据汇集,使各方能确切掌控 货物、车辆和仓库的信息。 规整功能:既感知智慧之后把收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 据归档,搭建庞大的数据库。按部就班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需求工整, 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规范数据和过程,促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 智能分析功能:应用智能化的模拟器模式等办法解析物流难题。依据难题作 出暂时认定,并在施行流程中不断印证难题,察觉新难题,在系统运行中做到理 论与施行相结合。系统会自动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随地察觉物流作业活动中 的缺陷或者脆弱步骤。 优化决策功能:联合特殊需求,依照各样的情形来评价成本、时间、质量、 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价基于或然率的风险行预定解析,联合拟定决议, 提议最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作出的决议更加精确科学。 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结呈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分别自立,截然不同的 各个步骤自动运行,而是每个步骤都能互相关联,互通有无,同享数据,改良资 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步骤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2 目前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2.1物流管理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由于自身运营模式、历史原因以及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物流资源和各种运输资源集中程度不足。尽管都设置了独立运输部门以及仓 储部门,可是整体规划能力较低,物流管理还没有完全改变以前分管各片的管理 模式,所有物流环节均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增加了不少 无效作业环节,相关信息无法顺利流通,导致物流综合效率比较低。比如销售、 采购以及生产环节均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同时职能性质比较相近的各个物流部 门因为不同环节之十分独立所以是相互隔离的,部门各自为政,销售物流、生产 物流以及供应物流也处于分割撕裂状态,经常出现集中卸车或者是压库等现象。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观察今天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那就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其他趋势不能不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和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物流通过现代运输手段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在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新崛起产业,国际物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物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跨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一种物流运作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前国际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高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5.5%,两倍于同期世界产出的增长,2007年国际贸易总额高达28.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量增长了7.5%,比同期世界GDP增速3.5%高一倍以上。世界总出口额占世界GDP的比重,1980年仅为21.79%,2001年上升到24.67%,2007年达到34.6%,6年内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是过去21年增幅的3.4倍多。全球国际贸易的货物流程,90%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海运总量达到了惊人的74亿吨,平均每天有2000多万吨货物在海上流动着,比2005年增长了4.3%。2007年,全球的商船总吨位已超过10亿载重吨,比上年增加了8.6%。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上涨行情,突破了11000点大关,比2006年底的4400点上涨了250%。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2001~2007年,世界贸易依存度从48.4%提高到69.5%,其中出口依存度从24.1%提高到34.6%。同期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由46%提高到56.5%,发展中经济体由57.6%提高到73.4%。世界贸易依存度的大幅度上升,表明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也表明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货物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波澜壮阔地加快推进。 2.国际产业的重新分工布局,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服务 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从国际分工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分工程度大大提高,制造业重心继续东移。原来的传统垂直分工体系,是由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资源和原材料、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的两极配对,现在已演变成一般发展中国家提供能源和资源、以中国为首的一些新兴经济体提供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提供关键技术、零部件、高端产品和服务、最后进行总集成或总装的格局。在出口结构上,世界制成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70.1%,北美制成品出口占比超过73.5%,欧洲78.4%,亚洲制成品出口占比也高达81.9%。中东、非洲和独联体国家2/3出口则依赖燃油和矿产品,中南美洲农产品出口占到23.8%,燃料和矿产品出口占42.4%。最不发达国家3/4出口收入来源于初级产品,只有1/4来源于服装制成品出口。在进口结构上,发达国家是最终的消费和进口市场,美国进口占据了世界进口总额比重的15.8%,欧盟25国为39.2%,日本为4.8%,三者合计高达60%,世界货物进出口的一半以上都为10个发达国家拥有。近几年,“金砖四国”进口份额从2001年的6.3%上升到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