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各种分析仪器及用途.

(整理)各种分析仪器及用途.

(整理)各种分析仪器及用途.
(整理)各种分析仪器及用途.

剂量率仪

英语比较级的用法总结

☆形容词的比较级☆ 当我们需要对事物作出比较时,需要用到比较级。 比较级的句子结构通常是: 什么 + 动词be (am , is , are ) + 形容词比较级 + than(比)+ 什么 ,如: I’m taller and heavier than you. (我比你更高和更重。) An elephant is bigger than a tiger.(一只大象比一只老虎更大。)形容词的比较级是在形容词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变化规则是: ①一般的直接在词尾加er ,如 tall - taller , strong - stronger , ②以e结尾的,直接加r ,如 fine – finer , ③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先改y为i再加er,如funny - funnier ④双写最后的字母再加er,如big – bigger, thin – thinner , hot – hotter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特殊的单词,它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都是不规则的,如:many / much(原形)– more(比较级)– most(最高级) little / few(原形)– less (比较级)– least(最高级) good(原形)– better(比较级)– best(最高级) bad (原形)– worse(比较级)– worst(最高级) far (原形)– further– furthest 附加:形容词的最高级变化类似于比较级,只是把词尾的er改成est,如: tall (原形)- taller (比较级)- tallest (最高级) long(原形)- longer(比较级)- longest(最高级) big (原形)- bigger(比较级)- biggest(最高级) ☆注意☆比较的两者应该是互相对应的可比较的东西。

古汉语意动用法

古汉语意动用法 学案博苑 2011-12-16 1005 古汉语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区分“使动”“意动”实践操练 下列各句中均有活用的词,或“意动”,或“使动”,请你分别指出。 1.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比较级的用法知识点总结

比较级的用法知识点总结 1.可以修饰比较级的词,much,a lot,far,…的多a little, a bit,…一点儿 even甚至,still仍然 例如,Lesson One is much easier than Lesson Two.第一课比第二课容易得多。 She drives still more carefully than her husband.她开车仍然比她丈夫还认真。 2.比较级常用的句型结构 (1)“甲+be+(倍数)+形容词比较级+than+乙”表示“甲比乙…”或“甲比乙…几倍” 例如,Tom is taller than Kate.汤姆比凯特高。 “甲+实意动词+(倍数)+副词比较级+than+乙”表示“甲比乙…”或“甲比乙…几倍” 例如,I got up earlier than my mother this morning.我今天早晨起床比我妈妈还早。 (2)“甲+be+形容词比较级+than+any other+单数名词(+介词短语)”表示“甲比同一范围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含义是“甲最……”。 例如,The Yangtze River is longer than any other river in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is longer than any of the other rivers in China.长江比中国的任何一条其他的河都长。

=The Yangtze River is longer than the other rivers in China.长江比中国的其他所有的河都长。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注意:The Yangtze River is longer than any river in Japan.长江比日本的任何一条河都长。 “甲+实意动词+副词比较级+than+anyother+单数名词(+介词短语)”表示“甲比同一范围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含义是“甲最……”。 例如,Mike gets to school earli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 = Mike gets to school earlier than any of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迈克比他们班上任何一个其他的同学到校都早。 = Mike gets to school earlier than the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迈克比他们班上其他的同学到校都早。 = Mike gets to school earliest in his class.迈克在他们班 到校最早。 注意:Mike gets to school earlier than any student in Tom’s class.迈克比汤姆班上任何一个学生到校都早。(迈克和汤姆不是同一个班) (3)“甲+be+the+形容词比较级+of the two+……”表示“甲是两者中较……的”。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 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完整版)英语比较级的用法

英语比较级的用法 一忌使用双重比较级 即构成比较级时不能既加词尾-er,又在其前加more。如: 他的英语比我的英语好多了。 误:His English is more better than mine. 正:His English is much better than mine. 【注】虽不能说more better, most earliest 之类的,但可用“比较级+and+比较级”这样的形式: It’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 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 I’m getting fatter and fatter. 我越来越胖了。 We’re going more and more slowly. 我们越走越慢了。 要想加强比较级的语气,可用much, far, even, still, rather等修饰。如: This is very much cheaper. 这个便宜得多。 This one is even more expensive. 这个更贵些。 The patient is much better now. 病人现在好多了。 二忌比较对象不一致 如果有人问你“一公斤苹果多还是一尺布多”时,你会怎么回答?你肯定认为无法回答。对,无法回答,因为它们“单位”不一样,或者说它们不是同一类型的两个比较对象。在使用英语的比较级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要“比”错了对象。如: Her French was no better than mine. 她的法语比我好不了多少。 My dictionary is more useful than yours. 我的词典对你的词典更有用。 All your neighbours are noisier than ours. 你们的所有邻居都比我们的吵闹。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高级中学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表示向某个方动。如: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东”是方位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这里活用为动词,指“向东进”。 (2)故外户而不闭。(礼记·礼运)——所以只是从外面把门合上,而不用闩门。“外”的后面有宾语“户”,活用为动词,指“从外面合上”。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使用得较多,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下”是方位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上食埃土”是往上吃细土,“下饮黄泉”是往下喝泉水。下面再举几例: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西游于梁。(冯谖客孟尝君) “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趋向,即“向西”。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作者:佚名时间:2008-11-17 21:37:45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24378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学案博苑 2011-12-16 0629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语义区别】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韩愈的《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使动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臣”。秦朝当政的时候,项伯和我一起出游,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所以现在有急事,他就过来告诉我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fènhuì愤怒 ④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惊:使……惊吓。(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晋侯让赵盾饮酒) 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鸿门宴》选修一从:zòng使……跟随。(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 ④杀鸡为黍shǔ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荷蓧diào丈人》食:sì使……吃。见:xi àn使……现。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the比较级…,the比较级…”的用法

“the more…,the more…”的用法 (1)“the more…,the more…”句型为“the+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the+比较级”结构,常表示“越……,就越……”,是一个复合句,其中前面的句子是状语从句,后面的句子是主句。 The more he gets,the more he wants.他越来越贪(他得到的越多,就越想要)。 The more she learns, the more she wants to learn.她越学就越想学。 (2)“the+比较级,the+比较级”句型主从句的时态常用一般现在时或 一般过去时。 The higher the ground is, the thinner the air becomes.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 The harder he worked, the more he got.他工作越努力,得到的就越多。 (3)若主句的谓语动词用一般将来时,从句的谓语动词要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greater progress you will make.你越用功,进步就越大。 The longer the war lasts, the more the people there will suffer.战 争持续越久,那里的人们受难就越多。 (4)在这种句型中,主句在程度上随着从句变化而变化,常把被强调的部分提前。

The faster you run, the better it will be. 你跑得越快越好。 (5)这种句型的特点是前后都可以有所省略,特别是谚语、俗语,只要意义明确,越简单越好。 The more, the better. 多多益善。 The sooner, the better. 越早越好。 (6)这种句型中的比较部分通常是状语、宾语、表语,也可以是主语。The more English you practice, the better your English is. 你练习英语越多,你的英语就越好。 The busier he is, the happier he feels. 他越忙越高兴。 The more air there is inside the tyre, the greater the pressure there is in it. 轮胎里空气越多,里面的压力就越大。 (7)若表示“越……,越不……”,常用“the more…,the less…”句型。 The more she flatters me, the less Ilike her.她越逢迎我,我越不喜欢她。 (8)若表示“越不……,就越……”,常用“the less…,the more…”句型。The less he worried, the better he worked. 他越不烦恼,工作就干得越 好。

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但是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主备人:李军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

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例句: A. 1. 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吃惊。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灭亡。 3. 阙秦以利晋。阙:使……(土地)亏损。 4.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5. 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6. 可烧而走之。走:使……跑。 7. 止血灵。止:使……停止。

1. (沛公)从百余骑。从:zòng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sì使……吃。见:xiàn使……现。 3.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败:使……打败仗。 4.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华之杀羊食七》 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 惊天动地:山有小口,才通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1. 富国强兵: 2. 强兵足食:

3.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 4.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5.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6. 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7.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怀:使……怀念。 安老怀少:安:使……安逸。 8.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9.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稳固。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受苦、受累、受穷。(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A. 1. 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文言文: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一个是"使.....";另一个是"认为....."还有一个是“为了....的事” 重要还是在翻译上,翻译准了,就明白了!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