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学情分析】

高三(3)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6人。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好,上课听讲专心,作业质量可以,整体水平统一。但对于基础知识,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分析能力却欠缺。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及其用法,归纳规律。

2.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宾语前置句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查形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B) “不同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译题中进行。文言句式往往隐含在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进行考查。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查形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B)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译题中进行。文言句式往往隐含在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进行考查。

二、高考真题

(2015年高考新课标I)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问题: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重点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要翻译成“不索吾”;还有“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答案】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三、合作交流

1、现代汉语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在现代汉语中,主谓宾,是主干,而在文言文中,宾语放在谓语前面,就属于宾语前置句。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2、宾语前置句

(1)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礼物?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如: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A.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B.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2)

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3)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特殊句式48260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二、“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 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 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11年天津) 2、(08广东) 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周)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3、(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4、(10年天津卷)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

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2、皇帝没有怪罪他。 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4、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省略句 1、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 (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 2、(13年安徽卷)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3、(11年全国卷)灌至,乞人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查题型:翻译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句式在高考中虽然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在翻译题中,有时会碰到文言句式,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下面我们主要学习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二、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谓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句中,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样就造成了宾语前置,当然,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 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 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A、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B、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 成语) C、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定语后置句 1、什么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2、常见的几种格式 A、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 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1)

温故知新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 也” (1)“,,,,,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 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明显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 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 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 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 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 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 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 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6.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被动句 (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五 词序(倒装句)素材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之判断句 导读:引导语:高中学文言文时要看懂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判断及,那么应该怎样学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

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

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