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

浙政发〔2008〕51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是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之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机制、进度报告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八年八月七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

(2008—20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为加快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近期要重点满足人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公平合理、基本均衡。坚持底线公平、机会均等,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公民平等的发展机会,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量力而行、积极有为。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制定实施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着力优化配置公共资源,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和责任主体是政府。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二、总体目标

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

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到2012年,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14项基本目标:

(一)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1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和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障碍转移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0%以内。

2 深化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00万人、1200万人、800万人、1300万人、600万人。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完善城乡居民“3+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3 多渠道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住有所居。基本实现城镇低保标准2倍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完成城市旧住宅区改造,基本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完成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4 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制度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和物价补贴机制;实现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应助尽助。

5 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实现社会福利适度普惠。每个市、县(市、区)建有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80%以上的街道(乡镇)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村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城镇基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省孤儿、未成年残疾人和流浪未成年人,集抚养、康复医疗、教育和救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福利服务体系;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康复和基本照料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将重度残疾人纳入托(安)养服务。

(二)建立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

6 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普及15年教育,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不低于98%,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75%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标准,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适当向农村倾斜;实现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现就地入学。

7 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每个县(市、区)都建有符合国家、省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每个街道(乡镇)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村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社区每千人拥有责任医生0 75名,城乡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全部门诊量的比例达到45%以上;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城乡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以县(市、区)为单位,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达标率达90%以上;完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实现药品连锁供应或直接配送;所有中心村建有连锁配送便利店,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8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趋完备。全面实现“县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8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加大“万场演出进农村、百万图书送农村、万场电影下农村”(以下简称“三万工程”)实施力度;有线广播农户覆盖率达

到80%,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联网率达9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达50%以上,农村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9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普遍建有健身路径,创建小康体育村15000个;城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免费开放,社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 6平方米,体育人口达到4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8%。

10 城乡计生服务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益,保障全体育龄群众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家庭优扶待遇落实到位;70%的县级计生指导站、150个左右的乡镇中心服务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常住流动人口纳入基本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城乡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1 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行政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4%,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5%。

12 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解决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善提高270万人饮水质量,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行政村达90%;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33个、乡330个、村5500个。

13 实现城乡邮政通信一体化。每个行政村建有一个村邮站,城市和乡镇政府驻地村每户建有一个信报箱;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能力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对10万农民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

14 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80%左右的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

三、实施十大工程

(一)就业促进工程(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农办、省总工会)。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平等就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落实被征地农民免费培训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外省来浙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补贴。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残疾人、农村低保对象就业。加快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实施劳动仲裁不收费政策。

(二)社会保障工程(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司法厅)。

加快社会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进“五费合征”,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解决城镇集体企业部分未参保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85%以上,并为参保居民免费安排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巩固在90%以上,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为参保农民免费安排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4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逐步提高

最低救助额,以县(市、区)为单位人均救助额不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对部分精简退职人员实行生活困难补助,加强临时救助,提高养老、教育、医疗、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城乡统筹水平,医疗救助财政预算安排标准从人均6元提高到人均10元,低收入群体支出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负担的比例不低于50%。完善灾害救助,抓好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改扩建避灾工程9500个。

(三)教育公平工程(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农办、省残联)。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日常公用经费生均标准。继续实施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维修改造。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每个乡镇都要建好中心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80%,生师比不超过15∶1。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鼓励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以“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等为内容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开展预备劳动力培训,完成13万名左右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城乡居民“双证制”教育,每年完成8—10万人的培训任务。

全面普及高标准的高中教育。确保高中段教育在校学生辍学率每年控制在1 5%以内。大力加强农村普通高中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发展特殊教育。按照“盲教育以省办为主、聋教育以市办为主、弱智教育以县办为主”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特殊学校建设。完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岗位津贴,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开展“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中小学培育优秀教师。

(四)全民健康工程(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量技监局、省人口计生委)。

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城乡基层疾病防控网络建设,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的免费治疗力度。强化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一达标三配套”(卫生监督机构基本达到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标准,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仪器与取证工具“三配套”)建设,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配备率达到1名/万服务人口,全面完成规范化的基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设置。

加强城乡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主要用于发展城乡社区卫生事业,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1所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2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或以中心村(居民区)为基础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实施健康面对面行动,加快建立居民数字健康档案。普及中医药服务,所有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和95%以上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基本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23600名全科医生、4800名社区护士、4800名医学检验人员、4800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2400名心电技术人员和16000名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完善卫生人才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

加强基层计生服务。全面推进县级计生指导站和乡镇中心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做好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一级预防工作。从2008年起,实行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加快完善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络,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90个县级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到85%以上。强化食品、餐饮卫生监管,建立“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百姓查询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证和质量监控。

(五)文体普及工程(责任单位: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广电局、省残联)。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所有县(市、区)文化馆和图书馆面积均达1500平方米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每年补助1000个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全面推进国有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向全民免费开放。

加大文化下乡“三万工程”实施力度。继续实施“三万工程”,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广电低保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特殊群体文化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农民文艺骨干培训,努力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等网络系统,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加快发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建设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地)5—10个。加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小康体育村建设,5年建设村级体育俱乐部1000个。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不断提高体育人口数量。积极实施学生阳光体育工程,建设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00个。积极培育体育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新建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30个,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500个。新建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1个。

(六)社会福利工程(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残联、省劳动保障厅、省卫生厅)。

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成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设施,综合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年均增长10%,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25万张。落实优待老年人各项规定,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5年建成102个省、市、县(市、区)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500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80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

加强未成年人、流浪人员、精神病人等福利机构建设。确保11个设区市都建有1所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和精神病人康复医院,每个县、市和有条件的区都建有1所救助管理站。

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体系和康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城镇非从业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90%以上,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95%以上。重点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和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推进各县(市、区)全面建立慈善机构,加快乡镇(街道)、社区建立慈善工作服务站点,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

(七)社区服务工程(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省残联、省金融办)。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设21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628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实现每个街道有1个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1个服务站。建设1203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新建、

改建、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000个,确保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村都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50%以上的小城镇和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强养老、医疗、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社区养老、救助、助残等服务,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民间养老组织等公益性民间组织,开展社区非营利性服务。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

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以镇(乡)和村(社区)为主要载体,新增开设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5000个,健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浙江农民信箱”等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开发各类涉农信息资源,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乡镇和农村社区的金融服务网点设置,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八)惠民安居工程(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办)。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和受益面,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动态管理机制,新建廉租住房50万平方米。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建设经济适用房120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房的需求。

实施“强塘固房”工程,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基本完成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危旧房和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加固改造,基本消除既有危旧房的结构安全隐患;基本完成地质灾害严重隐患区域农户搬迁或工程治理;基本完成农村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基本建立与群众需要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房救助体系,到2010年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到2012年力争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基本建立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避灾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扶助“三位一体”的农房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九)公用设施工程(责任单位: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办、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信息产业厅、省卫生厅、省电力公司)。

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推进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农村通村公路10000公里,建立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300个农村乡镇客运站、12000个港湾式停靠站。

加快城市供水供电等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改善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到2012年新增城市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00万。加快35千伏及以下农网建设与改造,确保电力“受得进、供得出”。

加快城市广电和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村村响”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继续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大力推进行政村“村村能上网”工程。

加快污水处理等设施向农村延伸。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全省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完成8500个村庄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改厕行动”,每个村至少建1个无害化卫生厕所,着力提高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十)民工关爱工程(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总工会)。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完善和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无障碍就业、城乡企业无差别用工。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

的责任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加快解决农民工参保的流动性障碍问题。

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免除借读费等费用,确保他们享有当地户籍居民子女同等受教育机会。积极鼓励和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动企业依法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覆盖范围。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农民工公寓建设,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工作任务,逐年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有关部门着重抓好政策制定、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督查考核和相关指导服务工作,并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本部门的五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市、县(市、区)政府是行动计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要切实做好任务和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

(二)深化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监督管理和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共预算投入,强化绩效监管。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等工程,加快建立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

(三)强化财政保障。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预算管理制度,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形成合理的分级保障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努力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着力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补偿力度。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编制并发布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规划,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制定和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之间的协调整合。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治保障。

(五)加强考核监督。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和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根据公共资源的投入产出情况,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做好绩效评估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督查评估,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附件: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十大工程实施项目计划(2008—2012)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附件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

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8个方面31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残联)

(一)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家庭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50%实现就业。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大力扶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

(二)完善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镇、农村延伸,重点抓好10个市、县公共就业服务场所的建设;完成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试点城市的试运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全省城市4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三)着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办法》,在全省职业院校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行专项能力证书制度,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

(四)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尽快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快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司法厅、省残联)

(五)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力争年末达到1150万人;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政策,研究解决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职工养老保障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全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60万人和150万人,制定并实施参保城镇居民2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政策,力争40%左右的参保居民完成首次健康体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办法,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370万人。

(七)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研究制定失业保险促进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扩大工伤保险扩面成果,全年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50万人和200万人,努力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新增参保人数30万人。

(八)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

(九)完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最低救助额不少于50元,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平均救助额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把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以内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所有县(市、区)财政医疗救助预算达到人均6元。城镇“三无”、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巩固在80%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万户以上,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城市旧住宅区改造300万平方米,建设农民工公寓30万平方米。稳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住房公积金实缴职工人数达到290万以上。全面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 6万户,完成地质灾害危险区域1万人避险搬迁,新建1000个左右县乡两级避灾安置场所,完成5个市级、10个易受灾的县(市、区)救灾仓储用房的改造和新建工作,全面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加强新建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法律援助工作,全年解答法律咨询比2007年增加8%,法律援助案件

比2007年增加10%。

(十)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意见》,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5000张,完成20个市、县(市、区)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300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35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其中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000个)的建设工作;新增儿童福利床位900张,改扩建床位100张;新建4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个救助管理站。启动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和“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

三、加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残联)

(十一)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从2008年春季入学开始,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包括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民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列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教科书及辅助教学资源。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对部分接纳民工子女入学的中小学校实施改扩建工程。

(十二)启动化解义务教育中小学债务工作。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机制,省财政设立4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对各地给予奖励性补助;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450元。

(十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实施教师“领雁工程”,择优选拔2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为期1—4个月的脱产培训;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任教津贴制度;加大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以县为单位,对6个班规模以下农村小学(教学点)按照“并、转、改”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按全省农村中小学生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为农村中小学添置纸质图书。

(十四)扶持特殊教育。重点资助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省盲人学校和衢州、丽水等地10个特殊教育项目的建设。

四、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

(十五)加强城乡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家以上;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力争今年实现规划内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率达90%以上,规划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率达60%以上;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8家县级医院建设。

(十六)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体系;实施基层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15家,推进在建的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强人口计生工作,重点扶持15个县级计划生育指导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制定出台我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实施办法,年底前完成1 2万左右人次的特别扶助金发放任务。

(十七)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着力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参保率90%以上,确保完成农民健康体检1200万左右、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口3300万左右。

(十八)实施中医药服务普及项目。启动建设20个中药制剂室,研制300个中药制剂品种;在全省县级中医院推广应用100个优势单病种诊疗方案;大力推进中医药名医、名科、名院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十九)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4720名全科医生、960名社区护士、960名医学检验人员、960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480

名心电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16000名乡村医生2年1次注册培训的教育任务。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十)启动“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和百姓查询信息系统”项目。研发我省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汇总、检索、统计、分析、控制和查询数据库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对全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智能化查询和风险信息公示;启动省、市、县(区、市)网络查询终端建设并完成主查询网站的建设,初步实现食品风险控制和网络终端查询功能。

(二十一)加强药品安全和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在既无医疗机构又无零售药店的偏远行政村设置药品供应网点;设立22个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全省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到40%。

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文化厅、团省委)

(二十二)加强送文化下乡和农民“种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送1 5万场演出、12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到全省广大农村;组织培训农村基层文艺骨干1万名,组织开展100场县级、1000场乡镇级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示汇演活动。

(二十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好100个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000个行政村配置文化活动器材。

(二十四)努力建设资源共享、覆盖城乡、均衡发展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网络。改扩建、新建5家市级青少年宫;推动5家建筑面积未达标的县(市、区)级青少年宫加快建设进度;推动5家青少年宫改善设施设备;在街道(中心镇)建设50家综合利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15家“天天”青少年网络活动室。

七、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残联)

(二十五)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以创建体育强县、体育强镇为抓手,全面推进小康健身工程,争取创建体育强县(市、区)4—5个、体育强镇(乡)100个。省体育局对每个体育强县补助20万元,全省总投入80—100万元;对每个体育强镇(乡)补助5万元,全省总投入500万元。

(二十六)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延伸。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小康体育村3000个,村级体育俱乐部200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0个,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6个,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100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地)1—2个。开工建设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

八、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责任单位: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办、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广电局、省邮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信息产业厅、省经贸委)

(二十七)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设4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6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24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2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努力构建新型农村流通体系,新增开设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1000个,连锁门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以上。

(二十八)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新改建通村公路3500公里,联网公路3000公里,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整治危险路段;开展水上康庄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陆岛码头20座;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新建乡镇客运站40个,港湾式停靠站2400个。

(二十九)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288万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日供水规模48万吨;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受益人口130万人。

(三十)加强农村邮政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全省乡镇(除海岛外)和95%行政村以有线联网方式接入广播电视节目;扎实开展农

村有线广播“村村响”的建设,争取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广播室,有线广播的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新建、维护村邮站13000处;推进农村通信发展,新增、更新、改造固定电话网容量60万门,移动电话网容量300万门,行政村“宽带通村率”达到96%以上;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启动建设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组织推进第一批省级11个试点县、19个试点镇、23个试点村建设。

(三十一)全面开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行政村覆盖面提高到75%以上;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9 5万农户、卫生厕所46 55万农户;建成100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太湖流域建制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镇乡垃圾中转站改造和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表时间:2009-06-10T10:59:41.95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张宁[导读]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摘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27-02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张宁(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1.从义务教育来看,义务教育的非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义务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2005年全国预算内经费4 665.7亿元,东部地区约2 269.1亿元,中部地区约1 307.0亿元,西部地区约1 089.6亿元,东部超出中部和西部的1倍多。 2.从城乡卫生支出来看,2004年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79%的农村居民人口为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为44.8%,高出34个百分点。农村医疗服务经费中17%来自政府拨款,另外83%来自农民缴费,包括合作医疗缴费。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1 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是农村的 3.52倍。 3.从社会保障面来看,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2006年社会保障的实现率为50.24%。我国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有2 24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只有367人。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 4.从农村文化服务方面,我国省市及自治区之间人均文化事业费的极差从1980年的3.99元扩大到2006年的44.29元。仅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来看,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性。 三、影响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 1.在技术上,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来核定地方财政平衡能力,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和计算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与地方“理论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政府间计算转移支付数额的方法。 2.在政府间关系上,虽然我国提出建设公共财政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而且推进工作也在进行,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政府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其次,目前我国形成非对称性财政结构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收入和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事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中央政府有关政策文件在涉及政府间关问题上过于模糊,不利于政策实施。 3.在城乡体制上,城乡分割是中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城乡问题在一般意义上不属于均等化问题。由长期实施户籍制度造成的乡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不同身份,以及掩藏在这个身份背后的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均等化问题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4.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地方财力的均等化。我国目前存在的地方发展差距以及现行税收制度、财政体制所决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差距,是转移支付难以弥平的。 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第一,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尽快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规划实施策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分步骤地推进。整合、优化公共行政资源,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第二,财政投入要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所以要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第三,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逐步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加强对这些地区因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第四,建立政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均等化需要一系列科学而现实的指标,可以由人大为主针对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标准等进行研究、听证和审批,其中当然要结合各地不同的人口、资源、物价和财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应该以立法形式体现出来,并明确目标和实施阶段。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及选择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及选择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政府基于以公民为中心的理念,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多途径、多渠道、全天候地向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 电子政务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多,包括电子政务基础、规划与标准、实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电子化采购、电子税务、移动电子政务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通过电子政务的学习,之所以选择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这个题目,主要因为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实行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可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节约公共服务的成本,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是构建一个回应有力的、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服务型政府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自1999年实行“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基本上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在服务内容、质量和互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国民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单一政府门户网站模式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在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性。因此,为提高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更快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以及在某一特定地区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政务大厅、电话呼叫中心、应急联动等模式都是辅助模式。现阶段,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门户网站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网站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在线办事能力差,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广度、深度不够;政府反馈不及时,公众参与程度不高;政府门户网站模式下的公众需求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互联网渗透率低,公众存在的心理惯性,公众的传统价值偏好结构等。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四种模式:人工-人工模式,电子化-人工模式,人工-电子化模式,电子化-电子化模式。 1、电子化-电子化模式,是指在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前台和后台都采取电子化的方式。其优点是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效率且方便了公众,是未来电子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此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中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和公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此种模式的便捷;另外,此种模式的实行不符合我国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办事直接去政府”的心理惯性,造成公众的不适应。 2、人工-电子化模式,是指在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前台实行“人工方式”,而后台实行“电子化方式”。此种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是对传统的行政管理程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实现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办公,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即符合我国公众的办理政务的心理习惯,又避免了公众办事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来回奔波。但是,此种模式仍然需要公众去政府大厅这个“政府部门”,仍然需要具备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官僚性技巧。

整理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委组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监察厅、省编委办关于对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 知 【法规类别】纪检11804 【发文字号】浙委办[2005]55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5.08.12 【实施日期】2005.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纪委、 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监察厅、省编委办关于对省纪委 省监察厅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浙委办[2005]55号) 省直属各单位: 《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监察厅、省编委办关于对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纪检监察机关对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纪检监察体系,充分发挥派驻(出)机构的作用,促进我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省直各单位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坚决推进对派驻(出)机构的统一管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单位在执行《实施意见》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省委。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年8月12日 (2005年8月8日)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出机构统一管理”的要求和中办发[2004]12号文件精神,现就对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出)机构全面实行统一管理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对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央纪委监察部对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总体部署,结合浙江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对派驻(出)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驻在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有效促进省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对派驻(出)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一)改革领导体制,将派驻(出)机构由省纪委、省监察厅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省纪委、省监察厅直接领导。 (二)强化监督职能,切实加强对驻在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

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常修泽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应包括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以及结果应该大体相等,社会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成果的过程中尊重某些社会成员的自由 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从横向上体现/以人为本0和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0重要的制 度安排,也是缓和当今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和当代世界文明国家社会政策的一个趋势。应本着横向上 范围要适中、纵向上标准要适度的/第三方0主张,在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 务0,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0,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 等/公益基础性服务0,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0方面逐步实现均等 化,并需要有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做保障。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F06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07)02-0066-06 2005年,笔者在当年完成的研究报告5人的三层含义与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6[1]中,曾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还偏于理论层面的话,那么,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为标志,对包括这一问题在内的整个和谐社会的研究已从意识形态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其中,和谐社会创建中的制度安排,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而这样一个带有普世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则要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此命题仍有些基本问题需进一步厘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0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实践中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在此,我就上述几个问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看法。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其实行的必然性 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的。 第一,全体公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应该均等。在13亿中国大陆人口中,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原则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机会不均等,不是实行同一个原则。例如,目前进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约有1.26亿人(若包括他们的家属约两亿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怎么让这一、两亿同胞有同等的机会?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划开很深的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着力改变不公平的命运,但是从社会角度,如何逐步给阻隔在鸿沟两旁的民众提供均等的机会,应作为第一条。 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这里的/大体相等0不是绝对平均主 收稿日期:2006-10-02 作者简介:常修泽(1945-),男,山东惠民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上海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达2301.9万,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达897.7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9%。从世界范围考察,近几十年来,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以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人口增长为主,且增长的势头强劲。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移民;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时空变动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压力,对于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说,主要体现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要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需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就上海而言,目前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性以及公共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承载的能力。当前,需要着力破解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处,其公民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这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机会公平”是要破除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让稳定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规则公平”一要体现“普惠性”,即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上均一视同仁;二要体现“差异性”,即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由此可见,“规则公平”是三大原则的基础,但机会、权利既靠制度规则,也要靠来沪人员自己努力争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些没有进城的农业人口公平性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且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衡机制? 对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居留时间越长,继续居留的概率就越高,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就会加剧,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上造成在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基层部门的发展观念中,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要顺利运行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体制及其相关社会政策来支撑。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影响下,多年来,尽管对社会领域的发展工作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但与经济领域的发展成效相比,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效明显滞后。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表现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呈加速上升趋势。而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虽然逐渐提高,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这种状况表明,当前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的生活需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安居乐业,才能有一个较稳固的发展基础。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失业、贫穷、社会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还无法避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公共财力已经有了巨大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保障社会成员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抵御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国际经验也证明,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作为核心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公问题,经济发展

云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云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本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各国政府在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 ,既有着长久的历史进程,也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云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省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本文所写 ?基础教育主要是狭义的基础教育,此外,鉴于考虑云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研究过程中一起纳入基础教育范围。 [1] 而基于我们课题组的调研以及资料收集,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中央政府为主,同时包括地方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情况下,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提供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教育服务;同时,能够保证 民众接受该服务的机会均等。事实上,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农村的自然村落都设有一个学校,而是要使得所有的农村适龄孩童都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教育,所强调的核心应该是机会和效果的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因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也是我们的国家、民族永久强盛的坚实基础。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认识 对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一个准确的定论,且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就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处理实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 文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法规类别】公文处理 【发文字号】浙政办[1997]17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7.07.23 【实施日期】1997.07.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浙政办[1997]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已经秘书长、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文处理实施细则 为了进一步做好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提高办文质量,促进公文处理工作

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行文规定 (一)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的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省政府行政规章和行政措施,请示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行文要少而精、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文牍主义。 (二)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向省政府的请示,应贯彻“党政分开”的原则。凡同时主送省委、省政府的请示,省政府办公厅需待省委办公厅批办后才予办理。如涉及党的工作,由省委、省政府或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行文。 (三)行文关系应按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省政府办公厅一般不受理越级的请示或报告。 (四)请示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请示解决的问题涉及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应用抄送形式,并先行协商。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个人,也不能同时抄送下级机关。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五)主送省政府的请示、报告(包括附件)一般报送15份。内容单一的请示件可报送5份。 二、办文规定 (一)送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的公文,统一由秘书处签收,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各部门来文,由秘书处提出拟办意见。其中需由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直接办理的来文,作为“办件”交综合处处理。 2、各地、各部门来文,不需要处理答复的“阅件”,由秘书处直接分发;需要处理答复的“办件”,交综合处处理。 (二)综合处对“办件”,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处理: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浅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要: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公 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 非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27-02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张宁(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体现以人为 本和弥补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 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 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 目标所在。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 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 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1.从义务教育来看,义务教育的非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义务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2005年全国预算内经费4 665.7亿元,东部地区约2 269.1亿元,中部地区约1 307.0亿元,西部地区约1 089.6亿元,东部超出中部和西部的1倍多。 2.从城乡卫生支出来看,2004年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 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79%的农村居民 人口为自费医疗群体,而城市为44.8%,高出34个百分点。农村医疗服务经费中17%来自政府拨款,另外83%来自农民缴费,包括合作医疗缴费。2005年城市居 民人均卫生费1 122.8元,农村为318.5元,城市是农村的3.52倍。 3.从社会保障面来看,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2006年社会保障的实现率为50.24%。我国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和 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有2 247人,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万人中只有367人。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 障费的比例为24:1。 4.从农村文化服务方面,我国省市及自治区之间人均文化事业费的极差从1980年的3.99元扩大到2006年的44.29元。 仅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来看,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性。 三、影响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 1.在技术上,我国还没有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来建立一套针对基本 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及与这些标准相对应的客观因素评估法,来核定地方财 政平衡能力,根据地方的税源、税种以及税基、税率等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和 计算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与地方“理论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政府间计算转移支付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督查室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关于贯彻落实浙委办[2000]95号文件情况的专题督查报告》的通知 【法规类别】11804 【发文字号】浙委办发[2002]31号 【发布部门】浙江省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2.12.25 【实施日期】2002.12.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关于贯彻落实 浙委办[2000]95号文件情况的专题督查报告》的通知 (浙委办发[2002]31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 《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关于贯彻落实浙委办[2000]95号文件情况的专题督查报告》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意见,最近,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对全省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2000]8号文件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浙江省计划生育协会关于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的通知》(浙委办[2000]95号)精神的情况,进行了专题督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省计生协会会长许行贯同志参加了督查。 在各市先行自查的基础上,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组织省有关部门对宁波、温州、绍兴、台州4市及所辖慈溪、北仑、平阳、瓯海、上虞、绍兴、温岭、三门8县(市、区)进行了抽查。总的看,各地对这次督查十分重视,督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现将督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地贯彻浙委办[2000]95号文件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自浙委办[2000]95号文件下发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文件精神,计生协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落实。 1.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新时期计生协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普遍把计生协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责任落实、服务落实、工作条件落实。各市、县(市、区)都下发了加强计生协会工作的文件;明确了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计生协会工作,基本做到每年两次以上专题听取计生协会工作汇报;各级计生协会机构、人员、经费等得到了较好落实。今年9月,台州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或分管秘书长分别带队分四个组对各县(市、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情况进行了专题督查。两年来,各级政府都把计生协会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进一步加大了对协会工作的考核力度。温州市及所辖县(市、区)考核分值普遍从原来的40‰增加到80‰鹿城区、平阳县还提高到120‰。台州市及所辖县(市、区)考核分值普遍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对于这项公共政策到底怎么来理解,各界做了很多的探讨。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也就有不同的结论。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个以前不曾涉及的新问题,应尽可能地先从理论上弄明白,就事论事,则很难说得清。如果理论上说不清,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政策操作。 1.现实背景考察 简单地概括,其现实背景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中国的生产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强了,而消费相对萎缩了。我国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居于世界末位。2006年的数据是我们的国民消费率50%,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78.8%),还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为69.7%)。自己与自己比较,也是不断下滑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三年,我国消费率是明显上升的,1980年比1978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这种上升的势头一直持续到整个“六五”时期,这个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率的最高点。自此之后,消费率就开始下降,进入“七五”时期,消费率环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下降了4.4个百分点,“九五”上升了1个百分点,到“十五”时期又下降了4.3个百分点。进入“十一五”,消费率更是呈快速下滑之势。总的看,“十五”时期比“六五”时期消费率下降了10.2百分点。这说明,蛋糕做大了,但国民享用的蛋糕份额反而缩小了。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率的不断下降,只能是证明生产在脱离消费而自我扩张。 二是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来观察,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以上,但差距以更快的速度扩大。经济的蛋糕已经相当大,我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享用这个蛋糕的差距也同时扩大了。这种差距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层次的客体之间。从主体之间来看,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扩大了,这些年我们尽管在不断的重视农村,重视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在扩大;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尽管我们在不断强调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如产业工人中的蓝领与白领之间、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等等。个人之间的差距呢?实际上也是如此。 再从客体之间来看,这种差距也在扩大,就是说,从财富的差距来看是扩大的,从收入的差距来看也是扩大的,从消费的差距来看,依然是扩大的。而财富的差距、收入的差距和消费的差距是不一样的,对人的意义来说是不同的。我们从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谈得多,从消费差距这个角度讲得少。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材料表明,中国消费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要大,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就意味着经过政府的收入再分配以后反而变得更加不平等了。如果消费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摘要: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正在逐渐被广大学者及社会管理者所重视。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主体,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然要起到带领作用,以自身的不断革新来促进其他社会管理者采取有效创新措施。现今,伴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越显的重要,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正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大举措,因此,本文笔者以社会管理创新提法为背景,讨论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政府;电子政务;电子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引言: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政务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多,居民享有的公告服务明显增多"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完成这些目标的关键要素。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对各类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还比较有限,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协同能力发展受到制约经验不足理论滞后等,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完善。 1.概念综述 1.1社会管理创新综述 1.1.1由来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逐渐被学者和社会管理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公共财政基本目标之一。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于公平原则和社会平均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消除不和谐因素;而平均化则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单纯的份额等同的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有碍于全体人民共享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必须逐步实行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应如何为此提供相应的体制保障?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公共服务公平是保证公民机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数亿人脱离了贫困,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国13亿人的生活的改善速度、广度和程度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之一。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人口大国,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给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的不公平也开始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成功的个人、企业和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不公平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甚至是有其必要性。从前几十年的平均主义方向转变到这个方向是一个重大变化。激励机制的变化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性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这个新导向的一个副作用是,起点条件不利的个人和地区与起点条件有利的个人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为此,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缩小这些差距的有效机制。 以“追求公平的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深入分析了城乡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发展差距。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重大措施改变差距扩大的趋势,但许多指标显示,这些差距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