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讲
- 格式:ppt
- 大小:8.80 MB
- 文档页数:76
第九讲宋代文学总论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1,崇文抑武的国策与宋代的国势960年,陈桥兵变;961年,杯酒释兵权;976年,斧声灯影;975年,灭南唐;979年,灭北汉,统一汉地;1004年,澶渊之盟;1038年,李元昊称帝,立西夏;1068年,神宗立,熙宁变法;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同年五月,赵构即为于南京应天府(商丘)。
1138,绍兴和议成,秦岭淮河以南为宋,以北入金;1164年,孝宗隆兴和议成;1206年,韩侂胄开禧北伐;1233年,理宗亲政,端平更化,清初史弥远势力;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端平入洛失败;1234年,蒙军始南侵;1271年,元立国;1276年,元攻入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亡。
内忧与外患;垂帘与权臣;党争与政争;国统垂绝与不绝如缕狄青、岳飞、虞允文、(杨家将、呼家将)2,理学思想1),自觉的卫道意识理学与党争:新学旧学之争;洛党蜀党之争;朱熹二陆之争;朱熹陈亮叶适之争;庆元党禁黄宗羲《宋元学案》2),“文以贯道”说的重新提倡与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说宋初:柳开、穆修论文道关系。
石介:本于教化仁义,根于礼乐行政,而后为之辞。
(《与赵先生书》)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
《二程语录》:作文害道。
古文家、道学家和政治家一样的宗经,但是古文家于经中求其文,道学家于经中求其道,而政治家则于经中求其用。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3,印刷术的普及公私刻书业;刻印、活字印书籍大量流通,藏书家辈出。
内省的研究方法——共情从科胡特到卡尔罗杰斯都有很多的贡献。
当代自体心理学的著作中翻译成:共情/深入,英语都是e m p a t h y。
E m p a t h y在自体心理学有很重要的位置,最早在台湾被翻译成“神入”-一个特殊的词,一般用语中很少使用。
实际上是台湾的译者在翻译自体心理学的著作时,这个词用的比较少,用的比较多的是同理心,区分一般的心理疗法的共情,用了“神入”。
E m p a t h y的中文翻译:神入、共情、同理、同理心、共感、同感、移情。
E m p a t h y在中文的使用中可以叫神入,神入是最早使用的,在自体心理学中使用是有台湾翻译的痕迹;在大陆使用比较多的是共情,在台湾使用较多的是同理、同理心、共感、同感;还有移情的使用,不是临床心理学的用法,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使用的比较多。
移植自己的情感到对方的精神世界中,自己再体验。
在教育心理学中使用的移情并不是精神分析的移情,不是从潜意识到前意识浮现的意思,就是共情的意思,英语单词也是e mp a t h y。
当我们讨论e mp a t h y时要注意,科胡特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使用e mp a t h y这个词,科胡特一开始也乜有料到会引起很大的误解,最早使用是来自于佛洛伊德的观点,试图帮助大家澄清一件事情,在精神分析中很强调中立原则——来自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要节制要有白板的状态,往往有矫枉过正。
在科胡特的临床工作中,注意到实际上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的,我们对来访的工作不止于我们对来访的观察-这个观察指的不是理智的观察,实际上人类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另外一个人的,去理解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当我们理解另外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通过自己的主观精神,所以科胡特就开始沿用了佛洛伊德的关于共情的观点,共情的观点不来自于罗杰斯,而是来自于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在文献中曾说共情就是只有认同而去理解另外一个人精神世界中任何可能性,而这种方式就是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