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中学生认知心理咨询

第六章中学生认知心理咨询

第六章中学生认知心理咨询
第六章中学生认知心理咨询

第六章中学生认知心理咨询

〔学习提示〕

你知道吗?

□有的同学因一次考试失败或者竞赛失利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使自己陷入焦虑和抑郁的痛苦之中?

□王菲是一名学生干部,上学期期末班上评选优秀班干部时,她落选了,为此她非常苦恼。她总在想:“我为班级做了那么多工作,付出了许多努力,我就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班干部。”怎样帮她解除苦恼呢?

□李红同学约刘英同学周六晚上一起去看电影。刘英同学说她不能去,因为她要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后来,李红知道刘英撒了谎,于是她就想:“人是不可信任的,要始终对人保持戒备之心。”她的想法合理吗?

□有的同学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就感到非常没面子,总觉得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以至于不愿与老师、同学接近,使自己非常痛苦。如何帮助这些同学呢?

认知又称认识,一般指人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现象。认知是人的主要心理活动之一,它对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体验、行为反应等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认知,在其自身发展中,认知潜能仍须挖掘和提高。因此,了解认知心理、掌握认知调适技术,了解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中学生常见认知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咨询要点,学会理性认知,将对中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人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指他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及注意等方面的发展特征。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逐渐成熟的趋势,认知活动的结构比小学生更加复杂和个性化。

一、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进入中学之后,随着智力活动自觉性的提高和学科内容的变化,中学生的观察力有了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

1. 观察的自觉性增强

中学生观察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外,还能自觉地选择观察对象,自觉制定观察计划,自觉采用观察方法,因此,观察的效果比小学时有了很大提高。

2. 观察的持久性增强

中学生已能够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不过有时也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的现象。

3. 观察的精确性日益提高

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把它和相近的事物区别开来,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属性,同时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属性进行全面、深刻的观察,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事物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不只限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轮廓,而且对事物的细节也有较高的感受性,因此,提高了观察的精确性。

二、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记忆力和小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除记忆量的增长外,还表现为:

1. 记忆的有意性进一步加强

刚上初中时,学生的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记得较好,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材料,如系统的理论、公式、定理、法则等记忆得较差。在教学的影响下,中学生逐步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优势。

2. 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年级越高,意义记忆的成分越多,而机械记忆的成分相对减少。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还占很大比重,年级的升高对中学生意义记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能够通过理解来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促使他们的意义记忆得以迅速发展。

3. 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在具体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他们开始能够用抽象公式、定理来理解具体事物,这就使其记忆向理解水平迈出了新的一步。但他们的抽象记忆只是初步的,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记忆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记忆的指标。

三、中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开始能够独立地、专心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集中在必须注意的事物上,不受外界无关因素的影响。

2. 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

中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一般能保持在40分钟左右,随着年龄增长,注意稳定性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四、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小学生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 有意想象逐渐占主要地位

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记忆表象的积累,中学生想象有意性和目的性不断提高,有意想象开始代替无意想象处于主导地位。

2. 想象日趋现实化

中学生想象中的虚构成分逐渐减少,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并与自己的生活、前途等联系得更为密切。

3. 创造想象日益发展中学生再造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开始独立地进行创造想象,能对已有表象作出真正的创造性加工。

五、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小学生相比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开始阶段,到了中学,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这是思维发展上的一个质变,也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2.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日益增强

中学生由于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能够理解自然与社会中的一些较复杂的关系和联系,因此开始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中现成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不仅能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观点,而且开始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在初中阶段,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有时固执己见或偏激,这与中学生知识经验还不足,辩证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密切相关。

〔案例分析〕

战胜焦虑做强者

王怡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级的前几名,可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的家在农村,爸爸妈妈都期望她能跳出“农门”,她自己也很要强,想给爸爸妈妈争气,一定要考上大学,所以,她对考试看得特别重。每次考试后她都恨不得马上知道成绩,排在第几,有没有超过竞争对手。考好了,心里就非常轻松;考糟了,会气得坐卧不宁,连饭都吃不进去。她觉得自己智力出众,考试失利的事实让她难以接受,她觉得简直没法见人,对不起父母,甚至几次徘徊在铁轨旁。她睡不着觉,整天头晕眼花,一想到考试就头疼,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升学的负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是成绩佼佼还是成绩平平,每个中学生都在为升学而奋斗、而苦恼、而焦虑。尤其是像王怡这样,被寄予很高的希望,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压力之下,很容易失败,而失败又带来更为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被彻底压垮。

其实,紧张焦虑并不是最大的敌人,适度的紧张和适度的疼痛一样,可以时时提醒我们随时防御所面临的危机。但如果焦虑到失眠、丧失自信,甚至想轻生的地步,只能导致更惨痛的失败。人生就是要拼搏,为何不把以前的失落当做一个起点呢?我们都是普通人,免不了犯错误、失败,更免不了有缺陷和短处,我们不是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怎样才能放下焦虑这个包袱呢?首先应该相信自己能克服这一障碍。从小到大,我们身经百战,经过了多少次考试,克服了多少困难,难道仅仅这一次挫折就使自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吗?不!

其次,掌握几种解脱的办法。可以把自己担心的事情一一列举出来,并按困扰的强度依次排列。接着设计出各种应变对策,比如可以在考前定出计划,分数、名次要达到哪个层次,千万是最低限度,不能好高骛远。计划合理,易于实现,自然就会恢复自信,然后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去提高自己的成绩。

也可以找一个寂静的地方,收缩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头脑中祛除杂念,默念“放松、放松”,直到全身肌肉放松为止。每回做5~10次,接着进行走路、游泳、骑车等运动。配合第一种方法共同进行,效果会更好。

〔操作指导〕

了解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了解和调控自己的认知发展状况。在运用时须注意:

1. 对中学生而言,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二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一个人如果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比较深刻、正确、全面,则说明其认知能力的水平比较高,反之则说明其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在解决问题时,如果速度快,质量好,说明其认知能力强,反之则说明认知能力差。

2. 认知能力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学习了人类的知识、经验并不等于发展了认知能力,从事过实践活动也并不等于发展了认识能力。认知能力是先天素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等相互作用的产物,先天因素很好后天因素不佳,或后天因素很好先天因素不佳等,都难以使认知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认知能力是每一个中学生都直接面临的一个发展性心理问题。

3. 虽然认知能力不进行专门的训练也可以发展,但有个速度快慢、全面与否的问题。了解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把握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问题咨询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自己自然成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从而导致认知问题的产生和滋长,影响一个人整体认识过程提高。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不良认知的矫正,以开发其认识潜力,提高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

所谓不良认知,是指因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信念、思想。在中学生中也存在许多不良认知,这些观念占据了他们的一部分思维,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一、过分概括

1. 表现

认为:“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咨询要点

这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即便是得到了所有重要的人的喜欢和赞许,在这种观念的指使下你一定还会进一步地考虑:别人赞许自己达到了什么程度?这种喜欢能持续多久?他除了喜欢我以外是否还喜欢别人?……一个人为什么非要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赞许呢?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别人的评价也必然存在褒贬的不同,更何况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没有误会和偏见,因此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的非议而伤心失意。人应该关注别人的评价,但这种关注是为了从中吸取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好评还是批评对我们都是有用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考虑怎么尽力做得更好上,用在积极实在的行动上。

二、追求完美

1. 表现

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

2. 咨询要点

这也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事实上没有人能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成就卓著,大多数连一个小的方面也无法比别人更突出。一个人想通过努力学习、工作来充实自己,希望做事能成功、有成就,这是合乎理性的,但当他要求事事非成功不可,一定得胜过别人,就是非理性的了。“有所得,必有所失”,人不可能万事顺利,失败在所难免。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全,事事比人强,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三、虚拟陈述

1. 表现

认为:“事情应该按自己喜欢和期望的发展,否则便是很糟糕、很可怕的。”

2. 咨询要点

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主观要求事物这样或那样发展,愿望没有达成就闷闷不乐甚至暴跳如雷,这是不明智的。理性的做法是自觉地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当事情有可能改善时努力改善它,不能改善时则理智地接受事实。

四、过分担忧

1. 表现

认为:“担心危险或可怕的事情随时发生。”

2. 咨询要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考虑危险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设法加以避免,或一旦发生该如何减轻其后果,是明智之举,但如果过分担忧和焦虑,反而会使人在事情发生时不能有效地去面对。更何况有些天灾人祸是难以控制和预防的,担忧既无必要,也无好处。要预防“万一”,但不要把“万一”变成“一万”,它会使人变得谨小慎微、不敢作为、不思进取,这恰恰是最危险、最可怕的。理性的人总是既有充分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既考虑各种不利情况,又不固步自封。

五、无法控制

1.表现

认为:“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因此我无法控制这种情绪。”

2.咨询要点

很多人相信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别人或外部事物引起的,并且觉得,如果外在因素改变的话,便不会如此不愉快。因此,他们一般不去主动地控制、调节情绪。事实上人的情绪大部分是由自己的知觉、想法和评价引起的。人应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理智的人总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六、走极端

1. 表现

认为:“对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2. 咨询要点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对有错误的人不加分析,一味给予严厉制裁是缺乏理性的。人犯错误有各种原因(主观的、客观的),错误有大有小,有性质的不同,犯了错误也不等于不可救药。对待同学、同志的错误,明智的想法是:“他犯了错误,我不能歧视他,要帮助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并不是主张纵容恶行,也不是提倡做“老好人”,因为一味的责备和惩罚往往无助于行为的改善,相反,常常会导致逆反心理、对立情绪,以致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看见错误大可不必一心想着如何去惩治,即便是必要的惩罚、制裁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帮助人、教育人的手段。理性的人际交往态度是宽容待人、以诚待人。

七、不敢面对

1. 表现

认为:“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

2. 咨询要点

逃避可以带来片刻的轻松,却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困扰,造成更大的损失。因为这些因难、挑战与责任并不因你的躲避而消失,它仍然存在着。逃避只会使人变得胆怯,而且永远得不到行动的经验和成功的机会。理性的人是现实和积极的,首先能够直接面对困难、挑战和责任,并且总是全力以赴地战胜困难、迎接挑战、承担责任。

八、过分依赖

1. 表现

认为:“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比自己强的人。”

2. 咨询要点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只强调独立而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不可取,但过于依赖别人则更不应该。太依赖别人的结果必然是:自己变得不会处理问题,不敢作决定,没有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离开别人帮助便一筹莫展。明智之举应该是争取外援但不依附外援,信赖别人但不依赖别人。

九、无法改变

1. 表现

认为:“一个人往往被历史所决定,因此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

2. 咨询要点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相信事情和现状已被历史决定了,虽然不好也没办法,改变不了宁愿忍受历史和现实带来的不幸或用怨恨来减轻痛苦、平衡心理。过去的经历对现在固然有影响,但并不能主宰人的未来,过去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因此,理性的人往往更注重对现实的把握,他们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去改变现实,他们不抱怨过去而是着眼将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创造明天。

十、绝对化

1. 表现

认为:“任何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有正确、完美的答案。”

2. 咨询要点

许多人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正确、完美的答案,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或绝对的事。企求绝对和完美是不实际、不明智的,会使人忽视甚至放弃那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丧失成功的机会。正像哲学家罗素所说:“不绝对确定是理性的基本成分之一。”我们需要学会进行软性思考,而不仅仅使用一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硬性思考。理性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设法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利用其中相对好的或尽可能利多弊少的,而不幻想去追求完美。

〔案例分析〕

无端猜忌为哪般

生活中,有的人容易与人相处,体贴别人,信赖别人,能很好地与人合作,而夏风则不同。他因打小抄被老师训斥一顿之后,一到考试时就感到有许多眼睛在盯着自己,紧接着手开始发抖,特别地紧张。坐在前排觉得身后的同学都在看自己,调到后排又认为同学们交头接耳是在议论、笑话自己。在他看来,似乎全班同学都不是来考试的,而是专门来注意他的。

像夏风这样,便是典型的过分猜疑性格。

猜疑表现为极端的神经过敏,同时好疑神疑鬼,他们好像有一种先验意识,觉得别人的眼睛有特殊功能,一眼便能看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相信别人总是在谈论自己,总在做不利于自己的事,猜猜疑疑,疑疑猜猜,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猜疑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意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他们往往在主观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都通过所谓的合理想象拉扯在一起,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

猜疑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1. 猜疑的内容是我们非常在意的。比如,关注自己的名誉,就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显得特别在意。

2. 因为确实存在某种不足,让自己放心不下。如数学很差,他们会不会看不起我呢;我有点小心眼,他们会不会理我呢。

3. 类似的家庭环境。父母任何一方具有多疑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子女也会模仿其行为,或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猜疑态度,都可导致子女具有猜疑的性格。一个人从小处于打骂或严格管教的环境里,因做事不完美总要受到处罚,于是终日处于神经质状态,尽量将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做不好会受到处罚,提心吊胆的生活为猜疑创造了可能的条件。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子女,易缺乏关心、照顾和必要的心理支持,产生无安全感,也有可能发展为神经质性格,出现猜疑。

为了消除猜疑,找出原因固然重要,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大大有利于猜疑的消除。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1. 保持头脑冷静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在被戳穿后是很可笑的。但在此之前,猜疑者因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会觉得事情顺理成章,成语故事“疑人偷斧”便是典型。所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消除猜疑的途径之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观察时注意放弃原先的假定,防止这一假定产生心理定势外,还应牢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古训,请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帮助分析,以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想法。

2. 注意调查研究

有了猜疑心之后,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调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能听风就是雨,况且,有时眼见也未必是实,这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功夫,找出实质性的东西。

3. 及时开诚布公

猜疑往往是彼此缺乏交流、人为设置心理屏障的结果,也可能是误会或别人搬弄是非的结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死要面子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你能诚恳相告,对方未必认为这是你对他的不信任,他甚至能从你的一片诚意中,进一

步看出这是你对他的信赖,从而冰释前嫌,越发敬重你。而如果你把疑心紧锁胸中,则只会加深矛盾,恶化相互之间的感情。

4. 坚持待人以宽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比如,你看到别人背着你讲话就有点儿不高兴,而别人的交往方式必须符合你的心情才行,这就是苛求于人了。许多猜疑正是对别人的过高要求所致,正因为如此,坚持待人以宽也是克服猜疑的一条途径。

〔操作指导〕

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认知问题时,特别是对不良认知进行调适时,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 不良认知的发现。根据认知理论,人的情绪、行为反应是对刺激认知的结果,应先从认知不良情绪和行为入手,然后分析:“怎么会产生这种情绪(或行为)的?”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是因为某些事件引起的。进一步分析:“对这件事学生自己是怎么想(或看)的?”这样便可发现对此事件的不良认知。

2. 不良认知的调整。对已发现的不良认知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识别其错误,在此过程中确立起相应的合理认知,调整方法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认知重建法的各种技术。

3. 巩固合理认知。通过不良认知的调整,达到了消除原有不良认知、建立合理认知的目的,但已有认知具有很大的顽固性,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巩固合理认知,要做的工作有:

(1)总结不良认知错在哪里,相应的合理认知应该怎样,以帮助学生达到强化的目的;

(2)让学生以新的合理认知去面对现实的刺激,认真体会情绪反应并让其与原来认知引起的情绪反应进行比较,最好能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比较的体会;

(3)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已获得的合理认知,使之逐步习惯化、自然化;

(4)帮助学生进一步探查是否还有与原来的不良情绪、行为相关或相近的不良认知存在,若有就要连续予以调整和巩固。

第六章中学生认知心理咨询思考与练习

一、辨析题

判断下列陈述的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 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不只限于观察事物的整体轮廓,而且对事物的细节也有较高的感受性。()

2. 中学生的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 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记忆的指标高于对抽象材料记忆的指标。()

4. 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经成熟。()

二、选择题

1. “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这种不良认知属于()

A.追求完美B.过分概括C.过分担忧

2. “对有错误的人应该予以严厉的惩罚和制裁。”这属于()

A.走极端B.追求完美C.绝对化

3. “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因此我无法控制这种情绪。”这属于()

A.无法改变B.不敢面对C.无法控制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2. 简述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3. 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4. 简述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四、材料题

材料:陈阳,一位初三的女生,性格偏内向,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一天,她的好友对她说:“咱班的同学对你有意见,看法很多,说你是班干部,只顾自己的学习,不关心别的同学。”开始,她并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但因其好友反复给她吹风,使她对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产生了怀疑。她越看越觉得周围人真的好像不愿理自己,可她又找不到自己自私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她越想越苦恼,以致后来怕见同学、怕上课。

问题:1.陈阳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帮助她走出心理困境?

知识讲解

(完整版)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时间:2008-08-29 06:27 作者:小榄二中实习队Z点击: 5854 次 将本文添加到: 人际交往辅导 还有人喜欢我吗? 案例介绍 李某,女,15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

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认识

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认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认识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一、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二、帮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辅导”一词源于英文的“guidance”,有引导与辅助的意思,也有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意思。心理辅导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概念,心理学家对它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即心理辅导是一个特殊的交往过程,是一种专门的助人技术,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并达到理想发展水平的服务活动。 我们认为,学生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作为一门专门的助人技术,与心理辅导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对心理咨询的解释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显然,这种理解比较偏重医学模式。钱铭怡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对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这个定义反映了心理咨询最本质的特征,即通过人际关系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郑日昌在《学校心理咨询》一书中指出:“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这个定义体现了学校心理咨询以发展性问题为主、以障碍性问题为辅的特点,比较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在手段和目的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联系。在手段上,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都是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对来访者施加影响,进行矫治;在目的上,都是要帮助来访者解决自己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正因为二者如此相似,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对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并不作严格的区分。但在实际应用时,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之间也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1)在服务对象上,心理辅导是面向所有学生,而心理咨询则是面向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 (2)在服务方式上,心理辅导可以是一个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当事人提供积极主动的帮助,而心理咨询则是一个比较被动的服务方式,它要求当事人本人主动求助,才能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否则无法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3)在方式方法上,心理辅导比心理咨询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训练活动的方式进行,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心理咨询就很难做到。

中学生心理辅导典型案例

中学生心理辅导典型案例 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武东 一、案例介绍 1、学生基本情况:王某元,女,13岁,七年级学生。 2、问题行为概述: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不与同学老师交流。上课的时候,不敢和老师目光相对,看东西的时候,目光总是漂移不定,暗自伤神。听讲老爱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眉梢之间总是透露着恐惧与胆怯。学习成绩一般,而且还在不断的退步。 3、背景资料了解: 该女生原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来自家庭生活事件的打击。在孩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其母亲与邻居吵架之后自杀。当时孩子太小,不能接受失去母亲这件事,父亲忙于办丧事,忽略了对孩子的安慰,关心,再加上邻居在孩子面前说母亲的坏话,使孩子对母亲的去世充满了恐惧。女孩说:后来她只要一看见烛

光,就想起了母亲的灵位

,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一下子没有了安全感,失去了母爱。一年以后,父亲再婚,后妈带着一个女儿搬了进来,女孩确搬出来住到了姑姑家。上了初中以后,周内在学校住校,周末就回姑姑家,父亲很少来看望孩子,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 二、案情分析 孩子在失去了母亲之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同时也失去了父亲。使她感觉世上在没有亲人了,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没有温暖,没有快乐,她恨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感觉活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很受罪。这种想法,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在家庭得不到关爱,理解和温暖,一下子觉得没有了安全感觉,内心没有了归属感。对生活也失去了热爱。 三、辅导方法 对王某元的指导,主要利用理性情绪疗法。首先对其不良行为情绪表示积极关注,从关心体贴使其建立信任感,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然后帮助其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学会客观的看待问题,最后建立自信,转

教师资证考试37-第六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第六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 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 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会调适(基础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3.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 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 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4.消退法 通过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特征: 一是行为之后停止维持该行为强化物的供给; 二是该行为出现的频度要下降。 5.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6.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治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他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代表。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来访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来访者通过改善“自我”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实现的和无限成长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7.理性—情绪疗法 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例2015年下-单选21】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后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A.放松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C.合理性情绪法 D.代币强化法 网校答案:C 网校解析:最可行的方法是合理情绪法。合理情绪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故选C。 【例2015年上-单选17】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A.主观要求 B.相对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网校答案:C 网校解析:一般来说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 2.过分概括; 3.糟糕之极。 选项中只有C符合。 【例2014年上-单选19】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消退法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高塘镇中心学校九(7)班郭智文 一、基本情况: 姓名:韩浩 性别:男 年龄:15岁 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韩浩 父母工作: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 成绩:中下 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二、背景资料: 韩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韩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韩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韩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韩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韩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早已升入初中,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韩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韩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韩

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韩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韩同学母亲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韩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力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韩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韩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韩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韩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韩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韩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韩同学与母亲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韩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韩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韩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韩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韩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韩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韩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韩同学所述,在韩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韩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最新心理咨询辅导:什么是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辅导:什么是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最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有密切的关系。认知疗法没有统一的定义,它的理论也没有统一的纲领,认知疗法的治疗家持有不同的理论,应有不同的技术方法,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强调认知过程是作为心理行为决定因素这一根本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所做的评价,而此种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观念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的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现实思维活动,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先了解认知的基本模式。个人的认知状态对他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一个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的情绪是焦虑或是愤怒,是抑郁或愉快,他的行为采取的是逃走或攻击,由于个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对应激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各易。 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他或她认知的特点和最易受损的敏感点,在某种特殊的应激条件下,这就构成了本人心理上易受伤害的弱点,即为某人心理上易受伤害的触发点。应激可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

动的功能损害。当应激使个体处于利攸关时,其原始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系统可能被激活,是个体做出极端的,绝对的,单向的判断,是整个的思维失去意志的控制,减弱了对过强的偏激思维的控制能力,而出现了病理心理过程的表现。 应激,环境,与其他人不良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可增强不良的认知反应,这些错误的认知组成的生物反馈链,使某些心理病理现象-如抑郁,焦虑等得以维持下去。基于以上认识,思维被视为认知治疗的关键,改变不良的思维,则能改变情绪和行为。但认知治疗并不忽视情绪和行为,并强调治疗者应善于引导患者的情感,同时注意患者的行为模式及行为改变的方式。 认知疗法的总体策略是交谈程序和行为矫正的混合物。在治疗中既强调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注意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帮助患者解除他们歪曲的认知,与患者共同努力发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估他们的经历。 认知疗法企图从三个不同的水平纠正患者的认知。自动思维为最易于接近的表面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某种特殊情境下立即出现的思维。设想则是较深一层的思维,他是基于原有的条件,及相关的情况所形成的信念。策略或复杂的思维模式为最深层基本信念,可能是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信念。这三种思维层次是相互关联的。 认知疗法的目的就是企图纠正所有三级水平的错误认识。一般来说,自动思维是最不牢固和易于测知的。故在治疗早期时针对这一水平为主。当患者已能较容易的识别和测定他的自动思维后,治疗者

模块练习6: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方法是( ) A.行为塑造法 B.自我控制法 C.强化法 D.示范法 2.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我们称这种强化为(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具体强化 D.概括强化 3.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B.团体辅导以全体学习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C.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D.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4.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不属于人本主义疗法经常采用的是( ) A.当事人中心疗法 B.交朋友小组 C.支持疗法 D.非理性信念的辨析 5.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属于精神疗法经常采用的是( )A.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 B.强化、惩罚和消退疗法 C.当事人中心疗法 D.支持疗法 6.下列对ABC 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理论中A指的是诱发事件 B.理论中B指的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 C.理论中C指的是这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D.此理论认为抑郁、焦虑等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想法B引起的,而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 引起的 7.行为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下列属于他们通常所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是()A.让当事人自由联想 B.疏导宣泄 C.以当事人为中心 D.系统脱敏疗法 8.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本主义疗法经常采用的是( ) A.当事人中心疗法 B.认知家庭作业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陆建进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 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王某,男,16岁,我校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6 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 节练习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高学生的成绩 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答案: A 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 A.强迫性洗手 B.强迫性计数 C.刻板的仪式性动作 D.强迫性自我检查 答案: D 解析:略。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答案: C 解析: ABC理论中,A表示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表示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表示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4.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的恐怖症被称为() A.广场恐怖症 B.单纯恐怖症 C.社交恐怖症 D.泛化恐怖症 答案: A 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怖)、广场恐怖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旷野恐怖症(害怕路过旷野,严重时害怕路过任何建筑)、社交恐怖症(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和闭室恐怖症(害怕较小的空间)。 5.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A.无心理疾病

C.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D.寻求发展 答案: B 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其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6.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 A.呈现厌恶刺激 B.消除敏感反应 C.消除肌肉紧张 D.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件合理的事 答案: D 解析:肯定性训练的目的是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7.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不包括()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中学生叛逆心理辅导个案

中学生叛逆心理辅导个案 个人爱好重引导忌粗暴干涉 个案:小邢读初中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父母则简单禁止他“玩电脑”,一味要求他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引起了小邢的不满,既然家长在家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邢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升初三后,面临中招考试,在老师真诚得体的开导下,小邢才逐渐放弃了叛逆,恢复常态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并在高一第二学期和同学合作搞电脑软件获得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专家点评: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 个案中小邢家长这样处理显然不妥,孩子对现代科技的爱好和探索,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也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使

孩子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新奇打扮刺激父母 个案:某高中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晓得这些为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专家点评:叛逆心理还明显地表现在青少年的穿着打扮上。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很另类。青少年喜欢“跟风”,追求时尚,表现个性,但缺乏对事物全面综合评价的辨识能力,他们不一定了解时尚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有些青少年群体所追随的东西,往往是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却反潮流,对自我形象不利。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给孩子设立人生的界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人生方向。 心灵创伤以爱弥合

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推荐

岩孔中学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一、案例介绍 李国义,女,16岁,岩孔中学九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某学习成绩好,威信倍增。乐于助人的新形象,使同学们接受她。渐渐她也找到了知心朋友,不再孤独,终于有人喜欢她了。 辅导效果 通过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李国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经过近一学期的辅导工作,李与同学们相处和谐多了,朋友也多了,她的心情轻松愉快,对班集体更关心,经常与老师谈论自己的想法,并能虚心接受老师的合理建议。同学们都说:“李某变文静多了,挺招人喜欢的。” 二、恐惧异性的女孩 案例介绍 李梅是岩孔中学八年级(3)的女孩,从外表看来,她是一个文文静静、性格内向的女孩子。但是,她对异性有着恐惧

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教学内容

他们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直接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教他怎么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虽然心理咨询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但咨询师不帮助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此外,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很多,除了谈话还有其他的,但可能大多数来访者需要的主要还是谈话,咨询师通过倾听、分析和探讨,对来访者作出启发和指导。但很多来访者因为不了解往往产生误解,觉得这样的谈话根本没有给自己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对心理咨询不再信任。 依然有不少的来访者,他们以为做心理治疗就跟感冒头痛打针吃药一样,一次或者两次就马上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因此来之前对治疗抱着很大的信心,一次治疗之后可能就是大大的灰心失望。大多数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在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前,心灵已经被伤害得一塌糊涂了。这样一种长期积累起来的心理伤害,问题的形成是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即使再厉害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心理治疗就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所以心理治疗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因人而异。 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一次解决问题”:许多初次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一次把自己长期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开拨心灵的迷雾,远离烦恼与困惑,然而心理医生并不是神仙,更不是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是帮助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是提供一些正确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必须是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解决的。除非是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可以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许多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心理咨询也不可能一次解决。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所以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过程,一般不能一次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心理咨询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年)才能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 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已经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来看心理医生。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来心理咨询的有26.3%达到重性精神病诊断标准,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惟恐被别人发现。实际上在有些国家里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正好与我们相反,例如美国,小伙子在与女友约会前,安排会见一次他的心理医生,约会时他有可能在其女朋友面前炫耀一番他在这之前看过心理医生,他的女朋友则会为之感动,因为她会觉得男友一来对她很重视,二来认为他很注重生活质量。 心理医生≠ 万能算命者 有些来访者将心理医生神化,一种心态是认为心理医生是搞心理学的,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我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另一种心态是来询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认为医生能够猜得出。实际上,心理医生也是人,只是利用医学心理学原理,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作基础 才能对其有所帮助。正如有人感冒发烧时医生先用体温表测出其体温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一样。 误区一:心理咨询是件很不体面的事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来询者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咨询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

初中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初中生心理辅导2012年下学期个案记录备:因尊重学生自我隐私,均用化名代替学生真名 个案一:夏飞,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并实施。主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关健词:初二逆反心理辅导教育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夏飞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夏飞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

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二)

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二) 作者:心理咨询师代宝义不知不觉已经跟随美龄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几年了,在美龄心理咨询中心团队各位心理咨询师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配合美龄老师治疗好了上千例各种各样有心理困扰的求助者,自己也独立帮助很多求助者解决了心理困扰。高兴之余,众观接待的各种各样的求助者反映出的情况,以及不少严重咨客的求治经历,仍有很多无奈……关于心理治疗,有许多怪现象存在,这是对专业心理咨询的误解,在这里浅说一二: 误区六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知道我的过去和未来 有人犯把心理咨询简单化的错误,也有的犯把心理咨询过分复杂化和神秘化的错误。个别人把心理学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现在市场上有利用电子计算机打着心理测验的幌子进行骗人,有的人故意让心理咨询师去猜测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衡量心理医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咨询师除了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一般人不同外,并无其他特别之处。心理咨询师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咨询师自己不能、也不能借助高科技的仪器了解到具体的想法。最先进的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具体的思维细节,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最最复杂电子计算机的认识,心理世界的复杂程度不是现代人所想象的。对待心理咨询必须有科学的思想。 误区七去做心理咨询很丢人(是精神病)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还不太了解,许多人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区别。对心理咨询的惧怕与怀疑可能源于对“精神病”的无知,去心理咨询怕被当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有时可能轻微的心理问题不加以科学解决,造成最后发展成重型精神病。“捂”着、“瞒”着的让心理问题任其发展,实在悲哀。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你可以把内心世界坦诚给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会给予精心的维护保养。心理咨询将使你远离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现实、挑战自我。认为“看心理医生丢人”的人是软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与现实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现代有进步思想的人已经毫无顾虑的走进心理咨询室,充满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来。 误区八心理咨询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 心理咨询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咨询师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中学生早恋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中学生早恋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也非常突出。据调查表明,某年级的88个学生中。有早恋经历的多达30人。初三年级的某个班竟有5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进入早恋角色。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早恋的人数不仅增多,而已年龄逐渐提前,初一、初二的学生也常常陷入早恋的困惑中。现列举几个案例来分析中学生早恋的特点。 案例一 Xxx,一个初三年级的女生,在过15岁生日时,邀请了十几位同学作客。文艺委还唱了一首Xxx最爱听的歌来助兴。X望着文艺委,听着他娓婉动听的歌声,联想到文艺委平时对她的热情和主动帮助,突然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特殊感受。从那儿以后,她一看到文艺委便不知所措,她想见他,又怕见他。并且,她认为文艺委也处处久留心自己。王X在咨询电话中说:“我能感受到他常常注视着我,比如上体育课我跑步时,下课我与别人讲话时等,他都在看着我。他既然对我好,为什么不向我表白呢?他是不是不好意思开口呢?” 案例二 赵x,男,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前段时间,自己觉得与同班的一女生相爱了。那时,他们常常形影不离,一起上学,放学一块回家,好象有说不完的话,一到星期天,他们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干什么,只要两人在一起都觉得特别开心。但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后,两人在一起似乎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块玩也没什么兴致了。因此,赵X问:“我和他是不是真有爱情呢?” 案例三 王XX,某中学初三女生,语文、数学、理化各门成绩均好,但外语较差。一拿到外语书就头痛,害怕。妈妈为她着急,便托人给

女儿请了一位外语系毕业的高材生做家教。开始,王××对老师持排斥态度,但几次辅导课下来王XX对外语有了兴趣。老师讲得清楚、有趣,王XX学得认真起劲,外语水平提高很快。他们经常相互夸奖,辅导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不久,这位家庭教师告诉王XX他非常喜欢她,将来一定要娶她。王XX又惊、又怕、又喜。她想:虽然自己不成熟,但他已经成熟了,于是便学着成年人的样子做了他的恋人,不料几天前,王××被父母发现怀孕了。她又悔、又恨,追悔莫及! 案例四 陈X,男,某校初二学生。其班主任是一位精明能干的青年女教师,她不仅课讲得好,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该班经常大出风头,班上的学生都很喜欢她、敬佩她,但陈X似乎与别人不一样,他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凡是她讲的课,陈X 总是拼命预习,踊跃发言,只为听到她的表扬。她在作文上的批语,陈x总是反复翻看,直到倒背如流。他常常模仿她的字体,常常独自回忆她的音容笑貌。还寻找一切机会问她问题。在陈x眼里,她是世上最完美的女性。陈x也为此陷入苦恼之中,老师比自己大十几岁,这种感情一旦被别人发现,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呢? 案例五 杜X,男,某校初二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班上,杜X属于不起眼的学生。前几天,班主任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他与一位同班的女生在冷饮店一边吃冷饮,一边有说有笑,在以后的几天里,班主任又看到了两次类似的情形。当班主任侧面问及此事时,杜X说:“我看到周围有些同学成双成对,下课后便到冷饮店边吃边聊天,心里很羡慕,所以就约了我们班的XX一起出去。” 分析以上五个案例,可将中学生的早恋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恋型 如案例一中的王X便属此类。从她的生日聚会以后,她常常陶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 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做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 4.人格稳定协调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包括了解自我与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切合实际。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能以喜悦的心情接纳自我,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泰然处之,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人际关系和谐指的是: 第一,了解和理解他人。 第二,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