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六安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加强全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灾害也呈高发、重发的势态。2007年、2009年淮河流域的水灾,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大别山区的洪涝灾害,2008年、2010年的秋冬连旱,以及“格美”、“凤凰”、“莫拉克”、“狮子山”等数次台风带来的超强降雨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年平均受灾人口210.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0.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面对严峻灾害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灾情发展,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防灾减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成立了六安市减灾救灾委员会,明确了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促进减灾救灾交流与合作。各县区相应成立减灾救灾委员会,组织协调开展本地重大救灾活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及所辖县(区)、乡(镇、街道)全部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防汛抗旱、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并且在自然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和城镇社区也建立了应急救助预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全覆盖。

(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初步建立。民政、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发布气象和灾害信息,及时了解掌握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实现突发自然灾害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四)重点工程防御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实施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多项重大工程,沿淮防洪能力有效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城市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全面实施。

(五)应急救助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得到加强,应对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市和县区财政分担948.968万元,救助128.8万人次,补助重建倒塌民房5.7万人、3.97万间,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六)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建立了2000余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其中市、县(区)、乡(镇)三级共有171名灾害信息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技能证书,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七)防灾减灾社会参与不断深入。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重大灾害期间,市和县区直接接收社会救灾捐赠款物668.434万元。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平台,大力开展减灾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和“社区减灾平安行”等系列减灾科普活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推广,2010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冰雪、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增加,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呈现高发态势,自然灾害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出现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趋明显。同时,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推进,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压力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不可低估。

“十二五”时期,全市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防灾减灾法制、体制和机制仍需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亟待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防灾能力比较薄弱,基层防灾减灾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和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众宣传教育仍需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幸福六安的高度,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规划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幸福六安的要求,突出防灾,全民参与,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努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科学评估和有效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依靠科技。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因地制宜解决好各地防灾减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长远角度统筹谋划防灾减灾工作,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不断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

(三)主要目标

1.基本摸清全市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自然灾害信息资源全面共享。

2.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

3.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4.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能够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

5.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

6.全市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万人左右。

7.创建1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个城乡基层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8.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县(区)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四)主要任务

1.加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全市现有气象、水文、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监测站网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特别要加强偏远山区广播、电视、宣传车等预警预报信息能力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高效预警预报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水平。加强各级各相关部门、各灾害风险管理单位之间防灾减灾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等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等装备,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

2.加强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为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着力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防冻、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重大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推广安全校舍和安全医院等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危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工程。

3.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乡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供气、供排水管网、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基础设施的

抗灾能力建设。利用学校、公园、体育场、人防疏散地域(基地)等现有场所,推进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城乡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加强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4.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全市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抢险救援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建设。全面加强防洪抢险、通信广播、救援搜救及救灾专用车辆、机械设备等装备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物资储备规划,丰富物资储备种类,利用省代储物资仓储点,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机制,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强化救灾储备物资检测力度,确保救灾物资产品质量安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充实自然灾害救助项目,适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资金补助标准,提高受灾群众救助质量和生活保障水平。加强重特大自然灾害伤病人员集中收治能力建设。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工作,提高农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5.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畅通的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渠道,完善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防灾减灾的政策措施,建立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慈善机构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完善自然灾害社会捐赠管理机制,加强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众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作用。扶持基层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者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转移中的作用,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6.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救灾抢险专业队伍。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7.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创新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场所的重要作用,推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入。

(五)项目建设

1.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依据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指标体系,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逐步建立完善相关资料和数据库。编制全市及灾害易发县行政单元自然灾害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建立风险信息管理服务机制。编制市级及灾害频发易发县(1︰5万)自然灾害风险图,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2.市和县(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以统筹规划、节约投资和资源整合为原则,加快寿县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考虑全市实际情况,市和县(区)积极争取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逐步建立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确保救灾物资灾后12小时内抵达灾区。

3.基层防灾减灾装备能力建设。基层减灾救灾工作机构要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摄像器材等装备,以及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基层灾害信息员,以及为救灾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配备适应不同使用需求的灾情信息采集和应急通信终端等装备,建立基层减灾信息装备和应急联动管理服务系统。

4.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示范场所建设。按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创建1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城乡社区建立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配备家庭居民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结合区域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充分利用城市中

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大型绿地、人防疏散地域(基地)等场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灾害易发区,结合乡村布局、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情况,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规划乡村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害应急救援和较长时间避难的需求。

(六)保障措施

1.健全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县(区)两级减灾救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减灾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市减灾救灾委员会与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全市防灾减灾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健全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信息共享、征用补偿、社会动员、人才培养等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2.完善防灾减灾地方性法规政策和预案体系。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立足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加强各级各类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完善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

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健全救灾补助项目,规范补助标准,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探索通过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机制实现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

4.做好组织实施与评估。本规划的实施由市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协调,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市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在编制本部门规划时要与本规划有机衔接;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组织推动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市减灾救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评估和实施情况要向市政府报告。

来源:六安市人民政府

编辑:国研网编辑

毛坦厂中学介绍简介

毛坦厂中学简介 毛坦厂中学简称“毛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是安徽省一所省级重点高级中学。 截至2007年3月,学校占地 400多亩,教职工380余人,教学 班200多个,在校生近2万人。由 于学校办学规模庞大,2013年高考 出现数万家长送考场面,而备受社 会关注。学校被称为“超级中学”, “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创办时间1939 类别公立中学 现任校长韦发元 知名校友朱志明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六安市 主要奖项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 安徽省“文明单位” 安徽省“花园式单位” 安徽省“家教名校” 学校地址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学府路1号 1939年春,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安徽省会安庆沦陷,省会安庆资源外迁, 部分学校迁至毛坦厂,成立了安 徽省第三临时中学,史称“三临 中”。 抗战胜利后,在“三临中” 的校址上又办起了荥阳中学。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日 本庆应大学毕业的王温叔、日本 东京大学毕业的潘逸群、上海政 法大学毕业的张子贞等一批有识 之士将荥阳、广城等五所中学在 毛坦厂合并,校名为“私立六南 中学”。 1952年改为公立,校名为六安县第二初级中学,史称“六安二中”。 1960年,创办高中部,更名为六安县毛坦厂中学。 1992年,县市合并,学校更名为六安市毛坦厂中学。 1999年12月,成为六安市首批市级“示范高中”之一。 2001年12月争创省级“示范高中”,通过专家组验收。

2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截至2007年3月学校官方网站显示。学校四幢教学楼,每层另设年级部、教研组办公室及多功能教室各1个,每间教室装有闭路电视系统、语音设备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现有学生公寓楼16幢,每幢单面朝阳,配有专人管理,安全卫生,每间宿舍,电话、阳台、卫生间等设备齐全;有完整的自来水、蒸饭系统,投资近千万元的学生餐厅可容纳8000人就餐;有具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高标准体育馆正在规划;有科教馆、图书馆各一幢,各类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全按部颁标准配备。 师资力量 截至2005年9月,学校教职工380余人,本科学历占总人数95.4% ,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中年为主体。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名学科名年级均有优秀教师。部分教师在省内有影响。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1。 3办学成果 高考成绩 2010年高考本科以上达线人数6039人,其中600以上353人,一本1809人,达线率为21.89%,二本3188人,三本1042人,应届本科以上达线人数突破2000人。毛坦厂 中学应届本科达线率为74.6%,历届本科达线率为91.6%; 2012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7626人,一本达线人数为2474人,600分以上381人,理科最高658分,文科最高645分。文科有3人进入全省前100名。[7] 2013年该校9258人达到本科分数线。2013年,该校共有11222名考生参加高考,经过初步统计,共有9258人(不含艺术体育生)达到本科分数线,其中,一本2505人,二本4629人,三本2124人。文科最高分为623分,位居全省85名,理科最高分为643分,为全省第60名,应届生。 2014年根据网络及168声讯台查询结果初步统计,2014年六安毛坦厂中学高考,本科达线突破10000人大关(不含艺体),其中一本2786人,二本4793人。一本、二本达线人数比2013年均有大幅提高。理科最高分633分,全省270名;文科最高分629分,全省70名;600分以上21人。 所获荣誉 学校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六安市“文明单位”,金安区“文明单位”。

第九章_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 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安徽省六安市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简介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边陲,大别山北麓,淮河南bai岸,毗邻中原,通称“皖西”。是我省西部和大别山主区中心城市。辖五县四区。古诗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处江淮四面雄。” 六安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主要为偃姓族群聚居地。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夏商周(无年限可查)为“六”(主要城池为今六安郊区西北古城遗址),泛指“六”地这一方区域。“六”意即地势向阳高而平坦的地方。后因大禹封皋陶后裔(主要为偃姓人群等)于“六”,而名为六国。同时,缘于皋陶圣名(上古四圣之一),也称皋城。《史记·索隐》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说起皋城由来,则引出一段佳话。皋陶部落原居山东,由皋陶率领迁到六(今六安),从事农耕。皋陶是尧舜禹时期华夏联盟领导集团的重要人物,他制定了各种刑罚,被誉为中国司法鼻祖。她和禹共同辅佐舜政,又帮助禹治水成功,并积极宣扬禹的美德,要人们处处已禹为学习楷模,受到上下左右的称赞。由于皋陶有功于禹禹据其功劳和品行,征得各部落首领同意,举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政于他进行实际煅炼,可惜皋陶先禹而逝未能继任。皋陶逝世后禹极为悲痛,为彪记其功德,禹便把“六”一带封给了皋陶的后裔子孙,于是六安便有了高城之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皋族封地六国析置为六县,治所任设今六安(城北遗址)。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封六县(今刘安)人英布为九江王,也设都六(今刘安城北遗址)。后来英布叛楚归汉,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刘邦改封他为淮南王,仍设都于今六安。公元前196年英布举兵反汉,战败被杀后,刘邦将其长子刘长封为淮南王,都所从六迁至六安寿春,六复为刘县但仍为重要城池。公元前174年汉文帝认为刘长企图谋反将其流放,之后(164年)将淮南国医分为三,封刘长三子刘安、刘勃、刘赐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今六安北为淮南国,六安西南为衡山国,六安东南为庐江国,六安再为六县隶衡山国。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废淮南国、衡山国并于次年(公元前121年)即元狩元年改置“六”为“六安国”,封刘安之子刘庆为六安王。“六安”系武帝取原衡山国内六县、安丰等县首字而构成,意即“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之名自此诞生而延续至今。三国两晋时,六安常常处于中国历史上最长封建割据时期的各路政权割据的战略对峙交界线上,是各家皆争的战略要地,战火不断,但某一政权攻下六安均未对六安之名作改变。南北朝时期,六安先属南朝,后属北朝。隋唐五代时期,隋文帝于公元588年派杨广(后来的隋炀帝)进驻六安的寿春镇,并以寿春为基地统一了中国。六安市首府六安古城所在地隋开皇元年置淠水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六安县;重和元年(1118年)升县为六安军;元28年(1291年)升军为六安州;明、清仍置为六安州。明朝建立后,废行省设三司,六安分属风阳府和庐州府,六安州属庐州府隶领。清朝初期实行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六安州属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领辖。1667年,清政府将江南行省一分为二成立江苏省和安徽省,六安州复为庐州府领辖,1724年六安州脱离庐州府成为直隶州。民国38年(1949年6月)六安改建专区;1978年5月改称六安专区为六安地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国函[1999]109号文件批准,同意撤销六安地区和县级六安市设立地级六安市,同时设立市辖金安区和裕安区,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安区人民路;2000年2月正式撤地改市成立省辖六安市。 六安是安徽的西大门,位居省会跨越中原的结合部,势若咽喉,经济社会之战略地位显赫。六安地名和疆域设置由来已久,虽几经变化但核心治所基本上一直延续于六安老城左右,从上古“六”、“六国”到“六安国”、六安县,再到六安专区、六安地区和原县级六安市、今省辖六安市,五千年脉承不断,充分说明其区位的重要性,是不可小目虚的战略要地。也是安徽开发崛起皖西,重振安徽西大门雄风的主攻阵地。有待摆上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金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金安高级中学2020-2019学年高一数学上 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M={﹣1,0,1},N={x|x 2=x},则M ∩N=( ) A .{﹣1,0,1} B .{0,1} C .{1} D .{0} 2函数f (x )=+lg (1+x )的定义域是( ) A .(﹣∞,﹣1) B .(1,+∞) C .(﹣1,1)∪(1,+∞) D .(﹣∞,+∞) 3.方程的实数根的所在区间为( ) A .(3,4) B .(2,3) C .(1,2) D .(0,1) 4.三个数50.6,0.65,log 0.65的大小顺序是( ) A .0.65<log 0.65<50.6 B .0.65<50.6 <log 0.65 C .log 0.65<0.65<50.6 D .log 0.65<50.6<0.65 5. 若奇函数)(x f 在)0,(-∞内是减函数,且0)2(=-f , 则不等式0)(>?x f x 的解集为 ( ) A. ),2()0,2(+∞-Y B. )2,0()2,(Y --∞ C. ),2()2,(+∞--∞Y D. )2,0()0,2(Y - 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量A B 与向量CD 是共线向量,则A 、B 、 C 、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B .若0a b ?=r r ,则0a =r r 或0b =r r C .单位向量都相等 D .零向量不可作为基底中的向量 7. 已知角θ的终边过点P(-8m,-6 ,且cos 45θ=-,则m 的值为( ) A.-12 B.12 C.-32 D.32 8.若平面向量b 与向量)2,1(-=a 的夹角为ο180,且53||=b ,则b 等于( ) A .)6,3(- B .)6,3(- C .)3,6(- D .)3,6(- 9.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D 的中点,则EB =u u u r ( )

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六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六安市规划局 2007.06

前言 为适应六安市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指导与规范六安市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在制订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六安市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实践经验,参考其它省、市有关资料,采纳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考虑了六安市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城市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并广泛征求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技术规定共有12章4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建设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高度、绿地控制、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建筑与环境景观控制、村镇建设、附则等。 在执行本技术规定中,请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安徽省六安市规划局,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技术规定由六安市规划局负责管理和条文解释。 规定主编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六安市规划局 规定主要起草人:汪坚强程晖杨春林韩晓东汪海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2) 第三章建设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4) 第四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8) 第五章建筑间距 (12) 第六章建筑退让 (16) 第七章建筑高度 (23) 第八章绿地控制 (25) 第九章建筑停车及地下空间 (28) 第十章建筑与环境景观控制 (31) 第十一章村镇建设 (35) 第十二章附则 (41) 附录一名词解释 (42) 附录二计算规则 (46) 附录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及成果要求 (52) 附录四用词说明 (54)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8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8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面几何体中,过轴的截面一定是圆面的是( ) A.圆柱 B.圆锥 C.球 D.圆台 2.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 A .三棱锥 B .四棱锥 C .四棱台 D .三棱台 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y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形式可以写成( ) A .)0,,( b a B .)0,0( ,a C .),,(c b a D .),,0(c b 4.如图,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 ( ) A .k 1

六安市经济发展

六安市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新思路 摘要:六安市地处皖西地带,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还是典型的红色革命老区。本文通过分析六安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六安市自身发展资源,着重阐述了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对六安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且给出了六安市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及其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六安市、农业产业化 1.引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1]。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整体环境以及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会成为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同时,水分、矿产、光照、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也会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有时还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地区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与数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2]。区域经济反映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地理概念。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区域内,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土地资源甚至人力资源能否被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它一般通过区域生产力的布局是否具有科学性和经济效益来考察。区域经济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充满了变动和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区域经济不能仅单纯的从各个经济指标中考察,应该充分了解所处区域的社会环境、整体经济态势以及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像六安这样的小城市,作为合肥经济中心的腹地,深受合肥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是优势也是挑战。 2.六安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1六安市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 六安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由此而始。六安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坐落在六安市东郊的皋陶墓,记载着4000多年前皋陶与大禹共辅帝舜的历史。楚国丞相孙叔敖主持建造的安丰塘(芍陂),被誉为“神州第一塘”。辅助孙权三分天下的东吴名将周瑜,就是从这里开始他火烧赤壁的辉煌历程[3]。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渭河中游。秦置六县,唐改盛唐县,宋改六安县,明、清曾设六安州,1912年复改六安县。1979年析县城及近郊划为六安市。1992年撤销六安市、六安县,建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面积3456平方公里,23%在长江流域。人口135万。矿藏有磁铁、辉铋、黄铜、水晶、方解石等。农业产稻、麦、棉、麻及油料,特产有茶叶“六安瓜片”,黑瓜籽、香榧、银杏、豹皮樟。工业有机械、纺织、食品、建材和粮油加工等。境内苏埠镇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商业神话

六安市毛坦厂中学 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商业神话 [导读]抛开对教育体制的争论,纯粹从商业角度考量,一所学校究竟有多大能量,如何支撑起一个内陆孤镇的经济?换句话说,这个“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抛开对教育体制的争论,纯粹从商业角度考量,一所学校究竟有多大能量,如何支撑起一个内陆孤镇的经济?换句话说,这个“亚洲最大高考(微博)工厂”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70辆大巴和上千辆私家车送考、警车开道、中央电视台航拍……这里是地处大别山脉小山坳,偏僻得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毛坦厂镇。归属安徽省六安市,距离六安市区56公里,因为一所号称亚洲最大的“巨无霸”高中——“毛中”,6月5日成为这里独有的一个节日“送考节”,这里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 ——用什么标准去考量一家“工厂”? 从规模上看,据统计近年来,每年超过8000名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复读生涌进毛中,接受“产品再加工”。以2013年为例,安徽约有10.5万名复读生参加高考,小小毛中就占了约8%;从“产品合格率”上看,近10年来,毛中的本科升学率连续达到80%以上,并且不断刷新自身纪录——2013年,毛中参加高考人数11222人,本科达线9312人,一本达线2503人;从经济效益和辐射力上看,慕名而来的“复读生”和应届高中生,创造了毛中乃至毛坦厂镇的经济“神话”,以致这样一个在交通、资源、政策上不占任何优势的皖西山区小镇,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挤进六安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20强乡镇,2012年财政收入近1500万元,4倍于邻近的东河口镇。 一所学校究竟有多大能量,如何支撑起一个内陆孤镇的经济?换句话说,这个“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毛中制造” 批量生产、加工流程模式化制造,靠的是管理。用毛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振华的话说,“毛中制造”一点不神秘,核心就是“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方式”。

赴春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赴安徽省六安市春节民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合肥学院化工系,10级无机非专业,姓名:李涛学号:1003031001 摘要: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每个地方都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每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逝去,又有部分继承下来,以至形成了如今的年俗。 关键词:春节的由来、传统习俗、现带春节、春节的意义 正文: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节日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高三化学下学期假期作业(2.25)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化学下学期假期作业(2.25) 说明:前三题为必做题,第4题和第5题为选做题 1.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反应,研究NH3的某种性质并测定其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仪器b中可选择的试剂为______。 (2)实验室中,利用装置A,还可制取的无色气体是______(填字母)。 A.Cl2 B.O2 C.CO2 D.NO2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上述现象证明NH3具有______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______。 (5)读取气体体积前,应对装置F进行的操作:______。 (6)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2.工业上利用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吸收液制取电解锰,并利用阳极液制备高纯碳酸锰、回收硫酸铵的工艺流程如下(软锰矿的主要成分是MnO2,还含有硅、铁、铝的氧化物和少量重金属化合物等杂质): (1)一定温度下,“脱硫浸锰”主要产物为Mn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滤渣2”中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重金属”时使用(NH4)2S而不使用Na2S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电解”时用惰性电极,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0℃碳化”得到高纯碳酸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碳化”时加入过量NH4HCO3,可能的原因是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高三英语下学期假期作业(2.20)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英语下学期假期作业(2.20)Ⅰ.阅读理解 Foxes and farmers have never got on well.These small dog-like animals have long been accused of killing farm animals.They are officially classified as harmful and farmers try to keep their numbers down by shooting or poisoning them. Farmers can also call on the services of their local hunt to control the fox population.Hunting consists of running after a fox across the countryside,with a group of specially trained dogs,followed by men and women riding horses.When the dogs eventually catch the fox,they kill it or a hunter shoots it. People who take part in hunting think of it as a sport.They wear a special uniform of red coats and white trousers,and follow strict rules of behavior.But owning a horse and hunting regularly are expensive,so most hunters are wealthy. It is estimated that up to 100,000 people watch or take part in fox-hunting.But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the numb er of people who are against fox-hunting,because they think it is brutal (残暴的),has risen sharply.Nowadays it is rare for a hunt to pass off without some kind of conflict between hunters and hunt opponents (阻止者).Sometimes these incidents lead to violence,but mostly opponents discourage the hunt by misleading riders and disturbing the trail of th e fox’s smell,which the dogs follow. Noisy conflicts between hunters and opponents have become so common that they are almost as much a part of hunting as running after foxes itself.But this year supporters of fox-hunting face a much bigger threat to their sport.A Labour Party member of Parliament(英国议会),Mike Foster,is trying to get Parliament to approve a new law which will make the hunting of wild animals with dogs illegal.If the law is passed,wild animals like foxes will be protected under the ban in Britain. 1.Wealthy people in Britain have been hunting foxes to. A.benefit the farmers B.get entertainment C.show off their wealth D.limit the fox population 2.The opponents of fox-hunting often discourage the game by . A.using violence B.taking legal action

六安市简介PPT演讲稿

六安市简介PPT演讲稿 (一)基本概况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北麓。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是上古四圣皋陶部族活动场所和聚居地,是皋陶文化的发祥地,故六安又称“皋城”。 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有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等风景名胜区,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尽显造化之神韵。有万佛湖、安丰塘等休闲度假区,水天一色,碧波万顷,尽享自然之美妙。还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保存着全国唯一完整、宏伟壮观的宋代古城墙,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给人以智慧,催人遐想。 (二)地理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是安徽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四)自然资源 青山绿水,六安生态环境优越,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霍山、金寨、舒城三县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其中霍山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境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霍山县还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4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的县。 二六安旅游路线 西北线古文化揽胜旅游: 寿县古城、寿春楚文化博物馆(4A)、八公山、淮南王墓、廉颇墓、珍珠泉、孙公祠、临淮岗(4A)、安丰塘、水门塔公园、李家圩地主庄园。 西南线山水观光旅游: 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白马尖(4A)、铜锣寨、佛子岭水库、小南岳、龙津溪地、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4A)、梅山水库、金寨红军广场、胡氏祠、大王庙。 东南线休闲娱乐旅游: 万佛湖、万佛山、万佛温泉、周瑜城、七门堰、启德文化院。六安近郊旅游: 淠河水利风景区、中华皋陶文化园、皋城双塔、皖西烈士陵园、皖西博物馆、六安西古城遗址、皖西大裂谷、独山苏维埃城、大华山、洞天湖、东石笋(4A)、横排头、红石谷、龙井沟、昭庆寺。 推荐经典景点: 罕见五重地貌一体风景区——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 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4A)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高三语文下学期假期作业(2.25)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假期作业(2.25) 分数:32 时间:30分钟 一、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一书相当全面地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态度。在他看来,中国与欧洲正好代表了世界的两极。两地相较,可以说各有长短,__________:欧洲人长于思考,而中国人善于观察。他列举了一系列欧洲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几个方面。这时他话锋一转,说:“然而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从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怀有道德修养。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人以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一特点。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之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__________了。”他认为,“人类最大的恶源自人类本身”,以致“人与人相互为狼”,这是最大的愚蠢。谁来匡正它呢?他认为唯有中国!因为“中国人较之其他的民族无疑是具有良好规范的民族”。他认为中国人尊敬长辈和老人;中国的等级观念不像欧洲那么森严,比如农民与仆人之间平等相待,完全可以与欧洲贵族的所有社交礼仪相媲美。“而达官显贵之间的交谈也__________,从不侮辱对方,即使有愤怒之情,也不诉诸辞色,( )。”应该说,莱布尼茨在这里讲的未必句句都中肯。但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各个民族都有优缺点,匡正缺点的最好方法是互相学习,__________。 1.文中面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向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 B.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 C.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对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怀有道德修养。 D.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怀有道德修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而欧洲跟这大不一样,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 B.而这跟欧洲大不一样,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 C.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这跟欧洲大不一样 D.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欧洲跟这大不一样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