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二战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浅论二战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浅论二战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浅论二战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浅论二战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在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回望历史,日本的近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

当前中日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和台湾问题。如何认识与处理这两个问题,将成为左右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之内中日关系发展快慢的关键。而且中日关系逐步从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擦。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表示怀疑。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领土磨擦,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还有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

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这已成为阻滞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中日关系在激化,是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的原因,也是日本自身做法欠考虑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中日关系的发展到现在遇到较大阻力,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向世界施加霸权,日本在美国的东亚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有利于日本处于攻势而我处于守势的外在条件。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以为通过援助我国改革开放会促使我国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可能已经落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次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令日本人感到意外,心理不平衡。一位前日本驻华大使讲了一句心里话:“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虽多,但其发展状况真令日本人羡慕。”我国之稳定发展壮大,最终将改变近代以来的日强我弱局面,而出现两强相争的态势。一些日本人感到放弃百余年来的对我优越感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与我国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发展颓势难阻。许多改革措施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小泉纯一郎提出的“重建日本经济”方策也不可能很快奏效。80年代的经济优等生到90年代变成了劣等生。在国家发展方向不定、发展进程受阻的时候,对外矛盾极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在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是绝对不可能再实施一些诸如闭关自守的政策了。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两国人民往来频繁,交往密切,中日关系发展到今天,确实是密不可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如果双方关系搞坏了,只能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中日关系是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大开发至少还要搞50年。日本是经济技术大国和金融大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广阔空间。时代的发展要求中日关系今后变成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国民交流为主体的关系,在10年之内中日贸易额预计将达到现在日美贸易额即1800亿美元的水平,双边直接投资额预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中日关系一定会成为推动两国在东亚地区更好发挥作用并促进本地区稳定、繁荣、发展的双边关系。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给两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在的利益,这种经济交往是互利共赢的。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理性解决中日问题。一个理想的目标是,经过双方的努力来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打破中日之间“政冷经热”的局面,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表现得很软弱,而是我们要有大国思维。

现在的中日关系中,有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这确实需要理性和智慧。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但是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提出

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关系三个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并且三次提到日方要采取实际行动。只要日方恪守三个重要文件精神,中日关系就会回到正常轨道,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中日两国应该高瞻远瞩,扩大双边贸易经济政策的双边规模,进一步拓展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加国民之间的往来,为实现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互惠互利,为造福两国人民的子孙后代与未来,努力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中日外交常用语

中日外交常用语 大使馆(たいしかん) 総领事馆(そうりょうじかん) 通商代表部(つうしょうだいひょうぶ)通商代表处 外交使节(がいこうしせつ) 特命全権大使(とくめいぜんけんたいし) 临时代理大使(りんじだいりたいし) 参事官(さんじかん)参赞 一等书记官(いっとうしょきかん)一秘 陆军武官(りくぐんぶかん) 外交官补(がいこうかんほ)随员 スタッフメンバー(staff member)工作人员 外交団(がいこうだん)一国に驻在する各国外交使节の団体 中国驻在日本国大使馆 特使(とくし) 外交伝书使(がいこうでんしょし) 呼び出し(よびだし)召见 召还(しょうかん)召回,大使を本国に召还する任期満了(にんきまんりょう) 国交関系(こっこうかんけい)外交关系 外交ルート(がいこうroot)外交途径 外交辞令(がいこうじれい) 青书(せいしょ)蓝皮书 白书(はくしょ)白皮书 好ましい人物受欢迎的人; 好ましくない人物不受欢迎的人 国交树立(じゅりつ)建立外交(关系) 国交断绝(だんぜつ)断绝外交(关系) 外交文书 公约(こうやく) コミュニケ(communique)公报,声明; 共同コミュニケ联合公报 公表(こうひょう)公布、発表 协定(きょうてい) 取り决め(とりきめ)商定,缔结 条约(じょうやく) 国书(こくしょ) 亲书(しんしょ)亲笔信 付属书(ふぞくしょ)附件 仮调印(かりちょういん)仮署名(かりしょめい)草签 口上书(こうじょうしょ)谈判纪录 书简(しょかん)信函 斡旋(あっせん)周旋,居中调解 覚え书き(おぼえがき)备忘录 交渉再开(こうしょうさいかい)重开谈判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英美特殊关系

<著者>=姚雷 <中文文摘>=本文主要用国家利益的概念,从考察英美“特殊关系"的历史发展入手,揭示了“特殊关系”的实质,论证了“特殊关系”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恒的特征,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利益是决定一国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实力则是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 全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论等。导言考释了“特殊关系”的概念,指出其历史特征是战时联盟的产物,其本质特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利益的产物。 正文由三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1、二战结束直到五十年代中期,“特殊关系"的现实表现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特殊关系”是不平等双方的结合,美国是战后两极体制下的一极,英国是充满大国意识并企图维持大国地位的二流国家。战时联盟的友谊,美国对欧洲的战略设计及其世界战略目标的需求,英国残存的世界影响及其恢复本身地位的远景规划,共同的西方价值体系,促使“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程度不同的表现在许多领域。然而,对利益筛取的不同及国家实力的差异又使“特殊关系”始终与竞争相伴。本文主要从经济、军事安全和战略协调及区域选择上展示了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 伴随着世界政治力量的不断整合,英美双方利益追求和国家实力的变化,“特殊关系”在沿着合作的基线走了一程后,最终在一方国家实力膨胀、一方实力急剧衰微,于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时破裂。苏伊士危机印证了这一点。 2、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特殊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淡化。 多极格局最终成为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的特征,美国意识到了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用灵活的手段,标以缓和的形式替代咄咄逼人的遏制模式,谋求不变的全球利益。与欧洲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强调美欧日的合作。英国也最终意识到其可悲的二流地位,毅然转向欧洲。这就意味着英国的利益选择在欧洲,其为美国担负世界义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沦为欧洲一员,丧失了在欧美矛盾中灵活选择的余地;增强了英国地位,继续发挥欧美之间桥梁的作用。表明维系英美“特殊关系”的利益共同点进一步受到局限,甚至基本只体现在防御合作上。伴随着利益选择的限制,“特殊关系”在这一经历了麦克米伦时代的修补,威尔逊时代的过渡和希思时代的“自然关系”三次演变。 3、撒切尔时代是“特殊关系”重新升温的时代。 八十、九十年代的英美关系在部分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秉承了历史上双边关系较为密切的传统,加之里根、撒切尔夫人作为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本已“自然"的关系重新“特殊”起来,“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具体表现为“非凡的联盟”。 冷战结束使得以遏制苏联为部分存在基础的“特殊关系"失去了目标,类似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般亲密的关系在新一代领导实之间未能形成。“特殊关系"的实质内容在进一步被削弱。 结论部分对“特就关系"做出了战略定位:(1)区域选择重点在欧洲;(2)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久的特征。并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前瞻性地透析了“特殊关系”的未来发展轨迹;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受制于利益的调控,竞争仍然存在,但主线是合作。 本文最后尝试印证这样一个主题: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各自国家利益的根本反映,国家实力是实现其国家利益、对外目标的手段。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的和不变的。 <英文文摘>=The dissertation systemically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 It reveals the nature of the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战争与国际关系

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知识结构 1、两次世界大战 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 一战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 过程 3、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一战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客观原因:英法绥靖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 战争爆发 二战过程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26国签署《》 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雅尔塔会议内容: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二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开辟了() 主要战役柏林战役;1945年4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操纵国: 2 构成:《》 巴黎和会作用: 国际联盟: 操纵国: 构成:《》 华盛顿会议作用: 年,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 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 1933年 1922年,出现法西斯政权 1933年()上台,() 1936年,军部控制政府,亚洲策源

冷战政策表现政治: 经济: 世界格局的演变军事: 冷战中的对峙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五六十年代:1962年,发生 ()。美国占优势 美苏争霸70年代:1979年,苏军占领() 。苏联占优势。 80年代:1989年,苏联从() 撤军。美国占优势。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一超多强;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 多强”,局面,朝多极化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科索沃战争:多极化趋势受到挑战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 系日益密切 经济的全球化 1 2 表现 3 影响: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 2 中国应对措施 3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自古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单元过关检测(五)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

单元过关检测(五)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扬州模拟)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A.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解析:选C。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项正确。 2.(2020·南京诊断)下表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的主要内容是“冷战”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根据表格可知,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期间,还有学者认为“冷战”是美苏主导下的多国参与的政治斗争,由此可推知“冷战”是多种因素推动形成的,B项正确。 3.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联邦德国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据此推知,二战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主要是恢复德国的经济,将之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这说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的是世界货币、金融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4.(2020·常州一模)1957年苏联《真理报》称:“人造地球卫星将打开星际旅行之门,很显然,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他们使人类之梦想成真。”当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这说明() A.苏联国家制度适应时代发展 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 D.社会主义阵营实力不断提升 解析:选C。1957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维护其国家利益,这说明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故选C项。 5.(2020·石家庄二模)图一和图二分别为1956年和1970年欧洲冷战示意图。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中日外交关系

中日外交关系——从钓鱼岛到防空识别区 在以世界多极化形势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国家利益一跃成为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在国家利益中,尤其以主权利益为主的领土纠纷尤甚,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大国,面对日益强大的国力,预约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外交呈现复杂性。在于多个周边国家存在或多或少的争端,其中中日争端成为世界的焦点。从钓鱼岛冲突,到日美联合军演,再到中国划别航空识别区。中日之间的主权争端角逐不断,面对日本的大力煽动中日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确保我国领土和海洋权益是摆在当下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钓鱼岛是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侵犯的一部分。2012年9月7日上午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发生相撞,由此揭开了钓鱼岛事件,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便通过各种手段对钓鱼岛进行侵占,民间保钓人士不断兴起保钓运动。由于钓鱼岛周边具有非常珍贵的海洋资源,日本加大侵蚀,在中国渔船相撞时间之后,国人把目光投入到钓鱼岛这个关系国家主权的领土,也由此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不断相互斗争。2013年6月16日,日本自卫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与美军联合夺岛演习,日本海陆空自卫队一起在美国本土参加夺岛演习无论是规模还是编制尚属首次。此举一看便是对中日钓鱼岛之间相互冲突的一种反应。中国政府继在南海划定海基线,在钓鱼岛附近实行定期维权巡航之后,今年11月23日又宣布在东海上空划设防空识别区,对不配合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防空识别区覆盖钓鱼岛空域,由国防部管理。规定自2013年11月23日10时起施行。起先日本国内掀起了巨大反应,许多右翼分子叫嚣着中国威胁论,要求拒不服从中国的防空识别区,但是在许多的日本民用航空企业,却已经给中国国防部递交了申请书,这标志着中国的钓鱼岛主权已经得到一定的承认,但是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仍然存在复杂性,面对日本的对立,中国应当考虑如何应对外交的变化性和在维护海洋权益上的客观必要性。 第一,要正确处理中日外交关系,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日方必须以史为鉴,尊重历史,不在作出不利于亚洲及世界人民不利的事情,取信亚洲人民。日方应当加大国内经济的发展改革,而不应为政治转移国内斗争视线。日方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权利的幻想,当今世界的外交关系是平等互利的,不可能存在霸王条约的外交关系。中方应当理解日方的政治上渴望大国的需求,求同存异,具有长远性的远观来看待中日关系。中方也应当明白中国强大崛起对东亚周边各国的心理影响,要不断重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周边国家共同利益找到共同点。中日作为亚洲的最大的两大经济实体,外交关系严重影响着两国乃至亚洲世界的影响,双方只有找到共同利益的着眼点才能推动两国外交发展。中日两国合作的基础是长远全局的互惠利益。只要中日双方坚持这点,就能正确处理相互的外交关系。推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 第二,在关于如何正确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明白,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关系,只有具有一定的国家实力与举措才能维护好本国的国家利益。在对于本国领土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的着眼点上,最先就是要加强海上防护力量,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让世界能够看到我国的实力有能力也有信心维护好本国的海洋权益。今日中国强势划别航空识别区,将钓鱼岛纳入到识别区内,并发出严厉的声告,对于对不配合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这个强硬的国防手段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如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日本国内钓鱼岛作为中国的领土之一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在维护领土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以上,必须以坚决强硬的态度对待,面对各种势力的挑衅,中国将以不断强大的国防势力予以最大限度的打击。如此,才能正确的维护我国的国家领土和海洋权益。 面对日益发杂的世界发展趋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的一贯主张,对于周边领国予以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4年增刊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环外交”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 张 瑾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 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关键词: “三环外交”;英国;美国;英美特殊关系;丘吉尔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增刊-0139-05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①Alex May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London and New Y ork ,1999,p.91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为二战后的英国构想出 来的外交战略基本原则,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入手来探讨“三环外交”政策。 一、“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的 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由旧格局向新格局转化,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力量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既是英国光荣的顶点,又是它衰落的新起点。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为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在被动中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在1948年10月9日的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政策。他指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英帝国、英语世界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 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① 这一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圆环,即同时兼顾英国与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在三个大圆环 中,英国是在三环的每个环内都有份的唯一国家, 位于三个圆环的相交点。 “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目前外交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丘吉尔构想“三环外交”政策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点:其一,力图通过建立英美“特殊关系”,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继续维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其二,稳定和控制住殖民地这个阵脚,利用英联邦来维系殖民利益;其三,利用联合起来的欧洲,与美苏相抗衡,进而主宰欧洲。总之,力图使英国处在“三环”的中心,从而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英国深知,仅仅依靠自己和西欧联合起来的力量,预防德国的东山再起尚可,但要应付来自苏联的强大挑战则不堪其任。只有将美国的力量与英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三环外交”真正奏效,可以说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支柱。 其实早在193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尔温就在艾伯特大厅演说中展望了英美联合的前景:“我 9 31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

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 “尼克松旋风”刮向日本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而震惊力度最大的,当属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由于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环,日本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而与台湾方面签有《日台条约》,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本质改变,日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因此,改善对华关系,就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当时,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的桥本恕,奉命开始进行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准备工作。 中日高层接触的前奏 1971年8月,一直致力于中日民间交流和贸易的松村谦三先生去世。周恩来派资深外交官王国权赴日,参加松村谦三的葬礼。王国权时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兼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周总理给王国权的指示是:此番赴日,实际上是在没有外交关系状态下开展的吊唁外交,要利用特使的身份,与日本各界广泛接触。鉴于佐藤首相执行支持台湾的政策,王国权不主动接触佐藤。 第二天下午1时,松村谦三的葬礼在东京一寺院举行。王国权在松村先生遗像前就坐。不一会儿,佐藤首相进来,他走向左边隔着两个座位的王国权先生,同他握手并寒暄:“远道而来,辛苦您了,谢谢。”这是日本总理大臣第一次同没有外交关系的中国要人握手。散场时,佐藤又一次走过来说:“请您向周恩来总理问候。”王国权答:“谢谢。” 佐藤首相正式宣布辞职后,田中内阁成立。不久,田中首相做了如下表态:“当务之急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邦交正常化谈判,我们要在激烈动荡的世界形势下,积极推行和平外交……要一口气解决日中关系。”对田中的表态,周总理迅速做出反映。在欢迎也门共和国代表团的宴会上,周总理说: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敌视中国政策的佐藤政府,不到期就下台了。田中内阁组成后,表明在外交上尽早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 然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需要克服许多障碍。其中战争赔偿就是敏感问题之一。中国高层决定“放弃战争赔款要求”,这是为什么呢?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做了三点说明。这三点是:1.在中日邦交恢复之前,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就已经在我们之前放弃赔款要求了,共产党的度量应该比蒋介石大。2.日本既然要求同我们恢复邦交正常化,就必须与台湾断交。中央关心的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在赔偿问题上,采取宽容的态度,有利于把日本拉向我们这一边。3.如果要求日本就战争进行赔偿,这一负担最终必然落到日本人民头上,迫使他们处于困苦之中。这同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是不相符的。 竹入义胜——“日本的基辛格” 中日之间高层领导人的最初接触,需要有个能起沟通作用的桥梁。谁能担当起这项特殊使命呢?他必须是一位热心于中日友好、能够为双方首脑所信任,而且能够做到绝对保密的中间人。周总理的眼光投向了日本公明党。因为1971年8月初王国权访日后,在给周总理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公明党,认为它在日本是个很有民望的政党。周总理对公明党十分关注。其次是当公明党第一次访华时,在周总理与竹入义胜委员长的会谈中,竹入能坦率地、毫无保留地就中日关系陈述自己的意见。对此,周总理印象深刻。再其次,就是据东京的信息,竹入委员长与田中首相交往甚密。此外,从保密上考虑,他也是可以信赖的。 不谋而合,田中首相也选中了竹入委员长做“日本的基辛格”,让他与中国接触,传递双方的意图。 7月25日,负有特殊使命的竹入委员长率公明党代表团一行三人,由东京羽田机场起飞,取道香港、深圳、广州,于晚上10时许,抵达下榻的北京饭店,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已经等在那儿了。 27日起,周总理与竹入举行了三轮会谈。 第一、二轮会谈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战争赔偿、和平友好条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尖阁岛(即钓鱼岛)等问题。 第二、第三轮会谈开始,周总理开门见山地对竹入先生说:“今天说一说我们中国的想法。然后郑重地拿出《中日联合声明草案》手稿。该草案共八大项,重点是:1.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2.日本政府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3.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为了照顾日本政府的具体情况,在台湾这一棘手问题上,周总理提出三点默契事项:1.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中日联合声明》发表后,日本政府从台湾撤走驻台湾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并采取有效措施让蒋介石集团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撤出日本。3.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团体和个人在台湾的投资和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台湾时,会给予适当的关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