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读本课中生字,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每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读懂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使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

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⑧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3.多诵读,悟诗情

①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谁想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③齐读、背诵。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扎兰河小学李晓玲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对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首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3、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 象;反复读诗) 二、学古诗,知作者 老师让大家回家查资料,预习,谁能说一说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呢 三、识体裁 这首诗是什么体裁的诗﹙七言绝句﹚什么是七言绝句 四、会诵读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使学生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下面是收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 读来饶有趣味。【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xx。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 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 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欣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古诗教学案例

2014年首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 古诗教学课例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苏教版六下) 执教:江苏陈宏斌 教学过程: 1.直入课题《石灰吟》,复习背诵《游子吟》,理解“吟”的意思,体会诗歌题目的含义,就课题质疑:诗人是怎么赞美石灰的?为什么赞美石灰?赞美石灰是为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朗读,评价音准及节奏。讲223解节奏,指名不同的节奏,交流完整的词语连在一起读,教师引读,男女合读,让学生感受这节奏样朗读的感觉。 3.想象诗歌画面朗读,读懂诗意。学生尝试一边自读一边写出诗意。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引导想象画面去朗读诗句: “若等闲”为什么读得平常?真的平平常常吗? “全不怕”体现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体现石灰的,是为了什么?赞美石灰的坚强、不怕牺牲。解决了问题“为什么写?” 4.于谦这么写,引出文天祥的诗句,欣赏于谦的其他诗句,介绍于谦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加深体会诗句含义。教师语言讲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读诗句。体会作者人物形象和心理,解决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解决“怎么写” 6.引出王冕的《墨梅》,让学生从诗句中读懂什么。欣赏题画诗,提问,通过这首诗体现王冕的什么志向?齐读 7.就两首诗的学习进行质疑,指名说。 8.小结,欣赏历代书法名家及教师的书法作品。说说书法作品与平时的书写有什么不同?(竖着写、无标点、落款),学生练习书写诗歌。 9.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10.总结: 我希望带给你们的文化精神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华学子甲天下。 清平乐?村居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刘方姝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所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本单元的读写重点有三:一是通过阅读,

《望洞庭》教案新部编本设计 张瑞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望洞庭》教案设计 教师: 张瑞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洞庭湖》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能够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能够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很多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能够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其二是古今差异。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

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 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一座阁楼以天下为标。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将岳阳楼树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标,而湖区百姓以千百年来的劳作将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粮仓。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洞庭湖区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较为权威的划分是,范围包括岳阳、益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荆州共7个市。洞庭湖区又分“纯湖区”和“四水尾闾区”,其中,整个长沙城区,就属于四水尾闾区。而我们此次《环行洞庭湖》报道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中,还有汨罗、桃江、桃源、临澧不属于纯湖区,也在尾闾区之列,而岳阳的平江、益阳的安化、常德的石门,还并不属于洞庭湖区。 洞庭湖不仅风光佳绝,而且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著名产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

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湖南全省商品粮的40%、商品棉的90%、商品油的50%,商品鱼的70%都来自洞庭湖畔。洞庭湖湿地面积,占我国亚热带湿地的1/4。洞庭湖区苎麻产量占到全国的1/3。洞庭湖区从1969年开始发展淡水珍珠养殖,目前年产量占全国的80%,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的小白额雁,冬季主要在洞庭湖区一带越冬。 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到。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或黑板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洞庭、潭面”等词语。 2、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3、感知诗词大意,根据提供的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课文中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2、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我们一起背诵古诗。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望洞庭》,拿出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望洞庭),齐读两遍课题。 3、注意这个“庭”字,看老师范写,拿出比,在本子上多写几遍。 4、“望”是什么意思?你说,(生:“望”是看的意思) 5、(出示图片)介绍洞庭:洞庭指湖南省的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对长江水量起着调节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几处美景? 2、哪位同学来读读这首古诗,你来,注意“螺”,念luo第二声,谁再来读读,你来读一下,读的真响亮,“潭”字注意右边上面不是“西”。

3、再听老师范读,哪里停顿比较合适,并在书上做记号,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范读,有没有画好节奏,谁来读读,你来,咱们换种方式读怎么样?接下来比赛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男生和女生比赛,谁胜出,是的,女生更胜一筹,男生可要加油了!齐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并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谁来说说,你来,(板书:湖光、秋月),还有吗?谁能说的更完整一点,你来说,(板书:潭面、山),说的很好,那整首诗的意思呢?你说,你也说说,说的不是很顺畅,那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2、同学们看到第一二句,(媒体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轻声读一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看插图,也可以在旁边打上问号,待会讨论。 3、同学们完成了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你来说,哦,你不理解“和谐”的意思,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谁还有疑问的?你来说,(生:为什么要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哪位同学帮她解决,你来,你理解的很到位,因为无风时的洞庭湖面,十分平静,没有一丝风浪,所以作者把它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你们能读出这种这种宁静柔和的美吗?来读读,要读的轻一点,再读!谁还有疑问的,你说,(生:为什么把洞庭湖说成是潭面),同学们看图,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明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你来,(生: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你理解的真到位! 4、同学们看到第三四句,(媒体出示句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理解这两句诗,同学们除了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查查字典,同学间互相讨论,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展开你的想象。 5、出示词语,“遥望”是什么意思?(远看),“翠”呢?(苍翠)。你们知道这两句用了什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 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