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潘恩读后感3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9
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托马斯潘恩常识》是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所著的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文字风格,为美国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通过对《托马斯潘恩常识》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和历史价值。
在《托马斯潘恩常识》中,托马斯·潘恩以平民的语言和直白的文字,向读者阐述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批判了君主制度和贵族统治的不合理性,呼吁人民要勇敢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潘恩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如“人民应当拥有自己的国家”,“国王是受人民委托的”,“人民有权反抗不合理的统治”,这些观点都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在《托马斯潘恩常识》中,潘恩还对宗教和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提出了“上帝创造了人人平等”的观点,强调了宗教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他认为,宗教应当是人民的精神支柱,而不应当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潘恩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发了人们对宗教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启示。
通过阅读《托马斯潘恩常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和历史价值。
潘恩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字风格,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引领了一场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理论源泉。
通过对《托马斯潘恩常识》的深入阅读,我对人权和民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和政治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著作,更是一部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伟大作品。
常识潘恩读后感据说,常识是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
那么,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常识潘恩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常识潘恩读后感篇一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
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有改变,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I do not choose to be a com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com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
《常识》读书笔记《常识》读书笔记《常识》是美国独立宣言的先声,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著作之一。
这本书由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1月份发表,目的是为了鼓励美国人民反对英国的统治,推动美国独立。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感受。
一、对个人的启示通过阅读《常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潘恩认为,一个国家的命运是由人民决定的,而不是由一个王室或者政府掌控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过度依赖政府。
此外,我也认识到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权威。
书中提到了英国皇室和天主教教皇等权威机构都失去了他们的合法性,因为他们不能为人民的利益和权益代言。
政治权威只有在人民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下才能成立。
二、对政治体制的思考托马斯·潘恩认为政治体制只有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时候才是有效的,而自由民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
他反对专制和独裁,支持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我个人认为,这种思想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公平和平等,包括自由和民主。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仍然面临政府缺乏公正和透明度的问题。
例如,一些非民主国家的人们缺乏政治自由和权力。
而在民主国家中,一些问题如地方政府失察、贪污等也令人担忧。
通过对《常识》的阅读,我认识到一个强有力的政体至关重要,而公法和习惯法对社会和商业的正常运作也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政府和企业的办事效率和法规性。
三、对未来的思考《常识》可能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对自由民主的强调和坚定已经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
然而,如今的世界正在发生新的转变。
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未来的社会将面临飞速的颠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方法,以确保自由和民主的核心原则依然能够得到重视和维护。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重新评估社会和政治制度在新时代的意义和需求。
结论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政治著作,《常识》对我们的启示不止于此。
Reflections on "Common Sense"Thomas Paine's "Common Sense" remains a timeless work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 across generations. Upon finishing this groundbreaking pamphlet, I was left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enlightenment and understanding.Paine's writing style is concise and direct, making complex ideas accessible to a wide audience. His arguments are backed by strong logic an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His call for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 government resonated deeply with the American colonists at the time.What struck me most about "Common Sense" is its relevance even today. Paine's arguments against monarchy and tyranny are as relevant today as they were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 Hi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reason in society is particularly poignant in our modern, information-driven world.Moreover, Paine's emphasis on the unity and common purpose of the American colonists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unity in achiev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His words encourage us to question author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to act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many, not just the few.In conclusion, "Common Sense" is not just a historical document; it is a timeless manifesto for freedom, reason, and democracy. It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valu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shaping a just and equitable society.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是一部跨越时代的作品,与历代读者产生了共鸣。
常识托马斯潘恩读后感在翻开《常识》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一本两百多年前的小册子,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托马斯·潘恩用他犀利而直白的文字,像一把利剑,刺破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迷雾。
书里的观点,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全是实实在在、基于常识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
学校组织了一场辩论比赛,主题是“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上学”。
当时,我被分配到了反方,也就是认为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上学。
为了准备这场辩论,我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收集了一堆资料,什么影响学习啦,容易沉迷游戏啦,等等。
比赛那天,正方的同学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强调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联系,可以查阅学习资料,还能在紧急情况下求助。
我在台下听着,心里开始有点慌,觉得他们说得好像也有道理。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把自己准备的那些观点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我记得当时我说:“手机里的游戏太吸引人了,同学们的自控力又不强,一旦玩起来就没完没了,哪还有心思学习?”我还举了班上几个同学因为玩手机成绩下降的例子,说得慷慨激昂。
可正方的同学也不甘示弱,他们反驳说,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控制好自己,手机就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
这让我陷入了沉思。
回到宿舍后,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场辩论。
我开始意识到,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去正确地使用手机。
就像托马斯·潘恩在《常识》里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我们用理性和常识去判断。
在那之后,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不再那么绝对。
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权衡利弊。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让我明白了,所谓的真理,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之中。
我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只需要用我们的常识和良知,就能分辨是非。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选择,是努力学习追求梦想,还是贪图安逸享受当下?是真诚待人与人为善,还是勾心斗角算计他人?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用常识去思考,答案往往就很清晰。
读《常识》有感——思想着配着这个世界何为“常识”?托马斯·潘恩口中的“常识”是大多数人由于怯懦而不敢发声时被少数人说出来的真相。
他通过《常识》告诉人们: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书中用极其激昂、充满斗志的文字讨论了政权的起源及其目的,用极其通俗而深入人心的词句分析了当时北美的形势,指出北美“独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无论在当时北美的独立战争中,还是之后北美乃至全世界对自由与民主的探索中,他的思想都存在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篇战斗檄文,《常识》无疑是一篇极其成功的文章,其鼓动人心、激励大家拿起武器的作用无异于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前写下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讨粤匪檄》,曾国藩的这篇文章充满了高度的智慧。
太平军中人人互称兄弟姐妹,曾国藩反驳道“这群混帐,不让人们称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只能称兄弟姐妹,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践踏,人人得而诛之”;至于太平天国“反对孔孟,独尊上帝”的理念,曾国藩则利用这种不迎合中国人几千年来深入骨子里的思想道德观念,从精神上给予重重的一击,同时鼓舞了自己湘军的士气。
与曾国藩无异,托马斯潘恩从宗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写道“让我们的宪章遵从上帝的话语,以《圣经》为根据,为宪章加冕。
在北美,法律就是国王;而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
”多么振奋人心,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号召啊!潘恩知道,大炮才是国王的律师。
在地位不对等的时候谈自由、谈人权,决定结果的是武力而非正义。
且不说双方实力悬殊,在有一定谈条件的实力的情况下,会有人与国王谈条件吗?极少。
是思想的镣铐,是狭隘的个人主义导致了鲜有人发声——谈了,是乱臣贼子;不谈,可以奢求封妻荫子。
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极其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深知如此的宋江,却囿于“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思想,在个人对皇帝的“忠”与对兄弟的“义”之间,在个人“封妻荫子”的理想与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之间,均自私地选择了前者。
再回到曾国藩。
他也知道当时皇帝无能,政治黑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常识》读后感作为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Thomas Paine的《常识》以其鲜明的思想、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洞察力,震撼了我内心的深处。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历史进步的重要性,也对于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常识》一书以鲜明的观点力挑战了当时美国的殖民地统治并提出了美国独立的主张。
我被作者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所打动。
书中,Paine反复强调人们应该摒弃盲从和传统的束缚,以理性和坚定的信念来面对时代变革。
在阅读中,我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改变社会的关键。
作者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坚定地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他指出,不应该听从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制统治,而是要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奋斗。
这让我想到了当今世界上很多人们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努力,例如在非洲和中东的民主运动。
同时,我也被作者对于殖民主义的批判所触动。
他揭示了殖民地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行为,呼吁人们反抗这种侵略。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摆脱这些陈旧观念和体制束缚,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世界。
另外,书中展现出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Paine深信只要人们拿起思想的武器,敢于追求真理,就能引领社会前进。
他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让我认识到,一个人即使再普通,只要秉持良知,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敢于质疑和挑战,不怕面对困难和压力,勇往直前。
这种信念和勇气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阅读《常识》的过程中,我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人类智慧的伟大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激发了我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它教会了我勇敢地发声,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总结起来,《常识》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它引发了我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系列思考。
通过思辨和自问,我明白了拥有常识的重要性,以及理性和勇气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常识》把作者的智慧、责任、前瞻、激情高度融为一体,融入到那些看似平常却伟大的句子里。
那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篇一感谢,他访美期间开的书单让我加快了购书的速度。
我早就听说过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也有购买的想法,时间一长把想法丢在一边。
这次提到他年轻读过《常识》,我感到很愧疚,与领导人差距实在是大,人到中年,我还没有完整地读过!况且,人家日理万机,忧国忧民,壮士断腕,劳累苦辛,为民谋划,反腐倡廉,我整天无所事事,东逛西走,饱食终日,闲得蛋痛……9月30日,当当网上购买的几本书到了,我利用假期好好地补补课。
国庆长假,有钱人到日本疯狂购买,爱美人到韩国集会揭露整容真相,有闲人在景区留下自己的芳名,私驾旅游者在高速上闲逛,大家用轻松或辛劳获得的菲薄或丰厚的收入为国家不景气的经济做贡献。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把人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三类,我驽钝,争取做一个“后知后觉者”,因此在家休息读书,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先生的敬意与怀念。
又及,鲁迅先生在杂文中感叹“世界为庸人主宰”,我深有体会。
官媒上的文字、周围的言谈、网上的评论,纯属在糟蹋中国语言。
还是把思想集中在书本上,作者的睿智、译者的精心、编辑的敬业,足够给你一个明媚和舒坦的文字空间,让心灵在其中自由地飘荡。
卡勒德胡塞尼在《追风中的人》序言中说,他的写作主要是为自己。
为自己写点东西,真惬意,坦诚而美好的。
把所感写下来,以为现在的反刍、将来的反思。
如果有三两个博友有所反响,那么就是意外的收获。
购买的《常识》是译林出版社20xx年5月版本,蒋漫翻译,范炜炜为责任编辑,该书应该把托马斯潘恩的精华展现了出来。
美国的强大与可持续,就是建立在《常识》传达的理念之上。
柏拉图先知般的“理念”一说,在美国得到了贯彻与落实。
读后,感觉中国的国家建制不符合“常识”,属于一个不“文明”的国家。
《常识》读后感
在阅读《常识》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其所包含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推动历史进程以及塑造社会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强调了人民的权利、自由和民主,以及反对君主制度和不公平的统治。
潘恩以直白、清晰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为什么应该寻求独立,反抗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并探讨了一个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架构。
在书中,潘恩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他强调国家应该是建立在人民的意愿和支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王权和特权上。
他通过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英国君主制的弊端,并提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的理念,让人们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实现公正和自由。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强调民主、平等和人权的背景下。
同时,《常识》也对于激发民众的情感和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书中的激情言辞和强烈的呼吁激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热情,促使人们站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
这种鼓舞人心的语言也在其他历史时刻和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递了信念和决心,推动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常识》不仅是美国独立运动时期的重要文献,更是一本具有普世价值的著作。
它提供了有关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深刻见解,鼓励人们坚持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这本书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仍然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著作。
常识潘恩读后感3篇潘恩的《常识》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奠定了美国独立建国的思想根基。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来看看常识潘恩读后感吧!常识潘恩读后感篇一:尽管这只是一本小册子,但里面的内容足够有分量,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有人称这本书是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在独立战争中,美军屡屡败退,士气低落,但此书一出,就立刻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情况,以致于在1776年取得了特仑屯战役的胜利。
连华盛顿也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
很多历史学家也发现,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
在序言里,潘恩就言辞激烈而慷慨的称:凭借火和剑将一个国家夷为荒原,公然挑战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权利,意欲消灭人类权利的捍卫者,这是每个人拥有感情与理智的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大肆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阐述政府的起源和构成的常识,组建政府的各项原则,然后推及到英国政体的缺陷,认为英国的君主制和世袭制不是体现平等的思想,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论争已经毫无意义,只能拿起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开启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和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只有独立,也就是建立一种大陆形式的政府,才能保障这个大陆的和平并确保她免受内战影响”。
并且他还通过债务数据和军事装备的计算,对未来制度的描述,以及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洲取得独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实力和动力。
这个激进主义者的这一番言辞这大大鼓舞了士气,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常识潘恩读后感篇二: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
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
现在我要去看这本书,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 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
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著作在18 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
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
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张了。
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这本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借这次看书的机会,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
《常他在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
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法律和政府的约束。
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并不一定需要政府。
我要说的是,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在200 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
所以说在18 世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
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
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务的维持,当族群扩大时,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这样就产生的政府,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
;;;议会成“;;; 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
”潘恩多次强调说,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转之后,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
从这,我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09 年的高考作文,“常识”这个词表达出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09 年的考生想到头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他们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却不知道一个信息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在《常识》中强调:“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决我们的问题; 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
”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
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
就像现在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常识潘恩读后感篇三:“有些作者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弄得它们彼此没有多少区别,甚或完全没有区别;而实际上它们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产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这便是政府的起源和兴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政法《潘恩选集》第3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潘恩(1737;1809)所发表的《常识》中的一段话。
潘恩从“社会”与“政府”的区别的“常识”入手,揭示了世袭君主制度的罪恶,痛斥英国国王残暴无能,主张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
这些看似平淡的论述,却点燃了北美人民心中郁积的怒火,指引了独立战争的发展方向。
就这样,《常识》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奠定了美国独立建国的思想根基。
“常识”问题,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
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和知识;“常识”之中,往往包含着一般的规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自然和理性”的呼声,代表社会生活的“常态”。
我国古人常说“世道人心”,拿现代的话说,就是人性和国情,实际上也就是生产、生活和做人的基本法则。
这方面,我国有着丰富的“国粹”。
例如,“二十四节气”、《增广贤文》等等,都是传统社会中国人必须自幼学习、烂熟于心、灵活运用的“生活法则”、“生存策略”。
不了解这些国粹,就是“没文化”;违背这些“常识”,必然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离经叛道”,成为反社会的力量。
因此,遵循“常识”,按照“常识”的要求行为,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认真地对待“常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过程中,却出现许多与法治的“常识”和司法的规律要求不符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也就是通常所谓“司法独立”或“独立司法”,不仅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基本法治准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基本法则。
但是,最近几年来,法院系统在审理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时,往往受到各种干扰甚至破坏。
有的案件,符合立案标准,却不能立案,原因是“领导关照”,担心纠纷进入司法程序,会“妨碍招商引资”,或“影响社会稳定”;有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程序也没有问题,该按时结案的却不能结,当事人无可奈何,只好寻求其它途径解决问题;有的案件,按照合法的司法程序,已经形成司法裁判,但是经过“某方面”研究,一切程序推倒重来,必须按照新定下的“基调”重新审理。
司法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另一个司法信条,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践行司法为民、实现司法民主的关键。
我国相关法律明文规定,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或未成年人利益的案件外等,其余案件必须公开审判。
今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加大司法开放性和透明度。
按照这一原则,公开审理的案件,新闻机构有权采访报道;同时,司法机关得到新闻机构的关注和监督,也有助于克服压力,促进司法公正,使司法工作得到更多的理解。
然而,司法公开的原则在一些地方却不能得到尊重和实现。
一方面,该公开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新闻记者上了“黑名单”,被勒令限制采访,当事人也被限制表达自由,不能寻求舆论的帮助;另一方面,有的媒体罔顾事实,在报道中偏听偏信,“一边倒”,夸大矛盾,渲染对立,先入为主,导致“媒体审判”的诟病。
上述情况都破坏了司法公开和新闻自由的平衡,既不利于塑造公正、廉洁的司法形象,也妨碍了公众和媒体的表达和监督的权利。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公正、廉洁、高效的司法职业人员,取决于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新闻舆论,更决定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信守司法裁决的普通民众。
如果民众在打官司时只接受自己想要的裁判结果,一旦判决不能满足自己的诉愿,甚至于不完全满足自己的诉求时,便无端怀疑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不履行法律义务,缠讼闹访;或者转移财产,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对司法人员伺机报复,捏造事实,诽谤诬告,恶语中伤等等,都背离了法治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只享受法律带给我们的权利和好处,却不愿承担法律加于我们的义务和不便,这难道不是违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吗?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做如此打算,怎能指望去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呢?上述违背法治常识和司法规律的现象,给我国正在起步的法治事业造成严重的障碍和损失;;当事人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司法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法律的权威总是处于“零”起步阶段,无法形成积累,司法公信也无从谈起,公众也始终无法真正享受司法带来的福祉。
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矛盾的叠加,不仅造成信访压力不断增加,增加处理问题的社会难度和成本,还为非法“调查”、非法“执行”、非法“保护”等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空间,为“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人们常说,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