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5.75 MB
- 文档页数:165
竹林群落特征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优势种的群落。
竹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地理分布等特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
竹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有竹林面积5500万亩,为全世界竹林面积1/5,是全世界竹类分布中心之一。
本省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位于东南季风地带,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竹林面积1027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18.67%,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毛竹株数9.438亿株,占本省竹林总株数的60%左右。
(一)种类组成竹类属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以亚洲最多,拉丁美洲、非洲次之,北美洲及大洋洲较少,欧洲没有野生的竹种。
我国是世界竹类最多国家之一,全国约有40多属500多种,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
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本省野生竹种及一些引种成功并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竹种,计有17属114种17变种和10变型,为全国种数的1/5。
其中刚竹属种类最多,约有27种1变种6变型,占全国种数的51.92%,为全世界种数的31.76%;竹属21种,占世界种数的26.25%,为全国种数的35%;特别是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数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
苦竹属有12种,占世界种数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酸竹属有4种,为世界种数和全国种数的50%,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之43.7%。
(见表2-2-7)福建省竹类植物属、种数量分析表表2-2-7(二)外貌与结构竹林多为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整个群落结构一般多有二层,乔木层为某一种竹组成,高3~15米左右,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稀少,多不成层次,下面仅有草本层,如常见的毛竹林、篓竹林、绿竹林及麻竹林等;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种,常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倭竹属、玉山竹属等一些竹种。
、名词解释(6 个)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 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次生演替:又称为异发演替, 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生态因子: 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森林生态学: 具体指研究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 表现出相似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次生林: 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
次生裸地:是植物已被消灭, 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二、填空(20 空)1. 生态金字塔有: 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三种。
2. 我国高等植物有32800余种,木本植物8000余种,乔木2000余种。
3.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3)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4.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Field approach(野外生态方法)、Experimental approach(人工控制实验方法)、Theoretical approach(理论研究方法)5. 森林生态的概念由Arthur Transley 提出的。
6.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 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减少和单方向性。
8. 森林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三种类型。
9. 森林土壤具有其他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土因素: 森林死地被物、林木根系和依靠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10. 种间关系基本类型共生: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中性作用: 附生对抗: 竞争,寄生, 捕食, 草食, 抗生。
&第九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
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
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
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
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一、生活型组成特征人们观察和区别植物群落时,首先关注的是群落中占优势的生活型,正是它赋予该群落一定的外貌形象,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物群落生活型的组成特征是当地各类植物与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反映。
研究表明,一个大地域的典型植被,均有一定的生活型谱(表4-1),而且一定的植被类型,一般都以某一两种生活型为主,各拥有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表4-1 不同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如对高位芽植物作进一步划分即可比较出差异。
对每一群落,均可作叶级的分析,并作出叶级谱。
不同植被类型的叶级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往往以某一叶级占优势,并以此与其他类型相区别(表4-2)。
叶面积的大小,与气候带有某种相关性。
在热带地区,大叶的比例最高,随着逐渐离开赤道,叶面积较小的类型亦渐增多,而大叶的比例逐渐减少。
表4-2 不同群落类型叶级的比较表4-3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物学类群与生态类群综合分析表(据内蒙古植被,1985,简化)对生活型与生态类群组成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群落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对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作此类分析(内蒙古植被,1985)可显示出它的群落重要属性,即中旱生和旱中生的杂类草(双子叶植物)占有很大比重,也表明它的所在地环境并非十分干旱。
以上只涉及生活型内所含种数的多少,进一步分析还需考虑它们在群落中的各种数量特征,才能判别其所起的作用。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
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在森林群落内,不同种类植物的植冠(叶层)分布在不同的或是相同的高度范围内,它们在群落内沿着垂直高度的梯度及光照强度的梯度,占有不同的位置。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1.群落(1)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群落的垂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定义群落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长型是指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生长型有苔藓、草木、灌木和乔木,它们自下而上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三大群落垂直结构①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②草原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草本层、地表层和根系层。
③水生群落从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种类。
3.陆地生物群落(1)热带森林①热带雨林②热带季相林③热带干旱林(2)温带森林①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的垂直分层不明显。
②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通常可分为4层,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由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组成的地面层。
(3)寒带针叶林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树种主要是各种云杉和松树,也有少量阔叶树。
(4)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①草原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完全由绿色的禾草组成,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
②热带稀树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5)荒漠荒漠共同特征是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6)苔原苔原又称冻原和冻土带,特点是严寒、生长季短、雨量少和没有树木生长。
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几个概念(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基本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
(3)实际生态位是指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种间竞争,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