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作者:袁媛

作者机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25129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ISSN:1992-7711

年:2011

卷:000

期:011

页码:9-10

页数:2

中图分类:G633.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改;阅读教学;师生角色

摘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新课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许多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教师要认清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并积极处理好这种关系。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编WORD版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文案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 张有弟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中学学科:物理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全套)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应用概述 第一节走进多媒体世界 新世纪从“多媒体”开始 【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是本章第一节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其中包括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两部分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本册书学习的一个起点,学生是否能被吸引住,关系到学生对本册书的学习态度和下一步的选择,所以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开一个好头。通过这一小节的学习要让学生:1.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解其特征 2.认识多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科技观察能力,对目前日常生活中比较流行科技产品比较有趣,所以可以借助这个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都属于概念,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会把有趣的知识变得很枯燥,所以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通过观看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例以及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什么是多媒体技术,总结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感受多媒体技术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各学科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的软件,上网查找一些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网站和虚拟现实作品下载下来或者直接把网址提供给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1.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资料,思考其中应用的技术课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新图片或

资料,在演示之后引出其中所应用的共性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然后请同学谈论一下多媒体技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浏览中会被这些应用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舒适所深深吸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最近几天,我收到了几个朋友发来的彩信,其中还有用手机拍摄的图片,非常清晰,现在彩信手机非常时髦,我发现不少同学都有手机,很多还是最新型的。我这里有几款数码相机手机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吧,看起来是不是十分迷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吧。大家阅读一下书中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书中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许多城市比较流行的数字家居。(通过大屏幕展示数字家居的介绍资料),我 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未来的数字家居。 [学生]想象未来数字家居。 [教师]上面这两个事例中主要应用了那种技术?不用说,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多媒体技术,那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同学在初中使用PowerPoint 制作作品时,就已经感受过了多媒体的魅力,从上面这两个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另外,在我们周围其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事例也随处可见,那么哪个同学愿意谈谈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上面两个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事例使人们生活更舒适、方便。 [学生]…… [教师]是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方法,使我们可以更有效传递信息。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2.从分散的应用到集中的具体概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请学生阅读书第3 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部分的内容。通过前面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事例和书中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实现从直观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教师这时可以把多媒体的概念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邹运礼 一、用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学习历史课只要把知识点背熟就行,学生对它的难度认识不够,所以对它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精心设置问题外,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因为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准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在课上我会先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提问就不会再胆怯,而且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 二、用讨论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方式,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或者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阐明一个问题时,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讨论、彼此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锻炼了口才,更突出了主体地位,其思维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三、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 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中包含了前人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我们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总结他们失败的教训,把这些经验和教训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作为我们行事参谋和借鉴的对象,让历史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就是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凡是经济发达、出现盛世局面的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得到更

新课改中不可抛弃的传统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不可抛弃的传统教学方法 王海军 高中新课改已推行好几年了,一些有识之士在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的确使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为之一新。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全部抛弃,其中一些好的经验、方法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继续采用和推广。 一、教师的课堂示范诵读 新课改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时下一些老师却把自己完全退到了幕后,变成了教学的旁观者。例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从不进行示范诵读,甚至还没让学生朗读,就急着进行课堂的互动、分组讨论等活动。还有些教师用多媒体放一段视频朗读,也不管其是否合适,放完了就算完成了朗读这个环节。这样做的结果是,一节课从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习气氛异常活跃,但学生最终未能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美,对文章缺少最起码的感性认知。 众所周知,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外壳。我们要体会一篇文章的语言之美,必须从语音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品味和分析。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的,可能他们诵读之初根本不懂其中之义,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字有了良好的感知和亲和力,自然就会慢慢理解文字的魅力。 因此,我们认为传统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生诵读,并且自己也应参与其中,进行示范诵读。很多老师也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但迫于课时的紧张,把这方面舍弃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笔者曾有幸聆听过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讲课,讲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对写作背景作以简单介绍之后,他开始示范诵读,感情完全投入,朗诵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首先搞清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教师教学的目标。学习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都是在教学中解决的首要问题。有鉴于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须把德育与情感教育视为教学创新的根本。这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优良传统。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转型期,一方面,他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概括、想象、逻辑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更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关键时期;存在智能性心理特征的学生兴趣不限于事物表象,他们开始探究事物的本质,更多的不满意、不满足书本的结论和老师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以趣引学,奏好预习、听课、复习三部曲。 (一)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浏览教材;②了解本节的内容提要; ③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④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这样,通过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不理解感到有困惑的地方,上课也可以特别留心,听课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堂的内容当堂掌握。 (二)课堂听课。 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读”、“听”、“思”、“记”四个方面。所谓“读”,即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下面简介几种常见的阅读教材的方法: (1).“语文式”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就是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历史课文。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 (2).“提纲式”阅读法。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自己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即利用有关教辅用书或教师颁发的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的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从而提纲挈领地把握有关历史知识。 (3).“问题式”阅读法。所谓“问题式”阅读法,就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采用这种方法阅读选编问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可转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4).“地图式”阅读法。历史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历史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和历史课本相配套的有历史地图册,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式”阅读法就是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在阅读“殖民主义的罪恶”这一问题涉及到“三角贸易”时,我们利用地图把欧洲殖民者的出程、中程和返程的出发地、携带的物品一一对照,就能形象、直观而且容易掌握这一知识点。 (5).“线索式”阅读法。历史教材很多内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以时间线索来叙述的,按这一线索来阅读,能快速的完成阅读。比如阅读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改模式的对比与反思新课改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 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有人称之为教学革命,而这一切变化的根源都基于教学理念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学,新课标理念科学的认知和定位教学过程,抓住了学生学这个主要因素,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实践新课标理念,我们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革,创设了与之适应的新的课堂模式如“目标导学”“先学后教”“自主探究”等,随着新的课堂模式的出现,一些习惯于传统教学的老师顿感无所适从,疑虑重重,现就自己的一点体会对新旧课堂模式的异同进行一些对比与反思,以期促进语文课改的实施。一、新旧课堂模式的不同点:1、教师的角色不同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说教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另一方面教师也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2、学习方式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身处课堂认真听取教师的讲授,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就行,总之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即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总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发现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3、课堂流程不同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流程是预设的相对来说也是程式化的,只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把预定的知识用预设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可以,课堂流程基本是固定的,在备课中基本生成,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再现。而新的课堂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备课中可以预设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自学内容但不能预设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创造力,所以整个教学流程是不稳定的是变化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适时的指导学生不断的调整学习思路和方法,直到学生领悟理解,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引导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学习流程中还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新课堂模式展现的是一个生态的课堂。4、评价体系不同传统课堂模式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教师讲的多不多、好不好、全不全,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如何,也就是说看教师这个主角表演的怎么样以及学生这个观众接受的怎么样。新课堂模式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会不会学、学到了什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地位发挥的怎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新旧课堂模式的相同点1、知识体系相同不管我们的课堂模式如何变化,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未变,依然是语言运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对于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课改推行下的几点思考 ——李虹君 【摘要】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这样,新课改应运而生。本文就是课改模式下提出的几点思考:新课改推行的必然性;新课改怎么改;课改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课改必然性课改方式课改误区 从事教育工作才几年,就赶上了教改的浪潮。说实在的,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还有点“依葫芦画瓢”的意思,因此,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把教育搞好,让学生在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目前的教改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它的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要想完全教改,一定会面临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甚至是自身的压力。比如,我的学生就曾多次向我提出这种教学方式他们适应不了,他们习惯的语文教学就是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他们唯一要做的是把答案抄好再背下来,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在当下的初中阶段学习中时行不通的。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以前接触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法”,,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已经太习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说不的权利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面对这种现象,新教改显然是大势所趋,仿佛是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绿洲。通过接近一年的新教改实践,我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新课改推行的必然性 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之一。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老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拼命背。可结果呢?老师口干舌燥嗓子哑,还搞得满头大汗,学生满肚子苦水不甚其烦,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一矛盾,要想在新时代中搞好教学工作,我们教师必须做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教师不再讲台上唱独角戏,应该做幕后的导演,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粉墨登场,用我们的能力和智慧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质疑问难中学。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我们应该营造开放、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兴趣特点方法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呢?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简析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填鸭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 (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

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再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则是可有可无的,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例如学生工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二)教学过程在上每堂课之前,教师已经按教师用书和教材上的内容安排好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案”。上课后,教师和学生都是按着教案设定好的按部就班地走。教案是按着教材里所讲的逻辑和顺序,并适当设计一系列想过的问题或练习; 在教师的思路里,这问题和答案都是既定的,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都是为了引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就按着顺序解读教案,教案就是剧本,教师是主演,而学生就可以作为配角出现在剧情中; 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主角按着剧本演好每一场戏,而剧中的台词是早就拟好的,是不能更改的。最可悲的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编排模式,学生已经忘了或者丧失了修改台词的能力,他们心中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他们只要按照步骤进行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学生按照教案中的正确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4-07-07T14:34:23.07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3月总第149期供稿作者:居来提·尼扎木丁[导读] 在最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历史作为记录过去和现在的人文学科,已经成为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 居来提·尼扎木丁新疆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833400 摘要:在最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历史作为记录过去和现在的人文学科,已经成为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探析,并结合笔者自身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为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尽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改有效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应该是生动、活跃的。为了打造高中高效的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在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着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建立健全完善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体系。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精力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才能在学生兴趣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好历史课。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方面出发。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喜欢看一些课外书籍,有些学生对历史典故、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书籍比较喜欢,有些学生比较喜欢带有历史故事的电视剧,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爱好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和学生对一些历史故事、历史史实达成共鸣,学生就会感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会产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了,整个历史教学的效率也会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1.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高中历史学科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教材主要是以文字、图片为主,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了解教材的内容,然后在运用教材时进行思维创新,做到不受教材的束缚。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历史博物馆,给学生观看一些历史纪录片,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而且能让学生挖掘到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学习资源。 2.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尽管现如今历史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种,但是都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还要将课上所讲的历史知识向课外进行扩展,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积累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三、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新课改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性教学。比如说,有些教材内容只是用图片和文字来说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学生只能很浅显地通过观察历史图片和文字来探究历史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领略到历史长河的博大,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和历史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片、解说、文字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四、对高中历史地图册进行合理运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其中历史地图册就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参考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可以让学生清楚每一个历史史实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同时还能让学生根据一些历史史实年代顺序找到巧妙的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体现出师生之间互动效应的图片,以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一些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将历史事件和历史地图册有效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对照地图册的内容给同学讲解历史知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效果。 五、引导学生利用时间轴来巧记历史知识 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这门课程就是对过去的历史史实进行记载,以供后人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历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时间轴来让学生掌握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如说每一个朝代中的历史人物在哪一年出生、做过哪些历史性事件等等。有些历史史实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将历史时间轴画在黑板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一目了然,以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方面给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课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刘学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效益[J].科技创新导报,2014,(02)。 [2]王继明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地位[J].中学教学参考,2014,(07)。 [3]刘俊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5)。 [4]袁红君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刍议[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06)。 [5]陈春英浅谈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学周刊:下旬,2014,(03)。

新课改下教学文档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 的根本,下面我就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培养发现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它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善问,正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在深入,智能在发展。作为倡导“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次步,应首先把“问题”收集起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学生回答问题.) 2.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出现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二).让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三角板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会发现什么? 二、创设情境——鼓励提出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看书阅读,单纯得吸收知识,谈不上发现和创造。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但要弄懂基本知识,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注意多样性,可以由教师提出,但若能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潜能开发的价值就更大。) 1.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课型单元教学模式,或“预习、展示、反馈”三层次课时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