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问责制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问责制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问责制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问责制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50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问责制

史敏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本文从问责制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现阶段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加强问责制的途径。

[关键词]问责制;政府;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08)02-0110-04

TheBuildingoftheAdministrativeAccountabilitySystemofHarmoniousSociety

SHIMin

(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Thispaperstartsfromtherelationbetweentheadministrativeaccountabilitysystemandbuildingupaharmonioussociety,elaboratesthefaultsoftheadministrativeaccountabilityandanalysesthewaysofconsolidatingthesystem.

Keywords:theadministrativeaccountabilitysystem;government;harmonioussociety

从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北京密云践踏事件、吉林市中百商厦失火事件、2005年末吉化双苯厂爆炸引起松花江污染等事件中一大批主要官员引咎辞职可以看出,对党政领导官员问责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的重大举措,从2003年开始,问责制已经正式步入了中国政坛。实践证明,行政问责对于整肃吏治,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大作用,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源来自于西方关于民主政治和民主行政的思想。什么是问责制,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没有统一的解释,中央的文件也没有明确界定这一概念,从字面上解释,它就是一种责任追究制度。学者就问责制的特征,给出过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邹健对问责制概念的界定较为明确。“问责制,就是关于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分内之事的公共权力行使者,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1]该定义包含了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度以及处理方式等,比较完整、具体。

一、问责制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在承认公民个别差异的前提下政府对每一位公民的平等对待和平等关切,是世人憧憬的世俗生活与人间秩序的良好结合”[2]。建设和谐社会与加强问责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1.问责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现代民主都是代议制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无论是西方的议会制还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

[收稿日期]2008-01-01

[作者简介]史敏(1984—),女,浙江宁波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会制度,都是代议制民主。它实质是一种委托关系,即公众委托其选出的代表或议员行使权利,但主权在民。作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与公众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代理人比他们的委托人——

—公民更了解情况,这为政治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结果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如果只寄希望于官员自身的道德约束,显然是很危险的。“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追究机制,就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丧失、效率低下、回应性差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发生。”[3]这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政府与公民关系不和谐,必然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使公民对政府产生怀疑,进而影响社会稳定。问责制为民众监督政府、追究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提供了制度保障,它明确了官员的责任,强化了官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根据问责制度,公众可以对政府做出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不仅仅是过错追究,还包括无为、不作为等非过错追究。在问责制面前,政府必须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建立以“民为本”思想为核心的新政治道德。民众将权利授予政府,政府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就要谋公共利益,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和谐发展。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了,其他要素融洽相处才有可能性。

2.问责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受到宪法保护的公民自由和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的民主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民主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维持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只有在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问责制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重要途径,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公众根据问责制度可以对公共权力使用者的行为提出质疑,不单单是事后进行质疑,也可以对政府日常工作过程提出疑问;不仅仅要问责“有过”官员,对“无过”官员也要问责。它体现了一种草根民主的兴起,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加强问责制,可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倾听群众的呼声,化解矛盾,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

1.问责的主体

谁来问责?在问责制度中都把问责权力赋予了行政首长,表明中国目前的官员问责主要还是同体问责。综观被问责的案件,许多都是“自问自责”或者“上问下责”,行政机关充当了问责主体,很少听到人大、立法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的话语。当然,“以上问下”的同体问责方式有时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上级对下级以及工作都非常了解,能迅速掌握情况,作出判断。但是它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特别是当上级与下级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时候,就很难保证问责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它会造成有些官员的误解,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赋予的,因此往往只重视对上级负责而忽视了群众的需要。须知,真正授权给他们的是人民,“对人民负责、以民为本”才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遗憾的是,异体问责虽有法律规定,但很少落实。在一些重大问责事件当中我们都没有看到人大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人大代表具有宪政权威上的质询权,各级官员所面对的应该是选举或决定任命授权于他们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推行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的问责制度,如果只是由上级来对下级问责,会使政府处于一种封闭、高高在上的状态,民众对政府的行为束手无策,民意反映渠道闭塞,那么就更谈不上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了。

2.问责的客体

问谁的责?当前处理问责案件时,基本上追究的都是事故的直接当事人的责任,对负有相应过错的人并未问责。或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区分不清,出现个人成为集体责任的“替罪羊”或集体成为个人责任的“挡箭牌”。构建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但如果连政府内部都不能做到公平正义,出了事故责任分不清楚,该负责的逍遥法外,不是主要责任人却背起了“黑锅”,亦或只处分一个做做样子,其他人的责任就可以不必追究,那么,还怎样实现社会和谐?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政府自身必须和谐,每个官员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责任,奖惩公平合理,这样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希望。因此,必须明确责任,既不能把所有的责任人等同处理,也不能只拿具体责任者问罪。

3.问责的范围

问什么责?问责制作为一种制度存在,而不是法律法规,那么它必然得发挥法律法规起不到的作用,弥补法律的缺陷。如果它追究的也仅仅是法律责任,问责制就大可不必再有,因为用法律即可解

决的问题无须再建立问责制。问责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追究官员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对于决策失误、用人失察、碌碌无为等法律惩治不了的灰色地带,正是问责制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当前问责的范围太狭窄,只停留在重大安全事故这种大型事件,集中在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的失职方面,好像不发生事故就不发生责任。这样,行政问责变成了灾难后被动的善后程序,而不是日常政治生活中丝丝入扣的主动训勉,对于潜在的将来可能引起重大恶劣影响的事件或行为关注不够。

可见,当前的问责制只是消极型的问责,属于事后问责,主要由行政监督部门按行政法规对违法的公务员进行处理,注重灾难后被动的善后程序。问责的范围限于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对于潜在的日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小事”却不问责,而且只处理有问题的直接当事人,而对于其他应该负相应过错的人并未问责。

三、完善问责制的途径

1.问责主体多元化

民众是问责的根本主体。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它强调社会各种力量保持均衡,协调发展,政府对每一个公民平等对待、平等关切。作为追究官员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问责制度,当然不能光有政府的声音,民众应该有话语权。现代政府基本上都是民选政府,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民众也就理所应当成为问责政府的主体。如果权力的授予者没有对权力的监督权,那么这种授予也就成了剥夺。因此,官员问责是否能够真正常态化,关键就要看民众是否真正成为官员问责制的主体,是否由民众来问责官员。完善的问责体系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同体问责,还包括行政体系内的专门机构的问责,比如监察、审计机关;行政体系外部的问责,比如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和谐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因此,人大、民主党派、新闻媒体、法院、检察院等都应该参与到问责制度当中,成为问责的主体,形成一种问责氛围,提高参政热情,通过问责制度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实现公共利益的维系和增进。

2.知政是问责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民众不知道政府在干些什么,还谈什么问责?目前,民众在获得公共信息方面存在障碍,一些政府及其部门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考虑,经常有意隐瞒一些事情的真相,结果非但没有起到维护稳定的作用,反而事与愿违。目前,由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滞后,政府的一些官员因失职等行为,造成消极后果之后,许多人并不知道,若一些官员再加以隐瞒,就无法追究其责任。所以,想要把问责制落实好,就必须保障民众的知情权。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不能公开外,其他信息都应该公开。可以通过制定类似美国的《信息公开法》之类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信息公开。只有建立起透明的信息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问责之下,让民众知道被问责者在干什么、干的效果如何,所做工作是否遵循了公众和社会利益,等等。在知政的基础上,鼓励民众参与政治,加强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指导,提高民众的参政热情。

3.明确责任

严格的职责划分是问责的重要前提,没有明确的责任体系的问责制度只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出现了被问责的事,一般来说涉及的官员总有若干,这其中既有上级官员也有下级官员,既有正职官员也有副职官员,既有党委官员也有政府官员,通通问责显然是不可能的,真正被问责的只有有限的几个。那么,应该问哪些人的责?目前,有关问责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责任人不清,问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官员的责任清晰化,包括党政之间的责任分配、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分配、上级和下级的责任分配、不同机构之间的责任分配等。只有明确了责任,实行问责制才有实际意义。

4.扩大问责范围

综观官员问责的实际案例不难发现,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即发生了重大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后由中央派出工作组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再宣布处理决定,除了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外,再由主管的高官引咎辞职,承担政治责任。对于那些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那些用人失察、决策失误的问题、那些将来可能引起重大恶劣影响的所谓的“小事”,问责制度关注的甚少。问责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如果追究的仅仅是重大事件的责任,那样的话问责制大可不必再有。问责制就是要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发挥法律起不到的作用。不仅仅要进行过错追究,还要进行包括无为、不作为等非过错追究,其中包括用人失察、决

策失误、碌碌无为、不作为、乱作为、作为不力等。只有这样,问责制才能成为日常政治生活中丝丝入扣的主动训勉,否则,难免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便是功”的“为官之道”。民众将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政府官员,官员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破除“官本位”的思想,时时以“民为本”,构建政府与民众的和谐关系。

5.健全问责规章制度

使政府以及官员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促进公共利益和人民的福祉服务,除了靠自身的觉悟外,还应有有效的制度设计。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制定了一些行政问责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法律缺失。例如,在问责事由的规定中,对于“重大损失”、

“重大事故”,对引咎辞职中的“咎”的性质和轻重的程度,都没有统一、具体和明确的界定。各地根据中央制定的规章,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行政问责规章,但是各地方行政问责规章之间缺乏统一性,标准迥异。无论是问责对象、问责事由,还是追究责任形式都不统一。在问责事由上,各地行政问责规章规定的问责事由少则7种,多则63种。由于我国各地情况不同,各地问责制中的规定有适当的差异是允许的,但差异太大就意味着不公平。这就决定了行政问责法这一公共产品应该由全国统一供给,需要统一的中央司法体制的支撑。因此,必须制定一个全国性的《行政问责法》,明确行政问责制的问责对象、问责主体、问责范围、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问责的方式和程序、追究责任的形式等。只有制定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才能摆脱现有问责模式的缺陷,形成制度型问责。

6.对被问责的官员进行救济

构建问责制的价值在于转变官员的“官本位”思想,以民为本,为促进公共利益服务。它是一种预防性措施,而不是惩罚手段,更不是平民愤的工具。由于缺乏相应的救济措施,一些曾经对国家和人民有突出贡献的官员因为一起重大责任事故而引咎辞职,结束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社会也会对他们另眼相看。鉴于此,有些造成了责任事故的官员便逃避责任,欺上瞒下,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被问责意味着什么,相比之下,他们宁愿承担逃避责任的风险。因此,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非常重要,对于

被问责后处分或免职的官员,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安排。当然,这种救济并不是针对所有被问责的官员,而应根据问责对象的政绩、被问责的程度等来决定是否采取救济以及救济的程度。

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政治问责的积极程度与权力的腐败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政治问责越积极,权力的纯洁度就越高,官员的政治责任心也就越强。因此,必须改变消极问责的现状,实施积极的问责制。这种问责制的特点是全程提醒和全面问责的有机结合。问责制并不是一种事后惩罚的措施,而是一种监督、预防制度。行政问责制的重点是政府日常工作过程。它把监督寓于政府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把原有的事后结果追究的单一模式变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多重教育约束机制,把惩前和毖后有效地结合起来。民众不一定等事情发生以后才能问责官员,在事件进展的整个过程当中随时都可以对官员进行问责,提出质疑。这样既可以预防不良后果的产生,也可以提高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有利于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全面问责就是扩大问责范围。除了重大事件要追究责任外,还有用人失察、决策失误、欺上瞒下、管理不善、政绩平平等,只要执政行为或决策行为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问责主体就有质询权。

问责制的实施,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可能。中国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问责制的推行就是要使官员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建立“民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政府不再高高在上,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其他信息都必须向民众公开,民众监督政府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随时可以提出质疑。这样,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就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问责制能有效调整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健.问责制概念及特征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3).[2]张国清.和谐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4.

[3]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198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摘要】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为什么: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现实原因) ②社会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④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⑤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怎么办: (1)国家怎么办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⑦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青少年怎么办(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 ①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②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③要诚实守信,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④要保护环境,珍惜爱护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善于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⑥积极参加改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公仆与人民的三次对话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是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虽然她在前几天患了脑栓塞,两眼几近失明,但是她这一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 “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还想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我愿随意地同大家谈心。” “如果说第一次和网友们在线交流我感到有点紧张,第二次我感到十分珍惜,那么这次我感到责任重大。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以为这两年的工作不比前八年任何一年要容易,反而要艰巨得多。我必须恪尽职守,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这三段话是从2009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次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走进访谈直播间,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的开场白。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总理质朴亲切的气息,能看到到政府服务方式的改变,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走向我们身边。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是一种紧密的、交互式的关系。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为人民服务,了解百姓疾苦、民心所向。政府想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同时,民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简析 发表时间:2012-11-01T09:31:20.217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涛[导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陈涛(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重要作用;简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建设,社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Social Work)在世界各国广泛存在,服务宗旨是“助人自助”;服务领域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服务手段是依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方法;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目的是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解决已发生的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举行,标志着社会工作在我国成为一项新的职业,从业者成为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简称“社工”。社工在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工服务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教育辅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司法矫治、医疗卫生、残障康复、青少年服务等社会领域。在国外,社会工作者又被称为“社会医师”、“社会工程师”。 1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稳定是头等大事。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性条件。伴随着我国改革攻坚的继续深化,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有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还没能很好有效的解决,如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管理创新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等。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有可能引发对抗性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民众和社会群体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有效地软化事件双方的对立心理,缓和调节社会情绪,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等公平公正公开分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社会工作本身的力量有限,不能直接政策制定、社会资源分配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是通过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是通过促进政策公平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政策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最大基础性因素。社工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公义宣传、呼吁政府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来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合理协调,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与保护。 二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来使有困难、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获得救助。社工根据弱势群体的艰难困境,从已有的丰富经验出发,不仅考察服务对象的性格特征、社会期望等个体因素,还考察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社区性质和工作单位性质等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帮扶计划才能效果显著。 三是开发受助社会成员潜能,帮助其提高面对现实、接受困难的能力和积极克服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的解困、助人、救难、发展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对于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 开展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体的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是要解决人们所遇到的各种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各种困难,更注重促进受助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这种救助不是强加的,他们有选择权;这种救助不是施舍的,尊重受助人的个人意愿。社会工作的结果是帮助受助人实现心态调整、行为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潜能的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等方法,在解决受助者的困难的同时与其有效沟通,建立互动关系,取得信任和依赖,感知社会的道德温度,从而减少爆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社会工作提供的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在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2007年03月30日深圳特区报 今天,全省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我们向兄弟城市学习的大好机会,相信此次会议必将推动我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是重要的着力点。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可以没有单位,但却离不开社区。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社会转型较快以及移民特征较为突出的城市,社区已经代替家族和单位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很多时候要从社区获取必要的物质和情感支持,良好的社区服务与管理,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和谐社区就没有和谐社会,社会要和谐,社区先得和谐;社区平安温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整个城市的肌体就能保持健康。社区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团结和睦的社区,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市十分重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出台了《深圳社区工作试行办法》、《深圳市社区建设规划纲要(2005-2010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初步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问题;全面推行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分设,推进居委会与股份公司分离,探索“一站多居”社区管理体制,推广物业管理进社区,初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高度重视社区服务工作,全市各社区积极开展就业、家政、养老等各种服务,服务对象正在从困难群体逐步拓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国家民政部领导日前在我市桃源居、莲花北等社区调研时,对深圳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深圳不少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加倍努力,不断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选题

转变政府职能要做到() A、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B、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C、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D、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标准答案:A,B,C,D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A、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B、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C、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D、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E、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标准答案:A,B,C,D,E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要按照的“三贴近”的要求是() A、贴近发展 B、贴近生活 C、贴近实际 D、贴近群众 标准答案:B,C,D, 要发展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 A、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D、更新教育观念 E、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等等。 标准答案:A,B,C,D,E 基层党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A、基层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 B、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C、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 D、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E、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标准答案:A,B,C,E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 A、以人为本来决定服务导向 B、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C、以社会力量来改善服务供给 D、以维护社会公正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E、以法治化建设来强化服务保障 标准答案:A,B,C,D,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 A、积极推进城乡统筹 B、发展现代农业 C、深化农村改革 D、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 E、增加农民收入 标准答案:A,B,C,D,E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财政 E、改革 标准答案:A,B,C,E 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 目标是() A、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 平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C、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D、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 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E、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 标准答案:B,C,D,E 以下各项属于传统安全威胁 的是() A、军备竞赛 B、军事威慑 C、经济安全 D、恐怖主义 E、战争乃至核大战的危险 标准答案:A,B,E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 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包括()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E、尊重创新 标准答案:A,B,C,D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 A、国家集中力量对落后地区 的扶持 B、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C、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E、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标准答案:B,C,D,E 政府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 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具 体的措施有() A、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 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 的经济增长方式 B、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C、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D、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 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E、加强失业调控及完善境外 就业管理体制 标准答案:A,B,C,D,E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 ()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 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 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四权”的意义体现在 () A、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 需要 B、是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 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体 制机制的需要 C、使宪法上的公民民主政治 权利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 D、表明国家充分意识到这些 公民权利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 制,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E、是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一 次重要充实,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 一次重大转折。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B、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C、积极向上,融洽和谐 D、敬业奉献 标准答案:A,B,D 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在于() A、合法性 B、自主性 C、自律性 D、服务性 E、多样性 标准答案:A,B,C 在我国,之所以要发挥民间组 织的作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 求 B、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C、适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要求 D、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 要求 E、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 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标准答案:B,C,E 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必须() A、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治 建设 B、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C、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 社会功能 D、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 服务和管理网络 E、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答案:A,E 按照比较常见的做法,突发事 件可以氛围四种类型()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E、涉外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A,B,C,D 从全局出发全面落实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B、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 化农村改革 C、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 业和农村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D、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E、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 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 题。 标准答案:A,B,C,D,E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的途径有 () A、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 B、完善司法民主程序,加强 司法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和谐社会 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小康和 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富裕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经济建 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 一、抓住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保持和谐的经济结构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经济质量改善、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 增强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就三大产业来看,2004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15.2∶53.0∶31.8,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1.8%,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GDP较 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时代;其次是第二产业逐 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 的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的后工业时代。因为信息产业成了服务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而又称为信息经济 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自 然结果,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对其他产业提升效率和增强竞争力 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能否有突破性地发展,将在很大 水准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的比重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当前,“全世界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3%。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例差别也很大: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规律 正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的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许多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 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的严重挫折,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是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样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 ②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第167页.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以下内容是com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欢迎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

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 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和享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六个必须”的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我们要按照这些原则的要求,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

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授课对象:二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课外阅读文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外讨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些不和谐的地方?如何改进?”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第2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第3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4课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子和谐思想,中国近代和谐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有关和谐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