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一谈高校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谈一谈高校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谈一谈高校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谈一谈高校如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这个不合理就表现在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这种发展的结果,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吻合,直接引发出另外一种后果,一边大学毕业生比较难得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另外一边用人单位比较难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这就是结构性矛盾。

一边是数目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比较难招到合适的人,特别是一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千金难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一致凸显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这样庞大的数量级背后,意味着强大的创新潜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智力支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大命题。围绕当前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就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有序发展角度而言,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出的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无疑是一大有力举措。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智力支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大命题。

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已然成为高校转型路上的一大阻碍。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一文中也谈及了这个问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确,在大家根深蒂固的思维中,科学家、学者比工程师抑或技师总是高上那么几筹,综合性大学总是比应用型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高上那么几等。所以,有些人或者有些学校,听到普通高校要往应用型学校转型就会不自觉地抵触也就不足为怪了。看看高校改名热更是可见一斑,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的三级跳者不胜枚举。

当前,最注重实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着眼职业教育的境况,更能直观明了地透析这个问题。在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被作为一个专门教育层次进行设计、发展的,在高考中,高职高专的招生往往在本科院校之后。而这种把教育分等级、分层次的思维如果不变,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教育的地位和形象就不可能得到扭转,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也将沦为空谈。

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除了要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还要实践于具体做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回到原点,我国当前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最紧缺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一线人才,围绕这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推动高校转型也需要结合具体产业需求,特别是要立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进行,不能一味盲目,否则矫枉过正必然又带来诸如学术型人才紧缺等新问题。

这就意味着做好这项工作,更需要围绕“试点推动,典型示范”来展开,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加强指导和一定的支持推动试点高校转型到位彻底,给其他高校立好典型标杆,让转型的大部队少走弯路,同时在试点的推动过程中,又可以规划出较为合理的高校结构,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

“中国高校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才能有力地解决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学校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较少的矛盾,才能有力地解决生产一线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困局,从而为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智力基础。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按照区委的安排,有幸参加这次由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听了区委卢忠于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培训要求,现结合个人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2015年11月3日,党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是相对需求侧而言。两者历来是平衡社会经济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需求决定供给、引导供给,而供给既满足需求、又创造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社会产业、产品、生产要素等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由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方面投入;另一方面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决定。中央提出的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

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进行的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 为什么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因素分析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理论工具。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沉着应对危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这一系列的刺激措施都是在需求侧发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虽然增速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同比仍然逐年下滑,出口十年增速后见顶回落,资源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持续走高,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产业向非发达地区转移不可回避,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然而,从需求来看,在经济下行和消费增速降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者在海外疯狂扫货,跃境游高速增长,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中,中国人占据了将近半壁江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日本,国人边马桶盖、大米都往家里带,在新西兰、巴塞罗那,国人几乎将超市的奶粉买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国经济不仅只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中存在着产品供给与国人需求严重错配的问题。从供给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现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知识梳理(高三)知识讲解

供给侧改革专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供给方面,即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 需求侧——需求方面,即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理解: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扩大总需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要在适度扩大的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等) 注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六点 ①有利于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②有利于改善供给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需矛盾,实现供求平衡。 ④有利于创造新供给,增加新需求,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⑤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⑥有利于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是什么 A.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B.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

心得体会:关于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心得体会:关于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急需取得共识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综合目前社会上对供给侧改革的讨论情况来看,我觉得有几种论断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万能论。认为所有问题只要套上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外壳就能解决,这是有片面的。二是无效论。说所谓的供给侧,需求侧,是理论上概念的文字游戏,不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旧体制回归论。认为改革就是去私有化,瓦解私有企业,把大的私有企业公有化,加强计划经济的管理。中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的战略调整和一个主线提出来,但不少人对其的认识产生如此模糊。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取得共识,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二、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核心在处置僵尸企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首要任务是去产能,核心是僵尸企业的退出。什么是僵尸企业?目前还没有确定的定义,所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种:牛津辞典记载僵尸企业这个单词来源于西非刚果的方言,意思是被某种巫术复活的尸体。简单说僵尸企业早就应该破产,却因为某种原因仍然存续的企业。工信部副部长X认为,僵尸企业就是那些停产的、半停产的、连续亏损的、资不抵债的、主要靠政府支持、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来维持经营的企业。法律专家X认为,僵尸企业是指那些丧失偿债能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已经具备破产法规定的条件,但实际靠借贷尚在持续运营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认为,那些每股收益连续三年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可以称为僵尸企业,按照这个标准,A股市场有265家僵尸企业。上市公司这些僵尸企业一方面在资本市场维持融资,265家企业中有130家企业募集资金3281亿,一方面又从政府的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补贴,据估计接近426亿。所以中央提出出清僵尸企业,使之入土为安,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僵尸企业占用了国家宝贵的资源,增大了金融风险,导致了发展的不可持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

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动,使供给适应需求并且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种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具体包括: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个人角度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个人角度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领导会议中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开始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总 量和人均GDP的不断增长,国民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供给有限,以致于供求不均衡, 最终导致经济发展进入缓慢上升期。近年来,我国针对供求问题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 如说调整需求,通过扩大投资激励消费者扩大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此方法在短期内 十分见效,但是“治标不治本”,国民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长久通过扩大内需来带 动经济发展。 以电子商务行业来说,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其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极大 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更有甚者评论,电商经营模式终有一天会取代实体店的经营。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海淘”“代购”不断涌出,形形色色的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各类代购网站、免税店应运而生,一时间朋友圈几乎被“海外代购,正品直邮”刷爆了屏,消费者们似乎更倾向于国外的商品,从化妆品到日用品再到食品保健品,需求量与日俱增,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再加上国内经常出现产品曝光质量不过关等问题,消费者对国 内商品的信赖度大大降低,以致需求减少,此时消费者纷纷将需求点转移到国外商品上, 导致需求严重外流。所以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是我国的需求不足,而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展,然而供给却还停留在原地。当然,这类问 题不光出现在电商行业,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工业产能过剩,而大量高端产品,关 键设备,核心技术还是需要依赖进口;农产品供求不均导致有些产品库存积压,而有些产 品供不应求。 所以,现阶段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通过优化配置调节生产结构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市场供给范围,减少无效供给,提高国内商品质量, 增加国民的信任度,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进而带动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 但是,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根治”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吗?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主要问题,虽然目前主要 的矛盾出现在供给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求侧不会出现矛盾,经济在不断发展,需求就 会发展,那么供给侧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需求的发展,所以说供给侧和需求侧二者 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需求侧管理主要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供求关系达到一个平衡点,市场才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或许供求平衡作为一种理想状 态很难实现,但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范围,使供给结构能够更加灵活地满足 人们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 不应只强调一侧,应当同步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既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下面哪位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 A.蒙代尔 B.拉弗 C.罗伯茨 D.凯恩斯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2.下面哪一项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赤字 D.去杠杆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目前,我国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产业是()。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战略性新兴产业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4.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间是()。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A.三去一降一补 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扩大出口规模 D.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户答案:[AB] 得分:0.00

2.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主要方针是()。 A.巩固 B.增强 C.提升 D.畅通 用户答案:[ABCD]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0.00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2018年,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增强。()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8个重点方面工作之一。 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工,确保实现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总理强调,“施政之要贵在落实重在实干”。任务已经明确、分工已经明晰,对于全社会和相关部门来说,“贵在落实重在实干”是今年工作的指南和方针。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项重要工作是“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并明确要求要突出抓好3个方面: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由此不难看出,质量成为提升供给力和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一言以蔽之:要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当前,我国供给的矛盾不是量不够,而是质不足。近几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内需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与内需难堪局面恰好相反,我国消费者在境外疯狂扫货,说明我国消费者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

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低端产品,尤其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对高质量的生活充满期待。而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应体系,没有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消费结构。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升。只有优质的国内供给才能适应需求,而优质的供给来源于质量的提升。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应当降低质量提升成本,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结构调整,解决“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好”的问题,促进资源向高端产品流动,引导经济进入供给、就业、需求、创新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避免“供给老化”,可以利用税收手段引导质量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防范过剩恶化。通过降成本、升质量,实现供求双方共赢共享,让经济发展处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上。 用质量提升助推供给侧改革,还应当发挥科技创新推动质量提升。生产力是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又是检验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质量的关联度更为紧密,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以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减少资源消耗,加快品牌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科技投入力度,推动我国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广义供给是指所有能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给侧”(supply-side)因素或供给侧力量,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一则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

发挥政府的作用;二则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则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编者:2015年11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很快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有何理论依据?如何避免推进中的误区?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解析。 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本文并不严格区分以上四者,下面主要使用供给侧改革这个词。 供给、需求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释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含多重任务: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中短期看,克服各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近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内容的五大歼灭战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答实际问题,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过去,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发展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需要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活力的释放,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面临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突出问题,加之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国际看,全球外贸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两面夹击,低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在新形势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其中,生产环节中的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以及竞争体系尤为重要,是很多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必须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环节寻找答案,从整体调整、全面改革、协调发展的角度展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

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

心得体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心得体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我国经济发展处在新常态大背景下中央作出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从2015年11月至今,全国各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开展了一年多时间,目前已逐步进入深化阶段,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总结、推广国内先进省市的有益经验,并加强改革思路和工作举措的创新,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全国各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自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紧密结合实际,聚焦五大任务,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主动谋划、精准发力,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在2016年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5个行动计划以及国企出清重组“僵尸企业”7个文件,提出到2018年全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出清、3年去商品房库存2630万平方米等有力措施。 浙江省:围绕市场出清、房地产去库存、企业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补齐发展短板、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深化改革等七个方面,部署33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工作,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山东省: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在抓好国家公布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础上,主动增加炼油、轮胎、化工、煤炭四个行业,“5+4”自我加压。推动房地产去库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近两年山东省棚改总量居全国第一。 四川省:以“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创一培”(即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为抓手,明确78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支持设立“僵尸企业”破产处置绿色通道,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 福建省:积极制定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坚持一地一策、一城一策分类处置,精准施策去库存。稳妥有序去杠杆,健全政司银企联席互动机制。多措并举降成本,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抓住关键补短板,研究制定一批补短板投资工程包实施方案。 江苏省:强化去产能重点行业攻坚,在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的基础上增加了船舶行业,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或突破限额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 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坚持“铁腕”去产能,省政府与相关市、部门和企业签订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责任书,明确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山西出台煤炭供给侧改革实施细则,包括全省煤炭行业优化存量产能退出过剩产能、严格控制煤炭资源配置、设立煤炭清洁利用投资基金、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等。 湖南省:出台“湘十条”,明确农民进城购房给补助、企业租房有奖励、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不得低于50%,促进楼市去库存。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后测试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6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6.67 分)A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需求 B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 C 去产能去库存去需求补短板降成本 D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需求降成本 正确答案:B ?2、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6.67 分)A 创新 B 投资 C 出口 D 消费 正确答案:A ?3、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6.67 分)A 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 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A ?4、()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6.67 分)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B ?5、()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6.67 分)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改革的逻辑包括的方面有()。(6.67 分) A 从局部重点到全面的改革 B 从易到难的改革 C 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和攻坚 D 从国家到党的改革 正确答案:A B C

?2、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包含()等方面的全面改革。(6.67 分)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生态 正确答案:A B C D ?3、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上下工夫,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67 分) A 巩固 B 增强 C 提升 D 畅通 正确答案:A B C D ?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确保(),共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6.67 分) A 宏观政策要稳 B 宏观政策要活 C 微观政策要活 D 微观政策要稳 正确答案:A C ?5、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重点有()。(6.67 分)A 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B

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研究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 发展的影响 毕?越 (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且生产能源消耗多,资源利用率低。而资源消耗少的高端产品多依赖于进口。出现了明显的供给与需求总量过剩,结构不匹配的情况。需求不足只是表面现象,供 需错配才是矛盾核心,需要从源头即供给侧着手改革,从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 。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发展;结构性改革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经济新常态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和质量,我国经济政策开始逐渐从需求侧刺激向供给侧转移。要提升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供给侧改革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而对供给侧改革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路径选择、扩充我国经济调整领域的思考内容。 1?供给侧改革意义 1.1?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盈利水平下降、经济风险上升、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但这些病症还只是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表象,病根却在供给侧,体现为较严重的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成为首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突击点,减少无效供给、增加结构性有效供给,解决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1.2?有利于消除要素资源供给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力就是人口红利,但这个助推力正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锐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就意味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要素资源供给约束日益加剧,我国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3?有利于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我国凭借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生产要素逐步得到优化配置,潜在的制度红利得以释放,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物质财富明显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还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和优化。“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新常态情形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交织凸显,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 1.4?有利于提升有效供给水平?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与西方某些经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各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商品生产上,很难做出有效的销售策略,供求关系不匹配,时常会出现产能过剩 司资金使用汇报率、减少成本的情况下还拓展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更有助于民众获取更高的利息回报。 3.3?小微企业自身变革 第一,小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小微企业通常情况下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混乱的财务体系是其重要原因,所以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建立符合规范的财务体系也是小微企业的当务之急,一个合规的财务体系更有利于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 第二,提升市场竞争力。小微企业一般都是代工厂,通常情况下都替别人加工产品,缺乏自己的品 牌,以及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可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号寰.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56-58. [2]康淑英.小微企业创新型融资方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50-155. [3]王克听.信用视角下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破解[J].征信,2017,(12):90-92. [4]BergerA.andUdellG.?Small?Business?Credit?Availability?and?Relationship?Lending:?The?Importance?of?Bank?Organizational?Structure [J].TheEconomicJournal,2002,(112):32-53. 65 2019年第6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等领域的制度改革,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充满挑战,经济发展进入了特殊时期,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三期叠加”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结构特征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命题的提出与经济发展背景环境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 1.经济增长接挡期标志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弱 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呈现明显回落,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以后增速回落到7%左右。经济增速换挡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加所导致,即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基数不断变大,在传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方式及产出水平下,即便是经济规模继续扩张,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出现下降。其二,由于中国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逐渐接近“顶峰”,经济持续増长动力减弱。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运行中供需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底部环节的分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场”。国际市场的开拓使得中国经济依托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等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速成长。经过近数十年的持续制造业梯度供给,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被“固化”。但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再加上印度、非洲和其他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逐步承接低端的全球分工,以及全球消费结构升级,均使得中国低端产品产能继续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基于低端要素投入的供给方式接近了“顶峰”,进入“瓶颈”状态,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减弱。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换挡的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供给方式、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下,经济增长难以维系,其内生动力减弱所致。尽管中国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有所提升,技术进步也较明显,但这些变化还只是数量级的,而非真正的质变,供给质量和水平并未实质改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也相对有限。 2.结构调整阵痛期标志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 意义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就有到外国进口商品的做法,但近几年,这种做法逐渐变为习惯,中国游客在全球大手笔“扫货”让全世界为之惊讶,而这种做法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内的商品质量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这时,我国迫切地需要对这种早已见怪不怪的现象从根本进行改变,需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这个良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无可置疑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应用也有着其非比寻常的意义。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同样也是有着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第二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非常突出,而技术产品的制造力量却很薄弱,这种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老百姓不得不到海外购买同类产品。这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就突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能够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把市场从海外带回国内。以美的集团为代表,制造业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在市场数据中也得到了直接体现。今年上半年,美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智能电饭煲出货金额比重从27%提高到了45%,而上半年,中国家电业也出现了新变化,总体产量出现下降的同时,家电业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5%,利润不降反升,这些巨大成果,直接地体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减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6066358.html,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作者:李角奇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在进一步理清认识、认清误区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快研究、制定、落实符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实际情况与要求的改革措施与方案。本文的建议: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构建政策诱导和激励乃至倒逼机制;三是加强基础统计和专题调研、跟踪反映情况与问题;四是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项任务和长效机制建设目标要求,不断地研究和制定落实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系统化改革措施,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逐步深化。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误区;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012;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4-0035-05 201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作,深入重点企业、重点 部门、重点地区,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开展了五大专题调研,研究制定了《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辽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责任。《辽宁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实施方案》等专项改革方案也陆续出台,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到实际推进阶段。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是简单易行、短期内就能立竿见影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的配套工程。要加快研究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精神和有关工作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特征、目标和任务 目前,我国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任务与要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其认识都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1)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类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思想,主要措施应是减税、减规和私有化等,忽略了二者之间在前提假设、历史背景、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对改革与调控关系的把握和处理;(2)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与要求片面地理解为产品质量与结构的改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缺乏对供给体系多层面、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变化规律的认识,不利于研究和构建与需求结构变化互动适应的供给体系;(3)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完全等同于短期内必须完成的“三去一补一降”五项任务,缺乏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任务即从根本上提升各类供给主体的活力、自适应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不利于着眼未来,系统地研究和制定标本兼治、长期要求和短期任务兼顾的改革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