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一、什么是软实力

1、“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提出者:约瑟夫·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

?“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武力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已所愿的能力,是一国综合实

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硬实力和软实力同等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约瑟夫.奈

?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

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

?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

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背景

?硬实力与软实力

?苏东剧变带来的启示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两大派别: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实力、利益

?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权利、正义

2、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定义

?“当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

?文化吸引力

?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

?国家制度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

?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

?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

?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一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指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

3、大国软实力的体现

?汉堡

?牛仔裤

?好莱坞

?NBA

肯德基文化

?肯德基感谢中国

?南昌案例: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4、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

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化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的新论断、新要求

?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打造软实力的重要性

小布什政府过于强调“硬实力”造成的软硬伤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伊朗……?

?任何国家的软实力都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如果

我们用这一角度来看不是在伊拉克战争上所反对战略错误,不难体会到他的所有政策和举动,从越过联合国安理会,扩大萨达姆的危险,到对反战国家的报复,都重创了美国自己的软实力。美国因此国际声望大跌,无法阻止一个有效的国际同盟来稳定和重建伊拉克,只能独自挑大梁,自尝苦果。

软硬实力失衡的影响

?日本(硬>软)

?印度(软>硬)

未来世界比拼的是什么?

?军事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经济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问题

?传统文化流失

?工艺、文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流失

?资料:中国的语言文字大约有120种,60多种正在衰退

?河南民间戏剧原有80种,建国后平均第年消亡一个剧种

?日本医学权威说:“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中医”

?精神文化遗产的流失

?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

?文化发展不平衡

?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美国>30%,中国<3%

?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07年东部在文化产业的收入占全国的82%,中西部只占18%

?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

?农村文化资源仅占全国的10%

?文化产业落后

?文化产能较低

?2006年美国时代华纳的总收入是442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传媒全部收入的

一半。

?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弱

?高端文化产品难出口

?价值多元化冲突

?西方价值观的传入

?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冲击

?道德滑坡现象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

?积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理论宣传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的作用,带动群众,全民参与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对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动文化交流

?奥运会、世博会、国家形象宣传片、孔子学院

?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化的关系

浅析中国软实力建设

【摘要】软实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对外战略需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软实力,而如何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则成为摆在中国对外战略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概述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发展模式、对外政策成为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从中国外交的地区进行层面评估,并就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软实力;中国;文化;发展模式;对外政策

在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加强的背景下,各国竞争的重点转向了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各国都开始重视软实力在外交中的作用。系统分析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现状,可以为解读中国的软实力提供新的视角,为提升中国软实力找到新的途径。

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使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称之为软实力。”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实质是通过美国的对外政策,宣扬美国文化和社会成就,维持美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研究中,软实力理论及其现实价值都得到了充分显现,并已成为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范式和经典学说。

其实,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对“软权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沪宁教授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指出,“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观点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但没有注意它们的发散性的力量,即作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属性。对软权力这一性质的认识,是今天的时局和条件演化的结果。……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权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得到和扩展,而软权力更加依赖于国际间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国家的软权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当前国际关系学界对“软实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对其研究的内容还是基本达成了一致。在2007年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软实力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软实力”理念已经深入到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实际工作当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提法孕育着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

二软实力构建对中国的意义

事实上,“软实力”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简言之,它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对外所呈现出的吸引力或者魅力所在。历史上,中国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但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完善的政治制度、包容的心态,辐射着周边所有国家,事实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古代中国的影响力主要在东亚地区发挥作用,难以与今日美国软实力的影响相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的软实力的出现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以往所不能比较的。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国家角逐的更为激烈的时代,软实力的构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专家和学者对此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有学者指出:“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这些软力量包括内部软力量如制度创新、人力资源、文化辐射力、凝聚力与亲和力、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外部软力量如国家形象、国际机制的控制力、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能力等。其中尤其以政治体制、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等非经济因素作为综合国力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软力量在综合国力结构中比硬力量更为重要。在经济实力作为常量确定的前提下,上述非经济因素就是变量或乘数对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产生倍增和递减效应。如果把硬力量当作常数,那么软力量就是变数或乘数;它倍增或递减综合国力。随着中国在物质力量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减(当然远未达到消除差距),软力量差距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最明显的弱点,同环境中又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此意义上,能否提升和强化解决软力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从当前的国际政治形势分析,软实力的建设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中华名族的复兴不仅要依靠提高经济总量和巩固国防等硬实力,还要依靠软实力的建设,真正的复兴崛起应该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结合。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硬实力资源,而软实力的建设已然成为制约硬实力及国家总体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在国内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要建立和谐世界,强化软实力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中国软实力的构建与应用

(一)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奈认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而我们在分析中国软实力的构成时,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对此概念加以充实,从而形成中国软实力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中国软实力包含如下核心要素:文化、发展模式、对外

政策。

1 文化。李光耀认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构成了一国软实力的最基本要素,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无疑,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灿烂,开放而包容,而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排斥性的文化,并随着交流的扩大而不断吸收其它文化中的精髓。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文化积极吸收域内其他文化流派、域外各种文化的精华,是中华帝国形成的原动力之一。古代中国在强大硬实力的支撑下,通过积极的对外交往,将文化远播海外,在周边形成了强大辐射力,建构了以文化为底蕴的东亚朝贡体系,古代中国东亚秩序核心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生活方式对周边民族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同化力。作为华夏儒家秩序的外在延伸,东亚朝贡体系不同于任何一种霸权维护,它代表了东方国家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与实践,中国追求道德的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和而不同”,诚信合作、互利互惠,以此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相处,和谐发展。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并引起世人对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巨大能量的关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中国文化不再是那么的神秘,反而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重新得以显现。近年来,中国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举行了中国文化节活动,加深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展现了友好、温和的形象。

2 发展模式。俞可平指出,“所谓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发展模式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发展模式曾经对东亚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如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系统学习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美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曾经并继续对当代的世界发挥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局势稳定,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北京共识”,从而与“华盛顿共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对新兴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起的国家纷纷学习和效仿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陷入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发展理念相继提出,中国在不断发展硬实力的的同时,着力寻求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中国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

3 对外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缺乏相称的国际力量对其进

行制约,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轰炸南联盟、入侵阿富汗、推翻伊拉克,美国滥用硬力量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厌恶。反观中国,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在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外交政策低调而务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一方面,中国接受而且已经高度融入现有的世界体系,如加入世贸组织、出席G20国会议、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另一方面中国提倡多边主义、经济外交、睦邻外交,发展了适合自己的软实力。中国在充分参与现有国际机制的同时,试图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和优化现有的国际秩序,使其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中国软实力的应用

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中国外交在当代越来越表现出浓重的软实力外交特色,逐步意识到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性,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和处理各种国际事务,力图构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笔者将主要从地区层面,细致分析中国软实力在外交中的应用。

1 东南亚地区。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革时期,中国“输出革命”的政策给东南亚国家留下了十分不快的记忆,南海领域的领土争端也极其棘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为了改善中国在东南亚的处境,中国外交适时做出了调整:

(1)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政治对话机制,寻求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有机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开展双边外交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多边外交。1991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国,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并从1997年开始参加了东盟历届“10+3”会议和在此期间举行的“10+1”会议;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声明》;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这也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地区性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非东盟国家。

(2)互惠互利,开展经贸合作。1997年,东南亚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在自身经济受困的情况下,还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这一行为受到了东南亚各国的极大欢迎,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中,中国和东盟同意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由此展开。在全球贸易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背景下,2010

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立,双边99%以上的进出口商品将实现“零关税”,覆盖19亿人口,创造近6万亿美元的GDP,4.5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国-东盟自贸区尚处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但却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经济体,未来也完全有可能效仿欧盟的发展道路不断“升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共同经济体。

(3)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非常广泛,官方的、非政府组织的、多边的、双边的形式多样,如文化代表团访问、举办艺术展览、缔结友好城市等等。作为受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地区,汉语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留学生的培养,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设立众多孔子学院和国外文化研究中心,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了解。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强烈海啸后,中国向灾区派遣了救援队、医疗队,为灾区提供了总计约7亿元人民币的政府援助款,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到账资金累计达22135万元,使得东盟国家再次感到中国是本地区高度负责任的国家,可以依赖的国家。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指导思想,2003年10月巴厘岛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亚洲邻国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的典范。中国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功后,没有像殖民者那样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亚国家,而是一步一步建立了从磋商伙伴到全面对话伙伴,从睦邻互信伙伴到战略伙伴的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成为确保双方关系持久稳定发展的保证。中国的发展惠及了东盟各国,带动了亚洲经济的复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带动下,又形成以东盟为出发点的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和酝酿中的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扩大了东盟与其他大国进行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广度。中国用实际行动惠及了周边国家,用“无形的”软实力化解了“中国威胁论”,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和谐发展进程还将持续下去。

2 非洲地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合作基础坚实,五十多年来,双方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为标志,中非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6年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9年在埃及召开的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为双方关系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1)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日益加深。近3年来,中国领导人访问了36个非洲国家,

其中胡锦涛主席于2007、2009年两度访问非洲,非洲国家也有36位领导人来访,双方高层互访的频率之强,足以彰显双方对关系的重视程度。2007年9月,中非多国外长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下的中非外长定期对话机制,中国-非盟战略对话机制也同时启动并已开展了两轮对话,这标志着中非政治磋商和对话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中国还致力于参加非洲的和平建设,向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派遣工兵和维和警察部队,2009年1月以来,中国先后向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派遣了五批海军编队参与护航。

(2)经贸发展与对非援助齐头并进。自2007年6月“中非发展基金”投入运营以来,支持了双方合作的27个项目,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近40亿美元,2008年双边贸易额超过了千亿美元,提前实现了“北京峰会”确定的目标。尽管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依然履行自己的义务,继续落实“北京峰会”对非援助的各项承诺。未来3年,中国将会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总额为100亿美元的贷款,“中非发展基金”的二期资本将会增加到30亿美元,并决定逐步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并免除2009年到期的无息贷款。

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对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中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内向非洲7国派遣了大量的专家,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为28个国家援建医院,建立了30所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了相应的医疗器械;在教育方面,目前已援建了66所学校,未来还将建设30所学校用以培训各类人才,预计到2012年,向非洲提供的奖学金名额将达到5500名。此外,中国还在非洲16国建立了23家孔子学院,大力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与非洲大陆相隔较远,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而且都有着被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历史,独立后又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中国积极援助非洲的各项建设,结成了深厚的政治兄弟关系。中国对非援助在中非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50多年来,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取得了巨大成功,援助不附带任何的政治条件,这是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援助的特色之一,也构成了中非关系持久稳定发展的纽带。来自于非洲国家稳定而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中国实现政治崛起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中国软实力在非洲国家的成功运用,是确保中国与非洲国家稳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中国和平发展惠及世界的又一证明,为中国日后的发展造就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3)拉美地区。长期以来,拉美地区被称为美国的“后院”,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发展起步较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参与投资建厂。短短几年间,中国便与33个拉美国家中的23国建立了密切的外

交和经贸关系,受到该地区的广泛欢迎。中共十六大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拉美地区,拉美地区丰富的资源在中国找到了市场,也打破了对美国的依赖。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达到6.28亿吨,其中从巴西进口占总量的23%, 2009年上半年,中国从智利进口铜矿砂62万吨,从秘鲁进口55万吨,二者合计占到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2009年11月5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用于技术升级设备改造和提高产能,作为回报,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则将在未来10年内向中国石化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供应石油。 2008年11月,胡锦涛访问拉美前夕,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对拉美地区的政策文件,显示出对该地区的日益重视程度。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关系,并于2004年成为美洲国家组织和拉美议会的观察员,与拉美地区的其他组织也开展了良好的合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对拉美地区国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拉美地区众多国家的中左翼力量得到不断的加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连任更是加强了拉美政治的“离美倾向”。长期以来,拉美地区主要学习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华盛顿共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束缚。有西方学者认为,美国模式极富侵略性,来到拉美,拿走资源,转身就走,相比之下,中国人却留了下来,并且与当地私营及国有企业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水平。中国模式的根本在于,中国人在与拉美的合作中并不寻求短期快速见效,而是强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这才是真正的长期合作应有的诚意。拉美国家领导人也最看重这一点,希望中国能够与拉美共同促进该地区经济和财富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考

中国要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更要注重不断提升软实力,时刻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根据当前中国软实力资源的现状,中国软实力依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构建中国真正的软实力优势,已经成为决策者和战略家着力思考的重大议题。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眼:

1复兴文化的优势地位。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将这种资源转化为提升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在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

活动和开展文化交流,既可以宣传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又能够有力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要大力兴办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在世界加强推广交流,打破西方文化对世界主流文化的垄断权。

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对信息反馈的研究评估,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4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2007年6月6日,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就刊登了题为“孔子学院是一座跨国的文化桥梁,但在某些外国人看来,却成了所谓的‘洗脑机构’”的报道。虽然对外文化影响力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文化的交流和推广只能是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宣传意味太浓,容易引起他国的怀疑和反感。切记一定要掌握方法,把握分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完善中国的发展模式。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成为被效仿的对象,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依旧存在争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模式的吸引力,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中国的发展模式还不完善,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不稳定性的增加。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艰巨和复杂,正在制定各种措施不断应对各种挑战,完善中国的发展模式。

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的是,中国模式总结和解释的是中国自身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各国有权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式,中国的经验不见得完全适用于别的国家,切忌向别的国家强推中国模式,避免与别国发生对抗。

3 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战略。中国的全方位外交,着眼于本国战略利益的维护和全球性利益的结合。作为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中国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中国应会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并在国际事物处理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据统计,200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我国已经兑现对联合国《千年宣言》的承诺,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援助,累计免除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力差距很明显,尤其是人均生产总量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中国对比自己更贫穷的国家给予积极援助,在维护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上发挥作用,中国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对世界大多数国家负责,而不是只对少数发达国家负责。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规则的制定,实现从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到“积极的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在国际组织、国际机制改革方面争夺话语权,注入中国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创设国际机制,中国“应当进行战略谋划,确立长期性和阶段性目标,先易后难,重点突破”。

结束语

我国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各国对软实力建设投入的增加,国际社会中软实力的竞争愈发激烈。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和平发展,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尽管瑟夫·奈极力宣扬软实力的重要性,但他也没有轻视硬实力的作用,他在《软实力》中一再强调,聪明地运用权力的方式是软硬实力并重。中国应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利用好现有的硬实力和软权力资源,发掘潜在的资源,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建设和谐世界服务。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

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和

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

中国科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

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

步发展。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也是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考古发掘表明,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黑龙江流域都发现有我国各族先人的文化遗存。东北的红山文化和东南的河姆渡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到了汉唐,我国不仅疆域广大,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其文化的昌明也影响到东方各国,吸引了许多邻国派来大批留学生。到了宋代,尽管其疆域不如汉唐,而其文化却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程度。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曾经在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并且大部分文化通过传教士或者一些贸易往来传入日本、韩国等临国,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缺失。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但现在大部分已经缺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而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还因此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这些现象只是众多文化缺失中的一小部分。传统文化的大量缺失在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次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最后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事实上,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们的文化还存在着科学与民主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中国的学生官本位思想非常的严重,这点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的情况可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实际上,冷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就连西方内部,文化冷战也从未断绝。战后美国文化强势进入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但是,欧洲文化绝非被动全盘接受文化美国化,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致致力于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尤其以法国为甚。为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保护法国文化,针对美国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法国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2001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第五条规定:“文化权利是人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多样性的繁荣有赖于文化权利的全面实现。”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张艺谋的《英雄》进入美国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公映时间推后了40天。因为审片专家组看了电影以后大惑不解,说过去看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秋菊打官司》中那位又丑又脏奔跑在黄土高坡、说着宝鸡方言的女性,使西方的男性眼光很容易就能俯视这片黄土地上孤独行走的人。同样,他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让我们先看看一些发达国家是如何扩张自己的文化实力的,以美国为例近来美国《混合语》杂志不断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人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人。 在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了渗透美国的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浅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作者:杨红涛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按照我国学者王蒙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河南工业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院系班级:土木建筑学院工管1102 姓名:马体奔 学号: 201114020220 完成日期: 2012-04-28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现如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而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可以说,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影响国人已有两千多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有益的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这对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国家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理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显着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与我合作的愿望日趋强烈,这为我们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发展壮大自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杨飞101002079 生技2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虽然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摘要:现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日本和等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但在全球软实力的排名表中,我国还名列第八,位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之后,目前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因此,如何使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除此以外,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的很好。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例如,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研究

独立力量。 首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水乳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渗透于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一方面,文化为经济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因。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将其智力、理念等要素渗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不断提高生产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在消费环节,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接近于自己精神喜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时候,产品和服务背后的智力因素和文化价值理念将成为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鲜明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肯德基、麦当劳在全世界安家落户,韩国电视连续剧风靡全球,日本动漫深受世界青少年喜爱。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成为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的深层次力量。另一方面,文化为政治实力的提升提供价值支持。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一国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比如西方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中国的和谐、和平理念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对世界人民心灵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制定议程和表达话语的能力。目前,我国正面临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挑战,只有加强对中华文化普世价值理念的提炼与倡导,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有力的回击各种负面言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政治竞争中站稳脚跟。 其次,文化软实力成为显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独立力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名片。对一个国家的认识,往往从对文化的直观感知开始。因为文化内涵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够很好地亲近人们的心灵。文化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被理解和被尊重的程度,也显示了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6]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国家的一种核心竞争力。综观当今世界,但凡综合国力占据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很强的文化竞争力。而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实现强国目标的智慧之举。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内容,从根本上是由作为物质内容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然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今,人类社会正步入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以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科技含量渗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力量。首先,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朝着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文明健康的道德风尚,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而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各种社会问题深刻复杂。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引领,社会将会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其次,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增强劳动产品的人文内涵,刺激消费。另外,文化除了意识形态属性外,也有商品属性,它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来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经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其中一个表现便是经济发展过于片面,长期以来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文化不能和经济很好的融合,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仍然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必须考虑社会主体的因素,必须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文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势以及我国文化发展相对弱势的情形下,党中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决策,合乎时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文化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954544472.html,/gn/2010/07-23/2422727.shtm,2007-7-23. [4]江海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1). [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11-11. [6]王克群,陈晓东,刘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对策[J].宝 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 (责任编辑/宋伯伟)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 性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重要性 【摘要】: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紧迫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且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同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外语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

(二)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着标志。 (三)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 (四)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一.我国现阶段的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1.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 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3. “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1.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2.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重要性 【摘要】: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紧迫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且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同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外语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 (二)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着标志。 (三)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 (四)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精神、彰显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文化的本质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二、如何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建立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管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曾经把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划分为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中,文化生产力以各种方式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清除制约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突破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文化观念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文化体制,切实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