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地铜矿物探报告

某地铜矿物探报告

某地铜矿物探报告
某地铜矿物探报告

目录

第一章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务及完成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1)

第一节地层 (3)

第二节岩浆岩 (3)

第三节构造 (3)

第四节矿产分布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4)

第五节地球物理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 (6)

第一节比例尺、网度、精度与测量范围 (6)

第二节技术标准 (6)

第三节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6)

第四节质量评述 (12)

第四章异常推断与解释 (14)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16)

附图

附图2--3 (17)

第一章前言

1. 1 目的

某地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项目的一部分,物探电法工作的目的任务如下:

通过激电中梯剖面和激电测深的工作,圈定激电异常,了解测区构造,并推断解释化探异常内隐伏矿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态、产状、规模,以查明矿产资源和有关的地质问题,为进一步的工程控制提供依据。

1. 2 任务及完成情况

物探工作区布置铜矿工区,具体分配如下:

在铜矿工区布置1∶1万激电中梯剖面10Km,激电测深点10个。

任务完成情况说明:

9月25日-9月30日,本项目用了六天时间完成了铜矿工区的野外激电中梯和测深的测量工作。实际完成工作量激中梯剖面10.0KM共计558个观测点,激电测深剖面1条共计10个测深点,分别占设计工作量的100%、100%,采集物性标本37块。

第二章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调查区位于祁连山西段与阿尔金构造带交接部位的当金山铜铅锌、石棉、蓝晶石、蛇纹岩成矿带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板块与柴达木-祁连板块的交接部位南侧,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北为塔里木板块敦煌地块,位于工作区西北,阿尔金走滑断裂以南为柴达木-中祁连板块,工作区主体为中祁连隆起区西段和南祁连褶皱带。地层分区属华北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中祁连隆起主要由太古宇-元古宇基底构成,由后塘北断裂与南祁连褶带交接。出露地

层有北大河岩群(ArPt B),长城纪朱龙关群(Ch ∧

Z)、南白水河组(Ch n),蓟县纪花儿地组

(Jx h),青白口纪龚岔群(Qn G),呈近东西-北东东向展布;古生代、新生代地层零星出露。该带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发育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及超基性岩体,另外见有华里西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小岩体。

南祁连褶皱带主体为早古生代地层构成的褶皱带。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纪黑茨沟组(∈

h)、奥陶纪吾力沟群(O WL)、盐池湾组(Oy ∧

c)、奥陶-志留纪多索曲组(OS d)和志留纪巴龙

贡噶尔组(S bl)。该带岩层及断裂均呈东西向北凸的弧形展布,断裂主要为压扭性和旋扭性。该带岩浆活动较强烈,奥陶纪基性火山岩较发育,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γδ3

3

)侵入活动较频繁。

2.1 地层

(1)晚太古—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ArPt B):主要岩性为片岩、大理岩、片麻岩、变粒岩等。

(2)长城系朱龙关群(Ch ∧

Z):主要岩性为板岩、千枚岩、火山碎屑岩、片岩、硅质岩、

灰岩等,上部夹有条带状磁铁矿透镜体和碧玉岩透镜体,红柳沟铁矿及吓日拉盘铜矿即赋存于其中。

(3)长城系南白水河组(Ch n):主要岩性为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底部夹有条带状磁铁矿透镜体;

(4)蓟县系花儿地组(Jx h):主要岩性为片岩、变粒岩夹大理岩、石英岩等;雁丹图铅锌矿赋存于花儿地组大理岩中。

(5)青白口系龚岔群(Qn G):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等。

(6)寒武系黑茨沟组(∈h),为浅变质中基-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凝灰质千枚岩,夹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透镜体。该地层是海相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产的重要赋矿层位。

(7)奥陶系吾力沟群(O WL):主要岩性为板岩、砂岩、凝灰岩、玄武岩、硅质岩等。

(8)奥陶系盐池湾组(Oy ∧

c):主要岩性为板岩、砂岩、大理岩等。

(9)奥陶系-志留系多索曲组(OS d):主要岩性为玄武岩、阳起片岩、绢云片岩、绿泥片岩等;

(10)志留系巴龙贡噶尔组(S bl):主要岩性为片岩、变质砂岩、千枚岩、大理岩等。

(11)石炭系羊虎沟组(C y):为一套海湾泻湖相沉积,岩性为一套大理岩。

(12)侏罗系龙凤山组(J ln):上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板岩夹粉砂岩;下部为灰黑色砾岩、砂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

(13)侏罗系赤金堡组(J ch):灰绿色、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夹细砾岩及黑色砂质页岩。

(14)新近系(N):为一套红色磨拉石、碎屑岩建造。

(15)第四系(Q):为冲、洪积砂砾石及亚粘土组成,是本区砂金的主要来源。

2.2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具有多期活动特点;主要有加里东期、燕山期。岩性从基性—酸性均有产出。?按其岩性特征可分为超基性─基性岩类和中性─酸性岩类。

超基性─基性岩体呈带状分布?,以蛇纹石化的纯橄岩和斜辉橄石岩为主;基性岩以辉长岩为主。

中─酸性侵入活动以加里东早─中期深源的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类和花岗岩类为主。前者以石英闪长岩为主、闪长岩次之;后者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英云闪长岩,少量二长花岗岩。

2.2.1加里东期侵入岩

(1) 基性超基性岩

基性超基性岩出露于朱龙关群(Ch

Z)中,以超基性岩为主。岩石类型有蛇

纹岩、辉长岩。

(2)中酸性岩

分布较为广泛,大部分呈岩基产出,少部分为岩株、岩枝。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

2.2.2 燕山期侵入岩

该期岩浆岩是区域上分布较多的岩浆岩,以酸性岩为主,中酸性、中性次之。

2.2.3脉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其派生的脉岩亦发育,主要脉岩有:超基性岩脉、辉绿岩脉、闪长岩脉、花岗岩脉、花岗伟晶岩脉、石英脉。这些脉岩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受构造控制,呈北西—南东或南北向展布。部分脉岩具含矿性。如花岗伟晶岩脉内的云母矿床。石英脉具铜矿化等。

其中华力西晚期英云闪长岩(δο43)、燕山早期黑云母英云闪长岩(δο52)与成矿关系密切。根据最新资料,在华力西晚期英云闪长岩(δο43)中已发现英云闪长斑岩侵入体。

2.3 构造

华北板块西南缘的祁连山地区于元古代末-早古生代,以前寒武系为基底,曾发生强度不一的裂谷拉张,并经历大陆裂解、洋盆形成、消减、闭合等阶段,形成北祁连山。

祁连造山带在新元古代—寒武纪发育为大陆裂谷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形成洋盆,而早古生代祁连洋盆向北的俯冲作用几乎贯穿了整个奥陶纪始末,晚奥陶世—志留纪,由于祁

连洋盆的不断俯冲—消减导致洋盆闭合。泥盆纪,祁连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

中祁连构造隆升带位于中祁连—柴达木板块的北部;南祁连构造带位于中祁连-柴达木板块的中部,其主体为柴达木构造区与中祁连隆起带之间的奥陶-志留纪强烈拗陷带。

祁连地区西北部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与塔里木板块相抵。

2.4 矿产分布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2.4.1 成矿地质背景

区内的矿产主要有铜、铅锌、金矿床(点),其中雁丹图铅锌矿为小型矿床。

由于侵入活动频繁,多形成与侵入岩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化。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金铜多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强度高、梯度大、分带性明显。在该成矿带中的还有多处白钨矿、方铅矿重砂异常,有待于进一步浓缩和查证。根据该区的矿产分布和物、化探异常等分析,是形成多金属矿的非常有利的地区,继续深入工作必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2.4.2矿产分布特征

调查区所发现的金属矿种有铁、铜、铅、锌、铬、镍、金等,其中代表性的矿床有雁丹图铅锌矿,拉排沟铜镍矿等,其他多为矿化点或矿化线索。

近些年,甘肃省地调院在党河南山测区东邻地区已发现金、铜、锑等多种矿产,如:黑刺沟金矿、贾公台金矿、振兴梁金矿、东洞沟金矿、狼查沟金矿、红石山金锑矿、白石头沟金矿等10多处矿床(点)。测区与东临地区有基本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根据该区的矿产分布和物、化探异常等分析,是形成多金属矿的非常有利的地区,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寻找金同等矿产将会有新的突破。

铅锌矿主要分布于长城-蓟县系花儿地组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附近,铁、铜、镍矿的分布与奥陶纪中基性火山岩分布有关,金矿往往受断裂活动带控制,多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铁、铜、铬、镍矿等分布于加里东晚期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区,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本身又被后期斜长花岗岩侵入,形成多金属矿产的系列产出。

2.4.3已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

2.4.

3.1雁丹图铅锌矿:

位于中祁连地块。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长城-蓟县系花儿地组,下部为中厚层状含透辉石大理岩与薄层状白云石英片岩互层,中部为灰黄色薄层状白云石英片岩夹透辉石大理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状含透辉石大理岩。见有三组断层: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其中以北西向最为发育。侵入岩见前寒武纪片麻状花岗质脉岩、变质基性岩脉和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矿脉呈透镜状沿顺层(片理面)展布的张性断裂裂隙分布,脉体斜列分布,总体呈向北西突出的南北弧状。矿石的矿物成分较复杂,由高温到中温矿物均有出现。主要矿石矿物有磁黄铁矿、毒砂、辉铋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银矿、铜蓝等,次

生矿物有褐铁矿、白铅矿、黄钾铁钒、明钒、蓝铜矿等。次生矿物分布地表,形成铁帽,并组成氧化矿石,深2-4米。铅锌矿脉的形状不规则,一般长为3-20米,最长120米,宽0.1-0.8米,最宽处3.7米。矿石多为块状及浸染状。块状矿石平均品位:锌16.71%、铅2.54%、银25.1克/吨;浸染状矿石平均品位:锌3.85%、铅2.39%、银22.1克/吨。除铅锌外,还有少量的铜、铋可达工业要求,伴生元素有Cd、Ga、Sb等。该区矿石虽然矿物共生组合复杂,但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规律,由地表向深部闪锌矿、方

铅矿有变贫的趋势,而磁黄铁矿、毒砂有相对增高的现象。围岩蚀变强烈,有绢英岩化、矽卡岩化、硅化,前两种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成矿可分三个阶段:(1)矽卡岩化大理岩伴生的辉铋矿;(2)磁黄铁矿-闪锌矿、毒砂、方铅矿;(3)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

该矿床属中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

2. 5 地球物理特征

从本区岩矿石标本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工区含矿炭质岩石(构造炭质)的极化率最高,可达22.18~22.93%;

开任电法工区标本测定统计表

第三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3.1 比例尺、网度、精度与测量范围

1.工作比例尺:按照设计要求,本次两个工区电法测量的工作比例尺均设定为1:10000。

2.测量网度: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统一点距为20m。

3.测量精度:根据《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93)》的规范的要求,并结合野外生产实际,激电测量设计总精度为:Mηs≤7%,Mρs≤12%。

4.工区施测范围:按照委托方的设计要求,本次物探详查工作分别在铜矿工区展开,各工区测量范围如下:

(1) 工区:测区宽(基线方向)0.9Km、高(测线方向)1.0Km;左下角点80系平面直角坐标:y=16659125、x=4363520;测线方位角:0°;测网编号原则:线号自110起由西向东间隔2个号排列、点号自100起从南向北间隔2个号排列。

(2) 铜矿工区:测区宽(基线方向)1.1Km、高(测线方向)0.8Km;左下角点80系平面直角坐标:y=、x=;测线方位角:34°;测网编号原则:线号自104起由西向东间隔2个号排列、点号自110起从南向北间隔2个号排列。

3.2 技术标准

本次物探详查工作主要遵循以下技术标准:

1.GBT/1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家标准

2.《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93)》

3.《手持导航型GPS地质作业指导书》(2005年试行);

3.3 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一).激电测量

1.装置的选择

为取得预期的地质效果,根据测区的地质条件和勘查任务,选择了以下装置类型。

(1)中间梯度装置

本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便可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观测,工作效率高,且异常形态简单,可快速圈定异常范围。

①AB距应通过测深试验选择。如果电源功率允许,且AB距增大时异常并不明显减小,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下,AB距可尽量大一些。MN距的大小应适合关系式:MN≥(1/50~1/30)AB。

②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这个范围不应大于AB距的2/3,当测线长度大于AB 距的2 /3时,要移动AB距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在相邻观测段间要有2~3个重复观测点。

③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测剖面与主剖面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AB距的1/5。

(2)对称四极测深装置

本装置用于研究地层电性的垂向变化,可大致解决地质断面和极化体空间分布问题。但因工作效率低,故通常只在重点异常区布置测深点,进行剖面性测深工作。

①采用等比装置(温纳装置)测深。

②最小供电电极距应能保证电测深曲线有明显的前支渐近线(某些特殊目的者不受些限);最大供电电极距应以能获得完整的电测深曲线,满足解释推断的需要为原则。在等比装置下的测深,通常采用最小AB/2距为2.5米,最大AB/2等于500米,异常未圈闭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AB/2距。

③电极排列方向通常垂直于目标体的走向,当目标体上方地形起伏较大时,电极排列方向要尽可能与地形等高线方向一致。在敷设小极距时,如电极附近存在突变地形,应设法避开或在记录本中加注。

2.工作方式的选择

为提高生产效率,中梯装置采用短导线方式。

3.时间制式的选择

(1) 脉宽:采用双向短脉宽供电方式,工作周期为16秒,即正向供电4秒,断电4秒;反向供电4秒,断电4秒为一工作周期。

(2) 延时:为提高观测精度和减小大地的电磁耦合效应,断电延时设计为200毫秒。

(3) 采样宽度:为了克服高频干扰,提高观测精度,采样宽度选择为20毫秒。

(4) 采样块数:若所使用的仪器具有选择采样块数和采样宽度的功能,故为研究衰减曲线,采样块数宜设计为4个,即每个测点的观测结果为M1、M2、M3、M4四个极化率值。成图时可仅采用M1极化率。

(5) 迭加次数:增加迭加次数,虽可提高观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却降低了生产效率。所以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迭加次数应根据试验确定。

4.野外准备工作

(1) 开工前,组织学习设计和有关规范,使每一个参加野外工作的人员都了解总体任务及各项技术要求。

(2) 对仪器和其他技术装备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调试和标定。

(3) 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和安全教育。

(4) 每天出工前(或前一天工作结束后),作业组长应将当天(或第二天)的任务、分工和注意事项向全组人员交代清楚,并对需要的仪器、设备、工具、安全保护用品等进行必要的检查。

5.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和导线敷设

(1) 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应尽量靠近测线的观测段。通常,供电站设置在发电机附近,测站不宜距发电机过远。在地形恶劣、电源设备搬运受到限制时,应兼顾发电机设置的需要。

对测站、供电站、发电机均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晒的措施。

工作前,操作员和电机员应进行下述工作:

①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和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

②检查仪器、装备和通讯工具的基本性能;

③检查不极化电极极差和内阻;

④检查各线路连接是否有错;

⑤检查导线是否漏电;

⑥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和人员离开供电电极后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

对上述各项检查,不符合要求者,应立即处理,并作必要的记录。

(3)导线敷设

自测站或供电站引出的导线均应分别固定,不得未经固定,直接插在仪器的插孔内,更不允许栓在仪器上。线架上未放完的导线应放开。

供电导线一般应离开正在观测的线段一定距离d敷设。具体应视测量导线的长短、极距和延时的大小确定。通常取d为供电导线长度的2%以上。

6.漏电检查

在雨季和水系发育的潮湿地区工作时,漏电检查应经常进行。结束一个区段的观测工作,将线收回驻地时,应进行系统的绝缘检查和维修。

在一天的工作中,至少应在开始和结束观测时、转移测线前后、装置改变排列以及装置改变极距时,进行供电和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

在观测中,发现有漏电存在时,应立即排除,并根据漏电点的位置等因素分析漏电对已有观测结果的影响。应在漏电排除后逐点返回重新观测,直至有连续三个点的结果符合要求时为止。

导线的漏电检查应满足导线的性能要求。

7.电极接地

(1) 供电电极要用多根钎状电极并联组成。接地时,一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一排或几排,并联接地。要求:

①电极或电极组应在整个装置中满足点电极条件;

②单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二倍;

③电极的根数应满足供电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需要。对直径为2-3cm,入土深度为

0.5m左右的电极,每根通过的电流不超过0.2A为宜。不锈钢电极每根通过的电流可稍大些。

④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应主要依靠减小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解决,为此,可采用增加电极根数、加大入土深度、挖坑埋铝箔或铜丝绳、浇水以至移动接地点位或加粗供电线等措施。电极移动后的实际点位应报告给测站或供电站。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2%以内时,可不改变K值。

(2) 测量电极(不极化电极)接地电阻要小于15KΩ,并与大地密实接触,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地表干燥时,要提前浇水,岩石裸露时,要垫以湿土。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沙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的温差;电极引出的裸线不得与线架、杂草等接触。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干扰,严禁在接收机附近用对讲机通话。

8.技术保安

在野外使用仪器时,必须遵守有关规程的规定。注意用电安全,工作人员要有安全用电和触电后的急救常识,电源和发送机必须有绝缘设备,当供电电压超过500V时,供电系统的工作人员应使用绝缘胶靴,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供电电极附近应设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必要时应有专人看守。

开工前,必须在确信供电回路、电极接地均属正常并布极人员已离开裸露导线和供电电极时方可供电;在未确定停止供电时不得触摸电极。在发电机停车后方可通知收线和移动电极。

雷雨天气时不进行野外作业。

9.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 短导线工作方式时采用双极性短脉宽供电读取ΔV和ηs;长导线工作方式时采用长脉宽或双向短脉宽供电。

(2) 观测的技术要求

观测电流值读取时间间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记录读取电流的时间。在干扰较小的地区,延时100ms,积分200ms时,ΔV2一般要求大于0.3mV;在有明显干扰的地区, Δ

V2应根据干扰幅度适当增大,一般要求ΔV2值是干扰信号幅度的3倍。当短导线工作方式直读视极化率时,ΔV2值可由ηs及ΔV换算求得。

在干扰较小的地区,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需重复观测,并以各次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①在观测过程中有明显的干扰现象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

②视激化率异常的突变。

③仪器显示出超差的错误时。

视极化率的重复观测及取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参与平均的一组ηs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其平均值之比不得超过n23|M|,

在需要用均方误差衡量观测质量的地段,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n 23|ε|(M ,ε分别为设计观测均方相对误差与均方误差;n 为参与平均的观测次数 )。

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不参与计算平均值,但舍取的次数应少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因某些故障或突然性干扰影响而中断的观测,不作舍数计算)。若超差的观测数据过多,说明可能不具备观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如干扰太大,或仪器、电源、线路有问题,应停止观测,进行检查和处理。

重复观测数据应作为原始观测数据对待,并应对一组重复观测的有效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值计算,以作为该测点最终的基本观测数据。

10.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与评价

(1) 系统质量检查应根据生产情况安排在整个野外工作过程中。在时间、地段上都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解释推断、检查验证有关键意义的地段,必须进行质量检查。

(2) 剖面检查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5%~10%。

(3) 系统检查观测,应遵循“一同三不同原则”,即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人。

(4) 系统检查观测结果,按以下各式计算误差,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① 视极化率的均方相对误差公式为:

式中:

ai η':第i 点原始观测数据; ai

η:第i 点系统检查观测数据; ai

η

ai

η

ai

η'的平均值;

n :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② 在低极化率(≤3%)背景段,使用均方相对误差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改用均方误差来评价,总均方误差公式为:

③ 计算视电阻率的均方相对误差见公式: 式中:

ai

ρ:第i 点原始观测数据;

∑=?

??

? ??'-±=n

i ai ai ai

n M 12

21ρρρ∑=???

? ??'-±=n

i ai ai ai n M 12

21

ηηη∑='

=n

i ai ai n 1

2

2)

(ηηε

'

ai

ρ:第i 点系统检查观测数据; ai ρ:

ai ρ与

'

ai

ρ的平均值;

n :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11.观测结果的记录整理和图示 (1) 原始记录的日检查验收

对原始记录必须当天进行检查验收,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检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设计书或有关规范的要求,野外出现的畸变点、突变点、异常点等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检查观测,发现的异常是否完整。

(2) 在干扰大或视极化率跳动大的地区要在备注栏增加必要的描述。

(3) 现在的工作仪器一般具有自动存储功能,当天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回放数据,并进行编辑、分类、加注标签。回放数据存入磁盘保存。

(4) 观测结果整理和图示

在对原始记录检查的基础上,室内人员应对计算所用的常数进行百分之百的复核,对全部的计算进行100%的复算,复算精度不能低于1%。

复算结果的错误率不得超过1%,异常地段的计算必须全部正确,不得有因计算误差而出现的假异常。

野外观测结果复算后,应及时编绘各种成果草图,以便指导下一步野外工作和进行资料的综合研究。草图的内容应逐步完善和加深其综合程度,作为编制正式图件的手稿。

对仪器性能标定、质量检查、电性参数测定、测地、地质、试验等资料,应随工作的进展及时整理并编绘相应图件表格作为资料研究的质量指标。

野外工作期间应按阶段进行原始资料编录,绘制各种表格、图件。作为上交的原始资料,均统一整饰、装订和编录。

(二).测地

在本次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量的野外实际工作中采用手持GPS 对各测点定位。

(1) 观测网的建立

① 按照设计书中设计的测线方位、测点距和测线距,通过计算,确定出各测线、测点相应坐标(北京54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② 对于所确定的相应坐标系下的各测线、测点坐标值,通过GPS 数据传输线和附带的MapSource 或其它软件将各个测点的坐标值由计算机传输给GPS 。

(2).定位

① 在定位过程中,利用GPS 对各测线测点一一定位,对点线号予以标记。在定位过程中,由于GPS 接收信号的变化,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果GPS 显示定位精度小于25米,

即可用GPS 进行测量。但在进行小点距(60米内)定位过程中,如果GPS 显示定位精度大于5米,就应结合皮尺或测绳予以适当的纠正。

② GPS 单点定位标准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

1

1

2

--±

=?∑=n x x x n

i i

式中:x :n 次观测数值的平均值

i

x :第i 次观测数据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次数

()1

12

--±

=?∑=n y y y n

i i

式中:y :n 次观测数值的平均值

i

y :第i 次观测数据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次数:

2

2y x m ?+?±=

m 为定点标准误差,单位为米。 (2) 注意事项

① GPS 单点定点时间应超过2分钟。

② GPS 定点过程中应保持内置天线水平,高度角小于10时应采取清除障碍物或举高GPS 的方法,以保持信号的有效接收。

③ 山顶点的定位精度较高,山腰及隐蔽点的定位精度较低,高度角太差时,其定位精度难以满足要求,实际应用时应注意。

④ 工作期间应定期到已知点上检测GPS 。

⑤ 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及测地工作,须按照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执行。

3.4 质量评述

1.物探测量工作的野外质量检查

检查方式遵循“一同三不同”的原则,即同点位、不同日期、不同仪器、不同操作员。质量检查点尽可能在全工区均匀分布,质量检查工作重点安排在有异常分布的区段。各工区检查工作量及均方相对误差见下表:

表 2 工区电法测量质量检查结果统计表

工区标本测定统计表

由上表统计结果可见,铜矿工区激电测量质量检查工作:激电中梯质检率5.38%、极化率均方相对误差Mηs=0.66%、电阻率相对误差 Mρs=1.95%,激电测深检率10.00%、极化率均方相对误差Mηs=3.95%、电阻率相对误差Mρs=0.92%。以上方法检查率和误差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2.标本测定工作的质量检查

异常、矿化蚀变地段及工区主要岩石地层均采集标本。

岩石标本具备代表性,标本的采集在整个工区分布基本均匀。标本形状一般均体积不小于4×4×4cm3。

标本磁性参数采用磁化率仪测定。

标本的电性参数主要是用“泥团法”测定极化率值。

铜矿工区标本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率达到13.04%,极化率均方相对误差0.59%。

第四章异常推断与解释

铜矿点工区通过1:10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共圈出3个异常带,11个激电异常。并在工区内的一条铜矿脉Cu1及探槽TC1上做了一条激电测深剖面(共10个点)。现就所发现的异常解释如下:

图1 铜矿点工区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

M1-1:长约150米,宽约140米,位于142-148线的138-152点之间。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5%,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1-2:长约150米,宽约90米,位于132-140线的140-150点之间。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0%,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的接触蚀变带的延伸部位。

M1-3:长约230米,宽约130米,位于120-132线的154-170点之间。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5%,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与角闪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1-4:长约230米,宽约160米,位于110-120线的160-180点之间。该异常属于高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5%,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400Ω2m。位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角闪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三种岩性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2-1:长约60米,宽约40米,位于140-144线的178-184点之间。该异常属于高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0%,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0Ω2m。位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2-2:长约100米,宽约100米,位于130-136线的172-182点之间。该异常属于高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0%,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1500Ω2m。位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2-3:长约220米,宽约120米,位于136-148线的152-166点之间。该异常属于高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0%,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0Ω2m。位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3:长约70米,宽约25米,位于140-144线的126-130点之间。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0%,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

M4-1:长约120米,宽约40米,位于116-124线的126-130点之间。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2%,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和F3断层附近。

M4-2:长约100米,宽约100米,位于116-124线的132-142点之间。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10%,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和F3断层附近。

M5:长约150米,宽约120米,位于104-110线的150-166点之间的串珠状异常。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9-12%,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与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的接触蚀变带和F2断层附近,地质情况复杂。

本工区内有3条铜矿脉,6条探槽,视极化率异常在整个工区来讲并不明显,而且视电阻率也不属于明显异常(见附图2--3)。具体情况分别如下:

Cu1铜矿脉的揭露探槽为Tc1,Tc2,长约60米,宽约4米,位于132-136线124-126点,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6%,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以内。位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脉内部。

Cu2铜矿脉的揭露探槽为Tc3,Tc5,长约60米,宽约4米,位于148线112点,该异常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7%,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 以内。位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脉内部。

Cu4铜矿脉的揭露探槽为Tc6,Tc7,长约40米,宽约3米,位于112线134点,该异常

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视极化率的峰值约为6%,相对应区域视电阻率的峰值约在50Ω2m 以内。位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脉内部。

由以知的地质资料得知,铜矿体基本赋存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脉内,视极化率约在6-7%之间,视电阻率约在50-100Ω2m之间。

在132线106-140点布有一条10个点的激电测深。这条测深线基本穿过了Cu1铜矿脉,Tc1探槽以及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

激电测深视极化率断面图显示在500米左右深度有全图最高的两个异常,都属于低阻高极化异常,根据以知的地质资料可知,

位于124-126点之间的异常是由赋存于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中的铜矿脉附近,平面图和断面图的视极化率峰值为6%。位于132点的异常是由厚层状粗晶白云质大理岩与灰黑色黑云石英片岩的接触蚀变带附近,平面图和断面图的视极化率峰值为6%。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从整个工区圈定的激电异常分布情况和所反映的激电异常几乎未与以知的铜矿脉相对应,所有的峰值异常均反映了不同岩性的接触蚀变带。而铜矿脉在地表的视极化率在6%左右,相对应视电阻率的峰值约为50-100Ω2m,激电测深断面所反映了铜矿脉在地下500米左右深度的视极化率在6%左右的激电异常。

2.激电测深断面明确的反映了铜矿脉异常,不同岩性的接触蚀变带及构造。

5.2建议

1.应注意M1-2,M2-2,M2-3,M4-1,M4-2这五个异常是否与真的与接触蚀变带及构造有关。

2.在M4-1,M4-2附近进行工程揭露验证寻找隐伏构造,并在认为有成矿可能的一些地质异常上进一步进行工程勘查。

5.3存在的问题

本次工区的物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工区部分位置山体陡峭,地形条件给物探施工影响较大,导致测区出现空白区及部分异常未能包含在测区。另外,地形的影响也可能会对解释工作造成一些影响。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 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 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 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 采集到大量原始数 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 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 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 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 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 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 一定间隔的 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 1m~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 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 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 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 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 由电极转换 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 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将它们连 接到特制的电极转换装置,电极转换装置将这些电极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和 电极距,进而用自动电测仪,快速完成多种电极装置和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 的电阻率法观测。再配上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软件,便可及时完成给定的地质勘 | 説据处返邮分 説孫輕野汨分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目录前言 (2) 第一章地层 (3) 第二章构造分析 (3) 第三章岩浆岩 (4) 第四章地质构造演化史 (5) 第五章结语 (6) 附件: 1、金山镇地区剖面图 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前言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

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为了配合绘制金山镇地区剖面图,我们编制了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符号标志,对其构造层、不整合、岩体及岩脉进行了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地层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_二_

2011年4月April,2011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T S 第30卷 第2期 V ol.30 No.2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二) 铅锌矿资源 缅甸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密支那至德林沙那约有50多处产地,其中以掸邦北部的腊戌和掸邦南部的东技一带最为集中(图1),规模也较大。铅锌矿床类型较相似,大多产于古生界,尤其是石炭系至奥陶系的灰岩中,呈似层状或层状,矿化可断续延长数千米。矿床附近从未发现侵入岩体,围岩蚀变较弱,而在含矿层下盘或上盘经常见有断续分布且厚度变化不大的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其产状与灰岩的基本一致。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类型矿床应属于产在碳酸盐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层控型矿床。该类型矿床常由于后期岩溶作用使其塌陷和泥化而再富集,形成新的富矿体。目前己知该类型矿床以腊戍西南约50km的Baw dw in矿床最为典型,其矿化带长4km,宽400m,在NW向断裂带侧旁,有3个富矿体,长度分别为380m、400m和550m,平均厚度分别为6m、42m和6m。在富矿体周围分布着低品位的铅矿化带,以及厚度在1m左右的重晶石脉。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为主,有少量车轮矿、斜方砷铁矿、辉砷锑矿等。矿石品位(质量分数)较高,Pb为21%,Zn为15%,Cu为0.3%,Ag为0.055%。该矿床在15世纪曾由中国人开发,用于炼银;1918年改由缅甸人经营,曾开采了18万t铅锌矿,目前年开采矿石量为1万t左右。此外,东技西北部的Baw saing铅锌银矿床、腊戍西南部的Nymy ae铅矿床和东技东南部的Loungh H ken锌矿床等,其成矿特点与Baw dw in矿床基本相似,并都具有一定远景,但目前大多数矿床仅开采浅部的氧化矿(如Nymyse矿床的白铅矿,Loumg h H ken的菱锌矿)以及由岩溶作用导致次生再富集的矿体,开采量不大,每年产精矿数百吨。 铜矿资源 缅甸目前已知的铜矿产地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部掸邦地区,近年,在中部皆实省和伊洛瓦底省也有所发现。在掸邦,绝大多数铜矿是作为有色金属矿床的伴(共)生矿出现,其中,与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层状铅锌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在Namtu Smelter,每年可获品位为51%的铜精矿300多吨。其次为含铜石英脉,产于古生界,规模十分有限,但矿石都比较富。在缅甸西部,铜矿主要产于第三纪火山弧带内,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矿化与斑岩体在时空上有密切关系。如下钦德敏(Chindw in)的Monywa铜矿产于火山颈相的黑云母斑岩附近,后者侵位于海相砂岩、泥岩与凝灰岩互层的层位内,在斑岩体中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而在火山岩中则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矿体出露长约300余m。矿石以浸染状和脉状为主,其次为块状。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铁矿和斑铜矿。围岩蚀变以明矾石化为主,分布广泛并较强烈。地表次生富集带发育。在M onyw a以南,还有Kyingw a Taung、Sabe T aung和Letpadaung等产地,其地质特点与M onyw a基本相似,经初步工作后估算,其铜矿资源储量约200万t,品位平均为1%。文多(Wuntho)地区也有相似的矿化点,产在花岗闪长岩体附近,沿NW向断裂带分布,矿化以火山岩裂隙细脉充填为主,具有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特点,通常有石英 电气石、辉钼矿、毒砂、斜方砷铁矿和黄铜矿演变序列。在缅甸北部密支那西南和西部钦邦地区,曾发现岩浆型铜矿,铜矿化产在蛇纹石化橄榄岩中,以构造裂隙充填为主,黄铜矿、辉铜矿常与铬铁矿相伴,矿化规模一般不大。据说,上世纪初在北部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开采了500t铜矿石。新近,在西部钦邦维多利亚山NNW向15km处的M indat地区发现了赋存在绿片岩中的铁、铜硫化物矿化带,断续延长8 km,目前尚未对其开展工作。 钨锡矿资源 钨锡矿主要分布在缅甸东部(图1),在掸邦 克耶邦 德林达依省一带,约有120处产地,是东南亚钨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南可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钨锡矿带相接,向北与中国华南成矿带相连。缅甸的钨锡矿与第三纪花岗岩侵入体在时空及成因上有关,其含钨锡花岗岩带是东南亚半岛3个花岗岩带中最西部的花岗岩带。花岗岩大多侵入于上古生界墨古(Merg ui)群中,钨锡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个别产在岩体顶部和沉积围岩中,以岩浆热液型为主,大多呈含矿石英脉产出,有少量的含矿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 一、实习目的 在课堂教学和室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 第二章地层 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

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 第三章岩浆岩 该地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γ花岗岩体及η斑岩脉产出。 一、γ花岗岩体 γ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⑦-⑨褶皱处,规模相对较大;图出露面积约为4km2,与围岩呈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完整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除外)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引用文件最新版本,以及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 GB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MH/T1010-2000 航空物探飞行技术规范 GB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50194-199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GB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exploration 是指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质灾害、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勘察、调查研究的活动。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areas with hard ships and dangers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或者其他无人居住,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的地质工作区。 3.3 野外作业open country work 是指在非城镇地区户外进行的地质勘探活动。 4 总则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逐步推广安全质 量标准化管理。 4.2 地质勘探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多宝山铜矿地质资源勘查概况

多宝山铜矿地质资源勘查概况 0 引言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奥陶统铜山组, 中、下志留统的八十里小河组和黄花沟组, 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乌奴尔组, 上石炭统花 朵山组, 上二叠统八站组, 下白垩统龙江组及第四系。地层在矿区范围内基本为一单斜岩层, 总体走向300 度, 倾向北东, 倾角40-60 度, 局部地层倒转而向南西倾斜。多宝山铜矿田三矿沟铜矿床的矿种主要为: 铜、铁、钼, 伴生金、锌、银、钨、镓、铟、锗和碲等多种有益组分。 矿区内出露的岩石有: 凝灰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角岩、黑云母长石角岩、透辉石石英角岩、大理岩、硅质大理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粒状钙铁石榴石矽卡岩、致密状钙铝石榴石矽卡岩、英云闪长岩、绿泥石化花岗岩、蚀变闪长岩、石英斑岩等。这些岩石由于遭受不同期次和不同程度的热动力挤压变质, 岩石的硬度在不同成度上由所变化。岩石软硬不均甚至于破碎形成破碎带有的岩石经破碎后经风化形成土状。 综上所述, 矿区地层经强烈区域构造、热液蚀变、变质等因素造成岩层产状陡, 纵横向变化大; 岩层层理、节理发育, 多出现 破碎岩层; 岩石软硬不均、软硬互层, 部分硅化强烈, 可钻性级别高达10-12 级, 给钻探工作带来一些技术难点: 矿区内地下水埋藏深度为2.5-30m 。前人资料单孔最大涌水量为0.33-2.36 升/

秒米 矿区内普查岩心钻孔结构设计, 在满足地质对岩矿心采取几何尺寸要求的前提下, 着重考虑了矿层岩石的机械物理特性带来的技术难题, 为保证钻孔安全、质量、设计为小口径钻孔结构。应用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方法。 根据本矿区岩层各类岩矿的物理机械物性, 岩石可钻性、研磨性与完整程度等,设计选用三种钻进方法:一是硬合金钻进, 二是普通金刚石钻进, 三是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 根据地层特点与典型钻孔设计结构, 分层钻进技术设计等三个井段: 一是第四系地层开孔井段: 松软地层冲积层、堆积层或松散的砂土层开孔时, 使用普通硬质合金钻进。钻孔坍塌严重时, 可从 孔口灌注稠泥浆或分段投入粘土球,捣实后再钻进, 也可使用聚丙烯酰胺低固相泥浆护壁。钻进预定深度后, 及时下入孔口套管。二是钻孔穿透第四系松软地层下入孔口套管后,换径? 110 口径 普通金刚石钻进方法,钻至坚硬基岩后,下? 108技术套管,等钻孔主孔段进行绳索取心钻探作技术保证。三是钻进到坚硬基岩, 入下? 108技术性套管护壁后, 由孔深20米左右直至终孔的主井段, 采用S75 绳索取心钻进。 开孔O/150mm钻进用短钻具采用干钻方法,干烧法取 心;O/146mm套管下完后换O /110mm金刚石钻头,O/108mm钻具长为2米, 单管钻进, 当岩心采取率低或下回次不到底时, 采用钢丝合

物探报告模版

物探报告模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 工程物探成果报告 2015年7月 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 工程物探成果报告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报告审核: 报告提交日期:2015年7月 一、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移动非开挖工程 探测目的:龙水南路云锦路、茶陵路瞿溪路管线情况 探测范围:施工单位指定探测范围 提交日期:2015年7月 二、方法技术及仪器 1、根据探测目的,采用电磁法原理,通过对地下发射频率为33KHz、8KHz的交变电磁场,地下金属管线因感应而产生二次场,并在管线内形成感应电流,通过跟踪测量金属管线内电流变化,就能确定地下金属管线的平面位置,对二次场场强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地下管线的埋置深度;非金属管线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方法进行探测。

在工作区内采用盲探方法,通过扫描发现管线线索,然后进行追踪,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根据发现管线的平面位置,通过二次场场强分析确定管线的埋置深度,最后在数字化地形图上标明管线的位置和埋深。 2、使用美国Ditch Witch 950R数字式精密地下管线探测仪。 三、探测成果 经过现场实地探测,管线分布如下: 龙水南路南侧电力排管一根 龙水南路北侧电信排管一根 龙水南路南侧燃气管一根 龙水南路南北两侧各有上水排管一根 龙水南路北侧信息顶管一道 四、说明 1、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94),各个管线的水平位置限差±(5+)cm,埋深限差为±(5+)cm,其中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cm):使用时要考虑管线探测误差。 2、地下管线有可能是上下两根重叠或左右两根距离很近,探测时只能探明一根;个别的特殊管线有可能仪器不能识别,因此在施工时应特别小心。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金山镇地区 综合地质报告 学院: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班级:资源勘查1503 学号:010******* 姓名:张斌武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地层 (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2) 第四章地质构造 (3)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5) 第六章结束语 (6) 附图I 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7)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8)

第一章引言 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的目的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它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1幅构造纲要图、1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 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 2-D 2 ,包含地质 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

铜矿地质勘查概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矿地质勘查概况 中国铜矿地质勘查工作,在1949~1952 年期间,面临接管旧中国遗留下来白勺矿山急需恢复生产白勺形势。当时最重要是就矿勘查,首先是从东北地区开始白勺。1948 年东北全境解放,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简称东北有色局,下同),接管了18 个厂矿。其中铜矿山有吉林白勺石咀子铜矿、老牛沟铜金矿、天宝山铜铅锌矿,辽宁白勺清原铜矿、华铜铜矿、芙蓉铜矿、马鹿沟铜矿、桓仁铜铅锌矿、夹山铜金矿等等。东北有色局地质调查室组织地质调查队,对以上矿山及其外围进行普查找矿和探矿工作,为恢复矿山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东北地区和河北寿王坟、小寺沟等等地进行勘探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另外,东北工业部于1949 年在长春成立了东北地质调查所,担负东北地区白勺地质调查工作。1950 年2 月,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主持召开了地质会议,动员几乎全国地质学家和部分测绘、物探专家对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等广大地区进行空前规模白勺地质调查。其中以东北地区白勺规模最大,有近百名地质学家,对东北地区白勺十几个煤矿和铁矿、有色金属矿产做了较详细白勺地质调查,为进一步勘探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对其他几大行政区白勺一批铜矿区做了开创性白勺调查工作。从1950~1952 年国家组织各部门地质力量先后对安徽铜官山、云南东川易门、甘肃白银厂、湖北铜录山和山西中条山等等地区进行铜矿地质普查,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对这些地区白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在1949~1952 年铜矿重点地区白勺普查基础上,从1953 年开始了大规模白勺地质勘探工作。40 多年来成功地勘探了大批铜矿床,提交了勘探储量报告书,为中国铜业白勺发展,建设一批大中型铜矿山提供了可靠白勺地质成果。在东北地区勘探了辽宁白勺桓仁铜锌矿

物探报告

勘查地球物理概论

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利用地壳内部各种岩(矿)石间因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场变化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场 地球上任何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物体的重量和自由落体运动都是重力作用的表现。 地面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其一是地球的全部质量对物体的引力,其二是 物体在自转的地球上受到的惯性离心力C,重力P就是它 们的矢量和(图2-1-1)。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遵从万有引力定律。按照这个 定律,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质点间的引力F,与它们 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其模量为: (2-1-1) 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在SI制(国际单位制)中, G=6.67×10-11m3/(kg?s2)(米3/千克?秒2)。F的方向 沿着两质点的连线,单位为N(牛顿)。 地球对某一质点的引力,就是地球内所有质点对该质点引力的合成。如果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密度分布,原则上可以通过积分算出这个合力,它的方向近似地指向地心。 (图2-1-1) 重力作用质量为m的质点在自转的地球上要受到惯性离心力C的作用,C的大小与地球自转角速度ω的平方和该质点到自转轴的距离R成正比,其模量为: (2-1-2) C的方向垂直于地球自转轴,并沿着R指向球外。显然,惯性离心力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的。 事实上,惯性离心力是相当小的,其最大值也仅为平均重力值的三百分之一,因此重力基本上是由地球的引力确定,其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重力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作用于质量为m0的质点上的重力P的模值可表示为 P=m0g 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显然 (2-1-3) 上式左端表示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即重力场强度。由此可见,空间某点的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或量纲上都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且二者的方向也一致。为叙述方便,今后如无特殊说明,我们提到的重力即是指重力加速度或重力场强度。 【重力位】从场力做功的观点出发,重力场的特征还可以用重力位来表示,重力场中某点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时场力所做的功。等重力位面称水准面,

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章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第四章结束语 第五章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

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 年 !月 "# $&(’ , "# %’)* !#




+ - / 12 3 56 , . 0 . 4, 5
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在成矿类型上出现= 大类型:与俯冲带混杂堆积有关的超基性岩及其铬、 铂 等岩浆矿床; 与古近纪沉积有关的能源矿产;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 锡以及铜、 锑等矿床; 与碳酸盐岩 有关的层状和层控型铅、 银矿床。在空间分布上, 锌、 所有矿产几乎都与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 呈近 5 向分 布, 其中, 西部新生代褶皱带以岩浆型铬、 铂矿以及部分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 镍、 中部第三纪盆地是缅甸最 主要的能源矿产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的产区; 东部褶皱带集中了大量热液型及层状和层控型有色和稀有金 属矿产, 但由于工作程度关系, 这些矿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石油、 天然气矿产资源:缅甸的油、 气发现与勘查历史较长, 相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井采油。自 缅甸至今己在西部若开邦近海和滨海区、 中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部和伊 #> 年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 >? 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及马达斑海湾东部等7个地区, 相继发现含油、 气构造或者油、 气显示。西部若开邦在 切杜巴 @ %() 岛附近经物探工作发现一个 5 ( AB& ) 并有石油显示; 在伊洛瓦底江东部及马达斑 .C-< 向构造, 湾东部经钻探也发现一些气田或油气显示, 而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经多年勘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发 现了不少油、 气田, 成为缅甸最主要油、 气产区。通过大量工作, 表明缅甸油、 气主要产于始新世至中新世海 相沉积岩中, 其下部 (相当于始新统至中渐新统) 以泥岩、 不纯灰岩及粉砂岩为主, (相当于上渐新统至中 上部 新统) 以粉砂岩、 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为主, 并且向上砂岩夹层增多, 厚度大于7""D。下部岩层是主要生油 " 层, 而上部砂岩层为主要储油层。这套含油、 气地层被上新世至更新世陆相沉积所覆盖, 厚度 #!"D 至 " !" 。 E"D 缅甸伊洛瓦底江西部经数十年勘查, 发现 7 个呈近 5 向展布的含油、 气构造盆地。南部卑谬盆地, 位 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南, 目前正在开采的兴实达 F G)) 油田位于其中。中部沙林 5: ) ( %HB ) ( )G 盆地, 是缅甸 I 石油、 然 气 最 集 中 的 地 方, 有 数 个 正 在 生 产 的 油、 田, 稍 埠 @ )J) 敏 巫 +G() 仁 安 羌 天 现 气 如 ( A( 、 ( IB 、 (K GG*(L 、 ( %) D )德耶谬 6 )%D 9 等, ( A*M * ) 以及数十处油、 气显示点, 并以仁安羌油田最为 %)L)G )耶南马 K GG ) 、 ! 以上, 典型。仁安羌油田面积= "EJ 为一不对称褶皱构造, 东翼向西逆冲, 其垂直错位约#""D, 全部 NO D " 石油由逆冲断层的储层砂岩中产出, 而天然气来自它下面相同层位的地层。由于沙林盆地上覆地层较厚, 始
7 新统至中新统的产油层埋藏较深, 目前仅对浅层的油气层进行勘查, 估计石油储量= M 天然气#"亿 D , "+ , #
若对!E"D 以下的生产层进行评价, 则其远景可能更大。北部钦德温 @ )B I ) ( AG PG 盆地, 是开展工作较晚的 " 地区,但面积最大,其长约E"J , #"J , 仅在盆地西南和 " D 宽 E D 处于北纬!Q !Q ! 至 = 之间。该区覆盖层较厚,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中国铜矿资源状况

中国铜矿资源状况,资源特点 一、资源状况 中国铜矿经过大规模地质勘查工作,截至1996年底累计探明储量7300万t(铜金属,下同),截至1996年底保有储量6243.6万t,其中A+B+C级储量2671.2万t。查明矿产地91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00多处,已开发和近期待开发的矿床有90多个,见表3.7.3、图3.7.1(图中矿产地编号见表3.7.3)。 表3.7.3中国铜矿主要产地一览表

三、资源特点 中国铜矿资源从矿床规模、铜品位、矿床物质成分和地域分布、开采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据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大型铜矿床的储量>50万t,中型矿床10~50万t,小型矿床<10万t。超大型矿床,国内一般都按涂光炽的主张,将五倍于大型矿床储量的矿床称为超大型矿床。按上述标准划分,铜矿储量大于250万t以上的矿床仅有江西德兴铜矿田(铜厂矿床524万t)、西藏玉龙铜矿床(650万t)、金川铜镍矿田(铜340万t)、东川铜矿田(500万t,包括原有探获储量和近年新增未上表的储量)。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中型占9%,小型占88%。 (2)贫矿多,富矿少中国铜矿平均品位为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1%的铜储量仅占13.2%。 (3)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在900多个矿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占72.9%,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许多铜矿山生产的铜精矿含有可观的金、银、铂族元

素和铟、镓、锗、铊、铼、硒、碲以及大量的硫、铅、锌、镍、钴、铋、砷等元素,它们赋存在各类铜及多金属矿床中。在斑岩型铜矿床中,多数矿床共生钼,伴生金、银、铟、锗、铊、铼、镉、硒以及铂族元素;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铜镍共生,伴生钴、铂族、金、银、镓、锗、铊、硒、碲等;夕卡岩型铜及多金属矿床,铜、铁、铅、锌、钨等常共生在一个矿床中,并伴生钴、锡、钼、金、银、镓、锗、铼、镉、硒、碲等;海相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铜、铅、锌和黄铁矿常共生产出,并伴生金、银、硒、镉、铟、铊、钼、钴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常伴生铅、锌、钛、钒、镍、钴、锡、金、银、汞、镓、锗、镉、铊、铀、钍、硒等。 在铜矿床中共伴生组分颇有综合利用价值。铜矿石在选冶过程中回收的金、银、铅、锌、硫以及铟、镓、镉、锗、硒、碲等共伴生元素的价值,占原料总产值的44%。中国伴生金占全国金储量35%以上,多数是在铜多金属矿床中,伴生金的产量76%来自铜矿,32.5%的银产量也来自于铜矿。全国有色金属矿山副产品的硫精矿,80%来自于铜矿山,铂族金属几乎全部取之于铜镍矿床。不少铜矿山选厂还选出铅、锌、钨、钼、铁、硫等精矿产品。 许多铜业公司、矿山企业通过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回收共伴生组分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江西铜业公司所属矿山(德兴铜矿,永平铜矿、武山铜矿、东乡铜矿、银山铅锌铜矿、城门山铜矿)共伴生矿产储量共计:钼28万t、硫9000万t(矿石量)、金415t、银1.1万t、硒1万t、碲1万t、镓9000t、铼2900t、铊1400t、钴1.4万t、钯240t以及锑、铋、砷、钨、镍等。仅就每年回收金、银及硫精矿产品的销售价值达2亿多元,约占全公司总销售收入的15%,是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1995年德兴铜矿回收的金、银十分可观,其产值占该矿总产值的20%以上。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矿山共伴生矿产储量:硫2014万t(矿石量)、铁1471万t(矿石量)、伴生金78.1t、伴生银1123t以及若干量的钴、铋、镍、钼、镉、镓、锗、硒等。该公司1995年生产铜精矿和铜金属的同时,综合回收硫精矿31万t、铁精矿44万t,从阳极泥中提炼的黄金、白银相当可观,从电解液和烟灰中回收若干量的硫酸铜、铟、铂、钯等。1995年综合利用产值完成2.9亿元,占公司总产值的24%。综合利用是该公司创利增效的重要途径。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的生产矿山,拥有丰富的铜、铁、金、银、钨、钼、钴、硫等共伴生矿产。矿山生产铜精矿(含金、银)、铁精矿、硫精矿、钨精矿,冶炼方面除生产铜系列产品外,还综合回收硫酸、金、银、氟硅酸钠、硫酸锌、硫酸铜、铅铋合金、精硒等10余个产品。1995年综合利用产品创产值4.54亿元,占该公司总产值的22%。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的矿山和冶炼厂生产伴生组分的产品有硫精矿、金、银、硒、镉等产品,从投产到1995年,累计生产有色金属冶炼产品192.08万t,黄金24.3t,白银913.2t,硫酸515万t,硫精矿3216万t。1995年该公司综合利用实现产值4.58亿元,10年累计创产值27.65亿元。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从1986~1995年三个矿山共生产伴生金3.3t、银22t、钴248t、硫25万t,产值共计1.76亿元,占矿山总产值的39%。此外,还有两座尾矿库堆尾砂2000万t,含有铜、钴、镍、金、银等多种金属元素,其中含铜近万吨、银10t以上,这些暂难回收利用的资源已完好地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利用。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所属铜镍矿山拥有丰富铜镍钴铂资源。铜镍共生并伴生金、银、硫、铂族金属和硒等稀散元素。金川公司矿山、冶炼生产自1964年正式投产到1995年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