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

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

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

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

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

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五、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六、操作过程:

雷火灸(悬浮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雷火灸(着肤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七、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慎防风寒。

2、饮食均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3、治疗当天用温水沐浴,与帖敷时间间隔4小时以上。

4、勿穿过紧、不透气的衣服。

5、雷火灸后不可以抓贴穴位的皮肤,以免损伤皮肤而感染。

6、雷火灸后见皮肤发红、发痒等正常现象,若起水泡,可用烫伤膏涂抹患处,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各个挑破,排尽泡液,再涂以碘伏收敛防感染。如须防止局部起泡或发泡过大,可先在局部穴位处涂擦石蜡油或植物油少许,也可适当缩短熏的时间。皮肤发红或发痒一般会自行消失,偶见皮肤色素沉着,一般2—3个月可明显减退。

雷火灸操作沟通语言

【模拟病例】患者,赵敏,女,55岁,因“胃脘部疼痛十余天加重一天”由门诊拟“胃脘痛”收住入院。医嘱予雷火灸灸中脘、关元、气海。

1.操作前沟通

护士:阿姨,您好!我是护士王月,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我叫赵敏。

护士:赵阿姨,您今天感觉怎么样?

患者:感觉胃疼。

护士:医生给您开了雷火灸,您以前做过雷火灸吗?

患者:没有。

护士:您不用担心,雷火灸就是将二十几种中药制成的柱状体点燃后,通过热力和红外线作用于机体,起到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这操作无痛苦,您配合我就可以了,好吗?

患者:好的。

护士:好。赵阿姨,让我先看看您腹部皮肤情况。嗯,挺好的。您需要上洗手间吗?

患者:不用。

护士:那我先把病房的空调调成24℃左右,您觉得怎样?现在我去准备物品,请您稍等。

患者:好的。

2.操作中沟通

护士:阿姨,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我叫赵敏。

护士:现在我就给您雷火灸了。您这样躺着舒服吗?我要给您定穴了,如果有酸、胀感觉,请您告诉我。有感觉吗?

患者:酸、胀。

护士:李阿姨,您觉得现在这个温度怎样?

患者:正好。

护士:李阿姨,治疗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您这样的疾病平常要注意保暖,保持情绪平稳,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忌暴饮暴食。

患者:我知道了,谢谢你!

护士:别客气!谢谢您的配合。

3.巡视病房

护士:赵阿姨,您现在感觉怎样?冷不冷?

患者:不冷,挺好的,热乎乎的,很舒服。

护士:您需要喝水吗?我给您准备点热水,您可以趁热喝。

患者:谢谢!

护士:别客气,如果有什么需要,请随时呼叫我们,我也会定时来看您的。

艾条灸操作规范

艾条灸操作规范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 ↓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艾条温和灸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一、操作目的 正确进行艾条治疗,以达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物品准备 治疗车(洗手液)、治疗盘、治疗卡、艾条、打火机(灭火筒)、剪刀、弯盘、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流程 报告(我是××科护士××,我操作项目是中医艾条温和灸技术,现物品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指示?是!),→洗手(六步洗手法)戴口罩→取治疗本核对治疗单,确定需灸疗的部位(穴位)、方法及时间。,→检查艾条的质量、核对医嘱,检查物品的有效期→推车入病房(您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取治疗单查对床头卡→走到患者床前(您是*床**吗?现在我要遵医嘱为您进行中医艾条灸了,它的作用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治疗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您需要去厕所吗?请您配合一下)→关闭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口述:现在为您进行施灸,请您不要紧张。)→记录时间(报告时间)→将艾条燃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高进行熏灸(口述:您感觉怎么样?,如感觉灼痛或温度过高请及时告诉我。)如病人诉有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每一处灸5-7分钟为宜,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施灸过程中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将艾条燃烧部位用剪刀剪下置于弯盘内废弃,熄灭艾火(口述:*床**,灸疗已完成,您现在感觉好些了么?)→为患者清洁局部皮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酌情开窗痛风→拿治疗单再次查对床头卡并行签字(扫码)→向患者行操作后交待(口述:*床**,您还有什么需要么?)→报告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洗手。 四、应知应会 1、艾灸的定义、作用、常用材料? 答:灸,烧灼的意思,灸法又称“艾灸”,是指采用某些燃烧材料(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柱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

雷火炙的作用与禁忌【医学养生常识】

雷火炙的作用与禁忌 文章导读 雷火灸是以经络学为主要原理,通过现代医学的一些方法,配以纯中药制剂, 进行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主要采用一些穴位治疗,通过热效应来来激发疏通经络,使 药物能够达到相应的一些身体的穴位,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利窍,疏通经络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 雷火灸的9大功效作用 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多 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 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 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 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 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 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 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 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 移动,也必须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每个方 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艾条灸(新标准)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科室被考核人主考教师考核日期 项目分值技术操作要求 评分等级 A B C D 仪表 2 仪表端庄、戴表 2 1 0 0 核对 2 核对医嘱 2 1 0 0 评估7 临床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出血性疾病 4 3 2 1 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3 2 1 0 告知 4 解释作用、操作方法、局部感受,取得患者配合 4 3 2 0 用物准备6 洗手,戴口罩 2 1 0 0 备齐并检查用物 4 3 2 0 环境与 患者准备7 病室整洁、光线明亮,避免对流风 2 1 0 0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1 0 0 暴露施灸部位皮肤,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3 2 1 0 操作过程58 核对医嘱 2 1 0 0 确定施灸部位 4 3 2 0 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艾条与皮 肤距离符合要求 5 3 0 0 选择三种手法,方法正确15 10 5 0 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8 4 0 0 观察施灸部位皮肤,询问患者感受,以病人温热感 受调整施灸距离 4 3 2 1 灸后艾条放入小口瓶中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5 4 3 0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4 2 0 0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患者感受 4 2 0 0 告知相关注意事项,酌情开窗通风 5 4 3 0 洗手,再次核对 2 1 0 0 操作后处置8 用物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医医疗技 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处理 4 3 2 0 洗手 2 0 0 0 记录 2 1 0 0 评价 6 流程合理、技术熟练、局部皮肤无损伤、询问患者 感受 6 4 2 0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标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氢考酮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實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实验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在中重度癌性疼痛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两种方式的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雷火灸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标签: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治疗效果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并且中期患者和晚期患者的疼痛感要相对强烈,这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现阶段临床医学中治疗癌性疼痛的常见方式是药物治疗,而盐酸氢考酮属于药效强度较大的镇痛片,尽管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但是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恶心、头晕、便秘等[1]。为此,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分析了雷火灸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标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5:25,肺癌患者有15例,乳腺癌患者有5例,胃癌患者有10例,肝癌患者有10例,肠癌患者有10例;对照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6:24,肺癌患者有16例,乳腺癌患者有4例,胃癌患者有9例,肝癌患者有9例,肠癌患者有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 1.2 实验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应用雷火灸治疗和盐酸氢考酮治疗两种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氢考酮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1.2.1 雷火灸治疗方式 雷火灸治疗方式的应用需要准备以下医学设备和用具:雷火灸药条、恒温炙具、毛巾、酒精灯、打火设备、点火架。医护人员在进行雷火灸治疗时,需要现将药条点燃并放置在点火架上,随后以雷火灸治疗的摆阵规则为准,将药条放置在恒温炙具中准备应用,并将毛巾覆盖在在恒温炙具上,避免药条药效的发挥。

雷火灸课程教材

雷火灸课程教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疗法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本疗法始于《本草纲目》。《针灸大成》认为此法“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雷火针”灸疗法与“太乙针”灸疗法一样,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 第一节概述赵氏雷火灸发展史 一、灸的起源 “灸”就是烧灼的意思。灸疗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我国人民在远古的时候,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中,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了某些病痛;或烤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于是大家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疾病,这样就产生了灸疗。《灵枢·官能》中有“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就说明了灸的疗效作用。最初的用灸材料当然是很简单,比如用树枝等等。 二、灸的发展 在中国的古代,由于灸在治疗疾病中的显着作用,以及用灸材料的方便易寻,灸疗在当时是非常的盛行,用灸的材料以及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灸的材料发展到一是用某些刺激性中草药物,二是专用燃烧的艾叶或使用了其它的一些药物作为燃烧的材料。从治疗技术的发展来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灸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灸疗的专着《曹氏灸方》(已佚),宋代庄绰有《膏肓腧穴灸法》、闻人耆有《备急灸方》、西方子有《明堂灸经》,在明代叶广祚有《采艾编》,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等历史上有影响的灸疗专着。此外,其它的中医文献中有关灸疗的记载是多不胜数。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施灸的医师。从灸的种类来看,分为了火热灸与非火热灸;我们这里只谈火热灸。火热灸中又有悬灸与实按灸,在明代出现的“雷火神针”就是实按灸。它多用于治疗风湿寒痹、闪挫肿痛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是点燃后用绵纸垫着进行熨灸。这种治疗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当然,太乙神针也是其中之一)。可见在历史上灸疗是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赵氏雷火灸的创新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大纲纲要大纲.doc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 (或加入中药 )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 ,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 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6雷火灸操作流程

雷火灸 一、定义: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雷火灸的药物组成: 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 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 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

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二、拔罐

艾条灸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定义: 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

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四、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五、操作过程: 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 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距离皮肤1 厘米。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 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距离皮肤3厘米。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 3.平补平泻:距离皮肤2厘米。补、泻手法交叉使用。 4.灸疗方式:①棒式悬灸: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②旋转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③啄式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部穴位(或部位),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前一后均匀,缓慢地移动

(完整word版)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艾灸法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中特艾灸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docx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 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制成的条柱,长度约在10厘米,直径约有1元硬币大小。点燃后悬灸穴位,有点类似熏蒸。 二、作用: 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如下: 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6、灸疗肥胖症:腰腹部肥胖、大小腿肥胖及各种肥胖症、产后收腹等。 7、灸疗妇科疾病:痛经、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卵巢囊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8、灸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肥大。 四、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五、操作过程: 用特殊的材料配制而成的雷火灸条形状:火炮粗壮,易燃烧。独有的特点为:燃烧时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广。采用灸疗的基本手法:泻灸、补灸、平补平泻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 1.泻法:灸火旺(速吹灰),对穴位有较强的刺激。距离皮肤1 厘米。用雀啄灸、旋转灸手法。单数灸(雀啄灸、旋转灸:1、3、5、7、9次数)。 2.补法:温火灸(任其自行燃烧)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距离皮肤3厘米。用上下灸、左右灸手法。双数灸(上下灸、左右灸:2、4、6、8、10次数)。 3.平补平泻:距离皮肤2厘米。补、泻手法交叉使用。 4.灸疗方式:①棒式悬灸:治疗时,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②旋转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疗部位(或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均匀地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③啄式灸:将药棒点燃一端,对准治部穴位(或部位),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一前一后均匀,缓慢地移动 六、注意事项: 。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 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 厘米薄,直径约2cm 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 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 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 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雷火灸的主要手法

雷火灸的手法 一、主要手法 1.雀啄法:雷火灸火头对准应对灸处,采用像鸡啄米、雀啄食似的上下移动的方法。 多用于泄邪气时,在患部和腧穴上使用。 2.小回旋法: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作固定的小回旋转,此种方法可采用顺时针方向旋转,多用于泻法;若采用反时针方法,多用于补法。 3.螺旋形灸法: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逐渐由小而大,可旋至碗口大,反复使用由小而大的操作方法,按顺时针螺旋形方法旋转,多用于泻法;若按反时针方向进行螺旋形反复旋转,多用于补法。 4.横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移动方向,左右摆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5.纵行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时上下移动火头,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 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 6.斜向灸法:超越病灶部位,灸条火头斜形移动,距离皮肤1-2cm,多用于泻法; 距离皮肤3-5cm,多用于补法。在治疗鼻炎多种疾病时常用。例如:印堂穴移至鼻翼的两侧迎香穴,必须采用斜向灸法。 7.拉辣式灸法:医者用左手三指平压躯干软组织,向中心线外侧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在躯干部医者平压肢体软组织向远端移动,雷火灸距离皮肤2cm,保持红火,随着医者的手在患者皮肤上熏烤。每个方位每次拉动距离不少于10cm,拉动次数为3-5遍为佳。是雷火灸自创新的手法。 8.泻法:以上的补法超过了半小时,药量增大,渗透加深,就会起到泻法的作用,尤其是超过1小时的温灸法就会变成泻法。 9.摆阵法:用温灸斗:一孔式、两孔式等,根据病情可以摆横阵、竖阵、斜阵、平行阵、丁字阵等。 二、雷火灸的得气、补法与泻法 雷火灸的得气、补泻手法的操作与灸感程度、施灸时间、用药量与距离体表的程度、肌体呈现的红晕来区分。 1.得气:分补法的得气与泻法的得气。 (1)补法得气: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5-10分钟,皮肤慢慢地呈现淡红色红晕或肌肉软组织呈现柔软,皮肤温度增加,此为补法得气。 (2)泻法得气:距离皮肤1-2cm,悬灸时间在0.5-1分钟,皮肤再现红晕皮温急剧增加,患者有刺痛感呈现,此为泻法得气。得气后为一壮,必须用手触摸被灸处皮肤,降低皮温后再从新反复施灸。 2.补法:距离皮肤3-5cm,施灸时间在20分钟左右,皮肤始终感觉能承受的温热度,热度又渐向学问组织渗透,缓吹灰,自然地燃烧,为补法。 3.泻法: (1)距离皮肤1cm: A.用雀啄法:固定小旋转法施灸(顺时针),速吹灰,保持火头火红;有雀啄法5、7、 9、11次为一壮(分年龄与患者承受能力决定用几次数业壮),速吹灰,保持火头 红火。 B.固定小旋转灸法:用旋转7、9、11次为一壮(分年龄与承受力决定用几次为一壮, 以降低皮肤的温度,便于再次施灸,反复各灸5、7、9、壮),灸至皮肤发红,学问组织发热为度。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与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与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得目得。护理上常用得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得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得目得。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得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得大蒜泥敷于穴位皮

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得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艾灸法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新完整版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海勃湾区中医院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 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表(五项)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单位姓名得分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 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服装、鞋帽整齐。 5 操作前准备医师 根据病情特点,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品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 要时备浴巾,屏风。 6 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 与配合。 6 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6 操作流程定位再次核对;明确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5 35施灸 点燃艾条,灸法正确。10 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 2 及时除掉艾灰。 5 艾条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施灸时间合理。 5 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5 灸毕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3 操作后整理 施灸完毕,合理安排体位 3 1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艾条处理符合要求。 5 评价 施灸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患 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7 技能熟练操作熟练,灵活;运用灸法正确。 5 15 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 合计100 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本次考核以温和灸为例。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单位姓名得分 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服装、鞋帽整齐。 5 操作前准备医师 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品 治疗盘,95%酒精棉球,血管钳,火罐,火 柴,小口瓶。 6 患者 核对姓名、诊断、介绍并解释,患者理解与 配合。 6 体位舒适合理,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6 操作流程定位仔细观察施术部位;检查罐口有无损坏。 5 35 拔罐 酒精棉球干湿适当。 5 点燃的明火后在罐内中下段环绕,未烧罐口 5 准确扣在已经选定的部位,罐内形成负压, 吸附力强,安全熄火,点燃的明火稳妥、迅 速的投入小口瓶。 10 观察 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局部皮肤红紫的程 度,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留罐时间l0 分钟,询问患者的感觉。 5 起罐起罐方法正确。 5 操作后整理 拔罐完毕,合理安排体位。 3 15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火罐处理符合要求。 5 评价 拔罐部位准确、操作熟练、皮肤情况、局部 皮肤吸附力、患者感觉、目标达到的程度。 7 技能熟练操作熟练;拔罐部位方法正确,手法稳、准、 快。 5 15 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 合计100 注:若有皮肤烫伤,衣裤等被烧坏均为不合格。 考核时间:年月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