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别林表演艺术

卓别林表演艺术

卓别林表演艺术
卓别林表演艺术

卓别林表演中的逻辑揭示与幽默表达

2009-05-11 11:28:01| 分类:猫不拿鼠阅读6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卓别林可谓是在世界上家喻户晓的幽默大师,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塑造的流浪汉角色更是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留下深刻印象,连盲人都能过目不忘。当然众所周知,幽默是他拿手好戏,是他每一部电影里面必备的一项素质。那么他是如何能把幽默拿捏得如此得当,他的喜剧和周星驰以及赵本山的滑稽又有何异同呢,这就是我这篇文章将要探讨的内容。

观看卓别林的几部代表作,可以发现无声电影为主,而他确实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拒绝拍摄有声电影。之所以如此,大概与他的表演形式密切相关。因为卓别林最为擅长的是形体的表演,或者说肢体语言,他是一个用行为、用故事说话的人。因此对于他而言,无声电影无疑是最合适的,只需要配上一点合情合境的音乐就足够了。有声的电影里的听觉语言必定会削弱行为艺术的表现力,因为那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在这里就谈到了行为艺术和语言艺术的PK。其实我个人更钟情于语言艺术,因为语言确实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直入人的思想。而相比之下,行为艺术则患有先天不足。这一点不可否认,语言在思想上的渗透力是无法比拟的。但是语言的优势恰恰决定了它的缺陷,就是太过灵活不易把握。相信我们观察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串行为,很容易理解他的各种举动,而听他说上一段话就不一定听得懂。这是因为,行为

是依靠既定逻辑的引导而做出,而话语却是受到许多外在内在过去现在的复杂因素刺激而酝酿产生的。因此卓别林的表演谁都能够看得懂,他的幽默很容易领会,这也是他的作品平易近人的原因之一。而表演的精炼纯熟以及动作情节的巧妙构思也使得他的表演能够较好地展现以嘲讽挖苦见长的英式幽默。

行为艺术是讲求逻辑连贯的,而语言则不需要。如果一个人做出不合逻辑的行为举止,那么别人会认为他发了疯,但若他说了一些不合逻辑的话,别人则不会这么看。所以事实上,语言虽然具有比行为更强和更便捷的逻辑表达能力,但一般情况下这种能力却很难得到恰当而有效的发挥。在近现代这个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活动越发丰富多彩的时期,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语言艺术走向庸俗化,二是行为艺术走向精致化。因为行为艺术由形式而决定的局限性,使其不能表现深层的或者说复杂的逻辑,因而只能在浅层次上尽量追求完美。作为表演艺术大师,卓别林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就可谓让人高山仰止。当然,行为艺术的表演也可以具有深层内涵,但需要观众以思考来挖掘,不可能像《黑客帝国》里那样动辄就来一段深不可测的直白。卓别林的表演正是在生活中的小逻辑上演绎得精致细腻,因而让人忍俊不禁,而他又通过故事情节阐述一种社会逻辑,使得影片具有了批判性和悲剧性。事实上,最佳的喜剧是对悲剧性的反嘲,悲剧性的成功运用在卓别林的作品中起到了一种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能让人再笑过之后若有所思,而这也就是幽默的境界。

其实严格地说,周星驰和赵本山的表演并不算幽默,最多只能算是有趣或者搞笑。因为幽默的内核是逻辑性,幽默展现得是思想情操,而在这两点上中国的这两位笑星,后者并没有多高的追求,而前者的追求则流于形式。周星驰的表演偏于恶搞,赵本山则过于庸俗。所谓恶搞,即是恶意搞笑,这是为了迎合当代无信仰的中国人的虚无主义和叛逆心理,但难登大雅之堂。而赵本山的庸俗,虽然可以美名曰大众化或平民化,却终究无法逃脱空洞之嫌,以至于他的表演在美国和澳洲都很不受欢迎。但是赵本山的语言尽管庸俗,却十分生动上口,这是他制胜的法宝。在当下的中国,人们习惯于快餐式的生活,文化娱乐也是如此,所以生动上口的句子就特别容易成为流行语,而一句话能够流行到何种程度,往往也是它和它的最初使用者受欢迎程度的衡量。比如赵本山当年的小品《卖拐》红遍大江南北,“忽悠”一词也便从一个东北方言成为世人皆知的口头禅。从那时起,每年的春晚都要推出几个新的流行语和口头禅,其庸俗程度可见一斑,这常常也成为众多春晚攻击者所抓住的笑柄之一。

赵本山的逗笑主要依靠语言环境,周星驰则情节与语言兼顾,但二者的表演同为形式流,真正的内容已经被解构了,因此逻辑时常斗乱或者根本就没有。而卓别林的现实浪漫主义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并驾齐驱,以内容为核形式为翼,这样便张驰有度,使一部作品饱满鲜活。当然周星驰虽然偏重于恶搞,但并不可否定他作品里的人文关怀。这一点与卓别林有些类似,周星驰的作品也非常喜欢刻画表现小人物的命运。只不过,在反映残酷的现实社会时,周星驰常将真实意义解构之,而卓

别林则更喜欢直抒胸臆。在哀叹小人物的无奈的同时,二者都很在意表现人物内心的美好品质,但周星驰使用破碎和荒诞的情节来控诉社会的冰冷和不公,而卓别林用人物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来反击社会的阴暗,这是二者在主题表现方式上的大不同。当然,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卓别林是现代喜剧的开山鼻祖,如果周星驰坐时光机器回到那个年代,说不定也能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代宗师。

最后对卓别林的表演艺术一言以蔽之,他的风格是以巧妙的故事情节构建逻辑,再以精致的逻辑展现幽默,其实这本是一脉相承的。

卓别林的英语介绍

Charlie Chaplin Speaking of Chaplin, everyone will think of such a image,wearing a black hat and In small suit and big trouser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is his those long leather shoes and sexy moustaches . Chaplin mainly acting in silent films. He has a lot of comedy classic.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has also become a world of comedy. Anyone who saw his comedy, no one said that his performance is not funny. His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give a person leave deep impression. We also have a lot of people imitate him later. Charlie Chaplin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His most famous role was that of The Tramp, which he first played in the Keystone comedy Kid Auto Races at Venice in 1914. From the April 1914 one-reeler Twenty Minutes of Love onwards he was writing and directing most of his films, by 1916 he was also producing, and from 1918 composing the music. Let's miss the great comedian. 学号:201407519 姓名:杨文科

【良心出品】电影赏析——闪灵(TheShining)分析

魂之挽歌——《The Shining》 实用艺术心理与艺术信仰 艺术学院 20143810 环艺三班刘鸿展

原作品《闪灵》

本片《The Shining》(闪灵,又名鬼店),拍摄于1978年5月1日 - 1979年4月,由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畅销恐怖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库布里克和演员(尤其是杰克·尼科尔森)的完美表现,使得《The Shining》成为了恐怖/惊悚片中的经典,片中很多场景设置都被后来者争相效仿,比如:小丹尼骑着小车出现在旅馆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幕,在孩童时代的“1900”(《海上钢琴师》)身上也有相似的再现;小丹尼灵觉中看见的血潮涌出,淹没一切的画面,在“非正常人研究中心”(《功夫》)中也有类同。 很多时候,提到恐怖片,就几乎与鬼(僵尸)片划上了等号,而在《The Shining》中,没有鬼怪等超自然生命体,却以一种震慑人内心的力量带给了观者深深的恐惧。这样的恐惧日久弥新,本身就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 红朗姆,Overlook Hotel,黑白照片,237,风雪中的迷宫……这一连串的名词在为逝者哀悼。作家Jack,黑人厨师,原看守人一家四口,不计其数的印第安人I,他们诠释了一个词——毁灭。最后,突兀挂在大厅的帘子终于被掀起,一张关于舞会的黑白照片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照片逐渐缩放,最后定格在Jack的纯净笑脸上,那一份记忆谱写了一首——魂之挽歌。 杰克·托伦斯是一名作家,为了摆脱工作上的失意,他决定接管Overlook Hotel。那是一间座落偏僻,处处露着阴森之气的奢华旅店,据说它的前一任管理者曾莫名地丧失了理智,并杀害了他的全家。但是杰克仍携妻子温蒂与儿子小丹尼一起搬进了这家旅店。他们

世界历史著名人物一览表

世界历史着名人物一览表 (7--1)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人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最早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大师。23年间创作了37部剧本。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3、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历史上“常胜将军”、独裁者。 4、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上三大成就是: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 5、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 6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发明家。除了发明蒸汽机外,还发明了液体比重计、信件复印机等。 7、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着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和最优化储蓄思想的革命性先驱,还是地租理论的先驱,还是现代避孕技术的开拓者。代表作《人口论》。 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电磁学理论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的科学家,也因而被认为是原始电动机的发明家。 9、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哲学诗人、抒情诗人。恩格斯说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代表作《西风颂》。 10、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1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着名女作家。代表作是带 有自传色彩的《简·爱》。 12、佛罗伦萨·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着名护士。冲破名 望世族的世俗观念,从事护理职业终生未嫁。在英俄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10年去世后,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13、亨利·福特(1863~1947)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汽车大王, 商界奇才。 14、伯特兰·罗素(1872~1970)。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一生勤奋,写出上百部着作和数千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民族英雄。与斯大 林、罗斯福并称为二大战“三巨头”。 16、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着名细菌学家。因发 现青霉素(盘尼西林)而获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17、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主义创始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等),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外着名历史人物一览表(7--2)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 人 18、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着名作家。人性回归讴歌着、性爱描写大师。精品包括《儿子与情人》、《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19、贝纳德·洛·蒙哥马利(1887~1976)。英军统帅,二大战英雄。“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克星“沙漠之鼠”(蒙哥马利)。1941年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诺曼底登陆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

Introduction of Chaplin卓别林生平介绍英文版

Introduction of Chaplin's life In 1889, Chaplin was born in a slum area of London, his parents were music hall actors. His father had died, his mother suffers from mental illness, childhood he was homeless, He lived in the orphanage, he was to be groom and hawker. At the age of 14, Chaplin joined the mobile group, throughout the UK. At the age of 19, he became a famous actor, and with the mission to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performances. In 1913 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working in the movie business, and in 1914 in the film "Venice racing down "created a tragedy "Charlotte" little people, and the special attire tramp image around the world for 70 years, enduring. Throughout his life Chaplin starred in more than 80 films, som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such as "peace", "dog career", "the kid", "gold rush", "city lights", "modern times", "big brother" and other works, These works sympathy for the poor and ridicule the rich . His works unique style, comedy is very popular, but also makes people happy after the bitter, have sympathy for the oppressed people. Chaplin has l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nearly 40 year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due to McCarthyism's in US. In 1952 he was filled with resentment, leaving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ed to England with his wife and son. After then, he settled in Switzerland. a long time. December 25, 1977 morning 4 when, Charlie Chaplin humor master world famous died, at the age of 88.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Great Dictator" is Chaplin's most successful film, but also his first sound film. This is the anti war theme movie he directed, sho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describes a suffered cruel persecution of Jews, and a rule the world dictator. Chaplin

影片《天堂电影院》分段赏析

影片《天堂电影院》分段赏析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知名导演托纳多雷的“寻找三部曲”之一(其中两部包括《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延续了他一贯的“回到”的叙事手法,整部电影情节简单但充满人生意味,感人至深,荡气回肠。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段的形式仔细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第一部分:序曲,三十年,你在我的记忆里依然清晰 1开场部分 时间:00.01.13.490~00.03.09.981 景别:全景到远景(固定镜头,拉镜头) 极具特色和比喻意味的开场,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我们仿佛能听到风的声响。在我们面前摆放的是一个大个的花盆,里面只有两株新绿的幼芽,一个刚刚发芽

而另外一株已经在风中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两株植物分别指的是年幼的沙瓦托狄维卡和艾菲多。镜头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开始向里屋缓缓移动,画面对称感十足。 2故事的开端 时间:00.03.29.83~ 00.04.36.651 景别:近景,全景(固定镜头) 一位年迈的母亲打给儿子的,她的对面坐着的是她的女儿,从母女俩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儿子已经三十年没有回来看她了,打难道只是想念??这时,桌上一盘黄灿灿的柠檬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说意大利人很喜欢吃柠檬,酸酸甜甜的柠檬在电影中添加了一丝苦涩更加重了乡愁的味道。 3的发展 时间:00.04.51.833~00.07.08.553

景别:近景(推镜头) 沙瓦托狄维卡回到家里,从他开的车和屋的摆设可以看出,现在的沙瓦托已经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他的妻子告诉他母亲来了,一个叫艾佛多额人死了,沙瓦托一言不发,思绪伴随着风铃回到了过去,从他的眼神里我们看到的是悲伤和无助。(第一部分,特写收场) 第二部分:那年,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顽童 1初识艾佛多(开端) 时间:00.08.12.450~00.12.14.859

Charlie Chaplin 查理--卓别林(中英互译)

Charlie Chaplin 查理--卓别林 He was born in a poor area of South London. He wore his mother's old red stockings cut down for ankle socks. His mother was temporarily declared mad.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 But only Charlie Chaplin could have created the great comic character of "the Tramp", the little man in rags who gave his creator permanent fame. 他出生在伦敦南部的一个贫困地区。他穿的短袜是从妈妈的红色长袜上剪下来的。他的妈妈一度被诊断为精神失常。狄更斯或许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但只有查理·卓别林才能塑造出了不起的喜剧角色“流浪汉”,这个使其创作者声名永驻的衣衫褴褛的小人物。 Other countries—France, Italy, Spain, even Japan—have provided more applause (and profit) where Chaplin is concerned than the land of his birth.Chaplin quit Britain for good in 1913 when he journeyed to America with a group of performers to do his comedy act on the stage, where talent scouts recruited him to work for Mack Sennett, the king of Hollywood comedy films. 就卓别林而言,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日本,都比他的出生地给予了他更多的掌声(和更多的收益)。在1913年,卓别林永久地离开了英国,与一些演员一起启程到美国进行舞台喜剧表演。在那里,他被星探招募到好莱坞喜剧片之王麦克·塞纳特的旗下工作。 Sad to say, many English peopl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ought Chaplin's Tramp a bit, well, "crude". Certainly middle-class audiences did; the working-class audiences were more likely to clap for a character who revolted against authority, using his wicked little cane to trip it up, or aiming the heel of his boot for a well-placed kick at its broad rear. All the same, Chaplin's comic beggar didn't seem all that English or even working-class. English tramps didn't sport tiny moustaches, huge pants or tail coats: European leaders and Italian waiters wore things like that. Then again, the Tramp's quick eye for a pretty girl had a coarse way about it that was considered, well, not quite nice by English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特点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及其电影的特点---没有学习过戏剧和喜剧专业的人很难理解的风格----互相推诿和涮的艺术和风格,笑声一片。忍不住的笑声。 英国人查尔斯.(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电影大师。1913年,卓别林进入好莱坞。最早发现和启用卓别林的是(美国)电影喜剧之父麦克.(赛纳特)。说到喜剧电影,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卓别林的影片通常都有这样的主题: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因此在观众欢笑背后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如果结合《大独裁者》所拍摄的二战的历史背景,就不难体会到卓别林作为世界公民的高度责任感与针贬时局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具有导演、演员、戏剧家、小说家、诗人多重身份的艺术大师,卓别林用哑剧表演艺术塑造的悲剧主人公夏尔洛,在亿万人民心中已经合成一个代表具体概念、观念和理念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卓别林为电影这种传媒工具尤其是喜剧电影这一剧种赋予了与文学艺术相同的社会功能,且其接受的对象是世界上处于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最终使卓别林的电影历百年而不朽。 电影中的喜剧因素是卓别林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喜剧使他的电影更加通俗,而对于社会的深切思考,又使电影在近乎闹剧的场面中不流于庸俗。卓别林曾经说过:“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 卓别林共拍摄了80余部影片,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电影艺术。晚年曾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特别是英、法、美等国家给予他的各种荣誉。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1971年在第二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切高级缓带。1972年卓别林重返好莱坞并接受了奥斯卡荣誉金像奖。1975年伊丽沙白女王授予他“爵士”称号。1977年圣诞夜,当卓别林磕然长逝之后,世界各国的报刊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消息,各个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语言都给予了这位电影喜剧大

天堂电影院赏析

商业电影《天堂电影院》的文化解读 ——那被放逐的梦姓名:xxx 专业:11机械电子工程学号:xxxxxxxxxxxx 班级:11机电本 摘要:三十年后,你会是什么模样?你会躺在谁的身边?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故事?你会为谁哭泣为谁而欢欣?三十年后,功成名就的导演萨尔瓦迪维塔在睡梦中醒来,被告之阿尔弗雷多的死讯,默默地睁开眼睛,看着一片黑暗。闭上眼睛,过往岁月的片段仿佛斑驳的影片飘忽而过,那初恋的女孩,那等待着的母亲,那些熟悉的居民,那久不曾回去的故乡小镇,每个细节都那么生动鲜活;蓦然发觉,原来自己一直就在原地,从不曾离开过。 关键词:爱情电影院弗雷多三十年 往事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砸进你的脑海,势大力沉。当你照常驾车行使在马路,当你摸出钥匙打开熟悉的门,当你在黑暗的房间里行走,当你习惯地爬上柔软的床,当你原以为一切如故的刹那,你却得知那突如其来的噩耗时,所有的过往和回忆,涌上心头,淡淡存在,轻轻叫嚣。 一去三十年的记忆,撩拨琴弦。 充满乐趣的童年、美好的初恋、小镇影院的放映师、失去联系的恋人和背井离乡的自己,这一切的背后都和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噩耗”的当事人——阿尔弗雷多,你的良师益友,不能忘却的亲人,无法抹去的记忆。可是,就像莫名其妙的孤独,不可救药的喜欢一样,你无可奈何。人说大音希声,我说大悲不泣矣。 三十年,故事的开头,主人公多多的妹妹便说对多多的母亲说了一句话,“三十年了他都没回来过…”而后三十年了,回到小镇的多多又会怎样? 三十年后,你又会是什么模样?你又会躺在谁的身边?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故事?你又会为谁哭泣为谁而欢欣?谁将牵着那手,谁将亲吻那唇,谁的耳朵聆听你美妙的声音,谁的眼睛注视着你的面庞? 三十年后,功成名就的导演萨尔瓦迪维塔在睡梦中醒来,被告之阿尔弗雷多的死讯,默默地起来,看着一片黑暗。闭上眼睛,过往岁月的片段仿佛斑驳的影片飘忽而过,那初恋的女孩,那等待着的母亲,那些熟悉的居民,那久不曾回去的故乡小镇,每个细节都那么生动鲜活;蓦然发觉,原来自己一直就在原地,从不曾离开过。

卓别林成功的原因分析

卓别林成功的原因分析 1900年,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叫查理?卓别林的黑发小男孩在伦敦各大剧院的后门外等待。他看上去十分饥饿,但那双蓝色的眼睛却透着坚定。他期望在演艺圈找到工作。他能歌善舞,尽管自己的童年痛苦艰辛,他却懂得如何让人欢笑。 他的父亲死于饮酒过量,母亲实际上无法照顾查理和他的异母哥哥锡德,她常常因精神问题不得不被送进医院。 查理找不到工作时就在街上闲逛,到处寻找食物和住所。有时候他会被送到孤儿院,在那儿他又冷又可怜,孩子们犯一丁点错误就会遭到责骂和惩罚。他恨那个地方。 三十年后,就是这个查理?卓别林受到了国王般的礼遇,人人都秒想和他谋面,和他合影的人中甚至还有丘吉尔、爱恩斯坦和甘地这样的名人。在耀眼的电影新世界,他几乎成了皇家级的人物——喜剧之王查理查里?卓别林。 (对于自己的成功)他曾写道:“你得相信自己,这就是秘诀,即使我在孤儿院或沿路要饭果腹的时候,我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演员。”任何一个电影院的常客想必都看过几部查理?卓别林的电影,世界各地的观众坐在屏幕上总是笑得泪流满面。他第一次亮相就让人们看好这个和善的小个子——一撮僵硬的小胡子,双目圆睁,头戴黑色圆礼帽,还有那双大得过头的皮鞋。 在卓别林演过的几百部电影里,“流浪汉”是任何人都看得懂的角色。那个可怜的流浪汉处处犯傻出错,总是麻烦不断,可他胸怀远大的理想。他想摆脱残酷的命运,他的疯狂尝试让我们捧腹不止。他总能找到怪招摆脱困境,生活也从未真正将他打垮。从前那个无家可归、挨饿受冻的又衣衫褴褛的孩子拒绝绝望,这个流浪汉和他没什么不同,他像那个小孩一样弱小、胆怯和愚蠢,但他从没放弃过。 不懂英语的人也能够欣赏他的电影,因为它们大多都是无声片。让我们发笑的并不是他说的话,他的喜剧效果来自那些细微的一举一动,它们的含义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卓别林在影片中时而抬起浓黑的眉毛或者转动那双眼珠,时而抻一抻外套或在空中晃一晃他的文明棍;为了逃避对手,他会躲在肥胖女士的身后或钻到桌子底下;本来想英勇一次,却晕倒在地;他抖掉破衣上的灰尘自豪地出现在盛大的社交场合;他派头十足,俨然一个富有、成功的重要人物——一个他做不到也永远不可能企及的人物。所有这些都是卓别林获得巨大成功的秘密。 他得到流浪汉这个角色纯属偶然。年轻的他和哥哥随着一小队演员到美国各个城市巡回演出,一家新电影公司邀请他加盟拍喜剧片,他接受了邀请并迅速走红。他很快就为这家公司拍了几使部电影,不过使他一举成名的是第二部影片中他的那身行头——黑色礼帽,紧身外套,肥大的裤子,尺码超大的皮鞋,外加一撮小胡子和一根文明棍。 他的这一形象一炮打响。不过他最初的那些电影都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全

卓别林英文介绍

Born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6 April 1889(1889 -04-16) Walworth, London, England Died25 December 1977 (aged 88) Vevey,Switzerland Occupation Actor, film director, film producer, screenwriter, composer, mime Years active1895–1976 Born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6 April 1889(1889 -04-16) Walworth, London, England Died25 December 1977 (aged 88) Vevey,Switzerland Occupation Actor, film director, film producer, screenwriter, composer, mime Years active1895–1976 Born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6 April 1889(1889 -04-16) Walworth, London, England Died25 December 1977 (aged 88) Vevey,Switzerland Occupation Actor, film director, film producer, screenwriter, composer, mime Years active1895–1976 Early life in London(1889-1909)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was born on 16 April 1889, in East Street, Walworth, London, England. His parents were both entertainers in the music hall tradition. His father was a vocalist and an actor and his mother was a singer and an actress who went by the stage name Lilly Harley.They separated before Charlie was three. He learned singing from his parents. Chaplin's father was an alcoholic and had little contact with his son. First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0–1916) Chaplin first toure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red Karno troupe(卡尔诺哑剧剧团)from 1910 to 1912. After five months back in England, he returned to the U.S. for a second tour. In late 1913, Chaplin‘s act with the Karno Troupe was seen by Mack Sennett, Mabel Normand, Minta Durfee, and Fatty Arbuckle. Sennett hired him for his studio, the Keystone Film Company .

卓别林英文简介

Charlie Chaplin was born on April 16, 1889 in London. His father was an entertainer and although not one of the big names, he was doing very well. His mother Hannah was also an entertainer. A wonderful mimic, she had a sweet, charming voice. While they were by no means rich, the music hall provided the Chaplins with a comfortable living. Unfortunately happy life didn't last long. Father's alcoholism was slowly, but surely destroying his marriage. Finally it ended in divorce, but Hannah was indomitable. Without her, Charlie Chaplin would have become just one more child lost in the poverty of Victorian London. Somehow she not only managed to keep Charlie and his brother Syney clean and warm, clothed and fed but she conjured[3] little treats for them. She would sit at the window watching the passersby and guess at their characters from the way they looked and behaved, spinning tales to delight Charlie and Syney. Charlie took in her skills and went on using them all his life. Charlie's first silence film, released in February 1914, was called "Making a living". First voice movie is (1940). Charlie's famous films: Chaplin's robust health began to slowly fail in the late 1960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his final film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and more rapidly after he received his Academy Award in 1972. By 1977, he had difficulty communicating, and was using a wheelchair. Chaplin died in his sleep in Vevey, Switzerland on 25 December 1977. Charlie Chaplin was survived by his wife, nine children and 24 grandchildren. Chaplin was interred in Corsier-Sur-Vevey Cemetery, Switzerland. On 1 March 1978, his corpse was stolen by a small group of Swiss mechanics in an attempt to extort money from his family. The plot failed; the robbers were captured, and the corpse was recovered eleven weeks later near Lake Geneva. His body was reburied under 6 feet (1.8 m) of concrete to prevent further attempts. Spouse Mildred Harris (m. 1918–1921) 1 child Lita Grey (m. 1924–1927) 2 children Paulette Goddard (m. 1936–1942) Oona O'Neill (m. 1943–1977) 8 children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卓别林:喜剧的代名词

生平简介 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沃韦河畔科西部。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启斯东电影公司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看中。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电影生涯。每周拍摄一部只有一本的喜剧片。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足登大皮靴、手持条竹手杖、走路像鸭子的小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启斯东喜剧片《阵雨之间》中出现,成为独树一帜的卓别林喜剧电影的主要形象。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这些影片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和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成长过程。1972年,卓别林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封号。 历史业绩 最初卓别林是在塞纳特手下拍摄一些“启斯东喜剧”,在这些实践中他迅速的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对电影表演、剪辑和结构了如指掌。在早期影片里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流浪汉造型:过分小的背心和过分肥大的裤子,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卓别林不断改进他的流浪汉的形象和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以后,卓别林立即超越了塞纳特银幕世界的简单和愚蠢,试图围绕着更为严肃的社会主题来构成他的影片,例如对温暖舒适的期望、对爱情和温情的渴求,或个人品格与社会习俗之问的冲突。当然在启斯东,卓别林一直都是一个粗鲁、勇敢、兴高采烈的流浪汉形象,但他的内在气质已经使他脱颖而出。 一年以后卓别林转到爱赛耐公司,拍摄了15部短片。这段时间卓别林人气直升,甚至超过了格里菲斯,他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主题和风格。这段时间里卓别林拍摄了他第一部代表性的作品《流浪汉》,在影片中卓别林扮演一个自然之子,他见义勇为,保护一个漂亮的姑娘,但最后仍然不能得到美人的芳心。这以后卓别林一直延续了他的这种人物命运:一个永远不被社会承认、不能取得成功的小人物。从此,卓别林的影片一直都坚持严肃的主题和卓越的喜剧相结合。在《移民》中,卓别林以滑稽的方式重述了移民到美国的难题。《安乐街》是这批影片中最尖锐最成熟的,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天性的理想主义的陈词滥调的讽刺性揭露。在这部影片中,卓别林以滑稽的方式表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贫困、饥饿、暴力、吸毒等,不是一句理想主义的空话可以解决的,人的生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1922年,卓别林为了摆脱好莱坞电影商人的制约,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艺术风格,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查尔斯·卓别林制片公司,他后期的几乎所有的长片都是在这里生产的,代表了他的电影生涯的最高成就。这些长片包括:《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大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1957年,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一个国王在纽约》,1967年,年近80岁的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其中,1925年摄制的《淘金记》是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这是一部具有隐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众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 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来说,卓别林就是喜剧的代名词,是让他们大笑也让他们唏嘘的神人,

当我开始爱自己(卓别林)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WHEN I STARTED LOVING MYSELF 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真实』。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found that anguish and emotional suffering are only warning signs that I was living against my own truth. Today, I know, this is "AUTHENTICITY".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 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尊重』。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understood how much it can offend somebody as I try to force my desires on this person,even though I knew the time was not right and the person was not ready for it,and even though this person was me. Today I call it "RESPECT".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 『成熟』。 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stopped craving for a different life,and I could see that everything that surrounded me was inviting me to grow. Today I call it "MATURITY".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美丽人生简介

美丽人生简介 《美丽人生》是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美丽人生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美丽人生电影基本信息《美丽人生》是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剧情片。1997年12月2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 美丽人生电影剧情简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意大利。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鲁乔驾着一辆破车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他的怀中,原来塔楼上有个黄蜂窝,黄蜂经常骚扰当地居民。多拉想为民除害,烧掉黄蜂窝,反被黄蜂蜇伤。圭多立刻对她产生了好感,热情地为她处理伤口,为表示谢意,多拉送了一些鸡蛋给圭多,意味深长地目送他远去。

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改良政策,圭多因有犹太血统,他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阻挠,拖了很久才得到。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期间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他以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其中就有一个喜欢猜谜语的李医生,对圭多聪明的头脑和真诚的态度表示敬重。 一次圭多在填写申请时无意中把一盆花砸到了签字人(鲁道夫)头上,签字人就去追圭多,圭多在一个拐角撞上了多拉,两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爱情的火焰。他不失时机地向多拉表白爱慕之情。 多拉是某学校的教师,有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为取悦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笑,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鲁道夫要去剧院看歌剧,他也买票前往,坐在楼下的圭多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楼上包厢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对圭多的苦苦追求并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讨厌鲁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鲁道夫一厢情愿地举办和多拉的订婚晚会。晚会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饭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摆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因此赢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 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圭多闲来无事时常和儿子玩游戏,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在约叔华五岁生日这天,纳粹

电影中的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