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知识文库4

景观知识文库4

园林景观植物种植的基本原则
1、符合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植物的选择和种植形式。园林绿地功能很多,但具体到某一绿地,总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如街道绿地主要功能是蔽荫、组织交通,因此,种植着重解决蔽荫、交通和美观的问题(行道树冠大、绿篱隔离、观赏效果)。
2、 满足园林风景构图的需要
1)总体艺术布局要协调
规则式园林布局,多采用规则式配置形式,种植为对植、列植、中心植、花坛、整形式花台,进行植物整形修剪。而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种植,充分表现植物自然姿态配植形式如孤植、丛植、群植、林地、花丛、花境、花带等。
2)考虑综合观赏效果
人们欣赏植物景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全能的园林植物是极少的,或者说是没有的。因此,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其观赏特性进行合理搭配,表现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综合效果。具体配置方法有:
观花和观叶植物结合
不同色彩的乔、灌木结合
不同花期植物结合
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木的不足
3)四季景色有变化
组织好园林的季相构图。使植物的色彩、芳香、姿态、风韵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以免景色单调。重点地区一定要四时有景,其他各区可突出某一季节景观。
4)植物比例要适合
不同植物比例安排影响着植物景观的层次、色彩、季相、空间、透景形式的变化及植物景观的稳定性。因此,在树木配置上应使速生树与长寿树;乔木与灌木;观叶与观花及树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搭配比例合适。
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具体条件,确定树木花草之间的合适比例。如纪念性园林常绿树、针叶树比例就可大些;庭院花木就可多些。
5)、设计从大处着眼
配植要先整体后个体。首先考虑平面轮廓、立面上高低起伏、透景线的安排、景观层次、色块大小、主色调的色彩、种植的疏密等。其次,才根据高低、大小、色彩的要求,确定具体乔、灌、草的植物种类,考虑近观时单株植物的树型、花、果、叶、质地的欣赏要求。不要一开始就决定到具体种类。
3、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能正常生长,一方面是因地制宜,使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统一。另一方面就是为植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植物成活和正常生长。
4、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我国园林和各地方园林有许多传统的植物配置形式和种植喜好,形成了一定的配置程式。在园林造景上应灵活应用。如竹径通幽






谈谈植物在园林中的

作用
1、构成景物、丰富园林色彩
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无论是单独布置,还是与其他景物配合都能很好地形成景色。其以个体或群体植物特有的姿、色、香、韵等美感,可以形成园林中诸多造景形式(主、背、配、添、对、夹)同时,构景灵活、自然多变。
植物的叶色、花色、枝干色彩十分丰富。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种植物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节、年龄又呈现不同的自然色彩。
2、组合空间,控制风景视线
植物可以起到组织空间的作用。植物有疏密、高矮之别,利用植物所形成的空间同样具有“界定感”。由于植物的千差万别,故不同的乔、灌、草相互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和不同感受的空间形式。
通过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变幻风景视线的透景形式,从而限制和改变景色的观赏效果。加强了园林的层次和整体性。
组合空间的形式:
开敞空间(开放空间):植物所组成的空间,不阻碍游人视线向远处眺望。
封闭闭空间(闭合空间):植物所形成的空间,阻挡了游人的视线。
半开敞空间:植物一面高于视线,一面则低于视线的空间形式(开一面、屏一面)其对外起引景的作用,对内起障景,控制视线的作用。
封顶开平:高大乔木所组成的空间,其上部覆盖封顶视线不可透,但水平视线可透。人在其中可远观山水、树下纳凉(树冠交织构成天棚)。
相对全封闭空间:植物空间的六合方向全部封闭,视线均不可透。如密林空间。
植物组合空间的形式丰富多样,其安排灵活、虚实透漏、四季有变、年年不同。因此,在各种园林空间中(山水空间、建筑空间、植物空间等)由植物组合或植物复合的空间是最多见的。
3、表现季节,增强自然气氛
表现季相的更替,是植物所特有的作用:植物的枯荣变化强调了季节的更替,使人感到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落叶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秋叶的变化,使人明显地感到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植物是自然活体,植物的生长引致等带来的景色变化是其他素材所不能替代的(雪枝露华、蝉鸣蝶舞、鸟踪兽迹、荫浓生凉、反光、生姿、发声)
4、改观地形,装点山水建筑
高低大小不同植物配置造成林冠线起伏变化,改观了地形。如平坦地植高矮有变的树木远观形成起伏有变的地形。若高处植大树、低处植小树,便可增加地势的变化。
在堆山、叠石及各类水岸或水面之中,常用植物来美化风景构图,起补充和加强山水气韵的作用。 亭、廊、轩、榭等建筑的内外空间,也须植物的衬托。所谓“山得草木而华、水得草木而

秀、建筑得草木而媚。
5、覆盖地表,填充空隙
园林中的地表多数是用植物覆盖,绿化植物是既经济又实用(护岸固坡、防止冲刷)的户外地面铺器材料。此外,山间、水岸、庭院中等不易组景的狭窄空间隙地,大多也可以利用植物进行装饰美化。






休闲社区景观设计手法
古人云:君子爱莲,才人摘桂。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式的半封闭空间。
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以自然山形水系、乔木为骨干的植物群落为主体,突出体现中国特色传统花卉,形成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园林,并具备地域性和民族性等有关的内容。
休闲社区景观设计,有哪些具体手法,我总结了六条基本的原则:
第一:地形起伏,景观控制正负零。所谓休闲社区和城市广场不一样,和纽约的金融中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首先就是地形设计。
这里牵涉一个概念,大景观的概念。从苏州园林到法国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围墙里面造院子。这些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有很大的区别,古典园林是先修好围墙再造园林,和围墙外面没有关联;而现在我们是连围墙和园子一块造。
大景观是什么?在设计地形起伏的时候,不应该建筑已经做好了标高,然后我再去填充。应该是整体的地形包括建筑它的起伏,它应该在哪个标高上景观就应该在哪里进行统一的设计。建筑和景观不光是一个朝向的问题——建筑在哪个标高都应该由景观确定,这就是大景观思路的一个基础。
第二:步道宜窄,线形宛转曲胜直。虽然不是所有的园林景观设计里面一定要用到曲线,但作为休闲的园林景观

设计这一点就很重要,步道一定要用到曲线,一定要窄。
现在,在各地都可以看见修得很宏伟的大道,这些大道都非常宽阔、非常壮观、视觉冲击力也非常大,但是作为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未来的趋向是把道路的面放窄,而且越窄越好,越窄才能越休闲,景观设计要强调给人一种很舒适、很宜人的环境。
常常有开发商找到我们,说你们帮忙做个设计,一定要震住别人。我说你震人家什么,居住区应该让人家很放松,觉得我的家我是可以驾驭的。在办公的地方,你不穿西服打领带,你就感觉不属于这儿,但是在居住区给人的感觉恰恰不是这样——你走到这样环境里面,穿西装打领带就应该感觉不自然,应该感觉这是我的家,我应该放松,这样的感觉才是对的。
第三:广场宜小,隐形外延贵绿荫。
目前国内很多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仅仅从视觉的冲击力考虑,许多广场构图非常完整,里面的每一个铺装的花纹很清楚很漂亮,但是为什么只有设计师自己欣赏这个东西?其实,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让人喜闻乐见,让整体环境得到融洽,同时允许大量的植物和地形穿插到广场中间而不是挡在外面——注意尺度、绿化和建筑的退让关系,这样的设计拿出来以后不留痕迹,设计师好像隐藏在后面,所有的东西才能够像天生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植物和建筑之间的软化,广场和建筑之间的退让关系都是非常自由的。恰恰这样的一些小广场才是休闲社区真正需要的,但也恰恰是我们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掉的,太强调设计本身的表达,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第四:密植分层,木色秀润掩墙基。
一些楼盘的设计师和开发商十分注重运用那些具备很强现代感和设计感的因素——街灯做得很现代,地下室通气口做得很漂亮,但为了它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周围就不要植物,或把植物也搞得很规整。虽然这样的环境被很多人视为时尚,但实际上并不使人真正感到舒适,也背离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做的比较好的设计,应当是两个硬质地面不相交,建筑墙基部分都遮挡的非常严密,而且可以看到绿植的分层效果,视觉上很舒适。
第五:自然坡岸,经营水景可用巧。
北方地区在园林中做水景不容易,第一是水资源缺乏;第二是水的管理费用很高。很多住宅园林中的水景设计存在着问题——好不容易做了一小潭水,围了一圈是平台,或者围了一圈步道,让人沿着水走一圈,结果是什么?你做了一圈步道以后,水和步道的交界面就成了竖向的,硬的——水景反而没有了。
所以在园林中做水

景一定要注重坡岸设计。景观设计就是要调动很多材料的因素,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材料的变化,来共同营造休闲的感觉。
第六:弱化通路,消防车道痕迹无。
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都有一个消防车道的问题,使得景观设计很困难。所以很多景观师就像面对建筑物一样看待消防车道——这是规划定了的,设计只是在这之外进行填缝。实际上应该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功能性的东西软化,如果能够把外面的露台、用餐等功能性空间结合进去,把消防车道结合在步行广场里面,就能够让它成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
古乐府有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提起江南,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碧波荡漾、桃红柳绿等情景,因此乐府江南从“水”这一主要元素入手,运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所谓点是指布置于楼间的小型水景,如:流水槽,小涌泉等,形式各异。所谓线是指贯穿于住宅区南北的狭长水系,蜿蜒曲折,宛如舞动的水带。所谓面是指位于绿地中央的开阔型水面,它紧邻中心活动广场,周围种植桃柳和莲等水生植物,俨然一派江南风光。
水景的冬季处理以及夏季防虫等一直是困扰园林维护与管理的一大难题,许多设计师为此对大面积的水景望而却步,针对季节问题,乐府江南规划作如下处理:冬季不泄水,保持水景景观的完整性,如有需要可采用电热泵循环加热,保证水面不结冰。夏季采用先进的生物防虫技术,种植一些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和向水中喷洒净化药剂,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为了强调“江南”这一主题,乐府江南将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元素及符号融入到环境当中,创造出新版的“玲珑花界,潭西渔隐,荷蒲熏风”等江南十景。其中“听松风处”利用园内保留的现状油松、国槐创造出娴静宜人的活动空间,松石结合犹如一幅国画,适合老年人在此下棋,喝茶,唱曲,成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项目的两个小区入口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北入口作为小区主入口,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乐府江南在此设立了一座山水盆景,一方面突出江南的特色风光,另一方面运用了“障景”的手法,使人进入小区内不能一目了然;东入口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物件,江南文人必不可少的印章作为标志物,既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又体现出江南的文化特色。综上所述,我们的设计思想是继承传统的人居文化,结合现代的造园手法,创造出"别开生面,信步江南”的中国化人居环境。





园林围墙的设置
园林围墙园林围墙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园林周边、生活区的分隔围墙;一是园内划分空间、组织景色、安

排导游而布置的围墙。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经常见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破墙透绿"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对围墙的要求正在起变化,设计园林围墙时要尽量做到:
1 能不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让人接近自然,爱护绿化。
2 能利用空间的办法,自然的材料达到隔离的目的,尽量利用。高差的地面、水体的两侧、绿篱树丛,都可以达到隔而不分的目的。
3 要设置围墙的地方,能低尽量低,能透尽量透,只有少量须掩饰隐私处,才用封闭的围墙。
4 使用围墙处于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减少与人的接触机会,由围墙向景墙转化。善于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有而似无,有而生情,才是高超的设计。围墙的构造有竹木、砖、混凝土、金属材料几种。
5 竹木围墙:竹篱笆是过去最常见的围墙,现已难得用。有人设想过种一排竹子而加以编织,成为"活"的围墙(篱),则是最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墙垣了。
6 砖墙:墙柱间距3-4米,中开各式漏花窗,是节约又易施工、管养的办法。缺点是较为闭塞。
7 混凝土围墙:一是以预制花格砖砌墙,花型富有变化但易爬越;二是混凝土预制成片状,可透绿也易管、养。混凝土墙的优点是一劳永逸,缺点是不够通透。
8 金属围墙: 1)以型钢为材,断面有几种,表面光洁,性韧易弯不易折断,缺点是每2-3年要油漆一次。 2)以铸铁为材,可做各种花型,优点是不易锈蚀又价不高,缺点是性脆又光滑度不够。订货要注意所含成分不同。 3)锻铁、铸铝材料。质优而价高,局部花饰中或室内使用。 4)各种金属网材,如镀锌、镀塑铅丝网、铝板网、不锈钢网等。现在往往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取其长而补其短。混凝土往往用作墙柱、勒脚墙。取型钢为透空部分框架,用铸铁为花饰构件。局部、细微处用锻铁、铸铝。围墙是长型构造物。长度方向要按要求设置伸缩缝,按转折和门位布置柱位,调整因地面标高变化的立面;横向则关及围墙的强度,影响用料的大小。利用砖、混凝土围墙的平面凹凸、金属围墙构件的前后交错位置,实际上等于加大围墙横向断面的尺寸,可以免去墙柱,使围墙更自然通透。






植物配置不当城市绿化遭殃
绿篱里密密麻麻的金叶女贞突然成片落叶,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植物病理学专家徐颖告诉记者,这些金叶女贞感染了一种“金叶女贞叶斑病”,种植过密使得这种叶斑病在上海广泛散播。
 徐颖介绍说,金叶女贞是上海绿地内最常用的长绿灌木之一,通常被栽成密度很高的“绿篱”,由真菌引发的“金叶女贞

叶斑病”梅雨季节一过就在上海四处“作乱”,发病的金叶女贞很快就会掉光叶子。徐颖的调查小组曾在浦东见到长达5公里已经掉光叶子的金叶女贞。
追求景观效果种植过密是金叶女贞大片发病的原因之一。徐颖告诉记者,在种植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5株以上时,金叶女贞叶斑病的发病率会上升到30%,而当每平方米种植量在7株时,发病率则降到10%以下。“金叶女贞叶斑病”已经成了常见病,治理一条5公里长的染病金叶女贞绿篱,只能喷洒杀菌农药,每年费用上万。
在调查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一种可以令灌木狭叶十大功劳变成一层白粉的“狭叶十大功劳病”,由于栽种过密这种病同样极易在小灌木间传播。据悉,在刚结束的城市绿地有害生物疫情监测调查中,科学家们发现,新建绿地病虫害比1988年增加了109种,由于植物种植过密或品种单一可能造成病虫灾难。






居住区绿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绿化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城市建设中较为活跃的居住区绿化更是热点中的焦点,它最广泛深入地受到城市居民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关注。目前,居住区园林绿化的水平已经成为商品房档次高低评比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成为房地产商进行产品宣传,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因素。
尽管许多居住区建设者不惜用高价对居住区进行“包装”,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总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绿化用地或绿化率“缩水”
这是现在房地产业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种种原因,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比如,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约占居住区总面积的 60 %,绿化率的标准不能低于 37 %,而不少居住区却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二、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上较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园

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严重失衡
各类园林花卉植物是园林绿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造园和造景要素,它们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韵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们美化、彩化、香化环境的意识,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但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视觉效果,而且获得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事实上,许多园林绿化者或决策人员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少得十分可怜的可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城市中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衡。他们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应具有的多样化功能而是注重美观和造价以求较高的取费标准,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求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选用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居住楼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局部环境,且造园植物又各有其特有的生长环境,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特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居住区植物配置应注重乔、灌、草复层结构植物群落的建成,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发挥生态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态作用。居住区绿化在强调平面布局的同时,还要在垂直空间上注重乔灌木与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层结构搭配,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又达到了多样化的生态效应,在总体布局中应与整个大范围空间环境取得一致,形成以小见大的生态系统平衡特性。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进行墙面、阳台的绿化、彩化,并且充分利用花卉的各种造景形式来点缀,丰富居住区内空间景观,营造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生活空间。
五、滥用园林雕塑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区内很普遍,在小区绿化中,如果合理地设置一些园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

但我们可以常常见到,一些居住区内滥用园林小品,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览会,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一致,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滥造,毫无观赏价值的意境美。居住区内园林雕塑小品的选择要从题材、质感、质量、姿态、摆放位置等方面推敲,尤其在园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要下功夫。
六、各园林要素与居住楼体风格及人文环境难以和谐统一
当前一些居住区绿化忽略了这一点,更有甚者,盲目遵循“什么时尚造什么,什么好看建什么”的原则,东凑西拼的各种园林绿化要素风格不一致,结果使环境反而显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对居民的身心造成伤害。
当然,有正确的绿化方法和措施还不够,要使已建好的居住区绿色环境得到长久的维持,稳定生态系统,还需要每一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提高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园林科学知识普及,成为居民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必要保障






居住小区设计环境创新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虽有某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鲜,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

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 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 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

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 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 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 ,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 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 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

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 F ·吉全德所说:“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在 50 — 60 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壁如:荷兰某居住小区,用地 6 公倾,人口 23000 ,整个小区由 7 个大小不等,层数不同,类型多样的住宅组团组成,以此形成独特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又如德国某地居住小区,用地 148 公顷,人口 24000 , 7200 户。居住区由 20 个环形住宅团组成,每个组团用地 90 × 150 米,由 7 栋层数和类型都不同的住宅组成一个半形敞的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内有大片绿地和设有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憩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就好象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 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

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 29.5 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 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小别 区,占地 3 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 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景观营造三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后,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就是“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理念的兴起。市场如何供给一个健康、舒适、美丽的生态家园?成为开发商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以人为本”的问题被强调出来。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
特别是,人们已不再单纯地把居住环境作为一种生存资料,同时也要求其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益寿延年的享受资料,其中就包括了提供美的享受。因此,解决好住区环境的景观问题,就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
笔者以为,小区景观的营造,应当符合三大原则,即生态原则、经济原则、文化艺术原则。
生态原则
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为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服务。
品评小区景观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生态尺度、舒适尺度、美观尺度。其中,生态尺度是品评小区景观水平的根本尺度。而舒适、美观,则是与小区的档次相匹配的。不同档次的小区,可以有不同的舒适尺度和美观尺度。但是,各个档次的小区,都无例外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

求美观。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住宅小区景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绿景、水景、山景、石景等设施来调节空气质量和丰富视觉感受。当然这绝不是说“绿色住宅”等于“绿化住宅”。现在讲的“绿色住宅”是由“室内环境”和包括绿景、水景等在内的一整套“室外环境”的保护、改善措施来造就的。但对景观而言,主要通过绿景、水景、山景、石景等等设施来改善环境。
经济原则
小区景观的经济性,就是既要顾及造园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这关系到售价和开发利润;更要顾及长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物业管理费用。坚持经济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国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大都崇尚朴素,经济实惠,很少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是园林大国,在造园艺术宝库中,有着许多强调经济观点的论述。
利用建筑物的巧妙组合、摆放来造景。实际上,小区内楼座的组合、摆放形式也是一种景观。例如,将住宅小区内的高层、多层、低层、别墅等不同高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进行巧妙地组合、摆放,有节奏,有韵律,错落有致,可以很经济地造成丰富的景观。
特别是为了克服“排排房”、“兵营式”的楼座布局所造成的呆板单调之感,应力求摆放形成围合、半围合空间。中国民居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执着的挥之不去的“围合情结”。围合空间的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民居人文习惯。这既是防卫、安全的需要,又是人情、亲情所使然。
这种围合、半围合的形式,造就了组团内部的相对私密空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正在日益成为社区规划创意的追求目标。
造园占地面积应适当控制。中国造园技巧特别推崇“小中见大”的传统手法。国外一些学者也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庭院空间进行了“宜人尺度”的量化研究。他们认为,室外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
鉴于小区用地很珍贵,不能动辄辟地若干亩,搞大广场、大草坪。大而无当,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业主的负担。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小区,周边的居民对中心花园等公共空间的共享度(或称“均好性”)很差,不如将小区分为若干组团,每个组团分设小型花园和若干个庭院景观,则居民受“均好性”之惠多多。
文化艺术原则
我感到,现在应特别注意和加强研究的是小区景观的文化艺术性问题。
小区景观绝非是草树花石、亭台楼阁的简单杂乱堆砌。虽无定式,但有其高超的艺术法则。目前,各地造园水平参差不齐,既涌现了不少精

品,也出现了一些不能称为成功的作品。后者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艺术水平较差;第二类是艺术水平虽高,但有些铺张过分了,“过犹不及”,也不能算是成功。而对第一类来说,就迫切需要在提高造园艺术水平上下功夫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1 前言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观的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尊重历史的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如何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2.3保持整体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2.4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第二,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

献。
3 各类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思路
不同的道路在城市生活、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笼统地研究城市道路景观问题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城市道路进行分类,以便研究得更深入。城市中的道路按活动主体可分为车行道路、人车混杂型道路及步行道路等类型。不同类型道路因使用方式与使用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上的侧重与手法的运用上也各不相同。
3.1 车行道路的景观设计
市区车行道路(快速路)受城市用地的限制,城市中的快速路常常表现为高架与立交的型式,其道路景观设计与一般道路极为不同。
3.1.1道路形式的设计
由于快速路是在市区内,其高度、宽度、尺度设计应对城市传统景观加以充分考虑,以降低快速路对于传统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割裂,尤其是要控制快速路的高度以避免对传统建筑立面所讲求的比例关系造成破坏,必要时可采用地面式或拉开与建筑高度的差距。
3.1.2建筑形式的设计
建筑物的尺度应与快速路和谐,可采用双重尺度,建筑的上部恰恰是在快速路上运动的汽车中人的视觉范围内,因而只需设计色彩效果,而建筑的下部是慢速运动的行人视觉可及范围,可采用人的尺度进行设计。快速路形式单一,交叉口少,很容易形成单调而乏味的街景,因此地标建筑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它的视觉标志性可以成为道路景观的高潮,使枯燥的道路景观有节奏和兴奋点。
3.1.3道路设施的设计
快速路上的道路设施包括快速路照明设施、标志广告牌、信息显示牌、护栏、隔音板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不应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要注重它的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更要避免自身对景观的消极影响。
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这些空间为快速路的绿化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契机。绿化铺作的几何构图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会形成在大尺度上的景观的和谐。但也应该注意这种绿化不应仅仅是一种视觉需要,还应注意其可达性,使其成为人们游憩的场所。
3.2 人车混杂型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中人车混杂型道路又可分为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与生活性为主的道路。
3.2.1 交通性为主的道路
交通性为主的道路一般担负着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的运输,其交通流量大,通常路幅较宽。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适合性、可管理性以外,还因有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如公交车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







休闲社区景观设计


古人云:君子爱莲,才人摘桂。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式的半封闭空间。
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以自然山形水系、乔木为骨干的植物群落为主体,突出体现中国特色传统花卉,形成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园林,并具备地域性和民族性等有关的内容。
休闲社区景观设计,有哪些具体手法,我总结了六条基本的原则:
第一:地形起伏,景观控制正负零。所谓休闲社区和城市广场不一样,和纽约的金融中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首先就是地形设计。
这里牵涉一个概念,大景观的概念。从苏州园林到法国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围墙里面造院子。这些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有很大的区别,古典园林是先修好围墙再造园林,和围墙外面没有关联;而现在我们是连围墙和园子一块造。
大景观是什么?在设计地形起伏的时候,不应该建筑已经做好了标高,然后我再去填充。应该是整体的地形包括建筑它的起伏,它应该在哪个标高上景观就应该在哪里进行统一的设计。建筑和景观不光是一个朝向的问题——建筑在哪个标高都应该由景观确定,这就是大景观思路的一个基础。
第二:步道宜窄,线形宛转曲胜直。虽然不是所有的园林景观设计里面一定要用到曲线,但作为休闲的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点就很重要,步道一定要用到曲线,一定要窄。
现在,在各地都可以看见修得很宏伟的大道,这些大道都非常宽阔、非常壮观、视觉冲击力也非常大,但是作为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未来的趋向是把道路的面放窄,而且越窄越好,越窄才能越休闲,景观设计要强调给人一种

很舒适、很宜人的环境。
常常有开发商找到我们,说你们帮忙做个设计,一定要震住别人。我说你震人家什么,居住区应该让人家很放松,觉得我的家我是可以驾驭的。在办公的地方,你不穿西服打领带,你就感觉不属于这儿,但是在居住区给人的感觉恰恰不是这样——你走到这样环境里面,穿西装打领带就应该感觉不自然,应该感觉这是我的家,我应该放松,这样的感觉才是对的。
第三:广场宜小,隐形外延贵绿荫。目前国内很多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仅仅从视觉的冲击力考虑,许多广场构图非常完整,里面的每一个铺装的花纹很清楚很漂亮,但是为什么只有设计师自己欣赏这个东西?其实,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让人喜闻乐见,让整体环境得到融洽,同时允许大量的植物和地形穿插到广场中间而不是挡在外面——注意尺度、绿化和建筑的退让关系,这样的设计拿出来以后不留痕迹,设计师好像隐藏在后面,所有的东西才能够像天生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植物和建筑之间的软化,广场和建筑之间的退让关系都是非常自由的。恰恰这样的一些小广场才是休闲社区真正需要的,但也恰恰是我们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掉的,太强调设计本身的表达,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尺度。
第四:密植分层,木色秀润掩墙基。一些楼盘的设计师和开发商十分注重运用那些具备很强现代感和设计感的因素——街灯做得很现代,地下室通气口做得很漂亮,但为了它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周围就不要植物,或把植物也搞得很规整。虽然这样的环境被很多人视为时尚,但实际上并不使人真正感到舒适,也背离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做的比较好的设计,应当是两个硬质地面不相交,建筑墙基部分都遮挡的非常严密,而且可以看到绿植的分层效果,视觉上很舒适。
第五:自然坡岸,经营水景可用巧。北方地区在园林中做水景不容易,第一是水资源缺乏;第二是水的管理费用很高。很多住宅园林中的水景设计存在着问题——好不容易做了一小潭水,围了一圈是平台,或者围了一圈步道,让人沿着水走一圈,结果是什么?你做了一圈步道以后,水和步道的交界面就成了竖向的,硬的——水景反而没有了。
所以在园林中做水景一定要注重坡岸设计。景观设计就是要调动很多材料的因素,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材料的变化,来共同营造休闲的感觉。
第六:弱化通路,消防车道痕迹无。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都有一个消防车道的问题,使得景观设计很困难。所以很多景观师就像面对建筑物一样看待消防车道——这

是规划定了的,设计只是在这之外进行填缝。实际上应该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功能性的东西软化,如果能够把外面的露台、用餐等功能性空间结合进去,把消防车道结合在步行广场里面,就能够让它成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
古乐府有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提起江南,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碧波荡漾、桃红柳绿等情景,因此乐府江南从“水”这一主要元素入手,运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所谓点是指布置于楼间的小型水景,如:流水槽,小涌泉等,形式各异。所谓线是指贯穿于住宅区南北的狭长水系,蜿蜒曲折,宛如舞动的水带。所谓面是指位于绿地中央的开阔型水面,它紧邻中心活动广场,周围种植桃柳和莲等水生植物,俨然一派江南风光。
水景的冬季处理以及夏季防虫等一直是困扰园林维护与管理的一大难题,许多设计师为此对大面积的水景望而却步,针对季节问题,乐府江南规划作如下处理:冬季不泄水,保持水景景观的完整性,如有需要可采用电热泵循环加热,保证水面不结冰。夏季采用先进的生物防虫技术,种植一些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和向水中喷洒净化药剂,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为了强调“江南”这一主题,乐府江南将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元素及符号融入到环境当中,创造出新版的“玲珑花界,潭西渔隐,荷蒲熏风”等江南十景。其中“听松风处”利用园内保留的现状油松、国槐创造出娴静宜人的活动空间,松石结合犹如一幅国画,适合老年人在此下棋,喝茶,唱曲,成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项目的两个小区入口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北入口作为小区主入口,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乐府江南在此设立了一座山水盆景,一方面突出江南的特色风光,另一方面运用了“障景”的手法,使人进入小区内不能一目了然;东入口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物件,江南文人必不可少的印章作为标志物,既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又体现出江南的文化特色。综上所述,我们的设计思想是继承传统的人居文化,结合现代的造园手法,创造出"别开生面,信步江南”的中国化人居环境。





城市桥梁作为景观的照明设计
对桥梁特性的理解
城市规划网(https://www.doczj.com/doc/9a6322069.html,)8月11日消息:城市道路立交桥是城市桥梁之一,它是解决城市道路相互交差的一种交通设施。另一种是架在穿越城市河流之上的桥梁,由于其纵横交错,相互连接,本身的体量及造型特点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形象,有的甚至成为城市景观的主导,尤其在夜间。
对桥梁景观特性的理解,应基于三个方面:功能特性、结构特性及象征意义。
对于桥

梁的照明设计,应该以功能为前提,以表现结构为重点,通过桥梁本身的魅力突出其所具有的景观意义。
桥梁的结构特性
从古到今,虽然桥梁的形态各异,但结构逻辑很明确。如我国宋画中的汴梁虹桥、四川的悬壁桥,还有建于隋朝的赵县安济桥,这座长37.37米的大弧形石拱桥创造了石砌拱桥的奇迹,表达出古代工匠对力学的理解。在西洋建筑历史中,罗马的石拱桥是为人们熟知且广泛使用的形式,罗马拱桥的构造也表现出基于砌筑需求的结构形式。到了近代,钢铁在桥梁中的应用,使桥梁的结构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像苏格兰的福思铁路桥、英国伦敦的泰晤士大铁桥、澳大利亚悉尼港大桥等。这类结构的桥梁形式表现出钢梁架和肋条的繁杂组合,就像埃菲尔铁塔的结构形态一样。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钢结构拉索的应用引起了桥梁史上的革命,这种抗拉与抗压相结合的方法,使桥梁形式迈向了更纯粹的结构力学。
现代桥梁的设计有追求力学极至的倾向,如西班牙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一系列钢结构桥梁及纽曼·福斯特的伦敦千禧桥。以结构为主的桥梁设计历来是以结构工程师的工作成果为结构特性,“桥梁是工程师的作品,工程师在经济法则的制约下,在数学计算的支配下,使我们与宇宙的自然规律协调起来……”(《走向新建筑》)
我国现代城市立交桥的大部分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流的。桥的形式以柱、桥面板、护拦等基本要素构成,随跨度、交叉形式的不同,结构形式有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也有为突出景观特点对造型进行特别处理的立交桥。
桥梁的功能特性
桥梁的功能特性是桥梁建筑的目的。在城市中,跨河的桥梁和立交桥是两种类型的桥梁。广泛存在的立交桥是解决车辆间或人车间相互交叉的一种方法,因此功能特征非常明显。而跨河道的桥梁能够解决两岸间人们的往来,有时会产生超出功能的重要意义。
桥梁提供的是一种公共的服务功能,因此解决交通中与人的关系、与车的关系是桥梁功能的基本要求。在夜间,提供适度的照明以保证通行的安全也是桥梁作为交通工具的基本要求。
 桥与道路是连成一体的,道路的集合构成城市的骨骼,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系统。
桥梁的象征意义
“桥梁可谓是人类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它以独特的方式将美学融入结构之中,是和谐统一与景观精神的有形体现。”(《桥梁建筑》)一条河的两岸有了桥,彼此相互连接,相互拥有了对岸,一辆车跨过某一大桥,表示其进入了另一个区域。桥的连接使桥的重要性突显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