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归语文本色提升语文素养

回归语文本色提升语文素养

回归语文本色提升语文素养

034

JiaoXue YiDe

教学一得黄春华

回归语文本色

提升语文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大量带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郎朗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少了……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那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怎样回归语文本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落实字词教学,扎扎

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都因许多花里胡哨的安排,而忽视了字词

的训练,在课堂上没有花时间去纠字音、辨字形、解字词。特别是在中高段,字词教学都被忽略了。

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却单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孩子们一起轻轻松松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落实字词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理解字词的意思。在字词学习环节听写生字时采用的方式是教师用生字组词,学生边猜边写;指导书写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指导写好字的主笔;理解词语“成熟”时,则引导学生用该词造句,以此检测并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薛老师一样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我们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提高呢?

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一堂语文课,不管你如何设计,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把基本的字词撇开而单纯地进行人文教育或任何名义的其他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异化,都是有悖于“本色语文”的。

二、体现以读为本,完完

全全教语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语文课没有郎朗书声,犹如鱼儿没有了水,只有“熟读”才能“精思”。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教学《迷人的秋色》时,我分不同层次、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次朗读这篇优美的课文。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字词,找出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事物;细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课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悟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课文美在哪儿;有感情朗读,要学生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学生在多次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

优美,同时也明白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至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于无形之中。

三、构建“语用”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性学科。学语文、用语文就是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指向语用。在教改、课改盛行的今天,“语用”这个词在语文课堂中正被广泛关注。“语用”理论的引入,再一次指导语文教师们如何从过于关注文本内容的窠臼中跳出来,从而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强化语文实践,最终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文本,以“记者发布会”的形式组织《詹天佑》的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令学生产生惊奇感、陌生感、意义感的教学手段,设计了三次语言活动:一是,假如詹天佑要举行一场“京张铁路开工记者招待会”,要回答记者的问题,你是中外记者中的一员,你会问詹天佑什么呢?二是,假如詹天佑举办一场“京张铁路竣工记者招待会”,要回答记者的问题,你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三是,你觉得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了如此充分而行之有效的语言活动,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丰满。于是,学生的随堂练笔亦妙语连珠。魏老师就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会问、会说、会写,构建了高效的“语用”课堂。

四、结语

总之,要想回归本色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省时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东县城区第四完全小学

新课改下语文课要教出本色

新课改下语文课要教出本色 发表时间:2015-09-21T13:57:18.93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潘平[导读] 江苏省灌云县穆圩乡王堆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的唯"新"、唯"奇"、唯"美"似乎成为很多观摩课、研究课的评课标准. 潘平(江苏省灌云县穆圩乡王堆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2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6-027-01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的唯"新"、唯"奇"、唯"美"似乎成为很多观摩课、研究课的评课标准,很多老师绞尽脑汁变换招数,热衷于推出新形式、新花样、新手段。确实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一,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内容庞杂,课件繁杂。 第二,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第三,杂。是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 第四,碎。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由于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 第五,偏。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但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都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还应做实实在在的探索,上好原汁原味的语文课。那么语文课怎么才能教出本色呢?以下是我个人一点的看法。 一、立足文本,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感悟、积累和运用等实实在在的语言实际活动。一堂真实本色的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积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挖掘文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感情,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探究重在立足文本。 二、双基训练,回归本色 首先,"双基"属于语文素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其教学任务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形成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次,"双基"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适当的"方法",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因此,"双基教学与训练"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回归语文本色。 三、以读悟文,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诵读,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朗读,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因为,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思想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教材,对语文教材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重要路径。 四、文道结合,回归本色 "文道结合",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求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体现"文道结合"。在课堂上,我非常注意从各方面渗透这种"文道结合"。小到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表示亲昵的动作,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大到一次鼓励性的评价,一次响亮的掌声,一次巧妙的辩论……。使课堂,注重个性生命的生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建立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有序的竞争中,激励了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回归本色。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应该是简朴的。简朴就是简单、朴实,不花哨,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追寻本色原课堂。"豪华落尽见真谛,铅华洗却见本色。"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四川安岳实验中学王瑞霞 语文课的目的究竟为何呢?就自己而言,从上小学开始,就被教着如何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思想。年幼的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虽然觉得无聊,却以为语文课就是这样,以致对语文的兴趣几乎全都丧失。如今,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常感受到学生对语文的厌恶,许多学生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 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教学生呢?暑假期间,看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 作者开篇就提出语文课的异化:语文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 对于本色语文,作者提出3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在此,作者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对于任何学习来说,兴趣的力量往往是最大的,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它又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兴趣是促使一个人行动的内部力量,它可以让人不眠不休地去探索一个问题却不觉疲劳,让人付出许多而自觉值得。 很明显,作者对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认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当然,要注意的是,基本任务是一回事,考查教师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学生是否学到了基本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是另一回事。基本任务的认定完全正确,而考查方法仍只是考试,这仍改不了其异化的本质。因此,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一个具体的效率标准。例如,要尽快改变让一份高考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效率检测的状况,改变高考试卷仅仅为选拔高校新生的功能。 有了标准,也有就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去完成这个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亦要找寻画方画圆的规与矩,也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作者说,这个规律有着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 养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快、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就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不要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阅读教学本色回归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快、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情绪激昂的讨论、合作,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泛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笔者觉得语文教学就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不要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遵循着这样的准则,语文以本色的面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语文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真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通过国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的瑰宝,表现了我们民族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从古至今无数代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受无数世人所瞩目和敬仰。国学知识教给学生们,不仅让他们学习道德

伦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同学们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为自己是中华名族的子孙后代而自豪,增强学习母语、热爱母语的热情。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的文献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我觉得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人们都生活在群体中,我觉得做人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交友观,这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我给同学们讲的第一个国学知识是交什么样的朋友。早在二千年前,孔子对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了明确的定义。一个人的成人和成功很关键的一点是与什么样的人是朋友,他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对你的人生有害的,甚至会毁了你的一生。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一生中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你的朋友,会决定你以后走什么样的路,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朋友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让你走上坦荡的正路,他也可以误导你走上邪路。因此,一个人交友很重要,我让同学们分析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朋友该结交,从而分析正确的交友带来的力量以及错误做法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交友观、价值观,以及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动力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学习心得 非常感谢教育组给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在今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几天的观摩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用心领略,静心感受。这些作课教师,或幽默机智,或俏皮可爱,或真诚朴实,或洒脱大方……他们的课堂也异彩纷呈,如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高山流水之韵不绝于耳;湖南贾峰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异域风情之美尽收眼底;安徽张文花老师的《数星星的孩子》,循循善诱中折射出童真童趣;甘肃张玉栋老师的《落花生》和广东皮涛老师的《中彩那天》,朴实无华中蕴含着育人的隽永和深意。总之,所有的课均从不同角度和处理方式上体现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导向,即扎扎实实地学,将听说读写融入课堂全过程;真真切切地悟,紧抓文本关键处,联系实际谈感悟。 评优课结束后,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对这次的17节阅读观摩课作出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总结,他说:这次的课表现得语文味更浓了,读书更扎实了,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更鲜明了。听着这话,我不禁在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阅读指导——读有“味”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

语文教学应如何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应如何回归本色 发表时间:2015-03-31T14:34:12.9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月总第144期供稿作者:汪晓华[导读]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繁杂化甚至热闹化的倾向,特别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尤为严重。汪晓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一小333000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繁杂化甚至热闹化的倾向,特别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尤为严重。有时为了强调学科融合,教师就引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种形式想让学生活动起来,结果却丢失了语文教学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句话,语文课少了语文味,失去了语文本色。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什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语文的基本 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回归语文教学本色,让真实、美感、灵动成为语文本色教学中的三大亮点。 一、“真实”即语文教学就要平平淡淡、扎扎实实地教。 王松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课应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强调动情朗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书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培养语感的目标。 我有幸听到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感触颇多,这的确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王老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不断与文本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展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默读圈划后,“协调有序”这一关键词自然也在交流中提出。教师顺势而问: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回答:“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教师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提醒学生: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课文中是如何说“协调有序”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文本,找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为了让学生了解更深入,教师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我们加入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学生在老师引读下读文。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通过读、品、悟,把字词教学融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同时真实地再现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出语文本色教学的特点。 二、“美感”即在语文教学中体会语言的美感,品读文字的精妙,积累语言。 同样是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紧扣文中的“美”为主线,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全文设计流程如下:1.激情导入,感知美。教师以一段深情的语言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激情入题。2.围绕风景,寻找美。学生在快速读、默读中思考: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教师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3.品读体味——欣赏美。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①一位上了年岁的人“整”搭石,②一行人“走”搭石;③背老人“过”搭石”三个内容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美(反复创设真实情境,体会画面美);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美;结合上下文,感受人性的美、人情的美、民风的美。4.回归整体,表现美。5.升华情感,传播美。其中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一段尤为精彩,教师引导学生扣住这两个重点词语,想像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想象出“我仿佛看见了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一圈圈地散开,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等意境优美的画面。教师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他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接着,教师小结:“真美,这既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是一首清丽的诗。”整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词语描绘出的如诗如画般的意境美,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色彩美。 三、“灵动”即语文教学中充满了灵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鲜活的个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此,教师只有自己先深入读懂文本,“披文以入情”,课堂中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妙语如珠,充满灵性与智慧,才会灵活恰当地引导学生课堂中的各种生成问题。如一位教师板书课题之后问:你们读了这个课题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句话说。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红军长征很艰苦,没想到一个学生却说:“感到两个字,很长。”其他学生大笑,教师很从容,说:“他说很长,你们知道长是指什么吗?”这时有学生说25000里的路很长,有学生说时间很长,历时两年。教师就势引导:那么,书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长征很长呢?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仔细找一找相关语句。这位教师独具匠心地将课堂生成问题当作有效资源利用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反复阅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明确“以学生为本和以文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统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让真实、美感、灵动充满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本色”成为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回归语文的本色──名师给我的启示

回归语文的本色 ──名师给我的启示 曾经观摩过几位全国语文教育名师的示范课,最近又读了一些他们的课堂实录,通过对名师们的课例研究,我清楚地看到了普通教师和名师的差距。名师们对文本有个性化的解读,能从容娴熟地驾驭课堂,独具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教师与之相比,难以望其项背。学名师,找差距,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力争在名师的引领下,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教书匠蜕变为研究型教师。回归语文的本色,这是名师们共同的追求。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教,名师们身体力行,为我们奉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下面我就谈谈名师异于普通教师的几点教法。 一、平实的教学开端 案例1 于漪老师执教《拿来主义》,开头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先看第一节,请同学们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什么主义?(指定学生回答) 师:首先是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不对?(板书:闭关主义)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看,这一节的重点是在哪里?(学生集体回答)师:重点是批判“送去主义”。(板书:送去主义) 上课伊始,开门见山,紧扣文本,直切主题。于漪老师的开场戏质朴、自然、实用,一开始就直击拿来主义的反面“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导学生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二、细品语言的味道 案例 2 黄厚江老师执教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有一个教学片段就是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多”: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写了几个“多”?(板书:多)生1:找到很多描写时间的词。 师:这些表现时间的词有何作用? 生2:成为全文的线索。 师:这个“多”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

生3:文中写色彩的词语多,比如,“树绿了”。 生4:描写多,抒情多。 师:从句子长短来看,文中长句多还是短句多? 生(齐):短句多。 师:再从修辞的角度看,哪些修辞手法运用得多? 生(齐):拟人,比喻。 师:从整篇文章来看,用比喻的句子多还是不用的多? 生(齐):不用比喻的多。 师:总体来讲,这篇文章口语化的语言比较多,虽淡却淡得好。那什么样的语言淡得好呢? 生(齐):淡而有味的语言。 师:这篇文章的“味”体现在把口语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融合得天衣无缝,长句和短句又结合得这么好,也增加了语言的味道。当然,更重要的味道就像吃葡萄一样,我们还要慢慢地欣赏。因为语言的“味“不仅仅在语言本身。 黄厚江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多”的教学环节,简洁高效。从词语所起的作用、长短句的不同效果,到文章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的“淡而有味”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高效的精读训练 案例 3 余映潮老师执教杨绛的散文《老王》,通过“精读训练”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余老师的“精读训练”是通过“话题”来展开的。首先,给了学生四个话题,每位同学可以自选一个话题作为自己重点研读分析的内容:①第一段表达作用欣赏;②铺垫手法欣赏;③详写部分的语言欣赏;④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 这四个话题,就是余映潮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明了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这四个话题,覆盖了全文的内容,覆盖了高层次阅读欣赏能力训练的不同侧面。不是随意设问,也不可简单作答,每个话题的研讨都带有训练的力度,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上升到了“文学欣赏”的层面。师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欣赏能力的训练。 在给了学生8分钟思考的时间之后,余映潮老师又对学生提出了动笔写作的

回归本色

回归本色,平淡扎实,简单轻松教语文 洪岗小学\张光军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第一,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所以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和有效。 第二,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许多是虚假的反应,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为了应付场面,有时不得不故作姿态,故作矫情。现在课堂上很少看到那种会心的笑,爽朗的笑,发自内心的笑。老师和学生缺少激情,这种情况令人不安。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片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 第三,杂。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线。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还有一些好像是语文活动的东西也塞进了课堂,耽误了教学时间。比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电视访谈、实话实说,等等。这些形式偶尔为之也可以,但需要严格控制时间,且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只是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就必须回归本色,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之路,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本色;大道至简;激情;勿本求实 时下,“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已经成为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共识。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追求“真、纯、实、活”的语文教学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做法。

一、冗繁削尽,大道至简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课题是《老人与鸟》。内容讲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赢得动物信任的故事。为了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彩纷呈,上课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图片,一会儿组织小组讨论,一会儿来一段内心独白……教学环节繁复,课堂气氛热闹,像一场多幕大戏。这堂课上教师导演、主演及剧务等各种身份集一身,而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观众。 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这堂课的教学: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为什么通过老师的教学,让人有了支离破碎,雾里看花的感觉?经过分析,我觉得主要是作课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到位使然。这位教师把语文课弄得太繁杂、太花哨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应该是学习语言,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凭借简约的教学内容、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环节设计的简单化,力求每节课上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朗朗读书,细细品位,默默思考,交流碰撞,读写结合,让课堂彰显浓浓的语文味。 二、身心投入,情满课堂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

回归语文本色

回归语文本色专题实验反思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专题实验启动以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实验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水平、综合学习水平都比过去提升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阅读潜能的开掘。通过实验,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教学观点的更新,课程意识的提升,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让语文课堂表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落实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锈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可真正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有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二、形式闹。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并发的火花。 三、训练杂。因为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展开,因而另一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双基偏。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因为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学生,廉价表扬,普通肯定。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说明我们还缺乏辨证观,常常容易情绪烦躁,急于求成,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

回归语文本色

回归语文本色 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说、多问、多写,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论文网/3/ 一、净化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多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可能更专注于对文本的解读,对基础知识的归纳,对文化常识的拓展,而忽视了学生对作品最原始的情感体验,对文字最独有的体悟,对作品产生的最深切的心灵共鸣。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从对作品的反复诵读中得到的。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深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文字美、意蕴美,丰富自己的文学体验。诵读,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米作仁先生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诵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诵读更能使人感受。”其实,笔者也想说,诵读就是用声音把躺在纸面上的文字立起来,使其变成立体可感的画面,变成动人心弦的深情印在我们的心里。 笔者很清楚地记得自己教授李煜作品《相见欢》的情景。 那节课的开始,笔者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笔者提出

了一个问题: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你此时的心理感受,至少用到词中的一处内容作依据。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某女生是个乐于表达的学生,她说:“老师,我的感觉是‘痛楚’。这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和‘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两处可以明显体会到。”笔者说:“你具体说说。”她说:“举头望明月,滚淌而出的该是无尽的思乡之情,但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的亡国之痛定会超越这种乡情而肝肠寸断,一江东流的春水又怎能淌尽他无边的痛楚呢?”同学们对她的回答报以掌声。接着笔者又说:“那好,你试着读读这首词,注意这种‘痛楚’的表达,尤其是你提到的两个地方。”毕竟是初读,在她动情地诵读时,笔者注意到她在重音处理和语气的舒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读毕,笔者问:“同学们感觉她读得好吗?哪个地方处理得好?为什么?哪个地方处理得还不够好?怎样会更好一些?”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表达、试读,互相之间不断地进行纠正,有的地方,学生还要求笔者范读。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对文字的体悟不断丰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不断深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纵情地高声诵读,这种投入足以令人感动。其间,笔者适时地让学生来读,然后仍会追问诸如“你在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声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你觉得他读得好吗?哪里最好,为什么”“你同意他某个地方的声音处理吗?你会怎么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在诵读中深入领会诗意,体察情感,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 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持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就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让我们的教学“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 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而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想想,我认为:在恰当使用多媒体习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基础,训练扎实,效果落实。特别是低段教学我个人认为能够从以下三点去做: 1、教学内容简单。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要达成这个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在二年级低段的教学中我认为识字教学很重要,首先得让学生会认会写。 2、教学环节简洁。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3、教学语言简明。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中。 二、琅琅的书声充满在语文课堂上 当前就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在二年级我们就要在字词的训练中整合到句段中来。让学生学会读,喜欢读,能够简单去引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课文,领悟课文的含义,表达课文的深意。(真实的内心感受,尊重儿童的感受) 三、率真的儿童味溢满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 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 乎太过平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索然无谓,课堂成了教师"唱独 角戏"的舞台。这样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是格格不入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第一,课前自学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告诉我们的。怎样达到这一境界呢?捷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对于语文来说,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的方法是教给学生读书。 以前,我们大部分老师布置的预习一个样,上课一个样,课外阅读又一个样。结果,学生学 了十几年的语文,到底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以至于 有许多有识之士经常在各种场合呼吁:一定要改变语文教学高校低能的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 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知识学不胜学,记不胜记。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如:我教《杨修之死》,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不但弄懂曹操为什么把杨修 杀死、为什么又要厚葬等问题很感兴趣,对《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互相答辩,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情节,学而不厌地研讨《三国演义》,在两个单位时间内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与重点,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重要典故,拓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谚语和歇后语,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 的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时间在静静的阅读、感情的朗读、激情的辩论、快乐的研讨中过去了,学生还是乐不知返。相反,有的老师认为不预习也能上课,结果,课堂上学生第一次接 触文本,读通课文用了半节课,学新字生词又花了半节课,对课文的理解又花了一节课,结 果两节课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很肤浅,没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研讨和拓展了。 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养成 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第二,当堂训练是课堂高效的“高潮”。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 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 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 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 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如: 《故乡》的训练重点是见到故乡时的描写与记忆中的故乡又什么不同。这样定好训练点,便 于课堂中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练到点上。 此外,利用课堂练习竞赛、学生互出错题卷、年级阶段性检测、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定量检测,这个检测还是以教师所定的学案为蓝本,对学生学习过 程全程监控,起到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作用。

回归本色彰显“语文味”

回归本色彰显“语文味”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语文课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就必须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来的味道,特别是读得有“味”。在课题研究中,我结合我校情况,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中,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学习是实践的过程,学生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体验、思考,他们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而“读”,充分地“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也是彰显语文课的语文味的重要手段。 一、保障课堂的读书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创设阅读的空间、氛围,让学生从容不迫地主动地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就要求学生用15分钟时间认真实行完成“预习三步曲”——(一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自学生字词;二读文,准确、流利读课文,注意停顿;三读文,赏析句段、试结合注释理解。)在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后,我再指导学生按节奏美美地读,让学生努力把课文读准确,并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指导理解文本时,我再结合重点句子,难读的句子,细致地指导学生断句,美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最后让学生齐

读课文,并展示读的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读,对课文的内容也水到渠成地把握住了。课外拓展了相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学生读后,课堂上再给时间让学生交流读后感,学生的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阅读的效果显著。 国外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在小学阶段,学生获取的知识中80%来自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把预习、指导、训练、评价、拓展与“读”把握好,这样才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课上要读,若一读到底,且书声琅琅地一读到底,学生会乏味,会感到阅读的枯燥。若灵活改变阅读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读书,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有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方式,他们会很乐于阅读,并会阅读,这样学生会很好地在读中感悟文本。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根据学生特点和文本内容,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大声读,或默读,或低声吟读,或跳读,充分感知文本,再指导学生美读表达中心的句子,分角色地朗读父母对“我”的第一首诗作评价的句子,从而引导学生很快地在读中感悟文本。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很多学生把过去学过的字词忘记了,写作文时错别字很多,言之无物;欣赏好句时找最简单的一句,写体会言辞贫乏,一句起两句止,看法肤浅;写作文抄袭的多,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少,空洞乏味……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水平水平,对他们的阅读方法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这样阅读才会有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