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兼及民俗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建构

陈志勤

内容摘要: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梁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梁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文化;民俗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陈志勤,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0]01-0024-10

由于钱南扬1925年对宁波梁祝古迹的考察,以及之后的对梁祝故事的收集和研究,因此一般认为有关梁祝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1930年钱南扬编辑了《祝英台故事专号》,他在这个故事专号的《祝英台故事叙论》中说:“材料是已经收集了不少,然而竟研究不出什么来”,但“话虽如此”,钱南扬最后还是从“原始故事的臆测”、“故事的增饰附会”、“故事的流布”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①而这样的从故事的起源、演变、传播等几方面来研究梁祝传说的方法,也就成为后来研究梁祝传说的一种模式。始料所不及的是到本世纪初,因为邮票首发、非遗申请而引发的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这种引经考据的研究方法,其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国家、地方的文化政策和经济发展。

正像刘锡诚指出的那样,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传说的反封建主题和梁祝的爱情悲剧上了。②无论是在文学艺术性的剖析、社会政治意义的诠释还是在民族文化的认识等方面的研究上,可以说都以“是否反映抗争封建婚姻”这个价值观为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学术研究中试图从现代社会的意义、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梁祝传说,反封建主题渐趋淡化。这样的趋势也体现于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改编和创新上,均是对爱情主题的重构。

纵观梁祝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社会性的建构,所谓“传统”的发明和“传统”的创造的事实。③对于“传统”,人们一般以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文化的、社会的连续关系来进行理解,但是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欧美学术界对这样的“传统”观展开了反思,而后在1983年,因E.霍布斯鲍姆和T.兰格所编的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一书的出版,使问题有了一个归结。该书经常被英语圈的人类学界和民俗学界提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④也因为此书,“传统的创造”一词成为日本民俗学界的流行语。正如E.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的第一章导论中所说的

那样:“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⑤

对“传统”的再思考以及对“传统”发明、创造过程的考察,都让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学术研究者和艺术创作者在对待某事物的过去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历史的、社会的建构之中,有可能成为“传统”和“民俗”的再发明、再创造的行为者。如英国历史学家普赖斯?摩根在论述威尔士文化特性的创造时指出:“那些注意到衰落现象的学者正是重新创造过去的人,对这一事实并不存在严重的分歧”,⑥让我们注意到当我们要挽回一段衰落的过去时,其实已经是在创造历史了。在美国学习民俗学多年现在芬兰研究民俗的日本学者岩竹美加子,在论述“作为历史的、社会的建构的民俗学知识”时提出:“民俗学者把民俗作为从过去而来的遗留物进行收集、记录、分类的过程,其实存在着建构了我们所认为的‘民俗’和‘传统’的一种现象”,⑦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可能带着先验的主观意识来建构“传统”和“民俗”。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也许会成为“传统”和“民俗”的发明、创造的行为者时,我们就有可能在观察社会现象时看清事物的本质,就有可能在描述社会事实时多承担一份责任。如此考察近年来对民俗研究和社会实践带来很大动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我们不但要回顾过去的“传统”、“民俗”被发明的过程,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在的“传统”、“民俗”被创造的状况。民俗研究者有了这样的自觉,才能够客观地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有效利用。

本文试图以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为基础,把现在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祝传说”作为一个事例,探讨民俗文化的再发明、再创造的过程和结构,具体是阐明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揭示在新的社会时期还在不断地建构新的“传统”、新的“民俗”的现状。

一、从“反封建”的梁祝到“爱情悲剧”的梁祝

在梁祝传说的研究中,一直以来似乎存在着这样的两个认识:一是“千百年以来,梁祝故事以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为主题,深受人们的喜爱”;二是“二十世纪以来(或者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学者以梁祝的爱情悲剧宣传反封建婚姻”。关心和研究梁祝传说的人,对这类句子应该是司空见惯了。似乎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主题是依附于传说本身,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同时对梁祝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以梁祝的爱情悲剧宣传反封建婚姻这种明确的目的。但是,如果考察一下有关梁祝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诠释梁祝主题为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并不是千百年以来或者五四以来就存在的,而是解放以后1950年代在戏曲改革背景下才开始出现的。

钱南扬在《祝英台故事叙论》(1930年)中对最初的祝英台故事作了推想:“有一个女子乔装了男人,到学堂里去念书。后来爱上了一个男同学,却又不肯说出自己是女子,一直蹉跎下去。父母不知就里,将她另许了人。及至男子知道她是女子,要想订婚,可是已经迟了。结果,两人都郁郁而死”。⑧以这样的五句话概括之,其情节非常简单。至于入墓、化蝶等情节,认为都是后来加以附会而形成的,这一点也是后来的研究者一致认同的。在钱南扬的推想中,提到了女扮男装求学,却并没有提到父母反对婚姻一说,只说“父母不知就里,将她另许了人”。所以,为钱南扬的《祝英台故事集》作序的容肇祖,他当时的理解就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有关女扮男装享受教育的故事,在文中他还专门对女扮男装的历史进行了考证,最后他把这个故事提高到“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民间对于妇女的见解、以及其他历史上妇女的问题”这几个认识高度,⑨但仅此而已。

而在开始梁祝研究之前,1906年浙江嵊县“小哥班”已将《十八相送》、《楼台会》搬上舞台。扮演梁山伯的越剧著名演员范瑞娟在回忆解放前《梁祝哀史》所塑造的梁祝人物性格时,认为祝英台时而躲躲闪闪、时而轻浮浅薄、时而薄情寡义,而梁山伯时而刁钻浮滑、时而呆头呆脑、时而翻脸无情。⑩当然这是以解放以后的评判标准而发的认识,如去掉其中的褒贬之意还原事实的描写,两人的性格可能比较符合上述钱南扬所推想的情节。1926年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拍摄了无声电影《梁祝痛史》,后来人的评论(1934年)也只是非常保守地指出:“真正能代表平民说话,能呐喊出平民心底里的血与泪的,唯一只有这些生长在民间流传在民间的通俗故事”。(11)用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话来说,“那时候打本子,思想意识是不太讲究的,可也提倡反映生活”,而今天(1960年的谈话)的上演剧目都是有政治意义的。(12)

从《梁祝文化大观?学术论文卷》、《梁祝文库?理论学术卷》(13)所收的论著来看,王亚平的《民间艺术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0年7月)一文是最早与“封建”挂上钩的,指出了梁祝“婚姻是不自由的”、“是封建婚姻的一幕大悲剧”。(14)其后,何其芳在《关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1951年3月)一文中,揭示了梁祝故事的意义是“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的要求”,并提示了梁祝故事本身的斗争性与反抗性。(15)在他们以后的一些有关梁祝的论著中,且大都是文艺界人士的论著中,就开始大量地出现反抗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反抗封建礼教、反抗封建势力、反抗封建制度、反抗封建社会等等语句,突出了梁祝故事的反封建意图。

从周静书的《百年梁祝文化发展与研究》一文中,让我们注意到了这种政治性意图的背景:一是建国初提倡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半年后颁布的新婚姻法,一是建国初党和政府对于文化遗产、文艺、戏曲的一系列政

策方针。(16)《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于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新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是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坚持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原则。同时,1949年7月中国文联成立,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建立,在改造文艺、批判地接受文化遗产、改革戏曲的背景下,文艺界就开始出现推陈出新创作反封建题材作品的热潮。范瑞娟在回忆1951年春剧本改编时就提到,她当时参加的越剧试验剧团对《梁祝》进行了再创造,为剧目定下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学剧本,鲜明地突出了全剧反封建的主题思想。(17)张炼红的《从民间性到“人民性”:论述戏曲改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一文,以越剧与川剧的梁祝改编为例,也揭示了在五六十年代戏改背景下确定“反封建”主题的事实。(18)而在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的研究中,认为“五四”文化人是否定戏曲的,安葵在《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文中指出:“‘五四’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五四’精神并没有对戏曲发展发挥多大的作用”,也认为50年代以后“经过改革的戏曲作品更强调了反封建的主题”,并作为一个例子提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19)

所以,应该说梁祝传说的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主题,并不是在过去的历史上就成立的,而是在建国以后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具体地说应该是在戏曲改革的背景之下,主要是来自于文艺界人士的一种政治性的诠释。上面提到的有关梁祝反封建主题的两个认识,使我们在研究中模糊了时代的进程、淡化了政治的色彩,并混淆了民间的声音与研究者、创作者的建构。由此看来,苏力在《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一文中,虽然指出了梁祝本人要求婚姻自由的说法并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文化人重新解读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但对于“是近代社会变迁背景下现代中下层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重新解读”这个结论似乎有待商榷。(20)在陈勤建主编的《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

产文化空间》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少学者将两人至死不渝的爱情作为反封建的主旋律宣传,是有巨大的积极的时代社会意义的”,(21)而关于这一点似乎也需要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加以说明。而且,如谭先达、罗永麟、莫高等所认为的北宋明州知事李茂诚歪曲、篡改民间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等观点(22)也难以成立。因为这个主题并不是来自于那个时代也不是来自于民间,因为我们无法以解放后确定的主题去要求过去历史上的人物。对于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还是1930年容肇祖的分析比较客观,他认为民间传梁祝故事甚多,而说祝梁忠义的很少,所以,“由此故事,亦可见士大夫和民间的见解的差异了!”(23)

1950年代戏曲改革中确立了梁祝题材戏曲的“反封建”主题,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政治意识,一时间成为一个定论和一种价值观,是评价所有与梁祝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也是之后特别是1980、1990年代民俗学界研究梁祝的一个前提。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在很多学者的论著中,都把梁祝爱情故事作为一个反封建的题材来对待,其中祝英台争取自由恋爱和女性自由的典型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并指出似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挣脱旧思想束缚,而最后她自己却没有摆脱这个束缚。(24)

梁祝传说已经不是代表民众意识的民间传说了,而是成为代表政治意识的一种“国家传说”。在新的社会时期,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之下,“反封建”主题已经不合时宜,需要重构梁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其中,可举例的有陈勤建、郑土有等人的新的解读,认为梁祝传说反映了求知欲望、婚姻模式、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理念。(25)因为时代的不同,新的价值发现不可能像“反封建”主题那样众口一致,已经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色彩,当然,这些新的价值发现都有待于社会和实践的检验。2006年,梁祝传说登录于“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内容介绍时也已经只字不提“反封建”了,取而代之的是梁祝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的定位。当“反封建”这种价值观在新的社会时期已经显现过时的时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为这个梁祝传说成为新时期的“国家传说”提供一个有效的归结。

二、从“经典”的梁祝到“非遗”的梁祝

梁祝研究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很多研究大都是以一个时有时无、似有似无、很具“经典”意义的梁祝传说为基础和前提而展开的。说它时有时无,是因为有时在研究过程中不需要介绍文本内容;说它似有似无,是因为即使有文本内容,也不需要注明文献来源或采集来源;说它“经典”,是因为可以用这个时有时无、似有似无传说为价值尺度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在研究者的心目中似乎存在着一个称之为正式的完整的传说,或者称之为原型的、本源的传说,有时还称之为原初的、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传说。

从上世纪80、90年代的一些研究资料可以表明,似乎存在于研究者心目中的这个梁祝传说,明显地被认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体现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这个主题的;二是具备如求学、逼嫁、祭墓、化蝶等基本情节的。这些研究大都从这两方面为衡量标准,对其他的传说内容、其他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和评价。对于反封建主题,如上所述,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在建国后被建构的事实,很难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标准。而那些内容各异的基本情节,在没有界定某一文本的情况下,难以成其为价值尺度。在《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一书中,记述了2005年春节在沈阳地区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问卷中有“最能体现传说原汁原味的方式是什么”的提问,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认为:大众传媒制造出的文化商品对原有文本进行了大规模改动、受众被动接

受故事的过程中,原有故事情节遭到了严重破坏,原汁原味的故事处于濒危境地。

(26)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什么是“原有文本”?什么是“原有故事情节”?“原汁原味的故事”又在哪里?

这个在研究中不需要说明传承地和传承人群,或者不需要界定史料来源和文本信息的“原有文本”,从严谨的传说研究方法论来说,好像有点不着边际,似乎缺失了其地方性色彩。但在研究者的心目中,大而广之是在国民的心目中,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而这个“梁祝传说”并不是直接来自于民间社会,而是在探求最初的故事情节到探求最早的传说原型过程中,被几代梁祝传说的研究者们所发明和创造的,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情节的归纳和概括。

二十世纪初,钱南扬对“最初的故事情节”作出了一个推想,这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他从当时所收集的来自各地的传说、唱本等资料所做出的这个推想,是把认为是后人附加的复杂描述去掉而回归于简单情节的操作,通过从空间差到时间差的转换,对普遍被各地所采用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抽象出了一个认为是被各地传承和认可的“最初”的“梁祝传说”文本——我们暂且把它当作一个文本,因为这个文本其实成为后来人们心目中“经典”的“原有文本”的基础。这个抽象出来的“梁祝传说”已经脱离了地方传说的性质,具有涵盖各梁祝传承地共同传说的广泛意义,所以,对传说的史料来源和文本信息的说明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初稿成于1964年的罗永麟的《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虽然没有形成文本样式,但也用同样的方法归纳了基本情节的次序:“避婚?求学”、“草桥结拜”(或“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思兄”、“劝婚?骂媒”、“楼台会”(或“祝庄访友”)、“闻耗”、“吊孝哭灵”、“逼嫁”、“祭坟?化蝶”。(27)王志冲在对《中国梁祝》和《朝鲜梁祝》进行情节

比较的时候,也许已经注意到究竟以什么来作为《中国梁祝》的问题,最后他是以罗永麟的基本情节次序为基础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但他指出“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代表性的梁祝故事”,罗永麟的归纳所根据的是《祝英台小传》和民间戏曲说唱资料。(28)

至2006年,梁祝传说被登录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个具有权威意义的“梁祝传说”文本终于现世:“晋永和七年,会稽有个善良纯朴的书生梁山伯,上虞有个聪明貌美、女扮男装而远出求学的小姐祝英台,二人到杭州同校读书。山伯秉性憨直,不懂爱情。二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结成异性兄弟。后英台奉父母之命回家,在送别山伯时,反复吐露爱情,但山伯毫无觉察。后来,山伯回家时去拜望她,知道她是女子,才要求父母遣媒去求亲。英台在父母之命的压力下,被迫许配马俊,但她仍钟情于山伯,山伯因自己贫而祝家富,又为势利的祝父所反对,终气愤吐血而死。英台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墓侧,便前去拜祭。那坟墓裂开,她奋力跳进,墓便合拢,终以殉情而死”。(29)如果跳过自钱南扬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把这个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梁祝传说”的故事情节,与钱南扬所推想的故事情节进行比较,当我们将一些修饰、描述剥离以后,不难看出除了最后的“祭墓”以外,其故事情节基本是一致的。这其实为我们回答了一直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梁祝传说的“原有文本”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对这个“原有文本”,人人“心照不宣”,即使不说也能知道,不仅存在于研究者的心目中,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渡边明次通过有335人参与的“中国人眼中的梁祝”的问卷调查,并实地走访了6个梁祝读书处和10个坟墓所在地,得出的认识是:“大体上看过一遍之后发现,虽然各地的梁祝作品多少会带有一些地方特色,但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或者说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完全

被大家所接受的”。(30)而这样的基本情节究竟来自何方,除了在钱南扬推想开始的梁祝研究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个侧面的线索之外,《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一书中呈现的另一份资料,也许又给了我们另一个侧面的线索。这是2002年11月在宁波梁祝公园对83人所作的问卷调查,对“是否能讲梁祝传说”的提问,其中有40%回答会讲梁祝传说,而要求简单讲述故事梗概时发现,大部分是来源于越剧和电影的影响。可见,这样的“原有文本”的“原有故事情节”,与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唯独缺失的是我们一直标榜的与“民间”、“民众”的直接关系,至少我们无法明确说明这个“经典”传说源于何方。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民间传说和戏剧艺术的互为影响,已经是很难说得清楚了。

在梁祝研究中没有注明出典的梁祝传说,或者在通俗读物中没有说明来源的梁祝传说,我们可能会怀疑其资料的可用性和可考性,但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梁祝传说”,就可以成为消除这种疑虑的一个有力证据,因为它发布于国务院这个最具权威意义的机构。一直以来存在于研究者心目中的“梁祝传说”,如有表述也是有简单有复杂、有平铺直叙有修饰渲染,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梁祝传说”——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文本,也许会让这些“众说纷纭”归于“异口同声”。似乎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经典”的“梁祝传说”,最后以这样的方式“显山露水”,它足以成为一个最具权威意义的文本。而这样的“梁祝传说”,早已经脱离了地方传说的性质,在各地所收集的传说、故事中是很难找得到的,因为它也许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历史典籍和戏曲资料的概括和归纳。

而对于原型的、本源的传说,或者原初的、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传说,最近的研究表明已经倾向于“难以探求”的观点。如刘魁立从传说发生学探讨传说

“原地”的角度(31)、蒋尧民从传说的广泛流传和众多文本的角度(32),都指出了寻找传说发生、传说原型、故事本源的难度。或许我们能够找出一个比较而言较早的一个文本,但要确定这就是原型和本源是非常困难的。即使理想化得能够得到一种确认,也必须经得起考古和史料的不断发现、证实。如果从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变异性、“传统”和“民俗”的发明和创造等方法论上来探讨,或者从各个时期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等经验论来探讨,要找到原初的、本源的传说,或者要确定正式的、完整的传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要说原汁原味,各地的口头传说可能更具有原汁原味,各地的口头传说甚至都是原汁原味。

在日本民俗学界有一个著名的传闻。因为柳田国男在明治四十三年自费出版的传说集《远野物语》,岩手县远野市在旅游开发中利用了这个文化资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闻名的“传说之乡”。其中有当地的老婆婆为游客讲述传说的节目,老婆婆的每次讲述都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述,一些看过《远野物语》慕名前来的游客就认为这是错的是假的,无可奈何之下,老婆婆就不得不按照该书的内容来讲述了。梁祝研究中的原型传说、本源传说的探讨更多地是以文献史料为基础,而这个例子说明了口头传承文本的不确定性。如果以接近于事实的认识来说,每一次的口头讲述都是原汁原味的。所以,我们又如何能够以一个由研究者记录和创造的文本来要求传承者呢?

三、从“传说”的梁祝到“民俗”的梁祝

在对梁祝传说的收集、整理中,可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对其有所取舍,进行所谓的文化的选择。1925年钱南扬开始的收集和研究,因为时代的制限,也许会尽可能地包罗万象,但1984年三套集成的编撰、1986年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收集,也存在着这样的选择倾向。其实1980年代以后的收集,

不可避免地受到1950年代确立的反封建主题的影响,其选择和取舍应该是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在有关梁祝的艺术创新改革中,也会排除一些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糟粕的东西。所以,最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梁祝传说和故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民俗学界虽然注重梁祝的研究,但其视野所及只有作为民间文学的梁祝,对作为民俗文化的梁祝却是视而不见的。而且在作为民间文学的梁祝的研究中,大多关注那个被建构的“经典”的“梁祝传说”,而对那些收集到的仅是冰山一角的梁祝其他内容的研究甚少。

上世纪初,钱南扬就对宁波梁祝庙墓进行了考察和研究,(33)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关信仰、习俗的调查和研究并没有得到持续,主要倾向于关注梁祝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到1980年代后期,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有所增加,如白岩的《梁山伯庙墓与风俗调查》(34)、莫高的《浙江梁祝传说流变考察记》(35)、裘文康?王王官珑的《鄞县梁山伯庙及其风俗》等,都是对宁波等地梁祝古迹的调查,而这些与钱南扬的调查已相隔半个多世纪。在这些调查资料中,提到了宁波的谚语“如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可以知道在当地把梁祝看成是祈愿婚姻美满、夫妻和好的神祇;并且还介绍了其他与求财、得子、保佑平安等有关的传说、信仰、习俗,说明当地赋予了梁祝丰富的神格,把两人当成是守护一方的地方神。这些调查和研究让世人知道,原来围绕着梁祝不仅有我们所熟知的传说、故事,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提醒我们还有必要走到田野去倾听民间的声音,也促使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曾经收集的与“经典”不同的传说、故事。

1999年,周静书在主编四卷本《梁祝文化大观》时,使用了“梁祝文化”

一词,体现了全面的、整体的对待与梁祝有关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无论其初衷如何,对这个具有意义的表达,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除了作为民间文学的梁祝传说以外,不能忽视如戏剧、电影、地方戏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存在,二是除了作为民间传说的梁祝传说以外,不应忽视信仰、庙会、习俗、谚语、歌谣等其他民俗事象的存在。其他还有吕洪年提出的“故事群”(36)、顾希佳提出的“传说群”(37)等等这些概念的出现,或许可以预示今后的梁祝研究将进入一个更全面的境界。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有很多交叉重叠,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并不是源于民俗学界或者学术界,而是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一个影响各国文化政策的机构。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理论基础,文化的多样性,对全球而言即是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化,对一个国家而言即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社区的文化多样化。但值得深思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其实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取舍的过程。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既无法保证所有需要保护的文化被归入其内,又可能出现真正需要保护的文化被划出界外,就是说已经把一部分文化淘汰掉了;而地方政府在申报时、国家机构在评审时,又会舍弃掉一部分文化。这种背景之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也带来了地方文化和地方历史的重构。

以梁祝传说为例,根据周静书主编的《梁祝文化大观》(传说歌谣卷)提供的一百多篇文本,涉及到十四个左右的现行省份,但最后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四个省份,这个结局与传说发源地探讨不无关系。在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中形成的结论各自为政,如有浙江宁波说(38)和山东济宁说(39)等观点,但最后在申报过程中引起发源地之争的几个省份都进入了名录,其实为这种学术争论提供了一种权威的答案。不但把传说发源地的探

讨引向了传说代表地的探讨,还使这些地方对梁祝传说的“所有”获得了一种正当性的认可。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之前,在地方上利用民俗文化发展观光产业已经很有势头。梁祝传说、梁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建构中也被有效利用。如宁波的梁祝庙墓经过重新修缮,在1995年兴建了梁祝文化主题公园,之后组织了梁祝研讨会、梁祝婚俗节等活动,又经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逐渐使梁祝传说、梁祝文化成为宁波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象,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打下了基础。梁祝传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四省六市的梁祝传说代表地获得了以国家为背景的正统性认可,更进一步地加速了这种文化的资源化进程。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六个地区中,宁波处于首位,使宁波有理由打出了他们自己创造的地方性认同——梁祝故里。宁波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港口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明显劣于绍兴、苏州这样的古城,传统文化的建构是突显地方特色的有效手段。

而对于山东省的济宁市和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来说,地方传统文化的建构可能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驻马店市汝南县在2003年有幸进入梁祝传说邮票首发地之一以后,市文联副主席刘康健所说的那样,“8年前,你要是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是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我根本不相信梁祝传说会与驻马店有啥关系,只知道梁祝是人家浙江的”,(40)而继此5年以后,2008年,汝南县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梁祝之乡”之称,济宁市作为传承地之一,也分享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不知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梁祝故事发生在江南”这样的观念,就在自梁祝邮票首发以来的一系列文化的操作过程中瓦解,梁祝传说作为一种泛地方的“国家传说”更加“名符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带来了地方历史的重新建构,也许这些地方的历史已经被改

写,但问题是我们还需要更充分的历史文献和更明确的考古资料加以证明。而对于被评定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祝传说来说,也许更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还在等待着我们。

关于宁波的梁祝传说的传承现状,有一份调查资料表明,“能够完整讲述梁祝传说的人已不多,尤其是年轻人对梁祝传说已经很淡漠”,并认为“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梁祝传说目前面临濒危的情况”。(41)如果以那个“经典传说”为基础进行评判的话,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反之也可以说,梁祝传说其实是传承得很精彩的一个典型例子,不仅已经幸运地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国家传说”,而且也存在着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各地各类的口头传说,并且还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各类文学样式和文艺形式。如果以“经典传说”中的几个被认可的情节来评判,如求学、逼嫁、祭墓、化蝶等,还应该说是其他文学样式、其他文艺形式的传承,才是所谓的“原汁原味”的传承。

所以,虽然“梁祝传说”归类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类,但这只不过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工作的权宜之计,或者说是来自于国家、地方的一种文化操作而已,这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祝传说”,其意义远不是民间传说、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能涵盖。无论褒贬,从宁波地区利用梁祝传说的保护实践来看,也是从梁祝文化这个宽泛的视角出发而展开的。如果我们的视野还是停留在作为民间传说的保护上,势必将脱离实践而落后于时代。

文化的选择也许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的现象,问题是我们必须对此有一种清醒的和自觉的认识,客观地研究和对待民间社会,给世人展现一个接近真实的民俗文化。现在,在有关梁祝的研究上,民俗学界已经跳出了以那个

“经典”的“梁祝传说”为主的研究框架,开始了全方位的梁祝文化的研究,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梁祝文化的研究,就不能不摆脱以那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为价值判断的观念,才能在研究中客观地对待除“经典”的“梁祝传说”以外的、其他内容的传说、故事、信仰、习俗,以及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但是,面对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论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似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分类所束缚,(42)有可能又进入了一个自我禁锢的阶段。对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祝传说,有必要在保护工作中跳出“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的框框,认真地对待围绕梁祝的更丰富的民俗事象、更宽泛的文化现象。

四、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梁祝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梁祝

进入19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有关梁祝的研究,大都在开头部分使用“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样的提法。那么,最初是谁提出这样的传说定位的呢?在此,并没有充分的资料和理由来说明这个问题,但仅从贺学君、陈勤建提供的信息以及对罗永麟的访问中,或许能够窥视一点踪迹。据罗永麟老师介绍,他小时候在四川老家经常听祖母讲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的故事,认为这四个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可以结合起来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所以,在1957年发表《试论牛郎织女》之前,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出过“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词,并回忆说有关这次采访的消息,可能刊登于当时的《中国民间文学通讯》之中。

其实,谁提出或者什么时候提出这种传说定位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从作为各地区各民族的地方民间文化的梁祝,升华到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梁祝的这一建构的意义。带上了“国”字头,成为表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的符号和元素,这种对梁祝传说的再定位,其有效性是不可忽视的。在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评审中,很充分地可以成为一条区别于或优位于其他传说的理由之一。2006年,“梁祝传说”登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介绍“梁祝传说”时,开头的一句就是:“梁祝传说讲的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43)而另一方面,一些梁祝研究论著虽然使用了“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之类的提法,但对于这样的传说定位并没有给予具体的学理依据,可以说是基于梁祝传说的历史的、社会的影响而建构,现在,在权威机构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出现,其正当性不言而喻。

就像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通过主题和情节的建构,梁祝传说已经脱离了地方传说的意义,而成为一个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传说”,“中国四大传说之一”这个传说定位无疑体现了梁祝传说的作为民族文化的价值。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认为的那样,“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44)梁祝传说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识应是必然。

梁祝传说作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散,可以说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的两种传播方式。一是在19世纪以前开始的以文本形式流向东南亚一带。二是1950年代开始的以电影、戏剧、音乐等表演形式流向欧美地区。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4年被介绍到国外,以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迷倒世界乐坛,以此为背景音乐的花样滑冰《梁祝》进军世界冰坛,梁祝故事在海外的传播越来越广泛。

对梁祝传说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关注传播的问题,1930年钱南扬在《祝英台故事叙论》中就已经指出“在中国是没有一处没有的”,并提到了朝鲜的例子。

(45)在以后的研究中,更是说明了印尼、马来西亚、韩国等很多国家都有同样的

故事。周静书继1990年的《梁祝文化大观》之后,2007年又主编《梁祝文库》,其中有两大卷“国外文艺卷”,收集了更为丰富的国外版本和各类形式。所以有根据说梁祝传说作为中国的四大传说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传说。钟敬文在《梁祝文化大观》的“序”中指出,梁祝故事“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而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46)

作为表象中国传统文化的梁祝传说,在世界文化中得以定位,爱情和悲剧是两个关键词。男女爱情是一个世界性的永恒主题,而故事悲剧性的共鸣也是人类都具备的情感,中国的传说要被国外所接受,离不开这样的永恒的主题和共鸣的情感。以1950年代以后为例,把梁祝故事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梁祝传说成功地走向欧美、走向世界的主要契机。而使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句介绍语,向国外介绍梁祝故事的其实是周恩来总理。据熊华源的回忆,1954年5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当时带去了包括电影《梁祝》在内的一些艺术作品,在邀请各国代表和记者观看这部电影时,周恩来总理提议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介绍语。为了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传统文化被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工具。其中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与“中国四大传说”的其他几个传说不同,梁祝传说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家政府领导人所起的作用这个事实。

比起梁祝传说文本的海外传播,可能电影、音乐、花样滑冰等形式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被誉为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最杰出者,受到原作曲家陈钢、何占豪的高度赞赏。2007年9月28日在台湾国家音乐厅,吕思清与台湾国家国乐团(NCO)共同诠释《梁祝》,笔者在台北地铁站看到的大幅宣传广告,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世界的经典乐曲”。

如果对梁祝故事不太熟悉,可能对其他的艺术形式还是不可能有足够的理解。2006年在日本长野县举行的NHK杯国际花样滑冰竞技大会上,获得男女双人滑亚军的张丹和张昊演绎《梁祝》,笔者是在东京通过电视观看的现场转播,记得当时报幕的曲名为Butterfly Lovers。观众虽然发出惊愕之声,倾倒于张丹梦幻般的化蝶,但后来从一些日本的个人网页上看,很多人只了解这是一个在现世悲恋的男女化成蝴蝶长相厮守的故事,并不知道背景音乐源自何方以及涵义何在,有的道听途说猜测是来自于京剧,对于飘逸的蝶衣有的无以根据感觉是滑冰服装的创新。尽管如此,近二十年以来,国外梁祝题材的出版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更为全面地介绍和研究中国的梁祝传说。在日本,1992年、2005年出版了皇名月的漫画集《梁山伯与祝英台》;2006年渡边明次翻译出版的“梁祝三部曲”(《追究梁山伯祝英台传说的真实性》、《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口承传说集》);还有曾在绍兴文理学院留学的古野浩昭改编的日文戏剧《梁祝》等,各类形式的作品相继问世。(47)最近几年,这些日本的梁祝研究者、爱好者的翻译著书,其共同心愿就是要向日本介绍真正的中国的梁祝传说。

对一些海外文本的研究和整理,如王志冲、孔志远、郑土有等都提到了传说本地化的问题,(48)其情节、时代、地点都有所不同,但有的国家还保持原姓原名,而有的国家如韩国的异文根本已经是他们的传说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文物古董为世界所喜好已是不争的事实,殊不知中国的梁祝传说也是如此久远地就开始为海外所欢迎。如此看来,如果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个角度来看,把日本的端午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以及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与梁祝传说作一个比较,那真的是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意思了。而传说、民俗、文化的本地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明确标志中国元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认同中国文化的世界人民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部编版第十册第七单元读写训练题

积累和运用 1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起来。 2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操( )自如手( )脚乱 ( )肥体壮辽阔无( ) ( )然自得不可思( ) 不由( )主 ( )( )发光 ⑴一群野鸭在湖里游来游去,显得()。 ⑵太阳跃上了海面,霎时间,()的天空和大海布满了耀眼的金光。 ⑶亭子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 ⑷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觉得( )。 3按要求写句子。 ⑴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照样子补充句子) ⑵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入睡了。(仿写拟人句) ⑶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 ..牧场之国。(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⑷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⑸用约230万块石材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整个胡夫金字塔大概有50层楼 高,塔基面积相当于126个篮球场那么大。(用同样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学校) ⑹我们的祖国像一个巨人耸立在世界东方。(修改病句) 4把下面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5读文段,写一段话。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提示:这个文段前两句是动态描写,后三句是静态描写。由于有“动”有“静”,我们读了文段如临其境,印象深刻。请学习文段的写法,看下面图,写一段话。 阅读和理解 美丽的颐和园 山东省青岛唐山路小学王熙瑶 颐和园本是一座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面积有290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有昆明湖、万寿山和苏州街。 昆明湖可大了,湖水清澈,湖面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湖边长着翠绿的松柏和柳树。湖中心有一个小岛叫南湖岛,十七孔桥把南湖岛和昆明湖的东岸连接了起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大小不同的拱形桥洞,桥上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作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 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 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 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 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 数数、算帐一清二楚。 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 长到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 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 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 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 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

钱供我上学。 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 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 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 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 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 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 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日出而起,日落歇脚。 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是原始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产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传承已久且内容丰富多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当代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和学习借鉴的无限源泉。下面是学术的整理的关于古代神话传说心得体会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心得体会一 走进神话传奇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贞爱情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人物与势力的憎恶等丰富细腻的感情……走进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会认识许多可爱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与女娲;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农氏、大禹、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鲤鱼;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功劳的燧、人氏、仓颉、嫘祖、孔子;为爱情唱起千古绝唱的韩凭夫妇、牛郎织女、七仙女董永、梁山伯祝英台;承载着人们真、善、美、梦想的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孙悟空、八仙…… 在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要属《精卫填海》,故事主人公精卫在一次玩耍中不幸掉入海水中,被海水淹死了,可是她不愿就这么死去,于是,她便变成了一只精卫鸟,夜以继日地从远处叼来石头和树枝,想要填平海。大海夺去了她的生命,但夺不去她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什么?这正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激烈着我们向前进,最终超越自我,使自己达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有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 现在看来,有些神话故事好像有些幼稚可笑,虚幻缥缈,但是,这正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中,远古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探索的真实记录,也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执着精神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凝聚着。 心得体会二 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有许多古代的精彩故事如:盘古开天劈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这本书另我印象最深刻的神话故事是夸父追日。 从前有一个巨人叫夸父,有一次他听一个老人说这儿没出过太阳,日子很难过。夸父不想让人们受苦就上了长太阳的路。 在路上他非常渴,第一他把黄河喝了下去,但人们哀求他不要喝了,夸父只好把黄河吐了出来,第二他摊贩渭河给喝了,但被人们又指责了,夸父又把渭水吐了出来,又走了一会,他看见了二位姑娘,她们把好多桃子给夸父吃,又把一根桃木做手杖,快到时,就已经走不动了,他苦苦哀求说叫太阳到北边去,于是太阳答应了。可夸父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就这样夸父就牺牲了。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摘要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粱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粱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爱情,影响

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粱祝”之恋,与崔张爱情、宝黛爱情一样,以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冠之,成为了人们的爱情偶像。一般把它在“四大传说故事”???,(1p169)也有把它看作“流传最远”的三大爱情故事之一。(2p485)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足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人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网上资料)。神话传说是经过人们的幻想运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本身,千百年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传说的本来形态已不复存在,它们只在各民族各部落里口耳相传,具有浓郁的演绎性。 那么,梁祝传说它的价值究竟在何方?千百年来它究竟靠何魅力,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竞相传诵?笔者以为,中国广大民众家喻户晓的梁祝传说,“和而不同”,诸说有异,故不能循用作家文艺批评的一般方式,以“异”——就单一作品作判断。而应是“不同而和”,从各种传说文本的共同点出发,寻求其内在的价值和魅力。顺其历代多种传说文脉的总体走向,笔者感到,化装游学、同窗情生、合冢化蝶“生死恋”三部曲,是梁祝传说故事情节的核心,也是引历代村姑野夫、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奥秘所在。由此切入解析,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人文信息和价值指向。这些,对我们今天似乎也还颇有教益和启迪。 从故事内容来看,梁祝故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是爱情作品。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梁祝故事,是唐代张读在《宣室志》中记述的一段文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求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第一讲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文化寓意笔记

第一讲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文化寓意 一、中国古代的分期 1. 通识版:远上中近、近现当 远古:170 万年前一到前公元前2070 年夏朝建立 上古:夏商周秦汉 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 东汉灭亡, 三国(220年-280年)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曹魏(司马昭时期)灭蜀汉建西晋,西晋灭孙吴,西晋统一。【公元1年是耶稣诞辰年】西晋后期五胡十六国,东晋南迁后混乱。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隐士,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致使一时间隐士数量空前增长,这时的隐士不再是隐居山林自娱自乐了,更多的是看破世事无奈后的悲凉,近古:宋元明清——鸦片战争 近现当:近代: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半社会” 现代:1949年之后 当代:文学界说是五四运动之后,史学界说是1949年之后(即和现代同义) 2、专业版:三古七段,现当 上中近:夏商周秦汉,现当 上古(两段):夏商周秦汉——基础,文字,士大夫 特点: 中国文学打基础的时候,淳朴时期,文学婴孩时期。文字:方块字,由靠语言到靠文字,士大夫:周天子到诸侯到三公九卿(肉)到士大夫(孔子孟子是士大夫,标配是鱼。鱼,鱼我所欲也。庶民标配是蔬菜)这时期文学主要由士大夫创作。例如《国风》虽然采自民间,但是编著者还是士大夫。 分为两段: (1)第一段,先秦:特点——个体“屈原"、诗乐舞(不分)、巫史(不分离)史重人事,巫事鬼神 第一个特点,群体转为个体,代表人物:屈原。 第二个特点,诗和音乐舞蹈不分家,关雎,诗歌唱+音乐演奏+舞蹈=婚礼进行曲。巫史:黄河以北,掌管文化的官员。 第三个特点,巫史(不分离)史重人事,巫事鬼神。巫:黄河以南,南方奔放浪漫,鬼神主要靠想象力;史:北方朴实现实,记录人的事情现实的事情。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篇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1、盘古开天:传说很早以前,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那个时候世界上什么生物也没有。盘古在这片混沌的天地间孕育了18000年后,醒了过来。他将天地劈开,变成了两部分,头顶的叫天,脚下的叫地。盘古施展神功,一直将天变得很高很高,天地之间的距离变得足够大。后来盘古实在太累了,就躺到地上死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头发变成颗颗星星,鲜血变成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千里沃野,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汗水变成雨露,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和四肢变成了五座大山。寓意:鼓励人们要有强大的力量,来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光明。会对人类以及万物的起源有一个新的神话式的了解。 2、女娲造人:女娲是一位女神。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女娲感到寂寞,于是她想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巴和水,捏出一些小东西来,她把这些小东西称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女娲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寓意:因为女娲的慈爱和善良之心,才有了伟大的人类。女娲在神话中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3、后羿射日:十分艰难。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他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颗太阳被射落了。接着后羿又连续射掉了八颗太阳,最后只剩下了一颗。人们终于从炎热的生活里面脱离出来,再也不用受苦了。后羿也被奉为英雄,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广为传颂。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后羿的勇敢值得人们敬佩,他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4、女娲补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把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灾难,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五色的石子,用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寓意:女娲对人类的爱心值得我们学习。 5、大禹治水:古时候,人们时常受到洪水的侵害。大禹主动请缨,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前人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全及图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 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 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 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 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 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 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 录》的理由。) 长城 The Great Wall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 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 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多>> 故宫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多>>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论文

选修课论文 课程: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班级:旅游产业管理 姓名:方军 学号:20090420105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系别:媒介管理系班级:旅游产业管理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 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 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 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 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 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 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 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 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 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 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 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 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 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 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 宋木构 建筑5 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 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 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 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 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 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 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 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 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 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 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 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 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但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样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坐,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她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但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但是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貌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

相问候,祝英台才明白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齐,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向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但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师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说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师娘保守秘密,师娘答应了,并对这个聪明的女孩子更加细心关照了。祝英台有什么难处和心事,也都来对师娘讲。 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向老师请了假,又来找师娘。说她和梁山伯同学三年,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一个玉扇坠儿交给师娘,托师娘做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系别:媒介管理系班级:旅游产业管理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先民们顽强斗争时,必然会有牺牲和奉献,这也就孕育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博大精神和情怀。而这种精神也在那些英雄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如,盗取天帝的息壤用以平治洪水的鲧以及他的后继者禹,还有射日为民除害的羿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鲧面对滔滔洪水,违抗天帝的命令,窃来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这种违抗天命的结果是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为了平息洪水,鲧是牺牲了自己。尽管鲧被天帝压杀了,但是他的后继者禹接过了治水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的与大自然的灾害斗争着,最终战胜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后三年尸体都没有腐烂,又从肚子里化生出了儿子禹,“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治好了洪水,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鲧和禹父子俩为了治水,一个死一个历尽艰辛,为百姓为苍生的幸福勇于牺牲,福泽后世。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诞生

仙山的传说_中国神话故事

仙山的传说 女娲补天后,天地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原貌。据说从那以后,西北的天空,就开始略有些倾斜,因此太阳、月亮、星星都不自觉地要朝那边跑,落向倾斜的西天;东南的大地,陷下了一个巨大的深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也都不由自主地要朝东南奔流,将水源源不断地灌注到那里,就成了海洋。 人们或许会发愁:大川小河的水,这么天天地向海洋灌注,难道海洋就没有涨满的一天吗?如果涨满了,海水漫出来,又将怎么办呢?人类岂不是又要遭殃了吗? 请不要发愁。据说在渤海的东边,不知道几亿万里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大壑,这个大壑之深简直无法预测,名叫“归墟”。百川海洋里的水,通通往这儿流。归墟里面的水,总保持平常的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归墟里面,有五座神山,就是岱舆、员峤、方丈、瀛洲、蓬莱。每座神山高三万里,周围也是三万里。山和山的距离是七万里。山上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白玉筑成的栏杆,是神仙们安乐的家。那上面所有的飞禽走兽都是白色的。到处都生长着珍珠和美玉的树,这些树也开花结果,结的果子就是美玉和珍珠,味道非常甜美,吃了能够长生不老。 仙人们都穿着纯白的衣裳,背上生有小小的翅膀。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小仙人,在大海的上面、在碧蓝的高空中,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

飞翔着,往还于五座神山之间,探望他们的亲戚朋友。仙人们的生活是自由、快乐而幸福的。 在快乐幸福的生活中,唯有一件事情不妙:原来这五座神山都是漂浮在大海上的,下面没有生根,一遇风波,便会漂流不定。这对于神仙们彼此往来,颇有些不便。 有了这样的困难,他们就派代表到天帝那里去诉苦。 天帝知道了这种情由,也担心这几座神山会漂流到天边去,诸神无家可住。因而便叫海神禺强,派十五只大乌龟,去把五座神山用背驮起来。一只驮着,其余的两只便在下面守候着,六万年交换一次,轮流负担。 这样一来,神山果然稳定了,住在山上的神仙们,都快乐、平安地过了许多年。 不料有一年,龙伯国的一个大人来到这里,做了一次无心的捣乱。 他闲来无事,有些发闷,带了一根钓竿,到大洋中去钓鱼。走了没有几步,这几座神山便给他周游遍了。举起钓竿来一钓,六只大乌龟接二连三地被他钓上来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背着这几只乌龟,就回家去了。可怜岱舆和员峤两座神山,却因此漂流到北极去,沉没在大海里。住在这两座神山上的神仙们,都慌慌忙忙地搬家,带着箱笼帐被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累得大汗淋漓。 天帝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便把龙伯国的土地削小,把龙伯国人的身量缩短,以免他们再出去到处惹是生非。到伏羲神农时候,这一国人的身量虽然已经缩短到无法再短的程度了,但据当时一般人看

【开题报告】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 浅析浙江梁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的爱情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也最为动人。梁祝故事反映了我国的传统爱情观,以及民俗、哲学等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具辐射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口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国内外对梁祝文化的理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 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国外专门针对中国某个民间传说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给本论题的参考文献查找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所幸的是外国旅游起步较早,第三产业发达,对旅游行业也较为重视,加之国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中国民间文化对当今海外旅游需求市场的吸引力,不少有关“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的著作问世。如Dionyssia Kallinikou(2005)提出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文化遗产保护和一些实际措施如数字录音、建立登记册等方式来保护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Howard L. Hughes在《Culture and tourism: a framework for further analysis》提出目前各国对文化与旅游质监关系的研究状态并不理想,他根据游客对文化的兴趣将文化旅游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开发,并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就其与旅游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反观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从各个方面探析研究。而民间传说作为不同于神话和故事的民间文学,在我国的学术界有着特殊地位,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突破口。一个多世纪以来,梁祝文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梁祝遗迹的搜集和考证、梁祝文化艺术的整理、梁祝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梁祝故里之争等方面。其中,周静书主编的《梁祝文化大观》(1999)标志着梁祝文化艺术形式第一次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文字资料,陈勤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口头遗产文化空间》(2005) 则是较全面研究梁祝文化的发展、价值和保护等方面的力作。但我国对于梁祝的研究更多的在于对梁祝文化本身的理论研究,如梁祝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文学内涵等,而关于梁祝文化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十分薄弱。

《梁山伯与祝英台》古典舞作品赏析

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赏析 11音本3班邓光超 2011564207《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青年学子梁山 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 后同到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 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 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英 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哭拜亡灵,祭拜时,惊雷裂墓, 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舞剧虽以文学剧本为依托,但并没有以写实的原有故事情节为创作重点,而 是以蜻蜓点水的手法一带而过。从编创的技法手段来说也没有以戏曲结构的框架 为创作规律,而是以双人舞的简单形式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并淡 化其实体,重彩于抒情。舞蹈突破了单纯形式表现的肤浅境地,以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间剪不断的“情”作为切人口,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作为传达舞蹈感情的手 段,着重挖掘人文深层次结构的一种内涵和精神底蕴。 舞剧分为四个部分。其结构顺畅淋漓,层层递进,步步升华,细腻地揭示了 梁祝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全剧通过舞者悠美的舞蹈语汇,着力揭示了人物的内 心情感世界,酣畅地表达了梁祝两人的绵绵情意,并在音乐上运用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为主题旋律贯穿全剧。 一曲如泣如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缓缓奏来,两位主角舞着灵动的舞步, 渐渐出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书院开展美好的生活,因而两人动作轻盈灵活地跳 起了古代礼拜的动作,躬身90度作揖礼拜、古代书生步伐、相互扶持融入舞蹈 中,近代的演绎中又富有古代风。 当动听的音乐把人们带进优美的境界时,整个舞蹈体现出典雅而富情彩、情 节感人而富内涵的特点。《梁山伯与祝英台》抓住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 内涵,通过大量的古典舞的语汇,在动作外形上强调“拧、倾、圆、曲”的中国 古典舞的曲线美,在形象上塑造了含有“阳刚挺拔,含蓄阴柔”的古典舞的两种 气质美。两位舞者伴随着优美凄切的音乐在千变万化的双人舞中,以通达流畅, 行云流水般的纯熟技法,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风格。 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心心相印的默契配合中,在轻轻的举手投足间,透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