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篇一: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1《散文:善良、丰富、高贵》作者: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

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

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

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

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

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

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

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

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惟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

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

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

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

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

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

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

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

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

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

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

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

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

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

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

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

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

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

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

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

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2.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作者:

出处:1996年6月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颤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

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上面有一篇写孩

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

您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

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

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

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

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

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

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

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

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

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

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

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间,也许只有

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

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

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

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

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

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

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

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

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

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

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

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

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

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

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

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

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

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

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

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

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3、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蓝蓝序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

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

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

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

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

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他根本没有想

到要留下。他只是貌似在看、在听、在生活罢了,实际上早已是一

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

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过错。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

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

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

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

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

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你还深切感到,平凡

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

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

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

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对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

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

失去。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

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

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

要补充说: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

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

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城市没有季节,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

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和收割的庄稼。只有敏感到时光流逝的人

才有往事,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包围着,他对季节变化

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

何况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哪里有工夫去注意

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

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沉思未

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

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就在这样一个愈来愈没有往事的世界上,一个珍惜往事的人悄悄写

下了她对往事的怀念。这是一些太细小的往事,就像她念念不忘的

小花、甲虫、田野上的炊烟、井台上的绿苔一样细小。可是,在她

心目中,被时光带来又带走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她

用情人的目光从其中读出了无穷的意味,并把它们珍藏在忠贞的心中。

这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本《人间情书》。你们将会发现,我的序中的许多话都是蓝蓝说过的,我只是稍作概括罢了。

蓝蓝上过大学,出过诗集,但我觉得她始终只是个乡下孩子。她的这本散文集也好像是乡村田埂边的一朵小小的野花,在温室鲜花成为时髦礼品的今天也许是很不起眼的。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读者喜欢它,并且想起泰戈尔的著名诗句--

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篇二: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为你推荐的美文:

| | | |

我的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看作人生的主要,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在我看来,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爱好,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只是名利场上的生意经。而则主要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心灵对于意义的强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灵的感受力为前提的。所以,比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

迭,一面依然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

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

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

此列的不仅有,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

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

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

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我相信,在义和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和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于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

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

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

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

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

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

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

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

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

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

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

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

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我的确感到,读书、写作以及享受爱情、和是天下最的事情。

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人生

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

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

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

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

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

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

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

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

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

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

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

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所

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

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

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多么勤奋的登

徒子,他的床笫之乐也必须有节制,否则会肾虚。每一种生理欲望

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

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

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

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

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

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

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

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

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

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舍不

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

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

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

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

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从其中删除某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

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

留出更多的自由?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

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

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

规定了生命离不开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

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

行径。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

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

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

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

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

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

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

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

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种既又超越身外遭遇的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的。呱呱坠地,我

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

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

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

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

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

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

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

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

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

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至于在社会上的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

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

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着于财物,

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

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

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

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

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

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

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

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

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

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

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

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

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

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

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

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

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

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

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对耶稣所说的富人,不妨作广义的解释,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

的价值,包括权力、财产、名声等等,看得比精神的价值更宝贵,

不肯舍弃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如果心地不明,我们在尘世所获

得的一切就都会成为负担,把我们变成负重的骆驼,而把通往天国

的路堵塞成针眼。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

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

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

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

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

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有一个人因为爱泉水的歌声,就把泉水灌进瓦罐,藏在柜子里。我

们常常和这个人一样傻。我们把女人关在屋子里,便以为占有了她

的美。我们把事物据为己有,便以为占有了它的意义。可是,意义

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在了。无论我们和一个女

人多么亲近,她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

的欣赏和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义。我想起了海涅,他终生没

有娶到一个美女,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的诗,因而也变成

了他和人类的财富。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无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

张养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细人做座右铭。

数学常识:当分母为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而

你仍在分子上精细,岂不可笑?

【篇三:周国平的散文,简单】

如何评价周国平的散文? - 知乎登录加入知乎如何评价周国平的散文?显示全部关注者2被浏览1092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

答飞行器设计2 人赞同了该回答本人不爱读书,但最近刚好重翻了

周国平的两本书,产生了一些想法,想来看看大家对周先生文字的

看法,又刚好看到了这个问题。

周国平的散文是给孩子看的。

周国平的散文是本人初高中借写摘抄作业阅读的。他的散文给当时

的我最直接的映像——短小的篇幅里充斥了大量的精美句子。这些

句子往往用词华丽,使用大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空洞

地堆砌辞藻,能说明大道理。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写摘抄作业的

利器,我个人也将周国平的书奉为神作,供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他的文字:尽管读的云里雾里,我还是感叹于周

能随手就写下富含深刻哲理的句子,并似懂非懂的把这些哲理作为

自己待人接物的准则。

最近又翻开了他的书,再看他的文字,感觉却已不似之前。

《守望的距离》

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这样的句子,在中高考作文里是典型的加分句,老师会想这孩

子看书挺多啊,思想也很成熟嘛,写的句子也很讨喜,得加分。

现在看来却很幼稚是么,这被华丽辞藻层层包裹的所谓“哲理”不就

是每个成年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三观吗?竟能写的如此空泛?这

两句是不是怎么看怎么像高中生的qq签名,像流淌着清脆音乐装扮

华丽的qq空间的标题?

我说感觉不似之前,更多是对“绝佳文笔”的本能恶心。

但是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周先生的文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

正确的三观,带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美丑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像你

不能嘲笑幼儿园教给你的汉语拼音太基础,算术题太简单。现在觉

得空泛,是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发现周先生华丽的辞藻是

对文章内容过于浅显的掩饰。周先生的书更像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

启蒙读物,并且具有很大的价值。这一点从周先生书的目录就可见

一斑。

第一章存在之谜

第二章未知死焉知生

第三章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第四章绚烂归于平淡

...以上文字没有任何不敬,只是我认为周先生的书是优秀的少儿读物。

周国平散文选段

周国平散文选段(爱情,婚姻) 散文曾经认为是多么晦涩难懂高不可攀的东西往往是敬而远之…….可是,当真正接触到的时候却是爱不释手闲来来读一两篇低落时读一两篇……受益颇多甚是惬意! 一 爱情似花朵,结婚便是它的果实。植物界的法则是,果实与花朵不能两全,一旦结果,花朵就消失了。有此类比,一旦结婚,爱情就消失了。 有没有两全之策喃? 有的,简单极了,只须改变一下比喻的句法:未结婚的爱情如同未结果的花朵的美,而结了婚的爱情如同花已谢的果实的美。是的,果实与花不能两全,果实不具有花朵那种绚烂的美丽,但果实有果实的美,只要它是一颗饱满的果实,只要你善于欣赏它 。 植物不会因花落而伤心。是人太复杂了,他在结果以后仍然缅怀花朵,并且用花朵的审美标准去批判果实,终于使果实患病而失去了属于它的那一种美。 二

每当看见老年夫妻互相搀扶着,沿着街道缓缓地走来,我就禁不住感动。他们的能力已经很微弱,不足以给别人以帮助。他们的魅力已经很微弱,不足以吸引别人帮助他们。于是,他们用衰老的手臂相互搀扶着,彼此提供一点儿尽管太少但极其需要的帮助。 年轻人结伴走向生活,最多是志同道合。老年人结伴走向死亡,才是真正的相依为命。 三 《圣经》记载,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女人,于是世上有了第一对夫妇。据说这一传说贬低了女性。可是亚当说得明白:“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今天有多少丈夫能像亚当那样,把妻子带到上帝面前,问心无愧地说这话喃? 四 结婚是一个信号,表明两个人如胶似漆仿佛融成了一体的热恋有它的极限,然后就要降温,适当拉开距离,重新成为两个独立的人,携起手来走人生的路。然而,人们网网误解了这个信号,反而以为结了婚更是一体了,结果纠纷不断。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事实上,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人生无须悲观,在星辰的运转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个国家其一地方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我这小人生岂非就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踪影,我们这小小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20201209171357)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今年年初,我偶得一本《周国平散文集》,于是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周国平。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顿觉心平气静、脑清神宁。周国平就像一位你人生的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心灵的启迪。 哲学是周国平的专长,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卢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贤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谈古道今,谈笑风生。他的散文大都关乎哲学,有的内容尽管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但也饱含哲理,将哲学沉淀为文章的底色。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诸如知识与智慧、生命与死亡、人生与自我、苦难与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周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畴和教条,而是关乎人的根本、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并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诗。在他的笔下,些小琐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题,触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发出宇宙的浩瀚无垠。他探索人生之谜、追问生命的价值,关怀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当今这个日趋实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济世品质和人文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谈论死亡是大部分人都避讳的问题,而他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思考死对于生命是有价值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彻,如此全面,如此真诚。文中在质疑了接受死亡的种种理由之后,他得出结论:“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进而能让人“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遭际” ,“在必要的时候甘于退让和获得平静。”显然,作者并不是在这里悲观消极,而是为我们短暂的生命描摹出最后的底限,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生命。 幸福是个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幸福的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国平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说是深刻而又睿智的。在《幸福是灵魂的事》中,作者阐述道:“幸福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 ,“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是灵魂的愉悦” 。外在的财富和遭遇仅是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成其为幸福。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呢?以作者自己为例,“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论幸福》)这种幸福的标准是多么平实而温暖,以上几个条件他应该都具备了,可以猜想他是一个幸福的人。然而,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物质极大

初中美文摘抄600字

初中美文摘抄 600 字 篇一:中学生美文摘抄大全 名篇中的经典 中学生美文摘抄大全 名篇中的经典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 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 的允诺。——毕淑敏,《我很重要》 我送你 4 句话。其一,这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其二,改变世界之前,需 要改变的是你自己。其三,改变从决定开始,决定在行动之前。其四,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 环境在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妨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用友善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你会 有意想不到的快乐。”——《知识窗》马国福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给 自己一片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啊。——《知音》王新文 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 视乔木耸立?——《感悟春天》朱国良 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 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感悟春 天》朱国良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 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 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赵丽宏《致文学》成功的 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 春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 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 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 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 是否真正感到快乐。——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

周国平的散文《灵魂只能独行》读书笔记

死亡与精神之旅周国平的散文《灵魂只能独行》,封面是一幅简洁至极的水墨画,颇有“由之而来,向之归去”的凛然风度,又有那种淡然之美,却在内包含了太多丰富。如他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大抵如此。我们作为有灵魂存在的生物,独有一种伟大和悲壮尽在于内。灵魂的归宿是天堂,但周国平是这样解释的:“天堂是人的仰望。仰望并不是一个处所,而是在路上。”这样的句子背后是一颗颗强大无比的灵魂,一种强大的支撑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再绝望消极地面对死亡。我们化为无数尘埃在宇宙中孤独地遥望着,直到世界的末了,那就是我们的归宿,那是一种暖意。暖意的背后是一份更深的怀疑与思考,接着相信。于是死亡的路程感与归属感不必强求,死亡的安宁也成为一种信仰。信仰就是愿意相信。人的精神状态有两种,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他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而从懵懂的绝望到现在的怀疑和相信的交织,这就是信仰之路。周国平这样评价死亡,竟让之成为一种信仰。于我而言,在享受周国平散文中的睿智和哲思中时,读到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是真正的精神之旅,有考验,也有福利,让你不得不带着一种对精神的信仰而欣赏或批判。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对于历史的解读和对于现实的关注让我进入一种错觉:“好像自己生活的时代总是存在很多问题,世风日下。”或许是对个人的精神之旅太过悲观,去读那些或激昂或带有各种情绪的杂文或散文,那种层层阻碍的感觉让自己直达不了精神的最深处。再读后,发现人类的精神旅程一直在向前,从未断绝,只是当自己被情绪或某种情结包裹后很难逃脱,很难客观地看到真相。这样便全释然了,精神的关注点开始转向独善其身。有时读到“守望者”一词便觉得非常适用于这样的人。“守望者”,恰是对能对事物怀有一份距离感的人的最高评价,他们能有精神之痛,会关注一举一动,会为世事沧桑、社会变革而唏嘘,但他们有对社会持完全批判态度的人们远远不及的一点:独善其身。他们懂得精神之旅的最高境界不是苛责旁人变得有多美好,而是自己能否升华怜悯转而直抵人生智慧之顶。除去情绪的枷锁,不再看到过分的不公这是蜕变的升华,还是退化的单纯?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心的境界,“丰富的单纯”向来是蜕变了,它摒弃了精神上的重重束缚,只要求律己,淡化了其他的渴望,我们本能的受一切心灵事物的指引而越发丰富起来。罗曼罗兰如斯言之:“这里无所谓精神的死亡和新生,因为它的光明从未消失,它只是熄隐了又在别处重新闪耀了而已。”于是周国平的“灵魂”散文中两个重大命题得以在另一学者笔下重现;精神的“死亡”永远在路上,看似孤独的精神只要把控自我“方向”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之泯灭。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一(16)班卞郡菁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精选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精选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 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 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 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 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 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 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 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 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 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 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

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 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 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 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 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 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 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 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 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 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 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 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 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 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

美文摘抄100字_范文

美文摘抄100字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美文摘抄100字,感谢您的阅读! 美文摘抄100字 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 --毛姆《人生的枷锁》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明朝那些事儿》 无论多么难的事,如果你当一个旁观者,就觉得肯定很难,但如果身体力行,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慢慢过去。 --刘畅《搭车去柏林》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梭罗《种子的信念》 在精神世界经历既久,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实在无足惊异,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素履之往》 我们应该去读那些能刺中和伤害我们的书,如果所读的书无法带来当头一棒的惊醒,我们读它干什么呢?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内心坚冰的斧头。” ——卡夫卡 直到我们完全迷失了,或者说直到完全失去了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开始发现自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才会意识到与我们无穷无尽的种种关联。

——梭罗 当你能念书时,你念书就是;当你能做事时,你做事就是;当你能恋爱时,你再去恋爱;当你能结婚时,你再去结婚。环境不许可时,强求不来;时机来临时,放弃不得。这便是一个人应有的生活哲学了。 ——罗兰《我们的路》 我很少主动开口。过了三十岁以后,我就觉得向别人倾诉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在青少年时代,我曾疯狂地爱,整夜地哭。对于年轻时候的我而言,所有的矛盾都不是问题,无非是一种忙碌状态下的空虚。 ——西蒙·范·布伊《爱,始于冬季》 怎样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我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周国平《把心安顿好》 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 ——三毛《简单》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要看到很多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如果你看到的总是比你差劲的人,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不断地沉沦?如果你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到让你难以望其项背的人,那么,恭喜你啊,你是在不断的进步中。 ——《接纳自卑,感悟幸福》 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 ——白岩松《用理想和现实谈谈青春》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录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录 1、在他的有关论述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个概念。一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是“内在的自由”,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如果说前者是每个健康孩子都有的心理品质,那么,后来是要靠天赋加上努力才能获得的能力。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周国平 2、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周国平《宝贝,宝贝》 3、那么,不要肉体如何呢?不,那更可怕,我们将不再能看风景,听音乐,呼吸新鲜空气,读书,散步,运动,宴饮,尤其是——世上不再有男人和女人,不再有爱情这件无比美妙的事儿。原来,灵魂的种种愉悦根本就离不开肉体,没有肉体的灵魂不过是幽灵,不复有任何生命的激情和欢乐,比死好不了多少。所以,我要说:肉体是奇妙的,灵魂更奇妙,最奇妙的是肉体居然能和灵魂结合在一起。我爱美丽的肉体。然而,使肉体美丽的是灵魂。如果没有灵魂,肉体只是一块物质,它也许匀称,丰满,白皙,但不可能美丽。——周国平《灵与肉的结合》 4、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无论在何种技艺中生活一辈子终归都是可怜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在生活。如果没有,

身体在外部世界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写作、绘画、探险、行善等等都没有根本的价值。反之,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这些活动当做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周国平5、文明为现代人创造了优裕的物质条件,它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现代人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生命的感觉日趋麻木。——周国平6、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值得怀疑,它们充满了太多声音和狂热,是否还留得下安静与丰富?——周国平《丰富的安静》7、一片志诚心,万种风流相——周国平8、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周国平《爱与孤独》9、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周国平《论超脱》10、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周国平《人与永恒》11、爱情是灵魂的化学反应。真正相爱的两人之间有一种“亲和力”,不断地分解,化合,更新。“亲和力”愈大,反应愈激烈持久,爱情就愈热烈巩固。——周国平《人与永恒》12、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

高中生寒假读书笔记必读书目

高中生寒假读书笔记必读书目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学生要建立“阅读摘抄笔记”,随时摘抄所阅读书籍中的精彩语句、精彩语段,特别优秀语段要诵读赏析,提高语感能力。同时可以对文章的观点、材料,进行议论分析,并写出读后札记与读后感,进行个性化解读。寒假时间长,是学生阅读积累的大好时机,希望同学们抓住好时光,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下面老师们的推荐书目, 1、余秋雨作品(或《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余光中作品(余光中诗集、散文集等) 3、周国平作品(周国平散文集、岁月与性情、妞妞——一个父亲札记、安静、守望的距离、人与永恒、各自的朝圣路等) 4、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5、鲁迅作品(小说、杂文等) 6、巴金《随想录》、冰心散文、朱自清散文、沈从文小说等

7、冯骥才散文、毕淑敏散文、贾平凹散文、铁凝作品、余杰散文集、梁衡作品集 8、季羡林散文、汪曾祺散文、梁衡散文 9、王小波、余杰、曹文轩的作品、林清玄散文、刘墉散文、张晓风散文 10、《正说鲁迅》(孔庆东) 11、于丹《论语心得》 12、易中天《品三国》 13、现当代小说:平凡的世界、家等 14、现当代诗歌:舒婷的诗、海子的诗、艾青的诗等 15、散文选本(时文选粹、智慧背囊、感受大家) 16、非常道 17、傅雷家书 18、苏东坡传(林语堂) 19、朱光潜《谈美书简》 20、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书:《语文,丰富的表情》(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语译注、老子译注、孟子译注、庄子译注等 21、古文观止 22、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 23、国学诵读教材 24、中国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时光里盛满父爱——读周国平散文集《宝贝,宝贝》 王波 毫无疑问,周国平的散文集《宝贝,宝贝》是其众多作品中又一部让人读之手难释卷,感动不已的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父爱,不断完成着对读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唤。 《宝贝,宝贝》真实地记录了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成长的经历,虽然都是些零碎的细节,读来却并不觉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流水账”之感。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时常会带给我新生命从诞生到逐渐成长的惊喜。孩子充满神性智慧的天真表达与童稚的声音,还有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现与迥异的思维……无不带给我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 我在读《宝贝,宝贝》时刚刚做了父亲。初为人父的紧张和喜悦让我在捧读《宝贝,宝贝》时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悟。书里所描述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无限遐想,是不是将来我也会像周国平无微不至地爱“啾啾”一样做一个“痴情的父亲”,儿子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有着成长的无限喜悦和些许烦恼,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健康、聪明、可爱,甚至

如“啾啾”一般优秀。也许会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从《宝贝,宝贝》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由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悉心的照料。爱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的简单给予,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融,一种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精神的互动与契合。简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因为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 《宝贝,宝贝》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那些精彩瞬间,无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对所有的父母而言则提供了一个“这一个”的成长样态,他们或可从中获得启发。于是,我也有了记录孩子成长的冲动,尽管我做得并不好,但是我仍从无聊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做了一些点滴的记录。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一点点地淡忘直至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无痕迹,让我们在将来对其中的细节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成长经历的记录每一次几乎都是抢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准备了个本子,试图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值得回忆与回味的瞬间。

名家美文摘抄600字

名家美文摘抄 600 字 篇一:适合中学生美文摘抄大全 名篇中的经典 适合中学生美文摘抄大全 名篇中的经典 本篇收录了 80 段左右摘抄自名家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美文摘抄,全都是名篇中的经典,希 望大家能够喜欢。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 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 允诺。 ——毕淑敏,《我很重要》 我送你 4 句话。其一,这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其二,改变世界之前,需要 改变的是你自己。其三,改变从决定开始,决定在行动之前。其四,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环 境在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妨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用友善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你会有 意想不到的快乐。” ——《知识窗》马国福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给自 己一片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啊。 ——《知音》王新文 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 乔木耸立? ——《感悟春天》朱国良 不管是落花有意, 还是流水无情, 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 但是精神上的青春, 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感悟春天》 朱国良 阅读文学作品, 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一种知识的积累, 一种智慧的积累, 一种感情的积累。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 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 而想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 ——赵丽宏《致文学》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 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 春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200 字美文摘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时光里盛满父爱——读周国平散文集《宝贝,宝贝》王波毫无疑问,周国平的散文集《宝贝,宝贝》是其众多作品中又一部让人读之手难释卷,感动不已的作品,字里行间充盈着的父爱,不断完成着对读者父性抑或是母性的召唤。《宝贝,宝贝》真实地记录了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成长的经历,虽然都是些零碎的细节,读来却并不觉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流水账”之感。书中那些精彩的描写时常会带给我新生命从诞生到逐渐成长的惊喜。孩子充满神性智慧的天真表达与童稚的声音,还有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天真表现与迥异的思维……无不带给我对生命的感动和思考。我在读《宝贝,宝贝》时刚刚做了父亲。初为人父的紧张和喜悦让我在捧读《宝贝,宝贝》时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悟。书里所描述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无限遐想,是不是将来我也会像周国平无微不至地爱“啾啾”一样做一个“痴情的父亲”,儿子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有着成长的无限喜悦和些许烦恼,会不会也像“啾啾”一样健康、聪明、可爱,甚至如“啾啾”一般优秀。也许会吧,我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从《宝贝,宝贝》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自由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悉心的照料。爱的方式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对另一方的简单给予,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融,一种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精神的互动与契合。简言之,就是要让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因为成长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雨露”。《宝贝,宝贝》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记录下孩子成长的那些精彩瞬间,无论对孩子而言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对所有的父母而言则提供了一个”这一个”的成长样态,他们或可从中获得启发。于是,我也有了记录孩子成长的冲动,尽管我做得并不好,但是我仍从无聊的工作中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做了一些点滴的记录。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成长中的好多事情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一点点地淡忘直至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了无痕迹,让我们在将来对其中的细节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成长经历的记录每一次几乎都是抢救性的。妻子做得比我好,她准备了个本子,试图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值得回忆与回味的瞬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和思想家,因为在他们身上往往同时交织着神性与人性,他们经常会说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叹为神来之笔的话语。啾啾说:“妈妈,你小时候不认识爸爸吧?爸爸也不认识你吧?有一天,你见到了爸爸,说:‘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吗?’爸爸也说:‘哈,你不是啾啾的妈妈吗?’你们就认识了。”一段充满童真的话语,却很好地表达了她对爸爸妈妈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孤独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孤独 我曾以为这就是孤独:一个孩子双手插在裤袋里,在一群喧嚣的人当中沉默地走过,眼里透着迷茫和淡淡的忧伤。但当我看到《孤独》的第一句话时,我就意识到我错了。 周国平说:“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原来孤独也是有伟大的来源的,它并不是狭隘地指性格孤僻。孤独的更高境界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孤独确实是很可怕的。当你一个人穿越茫茫人海看到别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却找不到一个陪你一同走下去的人时;当你呐喊出自己的心声却无人理解甚至被当作异类时;当你躺在伸手不见五指静得可怕屋子里,黑暗如潮水般向你涌来时。你会感到孤独这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一点点蚕食着你的心灵,让你心灵的那种空洞之感一点一点被放大,让你深陷于孤独之中无法自拔。 这时候,大多数人就无法忍受了——他们寻求方便的排遣方法,去会朋友,聊天,打牌,看电视,在沸腾的交往中辨认自我。于是他们成为了这世上千千万万的庸人。 但也有一些人,靠内心的力量战胜了孤独——或者说,让孤独成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在孤独中沉思人

生,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学会与自己交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们也许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但他们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这些人的灵魂是伟大的。就像作者说:“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他们的孤独也源于此,然而这种孤独唤醒和激发了他们的精神创造力。 我不禁想起了歌德,他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才完成,几十年的心灵上的孤独,让他的灵魂已经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我想孤独是有重量的——而且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但是只有学会忍受孤独,我们才有可能学会深刻,我们的生命才会拥有重量,而不是直到死还是轻飘飘的,找不到方向。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但如果一定要忍受,请选择孤独吧。人生本来就是浮华一场,我们从无中来,又回到无中去。大约也只有孤独的沉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孕育出伟大的心灵。(黄沛锦)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6篇完美版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一): 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一天中午的时刻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向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职责感。但是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但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就应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到达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期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此刻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明白更多。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二):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好处。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好处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

周国平散文《童心》赏析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不过,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住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避免这种可悲的结局,在成长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由此可见,智慧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种达于成熟因而不会轻易失去的童心。《圣经》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孟子也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说的都是这个意思。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问: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人显得年轻呢?譬如说,许多人都觉得你看起来很年轻。答:我想最主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头脑不要太复杂。我在社会处世方面还是比较简单的,弄不懂的事情就不去弄它。我相信,一个人简单就会显得年轻,一世故就会显老。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电视镜头:妈妈告诉小男孩怎么放刀叉,小男孩问:“可是吃的放哪里呢?” 当大人们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孩子往往一下子进入了实质问题。鉴赏: 文章题目为《童心》,实际上论述的是一个人如何永远保持一颗不泯的童心。童心是什么?第二段中有明确的答案:心灵单纯,对世界怀着儿童般的兴致。所谓的慧心无非就是童心加上平常心而已。弄清楚了这两个概念以后,作者就进一步论述童心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由于有了童心,人才能善思考,有智慧,丢掉偏见和利欲;由于有了童心,人才会“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幸福年轻地走完人生旅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心或曾经有过童心,能够始终保持的,却并不是太多,正如文章中所说,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随着困难和挫折的屡屡出现,我们可能就会变得“麻木、僵化、世故”,久而久之,也就失却了一颗本不该失去的童心。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可能是一种“成熟”。但是,这种成熟却使我们永远不会对生活产生新鲜感,不会对生活中的美好或丑陋的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更可怕的是也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缺少了创造、探究和智慧。说到底,这不是真正的成熟,因为成熟的人不仅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也就是说,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读了周国平的散文集,里面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文章以“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开头。的确,从我们成为胚胎的那一刻,我们就等着出生;从我们出生后我们就等着长大;从我们长大后,我们就等着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无时无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样也是不同的。或幸福,或悲伤,或烦闷。但唯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等的可拍就在于此,对于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等在命运之门面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计之窗面前。等的是柴米油盐。因此人们对不同的等的感觉也不同。 其实,我们等的最终就是死亡,但是人们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仅是排着队向前走,它同时也在催促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在这本书里还告诉我许多,生与死的意义,生命的名字,失去的价值。它使我更加理解人生,更看透生命的本质。我也在读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我相信,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更多。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我们的生活也一定能在此中得到充实。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无趣优秀美文摘抄-万事无趣之世间,皆可自趣而处

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无趣优秀美文摘抄|万事无趣之世间,皆可自趣而处 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实习生问我:“我很内向,是不是不适合在媒体工作?” 我反问他:“是谁告诉你,内向就不能胜任了?你这么说,是因为,社会上对内向的人有偏见,这种偏见,让你对自己的内向感到不自信。” 内向,真的就那么差劲吗?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你之所以认为我内向,是因为我很少说话,而我之所以很少说话,是因为我觉得你是个傻X。。。呵呵。 我对他说:你不是内向,而是有语言洁癖。你不愿意听别人说那些无趣的话,也不屑于自己说那样的话,因此,沉默不语。但那些“别人”,因为智力的局限性,无法洞察到你不说话的真实原因,便会认为你有“性格缺陷”。 “外向”与“内向”,本来只应该是两个中性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倾向,这两种性格本无所谓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谁更适合哪种工作或出现在哪种场合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外向”往往以褒义词的面目出现,“内向”则沦落为贬义词;外向者往往被认为“更优秀”,个别自认为外向者往往有种优越感——他们喜欢居“高”临“下”地同情内向者;被贴上“内向”标签的人则容易有自卑感——我曾经或一直是一些外向者们居“高”临“下”地同情的对象,他们的怜悯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曾经为此自卑过,故而才对这个问题格外敏感。

至于需要处理太多人际关系的事只能由外向者来干,这已是常识,故出色的政治家和商人只能是外向者;但也有例外,如李彦宏、张朝阳、尹明善就是很内向的人。过于外向、对交际依存度较高的人,往往缺少独处的能力,不敢面对自我,也更容易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故而,最出色的科学家、学者、作家、思想家及艺术家大多(如果“大多”一词用得不太准确的话,最起码也不算荒唐)为内向者——也有很多原本很出色的学者/思想者因过分热衷于社交而变得“泯然众人矣”。 说句有点儿过分的话:社交,天然具有肤浅的本性;我见过很多深邃的人因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在社交上而最终变得肤浅,却鲜见一个肤浅的人在社交中变得深刻——除非他进入了一个高质量的、人数又较少的社交圈子,并且他自己也勤于沉思。当然,我并非要将所有的社交和所有的外向者一棍子打死,毕竟,现实中的所谓“winner”大多为外向者,并且外向与沉思和知性并不必然冲突;我想说的是,从字面意思看,“内向”更侧重于同自己的灵魂交流,因而内向者便更容易有思想的深度。 通常,人们鉴定一个人外向还是内向的依据是看他“爱不爱(跟别人)说话”,而不是看他所说之话的内容和质量;话多的人为“外向”,沉默寡言者为“内向”。“普通的”外向和内向就不必在这里说了,说了也没意思,我下面重点谈一下两种“极端”现象-事实上,这两个“极端”,绝非极少数。 我所遇见的那些对自己外向的性格充满优越感、对自己的“健谈”和“出色口才”充满自信心的人,往往是一些只要几秒钟不说空话废话套话就能憋死的无话找话者、“交际爱好者”——实则可能是“独处恐惧症”患者,即没有勇气独自面对自己空虚贫乏的灵魂;我所遇见的内向者,几乎个个都有语言洁癖,只在必需说话的时候才说些有实际内容的话,而不说废话空话套话——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还是既沉默寡言又妙语连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前者的“爱说话”,本质是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爱讲没质量的废话;后者的“不爱说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