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中小学

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全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我校坚持“激发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契约精神、塑造优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并常态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借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东风,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也因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课堂巡查力度,坚决杜绝挤占《道德与法治》课行为的发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

2、完善各项管理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阵地建设,指导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学期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

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不定期地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利用活动塑造学生品格。

发挥学校人力、物力、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队日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质;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融入;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1、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中心校对口分配的专业教师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转岗教师担任《道德与法治》的,6所村小均无《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该学科的教学在村小处于一片空白。

2、教师的思想、视野固守陈规。旧的、不科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还存在,对课程标准研究得不够透彻,对新教材中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挖掘得还不够,部分内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纳入考试科目,大多数教师存在应试心理,临近期末考试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重复地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科育人。

3、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学校资金的限制,现有的教学设施还是不能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

需要。我校中心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投影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接通了宽带网络,但是各个村小仅配备了电视机,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村小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

4、教师、学生的对课程重视不够。部分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该学科是副科。不认真备课,上课随意性较大。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消化一下其他学科的作业。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份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5.社会和家庭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农村,人们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语文、数学科目的分数,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1、强化监督,科学评估。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科学评估,开足开齐课时。《道德与法治》学

科无论在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眼中都把它做为副科对待,在这种不重视的思想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被挤占就很正常了。但历经课改多年,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能开齐上好,建议上级部门和各校教学评估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课、上课、学生的成绩考查作出科学的规定,并在平时的检查中认真落实。

2、构建体系,明确标准。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是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为主要评价标准)和手段还有待完善。

3、开发资源、拓展空间。

充分利用社区和街道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

4、加大投入,改进设施。

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个别村小没有电视、网络、电子白板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教学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学校增添教学设备,大力改进教学设施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

5、优化队伍,加强培训。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共7页】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 一、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新课程进入课堂后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最近,我看一篇专家讲话,讲话人是高中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编者,特级教师夏谷鸣,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xx年9月英语新课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进全国九个省份的高中校园。它除了遵守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把英语教学转变到了“以学生为

本”的轨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心智潜能等主体意识的培养,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新课标从理论上讲无疑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存在着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使相当一部分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烦恼。如何使教师们解除困惑,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摸索出适合国情、省情的教学路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与英语同行交流。 一、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跟过去的大纲是有区别的,过去大纲是先写基础知识,后写交际运用的能力。现在反过来,先写非智力因素,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质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去考虑兴趣培养,从培养能力的态度及建立长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自从我进入国培综合实践班学习以后,就我们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作了一些调查,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周边的学校包括我校的同仁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现状都忧心忡忡,有些并且不知道综合实践课是什么、该上什么、什么内容属于综合实践课都不知道。为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农村小学的开展情况和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和同事们对于周边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作了一些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关注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了探索目标,我们主要采用访谈式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多角度地了解该课程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如下:此次共调查了二十所农村小学,对五十位教师和三百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一、学校方面 教师:专职的为0,兼职的18所,既无兼职又无专职的2所(属于偏僻村小); 课时安排:每周1节的2所,每周2节的16所,2所没开。 上课:按规定上课的为2所,有时改上其他课的12所,全改为其他课的4所,没有开设的2所 1、教师队伍的组建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周边二十所学校中,综合实践课的教师100%是由

班主任担任,全部为兼职教师,没有专职教师,班主任同时还担任着少先大队中队辅导员、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领悟学科特点的能力很薄弱,故而工作收效不大,影响了教师组织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2、学校课时安排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平均每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但是实施起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一所学校真正做到开设三节,而一节没开设的约占10%,开设一节的占10%,开设二节的约占80%,即便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将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隔离开上课,只有15%的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程,80%的学校开设一节信息技术,100%的学校没有安排社会服务或研究性学习,没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性、系统性,大都把这四方面内容机械地分割与独立出来,形成了四门单一的学科,甚至是被肢解的缺胳膊少腿的。学校课程计划、课程表上最常见的做法是: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一节,即使有的课课表上排了,50%的学校形同虚设,不是被其它课代替,就是变成学生的自习课或写作业课。这一教学方法和国家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忽视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 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1、遇到的主要困难:认为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的占80%,不懂得如何开展的占70%,没有现成和相应的教材的占60%,安全问题难以保障的占30%,家长和社会不支持的占30%。从这些数据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

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麟游县西街小学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19年2月) 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县教研室《关于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得通知》要求,现将我校课程实施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课程理念 理念就是行动得先导,对于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得学习,我校常抓不懈,一就是健全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为教师制定出一套学习培训方案,先计划,在学习,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多方面齐头并进。二就是制定了明晰得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订阅了《中国教师报》、《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教育刊物,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并通过理论测试、论文撰写及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得主要方式,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 (二)课程开设 在课程开设方面,我校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得设置与开发,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安排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安排表》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执行得,开齐课程科目并开足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得作息时间。近年来,学校特别重视开展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地方等课程得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因地制宜,开发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成立了舞蹈、书画、足球、篮球等22社团组织,各门课程(社团)都有专(兼)职教师,使学生得特长得到充分得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得积极性。 (三)课程资源 我校现有教师66人,一线实有教师59人,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了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科学合理搭配学科教师,做到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结合,并建立了相应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一线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充分 激发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积极性与创造性。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得需要,我校加大了教育设施得投入力度,图书、实验器材、体育器械、校园网络、心理咨询、书法劳技等室部,极大得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各种设施使用 制度完善,使用率高,收到了较好得教学效果。 合理开发与利用家庭与校外资源。成立了家长学校,负责协调组织家校活动,充分宣传,深入了解,建立了贫困学生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共同参与下,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前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新了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依据。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第二,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第三,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第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1.以项目结构的课程模式为主导。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项目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①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②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农业生产项目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2.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我们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克服旧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容太多、程度偏深、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课程内容紧扣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定位在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所覆盖的就业岗位,如果树生产工、蔬菜生产工、花卉生产工、植物保护员、农资营销员、物业绿化管理员等岗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能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各门项目课程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能力训练的范围比以往有所拓宽。 3.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同步推进。把项目课程体系改革与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进行,项目课程以一个个真实的农业生产项目整合工作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工作任务完成的全过程,把以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理论教学同以实践能力培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总结.docx

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 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 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 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 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 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 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 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大批量的境外企业进入国内,我国正逐步成为 “世界制造中心”。机加工产业的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被数控技术应用的加工方式 所取而代之,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数控加工均已被广泛投入使用。 为了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深入良好的了解学习,为此进行课程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初步构建“平台 +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行业技 能的工行要求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 +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可 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 专业的个性发展。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数控行业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数控技术应用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数控应用专业的专业课设应如何设计? 三、调研方式 1.深入数控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工人以及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数控现场与顶岗就业的学生进行座谈; 3.通过问卷调查对毕业以及顶岗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1)数控岗位就业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 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数控岗位调研。 主要岗位是数控操作工,主要从事上下工件,放正,换刀以及开启程序等工作。中职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主要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 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维修设备的基本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2)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研 用企业专家座谈的形式进行,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得 出表一结果。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调研报告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调研报告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内容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 3、艺体技能类——舞蹈、器乐、剪纸、书法、绘画等 三、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

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四、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岑龙,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 副组长:勾鹏、杨志伟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杨国欣、闫玉平、高记丽、马晓平、周晶轩、董茂梅 五、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二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312 二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调研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实习的中后期,本人对任县第二中学的数学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与结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次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一)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情况

(完整版)义务教育初中学段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马头镇中心学校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初中课程实施行为,促进初中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2017年9月就我校课程实施水平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国家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国家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马头镇中心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理念能正确理解与认识,能把国家课程落实到课堂中。 1.课程目标 马头镇中心学校课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当成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当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重视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做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马头镇中心学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3. 课程教学方式

马头镇中心学校的教学方式已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参与、实践、互动、合作。所有的教学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教我学”发展成“我能学”,在学习中学生“我参与,我眼看,我耳听,我嘴说,我手动,我思考,我感悟,我发现,我分析,我解决,我总结”。教师由“我来教”发展成“我来导”再到“我来评”。很多时候“我来评”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马头镇中心学校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学生多,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担任许多角色:传授者、促进者、组织者、评定者、管理者、引导者,还兼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 4. 课程评价方式 马头镇中心学校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学生,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还评价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每学期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不超过两次,通常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实行了等级制。单元测试等日常质量检测主要用于反馈教与学的

课程调研报告4篇

课程调研报告4篇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 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

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课程调研报告4篇

课程调研报告 4 篇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 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 课时/ 周,初中0~1 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 ,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 调研报告 为了制订我校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满足教育部和山东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潍坊市企业对汽修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企业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目的 使方案能真正符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内涵,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汽修企业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 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哪些要求? 4.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企业经理、一线的维修工、技术总监座谈; 2、深入汽车维修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 3、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 4、通过上网了解国家示范汽车汽车运用与维修中职院校的建设及调研资料。 表1 被调查的主要企业的基本情况 (1)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形式对企业老板、人力资源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的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汽修岗位的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汽车维修工,主要从事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次要工作岗位是汽车保险、服务顾问、客户服务、配件管理、其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所示主要为汽修专业岗位,其中汽车钣喷工包括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机修工主要是汽车维修与保养;其他管理岗位包括汽车保险、服务顾问、配件管理、,其后面的发展岗位是维修主管、技术总监和服务经理。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钣喷与汽车维修,同时,汽车钣金、汽车喷涂、汽车维修这个三个工种都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对人员的需求相对较高,工资也较高。而其他管理岗位就需要员工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网络对企业一线员工包括已毕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汽修一线人员所需要的专业方面知识的调研。调查问卷专门针对一线汽修员工而设计,列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题目(见附件1),为了被调查人员方便填写,对每一题目列出了最多应用、较多应用、较少应用和基本不用的四个选项。 充分利用大量分布在潍坊大小汽修企业的我校多年来的毕业生的资源,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给予如何填写的简单说明。下面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的情况统计: 我们选择汽车钣喷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70份问卷,收回了64份。 选择机修工作岗位,在一线工作人员中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了45份; 选择其他管理岗位,在一线员工中发放了30份问卷,收回了25份。 这些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在其各自岗位上工作了半年以上,有的已超过2年,我们总共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总共收回134份。 我们还对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车间主任、生产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

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维护和管理工作,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工作,系统集成工作,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群 1.培养规格 (1)政治思想方面 在企业访谈过程中,多数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网络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2)知识结构方面 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组建及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3)职业能力方面

课程调研报告_调研报

课程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1] 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均衡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我国差异较大的各地区均衡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三级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重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出改进策略。 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

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

课程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正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3%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10%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标;60%有较模糊的目标;27%无目标。

25年后:3%:25年来都几乎不曾更改过人生的目标。他们朝着同一方向不懈的努力,现在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的生活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27%: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的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由此看来人必须要有长期清晰的目标,利用目标来牵引实现个人发展。 制定个人发展目标时参考了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是指要具体明确,金科能量化为具体数据;M是指可测量的,要把目标转化为指标,指标可以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价;A是指可达成的,要根据个人的资源,个人技能和环境配备程度来设计目标,保证目标是可以达成的;R是指合理的,各项目标之间有关联,相互支持,符合实际;T是指有完成时间限制,各项目标要订出明确的完成时间或日期,使个人发展目标具体化,可视化,可达成的合理的,有时间限制的,这样才能制定出规划。 一、毕业去向的主要形式(两年规划)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经济业的加强,会计这个职业将会大有用武之地。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与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不这样认为 二、地域的选择 毕业后想留在故乡,舟山。舟山目前为中国建设新区,前景十分宏伟,发展的潜力也相当的大,新区建设必然会有很多企业强势进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强,便会有人才流入市场,扩大了人才需求,便会有更多的职位选择,大学应届生的工作选择大大增强,舟山目前对于会计的选择仅仅还停留在专科水平上,市场对会计的需求略大。源源不断地社会需求,需要会计的地方很多,首先,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次,各个企业、再其次,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掌握的是一个团体的经济命脉,所

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汇报

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汇报 根据xx省规范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和xx省教育督导室课程开设检查意见(晋教督【XX】10号),及县教育局的有关通知精神(夏教字【XX】32号文件),现就我中心校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中心校辖区内共11所小学,其中xx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其余10所均属于小学教学点。中心校现有学生600余名,在职教师122人,并全部达到合格学历。我中心校全力贯彻山西省规范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文件精神,扎实有效地对办学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不断地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 二、主要办学行为情况说明 中心校辖区内各校,严格按照县局“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进行招生;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较多,随迁子女相应较多,学校因此生源不足,班容量达不到额定人数;学校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不公示学生分数;教辅教材实行一课一辅,学生自愿购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控制在6小时,每天休息时间不少于9小时;学校除收取学生规定的餐费外,无其他收费行为;所有教师未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学校主要办学行为符合上级有关规定。 三、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遵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是中小学校办学、办好学的重要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认真落实好国家课程标准,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中心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我中心校严格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标准表开设课程,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各年级每周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我中心校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科建设,如在尉郭学校音体美课程都有专职教师,学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实践场所等给予了相应的倾斜。 2、大力落实地方课程 在开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教育局要求,结合中心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还开设了楹联、习字、安全和法制教育等地方课程。各教学点虽然在师资上,还没有专职教师,但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学生反映良好。 3、规范招生秩序,严格控制班容量。 近年来,在小学招生这一块,我们始终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从没有跨区域招生。相反由于人口的自然减员和民工进城务工潮的兴起。农村小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和往年一样,本学年开学后,我中心校各校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失。所以说各年级的班容量都控制在40人以下甚至更少,没有超过“规定”要求的范围,也没有举办“快慢班”的现象。 4、实行平时考试无分数评价,按等级评价学生。规范使用教辅资料,严格按照一科一辅、学生自愿购买的原则,进行征订和选用,没有乱征订的现象。也没有乱发复习资料等现象。 5、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特长。 6、强化体育课程,确保阳光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