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探讨

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探讨

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探讨
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探讨

噪声监测试题集知识分享

噪声监测试题集

噪声监测 一、填空题 1、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 产使用。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测量仪器为2型以上的积分式声级计及环境噪声自 动监测仪器,仪器时间计权特性为快响应,采样时间间隔不大于1秒。 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测量,测点应选在主要交通干道两路口之间,道路边人行 道上,离车行道的路沿20cm处,此处离路口应大于50m,主要交通干道是指城市规划部门划定的主、次交通干线。 4、噪声测量应在无雨、无雪天气条件下进行,风力大于5.5m/s(四级)时停止 测量。 5、设备噪声测量一般在设备外1m包络线上,在设备四周区测量点,特殊发声 部位及操作部位应专门布点测量,以及测点噪声均值表征设备噪声,各侧点声级值相差5dB(A)以内用算术平均值表示,声级值相差大于5dB(A)时用能量平均值表示。气流噪声监测,如进出风口等,测点应取风口轴向45°方向。 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分土石方、打桩、结构、装修四个施工阶段。 7、绿化林带并不是有效的声屏障。密集的林带对宽带噪声典型的附加衰减量是 每10m衰减1-2dB(A);取值的大小与树种、林带结构和密度等因素有关。密集的绿化带对噪声的最大附加衰减量一般不超过10dB (A)。 8、声级校准器发出1000Hz 94dB(A)的恒定声压。

9、用94 dB (A)的声级校准器校准配有1/2英寸传声器的积分声级计时,仪器应 该指示93.8dB(A),如不是,应用小起子调节校准器电位器。如果声级校准器不是94dB(A),则按声级校准器的标准声压级减去0.2作为校准值。 1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中测点应选择在铁路边界高于地面 1.2m,距离反射面不小于1.0m处。 11、若厂界与居民住宅相连,厂界噪声无法测量,或住宅与噪声源楼层相连受 楼内噪声或固体传声影响时,可在室内测量,测点应设在室内中央,开 窗,室内标准限值应比标准值严格10 dB (A)。 12、声级计校准方式可分为声校准和电校准两种;当两种校准方式校准结果不 吻合时,以声校准结果为准。 13、声压级常用公式为L p=2lg(P/P0)表示,单位为dB (或分贝)。 14、高速公路穿越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 采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0类区的夜间噪声限值。 15、测量生平长得插入损失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在选择所采用的测量 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测量的对象、声屏障安装前测量的可能性和声源、地形、地貌、地表面、气象条件等因素在两次测量中的等效程度。 16、测量声屏障的插入损失时,直接测量声屏障安装前后在同一参考位置和受 声点位置的声压级的方法,称为直接法。由于测量时安装前后的测量位置相同,其地形地貌、地面条件一般等效性较好。 17、间接法测量声屏障的插入损失,是分别测量声屏障安装前后,相同参考位 置和受声点位置的声压级。测量时,因声屏障已安装在现场,也不可能移去,声屏障安装前的测量可选择与其相等效的场所进行。选用间接法时,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噪声功能区划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噪 声 功 能 区 划 分

一、功能区划分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如表1。该标准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表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表2 噪声功能区划分及适用范围表 依据以上环境噪声质量标准和适用范围,对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的运动场、朝阳楼、食堂、校门口马路、商业街、公寓中心、灯光球场、教学楼中心点等监测点进行噪声监测。监测数据处理统计如表3所示: 类别 0类 1类 2类 3类 4类 昼间 50 55 60 65 70 夜间 40 45 50 55 55 区域 功能划分 适 用 范 围 0类标准 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 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 类标准5dB 执行。 1类标准 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 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2类标准 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 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 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能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 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行 该类标准。

表3 监测数据表 根据实测数据结合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将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功能区划如表4。 类别 区域 0 无 1 无 2 朝阳楼、教学楼 3 公寓、运动场、商业街、灯光球场 4 交通干线、食堂 表4 功能区划 功能区划图见附页一。 二、4类声环境功能区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措施 4类区域:交通干线、食堂 (一)交通干线防噪措施 地点 昼间平均值 夜间平均值 一期 运动场 64.3 60.2 朝阳楼 55.4 63.1 食堂 73.2 65.8 校门口马路 75.8 76.1 商业街 63.5 61.4 公寓中心 65.3 66.5 二期 灯光球场 62.3 62.1 教学楼中心点 58.2 65.2 校门口马路旁 72.5 71.3 公寓中心点 65.5 67.4 食堂 74.7 63.1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噪声本标准规定了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噪声监测测量计划制定、现场调查方法、监测点位设置、室 内低频噪声测量方法、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资料整编和监测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结构传播固定设备噪声引起的室内低频噪声污染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的条款。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785声级计电、声性能及测量方法 GB12348 GB22337 GB/T3241 GB/T15173 GB/T1718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 声校准器 积分平均声级计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倍频带声压级soundpressurelevelinoctave采用符合GB/T3241规定的倍频程滤波器所测量的频带声压级。本标准规定的噪声频谱分析 时使用的倍频带中心频率为31. 5Hz、63Hz、125Hz、250Hz、500Hz,其频率覆盖范围为22Hz~ 707Hz。 3 .2低频噪声LowFrequencyNoise测量仪器性能应符合 (IECGB3785和GB/T17181对1型声级计的要求且符合国际电工协会 GB/T3241中对滤波器的要求,61260)Class1标准;噪声频谱分析滤波器性能应符合具备实 时频谱分析功能,测量范围应满足所测量噪声的需要。 4 .1.2声校准器 校准所用仪器应符合 率为GB/T15173对1级声校准器的要求。A 声级测量时,校准声源频20~250Hz区间1000Hz;低频频谱测量时,校准声源频率至少有一个点频率应设在内。 测量仪器和声校准器应定期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声级计每次测量前、后应进 行校准,其前、后校准示值偏差不得大于0 .5dB,否则本次测量无效。使用延伸电缆时,应注意 长电缆对声波信号的衰减,因此在进行校准时,应使延伸电缆与声级计一起进行校准。 传声器应 加防风罩。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 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1.2 管线沉降测点 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 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 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 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 2.1、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列在表1中: 表1 2.3、监测频率 2.3.1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参照表2、表3、表4确定。 (1)、暗挖隧道施工段

噪声检测标准

噪声检测标准 1、环境噪声新标准 我国新颁发的GB 3096-2008、GB 12348-2008和GB 22337-2008等三个环境噪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已经在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中,都涉及到室内环境噪声的测量。作为环境噪声的监测机构,如何按新标准的要求对室内环境噪声测量,进行认真而正确的运作,这在全检测行业来说,是一个急需研讨的实际课题。 但是,在新标准颁布前,我国仅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以及《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以下简称“原标准”)。在其适用范围上,基本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依法行政的依据。进入新千年后,室内环境噪声污染监测需求量大,检测机构呈现多元化,从而促进了噪声监测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然而,这两个标准在适用性和操作的可行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很难满足不同环境条件的、不同委托方对噪声监测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为维护人身健康权的环境噪声危害争议的司法判决上,存在依据标准不当的困境。因此,急需满足上述要求的一系列环境噪声标准的颁布,达到适应委托检测方的需要,推动环境噪声监测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2.、新标准的特点 同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检测机构开展室内环境噪声的实际需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特点上。 (1)把声环境标准分为“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颁发的新标准中,把GB3096-93和GB/T14623-93合并为一个标准GB3096-2008,名称改为“声环境质量标准”,把GB12348-93和GB12349-93合并为一个标准GB12348-2008,名称改为“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同时还新出台了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使声环境标准形成了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是对声环境标准标准体系建设的一大进步。 (2)对声环境标准的基本概念,给出明确定义。在 GB3096-2008中的第3部分,给出了“昼间等效声级”和“夜间等效声级”、“昼间”和“昼间”、“A最大声级”、“累积百分声级”、“城市”、“乡村”、“交通干线”、“噪声敏感建筑物”、“突发噪声”等11个基本概念;在 GB12348-2008中第3部分,新给出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厂界”、“频发噪声”、“偶发噪声”、“倍频带声压级”、“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背景噪声”等8个基本概念(还包括“A声级”、等效声级”、“噪声敏感建筑物”、“昼间”和“昼间”、“最大声级”等5个基本概念);在 GB22337-2008中的第3部分,新给出了“社会生活噪声”、“边界”等2个基本概念(还包括“A声级”、“等效声级”、“噪声敏感建筑物”、“背景噪声”、“倍频带声压级”、“昼间”和“昼间”等6个基本概念)。它是适用各个标准的关键词,展现了新标准的规范化,同时对正确执行本标准,具有指导意义。 (3)增加了室内环境噪声限值,为室内环境噪声监测提供直接依据。在GB12348-2008和GB22337中,明确规定了“结构传递固定设备室内噪声排放限值”,使检测机构对室内环境噪声的监测有了实用的标准依据。特别是居民楼中的水泵、电梯和变压器等设备产生的室内环境噪声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函(2007)54号)对此做出解释,可参照执行GB12347-93。这种“参照适用”标准的“解释”,由于GB12347-2008的颁布,提供了可行的适用标准。这就使环境检测机构进行室内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更具有可行性。

噪声测量三种方法

噪声系数测量的三种方法 本文介绍了测量噪声系数的三种方法:增益法、Y系数法和噪声系数测试仪法。这三种方法的比较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前言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噪声系数(NF)或者相对应的噪声因数(F)定义了噪声性能和对接收机灵敏度的贡献。本篇应用笔记详细阐述这个重要的参数及其不同的测量方法。 噪声指数和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有时也指噪声因数(F)。两者简单的关系为: NF = 10 * log10 (F) 定义 噪声系数(噪声因数)包含了射频系统噪声性能的重要信息,标准的定义为: 从这个定义可以推导出很多常用的噪声系数(噪声因数)公式。 下表为典型的射频系统噪声系数: *HG=高增益模式,LG=低增益模式

噪声系数的测量方法随应用的不同而不同。从上表可看出,一些应用具有高增益和低噪声系数(低噪声放大器(LNA)在高增益模式下),一些则具有低增益和高噪声系数(混频器和LNA在低增益模式下),一些则具有非常高的增益和宽范围的噪声系数(接收机系统)。因此测量方法必须仔细选择。本文中将讨论噪声系数测试仪法和其他两个方法:增益法和Y系数法。 使用噪声系数测试仪 噪声系数测试/分析仪在图1种给出。 图1. 噪声系数测试仪,如Agilent公司的N8973A噪声系数分析仪,产生28VDC脉冲信号驱动噪声源 (HP346A/B),该噪声源产生噪声驱动待测器件(DUT)。使用噪声系数分析仪测量待测器件的输出。由于分析仪已知噪声源的输入噪声和信噪比,DUT的噪声系数可以在内部计算和在屏幕上显示。对于某些应用(混频器和接收机),可能需要本振(LO)信号,如图1所示。当然,测量之前必须在噪声系数测试仪中设置某些参数,如频率范围、应用(放大器/混频器)等。 使用噪声系数测试仪是测量噪声系数的最直接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最准确地。工程师可在特定的频率范围内测量噪声系数,分析仪能够同时显示增益和噪声系数帮助测量。分析仪具有频率限制。例如,Agilent N8973A可工作频率为10MHz至3GHz。当测量很高的噪声系数时,例如噪声系数超过10dB,测量结果非常不准确。这种方法需要非常昂贵的设备。 增益法 前面提到,除了直接使用噪声系数测试仪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测量噪声系数。这些方法需要更多测量和计算,但是在某种条件下,这些方法更加方便和准确。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叫做“增益法”,它是基于前面给出的噪声因数的定义:

地铁工程施工中监测点的布设以及监测方法

地铁工程施工中监测点的布设以及监测方法 摘要:随着地铁建设力度的加强,安全问题备受重视,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监测点的布设和检测方法的选择,更是重中之重。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这两大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地铁工程;监测点;监测方法;沉降 地铁作为当前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形式之一,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噪音少等诸多优势,在缓解城市交通、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多建于市区,周围建筑物较多,且地下管线网复杂,施工有很大难度。在基坑开挖、结构支护上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延误施工进度,且容易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包括支撑体系、维护体系、水文地质变化等,然后对监测数据加以分析,掌握施工的安全状态,进而可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1 实际案例分析 某市地铁12号线A站位于市区两个繁忙道路交叉口偏西处,是该线上的第8个站点。A站呈东西方向而建,长180 m,标准段的宽度为22.5 m,东西两端宽度均为26 m,高度为13.5 m,采用单柱双跨二层矩形框架结构形式。施工时直接明挖,对施工范围内的地基土状况进行勘察,分析后发现,土层有填土、砂质粉土、粉土和砂质粉土加砂粉几层,局部含有淤泥质粘性土。开挖区域一砂质粉土为主,强度较低、含水量大,可能会出现基坑涌水、边坡失稳的情况,破坏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顺利完成,须做好监测工作,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 2 准备阶段 首先要选择相适应的监测工具,需用到全站仪、测斜仪、钢尺、水位计、水准仪、钢筋计等仪器,并制定合理的方案和流程,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对A站的各个部位及其影响范围进行监测。此次施工所选择的测量仪器有BF515型测斜仪、数字式读数仪、徕卡NA2型精密水准仪,以及来自美国SLOPE INDICATOR 公司的水位计等。 其次是确定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支撑轴力、围护结构的土压力、基地回弹、位移和沉降量、地下水位变动情况、围护结构钢筋强度、地表裂缝、地下管道、周围环境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监测,实时了解各自所处状态。对各方面加以协调,保持整体工作安全稳定地开展。如若发现实际和设计不相符的情况,要立即分析原因并加以调整。 3 地铁施工中监测点的布设 遵循一般原则,应按设计方案进行现场监测点的布设,结合实际情况,测点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 GB 12524-90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建筑施工作业期间,由建筑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测量。 1 名词术语 1.1 建筑施工场地的边界 由政府有关部门限定的建筑施工场地最外面的边界线。 1.2 建筑施工场地 指工程限定的边界范围以内的区域,以及规定界线以外的确实用于建筑或拆毁的其他中间准备区域。 1.3 噪声敏感区域 受到建筑施工噪声影响的住宅区、机关、学校、商业区以及公共场所等,其背景噪声比建筑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级低的区域。 1.4 背景噪声 当建筑场地停止施工时,上述区域的环境噪声。 2 测点的确定 2.1 根据城市建设部门提供的建筑方案和其他与施工现场情况有关的数据确定建筑施工场地边界线。并应在测量表中标出边界线与噪声敏感区域之间的距离。 2.2 根据被测建筑施工场地的建筑作业方位和活动形式,确定噪声敏感建筑或区域的方位,并在建筑施工场地边界线上选择离敏感建筑物或区域最近的点作为测点。由于敏感建筑物方位不同,对于一个建筑施工场地,可同时有几个测点。 3 测量条件 3.1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为积分声级计,其性能至少应符合GB 3785《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中对Ⅱ型仪器的要求。在测量前后要对使用的声级计进行校准。 如有条件,也可使用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但仪器的动态范围应不小于50dB,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2 传声器设置 测量时声级计或传声器可以手持,也可以固定在三角架上,传声器处于距地面高1.2m的边界线敏感处。如果边界处有围墙,为了扩大监测范围也可将传声器置于1.2m以上的高度,但要在测量报告中加以注明。 3.3 气象条件 测量应选在无雨、无雪的气候时进行。当风速超过1m/s时,要求在测量时加防风罩,如风速超过5m/s时,应停止测量。 3.4 测量时间 分为昼间和夜间两部分,时间的划分可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 4 测量参数的定义 测量参数为等效连续A声级Leq,单位为dB(A)。 等效连续声级代表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即随时间变化噪声的等能量稳态声级。按定义此量为: (1) 式中:LA(t)棗某测量时刻t的瞬时A声级,dB; T-规定的测量时间,s。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修改-0909

大连地铁监控量测标准及原则 一、编制依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3、《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 11/490-2007) 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 J721-2007) 二、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 一、区间: 盾构区间:沿隧道中心线两侧每纵向50米间距布设两排测点,排距3~5米,区间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地质较差段(破碎断裂带、软弱夹层段等)、埋深较浅(埋深不大于1.5D,D—开挖宽度)时纵向间距适当加密,调整为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区间联络通道、泵房等位置应加设测点。原则上区间隧道埋深超过3D时,可不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暗挖区间:沿隧道中心线两侧每纵向10~50米间距布设两排测点,排距3~5米,具体如下:以d表示隧道开挖跨度,隧道埋深<0.5d时纵向间距取10米,埋深0.5d~1.0d时纵向间距取20米,埋深1.0d~1.5d时纵向间距取30米,埋深1.5d~2.0d时纵向间距取40米,埋深2.0d~2.5d时纵向间距取50米,埋深>2.5d 时根据周边环境设置适量监测点。原则上区间隧道埋深超过3d时,可不进行地表沉降观测。区间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监测点加密。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区间大断面(如渡线段)、联络通道、泵房、风井等位置应加设测点。 明挖区间:参照明挖车站执行。 二、车站

明挖车站:沿基坑周边20m范围布设两排测点,第一排测点距离基坑边缘3~8米,第二排测点距离第一排测点10m,每排测点距离10~30m。基坑走边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增设监测点。 暗挖车站:沿车站中心线平均以纵向10~30米间距布设断面,每个断面测点间距3~5m,测点布设在车站外轮廓线以内。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车站风道、竖井等位置应加设测点。 地面沉降测点应深埋于土层,反映地层沉降,不得埋设在硬化地面上。 1.2 管线沉降测点 管线沉降监测应分清煤气、给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重要管线由产权单位提出控制标准,管线位置以现场实际位置为准。原则上只对有压管(如煤气、给水等)和大直径管(如污水管)进行沉降监测。 管线沉降测点主要设置在管线接头、窨井处,其余地段可尽量利用地面沉降点,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 原则上测点应布置在车站和区间开挖影响范围之内的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明挖车站和区间影响范围按2倍基坑深度控制,暗挖车站和区间按滑裂面确定影响范围。 测点一般布置在建筑物角部或结构变化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 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按30~50m间距布设,区间隧道原则上仅在沿线路两侧重要建筑物前布设,孔深至中风化岩面。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

噪声监测方案

太原市英赛特科技有限公司工矿用自动化监控设备建设项目环境噪声现状 监测方案 巢湖中环环境科学研究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王答乡董家营村村北元跃物流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为年制造工矿用自动化监控设备30台(套),总投资156万元。厂区总占地面积为122.8亩。项目西侧紧邻S316省道。 二、标准 1、声环境标准 本项目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和4a 类标准。 2、噪声排放标准 本项目运营期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级(昼间60dB(A)、夜间50dB(A))和4级(昼间70dB(A)、夜间55dB(A))排放标准。 三、噪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点位 在厂界四周每边及那村均布1个噪声监测点进行测量,具体布点位置见附图1。 (2)监测项目 L10、L50、L90、L eq。 (3)监测频次 连续一天,昼夜各一次,昼夜监测在8:00~12:00和14:00~18:00进行,夜间监测在23:00~次日晨5:00。了解该区域噪声本底值,同时记录测点周围的主要噪声源及环境特征。

(4)监测气象 监测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m/s以下时进行。 (5)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进行,使用HS-6288多功能噪声分析仪。 (6)评价方法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用等效连续A声级LAeq作为评价值,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对评价区内现在的噪声情况进行现状分析评价,为评价区环境噪声预测提供背景值。

基坑围护结构监测点布设方案设计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 5.1 监测点布设原则 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 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 3. 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 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 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 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 4. 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 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 5.2 围护结构体系观察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 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

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4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 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定(暂行) 为提高声环境质量监测水平,推进噪声自动监测进程,满足环保系统建设实施噪声自动监测的需要,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声环境功能区实施噪声自动监测的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结果评价、数据报送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内容,适用于声环境质量监测中各城市所开展的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 道路交通噪声实施噪声自动监测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原始数据 以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设定的最小测量时段测得的数据,是其它各时段统计和分析的基础数据。(该数据根据使用仪器功能的不同,可以是瞬时声级或等效声级、频谱、气象数据等。) 2.2 有效采集率 原始有效采集率(Activity ,简称Act )是在监测时段内实际采集有效数据的次数与理论上应采集数据的次数之比的百分数: %100?=N n Act 式中:n —在监测时段内实际采集有效数据的次数; N —在监测时段内理论上应采集数据的次数。 统计有效采集率是在统计时段内参与统计的各分量有效采集率之和与理论上应参与统计分量的个数之比: N Act Act i ∑= 式中:Act i —在统计时段内各分量的有效采集率; N —在统计时段内理论上应参与统计分量的个数。 2.3 等效声级 等效连续声级的简称,指在规定测量时间T 内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当采用A

声级测量时,用L Aeq,T 表示(简写为L eq ),单位dB (A )。 2.3.1 连续积分等效声级 当采用连续积分方法测量时,等效声级表示为: ?? ? ??=?T eq dt L T L i 01.0101lg 10 式中:L i —t 时刻的瞬时声级,单位:dB ,(下同); T —规定的测量时间,单位:秒,(下同)。 2.3.2 等间隔采样时的等效声级 大部分仪器均采用等间隔采样的方法进行噪声测量,此时可用下式表示等效声级: ?? ? ??=∑=N i L eq i N L 110/101lg 10 式中:N —规定的测量时间T 内的采样次数; L i —单次采样的瞬时声级或等效声级。 2.3.3 考虑有效采集率的等效声级 在噪声自动监测时,因仪器、通信故障和气象环境等影响有效数据采集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应考虑数据的有效采集率来计算等效声级: ()??? ? ???=∑∑Act Act L i i eq L i 101.0lg 10 N Act Act i ∑= 式中:L eq 为总时段的等效声级; L i 为分时段的等效声级; Act 为总时段的有效数据采集率; Act i 为分时段的有效数据采集率; N 为分时段的的个数,即理想情况下应参与计算的L i 的个数。 2.4 小时等效声级 1小时内由原始数据统计计算的噪声能量平均值。 ?? ? ??=∑=n i L i n L 110/101lg 10小时

噪声常规监测标准和声环境质量标准

3.2.5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一、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精度为2 型及2 型以上的积分平均声级计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其性能需符合GB3785 和GB/T 17181 的规定,并定期校验(注:现场普查达到Ⅲ型仪器要求,一般现场测量达到Ⅱ型仪器要求)。测量前后使用声校准器校准测量仪器的示值偏差不得大于0.5 dB,否则测量无效。声校准器应满足GB /T 15173 对1 级或2 级声校准器的要求。测量时传声器应加防风罩。(快慢档要求视周围主要声源而定)。 二、测点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可选择以下三种测点条件(指传声器所置位置)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 a)一般户外 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3.5 m 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 m 以上。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测受声围。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1.2m 高度处。 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1 m 处,距地面高度1.2 m 以上。 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 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1 m,距窗约1.5 m 处,距地面1.2 m~1.5 m 高。开窗情况下测量。 三、气象条件 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 m/s 以下时进行。 四、监测类型与方法 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两种类型。 A. 声环境功能区监测 A.1 监测目的

评价不同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的声环境质量,了解功能区环境噪声时空分布特征。 A.2 定点监测法 A.2.1 监测要求 选择能反映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特征的监测点1至若干个,进行长期定点监测,每次测量的位置、高度应保持不变。对于0、1、2、3类声环境功能区,该监测点应为户外长期稳定、距地面高度为声场空间垂直分布的可能最大值处,其位置应能避开反射面和附近的固噪声源;4类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设于4类区第一排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交通噪声空间垂直分布的可能最大值处。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每次至少进行一昼夜24小时的连续监测,得出每小时及昼间、夜间的等效声级Leq、Ld、Ln和最大声级Lmax。用于噪声分析目的,可适当增加监测项目,如累积百分声级L10、L50、L90等。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A.2.2 监测结果评价 各监测点位测量结果独立评价,以昼间等效声级Ld和夜间等效声级Ln作为评价各监测点位声环境质量是否达标的基本依据。一个功能区设有多个测点的,应按点次分别统计昼间、夜间的达标率。 A.2.3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定点监测) 全国重点环保城市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宜设置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进行不同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的连续自动监测。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自动监测子站和中心站及通信系统组成,其中自动监测子站由全天候户外传声器、智能噪声自动监测仪器、数据传输设备等构成。 A.3 普查监测法 A.3.1 0-3类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 A.3.1.1 监测要求 将要普查监测的某一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成多个等大的正方格,网格要完全覆盖住被普查的区域,且有效网格总数应多于100 个。测点应设在每一个网格的中心,测点条件为一般户外条件。监测分别在昼间工作时间和夜间22:00-24:00(时间不足可顺延)进行。在前述测量时间,每次每个测点测量10min 的等效声级Leq,同时记录噪声主要来源。监测应避开节假日和非正常工作日。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 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 5.1监测点布设原则 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 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 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 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 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

程提供数据信息。 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 5.2围护结构体系观察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 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 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

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它相关单位。 5.4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

噪声监测方案

XXXX竣工验收委托监测现场采样及监测方案任务编号: 编制人:日期:2018年1月26日 审核人:日期:2018年1月26日 批准人:日期:2018年1月26日

一、监测信息项目名称 受检方信息名称 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联系电话 监测项目废气、地下水、噪声 项目地址 二、检测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竣工验收委托监测 委托监测□ 自送样委托监测□其它□ 三、采样、检测项目及方法依据 根据现场调查和该公司提供的资料,初步确定检测及采样、检测方法依据见表1,表2。 表1 主要监测因子及采样、检测方法依据 序号监测因子采样、检测方法依据 1 pH值、总硬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六价铬、锌、铅、砷、镉、总大肠菌群 2 颗粒物《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3 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表2 检测项目及采样计划表 样品类别采样/ 检测点 位 检测项目检测依据 采样/检 测频率 采样日 期 样品处 理 样品保 存 样品数量 (个) 地下水pH值 GB6920-8 6 监测3 天,每天 取样1 次 1月31 日~2 月2日 尽量现 场检测 P,12h 6 总硬度 GB/T7477 -87 / P,14d 6 氨氮 HJ535-20 09 加H2S O4,pH≤ P,24h 6

2 高锰酸盐指数GB11892- 89 1-5℃暗 处冷藏 P,2d 6 亚硝酸盐氮GB7493-8 7 1-5℃冷 藏避光 保存 P,24h 6 六价铬GB7467-8 7 Naoh, pH=8 P,14d 6 锌GB7475-8 7 HNO3,pH ≤2 P,14d 6 铅外包GB 7475-87 P,14d 6 砷外包HJ 694-2014 P,14d 6 镉GB 7475-87 P,14d 6 总大肠菌群外包 细菌袋 12h 6 废气1#排气 筒出口 颗粒物, 同时监测 风量 GB/T1543 2-1995 监测2 天,每天 取样3 次 1月31 日~2 月1日 / 滤膜48h 24 2#排气 筒出口 3#排气 筒出口 4#排气 筒出口 5#上风 向 烟尘 GB/T1615 7-1996 监测2 天,每天 取样4 次 1月31 日~2 月1日 / 滤筒48h 32 6#下风 向 7#下风 向 8#下风 向 噪声东面厂 界 / GB 12348-20 08 监测2 天 1月31 日~2 月1日 / / / 西面厂 界 南面厂 界 北面厂 界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