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

名词解释:

1.农业:指以生产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产品为主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分为种植业和畜

牧业

2.乡村旅游:指以乡村低于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主

题,吸引旅游者游览、修养、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3.生态旅游: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进行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4.观光农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

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悠闲旅游

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效益,促进农

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5.运行模式:指从观光农业的区位、资源依托、经营内容、经营环境、角度、主题、方式、

产品功能、种类、文化内涵等角度出发,对观农企业进行科学、规范经营的运

行策略

6.观光农业资源: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能为

7.发展极理论:是一种非平衡发展的理论,主要是指在区域内建立或嵌入高起点的推动型产

业之后,会产生“乘数效应”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动机制

8.观光农业规划:指在观光农业开发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确定观园区性质与开发方向,

进行总体布局,并根据结构需要,将观光农业区按不同的性质与功能进

行的空间分项设计

9.产品:是可以提供给市场的任何一种东西,它能够引起注意,被得到需要

10.观光农业产品:通过市场交换以满足观光农业旅游与某种需求和利益的有形实物和无形服

务的综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

11.保护地栽培:指在一定的设施内栽植作物,具有反季节开花结果的优点,保护措施主要有

日光温室、玻璃温室

1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一系列产品交换关系才场所

13.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提供同他人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各自的需求和

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

14.市场营销管理: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

而进行的决策、组织和领导、控制的过程

15.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为了长期生存与发展,根据自身资源、目标和内部环境进行的全面性

筹划和部署

16.环境机会:市场上一切未满足的需要

17.企业机会:与企业目标和资源相匹配,能凸显企业竞争优势且能给企业带来差别利益的环

境机会

18.市场定位:企业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让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心中权拉

起一个与竞争对象不同的卓越形象

19.营销组合: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对自己可以控制的营销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

用的活动

20.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长期形成和拥有且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与行为准

21.市场营销控制:人为地弥补和矫正行动与目标之间差距的活动

22.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组合的宽度、深度和相关度P16

23.品牌策略:指企业如何合理使用品牌,以充分发挥品牌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24.多品牌策略:同一类产品用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彼此没有联系的品牌

25.品牌联合策略:指两个或更多品牌互联、相互借势,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26..渠道的长度策略:企业根据产品特点,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渠道

级数的策略

27.渠道的宽度策略:并列使用多少同类中间商的策略

28.观光农业景区管理:通过发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优化配置和协调企业人力、

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可控资源,以期实现观农区目标的活动

29.经营理念:是指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者遗计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

行为的确认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基本摄像与科技优势、发展方向、共同

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

30.农产品初级加工:只改变原料结构,表面状况、形状和尺寸大小,加工过程中原来哦基本

是发生物理性改变或发生某些生化变化

31.观光农业政策:是知道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32.观光采摘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点附近开发特色果园、蔬菜园、花圃、菜园等,让游客

入内参与摘果、拔菜、切花、采菜等活动,亲身体验和享受收获季节的田园

乐趣

33.社会文化景观要素:指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通过劳动时间创造的物质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乡村历史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现代科技文化景观

34.农业景观: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农业劳动而形成的景观形态

包括:农业田园、生物、设施、建筑和劳作景观

35.观光农业资源开发: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观光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潜在的农业资源

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使观农活动得以实现的

经济技术活动

36.交易营销:注重交易活动的实现

性质、特点、功能类

1.观光农业基本性质:农业与旅游业双重属性;地域性和季节性;高效优化产业

2.观光农业功能:生产、游憩与保健、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文化传承功能

3.国外观光农业开发特点:以具有特色的农场、庄园作为发展观光农业的依托

政府从政策上大力支持

客源大部分来自本国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群

4.农家乐特征:游客以中低收入者为主,费用一般较低

贴近大自然,具有乡土性;季节性限性、淡旺季明显

5.社会文化景观要素的特征:广博性;地域性;季节性;观赏性;文化性

6.观光农业产品的构成要素

(1)食:特点:所制作选用的原料是当地生产的无公害绿色产品

烹饪的方法与饮食的原则讲究原汁原味是当地传统品牌或特产

符合健康营养的饮食潮流环境营造等具有地域特色

餐饮服务人员尽量选用当地人,着传统服饰

(2)行:特点: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灵活轻便,经济环保

反映当地历史文化体现景区服务水准

(3)购:特点: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

(4)娱:特点:农业化、多样化、知识性、趣味化

7.观光农业产品的功能:审美功能、科普功能、消费功能、康体功能(环境、食物、娱乐、

文化)、体验功能(四个类型:娱乐功能、教育该体验、逃避现实的

体验、审美体验)、

8.观光农业产品的特点:农业性、生态性、季节性、不可贮存性、不可转移性、综合性

9.观光农业市场的特征:以城市居民为市场主体;出游目的地选择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出游信息的获取更注重口碑效应;出游时间的选择有明显的指向性:(季节、周末、节假日)10. 景区概念的特点:景区是一种吸引物;景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景区有明确的空间范围;景区必须具备必要的旅游设施和接待服务11.投资特点:投入金额大;投入时间长;投资的复杂性;沉没成本大

分类(...型)

1.欧洲观光农业形态:房屋出租型;别墅出租型;农场露营型

2.法国观光农业形式:家庭农场;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家庭农园

3.美国观光农业类型:产物利用型;农作过程利用型;农业环境利用型;综合利用型

4.韩国观光农业类型:自然学习型;周末农园型;深信修炼型;农村修养型;养殖农园型

5.日本:(1)农村空间提供型:风景观光型;农村公园型;农村度假修养型

(2)体验交流型:乡村活动型;农业体验;家庭会员

(3)农产品提供型:销售物产;提供饮食

6.台湾观光农业开发模式: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

农村留学;森林旅游

7.我国观光农业开发特点:从发展过程来看: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从空间分布看:景区边缘地区型;城市郊区型;老少边贫地区型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

8.北京观光农业主要类型: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旅游型;渔场垂钓型;

畜牧观赏狩猎型

9.广东观光农业类型:综合农科知识型;茶艺欣赏类;花卉观赏类;特色农耕生态展示类;

水果品尝类;种类产业示范观光类

10.浙江奉化市滕头村类型:农园型观光农业;村镇型观光农业;开发区级生态园类型的观光

农业

11.观光农业主要类型:(1)按经营模式分:农庄经济型;园区经济型;特色产业型;

自然人文景观型;农家乐型;农业贸易型;

(2)按主题定位分:观光采摘园;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家乐;

生态农业园;市民农园;森林农园;度假休闲园;民俗文化村

12.教育农园的运行模式分类:德育和乡土、乡土文化艺术和生物认知和技能训练教育农园

13.观光农业资源分类:(1)按农业资源结构分:观光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资源

(2)按资源功能分:观赏型、品赏型、购物型、体验型、娱乐型、疗养度假型资源

14.观光农业园配置形式: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廊架式

15.新产品分类:完全新产品、换代新产品、改进新产品、模仿新产品

16.投资分类:实物和技术投资;长期和短期投资;直接和间接投资;建设性、更新性、追加

性和稳定性投资

17.观光农业园成本费用的构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8.观光农业构成分类:(1)按形态:无力形态;生态形态;文化形态

(2)按空间功能分区:观赏区;示范区;体验区;产品区;认知区原则

1.观光农业资源开发的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市场,满足需求;体现参与;注重效益;循序渐进,逐步开发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观光农业规划原则

体现目标定位突出主题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优先‘农游结合

体现民俗性;体现参与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3.观光农业功能分区的原则

生态环境为基础,社会经济为主导,协调平衡发展原则

提供乡村空间原则;提供体验交流场所;差异性原则

提供农产品交易场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4.观光农业产品的设计原则

特色原则;主题鲜明原则;多样原则;文化原则;创新原则;市场原则

5.观光农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系统原理(全局观点动态观点开放观点适应环境的观点)

人本原理(尊重依靠发展为了人);责任原理;优化原理;效益原理

6.观光农业园区机构设置的原则

分工明确;权利与责任对等;效益第一;利益一致;团结协作原则

7.设施农业管理原则

坚持优化发展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机制;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

8.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开发原则

以园区及其周边农产品原料为主;产业优化;紧密结合农业观光旅游

9.农业主题公园运行遵循的原则

与城市的发展绿化和美化相协调;以农为题不以农为主

健康环保的原则;农事活动融与娱乐的原则

10.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遵循原则

积极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11大型农业生产基地遵循原则

以农业生产为主;旅游促进农业生产的原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原则

12,特色农业基地遵循原则

突出特色原则;延长产业链的原则;安全原则

13.农家游遵循的原则

入乡随俗的原则;纯朴真诚的原则;绿色生活的原则

14.休闲农产品设计原则

参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简答题(可能)

1.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

(1)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拉动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产业劳动力成本减少农产品的运销环节;促进农业转型

(2)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实效城乡差距提高新农村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素质

(3)对旅游业的意义

是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农旅互动实现农业旅游业产业链的延生

(4)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

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结合使农业向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2.观光农业资源开发的程序

确定开发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发总体规划;项目实施和规划

3.观光农业规划的内容

观光农业功能布局和分区;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基础设施设计;观光农业服务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

4.观光农业园产品推出时机的选择

宏观环境;微观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对观光农业者进行了解和分析;确定目标市场;

考利有利于观光农业发展的推出方式

5.观光农业客源市场结构

地理因素的市场结构;人口因素的市场结构;行为因素的市场结构

6.市场营销管理的步骤

(1)分析市场机会:环境机会和企业机会(2)确定目标市场

(3)营销战略设计:市场产品定位(4)营销方案策划(5)营销方案实施

(6)市场营销控制

7.价格制定的方法:成本导向;需求导向;竞争导向

8.价格制定的策略折扣定价;心里定价;差别定价;新款产品定价

9.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2)管理不科学内部制度不能严格落实员工缺乏积极性

(3)用人制度不完善任人唯亲内部制度混乱

10.观光农业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宏观:缺乏统一的管理行政机构;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内部:

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整体观念

产品纵向开发不够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农业旅游产业的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产业与当地民俗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产品的吸引力和重游率

经营粗放缺乏循环经济思想;管理和服务水平低;没有统一完整的服务体系;宣传不够11.观光农业园区的管理

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管理

12.管理中注意的问题

(1)分期投资滚动发展(2)增加和完善餐饮住宿和休闲娱乐项目

(3)提高商务旅游接待能力(4)加强品牌制度促进农产品销售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休闲观光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农业最初于20世纪30~4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到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开发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开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开发。 在中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迄今虽仅仅只有20~30年左右的历史,但发展势头十分良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省针对长期困扰农业的劳动力外流、成本提高和外国农产品倾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内容。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讨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定下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hm2,而且必须连在一起;有较多农民参加且受益;有当地产品可供销售;有美丽景观可资观赏;有丰富农业活动可让人体验,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近十余年来,台湾继开辟大湖草莓园、木栅观光茶园、北投观光桔园、阳明山观光花园、士林观光农园、昆仑森林草药园和内湖观光草莓园等观光场所以后,又建立了有较大面积的苗栗县南庄乡三角湖休闲中心和台北县双溪乡慈晖休闲农场。到1994年,“农委会”又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积极辅导各地建立示范性之生活体验型市民农园。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台湾农政部门及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经营管理上予以辅导,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成长。 在中国大陆,1993年,《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观光农业”概念。1996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观光农业”。1998年6月正式出台《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同年8月成立了观光农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订了观光农业发展计划并建立了《郊区民俗网》。据北京市观光农业办公室调查,1996年京郊拥有119个观光农业景区(点),共接待近300万人次的旅客,获得经营性收入3.2亿元。到2002年,观光农业项目已累计达2246项,全年接待游客3618.1万人次,为1996年的12.1倍,观光农业总收入22.75亿元,为1996年的7.1倍。2002年秋,“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在北京延庆县召开。 在东南亚国家,休闲观光农业已渐成气候。如日本自1985年以后,分别设立了大仁、名寄、石垣等自然农法休闲农场。1988年,泰国社会福利协会及教育部特别教育局,在泰国最大的青少年农业训练中心开设了面积为3hm2的休闲型教育实验农场。巴西在距离圣保罗市大约60km的麦格林市建立了MAO自然农法休闲中心,并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个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二、存在问题

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前景

一,产业现状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是由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日趋强大的产业,且被誉之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旅游在我国人民中的普及无疑是顺应社会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从事户外活动,这就使得农业旅游园区有着充足的客源保证。 二、市场容量 目前全国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万多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6042家(5A级153家),有星级饭店13556家(五星级758家),旅行社24944 家,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达到“满意”水平。2012年中国在线预订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达 1729.7亿元,较2011年的1037.4亿元增长61.3%;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将达90.5亿元,相比10年同比增长33.9%。休闲农业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是亿万农民创造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十二五”初年,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亿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2012年,我国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1550.6亿元。 三、整合功效测评 观光农业园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观光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农业景观与设施为手段,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功能为目的。观光农业既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着特点。观光农业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它赋予了农业、旅游业新的文化内涵,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主题要求。 四、发展优势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

北京市观光休闲园区介绍

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机场高速公路南侧,紧邻东五环路、首都国际机场、望京小区,距三元桥只有十分钟车程,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也为蟹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蟹岛总占地3300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为经营宗旨。度假村是北京市朝阳区推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点示范单位,也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指定的北京绿色生态园基地。 乘车路线: 1、自驾车路线:三环、四环、五环走机场高速,从东苇路(苇沟)出口处红绿灯右转前行三百米左转即进入蟹岛。 2、自东直门乘坐688路到蟹岛东门(终点站)下车即到。自东直门乘坐418路、909路至蟹岛站下车,沿指示牌往北直走600米进入蟹岛。 北京葡萄大观园 葡萄大观园又名北京通州葡萄大观园(北京葡萄大观园),葡萄大观园所在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大北关村,消费特色:汇集世界名优有机葡萄品种。 葡萄大观园占地200亩,位于京城东南部,距首都机场25公里,城铁八通线土桥终点站南行9.4公里,是集世界各国名优葡萄品种种植、观光采摘、科普宣传、会议培训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科普观光农业园区,是北京市农委和百万市民郊区游组委会确定的定点果园和十佳观光果园之一。该园于2002年建立,现已有维多利亚、里扎马特、美人指、意大利、红地球、巨玫瑰、贵妃玫瑰、红双味、秋

黑、醉金香等早中晚熟、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风味的国内外优质鲜食葡萄近百种,另外园区还种植有部分国内外优新品种桃、梨、樱桃、枣、李子等其它种类果树。 葡萄大观园内果品注册有“张家湾”牌商标,曾先后在第三届北京农博会上获精品奖、第五届北京科技博览会上获金奖,并已经连续年多通过北京市食用农产品安全认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园内设有休闲住宿接待场所,在您观光采摘之余还可以享受垂钓、棋牌、乒乓球等娱乐活动,品尝原料取自园内的绿色农家菜。丰富的葡萄品种,幽雅的环境,轻松的行程,一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交通: 公交路线:从北京站前、国贸桥乘938支1或从四惠乘938支2到葡萄大观园站下车左转或从西客站乘927,过永定门,到牛堡屯下车北行2公里至葡萄大观园站右转即到。 自驾路线:走京通快速沿八通轻轨至土桥终点站右拐9.4公里见标志左转,或走京津塘高速马驹桥出口到牛堡屯后左转3公里见标志右转即到。 北京新特果业发展中心葡萄观光采摘园 北京新特果业发展中心葡萄观光采摘园隶属于北京新特果业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新特果业”),成立于2000年3月,位于顺义区大孙各庄村东,占地面积1000亩,以生产鲜食葡萄、繁育优良苗木、观光、采摘、酿造原汁葡萄酒为主要经营项目;以绿色、有机、环保、健康为经营理念,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搞好国内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基本宗旨,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观光农业》课程标准

《观光农业》课程标准 、课程概况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设施作物生产、管理、经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设施作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面向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及示范、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及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和推广等岗位(群)会生产、能经营、懂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观光农业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也是旅游学、园艺学、农学等学科交叉的新领域,观光农业是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以生产新、奇、特、优农产品为特色,依托旅游业的架构和运作模式,形成农旅结合的产业。《观光农业》可以说是站在了绿色食品生产的前沿,对当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课程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观光农业》是农学类大专院校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了观光农业的概念内涵、内涵、国内外发展概况、观光农业整体产品、类型及主要运行模式、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市场营销、园区管理、相关产业、支持系统、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知识、技能等。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观光农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观光农业这

一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新型产业的兴趣热情,并提高学生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基本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 知识目标观光农业的概念内涵、内涵、国内外发展概况、观光农业整体产品、 类型及主要运行模式、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市场营销、园区管理、相关产业、 支持系统、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知识、技能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观光农业这一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新型产业的兴趣热情,并提高学生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基本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 素养目标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强烈的食品品质与安全意识,良好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观光农业课程为我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把握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用、够用”原则。在统筹考虑和选取内容过程中,始终围绕“懂原理、会设计、会经营、会管理”的“三会一懂”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长三角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特点为基础,从理论、应用、实践等各个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 五、课程内容设计

观光农业项目

观光农业项目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休闲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存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同等发达同家20世纪7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日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农业生态观光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农业生态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农业生态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现代化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得身心得以休闲的旅游度假成为一种趋势。而集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农艺于一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因迎合了这一趋势,所以在许多城市周边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郊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地方的观光农业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其中,没有按照营销学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运作是导致许多业主惨谈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分析存在的营销问题、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一、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 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日本各地的观光农业经营者还成立了专门的协会来统一宣传、指导观光农业的运作,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纵观海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分析

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分析 一、市场容量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有9.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93万家,其中农家乐达22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4.1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受益。数据显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是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部认定并发布了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制定了保护管理办法,推进农耕文明、民俗文化、景观资源的动态传承。农业部2014年还向社会推介了10个中国最美乡村和108个中国美丽田园;启动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推进休闲农业融资服务。国家旅游局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 7.80%。 二、发展优势 第一,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

福建省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福建省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以休闲农业的发展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发,以泉州市为例分析了泉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人文优势,介绍了泉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对城乡发展及城乡差距缩小的意义,讨论了泉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泉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丰厚的农业文化底蕴。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仍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农业强国,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始终是摆在政府及人民面前的重大难题。我认为,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了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因此可以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福建省泉州市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迅速,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下面我将以泉州市为例,分析其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泉州,地处闽南三角洲,依山傍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可见,泉州地形丰富多样,既有平原山地,又有港湾海岛,而在这些地形中有散布着数量众多的乡村,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农村有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同时,泉州市整体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已达60%,大量的城市人口为农村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客源。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发起“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各乡镇政府针对自身特点,将招商引资和鼓励农民自发建设并举,积极推进农村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泉州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进展 据统计,2011年,全市62个休闲农业经营面积共计10.23万亩、床位3493个,年接待游客315.78万人次,约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10%。休闲渔业产业方兴未艾,以水塘、水库为依托,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民俗风情,综合观光、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的休闲渔业产业正在兴起,2011年休闲渔业

我国观光农业现状与趋势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835-05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① 孙艺惠,杨存栋,陈 田,郭焕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 摘 要: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文章在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期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要点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指导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现状;动力;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农民自发开放自家果园开展观光、采摘活动,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类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农业博览园等,我国观光农业在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仅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可见观光农业发展势头之迅猛。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殊性质[1],特别是其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不仅广受专家学者关注,更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所蕴含的对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为观光农业这一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可以看出,我国的观光农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一方面须摸清家底,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以期继往开来;同时,还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以指导新时期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1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1 发展较快,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标志着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 进入1990年代,一些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相继建立,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等。这时期观光农业逐渐拓展了旅游观光、绿色生产、生态休闲、农科普及等多种功能,活动内容更加丰富。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的旅游主题,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在各地得以较快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制定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2001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样板。标志着我国观光农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1.2 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区近3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但又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以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有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图1)。 就省、市、区分布来看,分布数量最多的依次是沿海的山东省55个,占15.32%,江苏省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其次是贵州省18个,安徽、四川各17个,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其余均在10个以下。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观光农业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东中部地区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观光农业项目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东、中部大城市郊区,与我国的城市群发育相吻合,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几个观光农业分布密集区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编号:2002E A106003-2)资助。收稿日期:2007-04-27;修回日期:2007-06-28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_王婉飞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5-0854-03 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 王婉飞1,王敏娴2,周 丹1 (1.浙江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58;2.浙江教育学院,中国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性产业。它既有生产性功能,也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文章运用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原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观光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将向着主题化、休闲化、生态化、人文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同时从规划布局、设计开发、制度建设、市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观光农业;发展;预测;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F590.3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1.1 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是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修学、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体验形式[1]。 我国观光农业的兴起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一定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其中台湾省的观光农业发展较早。1970年代,台湾地区在逐渐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后,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开放社会大众参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也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可以说,无论从开展形式还是客源市场的结构上看,台湾观光农业都表现出与国外观光农业发展同步的趋势。 到了1990年代,农业观光旅游在我国其它大中城市也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各地政府积极支持发展观光农业,纷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北京朝阳区的观光农业区等等,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广大农民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旅游农业项目。开展旅游的农户,其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2]。观光农业的兴起的原因有二:①从需求角度而言,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地方,于是,立足于乡村的观光农业获得了人们青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其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从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及其结构来看,国内中、低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是观光农业的主体客源。据李学东等对成都郊区的一些观光农园的游客组成调查发现,高收入阶层(经理、主管等)对观光农园的光顾次数占其出游总次数的47%,中等收入阶层占55%,而低收入层次占81%[3]。②从供给角度而言,1960年代的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模型。当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农民脱离土地进城成为工人,以致日本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高龄化农业和过疏化的严峻局面。日本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许多农民兼营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有的甚至转向经营园艺和畜牧水产等业;靠近城市的不少农民则充分地将现存的零星土地加以利用,如建造停车场和仓库等,通过出租房屋、店铺等来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到农村旅游的市民日趋增多,经营观光农园的农户越来越多①。目前我国农业效益增速缓慢,生产成本增大,主要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的“生产过剩”现象已经产生,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剪刀差”加大。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形式,其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综合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观光农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出现了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 第26卷第5期2006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6,No.5 Sep.,2006 ①陈友华.日本观光旅游农业对我国的启示[EB/OL].https://www.doczj.com/doc/9515723757.html,/htm/szrp/gsmt/2005-11-07-19430.ht m,2005-11-07/2006-02-14。 收稿日期:2005-09-12;修回日期:2006-03-29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阶段成果(编号:05BJY085)。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苏省常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8- 2025)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与分析 ..................................................................................................... 第三章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 .............................................................. 第四章现状整治和升级措施. .............................................................. 第五章客源市场与游客量预测............................................................................................................ 第六章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 第七章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发模式 ......................................................................................................... 第八章产业发展引导 ..................................................................................................................... 第九章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第十章管理运营规划 ..................................................................................................................... 第十一章分期发展规划 ................................................................................................................

观光农业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观光农业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环节是观光农业专业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或应用于生产,使他们提高实践技能,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质量,培养农村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落实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教学点应重视综合实践环节的组织,成立专业综合实习领导小组及毕业作业指导小组。根据学生及实习单位情况,组织实习小组,确定组长和指导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制定专业综合实习计划。 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填写专业综合实习鉴定表,指导小组(或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综合实习情况和毕业作业分别评定成绩。综合实践环节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综合实践环节不得免修、免考。按照教学计划,一般将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二、时间安排 观光农业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共13周(13学分),其中专业综合实习安排8周(8学分),毕业作业5周(5学分)。 在专业综合实习结束前,学生应结合专业综合实习选定毕业作业题目,之后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并在5周内完成毕业作业。 三、专业综合实习 (一)实习要求 1.专业综合实习应根据当地观光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中央电大提供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省级电大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教学点按要求进行实习组织安排与实施。 2.对实习单位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有一定的规模,在当地生产、管理等方面比较规范、技术先进,有能够担任(或协助)指导教师的技术人员。能够与电大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3.专业综合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组进行。学生完成8周时间的专业综合实习且实习成绩合格(及格、良好或优秀),可取得8学分,并计入毕业总学分。 (二)实习内容 本专业实习内容涵盖观光农业资源、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和园区管理等方面。学生应至少选择下列实习方向之一进行专业综合实习,以便顺利完成毕业作业。具体内容和毕业作业参考题目如下表。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宋金平 师X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00875; 牟春辉 XX东营职业学院,东营,257091 摘要: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以及观光农业的类型和特征,并针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ONG Jin-ping1,MOU Chun-hui 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Dongy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Dongying 257091, China) Abstract:Agri- tourism is a kind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rcrossed industry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ined with modern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of agri- tourism in China, and analyzes problems in agri-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ri- touris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观光农业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1]。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2]。 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运而生,比如日本、美国、荷兰、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以及我国的XX省等。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要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观光农业既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有旅游接待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农业活动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瓜、果、花、药、木、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它可以给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住宿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功能。 1、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研究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

浙江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 摘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休闲方式,对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浙江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这些都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提供有利条件。文章针对浙江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未来我国特别是浙江省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