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数论部分8(同余系的应用)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数论部分8(同余系的应用)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数论部分8(同余系的应用)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数论部分8(同余系的应用)

第8讲剩余系及其一次同余方程

一、基础知识:

(1)剩余系

对于任意正整数n而言,一个整数除以m所得的余数只能是0,1,2, …,n-1中的某一个。依次可将整数分成n个类(例如n=2时,就是奇数或偶数),从每一类中各取一个数所组成的集合就称为模的一个完全剩余系,简称为模的完系。

定义1:如果一个剩余系中包含了这个正整数所有可能的余数(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n,有n个余数:0,1,2,...,n-1),那么就被称为是模n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定义2:剩余系:设模为m,则根据余数可将所有的整数分成m类,分别记成[0],[1],[2],…[m-1],这m个数{0,1,2,…m-1}称为一个完全剩余系,每个数称为相应类的代表元。

例如:当m=10则,{0,1,2,3,4,5,6,7,8,9} 最小非负完全

{-5,-4,-3,-2,-1,0,1,2,3,4} 绝对值最小

{-4,-3,-2,-1,0,1,2,3,4,5} 绝对值最小

(一)根据剩余类的概念,很容易得到以下几条有关剩余类的性质:

①每一个整数一定包含在而且仅包含在模m的一个剩余类中

②整数p所属的模m的剩余类中的每一个数都可以写成km+p的形式,这里k是整数

用符号p mod m表示p所属的模m的剩余类,这条性质写成数学表达式就是

p mod m= {p+km(k是整数)}

③整数p、q在模m的同一个剩余类中的充要条件是p、q对模m同余。

这条性质用数学符号就可表示为:p mod m= q mod m p≡q(mod m)

实际上,同余式就是剩余类等式的一个特殊情况,是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前面有关同余的一些性质对剩余类仍然成立。

这条性质表明,对于模m的两个剩余类要么相等,要么它们的交集为空集,因此,模m有且仅有m个剩余类,它们是:

0mod m,1 mod m,2 mod m,…(m―1)mod m。

在解决一些有关模m余数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查看m个数:0,1,2,…,m―1,从而得相应的剩余类的情况,使问题变得异常简单,具体例子,请看后面的例题。

④在任意取定的m+1个整数中,必有两个整数对模m同余。

(二)根据同余式的性质,我们很容易得到剩余系的其它一些性质:

⑤m个整数x1,x2,…,x m是模m的一组完全剩余系的充要条件是x1,x2,…,x m 中的任意两个数对模m都不同余。

⑥如果x1,x2,…,x m是模m的一组完全剩余系,那么对任意的整数c,x1+c,x2+c,…,x m+c也是模m的一组完全剩余系。

⑦设k1,k2,…,k m是m个整数,如果x1,x2,…,x m是模m的一组完全剩余系,那么x1+k1m,x2+k2m,…,x m+k1m也是模m的一组完全剩余系。

(2)一次同余方程

设m | a,则ax≡b(mod m)叫做模m的一次同余方程。

如果x= x0是方程ax≡b(mod m)的一个解,那么x= km+x0也是这个方程的一个解。

这是因为,如果ax0≡b(mod m),那么一定有akm+ax0≡b(mod m),即a(km+x0) ≡b (mod m),这说明如果x=x0是方程ax≡b(mod m)的一个解,那么剩余类x0mod m中的任何一个数也是这个方程的解,这些解都看作是相同的,把剩余类x0mod m称为同余方程ax≡b(mod m)的一个解,记作x≡x0(mod m)

因此,我们在解同余方程的时候,只需在任意取定的模m的一组完全剩余系中求解模m的同余方程,就可获得这个方程的全部解。

二、典型例题:

例1.求证:一定存在整数n,使4n2+27n―12能被5整除,并求出这些数。

分析:可以选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逐个验算,只要数a使4a2+27a―12能被15整除,那么剩余类a mod 5中的任何一个整数也满足条件。

解:取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0,1,2,3,4直接计算可知,3和4满足条件,所以使4n2+27―12能被5整除的所有的整数是n≡3(mod 5)和n≡4(mod 5)。

例2 求使2n-1为7的倍数的所有正整数n.

解因为23≡8≡1(mod 7),所以对n按模3进行分类讨论.

(1) 若n=3k,则

2n-1=(23)k-1=8k-1≡1k-1=0(mod 7);

(2) 若n=3k+1,则

2n-1=2·(23)k-1=2·8k-1

≡2·1k-1=1(mod 7);

(3) 若n=3k+2,则

2n-1=22·(23)k-1=4·8k-1

≡4·1k-1=3(mod 7).

所以,当且仅当3|n时,2n-1为7的倍数.

例3.m、p、n为自然数,求证:3 | n p(n2m+2)

分析:对n按模3进行分类讨论

证明:⑴当n≡0(mod 3)时,n p≡0(mod 3),∴n p(n2m+2)≡0(mod 3)

⑵当n≡1(mod 3)时,n p≡1(mod 3),n2m≡12m≡1(mod 3),

∴n p(n2m+2)≡1·(1+2)≡3≡0(mod 3)

⑶当n≡2(mod 3)时,n p≡2 p(mod 3),n2m≡(n2)m≡4m≡1m≡1(mod 3)

∴n p(n2m+2)≡2 p(1+2)≡2 p·0≡0(mod 3)

所以,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3 | n p(n2m+2)

例4.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最小自然数:

(1)用3除余1,用5除余1,用7除余1。

(2)用3除余2,用5除余1,用7除余1。

(3)用3除余1,用5除余2,用7除余2。

(4)用3除余2,用7除余4,用11除余1。

思路分析:

(1)该数减去1以后,是3,5和7的最小公倍数105,所以该数的是105+1=106

(2)该数减去1以后是5和7的公倍数。因此我们可以以5和7的公倍数中去寻找答案。下面列举一些同时被5除余1,被7除余1的数,即

1,36,71,106,141,176,211,246,……从以上数中寻找最小的被3除余2的数。36≡0(mod3),71≡2(mod3),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是71。

(3)我们首先列举出被5除余2,被7除余2的数,2,37,72,107,142,177,212,247,……

从以上数中寻找最小的被3除余1的数。

2(mod3),37≡(mod3)、因此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是37。

(4)我们从被11除余1的数中寻找答案。

1,12,23,34,45,56,67,78,89,100,133,144,155,166,177,188,199,210,232,243,……

1(mod3); 1(mod7),不符合

12≡0(mod3), 12≡5(mod7)不符合

23≡2(mod3), 23≡2(mod7)不符合

34≡1(mod3), 34≡6(mod7)不符合

45≡0(mod3), 45≡3(mod7)不符合

56≡2(mod3), 56≡0(mod7)不符合

67≡1(mod3), 67≡4(mod7)不符合

78≡0(mod3), 78≡1(mod7)不符合

89≡2(mod3), 89≡5(mod7)不符合

100≡1(mod3), 100≡2(mod7)不符合

122≡2(mod3), 122≡3(mod7)不符合

133≡1(mod3), 133≡0(mod7)不符合

144≡1(mod3), 144≡4(mod7)不符合

155≡2(mod3),155≡1(mod7)不符合

166≡1(mod3),166≡5(mod7)不符合

177≡0(mod3),177≡2(mod7)不符合

188≡2(mod3),188≡6(mod7)不符合

199≡1(mod3),199≡3(mod7)不符合

210≡0(mod3),210≡0(mod7)不符合

221≡2(mod3),221≡4(mod7)符合

因此符合条件的数是221。

例5.现有70个数排成一行,除了两头的两个数以外,每个数的三倍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的和,这一行最左边的几个数是这样的:0,1,3,8,21,……,问这一行数最右边的一个数被6除的余数是几?

分析:如果将这70个数一一列出,得到第70个数后,再用它去除以6得余数,总是可以的,但计算量太大。

即然这70个数中: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是它两边的数的和,那么它们被6除以后的余数是否有类似的规律呢?

0,1,3,8,21,55,144,……被6除的余数依次是

0,1,3,2,3,1,0,……

结果余数有类似的规律,继续观察,可以得到:

0,1,3,2,3,1,0,5,3,4,3,5,0,1,3,2,3,……

可以看出余数前12个数一段,将重复出现。

70÷2=5……10,第六段的第十个数为4,这便是原来数中第70个数被6除的余数。

例6.解下列同余方程

⑴3x ≡2(mod 6) ⑵4x ≡6(mod 10)

解:⑴当x ≡0(mod 6)时,3x ≡0(mod 6)

当x ≡1(mod 6)时,3x ≡3(mod 6)

当x ≡2(mod 6)时,3x ≡6≡0(mod 6)

当x ≡3(mod 6)时,3x ≡9≡3(mod 6)

当x ≡4(mod 6)时,3x ≡12≡0(mod 6)

当x ≡5(mod 6)时,3x ≡15≡3(mod 6)

所以方程3x ≡2(mod 6)无解。

⑵与⑴小题类似,取模10的最小完全剩余系0,1,2,3,…,9直接计算可知,x =4和x =9是方程的解,所以这个同余方程的解为x ≡4(mod 10)或x ≡9(mod 10)

说明:①解模m 的一次同余方程,可以取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直接计算,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其它的同余方程。

②模m 的一次同余方程ax ≡b (mod m )(m |a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 ,m )| b 。 例7. 同余方程2x ≡6(mod 8)的解和方程x ≡3(mod 4)的解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解:设x =x 0是方程2x ≡6(mod 8)的一个解,那么2x 0≡6(mod 8)

∴2x 0=8 k +6,x 0= 4k +3,∴x 0≡3(mod 4)

即方程2x ≡6(mod 8)的解必是方程x ≡3(mod 4)的解

反之,若x =x 0是方程x ≡3(mod 4)的一个解,那么x 0≡3(mod 4)

∴x 0= 4m +3,∴2x 0=8m +6,故2x 0≡6(mod 8)

即方程x ≡3(mod 4)的解必是方程2x ≡6(mod 8)的解

所以,方程2x ≡6(mod 8)和x ≡3(mod 4)的解相同

说明:若正整数d | (a ,b ,m ),则方程ax ≡b (mod m )的解与方程d b x d a )(mod d m 的解相同,利用这条性质可以将较大模数的同余方程化为较小模数的同余方程。 例8.解同余方程38x ≡-19(mod 95)

分析:此题中的模95的剩余数太多,如果选定一个完全剩余系进行直接计算,运算量相当大,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上题的方法,将模化小一点。

解:∵(38,19,95)=19,∴38x ≡-19(mod 95)的解与2x ≡-1(mod 5)的解完全

相同,只需求解方程2x ≡-1(mod 5)即可。

∵2x ≡-1(mod 5),∴2x ≡4(mod 5)

∵x ≡2(mod 5),∴原方程的解为x ≡2+5u (u =0,1,2,3,…,18)(mod 95) 例9 证明:在十进制表示下,任意39个连续正整数中,必有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

11的倍数。

例10.设n位为正奇数,证明:数2-1,22-1,23-1,…,2n-1-1中必有一个数是n的倍数。

例11.一次圆桌会议共有2012个人参加,中场休息后,他们依不同的次序重新围着圆桌坐下,证明:至少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人数在休息前后是相等的。

三、模拟训练

1 证明方程

x4+y4+2=5z

没有整数解.

证对于任一整数x,以5为模,有

x≡0,±1,±2(mod 5),

x2≡0,1,4(mod 5),

x4≡0,1,1(mod 5),

即对任一整数x,

x4≡0,1(mod 5).

同样,对于任一整数y

y4≡0,1(mod 5),

所以x4+y4+2≡2,3,4(mod 5),

从而所给方程无整数解.

说明 同余是处理不定方程的基本方法,但这种方法也非常灵活,关键在于确定所取的模(本例我们取模5),这往往应根据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2.解同余方程987x ≡610(mod 1597)

解:∵987x ≡610(mod 1597),∴987x -1597x ≡610(mod 1597)

-610x ≡610(mod 1597),x ≡-1(mod 1597)

3.请看一首欢庆国庆的诗:“十里长街闹盈盈,庆祝成就万象新,国庆礼花破长空,新

桥红灯胜繁星,七七数时余两个,五个一数恰为零,九数之时剩四盏,红灯几盏放光明。”

解:设有x 盏红灯,那么

?

????x ≡2(mod 7) ①

x ≡0(mod 5) ②x ≡4(mod 9) ③ 由①得x =7m +2,m =0,1,2,3,…,

代入②得,7m +2≡0(mod 5),7m ≡―2≡―2+5×6≡28(mod 5)

∴m ≡4(mod 5),∴m ≡5n +4,∴x =7(5n +4)+2=35n +30

代入③得,35n +30≡4(mod 9),

35n ≡―26≡―26+4×9≡10(mod 9)

∴7n ≡2(mod 9),7n ≡2+6×9≡56(mod 9),n ≡8(mod 9)

∴n =9k +8,k =0,1,2,3,…,

所以x =35(9k +8)+30=315k +310,x min =310,

答:有310盏红灯。

【延伸阅读】

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部著名的算术著作《孙子算经》,其中有这样一个“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2;五五数之剩3;七七数之剩2,问物几何?”用现在化较通俗的数学语言可以这样叙述:“求一个数,使它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

解:设所求数为x ,则?????x ≡2(mod 3) ①

x ≡3(mod 5) ②x ≡2(mod 7) ③

由①得x =3k +2,k =0,1,2,3…

代入②得,3k +2≡3(mod 5)

∴3k ≡1≡1+5≡6(mod 5),∴k ≡2(mod 5),即k = 5n +2,n =0,1,2,…,

∴x =3(5n +2)+2=15n +8,n =0,1,2,3,…,

代入③得:15n +8≡2(mod 7),15n ≡―6≡―6+21≡15(mod 7)

∴n ≡1(mod 7),故n =7t +1,t =0,1,2,…

所以,x =15(7t +1)+8=105t +23,t =0,1,2,3,…,所求数的最小值是23。

《孙子算经》巧妙地解决了“物不知数”问题,但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

和理论高度,没有解决一般的一次同余方程的求解问题,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数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的数学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方程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求一”就是求一个数的多少倍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余数是一,为了深刻地理解这一方法,我们再回头研究“物不知数”问题中的几个关键数字71,21、15。

70=2×5×7≡1(mod 3)

21=3×7≡1(mod 5)

15=3×5≡1(mod 7)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但被3除余1,21是3和7的倍数,但被5除1;15是3和5的倍数,但被7除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方程组,只要类似地求出相应的关键数字,就可以得到这个一次同余方程组的解,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的方法流传到西方,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所以,我得到一般一次同余方程组的解法是:设p ,q ,r 是两面互质的正整数,同余方程组

?????x ≡a (mod p )

x ≡b (mod q )x ≡c (mod r )

的解是x ≡Aa +Bb +Cc (mod pqr ) 其中

A ≡1(mod p ),A ≡0(mod q ),A ≡0(mod r )

B ≡1(mod q ),B ≡0(mod p ),B ≡0(mod r )

C ≡1(mod r ),C ≡0(mod p ),C ≡0(mod q )

下面我们介绍中国剩余定理:

【中国剩余定理】设m 1,m 2,…,m k 是k 个两两互质的正整数,对任意整数a 1,a 2,…,a k ,则同余方程组。

???x ≡a 1(mod m 1)x ≡a 2(mod m 2)…

x ≡a k (mod m k )

有且只有一个解 x ≡M 1M 11-a 1+M 2M 12-a 2+…+M k M 1-

k a k (mod m )其中m =m 1m 2…m k ,

m = m j M j (1≤j ≤k )以及M j M 1-j

≡1(mod m j )1≤j ≤k 这个定理本身比较复杂,证明也比较繁,关于证明过程,这里不作介绍,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读有关初等数论的著作,只对定理本身作一些阐述,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用中国剩余定理再解“物不知数”问题。

M 1=5×7=35,M 2=3×7=21,M 3=3×5=15,35×2=70≡1(mod 3)

21≡1(mod 5),15≡1(mod 7)

∴M 1M 11-=70,M 2M 12-=21,M 3M 1

3-=15

∴x ≡70×2+21×3+15×2(mod 105)≡233≡23(mod 105)

所以x 的最小值是23。

下面举例说明中国剩余定理的运用。

例1.解同余方程组

?????x ≡1(mod 5)

x ≡-1(mod 7)x ≡-2(mod 11)

解:m 1=5,m 2=7,m 3=11

∴M 1=7×11=77,M 2=5×11=55,M 3=5×7=35

∵M 1≡7×11≡2×1≡2(mod 5),由1≡M 1M 11-≡2M —

1(mod 5)得,可取M 11-=3 ∵M 2≡5×11≡5×4≡20≡6≡-1(mod 7),由1≡M 1M 11-≡-M 12-

(mod 7)得,

可取M 12-

=6

∵M 3≡35≡2(mod 11),由1≡M 3M 13-≡2M 13-(mod 11)得,可取M 13-=6

由中国剩余定理可知,原同余方程组的解为

x ≡77×3×1+55×6×(-1)+35×6×(-2)×7×11)

≡-519(mod 385)≡251(mod 385)

例2.解同余方程组???x

≡1(mod 3)-x ≡1(mod 5)-2x ≡3(mod 7)-3x ≡6(mod 11)

分析:这不是中国剩余定理的形,我们可以先将方程中的“系数”化为1,再运用中国剩余定理求解。

解:原方程组与同余方程组?

??x ≡1(mod 3)

x ≡-1(mod 5)x ≡2(mod 7)

x ≡-2(mod 11)的解相同。 ∴m 1=3,m 2=5,m 3=7,m 4=11

∴M 1=5×7×11,M 2=3×7×11,M 3=3×5×11,M 4=3×5×7,

因M 1≡2×1×2≡4≡1(mod 3),所以可取M 1

1-=1

因M 2≡3×2×1≡6≡1(mod 5)所以可取M 12-=1

因M 3≡3×5×4≡60≡4(mod 7),由1≡M 3M 13-≡4 M 13-(mod 7)得,可取M 13-=2

因M 4≡3×5×7≡105≡6(mod 11),由1≡M 4M 14-≡6 M 14-(mod 11)得,可取M 14-

=2

根据中国剩余定理知,原方程组的得为

x ≡(5×7×11)×1×1+(3×7×11)×1×(-1)

+(3×5×11)×2×2+(3×5×7)×2×(-2)(mod 3×5×7×11)

≡385-231+660-420(mod 1155 )≡394(mod 1155 )

至此,我们完整地介绍了模两两互质的一次同余方程组的解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解法。一种解法是根据同余的定义,逐步代入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根据定理的求解公式直接求解。这里的中国剩余定理与孙子解法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这一定理又叫“孙子定理”或“孙子剩余定理”。根据同余的定义,逐个选代解方程的过程中,关键是得到到形如“x ≡b (mod m )”的同余方程,运用定理解同余方程,关键在“求一”。

高中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的常用方法

高中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的常用方法 数论是研究数的性质的一门科学,它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数论问题解法灵活,题型丰富,它是中学数学竞赛试题的源泉之一.下面介绍数论试题的常用方法. 1.基本原理 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将数论中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摘录如下: 我们用),...,,(21n a a a 表示整数1a ,2a ,…,n a 的最大公约数.用[1a ,2a ,…,n a ]表示1a ,2a ,…,n a 的 最小公倍数.对于实数x ,用[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用{x }=x -[x ]表示x 的小数部分.对于整数 b a ,,若)(|b a m -,,1≥m 则称b a ,关于模m 同余,记为)(mod m b a ≡.对于正整数m ,用)(m ?表示 {1,2,…,m }中与m 互质的整数的个数,并称)(m ?为欧拉函数.对于正整数m ,若整数m r r r ,...,,21中任何两个数对模m 均不同余,则称{m r r r ,...,,21}为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若整数)(21,...,,m r r r ?中每一个数都与m 互质,且其中任何两个数关于模m 不同余,则称{)(21,...,,m r r r ?}为模m 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1 设b a ,的最大公约数为d ,则存在整数y x ,,使得yb xa d +=. 定理2(1)若)(mod m b a i i ≡,1=i ,2,…,n ,)(m od 21m x x =,则 1 1n i i i a x =∑≡2 1 n i i i b x =∑; (2)若)(mod m b a ≡,),(b a d =,m d |,则 )(mod d m d b d a ≡; (3)若b a ≡,),(b a d =,且1),(=m d ,则)(mod m d b d a ≡; (4)若b a ≡(i m mod ),n i ,...,2,1=,M=[n m m m ,...,,21],则b a ≡(M mod ). 定理3(1)1][][1+<≤<-x x x x ; (2)][][][y x y x +≥+; (3)设p 为素数,则在!n 质因数分解中,p 的指数为 ∑≥1 k k p n . 定理4 (1)若{m r r r ,...,,21}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1),(=m a ,则{b ar b ar b ar m +++,...,,21}也是模 m 的完全剩余系; (2)若{)(21,...,,m r r r ?}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1),(=m a ,则{)(21...,,m ar ar ar ?}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 定理5(1)若1),(=n m ,则)()()(n m mn ???=. (2)若n 的标准分解式为k k p p p n ααα (2) 121=,其中k ααα,...,21为正整数,k p p p ,...,21为互不相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一、知识结构: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 3、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5、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6、三角形的分类; 二、典型例题: 1、△ABC 三边长分别为a,b,c,且)(2 c b a bc a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2、△ABC 三边长分别为a,b,c,且,2 2 2 ca bc ab c b a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不等边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4,一边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 ) A 、17 B 、22 C 、12或22 D 、20 4、下面四个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ABC 中,设三个内角中最小的角为α,则0°<α≤60° B .在△AB C 中,三个内角α:β:γ=1:2:3,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C .在△ABC 中,β为三个内角中最大的角,则60°<β<180° D .在△ABC 的内角中,锐角的个数最多; 5、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6、如图:AF 、AD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 且∠B=36°,∠C=76°,求∠DAF 的度数; 7、△ABC 中,AB=5,AC=3,则BC 边上的中线AD 的长l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8、已知斜三角形ABC 中,∠A=55°,三条高所在直线交点为H ,求∠BHC 的度数; A B D F C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初二卷及详解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初二卷及详解

————————————————————————————————作者:————————————————————————————————日期:

201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 初二卷 第一试 一、选择题:(本题满分 42 分,每小题 7 分) 1.已知实数a,b,c 满足2a+13b+3c=90,3a+9b+c=72,则32b c a b ++的值为( ). A.2 B.1 C.0 D.-1 2.已知实数a,b,c 满足a+b+c=1, 1110135 a b c ++=+++,则(a+1)2+(b+3)2+(c+5)2 的值为( ). A.125 B.120 C.100 D.81 3.若正整数a,b,c 满足a ≤b ≤c 且abc=2(a+b+c),则称(a,b,c)为好数组.那么好数组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 4.已知正整数a,b,c 满足a 2 -6b-3c+9=0,-6a+b 2 +c=0,则a 2 +b 2 +c 2 的值为( ). A.424 B.430 C.441 D.460 5.梯形ABCD 中,AD ∥BC ,AB=3,BC=4,CD=2,AD=1,则梯形的面积为( ). A. 1023 B.103 3 C.32 D.33 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90°,点E 在AB 上,若AE=42,BE=28,BC=70,∠DCE=45°,则DE 的值为( ). A.56 B.58 C.60 D.62 二、填空题:(本题满分 28 分,每小题 7 分) 7.使得等式3 11a a ++=成立的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8.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A <B <C <100°.用θ表示100°-C,C-B,B-A 中的最小者,则θ的最大值为________. 9.设a,b 是两个互质的正整数,且3 8ab p a b =+为质数.则p 的值为________.

数学竞赛专题讲座七年级第1讲_跨越—从算术到代数(含答案)

第一讲跨越——从算术到代数 “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体操能使你身体健康,动作敏捷;数学能使你的思想正确敏捷,有了正确的思想,你们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 _______华罗庚。 华罗庚,我国现代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初中毕业后,靠自学成才,在数论、矩阵几何等许多领域中做出过卓越贡献. 纵观历史,数学的发展创造了数学符号,新的数学符号的使用又反过来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历史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并将这样一步一步地继续走下去,数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必须伴随着新的数学符号的产生.在文明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用符号代替语言、文字的方法,这是因为符号比语言、文字更简练、更直观、更具一般性.“算术”可以理解为“计算的方法”,而“代数”可以理解为“以符号替代数字”,即“数学符号化”.著名数学教育家玻利亚曾说:“代数是一种不用词句而只用符号所构成的语言.” 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由算术跨越到代数的桥梁,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代数与算术的最显著的区别. 字母表示数使得数学具有简洁的语言,能更普遍地说明数量关系,在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形成公式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例题讲解 【例1】观察下列等式9—l=8,16—4=12,25—9=16,36—16=20,…… 这些等式反映出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表示自然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出来: .(河南省中考题) 思路点拨在观察给定的等式基础上,寻找数字特点,等式的共同特征,发现一般规律.链接:从个别事物中发现一般性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归纳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是发明创造的基础. 【例2】某商品2002年比2001年涨价5%,2003年又比2002年涨价10%,2004年比2003年降价12%,则2004年比2001年( ). A.涨价3%B.涨价1.64%C涨价1.2%D.降价1.2% 思路点拨设此商品2001年的价格为a元,把相应年份的价格用a的代数式表示,由计算作出判断.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四 边形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 四边形(2) 一、 知识要点: 1、梯形的定义、判定; 2、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3、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二、 例题: 1、用长为1,4,4,5的线段为边作梯形,求其中面积最小的那个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之和; 2、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DC ,且AB >CD ,两对角线AC 、BD 相互垂直,若BC=213,AB+CD=34,求AB ,CD 的长;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AC=90°,AB=AC ,BD=BC ,AC 与BD 相交于点E ,求∠DCE 的度数;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D ,E 、F 分别 是BC 、AD 的中点,BA 、CD 的延长线分别与EF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求证:∠AMF=∠CNE 5、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 两底AD 、BC 的中点,且EF=2 1(BC -AD ), 求证:∠B+∠C=90°;

6、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90°,D 为BC 的中点, G 为AD 的中点,CG 的延长线交AB 于点E ,EF ∥AC 交AD 于 点F ,求证:BE=2CF ; 7、已知:如图,M 是AB 的中点,C 是AB 上任意一点,N 、P 分别是DC 、DB 的中点,Q 是MN 的中点,PQ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E , 求证:E 是AC 的中点; 8、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BCD ,∠ABC ≠∠ADC , ∠ABC ,∠BCD ,∠CDA ,∠DAB 的平分线两两相交于E 、F 、G 、H , 求证:四边形EFGH 为等腰梯形; 9、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D <BC ,E 为AB 的中点,DE ⊥CE ,求证:AD+BC=DC ; 10、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中点, EF ⊥AB 于F , 求证:AB EF S ABCD ?=梯形 11、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AD ,CD ⊥AD ,将BC 按逆时针方向绕点B 旋转90°,得到线段BE ,连接AE 、CE ,(如图(1))。 ①若AB=2厘米,DC=3厘米,求证:1=?ABE S 平方厘米; A D F E B C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数论部分 (1)

初等数论简介 绪言:在各种数学竞赛中大量出现数论题,题目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初等数论的所有专题。 1. 请看下面的例子: (1) 证明:对于同样的整数x 和y ,表达式2x+3y 和9x+5y 能同时被整除。(1894年首届匈牙利 数学竞 赛第一题) (2) ①设n Z ∈,证明213 1n -是168的倍数。 ②具有什么性质的自然数n ,能使123n ++++ 能整除123n ??? ?(1956年上海首届数学竞赛第一题) (3) 证明:3 231 122 n n n + +-对于任何正整数n 都是整数,且用3除时余2。(1956年北京、天津市首届数学竞赛第一题) (4) 证明:对任何自然数n ,分数 214 143 n n ++不可约简。(1956年首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题) (5) 令(,,,)a b g 和[,,,]a b g 分别表示正整数,,,a b g 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试证: [][][][]()()()() 2 2 ,,,,,,,,,,a b c a b c a b b c c a a b b c c a =??(1972年美国首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一题) 这些例子说明历来数论题在命题者心目中首当其冲。 2.再看以下统计数字: (1)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匈牙利数学竞赛,从1894~1974年的222个试题中,数论题有41题,占18.5%。 (2)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前20届120道试题中有数论13题,占10.8% 。 这说明:数论题在命题者心目中总是占有一定的分量。如果将有一定“数论味”的计数型题目统计在内,那么比例还会高很多。 3.请看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出现的数论题: (1)方程323652x x x y y ++=-+的整数解(,)x y 的个数是( ) A 、 0 B 、1 C 、3 D 、无穷多 (2007全国初中联赛5) (2)已知,a b 都是正整数,试问关于x 的方程()2 1 02 x abx a b -++=是否有两个整数解? 如果有,请把它们求出来;如果没有,请给出证明。 (2007全国初中联赛12)

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第七讲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七讲 二次根式的运算 式子a (a ≥0)叫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以下列运算法则为基础. (1)c b a c b c a )(±=± (≥0); (2)ab b a =? (0,0≥≥b a ); (3) b a b a = (0,0>≥b a ); (4)22)(a a =(≥a 0). 同类二次根式,有理化是二次根式中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二次根式运算的始终,因为二次根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除法、混合运算常用到有理化概念. 二次根式的运算是在有理式(整式、分式)运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常用到有理式运算的方法与技巧,如换元、字母化、拆项相消、分解相约等. 例题求解 【例1】 已知2542 4 52 22+-----= x x x x y ,则22y x += . (重庆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因一个等式中含两个未知量,初看似乎条件不足,不妨从二次根式的定义入手. 注: 二次根式有如下重要性质: (1)0≥a ,说明了a 与a 、n a 2一样都是非负数; (2) a a =2)( (≥a 0),解二次根式问题的途径——通过平方,去掉根号有理化; (3) a a =2)(,揭示了与绝对值的内在一致性. 著名数学教育家玻利亚曾说,“回到定义中去”,当我们面对条件较少的问题时,记住玻利亚的忠告,充分运用概念解题. 【例2】 化简2 2 ) 1(111++ + n n ,所得的结果为( ) A .1111++ + n n B .1111++-n n C .1111+-+n n D .1 1 11+--n n (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思路点拔 待选项不再含根号,从而可预见被开方数通过配方运算后必为完全平方式形式. 注 特殊与一般是能相互转化的,而一般化是数学创造的基本形式,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揭示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事实和规律.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之数论初步(一)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之数论初步(一) 整数的整除性 定义:设a ,b 为二整数,且b ≠0,如果有一整数c ,使a =bc ,则称b 是a 的约数,a 是b 的倍数,又称b 整除a ,记作b|a. 显然,1能整除任意整数,任意整数都能整除0. 性质:设a ,b ,c 均为非零整数,则 ①.若c|b ,b|a ,则c|a. ②.若b|a ,则bc|ac ③.若c|a ,c|b ,则对任意整数m 、n ,有c|ma +nb ④.若b|ac ,且(a ,b)=1,则b|c 证明:因为(a ,b)=1 则存在两个整数s ,t ,使得 as +bt =1 ∴ asc +btc =c ∵ b|ac ? b|asc ∴ b|(asc +btc) ? b|c ⑤.若(a ,b)=1,且a|c ,b|c ,则ab|c 证明:a|c ,则c =as(s ∈Z) 又b|c ,则c =bt(t ∈Z) 又(a ,b)=1 ∴ s =bt'(t'∈Z) 于是c =abt' 即ab|c ⑥.若b|ac ,而b 为质数,则b|a ,或b|c ⑦.(a -b)|(a n -b n )(n ∈N),(a +b)|(a n +b n )(n 为奇数) 整除的判别法:设整数N =121n 1a a a a - ①.2|a 1?2|N , 5|a 1? 5|N

②.3|a 1+a 2+…+a n ?3|N 9|a 1+a 2+…+a n ?9|N ③.4|a a ? 4|N 25|a a ? 25|N ④.8|a a a ?8|N 125|a a a ?125|N ⑤.7||41n n a a a --a a a |?7|N ⑥.11||41n n a a a --a a a |?11|N ⑦.11|[(a 2n +1+a 2n -1+…+a 1)-(a 2n +a 2n -2+…+a 2)] ?11|N ⑧.13||41n n a a a --a a a |?13|N 推论:三个连续的整数的积能被6整除. 例题: 1.设一个五位数d a c b a ,其中d -b =3,试问a ,c 为何值时,这个五位数被11整除. 解:11|d a c b a ∴ 11|a +c +d -b -a 即11|c +3 ∴ c =8 1≤a ≤9,且a ∈Z 2.设72|b 673a ,试求a ,b 的值. 解:72=8×9,且(8,9)=1 ∴ 8|b 673 a ,且9| b 673a ∴ 8|b 73 ? b =6 且 9|a +6+7+3+6 即9|22+a ∴ a =5 3.设n 为自然数,A =3237n -632n -855n +235n ,

(完整版)小学奥数中的数论问题

小学奥数中的数论问题 在奥数竞赛中有一类题目叫做数论题,这一部分的题目具有抽象,思维难度大,综合运用知识点多的特点,基本上出现数论题目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做得都不好。 一、小学数论究包括的主要内容 我们小学所学习到的数论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整除问题:(1)整除的性质;(2)数的整除特征(小升初常考内容) 余数问题:(1)带余除式的运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总比除数小) (2)同余的性质和运用 奇偶问题:(1)奇偶与加减运算;(2)奇偶与乘除运算质数合数:重点是质因数的分解(也称唯一分解定理)约数倍数:(1)最大公约最小公倍数两大定理 一、两个自然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商互质。 二、两个数的最大公约和最小公倍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2)约数个数决定法则(小升初常考内容) 整数及分数的分解与分拆:这一部分在难度较高竞赛中常

出现,属于较难的题型。二、数论部分在考试题型中的地位 在整个数学领域,数论被当之无愧的誉为“数学皇后”。翻开任何一本数学辅导书,数论的题型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在小学各类数学竞赛和小升初考试中,系统研究发现,直接运用数论知识解题的题目分值大概占据整张试卷总分的30%左右,而在竞赛的决赛试题和小升初一类中学的分班测试题中,这一分值比例还将更高。 出题老师喜欢将数论题作为区分尖子生和普通学生的依据,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你是否可以在选拔考试中拿到满意的分数。三、孩子在学习数论部分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数学课本上的数论简单,竞赛和小升初考试的数论不简单。 有些孩子错误地认为数论的题目很简单,因为他们习惯了数学课本上的简单数论题,比如:例1:求36有多少个约数? 这道题就经常在孩子们平时的作业里和单元测试里出现。可是小升初考题里则是:例2:求3600有多少个约数? 很多孩子就懵了,因为“平时考试里没有出过这么大的数!”(孩子语)于是乎也硬着头皮用课堂上求约数的方法去求,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即使最后求出结果也并不划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竞赛中的数论问题

竞赛中的数论问题的思考方法 一. 条件的增设 对于一道数论命题,我们往往要首先排除字母取零值或字母取相等值等“平凡”的情况,这样,利用字母的对称性等条件,往往可以就字母间的大小顺序、整除性、互素性等增置新的条件,从而便于运用各种数论特有手段。 1. 大小顺序条件 与实数范围不同,若整数x ,y 有大小顺序x m ,而令n =m +u 1,n >u 1≥1,得-2 (m -1mu 1)(22112=--u mu m 。同理,又可令m = u 1+ u 2,m >u 2≥1。如此继续下去将得u k+1= u k =1,而11+-+=i i i u u u ,i ≤k 。故n m u u u u k k ,,,,,,121 +是不大于1981的裴波那契数,故m =987,n =1597。 例2. (匈牙利—1965)怎样的整数a ,b ,c 满足不等式?233222c b ab c b a ++<+++ @ 解:若直接移项配方,得01)1()12(3)2(222<--+-+-c b b a 。因为所求的都是整数,所以原不等 式可以改写为:c b ab c b a 234222++≤+++,变形为:0)1()12 (3)2(222≤-+-+-c b b a ,从而只有a =1, b =2, c =1。 2. 整除性条件 对于整数x ,y 而言,我们可以讨论其整除关系:若x |y ,则可令y =tx ;若x ?y ,则可令y =tx +r ,0,则q a b +≥。结合高斯函数,设n 除以k ,余数为r ,则有r k k n n +?? ????=。还可以运用抽屉原理,为同余增设一些条件。整除性与大小顺序结合,就可有更多的特性。 例3. 试证两相继自然数的平方之间不存在自然数a q )由p ,q 的互素性易知必有q |a ,q |b 。这样,由b >a 即得q a b +≥。(有了三个不等式,就可对 q p 的范围进行估计),从而q n n q a d b d q p q q q ++<+≤=<+=+22)1(111。于是将导致矛盾的结果:0)(2<-q n 。这里,因为a ,b 被q 整除,我们由b >a 得到的不仅是b ≥a +1,而是更强的条件b ≥a +q 。 例4. (IMO-25)设奇数a ,b ,c ,d 满足0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由中点想到什么附答案

第十八讲由中点想到什么 线段的中点是几何图形中一个特殊的点,它关联着三角形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中心对称图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等丰富的知识,恰当地利用中点,处理中点是解与中点有关问题的关键,由中点想到什么?常见的联想路径是: 1.中线倍长; 2.作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 3.构造中位线; 4.构造中心对称全等三角形等. 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 例题求解 【例1】如图,在△ABC中,∠B=2∠C,AD⊥BC于D,M为BC的中点, AB=10cm,则MD的长为.(“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取AB中点N,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创造条件. 注证明线段倍分关系是几何问题中一种常见题型,利用中点是一个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有: (1)利用直角三角斜边中线定理; (2)运用中位线定理; (3)倍长(或折半)法.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一组对边AB=CD,另一组对边AD≠BC,分别取AD、BC的中点M、N,连结MN.则AB与MN的关系是( ) A.AB=MN B.AB>MN C.AB

思路点拨 中点M 、N 不能直接运用,需增设中点,常见的方法是作对角线的中点. 【例3】如图,在△ABC 中,AB=AC ,延长AB 到D ,使BD =AB ,E 为AB 中点,连结CE 、CD ,求证:C D=2EC .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联想到与中位线相关的丰富知识,将线段倍分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解题的关键是恰当添辅助线. 【例4】 已知:如图l ,BD 、CE 分别是△ABC 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 CE ,垂足分别为F 、G ,连结FG ,延长AF 、AG ,与直线BC 相交,易证FG= 21(AB+BC+AC). 若(1)BD 、CF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如图2); (2)BD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如图3),则在图2、图3两种情况下,线段FG 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思路点拨 图1中FG 与△ABC 三边的数量关系的求法(关键是作辅助线),对寻求后两个图形中线段FG 与△ABC 三边的数量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而由平分线、垂线发现中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注 三角形与梯形的中位线.在位置上涉及到平行,在数量上是上下底和的一半,它起着传递角的位置关系和线段长度的功能,在证明线段倍分关系、两直线位置关系、线段长度的计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中数学竞赛数论

高中数学竞赛 数论 剩余类与剩余系 1.剩余类的定义与性质 (1)定义1 设m 为正整数,把全体整数按对模m 的余数分成m 类,相应m 个集合记为:K 0,K 1,…,K m-1,其中K r ={qm+r|q ∈Z,0≤余数r ≤m-1}称为模m 的一个剩余类(也叫同余类)。K 0,K 1,…,K m-1为模m 的全部剩余类. (2)性质(ⅰ)i m i K Z 1 0-≤≤=Y 且K i ∩K j =φ(i ≠j). (ⅱ)每一整数仅在K 0,K 1,…,K m-1一个里. (ⅲ)对任意a 、b ∈Z ,则a 、b ∈K r ?a ≡b(modm). 2.剩余系的定义与性质 (1)定义2 设K 0,K 1,…,K m-1为模m 的全部剩余类,从每个K r 里任取一个a r ,得m 个数a 0,a 1,…,a m-1组成的数组,叫做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简称完系. 特别地,0,1,2,…,m -1叫做模m 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下述数组叫做模m 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当m 为奇数时,2 1 ,,1,0,1,,121,21--+----m m m ΛΛ;当m 为偶数时,12 ,,1,0,1,,12,2--+-- m m m ΛΛ或2,,1,0,1,,12m m ΛΛ-+-. (2)性质(ⅰ)m 个整数构成模m 的一完全剩余系?两两对模m 不同余. (ⅱ)若(a,m)=1,则x 与ax+b 同时遍历模m 的完全剩余系. 证明:即证a 0,a 1,…,a m-1与aa 0+b, aa 1+b,…,aa m-1+b 同为模m 的完全剩余系, 因a 0,a 1,…,a m-1为模m 的完系时,若aa i +b ≡aa j +b(modm),则a i ≡a j (modm), 矛盾!反之,当aa 0+b, aa 1+b,…,aa m-1+b 为模m 的完系时,若a i ≡a j (modm),则有 aa i +b ≡aa j +b(modm),也矛盾!

数学竞赛专题讲座七年级第2讲创造的基石—

第二讲 创造的基石——观察、归纳与猜想 当代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说过: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通过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数学史就是猜想与验证猜想的历史.20世纪数学发展中巨大成果是,1995年英国数学家维尔斯证明了困扰数学界长达350多年的“费尔马大猜想”,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已经历经了两个半世纪的探索,尚未被人证实猜想的正确性. 当一个问题涉及相当多的乃至无穷多的情形时,我们可以从问题的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况人手,通过对简单情形或特殊情况的试验,从中发现一般规律或作出某种猜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归纳猜想法,是创造发明的基石.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是论证推理,是一个证明,但证明是由合情推理、由猜想来发现的.”______G .波利亚 链接:G .波利亚,美籍匈牙利人,现代著名数学家,他的《怎样解题》等著作,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学经典著作之一. 观察、实验、猜想是科学技术创造过程中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问题,再提出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推理去证明假设和猜想. 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德国数学家)猜想,就是从下面这些等式:6=3+3,8=3+5,10=3+7,12=5+7,14=3+11.归纳得出:“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的和.”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73年证明了“1+2”,离解决哥德巴赫问题,即“1+1”仅一步之遥. 例题讲解 【例1】 (1)用●表示实圆,用○表示空心圆,现有若干实圆与空心圆按一定规律排列如下: ●○●●○●●●○●○●●○●●●○●○●●○●●●○…… 问:前2001个圆中,有 个空心圆. (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2)古希腊数学家把数1,3,6,10,15,2l ,…叫做三角形数,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则第24个三角形数与第22个三角形数的差为 . (舟山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1)仔细观察,从第一个圆开始,若干个圆中的实圆数循环出现,而空心圆的个数不变;(2)每个三角形数可用若干个数表示. 【例2】观察下列图形,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 像这样,10条直线相交,最多交点的个数是( ). A .40个 B .45个 C .50个 D .55个 (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 随着直线数的增加,最多交点也随着增加,从给定的图形中,探讨每增加一条直线,最多交点的增加数与原有直线数的关系.是解本例的关键. ......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六个交点 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三个交点两条直线相交,最多只有一个交点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数形互助附答案

第三十讲 数形互助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两块基石,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内容上互相联系. 以数助形,即恰当地引参或设元,把一些几何量如角度的大小、线段的长度等用字母或代数式表示,利用图形的性质,寻找几何图形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解方程、等式变形、等式运算等代数方法解证几何题. 用形辅数,即把一个代数问题转化为一个图形,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直观地、整体地表示出来,借助图形的直观性辅助解题,在代数的学习中,我们广泛地使用了用形辅数的方法,如用数轴赋予抽象的代数概念以直观的形象、乘法公式的几何表示、解应用题时常借助直线图、图表帮助分析等. 例题求解 【例1】 若a 、b 均为正数,且22b a +,242b a +,224b a +是一个三角形的三 条边的长,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 直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面积较为复杂,利用22n m +的几何意义(表示直角边分别为m ,n 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构造图形求面积. 注 古埃及,在长期土地测量、划分界限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几何学.“Geometry(几何)”一词在希腊文中意为“测量”,我国宋元时期巳将某些几何问题代数化,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 17世纪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引进坐标,用“数”研究“形”,为18、19世纪数学的空前发展作了准备. 【例2】 如图,在△ABD 中,C 为AD 上一点,AB=CD=1,∠ABC=90°,∠CBD=30°,则AC=( ) A .1 B .32 C .2 D .3 (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思路点拨 过D 作DE ⊥AB 交AB 延长线于E ,设AC=x ,BE=y ,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建立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AC 的值. 【例3】 如图,E 、F 分别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CE=1,CF=3 4,直线FC 交AB 的延长线于G ,过线段FG 上的动点H 作HM ⊥AG ,HN ⊥AD ,垂足分别为M ,N ,设HM=x ,矩形AMHN 的面 积为y . (1)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

最新:七年级数学竞赛讲义附练习及答案(12套)

七年级数学竞赛讲义附练习及答案(12套) 初一数学竞赛讲座 第1讲数论的方法技巧(上)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它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数论问题叙述简明,“很多数论问题可以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并且仅用三言两语就能向一个行外人解释清楚,但要证明它却远非易事”. 因而有人说:“用以发现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 任何学生,如能把当今任何一本数论教材中的习题做出,就应当受到鼓励,并劝他将来从事数学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数学竞赛中的数论问题,常常涉及整数的整除性、带余除法、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约数与倍数、整数的分解与分拆. 主要的结论有: 1.带余除法:若a,b是两个整数,b>0,则存在两个整数q,r,使得a=bq+r (0≤r<b),且q,r是唯一的. 特别地,如果r=0,那么a=bq. 这时,a被b整除,记作b|a,也称b是a 的约数,a是b的倍数. 2.若a|c,b|c,且a,b互质,则ab|c. 3.唯一分解定理: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

其中p 1<p 2<…<p k 为质数,a 1,a 2,…,a k 为自然数,并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 (1)式称为n 的质因数分解或标准分解. 4.约数个数定理:设n 的标准分解式为(1),则它的正约数个数为: d (n )=(a 1+1)(a 2+1)…(a k +1). 5.整数集的离散性:n 与n+1之间不再有其他整数. 因此,不等式x <y 与x ≤y-1是等价的. 下面,我们将按解数论题的方法技巧来分类讲解. 一、利用整数的各种表示法 对于某些研究整数本身的特性的问题,若能合理地选择整数的表示形式,则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些常用的形式有: 1.十进制表示形式:n=a n 10n +a n-110n-1+…+a 0; 2.带余形式:a=bq+r ; 4.2的乘方与奇数之积式:n=2m t ,其中t 为奇数. 例1 红、黄、白和蓝色卡片各1张,每张上写有1个数字,小明将这4张卡片如下图放置,使它们构成1个四位数,并计算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 结果小明发现,无论白色卡片上是什么数字,计算结果都是1998. 问:红、黄、蓝3张卡片上各是什么数字? 解:设红、黄、白、蓝色卡片上的数字分别是a 3,a 2,a 1,a 0,则这个四位 数可以写成:1000a 3+100a 2+10a 1+a 0,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是10(a 3+a 2+a 1+a 0)=10a 3+10a 2+10a 1+10a 0,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是: 990a 3+90a 2-9a 0=1998,110a 3+10a 2-a 0=222. 比较上式等号两边个位、十位和百位,可得a 0=8,a 2=1,a 3=2. 所以红色卡片上是2,黄色卡片上是1,蓝色卡片上是8. 例2 在一种室内游戏中,魔术师请一个人随意想一个三位数abc (a,b,c 依次是这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数字),并请这个人算出5个数cab bca bac acb ,,,与cba 的和N ,把N 告诉魔术师,于是魔术师就可以说出这个人所想的数abc . 现在设N=3194,请你当魔术师,求出数abc 来. 解:依题意,得

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共35讲全套

竞赛讲座01 -奇数和偶数 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反之是奇数,偶数可用2k表示,奇数可用2k+1表示,这里k是整数.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个奇数和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若a、b为整数,则a+b与a-b有相同的奇数偶; (5)n个奇数的乘积是奇数,n个偶数的乘积是2n的倍数;顺式中有一个是偶数,则乘积是偶数. 以上性质简单明了,解题时如果能巧妙应用,常常可以出奇制胜. 1.代数式中的奇偶问题 例1(第2届“华罗庚金杯”决赛题)下列每个算式中,最少有一个奇数,一个偶数,那么这12个整数中,至少有几个偶数? □+□=□,□-□=□, □×□=□□÷□=□. 解因为加法和减法算式中至少各有一个偶数,乘法和除法算式中至少各有二个偶数,故这12个整数中至少有六个偶数. 例2 (第1届“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已知n是偶数,m是奇数,方程组 是整数,那么 (A)p、q都是偶数. (B)p、q都是奇数. (C)p是偶数,q是奇数(D)p是奇数,q是偶数 分析由于1988y是偶数,由第一方程知p=x=n+1988y,所以p是偶数,将其代入第二方程中,于是11x也为偶数,从而27y=m-11x为奇数,所以是y=q奇数,应选(C)

例3 在1,2,3…,1992前面任意添上一个正号和负号,它们的代数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分析因为两个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整数之差的奇偶性相同,所以在题设数字前面都 添上正号和负号不改变其奇偶性,而1+2+3+…+1992==996×1993为偶数于是题设的代数和应为偶数. 2.与整除有关的问题 例4(首届“华罗庚金杯”决赛题)70个数排成一行,除了两头的两个数以外,每个数的3倍都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的和,这一行最左边的几个数是这样的:0,1,3,8,21,….问最右边的一个数被6除余几? 解设70个数依次为a1,a2,a3据题意有 a1=0, 偶 a2=1 奇 a3=3a2-a1, 奇 a4=3a3-a2, 偶 a5=3a4-a3, 奇 a6=3a5-a4, 奇 ……………… 由此可知: 当n被3除余1时,a n是偶数; 当n被3除余0时,或余2时,a n是奇数,显然a70是3k+1型偶数,所以k必须是奇数,令k=2n+1,则 a70=3k+1=3(2n+1)+1=6n+4. 解设十位数,五个奇数位数字之和为a,五个偶数位之和为 b(10≤a≤35,10≤b≤35),则a+b=45,又十位数能被11整除,则a-b应为0,11,22(为什么?).由于a+b与a-b有相同的奇偶性,因此a-b=11即a=28,b=17. 要排最大的十位数,妨先排出前四位数9876,由于偶数位五个数字之和是17,现在8+6=14,偶数位其它三个数字之和只能是17-14=3,这三个数字只能是2,1,0.

八年级数学竞赛讲座整体的方法附答案

第二十五讲 整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成语“一叶障目”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们的意思是说,如果过分关注细节,而忽视全局,我们就不会真正理解一个问题. 解数学题也是这样,在加强对局部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所谓整体方法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 整体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解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人、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设而不求、几何中的补形等都是整体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例题求解 【例1】 若x 、y 、z 满足3x+7y+z=1和4x+10y+z=2001,则分式 y x z y x 3200020002000+++的值为 .(安庆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 原式=y x z y x 3)(2000+++,视x+3 y 与x+y+z 为两个整体,对方程组进行整体改造. 【例2】 若△ABC 的三边长是a 、b 、c 且满足22444c b c b a -+=,22444c a a c b -+=,22444b a b a c -+=,则△ABC 是( )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 三个等式结构一样,孤立地从一个等式入手,都导不出a 、b 、c 的关系,不妨从整体叠加入手. 【例3】 已知2 19941+=x ,求多项式20023)199419974(--x x 的值. 思路点拨 直接代入计算繁难,由已知条件得199412=-x ,两边平方有理化,可得到零值多项式,整体代入求值. 【例4】如图,凸八边形A l A 2A 3A 4A 5A 6A 7A 8中,∠A l =∠A 5,∠A 2 =∠A 6 ,∠A 3 =∠A 7 ,∠A 4=∠A 8,试证明:该凸八边形内任意一点到8条边的距离之和是一个定值. (山东省竞赛题)

初中数学竞赛讲座——数论部分1(进位制)

第一讲正整数的表示及进位制 一、基础知识: 1.我们通常接触的整数都是―十进制‖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就是用0,1,2…9十个数码,采用―逢十进一‖的法则进行计数的方法。例如1999就是一个一千,9个一百,9个十,9个1组成的,故1999这个数也可以表示为: 1999=1×1000+9×100+9×10+9 底数为10的各整数次幂,恰好是十进制数的各个位数: 100=1(个位上的数—第1位), 101=10(十位上的数---第2位),102=100(百位上的数---第3位),…10n(第n+1 位上的数) 故1999=1×103+9×102+9×101+9×100 二进制即计数法就是用0,1两个数码,采用“逢二进一”的法则进行计数的方法。例如二进制中的111记为(111)2 111=1×22+1×2+1=7

60/2 = 30 余 0 30/2 = 15 余 0 15/2 = 7 余 1 7/2 = 3 余 1 3/2 = 1 余 1 所以十进制数60转为二进制数即为 (11100)2 (二)十进制小数转换为二进制小数 方法:乘2取整,顺次排列。 具体做法是:用2乘十进制小数,可以得到积,将积的整数部分取出,再用2乘余下的小数部分,又得到一个积,再将积的整数部分取出,如此进行,直到积中的小数部分为零,或者达到所要求的精度为止。然后把取出的整数部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先取的整数作为二进制小数的高位有效位,后取的整数作为低位有效位。 例如:0.25 0.25*2 = 0.5 ------------整数部分:0 0.5*2 = 1.0 ------------整数部分:1 所以十进制数0.25转为二进制数即为 0.01 所以十进制数 60.25 转为二进制数即为 (11100.01)2 二、典型问题: 例1 证明:形如abcabc 的六位数总能被7、11、13整除。 证明:将已知的六位数写成十进制表达形式,得 c b a c b a abcabc +?+?+?+?+?=10101010102345 )110()1010()1010(3 4 2 5 +?++?++?=c b a 100110010100100?+?+?=c b a )10100(1001c b a ++?= )10100(13117c b a ++??= a b c a b c ∴总能被7,11,13整除。 【变式】试证明:任何一个四位正整数,如果四个数字和是9的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必能被9整除。并 把它推广到n 位正整数,也有同样的结论。 证明:设一个四位数为103a +102b +10c +d ,根据题意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