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业影响程度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业影响程度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业影响程度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业影响程度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业影响程度研究*

宗素涛1,孙昊2

(安徽财经大学1工商管理学院,2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本文对1994-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与中国房地产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城镇化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中国每年的年均城镇化率高达1%以上,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平均价格分别提高7.65%、2.46%,平均每年1%的城镇化增长率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提高具有明显地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房地产业发展过快,与国家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的困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对城镇化率和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思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China in 1994-2012 betwee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earch shows: Urbanization and Chines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a relatively close relationship; urbanization is the basis and driving force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e existence of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term stabilit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annually up to 1%,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very 1%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real estate,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rice increased 7.65% , 2.46%, 1% of the annual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on 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but also brought a rapi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y's economic strength and affordability incompatible predica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esents Reflections on urbanization rate Chines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业;协整检验;

Keyword:Urbanization ;The real estate demand;Co-integration analysis;

一、引言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作为经济实体,城市是现代生产力的载体,以其人口承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经济效益最好,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1]。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作者简介:宗素涛(1988—),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孙昊(1989—),男,安徽淮南人,安徽财经大学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项目编号:13&ZD025)

向城市社会、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为本质的演进过程。朱铁臻认为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将不利于现代化进程,直接限制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从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据联合国《城镇化报告》(2010)显示,自1800年起全球城镇化率持续升高,并于2009年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数量达到34.2亿。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度,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随着住宿、餐饮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也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大规模、高速度发展带来了机遇。从房地产供需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加以及房价的飞速上涨。根据统中国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2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908.25万人。2013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73%,比2002年上升了14.6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7311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22899万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渐进式改革,从1998年开始,中国城市住房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式向市场经济式的改革,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逐渐取消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市场化,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2]。纵观城镇化的全球浪潮,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同时也是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房地产投资以及住房价格呈不断上涨趋势,如图1,中国城镇化水平已从1994年的28.51%提高到2012年的52.57%,年均增长率达到 1.3%左右,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为60.75%[3];与此同时,城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增长更为迅速,从1994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9.84%。伴随着每年1%的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房地产价格亦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在1994-2012的18年时间里,年均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为8.17%,快速上涨的房价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家庭的购房困难,这种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研究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城镇化率与城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1994-2012)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城镇化进程研究

关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国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城镇化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区位理论具体分为农业区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工业区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和城市区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勒);第二种是二元结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第三种是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泽林斯);第四种是人口迁移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经济学家配鲁)等[4],这些理论对我国开展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郭荣朝(2004)总结了国外城镇化的研究进展,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划分为四大学派[5]:(1)生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帕克和卡斯托,他们主张把生态原理用于城镇化研究;(2)新韦伯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科斯和莫尔,主张将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与住房登记的韦伯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住宅群的特性进行差异化定义,后又进行了相关修正;(3)新保护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桑托斯,这是基于对阿尔丘塞主义的不满而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学派;(4)福特主义学派。即认为发达国家大城市保持大公司的管理和财政功能,而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分厂,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城镇化建设[6]。我国关于城镇化理论的研究仅有20多年时间,主要以城镇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开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7]:

城镇化的演变进程研究。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及其一般规律。(2)城镇化道路研究。主要代表观点是大城市轮和小城市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较多学者开始主张多元化轮,强调大小城市协调发展。(3)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我国学者认为在中国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城市化: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即主要动力来自中央政府,农村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即城镇化的推动者来自农村,农村自发开展工业化促进小城镇发展。(4)对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的研究。Weiskopt Thomas E(1980)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个源于本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传统城市体系和一个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影响的城市二元体系是导致中国城镇化进展缓慢的内在原因。并总结了中国城镇化的如下特点:一是二元结构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一体化的程度较高;二是比例效应法则不协调,城镇化增长速度与其规模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是中小企业在各城市的分布相对均衡[8]。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1998)重点研究了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认为这是一种有效而且可行的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对策[9]。

(二)城镇化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在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对于城镇化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问题,周一星(2006)通过对城镇化率进行综合测算得知城镇化率增速并不是越快越好,当前阶段中国城镇化率增速在0.8%-1.0%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并分别预算了城镇化率平均增长速度是1%、0.8%、0.6%三种情况下,2013-2023年城镇化率的提高带来增量住房需求分别为242823.81万平方米、192309.15万平方米、142786.87万平方米,分别是2012年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的 2.47倍、1.95倍、1.45倍[10]。向为民,李娇(2007)认为我国房地产投资与城镇化水平都处于不断上升阶段,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化增长,两者均保持相对平稳上升的趋势,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11]。陈石清,朱玉林(2008)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中国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一种显著的、长期稳定的正向变动关系,即城镇化水平越高,房地产价格越高,反映了相关变量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12]。对于城镇化与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之间关系的问题,城镇化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将是房地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基础。王亚红(2012)认为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

种双向的、动态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房地产业反过来也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二者之间存在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13]。

在未来10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必要合理降低其增长速度,但是由于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城就业等城镇化内涵,新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购买力将获得极大提升,因此,未来十年时间里城市新增人口转化为购房群体的概率将大大超过以往十年,对房地产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将更加明显[14]。

城镇化作为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战略意向,又是衡量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准,其发展速度的高低势必会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5],因此,定量化研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对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16]。而纵览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在研究方法上即有定性研究[2,4-10,13,15,17],也有定量研究(以城镇化水平和通货膨胀为解释变量,房地产价格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11,12,14],但是定量研究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的影响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定量研究1%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中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和商品房价格增长速度的影响,试图为中国城镇化及房地产行业做贡献。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及数据获取

为了能够反映城镇化率与房地产行业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本文主要选取了三个指标,分别为城镇化率(%)、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亿元)、商品房平均价格(元/m2)。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3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通过使用E-view 6.0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指标的涵义及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以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水平,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则以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指标。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房地产投资完成额是指实际投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总额;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是指报告期内由各类商品房屋的销售总额除以销售总面积而计算得出的混合平均价格。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

ln y,性,对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变换。即城镇化率为lnx,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为1

商品房平均价格为2

ln y。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程度,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中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因为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了。单位根就是指单位根过程,可以证明,序列中存在单位根过程就不平稳,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非平稳序列很可能出现伪回归,协整的意义就是检验它们的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是否是伪回归,即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所以,非平稳序列的因果关系检验就是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平稳性检验

为保证模型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城镇化率、房地产投资额、商品房平均价格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199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的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统计量为-9.6928,小于ADF的检验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对数序列x

ln的一阶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同理可得,其他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也为平稳序列,因此,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表1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检验形式

ADF检验量临界值是否平稳变量

(C,T,K)

ln(C,T,3)-1.9833 -4.6679 -3.7332 -3.3103 否

x

ln(C,T,3)-9.6928 -4.6162* -3.7105** -3.2978*** 是

D x

ln y(C,T,3)-3.4377 -4.5716 -3.6908 -3.2870*** 否1

ln y(C,I,2)-4.7016 -3.9591* -3.0810** -2.6813*** 是

D1

ln y(C,T,3)-1.4054 -4.5716 -3.6908 -3.2869 否2

ln y(C,I,2)-4.1067 -3.8868* -3.0522** -2.6666*** 是

D2

注:D ln是取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四)协整检验

对于两变量问题,只有当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并且单整阶数相同时,才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由上节的分析可知x ln 与1ln y 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故满足协整检验的要求。

对于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变量,本文采用E-G 二步法检验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首先用OLS 对两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利用ADF 检验这个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如果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是协整的。

以x ln 为自变量,1ln y 为因变量进行OLS 回归,得方程如下:

1l ny =-11.0972+5.5497x ln (1)

(-10.10) (18.61) R 2=0.9532 s.e.=0.2479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 2=0.9505,F=346.3473,DW=0.1714,括号中为t 统计量的值,经检验残差序列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性。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需要消除其自相关性,本文采用在解释变量中加入残差序列的一阶滞后项AR (1)的方法,重新回归得到下列方程:

]8135.0)1([ln 9964.77685.18l 1=++-=AR x ny (2)

(-3.64)(5.82) (9.33)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 2=0.9947,F=1626.71。其中AR (1)显著水平在1%以内,可知,通过把序列自相关纳入方程中回归,消除了序列的一阶正自相关性。通过ADF 检验的方法对方程2的残差序列e 进行平稳性检验。

表2显示,残差序列e 的ADF 检验统计量小于显著性检验的临界值,即残差序列平稳,说明x ln 与1ln y 是协整的,城镇化率与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表2 残差序列e 的ADF 检验

ADF 统计值 临界值 检验结果 -6.007965 -3,920350* -3.065585** -2.673459*** 稳定 注:*、**、***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城镇化率与房地产平均价格进行协整性检验,首先依旧通过AR (1)回归得到的方程,以消除序列自身的正自相关性,方程如下: ]8421.0)1([ln 6145.27133.0lny 2=++-=AR x (3)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表3:

表3 残差序列e 的ADF 检验

ADF 统计值 临界值 检验结果 -7.262453 -3.886751* -3.052169** -2.666593*** 稳定 注:*、**、***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可知,残差序列的ADF 统计值小于显著性检验的水平值,说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即原序列之间是协整的,表明城镇化率与商品房平均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五)格兰杰检验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城镇化率与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平均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无法确定是城镇化发展带动了房地产业发展,还是房地产的发展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x 的变化引起y 的变化,则x 应该有助于预测y ,即在y 关于y 过去值的回归中,增加x 的过去值作为独立变量应当显著地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1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只能用于平稳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检验,所以在对城镇化率与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平均价格进行因果检验时,是通过对其对数序列一阶单整序列进行因果检验来完成的。

城镇化率与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之间的格兰杰检验。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确定最大滞后期为3,显著性水平取5%,对nx l 与1ln y 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变量x ln 与1ln y 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Lags Null Hypothesi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结论

1 1

2 2

3 3

1

l n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

ln

x

l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1

ln y

1

ln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

ln

x

l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1

ln y

1

ln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nx

l

nx

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1

lny

2.32589

21.1836

3.38452

9.70449

2.86422

40.9183

0.1480

0.0003

0.0683

0.0031

0.0964

1.E-05

接受

拒绝

拒绝

拒绝

拒绝

拒绝注:统计量P值为检验的概率值,当p值小于0.1时,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该因果关系成立,

反之,则不成立。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的情况下,对于1

ln y不是nx

l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最大概率为0.1480,大于0.1,因此,在90%的置信水平下,不能认为1

ln y是x

ln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x

ln不是1

ln y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可以认为城镇化率的提高是房地产投资完成额提高的原因之一。同理,滞后期为2和3时,可以发现,在90%的置信区间下,房地产投资额的增加对城镇化率的提高也有推动作用,两者互为因果。因此,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城镇化率是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率的提高直接导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同时,随着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比例,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又会对城镇化率的提高产生正作用。

由以上检验和分析可得,城镇化率与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并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城市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将增加7.65个百分点,说明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地带动作用。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商品房的平均价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根据方程3可知,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商品房平均价格提高2.46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业的开发周期而导致的滞后性,不难看出,城镇化率的提高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并且间接提高了房价。

四、结论及建议

中国从1994年-2013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高达1%以上,且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将增加7.65个百分点;而商品房平均价格将

提高2.46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中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Granger 原因,同时也是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上升的Granger原因。现阶段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有明显地带动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诸多问题,比如房地产投资过度,区域发展不均衡,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等,房地产业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各项物质基础和保障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如何化解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矛盾将决定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由此,本文对中国房地产业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作出以下思考:

第一、建立健全投资市场环境,降低房地产投资热度。中国城镇化发展是导致商品房平均价格增长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的投机行为。随着我国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当时的投资市场并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投资理财产品缺乏,因此对城市房地产投资的需求必然增加,从而导致房地产业投机行为过盛,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尤其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给投资者创造一个规范健康的股票市场,为普通居民提供投资理财的渠道,这样对于减轻房地产的投机行为,抑制房价快速上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开发投资的房地产产品数量和质量须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目前阶段,中国房地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体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房地产开发过度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房地产开发确实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的投资越多越好,发展越快越好,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适当,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须与其他产业相协调,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及承受能力相适应,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只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城镇化与房地产投资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把握城镇化的适当进程,构建健康合理的城镇化体系。应该控制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规模,严格控制这些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同时,提供减免税收、降低土地使用成本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大中企业入驻中小城市,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岗位数量,从而将大量劳动转移人口到中小城市就业生活。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城镇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3(3):60-72.

[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5):1-6.

[3]谢旦杏,林熊斌.城市住房价格时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4):70-77.

[4]牟小林.中国城镇化进程及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

[5]郭荣朝.城镇化研究综述[J].绥化师专学报,2004,24(1):23—26.

[6]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1994(6).

[7]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8.

[8]王放.论中国城市化——兼论现行城市发展方针[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

[9]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8,66(3):1-10.

[10]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1):32-40.

[11] 向为民,李娇.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的关系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1):106-109.

[12]陈石清,朱玉林.中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价格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1):47-49.

[13]王亚红.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相互关系及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5(5):49-54.

[14]曾江辉.中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价格的因果关系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0(6):181-182.

[15]许学强,李郇.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9,29(1):13-16.

[16]杨波.城镇化演变规律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分析[J].特区经济。2007(5):27-29.

[17]邬巧飞.人的城镇化及实现路径研究[J].求实,2015(2):65-70.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 学校: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班级姓名:洪聂学号:【内容摘要】 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和分解为两个互为相联的子系统,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是必然的,城乡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央还明确提出小城镇作为新时期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发展;意义;功能 目前,全国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众所周知,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因此,加强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使城镇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小城镇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将在未来扩张经济增长需求不足约束,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小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容量 1、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浅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摘要: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是跌宕起伏,自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开始蜕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仅达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这还是按照统计局52%的标准进行比较的。从此可以比较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发展的道路上,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关键字:发展过程;问题;方向 正文: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 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 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1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论述,和每一位农民朋友关系重大,将会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会给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如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结合我国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全面实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才能解决农村的落后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人们常说:“农村的出路在农村之外,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目前城市化发展和城中村改造中,城中村由此走向城市化,从其城市化的历史进展轨迹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城镇化发体现状与思考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城镇化发展 进程、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阐述了阜阳市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并分 别从滞后于全国全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三个方面实 行深刻的剖析。最后,从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城镇功能,立足市情实 际明晰发展目标,依靠发展拉动增强城市实力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进程;现状;阜阳市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也是新的经济 增长极。近几年,阜阳把推动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不但为阜阳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富民强 市的战略支撑点。 一、阜阳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进程阜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城镇 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前3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一直徘徊在4.5%以下,发展滞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 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观,先后经历了平稳恢复阶段(1978~1995年)、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5年)和快速推动阶段(2006年后)的发展过程。1978~199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4.5%逐步攀升到10.6%,年均提升0.36个百分点,属逐步恢复提升阶段;1996年 阜阳撤地设市后,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提升到2005年的26.5%,十年年均提升1.59个百分点;2006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城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升,发展质量

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7.5%,2006年以来年均提升1.22 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体现状及特点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扩 展加快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4年全市GDP总量攀升到1146.1亿元,1978~2014年GDP年 均增长9.7%,其中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8%,“十二五”前四年均 速达10.5%,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之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推动,2014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37.5%, “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提升1.4个百分点,是全市城镇化持续快速发 展时期。城镇常住人口发展到293.4万人,是2010年的1.2倍,分别 是2005年和1978年的1.3倍和10.7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全市城市外延和新区持续扩大,城市面积迅速拓展。2014年末,全市 城市面积788.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1倍,平均每年增加60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240平方公里,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 增加135.9%和37.9%。随着城市面积的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持续 扩大。全市城市人口179.7万人,比2005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50.5%和8.1%。2.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显著增强近年来,阜阳市优化投资环境,持续增大对城市建设、道路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城市功 能日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是2010年的4.3倍,年均增长 44.1%。城市道路总长度达1753公里,比2010年增长40.7%;城市公 交运营路网长度和客运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44.9%和81.2%;城市排 水管道和供水管道长度分别增长79.0%和36.3%。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 增强,城市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质量和人 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明显增加,绿 化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正在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3.产业层次优化升级,就业结构积极调整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 务业的发展,促动二、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同时,二、三产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也有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 业岗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2014年,阜阳全市二、三产业增加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日期:2009-9-16 一、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地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国土面积中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十分有限。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背景下,既要立足自力更生,以我为主,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在有限的适宜人居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既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和城市地区,又要注重发展小城镇,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服务水平;既要推动沿海地区继续率先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又要提高广大中西部的发展动力;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外贸竞争力,又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和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镇化水平45.68%,比解放初期的10.64%提高了35个百分点;比1982年的21.1%提高25.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摘要:我国城乡发展中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是四大城市密集地区,即: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80年代以来,这些地区的小城镇经济在工业化浪潮中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推进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同层次的聚居点建设在广大的地域上大规模、高速度地展开。这些地区原本人口众多、城镇密集,资源和环境压力大,高速的发展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小城镇的重复建设,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寻求发达地区小城镇协调发展,探索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当务之急。本论文旨在探索中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并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城乡发展;城镇化;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研究的背景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城镇 化的进程,也使小城镇结构由农业形态转变为城市形态。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发达地区小城镇政府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来保障小城镇结构的转变,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和健康的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小城镇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小城镇结构与形态上,因此,各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寻求不同的发展模式,政策及各具特色的建设途径。但是,对于发达地区小城镇结构转变的保障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为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研究的意义,目的为适应发达地区小城镇飞速发展的需要提供系统性的科学思想,特 别是对当前小城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域空间的急剧扩展,经济超常规增长、社会进步滞后与社会保障不健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为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小城镇城镇建设、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创造小城镇和谐的社会氛围。发达地区小城镇通过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也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小城镇数量增加和实力迅速增强,已经呈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小城镇建成区与乡村社区边界模糊,使人无法分清“城镇”与“乡村”。但在经济快速增长,小城镇循序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产出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乡村建设混乱,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外来人口不断迁入,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等等,以往灵活的“自下而上”的村镇经济推动模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研究,寻求解决的途径,将会严重制约发达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二次腾飞,也将对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因此,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特点、城镇结构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紧迫问题进行研究,从城市规划学和城镇管理的角度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中国城镇化问题浅析 【摘要】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矛盾。本文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 阐述,并提出要通过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产业化;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城镇发展道路等方法来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所谓城镇化其实质是指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改造发展的建设过程。它是我国物质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 化进程日益加快,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设实现了很好的跨越,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比较滞后,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新

型城镇化道路是当前棘手且刻不容缓的难题。下面笔者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健全的城镇体系是促进城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 前提。然而,纵观当前的城镇发展可发现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仍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地方盲目推进城镇化不能统筹兼顾城乡的协调发展,不能合理扩大规模突出优势,导致一些地方小城镇居多,缺乏大城市的经济支撑,而大城市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发展。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不能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不能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完善。比如在教育设施、园林绿化、用水普及、就业服务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1.2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先富带后富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呈现了飞速的发展,聚集了中国大量的财富,随着其经济及环境的逐步改善,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在我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搜集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中的问题等做出说明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目前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并对未来城镇化给出建议及意见。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指出城镇化中所涉及的经济结构,户籍等一系列问题并归纳相关原因;第三部分结合政策指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相关建议并通过分析案例来解读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中国城镇化道路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 一﹑有关城镇化的概念及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城镇化顾名思义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从长期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 中国是世界上城镇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就中国的现代城镇化发展而言,其历史只有50多年。实际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国家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工业化),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中国的城镇化3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中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