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

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1895-1931

特征: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

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④1931-1945

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

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

⑤1945-1949

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

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

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

③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影响

①自然经济:近代占主导地位,但一直在瓦解 1840-1956年底

②洋务经济:19C60—90年代

③外资经济: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④民族资本主义:19C60.70年代-1956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赎买

⑤官僚资本主义:1927-1949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没收

⑥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

影响:①使中国社会社会性质复杂化,双半社会性质

②使中国主要矛盾复杂化: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中国与外国)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1840-1949

④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0. 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无实践

②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失败

③孙中山20C初提出三民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⑤1912《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组织原则

⑥1912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筹划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被刺杀

⑦1914 袁世凯废《临时约法》立《约法》主张总统制,民国名存实亡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本提纲“从传统到现代”为线索,对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840-1860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一、政治:

1. 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

(1)原因:①根本: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在全世界抢占原料和市场

②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③直接: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2)结果: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国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特权、居住及租借地特权

(3)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2.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

(1)原因: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结果:1858《天津条约》 1860《北京条约》内容:增开11口通商;丧失内核航运权

(3)影响: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领土;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 太平天国运动(时间:1851-1864)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经济结构,部分手工业者破产

②鸦片输入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

③战费赔款分摊到各省,官吏借机搜刮,吏治腐败

④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

⑤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文件:①《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空想性、革命性、落后性)

②《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它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条件,没有真正实行(空想性、革命性、进步性)

(3)失败原因:①根本:农民积极的局限性

②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③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5)意义: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反映了新时代特点:A、《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B、反侵略性质

二、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及表现: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及农产品商品化。

(2)影响: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 新思潮萌发(开眼看世界)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扩大

③经世致用思想,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抵御外侮,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

(3)人物:林则徐——设译馆,《四洲志》介绍外国先进技术;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4)意义:启迪一些中国人冲破封建牢笼,学习西方,探究救国救民之道,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第二阶段1860-1895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启动(领导阶级:地主阶级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一、经济

1. 洋务运动(时间:1861——1894年)

(1)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侵略)

(2)目的: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企业:①官办军用企业:A 1861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B 1865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

②民用企业:A 1881 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B 1872轮船招商局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4)影响:①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推动了近代化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5)失败原因:①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②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③外国对中国的阻挠,垄断技术

④顽固派的破坏和阻挠

2. 民族工业产生(时间:19C70年代)

(1)原因:①主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市场②外资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地区及企业:沿海沿江地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二、政治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原料

②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③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

④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另加3000万两“赎辽费”;开口: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3)影响:(中国)①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④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边练新军

⑤双半社会大大加深

(日本)①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原料、资本、市场②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三、思想文化

1、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时间:19C60——90年代)

(1)背景:内忧外患,维护清王朝统治

(2)含义: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3)代表:奕?、冯桂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

(4)影响:掀起了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保守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时间:19C70年代)

(1)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西方资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

(2)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3)评价:①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作用②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社会生活

1. 生活方式——西化

(1)表现:①服装:西装;②食:西式餐馆;③娱乐:1872《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原因:①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3)影响: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价值观念变化

局限:变化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地区,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

2. 教育:起步:洋务运动①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②创办近代海军

3. 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09 京张铁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④1918 航空业起步

⑤1896 “大清邮政局”成立

⑥1920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⑦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第三阶段:1895-1927

阶段特征: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政治、经济;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1895-1912 清末

1912-1927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一、经济

1. 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19世纪末至1927年)

(1)19C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热潮;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②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12—1918年,短暂的春天)

①原因:A、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B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C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E政府倡导使用国货;F实业救国热潮

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③影响:A、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B、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C、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二、政治:全方位波浪式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1898年)

(1)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1895年,强学会;

1898年,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2)过程:A、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B、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C、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失败。(3)意义:①(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②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④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 辛亥革命(1894—1912)——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1)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阶级矛盾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兴起和发展

①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A、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B、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论战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C、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3)爆发: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武汉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4)高潮

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由参议院制定并颁布)

A、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选

举和被选举等各项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司法由法院独立行使;实行责任内阁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

B、评价:a.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b.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质性实践。

②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思想观念得以传播。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失败了。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 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

(时代)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北洋政府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外部)十月革命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5月:运动中心:北京;斗争主力:学生;

6月:运动中心:上海;斗争主力:工人;成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主旋律

②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4.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19-1927)

(1)中共成立(时间:1921年)

①条件:(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帮助

②纲领:最高纲领(中共一大制定):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民主革命阶段纲领/最低纲领(二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③中心任务:开展工人运动

(2)工人运动

领导: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成立,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事件: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告结束

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3)国民大革命(时间:1924——1927年)

①国共合作实现

A、条件:工人运动的教训(必要)

中共二大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是一个真正的民主革命派,双方有合作基础

孙中山愿意与中共合作,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B、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结果:a、北伐战争:1926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最终标志)失败原因: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中共年轻幼稚缺乏经验,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②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中共领导新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发动了群众党员增多

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思想

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90年代)

(1)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2)主张:以启蒙思想、进化论为基础,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3)代表: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作用: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对当时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特点:主张民主提出变法的必要性(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谭嗣同《任学》特点: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④严复《天演论》特点:阐述西方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引入人类社会

(4)论战:围绕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思想交锋(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体制)

(5)作用:(政治)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思想)使维新思想冲破了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旧三民主义(时间:1895年)

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民族危机加深

④把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评价:(积极)提出推翻满洲封建统治

(消极)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评价: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评价: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有空想性

评价:①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没有彻底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2)新三民主义(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

①发展: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主张;民生主义添加了节制资本;确立了三大政策

②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意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

3. 民主和科学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时间:1915——1923年)

(1)背景:(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思潮;西方思想大量传入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

(4)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5)中心:北大(原因:蔡元培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

(6)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民心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发对旧文学

(7)发展:①提倡教育平民化

②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8)影响:(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脱离工农群众。

(积极)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①1918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②1919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1920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

5.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①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指定的最低纲领)

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四、社会生活

①衣食住行渐趋西化

衣:中山装、旗袍;食:中西大餐;

住:居住大院(北)里弄住宅(南);

行:火车航空轮船

②断发不缠足(具有政治色彩)

原因: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

③风俗:A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体现简化礼仪,自由平等的风尚)

B婚姻风俗变革

C19C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介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④娱乐:电影出现,19C末传入中国

A 1905《定军山》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

B 1913《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C 1931《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⑤教育:1905 废科举,设学部,教育体制近代化

1912 民国实行国民教育

1915 新文化运动,教育平民化

第四阶段:1927-1949

阶段特征:曲折前进

重点领域:政治

一、政治: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过渡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1)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实践:走出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A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上升 B八七会议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秋收起义

文家市会议:转变方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根据地

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红军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①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事件:A、遵义会议(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八一宣言(1935.8):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西安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原因:①(根本)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④蒋介石西安督战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2.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开始:A.1931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扶植伪满洲国;局部抗战开始。B.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C.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面抗战开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①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讲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西安事变原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③意义:全面抗战的开始

(2)两个战场(配合)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日本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正面战场

四大会战:A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消耗日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结果:重要城市相继失守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1月)——日本对其进行政治诱降

汪精卫:投降日本

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制造皖南事变

反攻阶段(1945年1月-1945年8月):解放区开始进行局部反攻;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同时毛泽东、朱德发布反攻命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②共产党——敌后战场

防御阶段: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块:晋察冀)

相持阶段——日本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敌后战场,进行扫荡;共产党及人们反扫荡

③抗战胜利

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根本保证)

②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支援(外部条件)

意义:①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壮大了共产党的实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收回宝岛台湾

3.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1)两个命运两种较量:中共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①中共七大: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②国民六大:一党独裁,发动内战

③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内战准备不充分,拖延时间;迫于舆论压力;欺骗民众

毛泽东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双十协定》民主建国,召开政协会议

④政协会议:内容: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解放战争

①1946.6——1947.6 战略防御,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山东陕北)

②1947.6——1948.9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到国统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③1948.9——1949.1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结果: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全部解放)

④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A.背景:三大战役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B.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C.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还作了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的重要讲话。

C.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⑤1949.4.21 渡江战役 4.23 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结束

二、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1927—1936年)

(1)背景:①全国基本统一。②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等。

(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36年,民族资本一度超过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渐萎缩(1937—1945年)

(1)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2)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统制经济,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1927——1949),民族资本的萎缩。

3、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946—1949)

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

三、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1925——1927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 1927——1934

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标致毛泽东思想形成

3. 1940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党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

4. 1945 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5. 1949 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斩一刀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以下为建设时期)

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6 《论十大关系》

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957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 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文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