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第一节:伊奥尼亚哲学

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the infinite.

本原的两个特点:普遍性和流动性.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形成)

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

(1)主要观点:一切皆流,无物常驻。All things are in flux .

(2)逻格斯(logos):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这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万物发展的规律性,强调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

第二节:南意大利哲学

1.毕达戈拉斯:

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Things consist of numbers.

在说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时候提出了十种对立的范畴。

而且发现了音乐中和谐音程之间的数学关系,各种音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琴弦长短的比例关系。

结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2.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1)巴门尼德:(Bing范畴的首创者)

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真理之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一条是意见之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理智是真理之路,感觉只能获得意见。

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要用理智来进行论辩。

?存在?的意义:A、?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不变性和完满性。

(2)芝诺:认为存在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捍卫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是单一的。

四个著名的否定运动否定多的论证:A、?二分法?B、?阿基里追龟?C、?飞矢不动?D、?运动场?

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但他从反面揭示了一与多、动与静、有限与无限、时空的间断与连续的矛盾,对辨证法思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元素派和原子论

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四根:火、水、土、气。万物由这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

(2)爱恨说:爱与恨使得万物分离和组合。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恨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爱恨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

(3)同类相知说:人和外部事物由四种元素组成,当构成人的根河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发生感觉。

(4)流射说:一切事物都发生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从而发生感觉。

主观的认识内容与客观的认识对象相结合。

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

(1)种子:种子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由?种子?构成。种子是最初的元素。种子的属性:A、永恒存在B、无限的C、同类的D、混合而存在的E、没有运动能力

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也就有多少类。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2)奴斯(心灵)说:种子通过分离和混合形成万物。使种子运动的原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他物混合、单独而独立。心灵应属于精神性的东西,心灵说属于外因论。

(3)?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相反事物的比较,特别是相反性质的比较等得到的。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一)原子论的宇宙观

(1)原子与虚空 Atoms and Void

原子:不可分割、不生不灭。特点:充实性和不可分割性

虚空:与充实相反,是空隙,具有可分性。

二者同等的实在,都是存在。原子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万物众多和运动的原则。都是本原。

(2)原子的性质:数量上无限;没有性质的差别,只有形状、位臵和次序的不同。

(3)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

(二)流射说和约定论

(1)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的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轮廓),作用人的感官孔道形成印象(感觉)。思想也是精细影像,有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2)、感觉与理智:事物被感觉到的属性不是真相,是按意见显现的,是人为的约定。只有理智才能认识真理——原子与虚空。

第二章古典希腊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Socrates)

一、Know thyself ?认识你自己?

1、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求助于灵魂内部的原则,发现事物的真理。

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的原因:

(1)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是毫无意义无使用之处的,把公认的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

(2)心灵是人认识事物的中介,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只有找出心灵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原则,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类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

2、自知其无知

?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一无所知。?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正确的思考。真正地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应该是人的特点之一。

二、德行即知识knowledge and virtue were the same thing.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即德行。

德行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自然万物的内在目的和原因)的认识。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一一密切相关的。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由于善本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

宇宙的目的是善,人生的目的也如此。而只有心灵才能具有善的条件。因此,要接近善,唯有?认识你自己?。

2、知善必能行善,恶性在于无知。

没有人的行为会违背他相信是最好的事物。人们这样做只是内于无知。

三、辩证法(dialectic ) ——Intellectual midwifery (助产术)

(1)获得可靠知识的方法

(2)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苏格拉底与人谈话的方法论即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即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助产术?。

(3)真理即?去蔽?

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

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

理念(form)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1)理念或型相实际上就是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抽象,集合许多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必然的模式就是它们的本质。理念是独立存在的。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类事物即有许多个理念。由这些理念所构成的总体即是理念的世界。

(2)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的原型;理念是存在, 即事物的本质。

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3)它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是个别的、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的,绝对的和必然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分有和摹仿来说明理念派生事物。

(4)理念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高的、终极的存在(理念),是全部存在和认识的基础(本原和动力),支配世界的最高原则。善实际上等同于God

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着二者的关系。

可感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可知世界是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可感而

不可知;只有通过理性认识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可知的。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是原本和模型,个别事物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型相是一类事物的共相,每个事物都分有这一共相的一部分。个别事物分有理念,因而具有理念相同的名称和性质。

二是?摹仿?。型相是原型,事物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比如?木工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

一、四因论(解释实体的生成)

(一)事物运动的四种原因

所谓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

1、质料因

?质料?指?是者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质料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基础、?载体?。

2、形式因

形式的两种含义:一是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即该事物的本质。二是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3、动力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动因可分为事物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

4、目的因

事物运动的方向、目的或是目标。目的因是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的终点。是事物按其本性所期望充分达到的最高目标,这种目标是一种内在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把形式因看作是和目的因同一的,不仅如此,形式因、目

的因、动力因也是同一的,事物的目的便是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的源泉。同时,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意味着它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和形式

(二)形式和质料

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的合二为一,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不论是形式,还是质料都不能单独成为事物生成和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他认为,形式和质料的分离只能在认识中发生,形式先于质料,形式是现实,质料是潜能。

(三)潜能(潜在)与现实(实现)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1、潜能和现实

潜能指事物具有的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能(还没有实现出来)的力量,?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

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的事物,?实现?重在活动的过程,?现实?则重在完成的结果。

2、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即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事物的生成就是质料形式化,潜能变现实的过程。

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二、实体论Substance(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在《范畴篇》中,亚氏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说。这五条标准是:

(1)实体的特性(判断标准)

第一:实体是主体自身

第二: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单一个体。

第三:?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都有对立面,如好与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

第四:?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的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实体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其它范畴不具有这个特征。

(2)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1.第一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最根本的实体,它最符合实体的标准。

2.第二实体:包含同类个别事物的属(如?人?)和种(如?动物?)。基本上符合实体的标准,但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

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实体。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

愈普遍的东西实体性愈小。

第三章晚期希腊哲学

一、伊壁鸠鲁学派(The Epicureans )

1、创始人:伊壁鸠鲁(epicurus)创?花园?学校。卢克莱修是其学说的杰

出阐述者。

2、发展原子论:A提出原子有重量B、原子下落有偏斜

3、快乐主义(Hedonism)

A. 感觉是善恶标准,快乐就是幸福。三类不同的快乐:自然和必要的;自然但非必要;既非自然也无必要。

B. 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C.人不应畏惧死亡。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

已经不在了。

二、斯多亚学派(Stoics),又译斯多葛主义

1、创始人:芝诺、克里尼雪斯、克里西普、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

2、思想特点:

主题是寻求日和使人类生活与宇宙一样有秩序;人最基本的规则应是按本性或遵循自然而生活。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

3、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主要观点)

(1)、德行是最高的善。德行就是合乎或顺从本性而生活。

(2)、去掉欲望,保持理性,顺应自然,用意志战胜情感。

(3)、神主宰世界,一切皆必然的,人要服从命运。

(4)、幸福就是?不动心?。

三、怀疑主义(The Skeptics )

1、创始人:皮罗。晚期怀疑主义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塞克斯都。恩披里克

2、悬搁判断(主要观点)

(1)、一切可感事物、一切可知对象都是相对的。

任何一个命题都可说出相反的命题。因此?在一切情况下,我们对所显示出来的对象都不得不保留意见,不作判断?。

(2)、怀疑一切事物

是非曲直不可能被论证清楚,没有什么事物能被理解。

(3)、不动心

不受困扰,悬搁判断,预防独断,抑制情感,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到达幸福。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ts)

1、创始人:普罗提诺(Plotinus)

2、主要观点:

(1)、God as the One 太一

(2)、The Metaphor of Emanation 流溢

(3)、The world soul 时间灵魂(即奴斯的流溢物)

(4)、The human soul

(5)、The world of matter

(6)、Salvation 灵魂的上升(救赎)

希腊哲学小结

1、希腊哲学的衰落

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于公元6世纪。

三个时期: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

2、希腊哲学的特点

热爱智慧、崇尚理性(思辨)

探索自然,深究本性。发展线索;自然—存在—伦理。

第四章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代表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一、论自我意识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上帝的路径.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定性?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先驱。

?光照说?(illumination):上帝是真理和真理自身的来源。道(logos)是?普照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是?恩典和真理?。真理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illumination)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借助上帝之光,理性?发现?真理;上帝之光使我们的知识超越有限达到无限。

二、上帝的认识与信仰

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认识的

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奥古斯丁认为就像人的生命由存在、认识、意识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离的本质一样,上帝的实体存在于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中,在每一位格中上帝都是完整的存在。然而对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它归为奥秘,宣称"即使有人在其中捉摸到一些,能表达出来,也决

不可自以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变本体".总之,上帝只能信仰而不可认识.

三、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

上帝创造世界,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但上帝如何创造世界,基督教的圣经却没有进行明晰的哲学思辨,奥古斯丁认为,只有一个必然的也是唯一的答案,即上帝从无中创造这个存有的世界。

1、上帝创造世界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由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上帝是

借着他自己创造世界的。

2、上帝创造世界没有使用任何材料。上帝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上帝

创造世界也不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为时间与空间都是上帝的创造物。

3、既然上帝是借着自身从无中创造世界的,那么上帝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

天地,一大一小的天地,由于上帝的全能和全善,创造了一切的美好。

4、上帝创世的活动是否完成了?《圣经》中说上帝在六天之中完成了造物之工,

但这显然与上帝是世界的永恒统治者的教义相矛盾。

时间学说:(?上帝在创世之前做了些什么?的提问)

1、上述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世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对创造物而言的。

2、上帝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上帝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为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

3、物体的运动并不是时间,相反,物体只能在时间中运动。时间只是一种延绵,然而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不确当的。(时间是什么?)

4、奥古斯丁把时间主观化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即期望、注意和记忆。

四、灵魂的不巧、堕落与获救

1、上帝创造的世界构成了一个等级的秩序,人及灵魂是其中最高的等级。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灵魂是与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是不朽的。灵魂具有三种基本力量:记忆、理智、意志,意志是最重要的。意志是自由的。

2、从意志自由出发解释了世界上存在的恶:?原罪说?、?先定说?。上帝(至善)那里恶是不存在的,因此它创造的万物也是善的,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

以不可能是同上帝一样至善。而人的恶就是滥用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

3、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上帝也不是拯救所有人,而是出自上帝意志的喜好,拯救其中的一部分人。

"原罪说": 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因而也就是犯罪.

"先定说": 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但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的人,而只是拯救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上帝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选民也没有任何原因,它只不过是出自上帝意志的喜好,也就是说是任意的.

五、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国》一书中展开了自己的历史神学原则:从上帝创世开始,人类就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国,它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了人间之国,它们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二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 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做是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进程,认为上帝之国必胜,人间之国必败.

第五章经院哲学

一、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的证明

(二)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证明的原则是信仰寻求理解)首先,安瑟尔谟论证人心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的观念——上帝的观念。他指出,愚人心里说没有上帝存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愚人听到上帝这个存在者的时候,即使他并不明白这对象是实际存在着,他也能理解他所听到的对象,也能理解他所理解的对象是在他的心中。

其次,安瑟尔谟进一步论证上帝不仅存在于心中,而且也存在于现实中。在他看来,?一个对象在心中存在,这是一回事;要理解一个对象实际存在着,这又是一回事?。因此,安瑟尔谟就必须进一步论证上帝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真的,还有一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它就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即使它仅仅在心中存在,但是它还可能被设想为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就更伟大了。?这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不可能设想有什么东西比它更伟大的存在者只存在于心中,就会陷入矛盾之中。

最后,安瑟尔谟指出,如果一个人能设想有一个比上帝更好的存在者,?那就是被创造者上升到创造主之上并要裁判创造者了,这是极端荒谬的?。?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

在。而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表明他是一个极端的唯实论者。他认为,事物之所以是真或善,就在于他们分有了最高的真或善,因此,感官所以认识具体事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共相是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安瑟尔谟甚至认为有一种纯粹的共相存在,这种共相并不体现为任何单一的事物,相反,个别的事物只是作为共相的结果才具有存在。

二、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 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运动, Motion

我们凭感官就可以确认,世界上必定有某种东西被推动。凡是被推动的,都必须被另一个东西推动。但这时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物体A的运动是由B引起的,而B的运动是由C引起的,C是由D引起的,如此下去…最后我们必然会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所有的人都把它理解为上帝。(两种因果序列、历时性序列、同时性序列)

2.第二个证明依据事物的动力因The second argument, from efficient causes, similarly focuses on sequences of simultaneous events.

宇宙中任何物质所以存在必有某种原因,可以说宇宙万物就组成了一个因果之链,没有任何东西不是这因果之链的一环。在作用因中间如果没有第一个,也就没有最后一个,从而也没有中间的。如果我们就作用因而言推进到无限,就会没有第一作用因,从而也没有最终的结果,没有中间的作用因,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所有的人都称为它为上帝。

(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动力因的因果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上帝这个终极的动力因)

3. 第三个证明依据必然性的存在者The third argument, from necessary being

世间万物虽然存在着,然而他们的存在并非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他这个证明方法的起点。有些事物的必然性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有些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或自因是上帝。

4.第四个论证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 The forth proof is from the degrees of perfection that we see in things.

他看到万物一个更为具体的特征:等级性。万物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明显地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他们有好坏美丑之分,有高级低级之别。有条件的完善性是相对于最高的完善性而言的,肯定存在着一个最完善的东西, 它是其他一切事物完善性的最高原因,我们称之为上帝。

5. 第五个证明依据自然的目的性. Aquinas constructs the final proof for God based on natural purpose.

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样,万物也围绕着这个目的行事。即使无理性的自然也朝向某种预定的目的活动,如若没有有智慧的存在者的指导, 无理智的自然物将不能朝向其目的活动。

而上帝就是有目的的安排世界的秩序的预谋者。

第七章近代哲学

英国经验论

一、John Locke约翰?洛克

第一个把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体系化的英国哲学家。

洛克哲学的目的是考察人类的理智,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

洛克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

(一)白板说:?心灵如同白板,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是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 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二)两类经验--感觉和反省,观念的两个来源

(1)对外的感觉 P411

(2)内在的反省:通过反省感觉所获得的观念而得到的观念。反省的观念与

外部感觉所获得的观念是绝然不同的。反省的观念是观念的内在来源, 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可以共同起作用.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三)两种性质的观念

洛克区分了事物的两种性质,以说明观念与外在对象的关系

1.第一性的质:物体所固有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性质;物体的大小、形状、

数目、位臵、运动和静止。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简单观念.与第一性的质相似,物体性质的真实反映。?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2.第二性的质: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人心中产生色、

声、味等感觉的?能力?。

物体第一性的质的变形,物体的?附属性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色、声、香、味等简单观念;和第二性的质不相似,物体性质的主观反映。区分事物两种性质的观念的意义: 区分现象与实在(本质).

(洛克将物体产生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第一性质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比如体积、广袤、运动等,反映的是物体的客观状态;第二性质则是指物体借助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比如色、声、香、味等,它们并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东西,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摘自武汉大学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二、George Berkeley乔治〃巴克莱

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发挥了洛克哲学的主观主义因素,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为信仰服务。Berkeley的问题:心灵以外的世界存在吗?有一个独立的物质世界吗?

(一)?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就是被感知.)

1.观念及其存在

(1).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存在的意义只限定于认识对象, 即观念, 而非观念以外的事物.

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

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 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

2.存在就是被感知

(1)对象(外在事物)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2)可感事物心外没有其客观的存在

3.避免?唯我论?的困境

(1)宇宙中的存在有三种:观念、心灵和上帝。

(2)心灵感知观念,观念被感知:存在就是感知和被感知。观念的存在是持久的和连续的, 众人的共同感觉是真理性的标准

(3)无限的心灵——上帝感知全部存在。

(二)科学与抽象观念--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物质实体是无神论的基石

1.批判洛克:第一性的质同样存在于心中。

(1).?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

(2).第二性的质与第一性的质不可分离。

(3).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一样)也是相对的。第一性的质都是一些量

的规定,而量的规定统统与感官相关,并无心外的存在。

(4).结论:所谓物体的性质不过是我们所感知的观念,在心外并没有独立的

存在。

2.?物质是虚无?

(1)物是观念的集合:自然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 并无心外的存在.

感觉的观念清晰、明确、稳定有序,往往固定地集合在一起,人们就用一个名称来标志它,将其视为与观念不同的?事物?。物体就是直接为人所见和所感觉者, 只是性质或观念的集合, 因此除人所感知的观念余外,别无他物。

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

消解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而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

科学只局限于可感的观念领域,而这个可感领域并没有给予我们诸如实体或

因果关系的观念

(2)?物质实体?只不过是一个抽象观念: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最精确的哲学家们所谓物质的实体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就会发见,他们承认他们在那些声音上除了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连带一个它支持诸偶性的观念,并未附加什么别的意义。而在我看来,一般的存在观念,乃是最抽象、最不可思议的.?

科学家们(怀疑论者)要区分现象和本质, 并用本质解释现象的产生(如用形状\运动\重量或不可见的微粒子来解释事物的可感性质,如声音\颜色\气味等的产生). (能动的精神是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要探索不同于心灵或精神的自然的动力因, 是无益的.)

我们能够想象或表象我们知觉的个别事物的观念,却不可能有一般的或抽象的观念,抽象观念只是理智错误的假想,如?物质实体?就是这样的观念。

例如樱桃是各种个别的感觉观念组合而成的,?物质实体?这样的抽象(一般)的观念没有个别的性质,因此无法通过感官感知(说物质不为人所知觉而存在,是不可能的):

(3)心灵中一定有感觉或观念的原因,这个原因一定是一个活动的实体,它不能是物质实体;它一定是一个非物质的、活动的实体或精神。

没有人确实知道物质如何施作用于精神或者使它产生观念.而且,自然科学家不是用物质实体来解释事物, 而是用形状\运动\和其他性质. 形状和运动等实际上无非仅仅是观念,不能是事物的原因.

(三)上帝和事物的存在.

(观念的)事物的?规律性?及其?持续性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1.心灵(自我)实体的存在——有限

(1)感觉要有能感觉的主体。

(2)观念的生灭变化需设定一个外在的原因,能动的心灵即是其原因.

(3)观念的持久稳定,需设定其他’?自我?的存在。

2.上帝的存在——无限:(上帝是观念有序性的原因).

(1)?永恒精神?的感知是事物的多样性、连续性、永恒性的保障。

(2)上帝是产生一切真观念的外在原因。

(3)世界的秩序和规律证明?造物主的睿智和仁慈?。

三. David Hume 大卫?休谟

休谟的经验论哲学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其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困境.

(一)思维的对象(内容)是知觉,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印象是思想的来源,观念是对印象的复制。

1. 印象与观念。印象与观念的差别在于两者强烈和生动程度的不同

(1)印象指一切强烈活跃的知觉,即当下的感觉\情感\情绪等.举凡?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知觉到的一切都是印象。印象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1) 感觉印象。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感觉、快乐及痛苦等的感觉。它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

心中的。

2)反省印象。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欲望、厌恶、害怕、悲伤、绝望等。通过对感觉的判断间接得来的:骄傲、羡慕、热爱、仇恨、嫉妒、大方等。

(2)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观念是印象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

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认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 印象是观念的来源(?印象在先原则?), 但并非所有观念都确切地?摹写?了印象(?想像自由原则?) 。

?虽然我们的思想似乎具有这样无边无际的自由,如果我们加以比较切实的考察,则将发见它实际上是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印象]加以联系、臵换、扩大或缩小而已?。

结论:一切观念或思想最终来源于印象即感觉经验,人们的知识也局限在感觉印象之内。

(二)对实体的怀疑

既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 那么感觉是从何而来的,内在的主观印象并不能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

1、恒常性和连贯性

印象的两个特征: 恒常性和连贯性。印象的怛常性让我们相信似乎事物是恒常存在的。印象的连贯性让我们

相信事物好像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印象的这两个特征无法作为外部事物存在的理论根据。

2、对心灵实体(The self)的怀疑

?心灵?或?自我?不过是?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

束知觉?。

3、对任何实体的怀疑. Substance

没有与?物质实体?、?外部世界?对应的感觉印象,它们都是一些抽象观念或虚假观念。

4、God,对最高实体的怀疑

?上帝?同?物质?一样超越了感觉经验,其存在既无法认知,也不可能证明。

(三)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因果关系到底有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1、证明的知识(理性)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理由:结果与它的原因是不同的事物,不可能通过分析从原因中发现结果,反之亦然。

2、经验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理由。

a.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靠归纳推理得来的。

前提:?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表面上相似的事物经常有这样一个结果跟随着。?结论:?我预见到别的表面上相似的事物也会有相似的结果跟随着?。

b.这一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正是需要加以证明的。如果把它作为根据就是循环论证。

3、结论: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或归纳的合理性是个大难题。

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或?归纳问题?

大陆唯理论

唯理论的基本特征:

1.方法论为数学的演绎法

2.在理性与经验的关系上, 确信理性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轻视经验

3.在知识的来源上, 认为天赋的内在观念是知识的确定性的来源和基础:

4.其世界观带有决定论和机械论的色彩

笛卡尔

一.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 (用普遍怀疑方法确定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

1、?我思故我在?的推导

我可以怀疑一切。

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我在怀疑即我在思想,这是无可臵疑的事实。

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思想的?我?存在。

2.我思故我在?的含义:

(1).我思包括一切意识活动

(2) 主体即实体:?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思?是自我这个实体的本质,?在?是自我这个实体的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是绝对自明的真理,哲学的第一原理。

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也就是说, 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由此我就认识到,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

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

二.Mind and body (心物二元论)

(一)?实体?的概念

实体是?一个不依赖其它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

严格按此定义,上帝是唯一的实体。

(二)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

(1)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Extension,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thought. (2)Dualism二元论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只有心灵和物质才是实体

总结:笛卡尔的实体:上帝物质心灵(二元论)

斯宾诺莎的实体:神(一元论)

莱布尼茨的实体:单子(多元论)

(三)心身关系

1.心物二元论和心身二元论.

(1) 心灵和物体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实体,没有相互作用

(2)因此身体和心灵没有相互作用.

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心物交感论)

2.心物交感论

(1)灵魂的主要位臵在头脑的松果腺中,精神和肉体是因果关系,松果腺是媒介,造成两者间的某种相互作用。

(2)根据纯粹的机械原理来解释物质世界,于此同时,又给精神原则以活动的余地。

归纳: 唯理论的基本观点

1.感性认识不可靠

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蜂蜡的例子),不能充当科学知识的基础。

2.天赋观念

(1)Ideas: 来源\成因\可靠性.

天赋的(born with me) 外来的(invented by me) 虚构的(come from without)

(2)天赋观念的特点

纯粹出于理智;

清楚明白、无可臵疑;

普遍有效、与实在相符合;

3.真理的标准

自明的观念,即清楚明白、无可臵疑的观念就是真理。

?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4. 理性演绎法(直观和演绎)

(1).数学(演绎)方法是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

(2).演绎法是哲学的根本方法。

形而上学的方法: 先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理;后综合,从第一原理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斯宾诺莎

(一)实体 Substance

(1).实体的概念

?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2)实体的本性和基本特性

1)实体是?自因?

2)实体是无限的

3)实体是永恒的

4)实体是不可分的

5)实体是唯一的(神)

神(实体)就是作为整体的自然和作为(万物)全体的自然。既是?能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ns)又是?被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ta),(因此)神的理智或力量即是万物存在的原因和支配自然的规律。

神 = 自然 = 实体

万物在神之中,神在万物之中——说明自然是无限统一的有机整体,物质和思维的运动都受统一的必然规律支配。

(二)属性attribute

(1)属性(attribute)的概念

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2)广延和思想是实体的两个属性 (与笛卡尔不同)

(3)身心关系(批判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提出心身平行论)

(1).思想与广延各自独立,不能相互限制.因为它们性质不同。观念和事物分属不同因果系列。

(2).?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在神之中,隶属于唯一的实体。

(3).身心相互平行又协调一致。?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之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之动或静?;?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身心平

莱布尼茨

(一)Substance(实体)

1.反对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实体论

(1).笛卡尔的二元论不能解释人类身心协调一致的关系.

(2).Spinoza对笛卡尔二元论的克服却抹杀了构成自然不同要素之间的差异性: 斯宾诺莎一元论(泛神论)的自然观模糊了神、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区别(界限).

(3)莱布尼茨的实体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复合的, ?既然有复合物, 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 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单子是单纯的实体或力,物体的本质属性是力,而不是广延)

(二)Monads(单子论)

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世界是能动的)

(1)单子的基本规定性

1.?没有部分?(不可分)是单子的基本规定性,力是不可分割的或单纯的.

2.单子是非物质的和没有广延的,单纯的实体或力; 是形而上学的点\根本的原子\本质的形式\实体的形式或单子\单体.

3.单子是无限多的(复多性):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复合的和无限的。

(2)单子的生灭

单子无生无灭: 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组合、分解)产生或消灭。?单子是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

(3)单子间的关系

单子之间是相互独立和相异的

单子活动的原因来自自身, 因为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户?(单子没有广延)

(4)单子质的规定性—活动性

1.单子之间没有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

2.单子的无形特质是它自身的活动性、能动性

隐德来希:即现实性、活动性

3.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

单子有?知觉?,能够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整个宇宙,它们是?宇宙活生生的镜子?。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的不同,即是它们质的差别。

单子的能动性、知觉能力赋予万物以生机和活力。

(5)单子的等级

微知觉?

动物的灵魂

上帝是最高和最完善的单子

4.预定和谐说 Preestablished harmony(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上帝在安排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发展,因而使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的宇宙和谐一致。

这一问题的形而上学前提:身体和心灵都是由同一实体单子组成的。身体的单子和心灵单子只有知觉程度的不同。

(1)身体和心灵(组成它们的单子)是连续的整体。

(2)身体和心灵(的单子)各以其自身的方式知觉对方。

(3) ?预定的和谐?使身体和心灵保持精确的一致。

(三)恶与自由

1.恶是完美的缺乏

2.何为自由?

自由是某物不受阻碍地变成它注定要变成的那种东西

自由不是意志的选择能力,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自我发展:

自由的人就是能认识到他为什么要做他所做的事:

对莱布尼茨?自由观?的评价:更为严格的决定论。

(四)天赋观念论

(1).我们的所有观念都是天赋的

心灵单子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外在的原因不能施予影响;因此知识不能来自外界,一定产生于心灵自身内部。即使撇开单子论,也不能证明知识来自感觉。

(2)天赋能力潜存说

观念和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的?。

人的心灵就象具有天然花纹的大理石。

经验不能创造知识,只把知识引出,加以澄清,使之明显起来。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2、掌握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内涵。 3、了解古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4、准确理解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复习内容: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二、南意大利学派 第二节中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和原子论先驱 二、原子论 三、理念论的起源和发展 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对哲学历史的批判总结

第三节晚期希腊哲学 一、晚期苏格拉底学派 二、晚期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哲学 第四节古代罗马哲学 重点内容: 1、基本概念 1.1 本原或“始基” 1.2 原子 1.3 理念 1.4 数与和谐 1.5 “四因” 1.6 “存在”与“非存在” 1.7 “四根” 1.8 “形而上学” 2、基本命题或基本思想 2.1 “水是万物的始基” 2.2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2.3 “美在和谐” 2.4 “飞矢不动” 2.5 “认识你自己” 2.6 “学习就是回忆” 2.7 “实体是不表述主体并存在于主体之外的”

2.8 “美德即是中道” 2.9 “幸福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 3、综合理解 3.1 哲学本体论的起源,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 3.2 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及其实质 3.3 先验论哲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4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和总结 3.5 “原子论”的起源和发展 3.6 “伊壁鸠鲁主义”对伦理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基督教和基督教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大致线索,理解经院哲学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实质,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质。 1、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教义。 2、初步理解哲学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 3、明确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实质,理解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 4、明确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简述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与启示。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word精品

、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 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 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一一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 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 )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 )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5) 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 、 “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知识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2世纪) 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2)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4)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5)信仰:理性主义 2、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1)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4)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5)唯心教学: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6)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8)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1)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3)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6)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8)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 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世纪) 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1)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 (2)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1、“逻各斯”(Lo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客观上指世界的本原,可理解为原则和规律;主观上指人所认识的道理,可理解为理性和理由,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 2、奴斯: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的,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种子构成的﹐种子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其本身不能运动﹐这就需要一种推动运动的力。但是因为这力必须认为是现存的,因此,他将此力赋予一种特别的、单一的物质,即基本实体,即奴斯,奴斯是一种物质元素:均匀、不生不灭,奴斯以最细微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物质之中。 3、原子(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4、理念:客观存在的、借思维把握的一类事物的共性。它是一类事物的原本、范畴,而个别事物则是理念的阴影和摹本。它的特点有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目的性、完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有序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5、实体(亚里士多德):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不表述主体;第二,独立自在性;第三,实体的属性是可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他还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指事物的属和种。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也是对实体论的延续。 6、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都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以F.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7、唯理论:主张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个别的、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此基础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 8、哥白尼革命:康德对其哲学认识论改革的自喻。康德受到哥白尼将地球太阳关系颠倒而得出日心说的启发,认为在认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即让对象符合认识,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这样,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核心就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9、道德律令:由康德提出,指先天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服从和执行心中固有的道德律令,因此道德必须超越经验。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条,普遍的立法形式。即这种行为能成为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共同遵守;第二条,人是目的。行为本身尊崇人是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第三条,意志自律。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10、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被他称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13至19世纪,形而上学主要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则开始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抽象、孤立、固定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看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比较: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简述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与启示。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

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2000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的内容与现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讲所有科学只是的分成了三类: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在形而上学第6卷第一章中,他又以知识的对象为依据,将上述三类知识作了更具体的区分。凡知识都以某种存在或种为对象,但有些知识并不过问对象是否存在以及是什么,只是以此为假设前提,这种知识就是各门具体的学科。然后,他又以知识的性质为依据区分才出理论,实践,创制三类知识。理论分为:物理学,数学,形而上学;实践分为: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创制分为:修辞学和论诗。 3、简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概念。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