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试题汇总训练(必修2)

高考生物试题汇总训练(必修2)

高考生物试题汇总训练(必修2)
高考生物试题汇总训练(必修2)

全国卷高考试题训练

考点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行为和染色体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考点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1.(2013·新课标全国Ⅰ,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2.(2016·全国课标卷Ⅲ,6)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

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

3.(2012·全国新课标,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

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

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4.(2016·全国课标卷Ⅱ,32)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5.(2012·大纲理综,34)果蝇的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

状且独立遗传。灰身大翅脉的雌蝇和灰身小翅脉的雄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翅脉,49只为灰身小翅脉,17只为黑身大翅脉,15只为黑身小翅脉。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杂交子代中,体色和翅脉的表现型比例依次为

和。

(2)两个亲本中,雌蝇的基因型为,雄蝇的基因型为。

(3)亲本雌蝇产生卵的基因组成种类数为,其理论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 ,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

6.(2011·课标全国理综,32)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

(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考点三: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DNA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的表达

1、(2013·新课标Ⅱ,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

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2015·课标卷Ⅰ,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 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3.(2013·课标全国理综Ⅰ,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4.(2012·课标,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

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5.(2016·全国课标卷Ⅰ,29)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

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 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

1.(2016·全国课标卷Ⅱ,6)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2.(2016·全国课标卷Ⅰ,32)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3.(2015·课标卷Ⅱ,32)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

孩的基因型是XA 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 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 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 A X 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 (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 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4.(2014·课标卷Ⅱ,32)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右边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5.(2013·课标全国理综Ⅱ,32)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

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全国课标卷Ⅰ,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7.(2015·课标卷Ⅰ,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8.(2014·课标全国卷Ⅰ,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考点五: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及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

1.(2016·全国课标卷Ⅲ,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

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

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2.(2013·全国课标卷Ⅰ,31)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

(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

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

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全国卷Ⅱ,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4.(2013·全国卷)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考点六: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1、(2015·课标卷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考点一:1、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染色体数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分析比较能力及理解能力。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相比,在前、中期,两者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相同,A、B均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分子数目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也不变,因此,在后期两者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但DNA分子数目相同,C正确;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的两倍,D 错误。

答案 C

考点二:1、解析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答案 A

2、解析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即红花∶白花=1∶3,应符合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杂合子测交子代比例1∶1∶1∶1的变式,由此可推知该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和B、b),故C错误;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得到的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_bb、aaB_和aabb,故A错误;F2中红花植株(A_B_)的基因型有4种,B错误,D正确。

答案 D

3、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及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1)若毛色异常鼠为基因突变所致,则毛色正常鼠应为纯合子,被发现的毛色异常鼠应为杂合子。则题干中的交配实验,其子代中表现型比例为毛色正常鼠∶毛色异常鼠=1∶1。(2)设控制毛色的基因为A、a,若毛色异常鼠的出现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则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有:♀Aa×♂Aa―→

1AA∶2Aa∶1aa,用毛色异常的雄鼠(aa)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毛色正常雌鼠交配,可能出现两种情况:①Aa×aa―→1 Aa∶1aa;②AA×aa―→Aa。

答案(1)1∶1 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1∶1 毛色正常

4、解析(1)由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说明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毛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由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据此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颜色的基因均为纯合的;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 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例为1∶1”可判断黄肉B为杂合的。(2)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DDff、ddFf、ddFF。(3)无毛黄肉B的基因型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表

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3中的子代的基因型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5)实验2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ddFF)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和ddFF两种,均表现为无毛黄肉。

答案(1)有毛黄肉 (2)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5)ddFF、ddFf

5、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子代灰身∶黑身=(47+49)∶(17+15)=3∶1;大翅脉∶小翅脉=(47+17)∶(49+15)=1∶1。(2)由于亲代灰身大翅脉(B_E_)与灰身小翅脉(B_ee)杂交后代中出现了黑身小翅脉(bbee),故亲本基因型为BbEe和Bbee。(3)亲本雌蝇基因型为BbEe,故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有BE、Be、bE、be 4种,比例为1∶1∶1∶1。(4)亲本基因型为BbEe 和Bbee,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的基因型应为B_Ee,即BBEe和BbEe,而黑身大翅脉的基因型只有一种,即bbEe。

答案 (1)灰身∶黑身=3∶1大翅脉∶小翅脉=1∶1(2)BbEe Bbee (3)4 1∶1∶1∶1(4)BBEe和BbEe bbEe

6、解析 (1)由各组杂交组合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看出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即遵循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2)题干中个体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自由组合的计算规律,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 n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各对组合的结果,确定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4对,①本实验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81/(81+175)=81/256=(3/4)4,依据n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完全显性时,Fn代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是(3/4)n,可判断这两对杂交组合涉及4对等位基因;②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进一步判断乙×丙和甲×丁两个杂交组合中的4对等位基因相同。

考点三:1、解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NA的X光衍射实验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答案 C

2、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朊粒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不能整合到基因组中的,A错误;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通过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朊粒的增殖不是二分裂,故B错误;朊粒是PrPc因空间结构改变形成的,两者一个具有致病性,一个不具有致病性,故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以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PrPc转变为PrP sc属于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所致,并不是翻译过程,D

错误。答案 C

3、解析考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转录、翻译的知识。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项错误;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项错误;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C项错误;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答案D

4、解析两种分泌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的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mRNA不同,B符合题意;自然界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tRNA的种类都是61种,同种生物的核糖体成分相同,

A、C、D错误。答案 B

5、解析 (1)ATP水解生成ADP的过程中,断裂的是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即β位和γ位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即γ位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要将32P标记到DNA上,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γ位上。(2)dATP脱去β位和γ位的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即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用dATP为原料合成DNA时,要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上,则32P应在α位。(3)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噬菌体双链DNA的复制过程中,被32P标记的两条单链始终被保留,并分别存在于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另外,新合成DNA过程中,原料无32P标记,所以n 个子代DNA分子中有且只有2个含有32P标记。

答案(1)γ(2)α (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

考点四:1、解析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 G X g和X g 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可进一步推测:雌蝇中G基因纯合时致死。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2、解析 (1)常染色体杂合子测交情况下也符合题干中的比例,故既不能判断控制黄体的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也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表现为隐性。(2)设控制灰体的基因为A,控制黄体的基因为a,假定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同学甲的实验中,亲本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 a Y,而杂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1∶1∶1∶1,则亲本灰体雌蝇为杂合子,即X A X a。作遗传图解,得到F1的基因型如下:

F1代果蝇中杂交方式共有4种。其中,灰体雌蝇和黄体雄蝇杂交组合与亲本相同,由(1)可知无法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而黄体雌蝇与黄体雄蝇杂交组合中,子代均为黄体,无性状分离,亦无法证

明同学乙的结论。故应考虑采用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的杂交组合。作遗传图解如下:

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

由图解可知,灰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后代表型为:雌性个体全为灰体,雄性个体灰体与黄体比例接近1∶1。

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

由图解可知,黄体雌蝇与灰体雄蝇杂交,后代表现型为:雌性个体全为灰体,雄性个体全为黄体。

答案(1)不能

(2)实验1: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实验2: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3、解析(1)解答本题可采用画图分析法:

可见,祖辈4人中都含有显性基因A,都有可能传递给该女孩。

(2)如图

该女孩的其中一个X A来自父亲,其父亲的XA来自该女孩的祖母;另一个X A来自母亲,而女孩母亲的X A可能来自外祖母也可能来自外祖父。

答案(1)不能,原因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A基因,都可能遗传给女孩

(2)祖母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一定来自祖母不能

4、解析(1)由Ⅱ-1×Ⅱ-2→Ⅲ-1可知,该性状为隐性性状。(2)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Ⅱ-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YA,所以Ⅲ-1也应该是XYA(不表现者),Ⅱ-3为表现者,其基因型为XYa,该Y a染色体传给Ⅲ-4,其基因型为XY a(表现者),Ⅲ-3不含Ya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X(不表现者)。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Ⅰ-1、Ⅱ-3、Ⅲ-1均为Xa Y,则Ⅰ-2为XAX a、Ⅱ-2为XAX a、Ⅱ-4为X A X a,由Ⅱ-1为X A Y和Ⅱ-2为XAXa可推Ⅲ-2可能为XA X a,也可能是X AXA。

答案(1)隐性 (2)Ⅲ-1、Ⅲ-3和Ⅲ-4 (3)Ⅰ-2、Ⅱ-2、Ⅱ-4 Ⅲ-2

5、解析(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应依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进行判断。(2)由题中亲代都为长翅,后代中出现小翅可知,长翅对小翅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的位置有三种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有两种:棕色对红色为显性、红色对棕色为显性。两种基因的位置与眼色基因显隐性关系有六种组合方式,除了题干中的两种假设外,还有4种。(3)若假设成立,翅长基因用A、a表示,眼色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基因型可记为AaXbX b、AaX B Y,其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_X BXb(长翅棕眼雌性)、aaX B Xb(小翅棕眼雌性)、A_X b Y(长翅红眼雄性)、aaXbY(小翅红眼雄性),故子一代中长翅红眼雌性果蝇所占比例为0,子一代中小翅红眼都为雄性果蝇。

答案(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2)4

(3)0 1(或 100%)

6、解析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 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p+q)2=p2+2pq+q2,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发病率应为基因频率的平方(即q2),A错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 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况相同,女性的发病率为p2+2pq,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男性的发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答案 D

7、解析短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是一样的,A错误;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女性患者的两个X染色体上均有致病基因,

其中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父亲必然是该病患者,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性染色体为XX,只要有一个X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所以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C错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有隔代遗传现象,故D错误。答案 B

8、解析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无论Ⅰ-2和Ⅰ-4是否纯合,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若Ⅱ-1、Ⅲ-1纯合,则Ⅲ-2为1/2Aa、Ⅳ-1为1/4Aa;Ⅲ-3为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2/3×1/2=1/3Aa;故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项错误;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Ⅱ-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代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项错误。答案 B

考点五:1、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替换、增添或缺失,而染色体变异往往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所以与基因突变相比,后者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会更多。(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型变为Aa,而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基因型也可变为Aa,该种植物自花授粉,所以不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子一代为Aa时在子二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Aa和aa三种,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A_);最早在子二代中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aa);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均出现于子二代,且隐性纯合子一旦出现,即可确认为纯合,从而可直接分离出来,而显性纯合子的分离,却需再令其自交一代至子三代,若不发生性状分离方可认定为纯合子,进而分离出来。

答案 (1)少(2)染色体(3)一二三二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和应用。(1)植株的紫花和白花是由8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紫花为显性,且5种已知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据此可推断该紫花品系为8对等位基因的显性纯合子。上述5种白花品系都只有一对基因为隐性纯合,另外7对等位基因为显性纯合,如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等。(2)该紫花品系的后代中出现了1株能稳定遗传的白花植株,且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已知5种白花品系中隐性纯合的那对基因分别为aa、bb、cc、dd、ee,则该突变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与上述5种白花品系之一相同,也可能出现隐性纯合基因是ff或gg或hh的新突变。判断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是让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预测子代花色遗传情况:若为新等位基因突变,则5种杂交组合中的子代应全为紫花;若该白花植株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则与之基因型相同的一组杂交子代全为白花,其余4组杂交子代均为紫花。由此可判断该白花植株的类型。

答案(1)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

(2)①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②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形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

子代全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3、解析 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A 正确,B、C 、D 错误。 答案 A

4、解析 基因工程的实质在于实现“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

答案 C

考点六:1、解析 (1)由题干可知种群中只有Aa 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

产生的配子中A 配子∶a配子=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 为12×12

=\f (1,4)、Aa 为2×错误!×错误!=错误!、aa 基因型为错误!×错误!=错误!。A 的基因频率为AA 基因型频率+错误!的Aa 基因型频率=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 和aa 两种基因型,说明AA 基因型个体死亡。且Aa 和a 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1/3、a2/3,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 A为1/9、Aa 为4/9、aa 为4/9,其中AA 个体死亡,Aa 和a a的比例为1∶1。

答案 (1)1∶1 1∶2∶1 0.5 (2)A 基因纯合致死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