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学生姓名:毛水榕

院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专业:人口学

指导老师:万向东教授

20011 年 8 月 8 日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的日益淡漠与人们对回复往昔邻里间和睦融洽关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图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试图从中探讨出新型邻里关系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孟子对理想邻里关系的描述。传统的中国社会在千年来也是如此演绎着,“远亲不如近邻”,相互帮助、闲聊、串门,父辈、子辈、孙辈,世世代代传承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地带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被现代社区多元化的新型邻里关系所代替,邻里矛盾也更加突出。原先在人际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逐渐走向衰落,变得越来越淡薄和冷漠。

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学术和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民生、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普遍表现了对城市邻里关系问题的关注,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本文试图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为之后的研究初步做出一个研究设计。

二、国外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产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城市社区的出现,使得多学科学者将目光转向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研究。西方学者有关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成果往往分散于各种著作中,纷繁复杂,交叉着多种学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包括邻里关系和社区理论,它对城市及住区的规划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

(一)邻里单位理论

“邻里单位”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1920年代)提出,其最初作为一

种居住区规划理论而存在,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邻里单位概念首次提出“邻里”概念,并发展出“大街坊”概念,为之后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邻里单位设计过于注重功能主义,忽视了空间规模范围与人认知控制能力间的关系,1960年后在西方逐渐被社区模式理论所替代。

(二)社区理论

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缩影, 因而社会整体背景的变迁必然会对社区及其运行产生各种影响。1887年,滕尼斯《Community and Society》一文公开发行出版,社区理论随之产生。社会学界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两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网络研究”是其中与邻里关联度紧密的一种理论,这主要是对社区居民归属感、成员共同情感或邻里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三种不同的理论:

1、社区消失论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齐美尔、沃思和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尽管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均有着基本的观点:在前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着小规模的、相互熟悉的、同质性较强的人群,他们参加同类的工作并具有类似的兴趣爱好。由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对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然而,城市社区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潜在差别,特别是文化上的差异性和职业上的专业化差异明显扩大,由此促进了“社会裂化”的过程,社会的分异进而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抱负的差异, 社会认同感将因此而削弱, 其结果是使城市社区的存在失去应有的基础。1938年,沃思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正式提出“社区消失”的观点,认为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被动摇甚至摧毁了。可见,在齐美尔特别是沃思看来,滕尼斯所讲的社区在城市中己不复存在,故称之为“社区消失”。

2、社区发现论

60年代,美国社会学界有人开始向沃思的观点提出质疑,社区消失论逐渐被社区发现论取而代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包括甘斯(Gans, H. J. )、斯塔塞( Stacey, M. ) 以及刘易斯等。甘斯(1962)在大城市的移民区进行考察,得

出这些移民的生活方式并无显著的变化,人际关系也无解体的情况,认为他们的社会合作与人情味仍然相当强;大城市的众多人口、高密度和异质性,对这些移民的影响很小。后来,他进一步提出(1977),许多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仍保留着自己小圈子内的活动,在这些圈子内,人与人之间仍保留着亲密与互助互信的关系;圈外的陌生人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心理并无多少影响。如我们所熟知的“小意大利”、“唐人街”、“旧本城”、“犹太人区”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萨脱斯( Suttles, 1968) 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认为当代城市中确实存在着具有地域范围的社区。城市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既没有造成城市社区的衰败, 更不会使城市社区趋于消失。

3、社区解放论

社区解放论是70年代由费舍尔(Claude S. Fiseher)、费尔曼和雷顿( B.wellman and B. Leighton)提出来的。韦尔曼和雷顿于1979年发表《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社区》一文,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直到70年代,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同一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邻里之间因物理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纽带成为社区讨论的唯一基础;这种研究视角将会导致社会学忽视人们其他重要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领域,而社区的概念也会缠绕在对场所和居住的强调之中。由此他们认为:对于那些早出晚归的居民来讲,如果仅考虑邻里关系,我们的研究会忽略掉这部分人在居住区域之外的社会亲密关系。因而,韦尔曼和雷顿提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新思考社区的概念,他们主张社区居民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泛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群体关系。这就是“社区解放”,即从社区地域中解放出来。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城市社区邻里与邻里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强调物质空间层面到物质、社会、环境及心理等并重的发展过程。国外有关城市邻里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其研究成果无疑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但也应该看到, 国外有关成果基本上就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获得的, 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城市社区比较研究尚未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国内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也为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建设创造了较为坚实的社会经济背景,可居性与适居性成了当前比较热门的谈论话题,由此,“邻里关系”也很自然的进入到了当今学者的研究与探讨中。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众多

领域的学者普遍表现了对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问题的关注,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概括起来主体有这几方面: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城市邻里关系与小区模式设计;不同类型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演变过程;新型邻里关系发展模式的探讨。下文试图从上述角度出发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现状描述是研究的基础,不少学者对我国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现状进行了探讨。《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2007)表明,当前中国都市居民邻里关系状况如下:邻居间相互交往少、交往程度低;邻居间缺乏深入了解,相互了解程度低;邻里关系的相互支持功能弱化,相互支持功能程度较低。李芬(2004)进一步研究中表明,城市邻里不再局限于地缘关系,还与亲缘关系(含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对象来源;同时,互帮互助式的理想邻里让位于“有礼有节”的现实邻里。

从总体看来,都市居民邻里关系呈现淡化与表层化的特点。这表现在:从横向看,邻里范围的缩小。在前些年,一个居委会,一个胡同,大家在心理上都视为邻里,而现在即使一栋楼,也是“纵是相逢不相识”,在心理上很难相互认同;从纵向看,表现为邻里交往深入程度的降低,彼此的了解只停留于诸如“家里有几个人”这样的表层次上,深入了解的程度较低。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

对于现代城市邻里间关系的弱化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学者黎甫(2007)认为,首先是传统社区结构解体,现代新型社区模式不完善;其次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流动性大;再次是邻里间没有足够的交往空间,缺少公共沟通平台;最后是物业管理公司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服务缺失。而李芬(2004)在基于武汉城区的实证研究中表明,老年人群、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代际多于(或等于)三代、或者婚姻状况较接近于社会常态,获得良好邻里关系的可能性就更高。廖常君(1997)更从城市问题的角度提到,近年来治安恶化与城市邻里关系淡漠也紧密相关、互为因果。治安恶化反过来使得人们神经紧张, 加强防范, 装铁门, 安猫眼, “家人自扫门前雪”, 不敢管别人的事, 见义勇为、相互关心的事少了。这些又妨碍了邻里之间的交往, 使淡漠的邻里关系雪上加霜。

(三)城市邻里关系与小区模式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冷漠引起了社会居民的担忧,希望能回复往昔邻里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为此,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从小区模式设计的方向进行研究探讨,试图寻找有利于邻里关系和谐的小区设计模式。杨曙光

(2006)、毕均健(2008)、宋言奇(2004)、黎成松(2009)等虽然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这样共同的观点,即认为安静的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以及安全性、文化性有利于创造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蔡海飞(2006)进一步提出,现代邻里关系应当兼顾公共性与私密性,应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不仅需要物质空间的支撑,同时需要相应组织活动的切入,而且二者必须是相辅相成的。学者黎甫(2007)提出更为具体性的设计方案,如社区“少年宫”;社区“沙龙”;网络社区;社区俱乐部等。任兰(2009)认为现代新型小区模式的最好状态是“亲密不过分”、“互助不互扰”、“共生不陌生”。 (四)不同类型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演变过程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已对邻里有所提及:“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可见,邻里关系在我国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然而,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较少研究涉及对于不同类型社区邻里关系的演变过程。在一些对于现代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的文献中,仅有一篇文献涉及了对单位社区的阐述,其涉及范围也是较为狭窄的,着眼点还是放在商品房社区。

在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李国庆的《社区类型与邻里关系特质——以北京为例》一文则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市的不同社区的演变历史及其社区邻里关系特质,较为详细地对北京市不同时期三类社区的邻里关系作了介绍。作者将北京市三类社区的形成配合城市政策的转变作了大致的介绍,然后分别对三类社区的邻里关系按照时代的转变进行了阐述。

(五)新型邻里关系发展模式的探讨

邻里关系冷漠的现状,对往昔邻里之间和睦融洽关系的向往,使得不少学者对未来新型邻里关系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设想。《社区邻里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单位大院及SOHO①居住模式的启示》(张威,2008)一文还引用了一种新型的居住模式——SOHO模式对新型社区邻里关系的发展进行了一种预见性的探讨。作者认为,社区邻里关系因网络的推广而出现了一种“重构”的发展趋势。网络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通过合理地利用网络,也必将能够促成一场“社区革命”。长期形成的居住模式和社会布局,甚至对很强的变革力量也有明显的遏制作用——虽然这种转变是缓慢、无序、失衡而又不彻底的,但网络带给邻里关系的“重构”以新的希望。而其他学者(杨贵华、钟爱萍,2007;周兰蓉,2009)也认为,有效沟

①SOHO 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缩写,意为小型化办公和家庭办公模式. 通过网络和辅助设备, 在居住场所中人们能够支配的时间与活动将大幅度增加. 人们可以在白天“工作时间”接待登门拜访的邻居或客人,也可以在参与社区活动时,通过网络协调活动参与者的时间,以求社区居民参与度的最大发挥。

通的平台、发挥网络沟通的优势,发展专业化的社工服务,提供完备的咨询和调节机构等,有利于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的发展模式。学者万向东以广州萝岗区政府购买项目“联合一家”为例,从“理论研究走向社区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另一种新型的和谐社区模式。

四、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一)研究内容的分散性

参与研究的学科比较庞杂,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均有所涉猎。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国外研究偏重于理论探讨,而国内研究则往往倾向于现状描述,而对于宏观影响与微观互动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这样,就显得相关研究十分零散,肤浅而单薄,缺乏系统性与专门性。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文献法、实地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运用较多,即使使用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也还存在着规范的问题。通常来说,很多研究只是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根本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或统计学方法。由此导致资料的处理分析方法以单变量描述居多,复杂变量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相当多的研究结论是在对象选择、样本选取、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众多限制的情况下得到的。而在具体运用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时,则往往因拒访率过高的担忧和出于对隐私的尊重而陷入泛泛而谈、点到为止的尴尬境地。

(三)邻里关系发展演变的相关研究不足

城市邻里关系的发展有着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有的研究者直接将当今邻里关系弱化作为结论而缺少对其相应的研究,导致的结果就是研究出的对当今邻里关系建构上措施、手段的可行度不足;而有的尽管给出了邻里弱化的探讨,但又比较缺乏系统性,因而后续研究的结论容易趋向片面,不利于更有效的引导当今邻里关系的建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现代社会仍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街道社区及单位大院,虽然商品房社区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是通过对街道社区及单位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型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三者的比较研究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型社区的发展道路。因而本文的研究思路就是通过深入案例实证分析,梳理城市邻里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从中探讨出新型邻里关系的发展模式。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种类型的社区:街道社区、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社区中,居民间邻里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在如今以商品房社区为主的都市中,怎样的邻里关系是现代城市社区最好的状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邻里关系的梳理、比较以及对实例的深入分析,探索出新型社区邻里关系发展的新模式。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整理“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前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确定研究主题。同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学理论知识以及与部分居民的日常聊天,提出研究假设。

2、深入阅读相关文献,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走访一些知情人,并向相关专家咨询,形成初步的问题结构,然后进行试访,修改完善访谈结构并设计调查问卷,确定问卷抽样方法。

3、选取合适的不同类型的社区,实地进行深访和问卷派发,搜集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量化的数据和访谈的深度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梳理三个不同类型邻里关系的发展脉络,从中探讨新型社区邻里关系发展的新模式。

(三)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主要采取自填问卷法、结构式访问法、非参与观察法以及文献研究法。

(1)自填问卷法:对居民进行较简单的问卷调查,大致了解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对当今邻里关系的看法以及意见。

(2)结构式访问法:对选定的各社区居民进行多次深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弥补问卷调查的缺陷,同时以个人访谈材料作为实例分析。

(3)非参与观察法:通过走访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运用人类学的非参与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各社区人们的活动和生活,以获取直接的资料。

(4)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系资料室,并借助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以及网络搜索等方式,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电子图书,以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及一些研究结论。

由此,通过调查问卷,能获取大量规范性的调查信息,利用计算机处理后,能得到丰富的统计结果;同时利用访谈调查,收集大量非规范但具有深度的信息

和一些可追溯性的信息,为提出新型社区邻里关系发展的新模式提供有利材料。

2、数据分析方法

对本研究采的资料,笔者将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定量分析

研究所有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都将借助统计软件SPSS来完成,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定性分析

访谈资料将在本研究中作为实例加以分析,同时,个别访谈材料及文献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将运用到定量分析结果的解释及其它分析中,丰富并完善自身的研究。

(四)研究假设

1、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间邻里关系不同。整体上看,街道社区、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的邻里间关系趋向于弱化,即街道社区邻里关系最为密切融合,单位社区次之,商品房社区邻里关系最为疏远。

2、城市居民期望回复往昔邻里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期望能寻找到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最好的状态。

3、小区模式设计对邻里关系能产生相关影响,良好的小区设计模式,有利于邻里关系的改善;同时,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邻里关系的改善。(五)研究框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文献回顾

(1)国外文献回顾

(2)国内文献回顾

3、研究的理论基础

(1)邻里与邻里关系

(2)街道社区

(3)单位社区

(4)商品房社区

4、实证调查研究分析

(1)案例介绍

(2)邻里关系分析

5、问卷数据整理及统计结果分析

6、新型社区邻里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贸印书馆,1998

【2】陈一筠.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M].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6

【3】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1938

【4】王明乾. 邻里规划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探索

【5】桂勇.城市“社区”是否可能?——关于农村邻里空间与城市邻里空间的比较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6】田凯 朱敏.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 社会视野 2007 (20)

【7】仇晶.城市社区居民邻里互动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11月

【8】张威.社区邻里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单位大院及SOHO居住模式的启示[A].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魏书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当代城市邻里情感危机.1996.5

【10】廖常君. 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城市问题》,1997(2)

【11】李芬.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城区的实证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2】许建和. 住区邻里交往问题分析及对策[J].《华中建筑》,2008(6)

【13】蔡海飞. 城市社区现代邻里关系的构建[N].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4】黎甫.浅谈邻里关系与社区建设[A],2007

【15】宋言奇.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空间效应[J].《城市问题》,2004(5)

【16】杨曙光. 城市邻里关系与住宅组团设计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 (7)

【17】任兰. 新型邻里关系浅谈[N]. 蚌埠党校学报,2009(1)

【18】毕均健.城市邻里型住区模式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6月

【19】李国庆. 社区类型与邻里关系特质——以北京为例[N].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0】程玉申,周敏.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A].《社会学研究》,1998(4)

【21】钱城. 居住小区邻里关系的心理分析[J].《工业建筑》,1999(4)

【22】陈笑. 加强邻里交往的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杨贵华,钟爱萍.改善睦邻关系 重建邻里网络——厦门市社区邻里关系调查分析[N].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24】桂凯,马廷,汪周生.试论物业服务对城市邻里文化的促进作用 安徽文学 2010 (5)

【25】周兰蓉.谈新时期和谐邻里关系之发展 蚌埠党校学报2009(1)

【26】Gans, H. J, 1962, The Urban Villagers, New York: Free Press.

【27】Gans, H. J, 1977, Urbanism and Sub urbanism as Ways of Life: A Re2eva lunation of Definitions, in Callow, A. B.Jr. ( ed) , American Urban History, 2nd ed.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07- 521.

【28】Stacey, M, 1969, The Myth of Community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20, 134- 146.

【29】Suttles, G. D, 1968, The Social Order of the Slum: Ethnicity and Territory in the Inner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0】Fischer, C. S, 1976, The Urban Experience, New York: Harcourt.

附:

城市社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问卷(初稿)

尊敬的市民:

您好!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城市居民家庭邻里关系的研究活动,旨在更好地了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促进邻里间的积极交往。本次调查无需填写姓名,答案也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所有结果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打勾,或者直接在中_____填写。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与您一样的城市居民,并将对城市居民的安居工程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谢谢您的支持合作!

祝您全家健康幸福!

2011年8月 问卷编号:___

居委会编号:__

一、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______岁

2您的性别:(1)男(2)女

3您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 (3)高中(中专、职高) (4)大专 (5)大学本科 (6)研究生及以上 4您的婚姻状况:

(1)未婚 (2) 已婚 (3) 离异 (4) 丧偶 (5) 其他_____

5您目前的健康状况:

(1)很好(2)比较好(3)一般(4)较差(5)很差

6您目前是否在职、在岗? (1) 是 (2) 否

7您目前的职业状况为: (内退、下岗、退休、待业或失业者请选择内退、下岗、退休、待业或失业以前所从事的职业——即您最后一份工作的职业)

(1)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2) 专业技术人员 (3) 企事业单位职员 (4) 商业、服务业人员 (5) 私营、个体经营者 (6) 工人 (7) 其他___ (请注明)

二、家庭特征

1您家有几口人(吃住在一起的)?______口人,是______代人。家里除了您之外,还有哪些人?(1)父母⑵岳父母(3)兄弟姐妹(4)配偶(5)儿媳(女婿)(6)子女_____(7)(外)孙子女(8)祖父母(9)外祖父母(10)其他人____(请注明)

2您有一共几个兄弟姐妹_________个, 其中______兄弟_______姐妹

3您目前是否有子女:

(1)有(2)没有(跳至第5题)

4您有几个子女:_______个, 其中_______个儿子________个女儿

5总的来说,您与亲戚的关系如何

(1)很不好(2)不太好(3)一般(4)比较好(5)很好

6总的来说,您与邻里的关系如何?

(1)很不好(2)不太好(3)一般(4)比较好(5)很好

7总的来说,您与同事的关系如何?

(1)很不好(2)不太好(3)一般(4)比较好(5)很好

8假如您需要借一笔钱,您会向谁借: (请按重要程度选3项) _; _; _

(1)配偶(2)子女(3)儿媳(女婿)(4)其他亲属(5)邻居(6)朋友(7)同事(8)干部或组织(9)其他 9平常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麻烦时,您找谁帮忙最多: (请按重要程度选3项)

(1)自己(2)配偶(3)子女(4)儿媳(女婿)(5)其他亲属(6)邻居(7)朋友(8)同事(9)干部或组织(10)花钱雇人(11)其他____(请注明)

10每个人都会有心情的低谷,您有心事的时候会向谁倾诉: (请按重要程度选3项)

(1)自己(2)配偶(3)子女(4)儿媳(女婿)(5)其他亲属(6)邻居(7)朋友(8)同事(9)干部或组织(10)花钱雇人(11)其他____(请注明)

三、居住情况

1您家住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子?

(1)多层单元楼房(2)高层公寓(备电梯)(3)平杂房(4)筒子楼(公用厨卫)(5)其他_____ 2您家房子的使用面积有多大:______平米

3您觉得您家的住房状况如何?

(1)很宽敞(2)较宽敞(3)一般(4)较拥挤(5)很拥挤

4您家住房的所有权为:

(1)向单位购买的福利房(2)自购市场商品房(3)租用房(4)自建房(5)其他______(请注明)

5你在这里住了几年:______年

6最近五年内搬过家吗? (1) 搬过 (2) 没搬过(跳至第8题)

7到这里居住以前,您总共搬过______次家

8您平常是否喜欢呆在家里? (1) 是 (2) 否

9空闲时间您主要干些什么?(请选择最主要的3项)_; _; _

(1)种花养草(2)打牌(麻将)(3)看电视、听广播(4)读书看报(5)健身(6)电脑(上网)(7)泡吧和参加聚会(8)串门聊天(9)其他______(请注明)

10对于目前的居住环境,您最关心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5项)__; __; __; __; __ (1)房屋内部设施与装修(2)楼道环境卫生(3)邻里交往(4)绿化活动场地(5)防火防盗等安全问题(6)社区物业管理(7)商业服务设施(8)车辆停放(9)就医/就学方便与否(10)道路交通问题(11)噪音问题(12)其他____

四、邻里互动

1您在住处附近大概认识多少户人家?

(1)1—5户 (2)6—10户 (3)11—15户 (4)15-20户 (5)20户以上

2与您家经常有来往的邻居有______户

3您对隔壁(或对门)邻居家里的下列情况清楚吗(每行选一个格打勾)

1完全清楚 2大部分清楚 3小部分清楚 4 不清楚

1 共有几个人

2 叫什么名字

3在哪里工作

4 个人性格特点

4您家的人常到隔壁(或对门)邻居家里串门、聊天或娱乐吗?

(1) 大约每周一两次 (2) 大约每月一两次 (3) 半年一两次 (4) 一年一两次 (5) 从来不 5您觉得周围邻居的综合素质如何?

(1) 相当高 (2) 还可以 (3) 一般 (4) 较差 (5) 很差

6您是否愿意与周围的邻居来往?

(1) 很愿意 (2) 比较愿意 (3) 一般、无所谓 (4) 不太愿意 (5) 很不愿意

7有人说,远亲不如近邻。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1) 很同意 (2) 比较同意 (3) 不清楚 (4) 不太同意 (5) 不同意

8您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周围邻居之间的交往比较接近哪一种情况?(请在每一行您认为合适的分值上打勾)

日常生活中的邻里交往

互相照顾5____4____3____2____1____各管各的

彼此友善5____4____3____2____1____充满敌意

互相信赖5____4____3____2____1____互相猜疑

彼此熟识5____4____3____2____1____彼此陌生

很方便5____4____3____2____1____很不方便

9对目前的这种邻里交往现状是否满意?

(1) 很满意 (2) 较满意 (3) 无所谓 (4) 不太满意 (5) 很不满意

10请根据您家的实际情况,在下列每行中选择一项打勾。

1 经常

2 有时

3 很少

4 从不

1 当您遇到邻居时,是否经常

打招呼?

2您是否经常帮邻居捎带东西、

收发报纸信件?

3您是否找邻居家借过东西?

4当您需要钱应急时,是否找

邻居帮忙?

5您是否找过邻居临时帮忙照

看自家小孩?

6您是否找过邻居临时帮助照

顾自家老人?

7当您感到孤单时,是否经常

找邻居闲聊?

8您是否经常跟邻居聊那些让

您非常心烦和失望的事?

9当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是

否经常找邻居帮忙?

11您家里有人生病时,周围的邻居表示过关心或问候吗?

(1) 表示过 (2) 没表示过

12假如您全家要外出旅游,愿意找邻居临时帮您看房子吗?

(1) 可以考虑 (2) 不愿意

14在病倒或遇到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最先向谁求助?

(1)110、120及其他官方机构 (2) 邻居 (3) 同事 (4) 朋友 (5) 其他

15假如您需要对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找人商量(如搬家、入学),是否会听取邻居意见 (1) 经常 (2) 有时 (3) 很少 (4) 从不

16假如您或您家人要找工作或外出打工,是否会找邻居帮忙?

(1) 经常 (2) 有时 (3) 很少 (4) 从不

17半年来,您家同隔壁左右、楼上楼下的邻居发生过矛盾吗?

(1) 没有发生过(跳至第17题) (2) 发生过______次

18如果发生过矛盾,主要是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呢?

(1) 性格不和 (2) 卫生问题 (3) 噪音问题 (4) 生活空间的争夺 (5) 其他

19如果邻里间发生了矛盾,您会______。

(1) 主动劝解 (2) 相互不理睬 (3) 争吵几句就适可而止 (4) 武力解决 (5) 其他

20在您看来,近五年来邻里关系有没有变化?

(1) 有很大改善 (2) 有些改善 (3) 差不多 (4) 比原来差一些 (5) 比原来差了很多

21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的帮助______?

(1) 几乎没有 (2) 较小 (3) 一般 (4) 较大 (5) 很大

22您认为,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1) 好得像一家人、不分彼此 (2) 经常来往、经常串门、有困难时互帮互助 (3) 见面时打打招呼、闲聊几句,有点头之交 (4) 各人自扫门前雪、没事一般不来往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谢(赠礼品)!

祝您生活安康、顺心如意!

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1)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中厚板轧机是用于轧制中厚度钢板的轧钢设备。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广泛的采用中板。它主要用于制造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拖拉机、传播、铁路车辆及航空机械等)、钢机构件(如各种贮存容器、锅炉、桥梁及其他工业结构件)、焊管及一般机械制品等[1~3]。 1 世界中厚板轧机的发展概况 19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用采用二辊可逆式轧机生产中板。轧机前后设置传动滚道,用机械化操作实现来回轧制,而且辊身长度已增加到2m以上,轧机是靠蒸汽机传动的。1864年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套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当时盛行一时,推广于世界。1918年卢肯斯钢铁公司科茨维尔厂为了满足军舰用板的需求,建成了一套5230mm四辊式轧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套5m以上的轧机。1907年美国钢铁公司南厂为了轧边,首次创建了万能式厚板轧机,于1931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连续式中厚板轧机。欧洲国家中厚板生产也是较早的。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投产了一套4500mm二辊式厚板轧机。1940年,德国建成了一套5000mm四辊式厚板轧机。1937年,英国投产了一套3810mm中厚板轧机。1939年,法国建成了一套4700mm 四辊式厚板轧机。这些轧机都是用于生产机器和兵器用的钢板,多数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备战的需要。1941年日本投产了一套5280mm四辊式厚板轧机,主要用于满足海军用板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掌握了中厚板生产的计算机控制。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厚板的使用部门萧条,许多主要产钢国家的中厚板产量都有所下降,西欧国家、日本和美国关闭了一批中厚板轧机(宽度一般在3、4米以下)。国外除了大的厚板轧机以外,其他大型的轧机已很少再建。1984年底,法国东北方钢铁联营敦刻尔克厂在4300mm轧机后面增加一架5000mm宽厚板轧机,增加了产量,且扩大了品种。1984年底,苏联伊尔诺斯克厂新建了一套5000mm宽厚板轧机,年产量达100万t。1985年初,德国迪林冶金公司迪林根厂将4320mm轧机换成4800mm 轧机,并在前面增加一架特宽得5500mm轧机。1985年12月日本钢管公司福山厂新型制造了一套4700mmHCW型轧机,替换下原有得轧机,更有效地控制板形,以提高钢板的质量。 - 2 -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学院(系):理学院 专业班级:电信科0802班 学生姓名:孙阳 指导教师:刘成国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孙阳专业班级:电信科0802 指导教师:刘成国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设计(论文)题目: 智能加温控制器的改进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1) 研究已有智能温控系统,确定系统改进方案; (2) 设计各子系统电路,完成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整机的设计与实现; (3) 研究改进的控制模式,形成代码,在单片机系统中运行; (4) 翻译与本题目有关的外文文献; (5) 撰写毕业论文。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 查阅不少于15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完成开题报告; (2) 完成电路的设计、系统的联试和整机调式、安装; (3) 测试系统功能,完善系统样机功能; (4) 按要求完成不少于5000汉字的英文文献翻译; (5) 完成不少于12000字数的毕业论文。 必读参考资料: [1] 高峰.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科学出版社[M].2009 [2] Zhang Huaguang, He Xiji, Fuzzy auto-adapting control and application[J], The publishing compan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297-306,2002. [3] Li Zhuo, Xiao Deyun, He Shizhong, Fuzzy auto-adapting PID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3), 340-345, 1996. 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 院长签名(章)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红外遥控电动玩具车的设计 学生:程非 学号:10021020402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2010.4 指导教师:王秀碧 四川理工学院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 二○一四年三月

1前言 1.1 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器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而这些家用电器大都由红外遥控器操控,过多不同遥控器的混合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设计一种智能化的学习型遥控器,学习各种家用电器的遥控编码,实现用一个遥控器控制所有家电,已成为迫切需求。首先对红外遥控接收及发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对红外编码理论的学习,设计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遥控器。其各个模块设计如下:红外遥控信号接收,红外接收器把接收到的红外信号经光电二极管转化成电信号,再对电信号进行解调,恢复为带有一定功能指令码的脉冲编码;接着是红外编码学习,利用单片机的输入捕捉功能捕捉载波的跳变沿,并通过定时器计时记下载波的周期和红外信号的波形特征,进行实时编码;存储电路设计,采用I2C总线的串行E2PROM(24C256)作为片外存储器,其存储容量为8192个字节,能够满足所需要的存取需求;最后是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当从存储模块中获取某红外编码指令后,提取红外信号的波形特征信息并进行波形还原;将其调制到38KHZ的载波信号上,通过三极管放大电路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信号,达到红外控制的目的。目前,国外进口的万能遥控器价格比较昂贵,还不能真正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中。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国外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一款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型遥控器,通过对电视机和空调的遥控编码进行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 发展历史 红外遥控由来已久,但是进入90年代,这一技术又有新的发张,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 6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民用产品的遥控技术,单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遥控技术发展很缓慢,70年代末,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遥控方式上大体经理了从有线到无限的超声波,从振动子到红外线,再到使用总线的微机红外遥控这样几个阶段。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准确无误传输新信号,最终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最初的无线遥控装置采用的是电磁波传输信号,由于电磁波容易产生干扰,也易受干扰,因此逐渐采用超声波和红外线媒介来传输信号。与红外线相比,超声传感器频带窄,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少扰而引起误动作。较为理想的是光控方式,逐渐采用红外线的遥控方式取代了超声波遥控方式,出现了红外线多功能遥控器,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1.3 当前现状 红外线在频谱上居于可见光之外,所以抗干扰性强,具有光波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易产生相互间的干扰,是很好的信息传输媒体。信息可以直接对红外光进行调制传输,例如,信息直接调制红外光的强弱进行传输,也可以用红外线产生一定频率的载波,再用信息对载波进调制,接收端再去掉载波,取到信息。从信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doc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阶段,是知识深化、拓宽、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培养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事业心、责任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建设任务奠定基础。 本项目为云县邮政生产用房,集商用、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结构的类别为二类,使用年限为50年,占地面积为3987m2,总建筑面积为3934m2,底层层高4.2m,标准层层高为3.4m。 多层及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大致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巨型结构体系。混合结构的承重墙体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加厚,不仅耗费大量材料,也减少了使用面积。框架结构体系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架,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框架形成可灵活布置的建筑空间,使用较方便。但是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

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因此在使用上层数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如此原因,框架结构适用于办公楼、教学楼、商场、住宅等建筑。本设计的是多层建筑,建筑的高宽比H/B小于5,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高度19.5m, 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抗震性能差。所以选用框架结构体系较为合理。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例(2) 框架是由梁、柱构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的骨架结构。框架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纳氢氧化铝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学生姓名:任旭洋 指导教师:潘明珠讲师 完成日期: 摘要: 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对关于纳氢氧化铝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基本概括了今年来国内外关于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关键字:氢氧化铝,木塑复合材料,阻燃 正文: 木塑复合材料是最具潜力的一种新型的通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一种大量可再生的且价格低廉的木粉或木纤维和聚合物树脂复合而成的。它的开发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回收废旧塑料,消除白色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使用寿命长、美观、可再生、成本低、防虫、防腐、抗滑、可喷涂、比纯塑料产品的硬度高,可与木材一样进行加工、粘接和固定等优点。因此,木塑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门窗、地板、舰船材料、栅栏材料、家具材料和汽车材料等。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对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十分活跃, 有大量的论文和专利发表[],并有专门的国际会议研讨该领域的技术和发展, 材料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 随着木塑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该复合材料的防火安全性的研究应用受到很高的重视。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涉及到对木材组分阻燃和对聚合物的阻燃。聚烯烃和木材的阻燃常采用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含卤阻燃剂( 十溴二苯醚等)和含磷阻燃剂( 聚磷酸铵、磷酸酯等) 等, 而材料的无卤阻燃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利用()为阻燃添加剂对高密度聚乙烯木粉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贺金梅从各个组分出发研究木粉低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阻燃,适用于复

合材料中单一组分的阻燃剂都被考虑在内。发现对该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最好,可赋予其氧指数,比未阻燃配方提高了个单位,非常适合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而且也没过多地劣化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邵博等以对木粉复合材料进行阻燃处理,研究发现:添加量达到时表现出显著的阻燃作用,并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房轶群等用淀粉阻燃体系阻燃木粉复合材料,锥形量热仪分析表明:淀粉对木粉复合材料是有效的阻燃体系,当添加量在以下,淀粉添加量在以下时,复合材料可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 李斌等对()阻燃的高密度聚乙烯木粉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 随木粉和()添加量的增加()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效率增加, 高木粉添加量的复合材料氧指数达()的阻燃效率达。增加木粉含量,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提高;但()对拉伸强度的影响不大,而明显提高弯曲强度。增加木粉和()的含量,均能明显降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破坏复合材料的韧性。结论:()氧指数实验结果表明,木粉复合材料是易燃材料,木粉添加量增加, 其氧指数略有上升。采用()阻燃剂能较好地提高该复合材料的氧指数,而且高木粉添加量体系更有利于()对材料阻燃效率的提高,这可从各材料体系中()每单位百分含量对值的贡献得到证实。() 随着木粉添加量的增加, 木粉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明显的增加,但()阻燃剂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木粉添加量和()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明显的降低,破坏了复合材料的韧性。 殷希丽等重点讨论了提高()阻燃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经过超微细化、超微细化后硅烷处理、复合处理后添加到高聚物中的阻燃效果和对高聚物物理性能的影响;介绍了()作为阻燃剂的发展方向及在高聚物应用中配方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结论:()()经过超微细处理后作为阻燃剂添加到高聚物中,高聚物的阻燃性能进一步提高,()粒径对高聚物阻燃性能有很大影响,粒径越小,阻燃性能越好,起主要作用。 ()()经过超微细处理并硅烷处理后,其阻燃性能同单纯超微细处理相比,阻燃性能更好。 ()由于高聚物的种类或硫化体系不同,应选用不同活性剂处理的()阻燃剂与之相匹配;所选的硫化助剂也应当起到协同作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科技师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院(系、部)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文诗 学生学号:1910100204 指导教师:庞海明 2014年3月10日 科技师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一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能将拍摄者的思想情感直观的呈现给观众。诚然,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源于客观现实,但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构图手段呈现出比客观现实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摄影画面。人像的拍摄是当今大众生活中最普遍的拍摄题材,是人们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拍摄的人像摄影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拍摄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把人像摄影当做随意的消遣,而是追求更加生动耀眼、富有魅力又独具特色的人像照片。这就要掌握一定的人像摄影构图技巧,只有画面的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通过调研和实践,对日常生活中普通拍摄者和初学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参考国外文献,了解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形势,综合分析解决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论述提升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建议,以及各种人像摄影构图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关键字: 人像摄影;摄影构图;方法分析

前言 人像摄影,无论是对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常见的拍摄题材中最重要的容,尤其是对于普通的拍摄者来说,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拍摄人像。外出旅游、朋友聚会时会合影留念;偶尔发条微博,会秀几自拍。有些人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的照片却了无生趣,平淡无奇。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摄影构图。摄影构图诞生于绘画构图,众多绘画艺术家在多年创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使画面看上去更漂亮的构图规则,这些规则同样适用与摄影艺术。不同的是,相机本身(镜头的选择;图片的处理等)为摄影提供了多种个性表现的可能。[1]通过摄影者的匠心独运和情节生动的画面布局,一幅形神具备的人像摄影作品才得以诞生。 大部分人拍摄人像时,都会将被摄对象简单的放在取景画面中,最终得到的画面效果往往普普通通,毫无特色;而有些人拍摄的照片总是赏心悦目,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这就是摄影构图的神奇作用。好的容和思想要通过具体的形式结构来呈现,然而摄影构图作为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大量人像摄影构图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了人像摄影构图的构图形式和方法,以及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通过广泛的访问调研和不断的摄影实践,总结了普通拍摄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详细分析人像摄影构图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在了解基本构图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提升,阐述影响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景别、画幅、角度等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因素的特性和功能,提出了根据不同的拍摄容合理调节各种因素以提升照片效果的建议,最后基于对文献和摄影实践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各种构图形式方法在实际拍摄中的选择和应用技巧。 一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摄影家们对摄影构图高度非常重视。如被誉为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的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2]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对拍摄画面的布局非常敏感,他看似轻松随意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严谨的画面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出了很多人像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和法则,国外的摄影家却经常告诫人们,对摄影构图法则不要过分拘泥,因为它会束缚人们的创造性。事实上,他们的许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这些法则来创作的。他们非常看重摄影的临场感。摄影时,拍摄者必须根据拍摄容环境和创作意图等进行灵活的处理。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也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及综述模板(格式)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 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写作提出一些指导,供教员和学生参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的,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土木工程)

办公楼的建筑与结构设计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从组合平面各部分面积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可分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连系部分。使用部分是指主要使用活动和辅助使用的面积。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个房间之间,楼层之间和房间内外之间联系通行的面积。 早期的高层建筑功能上几乎只是单件的办公楼。在办公以外,不过附带一些辅助办公从业人员生活的所谓办公辅助商业设施。然而,现在高层办公建筑与其他功能复合化的情况很多,可与商业设施、住宅、文化设施、宾馆、车站等公共设施复合。综合大楼是指一个建筑物中同时拥有多种功能的办公楼。在这种设计中,重要的是要设定整体的概念,决定如何将不同的用途综合在一起。 决定建筑物在用地中的位置时,重点要考虑的是标准层的平面设计,同一层流线处理的整体性。必须对一层的主流线和物业管理以及服务流线进行整理。在办公楼内,除了白天人和物的出入外,还必须明确夜间和休息如等8小时工作以外的流线和进出的管理方法。 一、平面构成 办公楼的平面构成其基本形式取决于标准层的思维方式。在考虑标准层时要将以下两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一是作为单一空间的办公室空间,另一是被称为核心筒的部分,它集中了如电梯间、楼梯、洗手间和设施等垂直方向重复通用的要素。在决定办公楼的空间时,除了受核心筒类型的影响外,其大致框架也受到办公室的进深尺寸,同标准模数有着密切关系的柱间隔尺寸,以及吊顶的高度的限制。 办公室的进深一般都在12~18m,因为它和标准的对称式办公室容易取得一致。在进行避难流线设计时,要尽量同日常人流设计的一致,并容易识别,以避免在发生火灾等避难疏散时造成混乱,并且为了保证避难通道在火焰和烟雾中的安全。设计要做到火灾发生时,能将过廊和楼梯间同其他部分明确分开。具有使用方式的办公楼,一般情况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公路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了国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汽车专用,分隔行驶,全部立交,控制出入以及高标准,高要求,设备功能完善等功能,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处在“质”与“量”并重的重要发展阶段。从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开始,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高速公路在二十多年间展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以建成的高速公路沿线及腹地迅速兴起了工业企业建设的热【1】潮,地价增值,地方税收增加,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我国的沿海地带,大部分是淤泥质海岸。因此,沿海特别是大江大河河口附近多为河相、海相或泻湖相沉积层,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纪全新纪Q4 土层,多属于【2】东南海岸土的类别多为淤泥,淤泥质亚黏饱和的正常压密黏土。土。这类地基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低密度、低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中等灵敏度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由于这类地基存在这些特点,在软粘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普遍存在稳定及变形的问题。以高速为例,由于高速的路堤高度不大,所以稳定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变形问题很明显。目前高速桥头跳车以及高填方段、填挖结合部等位置因地基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公路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的日益重视。如何解决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造成桥头跳车的原因【3】有很多:1、土质不良引起的地基沉陷:土质不良,由此产生沉陷是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此类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常含有机质,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且变形稳定历时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既便是在一些稳定地基,在外荷作用下,也无可避免出现这个问题。2、台后填料的压缩沉降:台后填料一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法

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 ①过程管理手册;②文献综述(3000~5000字);③翻译文章(包括外文原文)(与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④毕业设计(论文)文本:包括封面、题目、内容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论文目录、正文及相关图表、参考文献、附录(可选)等;⑤其他附件。有条件的可将文字资料装订成册,鼓励制作电子文档。毕业设计作品应提交作品说明书。这些材料要求在答辩之前全部填写完成。 文献综述写法 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 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 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 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着、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格式+范文

广师天河学院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目: 机电工程系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业设计文献综述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系: 学号:

结合毕业设计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5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文后应列出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标题用4号黑体,正文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 .............. 。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样板,供参考)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500 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文后应列出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0引言 引水隧洞施工不论是钻爆开挖,还是TBMS进,喷锚支护、压力灌浆、溶洞回填、 止水堵漏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工作量也相当繁重。要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工期, 应具有功能良好的回填施工设备。混凝土喷射机就是一种施工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它利用压缩空气或其它动力,将一定比例配合的拌和料通过管道输送并高速喷射到受喷面上凝结硬化,从而形成混凝土支护层,近处来,喷射混凝土技术以其简便的工艺,独特的效应,经济的造价和广泛的用途,在各种建筑领域内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⑴。目前,国内主要是以干式混凝土喷射机为主, 施工作业粉尘浓度高、回弹量大、喷射混凝土强度不高,不适合于地下工程。为了解决干式混凝土喷射机所存在的问题,各种湿喷技术开始逐渐推行。所谓湿喷,其基本原理是将加水搅拌好的混凝土加入湿式喷射机,输送至喷嘴处,经掺加速凝剂后形成料束喷至施工面⑵。开发一台新型混凝土喷射机,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周期长、成本高,但如果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它可以代替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可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改进产品设计质量。 对湿式混凝土喷射机进行模态仿真分析,可以识别出机体的模态参数(如固有频率、固有振型、模态质量、刚度和阻尼等模态参数)进而了解机体的动态特性,有助于分析各零部件及整机的振动和噪声特性,建立起结构的动态模型,使人们比较直观地了解零件各阶模态的频率及其振动的规律(振型),并从中找出产品结构刚度薄弱环节及其结构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为其结构的动态特性改进提供可靠理论参考,为实验模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利用分析结果还可以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为机体的其 它设计改进提供可靠的参考[3,4]0 1虚拟样机技术概念及特点 所谓虚拟样机技术是一种基于产品计算机模型的数字化设计方法,这种技术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技术为支撑,融合了智能化设计技术、并行工程、仿真工程和网络技术等多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在产品加工前对产品的性能、可制造性 等进行预测,从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以达到产品的最优化。虚拟样机技术又称为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工程师在计算机上建立样机模型, 对模型进行各种动态性能分析,然后改进样机设计方案,用数字化形式代替传统的实物样机试验。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在产品实际加工之前就能够对其性能、特征和可制造性等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对制造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将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总是提前到设计阶段处理,以达到产品生产的最优目标[5‘6,7]。 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现代产品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的是面向实体的模型,即三维模型或实体模型。 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使得产品的仿真结果能够以可视化的、可以运动的图像方式显示。一个实时的图像动态仿真是使用者可以交互进行干涉仿真分析、系统运动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及 文献综述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华北电力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宗均恺班级:建环13K2 所在院系:动力工程系 所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石家庄某接待中心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指导教师:刘志坚 2017年 3月 5 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保定某中型商场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暖通空调(HVAC)技术发展概况和前景[8] 建筑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现代人类大约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在建筑中度过。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建筑对人类寿命、工作效率、产品质量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在从穴居到居住现代环境的漫长发展道路上,始终不懈的改善室内环境,以满足人类自身生活、工作对环境的要求和生产、科学实验对环境的要求。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只有挡风遮雨的功能,而且还应是一个温湿度怡人、空气清新、光照柔和、宁静舒适分环境。生产与科学是经验对环境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条件,如计算室或标准量具生产环境要求温度恒定,纺织车间要求湿度恒定,有些合成纤维的生产要求恒温恒湿,半导体期间、磁头、磁鼓生产要求对环境的灰尘有严格的控制,抗菌素生产与分装、大输液生产、无菌试

验动物饲养等要求无菌环境,等等。这些人类自身对环境的要求和生产、科学实验对环境的要求导致了建筑环境的控制计术的产生与发展,并且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筑按环境学指出,建筑环境由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光环境和声环境组成。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是控制建筑热湿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技术,同时也包含对系统本身所产生的噪声的控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产生活的建筑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对建筑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暖通人把握自身专业,顺应潮流发展,在未来利用所学成就自我成就暖通这个行业。 现代中大型接待中心的空调设计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商业建筑大量兴建,招待所、宾馆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我国早期建起的招待所以及宾馆普遍存在着忽略室内环境品质或者夏季空调不足、能耗过大、室内空气品质差等问题。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高要求以及旅游业的带动和宾馆产业的发展,大型宾馆,连锁旅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对宾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宾馆、酒店不同于商场等场所,它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1)宾馆是由大厅和客房组成,由于大厅和多功能厅和客房的使用情况不同就对空调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分别采用合适其特点的的系统和机组; 2)客房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新风要求比较高,需要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新风品质。 3)由于客房是居住环境以及宾馆品级,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