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答案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答案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答案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答案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②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2.史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史前人类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模仿成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

(2)教育的内容日益多样和复杂;

(3)儿童作为社会的成员逐步受到重视,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4)与性别有关的男女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男孩的教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3.作为一种相对成型的教育方式,成年礼的意义何在?

答: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在“成年礼”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因素对于学校教育机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对教育对象有一定条件的要求。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处于史前社会阶段的民族在举行“成年礼”的过程中对青少年都有一定条件的要求。

(2)“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一定特殊的有隔离作用的场所。在许多史前人类举行的“成年礼”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和固定的场所是必要的。

(3)“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接受特殊的学习和教育。

(4)“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负责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教育者。

总之,史前社会阶段的教育虽然从总体上看还处于一种比较落后的水平,但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成年礼”教育,这种“成年礼”的教育可以称其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是专门对青少年进行考核,使他们步入成人社会的教育。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析文明的进程与学校兴起之间的关系。

答:(1)文明古国的进程

①古埃及的文明进程

古埃及的居民主要是由非洲北部迁至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构成,他们创造了铜石并用的文化。

a.古埃及文字

经过长期演变,古埃及形成了一套由表形、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

b.古埃及文学

文字的创造奠定了古埃及文学繁荣的基础,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和题材都十分丰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军事和社会世俗生活的状况。

c.古埃及宗教

宗教在古埃及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宗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d.古埃及文明在天象、数学、水利、生物和建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西亚古国的文明进程

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地域面积广大,包括了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a.西亚古国的文字

西亚古国的文字包括楔形文字和腓尼基人字母。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腓尼基人字母是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

b.西亚古国的文学作品

西亚古国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如《主人与奴隶的对话》《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等。

c.西亚古国的法典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居民苏美尔人就已制定出了成文法典。两河流域出现的法典主要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马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d.西亚古国的宗教

两河流域形成的关于世界的起源、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古代希伯来人形成的犹太教及其经典《圣经》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e.西亚古国还在天象、数学、农业生产、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③古印度的文明进程

a.古印度文字

印章文字主要是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铜制成的印章和护符上,虽然至今仍不能完全解读这些字,但它是古代东方最早的文字之一。

b.古印度文学作品

古印度的文学作品包括宗教诗集《吠陀》、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小说等。另外,古代印度在语言学、语法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成就。

c.古印度宗教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吠陀教,后演变为婆罗门教,影响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印度出现了列国林立的局面,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不满,出现了各种思潮,佛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d.古印度文明在天象、数学、医学、农学、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2)学校的兴起

①学校产生的原因

学校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a.生产力的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产品,才使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分离,一部分人可以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同时,社会产品更加丰富,为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b.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第一,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运作并确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需要一部分掌握了政治、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知识的人来参与奴隶制国家的管理,这就要依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教会他们这些知识和技能。

第二,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国家的基本社会职能之一,只有行使好这些职能,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大。c.文字的出现以及科学知识的丰富

第一,文字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只能通过耳传口授传递信息,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记录更多更广的知识经验,并把它们传授给其他人。

第二,文字使知识的继承和传递更加可靠和规范,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第三,学校教育内容是源自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科学知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更加丰富。

②学校产生的意义

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逐渐开始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在专门的地点和场所进行的、运用特定手段并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目的的特殊活动。人类教育的历史方向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3)两者的关系

①学校的产生主要是依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文明进程的推进使人类社会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推动了学校的产生和壮大。

②学校起到了传播文明和生产劳动知识的功能,人们接受教育后可以更好的在社会生存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

2.怎样评价东方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1)古代东方国家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关于学校的起源的几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集中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一带。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现象,它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

(2)亚非文明古国的骄傲与对其他国家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3.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和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1)世俗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初等教育普及。

②视教师为神圣的职业,全民尊师。

③具有宗教神学气息。

④强调记诵。记诵是一种古老的、常用于学习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从几种世俗学校的学习内容来看,都脱离不了最基础的读、写、算等知识。古代希伯来的教育对记诵法十分推崇,学生经常被要求高声朗诵并逐字逐句地记忆经典。

⑤注重练习和实践。古埃及、苏美尔的文字都很难书写,学生只有在反复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因此,抄写成为了学生日常最重要的作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练习。此外,世俗学校还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世俗学校、职官学校的学生都要在行政机关实习,以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

⑥盛行体罚。在世俗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体罚的方式来训育学生。为此,古代苏美尔的学校里还有专门的惩罚机构“学监”,凡违规者,均要遭到“学监”的鞭笞。这种严酷的教育方式至今仍影响着东方各国的学校教育。

(2)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

①开办时间早。

②门徒众多。

③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教义,已扩展到了世俗教育内容。

④重学术,是宗教研究和其他高深学问研究的中心。

⑤社会影响力大。

⑥由于各国、各地区宗教之间的差异,其宗教学校教育也各有特点。

4.如何看待古代宗教机构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

答:寺庙本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兼有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教化的作用,其中以印度的佛教教育最为典型。

(1)佛教寺庙教育

①基本情况

佛教寺院教育接受8~20岁的儿童入学,8岁儿童需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年满20岁后则通过考试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考试合格者可继续留居寺院,成为正式僧侣,称为“比丘”,开始正式从师修习佛教教义,经过10年研习后方可在寺中担任僧侣。

②教育内容

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以宗教知识为主,但也要学习哲学、文学、历史、数学、逻辑学、天文学等。

③教学方法

a.记诵是佛教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指要求受教育者反复诵读佛教的经典,并能烂熟于胸。

b.讲解是指僧侣详细阐述教义或解答僧俗的疑惑,帮助他们尽量理解掌握。

c.辩论是指让僧侣们展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以获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

d.自省是指僧徒们自我研修,反省自我,以独善其身。

e.践行是指僧徒们对教义身体力行,无论是洒扫庭除、饮食起居等日常小事,还是遇到危难大事,无不实践、履行佛教的精神要义,遵守其清规戒律。

(2)佛教寺庙教育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①寺院规模扩大,设施完善;

②设尼庵为妇女教育机构,为女子接受佛教教育提供方便;

③鼓励在家修行。佛教信众在寺院或尼庵听僧侣传经、布道、解疑,回家后按照佛教教规守戒行善,大大增加了佛教教育的受众规模。

3.2 课后习题详解

1.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是什么?

答:(1)相同点

①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雅典非常重视教育,其教育是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雅典实施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斯巴达也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治国的最主要的工具。

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斯巴达的国家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斯巴达人处于统治阶层,他们享有一切政治和经济特权,不事生产,专门负责战争,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样,雅典的教育也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③重视音乐教育

雅典的音乐学校教授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体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内容,所有被认为利于增长知识、培养德行、陶冶心灵者均被列入音乐教育的范畴。斯巴达人热爱音乐,并一度成为希腊世界的音乐之都,他们通过音乐教育青少年,以此培养他们勇敢作战、服从长者、遵守纪律和自我控制的品格。

(2)不同点

①教育目的不同

雅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勇敢、强健的体魄以及理智、聪慧和公正的品质,塑造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而斯巴达教育的惟一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战士,其教育任务就是使每一个斯巴达人通过长期的训练,成为一个荣誉、勇敢、坚毅、忠诚的战士。

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雅典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熏陶、体格训练、文化教育以及音乐、舞蹈等,同时反对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主张全面发展,鼓励张扬个人才能。而斯巴达的教育包括忍耐劳苦训练和军事体育训练,以“五项竞技”为主要内容。

③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同

雅典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儿童忠诚、勇敢的道德观念,形成了追求自由、忠于城邦以及爱美、爱智、爱和谐的民族风尚。而斯巴达的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忠诚、英勇、机智、果敢的英雄品质,教育方式则多管齐下,在日常生活、军事训练、文艺活动中均有渗透。道德教育和军事训练一起构成了斯巴达教育中的两大杠杆。

④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为7~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

⑤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⑥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1)智者的含义

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才之人,自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始,智者逐渐被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谋生的人,因此也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①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②智者游走于各城邦,传道授业,因此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③智者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从事修辞学、文法、哲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不仅拓展了教育内容,而且还延伸了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教育史上长期沿用的“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教学即是由智者最早确立下来的;

④作为职业教师,智者们已经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开始将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加以区别,同时也认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智者们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逐渐规范化,并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

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发展人的才能、使人道德高尚的重要活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官员的必要途径,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道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治国人才。

②教育任务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培养。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公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并提出“智慧(知识)即道德”。这种观点为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③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广博,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在其教育实践中,苏格拉底还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

④“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⑤“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⑥苏格拉底教学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产婆术”。这一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a.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b.助产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c.归纳即从繁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规律。

d.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理念论与“回忆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②灵魂说与“哲学王”

a.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b.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c.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③教育目的

柏拉图将培养和造就哲学家视作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成为国王才能建立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理想国度。此外,他还提出培养军人以保卫理想国度。

④教育阶段划分

柏拉图提出教育是建设“理想国”的重要杠杆,儿童教育和养育应由国家负责。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对教育阶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

a.学前教育阶段:3岁以前在育儿所由女仆照顾,或在家中由父母养育。3~7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中接受女公民的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讲故事,做游戏,还要有音乐、歌唱等活动。

b.普通教育阶段:7岁以后,男女分别入国家举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接受初等教育。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以初步的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为主,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体操、骑马、射箭等体育训练项目。

c.军事训练阶段:18~20岁的青年,在高一级的学校——国立青年军事训练团中,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这一阶段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受这种教育。

d.深入研究阶段:20岁以后,少数经过筛选的优秀青年会继续进行教育,对高深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发展理智与美德。这一时期的主要学习科目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

e.哲学家教育阶段:30岁后再加选拔,极少数最优秀的人继续用五年时间专门学习哲学,然后担任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职务,50岁时可任国家的最高领导——哲学王。

⑤女子教育

柏拉图重视对女子进行教育,他认为女子在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与男子是平等的,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理论。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理论基础——哲学与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是由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如同一块白板,所有知识都是经由感觉而进入人的意识的,这肯定了教育在人的理性发展和知识获得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为体育、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和谐教育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③自由教育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惟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④知识论与求知方法

a.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类”的概念。他认为尽管一切知识最初都是要通过感觉的,但感觉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放到“类”里面去,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才可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

b.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下定义”法;二是“三段论”法。

⑤教育阶段理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按照人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首先是体格教育;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是智育和美育。他还提出影响人发展过程的三个要素,即天性、习惯和理性,主张充分发挥教育对三者的作用,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身心和谐的人。

⑥教育实施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效法自然”理论,按照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将教育实施划分为三个时期:

a.从初生到7岁为教育的第一时期,这时儿童处于身体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期,应及时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活动,同时注意不可在儿童5岁之前教授其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因此教育内容还包括游戏、讲故事等。

b.7~14岁为教育的第二时期,这时应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四种,旨在促成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c.14~21岁为教育的第三时期,应发展人的理性灵魂,为此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学校中开设了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诗歌和伦理学等在内的广泛的课程,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分班授课。4.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0年是希腊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战争,曾经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被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埃及等广阔地域,并深刻影响到这些地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尽管城邦教育日渐衰微,但仍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条件的新进展:一方面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三级教育制度的雏形,制度和

结构上更趋完善,这为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初等教育

希腊化时期,初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教育对象也扩大为所有自由民子女,女孩也可接受与男孩相同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包括阅读、书写、算术以及经典文学作品。

(2)中等教育

亚历山大大力修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汇聚了各地学者研究整理古典文献,创立了科学的文法体系。在此背景下,语法学家开设学校,向学生教授文法、修辞和逻辑学,并收取一定学费。这种文法学校偏重进行知识教学,教育内容可分为文学和科学两个方面。

(3)高等教育

①亚历山大利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已经初步具备了高等学府的特征。

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伊壁鸠鲁等人在柏拉图学园和吕克昂的基础上,兴办了多所高水平的学校,如斯多葛学派哲学学校、伊壁鸠鲁学派哲学学校等。

③公元前200年前后,“雅典大学”合并成立,它大力吸收和改造希腊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对文法、修辞学和哲学的教学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

4.3 课后习题详解

1.古罗马教育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罗马的主要教育机构是家庭,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读写算、农业知识、道德义务、传统和习俗、军事训练以及法律的构成,教学方法主要以模仿和亲身经历为主。在教育思想方面,罗马人很少涉及纯理论问题的探讨,更关注教育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

(1)古罗马教育的发展阶段

古罗马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其中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有划分为:希腊化前的教育、希腊文化影响后的教育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2)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罗马共和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

a.家庭承担教育

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国家不太干预。希腊文化前的罗马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持续到16周岁,主要有父母承担对子女的教育。b.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以道德、法律和修辞教育为主。在希腊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识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文法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演说家。

c.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模仿、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来进行。

d.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地位比较低。如初等教育中的教师大多是穷困潦倒的希腊人。

②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

a.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

共和时期罗马的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随着希腊文化的传入,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逐渐意识到了教育和人才的价值,开始干预和控制文化和教育,这主要表现为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支持和保护学术发展。

b.给予教师一定的豁免权

共和时期罗马教师地位低下,自恺撒开始,教师陆续获得了一些豁免权。截止公元150年,教师相继获得了民事义务、税收、兵役的豁免权,外省教师的公民权也得到承认。

c.教师由政府任命

共和时期罗马的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教师和学校,但罗马帝国逐渐集中了这一权力,由政府直接任命教师并提供薪水。教师的任命需经过中央政府允许,再由地方委员会决定。选择教师的条件主要包括:道德水平、学术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形式通常是公开演讲。

d.限制言论自由

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实行了文化高压政策,如焚烧预言书籍、逼迫宣扬共和观念的学者等,使原本活跃的罗马思想界归于沉寂,许多学者转向研究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教理论。这一时期也正是基督教的高速发展时期。

2.古罗马教育的主要类型是什么?其具体内容和过程如何?

答:(1)普通学校教育

①小学

a.具体内容

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末,以7~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教授读、写、算,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

b.发展进程

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善,教学条件改变不大,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平民子女,贵族及富豪子女依然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

②文法学校

a.具体内容

拉丁语取代了希腊语成为文法学校主要的教学语言,拉丁文学作品则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为富豪子弟。

b.发展进程

在帝国的文化高压政策下,文法学校的教学逐渐地走向形式主义,逐渐脱离生活。

③修辞学校

a.具体内容

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雄辩家、律师和政治家等,教授修辞学、法律、天文学、数学、几何、伦理等。

b.发展进程

拉丁修辞学校成为了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但文化高压政策挤压了演说的空间与可能,雄辩术逐渐沦为了法庭辩护,因而雄辩术教育也走向了远离生活的形式主义,成为了贵族青年进入政界的敲门砖。

(2)帝国时期的其他类型教育

①医学教育

罗马最著名的医学家盖伦创作了《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是当时医学校的标准教科书,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中世纪,奠定了萨拉诺大学的基础。

②建筑学教育

著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乌斯创作了《论建筑》,他在书中提出建筑家首先应该受到广泛的、自由的基础教育;其次应该多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而非进行纯理论的学习。罗马时期的建筑学教育为基督教教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师,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③法律教育

帝国时期的法律教学一般采用讲座的形式,教师评注教材,学生记忆,并到法庭旁听。当时通行的法律教材有《查斯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术汇编》《法典》和《新律》。罗马的法律教学传统为中世纪波隆那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西塞罗和昆体良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是什么?

答:(1)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①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具备雄辩能力的优秀政治家,对雄辩家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②雄辩家的培养应彰显人的本性和特点,待人礼让,同时培养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③雄辩家的培养有四大要素,其中道德品质的养成是雄辩家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文化素养其次,良好地表达能力(即修辞)是演说的必要能力,优雅的举止风度也十分重要。

(2)昆体良是古罗马帝国著名的雄辩家、教育家。

①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即道德高尚的、具有完美雄辩术技巧的雄辩家。

②雄辩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应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对辩证法、几何、天文学、哲学、音乐、法律等都有所了解,对优秀雄辩家的作品保有崇敬,具有非凡的文化修养。

③昆体良驳斥了“受教育是一种少数人具有的天赋”的思想,认为教育缺少的不是天赋而是学习,教育必须与天赋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的雄辩家。因此,教育者必须了解儿童的天赋和特点,发挥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

④昆体良划分了教育阶段:7岁前接受家庭教育,7岁以后进入初级学校,毕业后进入文法学校,有初步基础后进入雄辩术学校。

⑤昆体良极力主张实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由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3)相同点

二人对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同,即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雄辩家。西塞罗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雄辩能力的优秀政治家,对雄辩家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的、精于雄辩的人”,即道德高尚的、具有完美雄辩术技巧的雄

辩家。

(4)不同点

①教学方式不同

西塞罗认为,培养雄辩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训练,而昆体良极力主张实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由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这是二者在培养雄辩家方面最大的不同。

②对雄辩家的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不同

西塞罗认为雄辩家的培养有四大要素,其中道德品质的养成是雄辩家教育的首要任务,知识文化素养其次,良好地表达能力(即修辞)是演说的必要能力,优雅的举止风度也十分重要。而昆体良则强调雄辩家要具有非凡的文化修养。

③对教育阶段的划分不同

由于西塞罗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雄辩能力,因此,他不太注重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固定的教育阶段。而昆体良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他将教育阶段划分为家庭教育、触及学校、文法学校和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并明确规定了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5.2 课后习题详解

1.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答:(1)中世纪的时间划分及时代特征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但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始于公元500年左右,一般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标志性时间;终于1500年左右,一般以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等事件作为标志。中世纪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文化教育处于薄弱状态的黑暗时期。其文化的主题和核心是宗教文化与宗教思想。基督教在思想文化及一切社会活动中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2)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宗教教育。而由于基督教在西欧占统治地位,因此,中世纪教育基本上为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包含两层意思:

①学习基督教的各种信条,即救世所必需的真理;

②指道德训练,即基督教徒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律法。

简而言之,基督教教育是指对教徒们进行的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和行为准则的教育。

2.修道院学校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1)修道院学校的产生

修道院出现于公元3~5世纪,是“教父时代”基督教教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产物,具有禁欲主义传统和非探究性的特点。

(2)修道院制度与教学

一般认为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创立了最早的修道院。修道院的特点有:

①修道院的学生

修道院接收两类学生,即志在成为神职人员的人和不以神职为生的人,前者称为“内学”,后者称为“外学”。修道院学生一般十岁入学,学习期限约为八年。

②修道院的教育内容

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由简单的读、写、算逐渐演变为“七艺”的课程体系,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中前三项为高级课程,后四项为初级课程。

③修道院的教师与教学方法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3)修道院学校的地位与作用

①修道院保存了拉丁文的经典语言,并指导信徒拉丁文读写、与宗教仪式相关的艺术和科学,使前代文明的一部分成果得以传承。

②拉丁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结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基督教文化,其核心正是修道院。因此修道院制度在基督教保存、传播和塑造西欧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6世纪,帝国政治混乱,导致国家教学力量衰退,这时修道院由基督教教育机构演变为了学术中心,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3.西欧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宫廷教育,骑士教育,行会、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教育。

(1)宫廷教育

宫廷学校是一种由世俗封建主倡导的,以宫廷为中心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著名的宫廷学校有法兰克王国查理

曼大帝的宫廷学校和萨克森王国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骑士制度始于9世纪末,盛行于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即都是在封建领主的家庭里进行的,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3)行会教育

行会兴起于9世纪的意大利,是市民阶层争取独立、维护自身的利益的核心组织,而教育恰恰是其扩大自身影响的重要手段。行会教育大体采用艺徒制的方式。这种教育和培训方式包括:

①艺徒制

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接受艺徒训练。

②学校学习和学徒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商人的培养,需先将子弟送入文法学校学习基本的读、写技能,然后送入算术学校学习计算法,最后到商人或银行家的字号里接受学徒训练。

③职业学校或艺徒学校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部分行会开始建立正规的职业学校或艺徒学校,作为固定的教育场所进行职业技术训练,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艺徒训练制度。

(4)城市教育

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城市新兴市民阶层开办的一系列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总称,其主要类型有城市拉丁语学校、写作和算学学校、歌祷堂学校。

(5)中世纪大学教育

①性质

中世纪大学最初具有行会的性质,是一种自治性质的教授和学习,由一名(或数名)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进行组织,进行职业训练。

②分类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学生大学”,一种为“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巴黎大学则是“先生大学”的典型。

③教学

中世纪大学由单科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文、法、神、医四科组成的大学。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文科、法科、神学科和医科。中世纪大学教学已经出现了学位制。

4.中世纪大学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答:中世纪大学发端于11世纪,按其形成方式可划分为自然形成的大学、迁校而成的大学以及由教会或封建领主创办的大学。(1)中世纪大学最初具有行会的性质,是一种自治性质的教授和学习,由一名(或数名)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进行组织,进行职业训练。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形式。

(2)西欧最早产生的大学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它们有“母大学”之称,是后来大学的样板。

(3)中世纪大学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4)中世纪大学成为近现代大学的直接起源,是西欧中世纪教育的重大成就。

(5)中世纪大学也有局限性,由于当时教会势力强,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宗教色彩浓厚,大学教学受经院哲学影响很深,存在着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端。

6.2 课后习题详解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全人”有何特征?

答:(1)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生活

近代早期的人文主义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猛烈地批判基督教神学的禁欲主义观点,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自然本性。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追求人的幸福,成为人文主义区别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特点。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主张在现实的人生中要采取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个人理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人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烈地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和束缚,由此而产生的个人主义的特征主要是强调个性解放、突出个人性格、挖掘个人潜能、依靠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个人价值。

(3)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框架的束缚,但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却在不断地修正着这个框架并改变了它的重心。人文主义者越来越多地歌颂人的现实生活,赞美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和力量,赞美人的理性和意志的自由。

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提出了“全人”理想,人文主义者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文化和智力的统一,即塑造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北欧人文主义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北欧洲诸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较意大利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相对倾向于贫民和社会。

(1)不同之处

①教育性质不同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注重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具有较强的宗教性。

②教育内容不同

意大利的教育注重文学和美学,北欧的教育注重宗教和道德教育。

③培养目标不同

意大利强调培养城市公民,北欧强调培养君主和朝臣。

(2)相同之处

①注重对古典科目的学习与研究;

②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③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个性解放;

④注重古典语言;

⑤两地后期均出现了形式主义。

3.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1)基本特征

①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②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③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2)时代特征

①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

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早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反对仅仅培养神职人员的教育目的。他们十分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的作用并

根据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全人”的教育理想。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西塞罗所说的“政治家”、昆体良所说的“善于演说的善良人”,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与理智的好市民和好的统治者,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开创性人物。

②重视学习人文学科,不断拓宽教育内容

人文主义教育倡导体、智、德、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首先,在智育方面,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学习希腊和罗马的古典作品,对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学习逐渐取代了以往神学的支配地位。其次,体育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再次,在德育方面,人文主义教育家反对教会所提出的禁欲、愚昧等道德观念,提倡自由等新道德观念,强调要培养符合现实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③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与经院主义教育压制和体罚儿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相对立,人文主义教育家强调要尊重和热爱儿童,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们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反对纯书本教学,主张运用参观、观察、旅行、直观教具、游戏等方法进行教学。人文主义教育家还主张在教学中使用民族语言,打破了完全用拉丁语进行教学的局面。

④重视教师的作用

人文主义教育家将教师的道德、智慧、学识和身体素质看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强调教师教育学生要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许多人文主义教师本人就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掌握了几种语言,并在教学中取得卓越成效的教育家。

4.文艺复兴与大学变革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答:文艺复兴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文化,宣扬以“人”为中心,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识。因而对大学变革产生了影响。

(1)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者批判旧的、由教会控制的学校,批判经院主义并且反对这些学校仅仅培养僧侣和神职人员。文艺复兴的这种新思潮、新文化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击了中世纪大学的经院主义课程。

(2)加快了大学世俗化进程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普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新学校,扩大了教育对象。有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主持的学校除教育王公贵族和富商子弟外,也收容个别平民子弟。

(3)大学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

中世纪大学基本是在基督教的庇护下成长起来的,然而16世纪以后,由于欧洲教派冲突和基督教地位的下降等因素,大学初期不同学者自由讲学、探讨的现象逐渐消失,大学的通用语言拉丁语逐渐为各民族的语言所取代,大学的国际性特征已不存在。(4)学术自由的萌芽

人文主义者热衷于新的教育,活跃于各类学校之中,发挥着酵母的作用,由于学校类型多样化,教会的任职期限也长短不一,许多教师类似于古希腊的智者,流动任教,使得教师可以和很多学校发生关系,形成了学术自由的氛围。

7.2 课后习题详解

1.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思想为什么要用宗教的语言来表述?

答:(1)宗教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天主教会一直是欧洲封建制度的政治中心与精神支柱,而罗马教廷则是凌驾于各封建王国之上的绝对统治力量,控制着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活动。中世纪后期,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日益腐化,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纯朴、贞洁、服从、安贫等美德渐渐沦丧,教皇与教士对手中权力和财富的关心远远超过对信仰和来世的追求,于是,腐败、贪婪、保守的教会蜕化成欧洲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敌人。与此同时,在欧洲封建经济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初步萌芽的过程中,受文艺复兴运动的鼓舞,一种独立精神、一种标榜民族生活方式独特性的思想情感正在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各民族中滋生。而各地的封建君主也正积极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扩大各自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影响,并力图将教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教会成为了普遍的社会要求。

(2)宗教改革时期的国民教育思想用宗教语言表达的原因

①基督教的强大影响

漫长的中世纪在西欧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基督教作为统治各国的国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民教育思想作为刚刚萌芽的新思想,其力量还不足以与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相抗衡,因此,用宗教的语言来伪装自己,才能够使国民教育思想长久存在和发展。

②有利于广大群众接受

中世纪的民众经过基督教长时间的统治,思想比较僵化、文化水平比较低,并且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用宗教语言来表达

能够更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③君权神授的影响

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没有被抛弃,君主或国家的领导人需要宗教的帮助。

2.宗教改革中,各新教派别是如何推动当时普通民众教育发展的?

答:(1)路德派

①代表人物

路德、梅兰克顿、斯特拉斯堡。

②改革目的

将传统拉丁语学校改造成文科中学,培养所需的宗教和政治人才。

③措施

a.组织开展了广泛的民众识字运动,目的是进行宗教教育和用德语教授读书写字;

b.奉命改组德意志北部的各教会;

c.拟定了改革教会与学校的计划书,以推动德意志北部新教教育改革。

(2)加尔文派

①代表

日内瓦、尼德兰的改革教会派、苏格兰的长老会、法国胡格诺派以及北美的清教派。

②措施

a.注重国民教育,对儿童实行初等义务教育;

b.对教学设备、教育体制以及师资进行改革。

(3)天主教派的措施

①创办坡特·诺亚尔小学,致力于发展初等教育事业;

②强调宗教教育,以培养性情洁白且富于虔敬理念的忠实信徒为目的;

③学校要求学生完全脱离父母,并不允许其与外部世界接触;

④学校开设科学、数学、文学、拉丁语、法语等科目,并尤其重视语言学习;

⑤教学完全采用法语进行,以便适应儿童的能力,使学生容易接受;

⑥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方法,重视发展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反对死记硬背;

⑦学校反对学生间的相互竞争,提倡自由与宽容的教育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性情。

(4)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①简介

a.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是所有致力于推动民众初等教育的天主教教团中规模最为庞大、影响最为广泛的贫民教育团体,由法国人拉萨尔神父创设;

b.提供免费本国语初等教育,教育贫民子弟笃信天主教,同时促使信教徒子女改信天主教。

②措施

a.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最下层阶级的子弟;

b.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三组,因材施教;

c.开设的课程与儿童未来的工作和宗教活动相关;

d.为指导其办学,拉萨尔撰写了《学校管理》,并要求校园内绝对肃静;

e.重视师资的培养,并为此开办了一所初等师范学校。

(5)虔敬派

①简介

a.虔敬派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义务性;

b.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服从和自律精神。

②措施

a.在哈列城郊设立了一所贫儿学校,并逐渐扩展成为一个兼有孤儿院、慈善学校等机构在内的大型教育场所;

b.其学校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宗教教育和实科教育并重;

c.学校教学强调严肃性,强调找工作伦理;

d.学校特别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e.采用集体授课方式。

3.新兴民族国家政权为什么要介入国民教育?它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总体背景

①宗教改革后,新教改革的激励鼓吹,教育的作用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教育被迅速推到政治舞台上。

②国家和诸侯集权,并意识到学校教育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新教教会的配合,积极干预学校教育活动,强迫国民接受义务初等教育。

(2)德意志的国民教育

①原因

a.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德意志各公国的世俗政权与教会结合的传统并没有从根本上成为问题,反而不断得到巩固。

b.国家世俗政权通常谋求某一个教派的支持,以对付来自国内外种种势力的反对,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及其对臣民的职责。c.教会则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宗教生存与繁衍的目的。

d.国家期望借助教育建设一个安全而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而教会则期望借助教育获得忠实而虔诚的信徒。

②主要措施

威登堡公国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学校制度,1559年,威登堡公国侯爵克利斯朵夫首次发布在全国建立学校制度的章程。

a.每个村庄必须建立德语学校,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

b.德语学校由教会办理,国家负责监督,实行男女分校,开设阅读、写作、宗教和音乐等课程,全部用德语教学;

c.学校校长由教区选民选举产生,但必须通过教会总监的考试,以便确定他在宗教信仰和业务能力方面是否胜任这个职务;d.学校的监督管理人员由教会的牧师担任;

e.教学工作由教会或教区的执事人员担任,并规定这些人可免除杂役和教堂的群众性服役,但不能同时兼任公务员或警察等职务。

(3)英格兰的国民教育

①原因

a.英国的宗教改革只是将本国教会的管辖权限从罗马教廷转移到了英国国王手中,并保留了罗马天主教的主要宗教理念和仪式。b.英国并不受人文主义者的影响,依旧坚持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即儿童的教育是基督教教育,国家世俗政权无需染指。

c.英国国王通过管辖教会,间接地实现对本国民众教育的干预。

②主要措施

a.加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言行与宗教信仰的监督;

b.任何人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获得国教会当局颁发的特许状,还要签署一份书面誓言,宣誓效忠国王、遵奉国教;

c.对于不遵奉国教的教师,予以罚款、免职甚至关进监狱;

d.非国教徒不得取得大学学位;

e.将宗教仪式中所用的语言由拉丁语改为英语。

(4)北美殖民地早期的民众教育

①原因

一批批来自欧洲的新教徒远渡重洋到美洲大陆开辟新家园,并将自己所向往的欧洲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移植到新殖民地。按照移民来源和宗教信仰,北美早期殖民地大致可以分成北部、中部、南部三块区域,并各自进行了别具特色的国民教育实践。

②主要措施

a.北部

马萨诸塞及其他地区颁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他们所要建立的是一种糅和了加尔文宗教教义与英国国教会传统的国民教育。这种教育实践后来成为了美国教育运行的基本体制。

b.中部

由于中部殖民地不存在占据绝对优势的宗教团体,因此最终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民教育模式,各地也没有颁布强迫的教育法令。其民众教育要远远落后于北部殖民地。

c.南部

南部殖民地在教育方面遵循英国的做法。

4.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是真正的国民教育吗?

答:(1)宗教改革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导致欧洲宗教世界的分裂。

②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

③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并将各国教会置于世俗力量的控制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王权专政。

④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获得欧洲各地的新旧宗教力量与世俗政权的高度关注。

⑤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

①背景

a.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b.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c.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②内容

a.教会、国家、家庭要重视教育。

b.实施义务的、免费的国民初等教育。

③评价

a.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b.净化了社会风气。

c.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主张更为激进,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e.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f.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3)总结

①宗教改革运动所推动的具有强迫性质的义务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②基于培养虔诚宗教信徒的理念,新教和天主教各宗教派别都十分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并按照各自的教义开办学校,推广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这在客观上有助于文化知识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有助于提升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

③由宗教改革所引起的连年战火在欧洲几乎燃烧了两个世纪,大多数国家的精力都集中在应付宗教、政治与军事的冲突上,并没有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来切实关心教育,尤其是民众教育的发展。

④16世纪以来出现的这种民众教育尚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随着国家世俗政权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扩张,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直到19世纪之后才变为现实。

8.2 课后习题详解

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对欧洲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近代科学革命丰富了人类的科学知识,开拓了人类的认识视野,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及教育科学化进程

近代科学革命兴起所产生的最直接结果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的增长。随着科学逐渐地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的注意力也开始从天上转移到人间,从探索超自然的事物转向研究自然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带来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繁荣。除天文学、力学、医学生理学之外,数学、化学、冶金学、博物学以及电磁学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

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使研究的领域得以拓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使研究方法得到了突破性的改进。建立在经验和正确感知基础上的新科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少数精英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垄断,“任何具有足够才智的人都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而且能用来掌握新的实验和观察原则、了解从资料中得出恰当结论的途径。”从而使知识的等级色彩开始消退,而民主性的特征不断增强,这都为随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可能。

(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近代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新的知识以及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破除了人们长期迷信的并带有宗教灵光的权威观点,树立起了科学的理性精神,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4)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型学校

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呈现出哪些特征?

答: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呈现出的特征有:

(1)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16~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巨变使得自然科学逐渐摆脱了神学束缚,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征服和控制自然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最早敏锐地洞察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及其教育意义,并积极倡导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强调是讲授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2)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

达到理想的知识彼岸的最佳路径是遵循科学的方法。在近代初期的科学教育中,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提供一些确切而简单的规则,遵循这些规则,可以避免把虚假当作真实,可以耗费较少的心力而不断地扩充知识,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所能认识的一切。

(3)一些科学研究机构设立,宣传科学知识

近代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以及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产生了提倡、记录和传播这种知识的新的学术机构。这些科学研究机构是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场所,是他们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他们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

(4)教学内容科学化

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学科,推动了教育内容的科学化。随着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具有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课程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日益取得了主导地位。

(5)教学方法科学化

科学教育注重观察、实验、经验、独立思考,否定传统与权威,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新工具被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口耳相传的传统方法。

3.比较人文实在论、社会实在论、感官实在论教育学说的异同。

答:人文实在论是实在论教育学说的早期表现形式,反映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带给教育思想界的最初变化。在批判和改良旧教育的基础上,人文实在论教育学说应运而生。社会实在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在。感官实在论主张感官的作用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1)不同点

①主要观点不同

a.人文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强调古典人文知识,并与科学知识融合;

第二,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第三,强调学以致用,适应现实生活。

b.社会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强调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适应;

第二,注重社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第三,崇尚务实。

c.感官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注重感官作用下的知识获得;

第二,注重科学的认识规律;

第三,注重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②影响不同

a.人文实在论的主要影响

第一,坚持把古典语言,古典著作及《圣经》的学习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

第二,积极提倡拓展教育内容,有机强调要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到儿童教育之中;

第三,积极反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文字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

第四,认为学习经典文献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年更好的适应社会。

b.社会实在论的主要影响

社会实在论较之人文实在论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征,为后世实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c.感官实在论的主要影响

感觉实在论促使近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2)相同点

①随着科学探究领域的不断扩张,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增加并逐渐得到传播与推广,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把更为丰富和更为先进的知识充实到对后代的培养教育之中;

②科学革命把人们探究的兴趣从虚无缥缈的天国幻境带回到实实在在的自然世界,社会中求真务实的风气日渐盛行,摆脱狭隘的经院教育和放弃教条的书本教育、强调从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③科学家们从事的研究活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自然世界的运行受到普遍的客观规律的支配,人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而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同样支配着人的活动。因此,揭示和把握这种支配人的活动的机械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开展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历史赋予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教育家们的特殊使命。

4.试分析实在论教育学说对古典中学的革新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实在论教育学说包括人文实在论、社会实在论、感官实在论。

(1)人文实在论

①强调古典人文知识,并与科学知识融合。

②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③强调学以致用,适应现实生活。

④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采用直观原则,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精神。

⑤既崇尚古典主义又超出古典主义。

⑥坚持把古典语言、古典著作及《圣经》的学习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

⑦积极反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文字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

⑧强调学习经典文献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年更好的适应社会。

(2)社会实在论

①强调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适应。

②注重社会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③崇尚务实。

(3)感觉实在论

①深刻揭露经院哲学的弊端,并提倡新的哲学方法。

②重视感官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释教育问题。

③尝试把教育活动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之上。

9.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分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西方社会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

(1)理论基础

建立在人性论和感觉论基础上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表现。

①人性论

a.卢梭认为,人天生所禀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善良的天性,性善人人皆同,人的罪恶是后天影响所致;

b.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

②感觉论

从感觉论上来说,卢梭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

(2)主要内容

①自然教育的核心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归于自然”。

②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人”。

③儿童发展分期

a.婴儿期(0~2岁)

主要以儿童的体育为主。任务在于通过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体质,同时婴儿期的体育应该顺应

自然,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实施正确的教育。

b.儿童期(2~12岁)

主要是感观教育。任务是使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但是不要强迫他们去读书。

c.青年期(12~15岁)

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儿童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是要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地学习,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等,让儿童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d.青春期(15~20岁)

主要是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和性教育。儿童要开始接受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自爱、自利开始,进而培养人的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同时,卢梭还提出了在这个时期进行爱情教育和性教育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④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主要原则是要正确地看待儿童,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3)意义

①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

②确立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③奠定了内发论思想观念的基础。

④为新儿童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⑤促进了感观教育的发展。

⑥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

a.影响了康德思想乃至教育思想的形成;

b.影响了德国泛爱教育运动;

c.影响了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验;

d.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2.试比较分析18~19世纪,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

答:(1)法国教育发展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以三个法案的颁布为标准的。分别是塔列兰法案、孔多塞法案和雷佩尔提法案。这些法案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其特征主要是:

①教育是国家的事务,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学校教育必须与国家要求保持一致;

②学校教育应世俗化,取消宗教课程;

③要建立起一个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系统;

④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国家公民为己任;

⑤教育机会人人均等;

⑥学校应该提供免费、普及的教育。

(2)英国国民教育体制的发展

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的初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

①星期日学校的广泛开设

a.星期日学校是传教士罗伯特·雷克斯首创的一种在星期日传授宗教知识的班级,主要招收贫儿,尤其是童工,学习宗教教义,也兼学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

b.1803年英国成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要求每个教区都至少开设一所星期日学校。

②私立初等学校的出现

a.私立初等学校主要包括主妇学校和普通私立学校两种类型。

b.主要由私人开办,教授读写算、文法知识、历史、地理等知识,也教授女子缝纫等家庭工作。

③慈善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a.受法国卢梭民主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德国教育改革家巴西多“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在英国国内也出现了将泛爱主义和原有的慈善教育相结合的运动。

b.“导生制学校”是由兰卡斯特和贝尔创办的。在这类学校中,实行“导生制”教学,即由教师先对学生中年龄较大、成绩好

的学生施教,然后再由他们转教给其他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这类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义问答、书写和计算等初步知识。而且这类学校节省师资、花费少、能够满足当时对儿童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

c.“幼儿学校”基本上是由工业资本家之中的慈善人士开办的,不受教会的控制,其中以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最为著名。幼儿学校为儿童学习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一时间在英国掀起了“幼儿学校运动”。(3)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

1763年,由腓特烈二世颁布的《初等学校及教师通则》是当时普鲁士强迫义务教育法案的典型代表,它为德国公立初等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①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出有智慧、有德行的臣民,教育要为国家富强和各阶层人民的真正福利作贡献。

②教育对象

凡5~13岁的男女儿童都应上学,适龄儿童的家长要保障儿童能入学,否则将被处罚。

③教学内容

宗教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兼有读写算的训练。《圣经》《柏林拼读课本》等为主要的教材。学校必须保证每个学生有相同的教材,教材由教堂和社区出资解决,是学校的财产,学生不得私自带回家。

④学费方面

《通则》详细规定了不同年级各学期的资费标准。

⑤学时方面

在冬季,儿童每周必须上课六天;在夏季,每日上午上课,下午放假。上学期间,学生不得无故缺勤。

⑥教师方面

《通则》规定,贵族、士绅拥有选拔教师的权力,但是凡担任教师的人都必须领取教师资格证,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前,不得就职。

⑦学校方面

《通则》规定,学校必须详细登记学生的一切学习情况,并且这些登记表每年都必须接受学员的检查。

(4)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探索

1779年,杰斐逊向立法机关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关于完善州学校体制的计划——《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

①内容

a.初等教育为期三年,实行免费教育。

b.中等教育主要由文法学校组成,为期六年。

c.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威廉—玛丽学院,为期三年。

②影响

虽然《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最终没有得以实施,但是它代表了美国建国初期的开国元勋们对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探索。除此之外,在《独立宣言》《西北土地法》《人权法案》中也多多少少涉及公共教育体制的构想。

3.试阐述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中等教育革新的主要内容。

答:(1)革新的背景

①近代科学的兴起,实在论教育学说的流行和启蒙运动的展开。

②科学革命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特征。

(2)英国中等教育的革新

①培养目标

a.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实用人才;

b.培养了大批中产阶级和自己教派的人才;

c.学园还通过实验科学和数学的教学,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②招生对象

学园主要为那些被排斥在国教会教育机构之外的非国教会子弟提供中等和高等教育。

③课程设置

a.早期的学园主要设置神学课程、古典科目;

b.18世纪前,伦理学和自然科学;

c.18世纪后,学园更加重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

④教学方法

a.学园的教学既重视实证,又重视联系现实生活;

b.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思考,教学形式上以自由辩论代替传统的大课讲座;

c.教学语言使用的是英语而不是拉丁语。

(3)法国中等教育的革新

①旧学校的变革

a.耶稣会学校的变革

第一,性质

耶稣会学校即是教会学校。

第二,招生对象

天主教信徒的子弟。

第三,课程设置

增加历史、地理和初步数学与科学的教学。

第四,教学形式

采用讲解、列举、领会、分析、戏剧表演等新的教学形式。

第五,学校管理

组织严密、训练严格的中央集权式的半军事化的学校管理机制,采用统一的管理,各学校质量均衡。实行寄宿制。向贫困生提供免费的受教育机会。

第六,研究体制和教师培养体制

为自己的学校培养优秀的教师。

b.圣乐会学校的变革

第一,招收对象

贵族子弟。

第二,课程设置

重视古典,但教学强调法国历史、地理、现代外语的学习。

第三,教学方法

反对机械训练,重视启发思考,发展个性;提倡鼓励、表扬,不用恐吓与体罚。

②新学校的创建

a.中心学校

第一,形式

新学校是介于中学和大学之间的一种学校形式。

第二,特点

以课程而不是班级来组织学生,同时,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以外,还可以自由选择其他课程。

b.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

第一,目标

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同时还兼为拿破仑军队培养军官。

第二,主要课程

法语、文学、古典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修辞学、道德、数学、理化、天文、史地等。

(4)德国中等教育的革新

①德国实科中学的创办主要归功于虔敬派教徒的努力;

②17世纪末,德国虔敬主义者弗兰克就曾计划建立一种加强实科教学的教育机构;

③1705年,虔敬派牧师席姆勒提出了建立实科学校的设想;

④1747年,虔敬派牧师赫克在柏林创办了德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科学校——“经济、数学实科学校”,随后成为柏林的皇家实科学校。

(5)美国中等教育的革新

①开办私立学校,并且教授实用的知识。目的是发展所有的人,为所有的人提供实用的知识教育。

②开设字体和绘画、算术、几何和天文、英语语法、论文和信函的写作、修辞学、历史、博物和园艺、贸易史和机械原理等课程。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Database Systems: The Complete Book Solutions for Chapter 2 Solutions for Section 2.1 Exercise 2.1.1 The E/R Diagram. Exercise 2.1.8(a) The E/R Diagram Kobvxybz Solutions for Section 2.2 Exercise 2.2.1 The Addresses entity set is nothing but a single address, so we would prefer to make address an attribute of Customers. Were the bank to record several addresses for a customer, then it might make sense to have an Addresses entity set and make Lives-at a many-many relationship. The Acct-Sets entity set is useless. Each customer has a unique account set containing his or her accounts. However, relating customers directly to their accounts in a many-many relationship conveys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eliminates the account-set concept altogether. Solutions for Section 2.3 Exercise 2.3.1(a) Keys ssNo and number are appropriate for Customers and Accounts, respectively. Also, we think it does not make sense for an account to be related to zero customers, so we should round the edge connecting Owns to Customers. It does not seem inappropriate to have a customer with 0 accounts;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电力电子技术课后题答案

0-1.什么是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应用于电力技术领域中的电子技术;它是以利用大功率电子器件对能量进行变换和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电力电子学会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定义为:“有效地使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应用电路和设计理论以及分析开发工具,实现对电能的高效能变换和控制的一门技术,它包括电压、电流、频率和波形等方面的变换。” 0-2.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分别是什么? 电力电子器件是基础。电能变换技术是核心. 0-3.请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 3 个主要应用领域。 电源装置;电源电网净化设备;电机调速系统;电能传输和电力控制;清洁能源开发和新蓄能系统;照明及其它。 0-4.电能变换电路有哪几种形式?其常用基本控制方式有哪三种类型? AD-DC整流电;DC-AC逆变电路;AC-AC交流变换电路;DC-DC直流变换电路。 常用基本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类:相控方式、频控方式、斩控方式。 0-5.从发展过程看,电力电子器件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简述各阶段的主要标志。可分为:集成电晶闸管及其应用;自关断器件及其应用;功率集成电路和智能功率器件及其应用三个发展阶段。集成电晶闸管及其应用:大功率整流器。自关断器件及其应用:各类节能的全控型器件问世。功率集成电路和智能功率器件及其应用:功率集成电路(PIC),智能功率模块(IPM)器件发展。 0-6.传统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各自特征是什么? 传统电力电子技术的特征:电力电子器件以半控型晶闸管为主,变流电路一般 为相控型,控制技术多采用模拟控制方式。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特征:电力电子器件以全控型器件为主,变流电路采用脉宽 调制型,控制技术采用PWM数字控制技术。 0-7.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新器件:器件性能优化,新型半导体材料。高频化与高效率。集成化与模块化。数字化。绿色化。 1-1.按可控性分类,电力电子器件分哪几类? 按可控性分类,电力电子器件分为不可控器件、半控器件和全控器件。 1-2.电力二极管有哪些类型?各类型电力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大约为多少? 电力二极管类型以及反向恢复时间如下: 1)普通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在5us以上。 2)快恢复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在5us以下。快恢复极管从性能上可分为快速恢复和超快速恢复二极管。前者反向恢复时间为数百纳秒或更长,后者在100ns 以下,甚至达到20~30ns,多用于高频整流和逆变电路中。 3)肖特基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为10~40ns。 1-3.在哪些情况下,晶闸管可以从断态转变为通态? 维持晶闸管导通的条件是什么? 1、正向的阳极电压; 2、正向的门极电流。两者缺一不可。阳极电流大于维持电流。

工程数学基础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数学基础习题解答

习题一 A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二、填空题 1.;C C A B 2.111(){1,2,3,4},(){,,},(){,,},(){1,4},(){2,3};f f a b e f A a b e f B f b --=====D R 3.满; 4.2sup = E ,3inf -=E ; 5.0; 6.0; 7. n ; 8.Y . B 1.证 ()y f A B ?∈?,x A B ?∈?使得)(x f y =.由x A B ∈?,得x A ∈,且x B ∈故()()y f x f A =∈且()y f B ∈,即()()y f A f B ∈?,因此()()()f A B f A f B ???. 当f 是单射时,只需证明()()()f A f B f A B ???即可: ()()(),y f A f B f ?∈??R f 由是单射知,(). (),(),1X y f x y f A y f B x ?=∈∈∈使得且 ,,()(),x A x B x A B y f x f A B ∴∈∈∈?=∈?且即从而故()()()f A f B f A B ???. 是可能的,例如, 2:,[2, 0],[1, 3],[1, 0].f x x A B A B =-=-?=-取则()([1,0])[0, 1], f A B f ?=-=于是而 [][]()()0, 4[0, 9]0, 4.f A f B ?=?=从而有 . 2. 证(1)n ?∈,有)2 ,2(12 ,12][-?-+-n n ,故 ∞ =-?-+-1)2 ,2(12 12][n n ,n . 另一方面,)2 ,2(-∈?x ,k ?∈ ,使][12 ,12k k x -+-∈,故 ∞ =-+-∈1 ][12 12n n ,n x ,于是 ? -)2 ,2( ∞ =-+-1 ][12 12n n ,n . 因此, ∞ =-+-= -1 ][12 ,12)2 ,2(n n n . (2)n ?∈,有)12 ,12(]2 ,2[n n +--?-,故 ∞ =+--?-1)12 ,12(]2 ,2[n n n . 另一方面,对任意]2 ,2[-?x ,即2>x ,k ?∈ ,使得212>+>k x ,即 )12 ,12(k k x +--?,从而 ∞ =+--?1)12 ,12(n n n x ,故 ∞ =-?+--1 ]2,2[)12 ,12(n n n .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光电子技术安毓英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2. 如图所示,设小面源的面积为?A s ,辐射亮度为L e ,面源法线与l 0 的夹角为θs ;被照面的面积为?A c ,到面源?A s 的距离为l 0。若θc 为辐射在被照面?A c 的入射角,试计算小面源在?A c 上产生的辐射照度。 解:亮度定义: r r e e A dI L θ?cos = 强度定义:Ω Φ =d d I e e 可得辐射通量:Ω?=Φd A L d s s e e θcos 在给定方向上立体角为: 2 cos l A d c c θ?= Ω 则在小面源在?A c 上辐射照度为:2 cos cos l A L dA d E c s s e e e θθ?=Φ= 3.假如有一个按朗伯余弦定律发射辐射的大扩展源(如红外装置面对 的天空背景),其各处的辐亮度L e 均相同,试计算该扩展源在面积为A d 的探测器表面上产生的辐照度。 答:由θcos dA d d L e ΩΦ = 得θcos dA d L d e Ω=Φ,且() 2 2cos r l A d d +=Ωθ 则辐照度:()e e e L d r l rdr l L E πθπ =+=? ?∞ 20 0222 2 7.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等于等于在相应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 。试有普朗克的辐射公式导出M 与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M=常数4T ?。这一关系式称斯特藩-波耳兹曼定律,其中常数为 5.6710-8W/m 2K 4 解答:教材P9,对公式2 1 5 1 ()1 e C T C M T e λλλ=-进行积分即可证明。 第二章 3.对于3m 晶体LiNbO3,试求外场分别加在x,y 和z 轴方向的感应主折射率及相应的相位延迟(这里只求外场加在x 方向上) 解:铌酸锂晶体是负单轴晶体,即n x =n y =n 0、n z =n e 。它所属的三方晶系3m 点群电光系数有四个,即γ22、γ13、γ33、γ51。电光系数矩阵为: L e ?A s ?A c l 0 θs θc 第1.2题图

MATLAB基础教程薛山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讲解

《及应用》实验指导书 《及应用》实验指导书 班级: T1243-7 姓名:柏元强 学号: 20120430724 总评成绩: 汽车工程学院 电测与汽车数字应用中心

目录 实验04051001 语言基础..................... 错误!未指定书签。实验04051002 科学计算及绘图............. 1错误!未指定书签。实验04051003 综合实例编程.. (31)

实验04051001 语言基础 1实验目的 1) 熟悉的运行环境 2) 掌握的矩阵和数组的运算 3) 掌握符号表达式的创建 4) 熟悉符号方程的求解 2实验内容 第二章 1. 创建的变量,并进行计算。 (1) 87,190,计算 、、a*b 。 (87); (190); *b (2) 创建 8 类型的变量,数值与(1)中相同,进行相同的计算。 8(87); 8(190); *b 2.计算: (1) 操作成绩 报告成绩

(2) e3 (3) (60) (3) (3*4) 3.设,,计算: (1) (2) (3) 23; (4*u*v)(v) (((u))^2)/(v^2) ((3*v))/(u*v) 4.计算如下表达式: (1) (2) (3-5*i)*(4+2*i) (2-8*i) 5.判断下面语句的运算结果。 (1) 4 < 20

(2) 4 <= 20 (3) 4 20 (4) 4 20 (5) 'b'<'B' 4 < 20 , 4 <= 20,4 20,4 20,'b'<'B' 6.设,,,,判断下面表达式的值。 (1) (2) (3) (4) (5) (6) 395837; a><>>> 7.编写脚本,计算上面第2题中的表达式。 ('(60)='); ((60)) ('(3)='); ((3)) ('(3*4)='); ((3*4)) 8.编写脚本,输出上面第6题中的表达式的值。39583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见表4-1)★★

表4-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考点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5W模式”见表4-2。 表4-2 “5W模式”

图4-1 “5W 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模式见表4-3。 表4-3 香农—韦弗模式 图4-2 香农—韦弗模式

考点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 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见表4-4。 表4-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图4-3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表4-5) 表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电工电子技术课后答案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节后学习检测解答 第1章节后检验题解析 第8页检验题解答: 1、电路通常由电源、负载和中间环节组成。电力系统的电路功能是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和转换;电子技术的电路功能是实现电信号的产生、处理与传递。 2、实体电路元器件的电特性多元而复杂,电路元件是理想的,电特性单一、确切。由理想元件构成的、与实体电路相对应的电路称为电路模型。 3、电路中虽然已经定义了电量的实际方向,但对某些复杂些的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来说,某时刻电路中电量的真实方向并不能直接判断出,因此在求解电路列写方程式时,各电量前面的正、负号无法确定。只有引入了参考方向,方程式中各电量前面的的正、负取值才有意义。列写方程式时,参考方向下某电量前面取正号,即假定该电量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若参考方向下某电量前面取负号,则假定该电量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求解结果某电量为正值,说明该电量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求解结果某电量得负值,说明其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电量的实际方向是按照传统规定的客观存在,参考方向则是为了求解电路方程而任意假设的。 4、原题修改为:在图1-5中,五个二端元 件分别代表电源或负载。其中的三个元件上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已标出,在参考方向下通过测量得到:I 1=-2A ,I 2=6A ,I 3=4A ,U 1=80V ,U 2=-120V ,U 3=30V 。试判断哪些元 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 解析:I 1与U 1为非关联参考方向,因此P 1=-I 1×U 1=-(-2)×80=160W ,元件1获得正功率,说明元件1是负载;I 2与U 2为关联参考方向,因此P 2=I 2×U 2=6×(-120)=-720W ,元件2获得负功率,说明元件2是电源;I 3与U 3为关联参考方向,因此P 3= I 3×U 3=4×30=120W ,元件3获得正功率,说明元件3是负载。 根据并联电路端电压相同可知,元件1和4及3和5的端电压之代数和应等于元件2两端电压,因此可得:U 4=40V ,左高右低;U 5=90V ,左低右高。则元件4上电压电流非关联,P 4=-40×(-2)=80W ,元件4是负载;元件5上电压电流关联,P 5=90×4=360W ,元件5是负载。 验证:P += P 1+P 3+ P 4+ P 5= 160+120+80+360=720W P -= P 2 =720W 电路中电源发出的功率等于负载上吸收的总功率,符合功率平衡。 第16页检验题解答: 图1-5检验题4电路图 U 3

ml基础教程课后习题解答

X M L基础教程课后习 题解答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XML基础教程课后习题 习题一 1.答:HTML是用来编写Web页的语言、不允许用户自定义标记,HTML体现数据的显示格式。XML描述数据的组织结构、可自定义标记,其标记名称是对标记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含义的抽象,而不是数据的显示格式。 2.答:使用UTF-8保存 5.答:(1)不可以,(2)可以,(3)不可以 6.答:: time { display:block;font-size:18pt;font-weight:bold } hour { display:line;font-size:16pt;font-style:italic } mimute { display:line;font-size:9pt;font-weight:bold } 习题二1.答:(1)使用ANSI编码。(2)可以。(3)不合理。 2.答:不相同。 3.答:(1)和(2)。 4.答:。

5.答:“root”标记包含的文本内容都是空白字符。“a1”标记包含的文本内容:。“a2”标记包含的文本内容: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习题三1.答:一个规范的XML文件如果和某个DTD文件相关联,并遵守该DTD文件规定的约束条件,就称之为有效的XML文件。 2.答:DTD文件的编码必须和其约束的XML文件的编码相一致。 3.答:无关。 4.答:(1) 使用SYSTEM文档类型声明的格式: (2) 使用PUBLIC文档类型声明的格式: 5.答:一定。 6.答:(1)约束标记“张三”必须有“学号”属性 (2)约束标记“张三”必须有“学号”属性,而且学号的属性值是固定的220123。 (3)约束标记“张三”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学号”属性。 7.答:ID类型的属性的属性值具有互斥性,即所有ID类型的属性的属性值必须互不相同。 8.答:不合理。 9.答:(1)、(3)和(4)。 10.答,不是有效的。将修改为有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课后习题答案.doc

第一章 1.1946 2.大规模集成电路 3.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教育、操作系统 4.人工智能 5.存储程序工作原理 6.运算器 7.RAM 8.逻辑 9.字长 10.位、字节 11.位、字节 12.1024、1024、1024*1024 13.1 14.2 15.48H、65H、97H、32 16.288 17.操作系统 18.程序 19.高级语言 20.机器 21.编译、解释 22.应用、系统 23.输入、输出设备 24 .硬盘 25.高速缓冲存储器 26.传染性 27.2 28.R (文科不做) 29.111111 K 7f (文科不做) 30.213、D5 (文科不做) 第二章 1.255 2.隐藏 3.存档 4.内存条、硬盘 5.Alt

6.[cttl+shift]> [shift+o] [ctrl+space] [ctrl+o] 7.[alt+F4] 8.后台 9.[Shift]> [Ctrl] 10.[Shift] 11.[Ctrl] 12.回收站 13.msconfig 14.单击该按钮会弹出对话框、有下级了菜单、当前状态不可用 15.[Ctrl+Esc]或[win ] 16.最大化或还原 17.分辨率 18.刷新频率 19.磁盘清理 20.[Ctrl+Shift+Delete] 第三章 1.doc 2.我的文档 3.拼写错误、语法错误 4.一行、一段、全部 5.页面 6.回车符号 7.[Alt+Tab] 8.[Ctrl+O] 9.[Ctrl+N] 10.页眉页脚 第四章 1.3、255 2.65536、256 3.[Ctrl+; ]> [Ctrl+Shift+;] 4.= 5.40833 6. 3 7.[ Ctrl ] 8.$ 9.地址栏 10.F2 第五章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111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