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的动物 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1)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的动物 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1)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的动物 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1)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的动物 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1)

常见的动物脊椎动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

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125万种。展示动物

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各种动物。为了研

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

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物体的

特征做过一些分类。例如:物体分为生物体

听教师讲述和观察

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思考

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

和非生物体,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对动物分类时,也要先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的具体特征,在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分类举例请学生看书本上35页,阅读文字,再举出

三种可以作为分类的特征。

试问:分类可以多种多样,每种分类有什么

特色,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阅读,思考,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

分组练习明确要求:对桌上的动物(图片或标本)进

行观察,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两

类。分类方法可以多种,但分类后,要能明

确汇报,我们为什么这样分,根据什么、目

的是什么。学生动手,动脑,动笔。讨论完成任务。

汇报分类情况教师点评学生分组汇报

引导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学生的分类中可能会有,那就进行比较

讲解。

如果没有,教师提出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

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体内的脊

椎骨。

要求学生阅读图2-10。

提出问题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讨论解决

答案。

听讲,阅读,思考,

讨论,表达。

了解更多的动物完成书本上36页的讨论,要求写在自己

的练习上,然后抽小组的同学来汇报,看正

确程度和数量。

回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写,汇报。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课题: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2)

学情分析: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类可以逐级进行。分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可以略讲。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动物检索、归类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因此这一块应该是重点内容。对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给予他们一个逐渐积累的时间和过程。在了解各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再介绍分类检索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利用猜动物游戏,巩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3、学习利用43页的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填写42表格;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动物的特征多,差异大,每纲的动物特征多有例外,部分学生容易专牛角尖,不容易总体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块学生的兴奋点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游戏、师生互动

媒体方式: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我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上堂课已布置同学去收集信息,现在请准备一下,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介绍。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学生:鱼类介绍、补充;

两栖类介绍、补充;

爬行类介绍、补充;

鸟类介绍、补充;

哺乳类介绍、补充;

教师:简单归纳各纲的主要特征。(也可以利用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猜动物游戏。介绍规则要求,可以准备好卡片。

学生:猜动物游戏活动,巩固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在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动物时,同样可以用是或不是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

教师:下面一起来看43页的图,学会后,来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学生:具体判断回答,填写。

教师:检查、评判学生做的情况,再出示几种不常见的动物进行判断(如海马、海龟、白鳍豚)。

小结:

动物的分类可逐级进行,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索未知的动物。

课题: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3)

学情分析:

无脊椎动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专门介绍过无脊椎动物各门的特征。这样要学生来进行分类较为困难,同时又不可能展开详细介绍各门的知识,因此学习时应该是教师参与的观察各门的代表动物和进行分类。

后面要求介绍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学生同样不了解。幸好门类较少,至少比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少,所以利用一些标本或图片能够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并且较好地掌握

这些特征,利用这些个特征来判断有些动物是否属于这一门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无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昆虫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判断某个动物是否是昆虫;

3、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无脊椎动物学生较少接触,了解得不多,同时书本又没有专门介绍他们的特征,同时门类繁多,不容易记忆,学习会相当困难。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获取动物的特征,并且分类;

利用一些图片学生来练习,巩固获得的知识;

媒体方式:课件片段,标本或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脊椎动物有4.7万多种,有谁知道,无脊椎动物有多少种?

学生:有120万种。

教师:如此多的动物我们如何来了解他们的特征呢?

学生:利用分类,分门别类进行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图片,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及其主要特征。

(利用光盘中的无脊椎动物图片介绍)

了解了上面关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来把它系统化。

请看书本上的44页的图表。

学生:阅读图表。

教师:我们再来看几个动物,它分别属于哪一类?(梭子蟹、乌贼、蚱蜢、蛔虫等)

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这些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所占的数量最多呢?

学生:节肢动物,其中昆虫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万种。

教师:对于昆虫同学又了解哪些知识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

学生:对昆虫的特征、种类、形态、行为、分布等等进行交流。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特别是昆虫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哪些有害?我们可以利用昆虫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害虫,怎样控制害虫?

小结:

这节课我们要了解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每个门类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昆虫占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有100多万种,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希望同学了解他们,并能加以利用。课内讨论:45页的题目

第二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课后记

一、课后调查(问题)

1、本节课你对什么最感兴趣:

2、针对哪些内容,你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是什么?

3、学习哪块内容,你想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4、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找同桌,请他给你的表现写一句话?

6、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7、给自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8、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与本节课的联系紧密?

9、其它:

二、分析

问题1的学生答案汇总:如调查班级中男女生的特征;在本节课上,我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较感兴趣,它分得很细致;我对哺乳动物分类感兴趣;有脊椎骨和无脊椎骨动物的一切生活习性比较感兴趣;我对无脊椎动物有兴趣;本节课我对动物分类比较感兴趣;我对史前动物感兴趣;我对动物的住处,及内部器官感兴趣;鸡也会飞为什么不是鸟(有错误);我对两栖动物最感兴趣;古生物;恐龙;;浏览图片;等等等等。答案五花八门。

上课以后的自我感觉和从学生中调查中了解得到的东西基本一致。有感觉到新课程中独特的东西,思维是开放了,讨论是积极了,课堂中图片是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容易调动了。原来认为这节课很难找到切入口,学科的知识体系太成问题,观察生物的特征,无法引导学生达到生物的分类,可能学生会不能接受,事实上,学生对课程的展开并不需要太多的连贯性。

留下来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以后,到底能学到什么东西,什么知识是已经落实了。说实在话,哪些属于这节课必须落实的基本骨架知识,这些知识点要落实到什么深度教师也不是太清楚。这是以后需要搞清楚,落实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

上了这节课以后的知识点整理:

1、动物的总数大约是125万种;

2、根据生物的特征可以对动物进行进一步分类;

3、动物根据是否有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

举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4、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5、了解鱼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鸟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6、哺乳动物的分类检索表;

7、无脊椎动物有120万种,昆虫大约有100万种;

8、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分为八个门,八个门的名称及代表动物;

9、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检索表;

10、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1、昆虫的主要特征;

12、益虫和害虫的分类及与人类的一些关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植物》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 第一学期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5节 常见的植物 一、知识梳理 1、 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种子植物。(注: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没有种子的植物(孢子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区别是有没有种子。 2、 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4、被子植物的特征:(1)种子都包被在果皮里;(2)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被子植物:会开花的绿色植物,常见的水果等 5、裸子植物的特征:(1)植株高大,根系发达;(2)抗寒、抗旱能力特别强;(3)没有真正的花,果实 裸子植物:松、衫、柏(除卷柏)、银杏 6、裸子植物的叶子大多呈条形、针状等,这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7、易错的物种:香蕉是被子植物 8、孢子植物:(1)蕨类植物;(2)苔藓植物;(3)藻类植物 9、蕨类植物的特征:(1)有根、茎、叶的分化;(2)靠孢子繁殖;(3)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在水中受精 蕨类的代表植物:蕨、胎生狗脊、满江红、芒萁、卷柏 与人类的关系:药用;食用;煤是古代高大蕨类所形成的 10、 苔藓植物的特征:(1)有茎、叶分化,但无根分化;(2)靠孢子繁殖;(3)在水中受精,即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苔藓类的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与人类的关系:蓄水能力强,对水土有保湿作用;密集型生长,是自然界的拓荒者;可做环境指示剂;药用;做枕头等。 11、 藻类植物的特征:(1)无根、茎、叶的分化(最低等的植物);(2)靠孢子繁殖;(3)能进行光合作用;(4)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衣藻、小球藻、水绵、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紫菜、石花菜 与人类的关系:是大气中的氧的主要来源;可作为环境指示剂;食用。 12、植物的分类等级:从高到低: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生物数量越多 分类等级越低,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生物数量越少 13植物/器官 种 子 果实 花 根 茎 叶 类别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桃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种子 植物 被子植物 陆地[来 种子生殖 松 有 无[ 无 有 有[ 有 裸子 植物 陆地 种子生殖 蕨 无 无 无 有 有 有 孢子 植物 蕨类 植物 阴湿 孢子生殖 葫芦藓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苔藓 植物 阴湿 孢子生殖 海带 无 无 无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 植物 阴湿 孢子生殖

浙教版科学七上2.4 常见的动物(第3课时: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练习题(含答案)

常见的动物——常见的脊椎动物 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B. C. D. 2.下列昆虫中全部对人类有益的一组是( ) A. 螳螂、蜜蜂、家蚕、苍蝇 B. 蝗虫、蜻蜓、蝴蝶、蚊子 C. 天牛、蚜虫、蝗虫、蝉 D. 七星瓢虫、螳螂、家蚕、蜜蜂 3.在一个夏日的夜晚,森林里要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昆虫”聚会,以研究怎样更适应现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大会组委会不应向下列的哪种动物发出邀请( ) A. 蟋蟀 B. 蜈蚣 C. 蝴蝶 D. 苍蝇 4.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鲜美食品,如血蛤、海蜇、对虾、石斑鱼等,它们分别属于( ) A. 软体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鱼类 B.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 C. 节肢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鱼类 D. 鱼类、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 5.下图是《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邮票。下列关于图中生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邮票中动物均用鳃呼吸 B. 邮票中动物均属于恒温动物 C. 邮票中虾、蟹属于软体动物 D. 邮票中的鱼、乌龟、青蛙属于脊椎动物 6.河蚌虽然身体柔软,但它的外表面有贝壳保护,因此它属于( ) A. 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扁形动物 D. 鱼类 7.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后,对蚯蚓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A. 扔进垃圾桶 B. 放回阴暗潮湿的自然环境中 C. 随手扔掉 D. 用作鱼饵 8.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在地面上活动,原因是() A. 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 B. 蚯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C. 喜欢雨后晒太阳 D. 承受不了土壤的压力 9.如图是一张二分叉检索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体温是否恒定进行分类的是丙 B. 以受精方式不同进行分类的是乙 C. 以有无脊椎骨进行分类的是甲 D. 以有无飞行能力进行分类的是丁 第9题图 第10题表 10.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下 18 干草地中 2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七年级科学

走进科学知识点 1、_______和_______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_______ 能使人们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_______可使自然现象在的条件下再 现。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3、长度的测量工具为_______;决定长度测量准确程度的是。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_______,常用的国际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微米()、纳米()。1m= mm= μm= nm。 4、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①"看"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看清刻度尺的 和。 ② "放" 刻度尺上有_______的一边应_______被测物体,并_______尺的位置。不用磨损的 零刻度线。 ③"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④"记" 测量值是由和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 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值,最末一位是值。 ⑤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用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细铜丝直径、纸张厚度;用平移法测量硬 币、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法测量地图上的铁路长度、园的周长。 5、误差与错误:_______与_______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_______, 减小误差的常见方法是。一般情况下平均值所取位数必须与 相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能够的,所以误差不是错 误。 6、实验报告是实验探究_______和_______的记录。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日 期、、器材与装置、、现象与数据及讨论与结论等。实验报告中的记 录应力求及时、准确和。 7、测量体重的工具是_______,使用前应将指针调至_______处,还要注意它的_______和 _______。 8、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符号为____。科学上1℃的规 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定为0度, _____ _ 定为100度。将 0度至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份就是______。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9、使用温度计的规则: 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使用前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 和。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_________要在被测液体中,跟被测物体_________,不能接触 _______ , ③待温度计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相平。俯视读数会使得测量值真实值,仰视读数会使得测量值真实值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动物》教案8 浙教版

课题:第2章第2节常见的动物(1)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

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教学过程:

2018秋浙教版科学七上2.4《常见的动物》练习题1

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学科随堂练习() 2018 年月日班级姓名学号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 4 节:常见的动物(一) 一:预习训练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种,为了更好的与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 2.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要先进行仔细的和,然后根据它们的进行分类。 3.尝试用两个特征对鸡,蚕,鲤鱼,蝙蝠进行分类 (1) (2)。 4.如果有人把蝗虫、蚯蚓和海星分为一类,把袋鼠、啄木鸟和狗分为一类。你认为它的分类依据是() A、陆生和水生 B、有腿和无腿 C、有脊椎和无脊椎 D、会飞不会飞 二:课堂巩固 1、对物体分类时一定要根据物体的______。 2、根据动物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动物分为_____动物和____动物。 3、下列动物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分类只有检索法一种 B、动物分类全部是根据不同的特征来进行的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D、动物分类一定是根据相同的特征来进行的 4、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最重要的是先确定分类的依据。如果有人将猫头鹰、蝙蝠、啄木鸟归为一类,将蛇、鲨鱼、海豚归为另一类。你认为他的分类所依据的特征是()A、陆生或水生B、食草或食肉C、有鳞片或无鳞片D、会飞或不会飞 三:课后作业设计 1、通过科学探究已知,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那么给对照组设置的条件就应是() A、干燥 B、潮湿 C、黑暗 D、明亮 2、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有人将鲸、猫、鱼归为一类,将蝴蝶、河蚌、蚯蚓归为一类,他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A、陆生或水生 B、有无脊椎骨 C、会飞或不会飞 D、有毛或无毛 3、在对哺乳动物进行分类时,有些同学将“牛、马、羊”分为一类,将“虎、豹、狼”归为一类,分析同一组内动物的共同特点,猜想他们的分类依据是( ) A.是否身上被毛 B.生活环境是陆生还是水生 C.幼体是否哺乳 D.以植物为食还是以其他动物为食 4、下列关于动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分类只有一种方法 B.动物分类都是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的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可得到不同的结果,可有多种分类方法 D.动物分类一定是根据相同的特征进行的 5、根据动物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对鲤鱼、大黄鱼、鸡、蚯蚓进行分类。请根据标准填入相应的动物名字。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植物 教案

第5节常见的植物 一、知识梳理 1、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种子植物。(注: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没有种 子的植物(孢子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区别是有没有种子。 2、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4、被子植物的特征:(1)种子都包被在果皮里;(2)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被子植物:会开花的绿色植物,常见的水果等 5、裸子植物的特征:(1)植株高大,根系发达;(2)抗寒、抗旱能力特别强;(3)没有真正的花,果 实 裸子植物:松、衫、柏(除卷柏)、银杏 6、裸子植物的叶子大多呈条形、针状等,这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7、易错的物种:香蕉是被子植物 8、孢子植物:(1)蕨类植物;(2)苔藓植物;(3)藻类植物 9、蕨类植物的特征:(1)有根、茎、叶的分化;(2)靠孢子繁殖;(3)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在水中受 精 蕨类的代表植物:蕨、胎生狗脊、满江红、芒萁、卷柏 与人类的关系:药用;食用;煤是古代高大蕨类所形成的 10、苔藓植物的特征:(1)有茎、叶分化,但无根分化;(2)靠孢子繁殖;(3)在水中受精,即生活 在阴湿的地方 苔藓类的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与人类的关系:蓄水能力强,对水土有保湿作用;密集型生长,是自然界的拓荒者;可做环境指示剂;药用;做枕头等。 11、藻类植物的特征:(1)无根、茎、叶的分化(最低等的植物);(2)靠孢子繁殖;(3)能进行光合 作用;(4)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衣藻、小球藻、水绵、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紫菜、石花菜 与人类的关系:是大气中的氧的主要来源;可作为环境指示剂;食用。 12、植物的分类等级:从高到低: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生物数量越多 分类等级越低,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生物数量越少 13、植物之间的区别 植物/器官种 子 果 实 花根茎叶类别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2016秋七年级科学上册2.4《常见的动物》教案浙教版

第4节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2、能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 3、说出五大脊椎动物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知识罗列】 一、动物分类 1、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等特 征,将它们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 2、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 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3、学习林耐与分类学 二、常见的脊椎动物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鱼类: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靠鳍运动,身体表面常覆有鳞片。 代表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黄鱼,带鱼,鲨鱼 2、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腮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 四肢,主要用肺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娃娃鱼(大鲵),蝾螈 3、爬行类: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代表动物:蛇,龟,鳄鱼,蜥蜴 4、鸟类: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 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 代表动物:鸽,鸡,鸭,鹅,鹦鹉。 5、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代表动物:大熊猫,狗,猫,猴,虎

6、易错的物种:海马、鲨鱼是鱼类;鲸鱼、美人鱼、蝙蝠是哺乳类;鳄鱼、甲鱼食爬行类;娃娃鱼是两栖类;鲍鱼是软体动物;企鹅、鸡、鸭、鸵鸟是鸟类。 三、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1、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它可分为四个纲,分别是昆虫纲(典型动物一蜜蜂、蝴蝶),甲壳纲(典型动物一虾、蟹),蛛形纲(典型动物一蜘蛛、蝎子,多足纲(典型动物一蜈蚣、马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 2、昆虫的特征。 要判断它是否是昆虫,就要知道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课后练习】 1、对动物进行分类的特征是( ) A .身体结构特征 B.生活方式特征 C.生殖方式特征 D.以上特征都是 2、有一种脊椎动物的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成体陆生,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这种脊椎动物属于( ) A.鸟类 B.爬行类 C.两栖类 D.鱼类 3、鲫鱼、虾、蚌、蟹都生活在水中,若将它们分成两类,其依据是( ) A .是否用肺呼吸 B .有无脊椎骨 C .体温是否恒定 D .是否胎生 4、李小芳同学将六种生物依据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结果如下方框内所示,你认为她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 A.脊椎骨的有无 B.体温是否恒定 C.呼吸方式的不同 D.生殖方式的不同 5、在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中,所含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程度最高的是( ) A.种 B.科 C.门 D.纲 6.、比较鱼、蛙、鸟、兔的骨骼,一个明显的相同点是( ) A. 背部都有一条脊柱 B.都有四肢 C. 都有肋骨 D.都有尾骨 7、下列属于胎生哺乳的一组是( ) A.蝙蝠、鲸 B.海参、海狗 C. 豪猪、信天翁 D.鲫鱼、娃娃鱼 8、下列四种动画形象,哪种原型属于地球上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常见的植物 教案1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教学重点: 1.植物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标准 2.引导学生完成“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方案 教学难点: 1.植物类群分类标准的判断 2.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方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标准,并能判断常见植物所属类型 2.培养观察、发现问题、比较分析、合作的能力 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彩和神奇 授课时间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

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进行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概念,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的积累应该有了许多的知识,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做些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安排参观校园的活动,以求对植物有较为直接细致的认识。毕竟,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主动接触植物的机会相对少些。本节要求学生学习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也要会区别种子植物中的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并在上一节分类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植物的分类,了解林耐的生物分类体系,也安排了一个探究试验,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 本堂课的探究实验应是常见但容易忽略的问题,学生应很有兴趣来讨论,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方案无法在课堂里操作,会不会让学生多少有些失望?可否有便于在室内进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代替? 图片、动画可在芝麻开门牛津剑桥多媒体百科博览系列的植物百科中找到,此CD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新华书店就有售。 课后反思: 1.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果实的概念不太清楚,容易与种子的概念混淆,而这两个又是需要区别的。因此,我又在学生猜测哪些吃的为果实后,从被子植物的角度,结合花的结构,由果实的发育讲了果实的形成;对于种子主要强调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2.孢子是个新概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主要突出了它与种子的区别。可以举蕨类孢子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 3.本课第二次涉及分类的问题,学生容易用一分多类,注意强调用一个标准只能一分为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常见的植物(一)

常见的植物(一) 花生苹果香蕉毛豆马铃薯 你的依据 属于果实的是 不属于果实的是 香蕉的种子哪里去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香蕉的肉里,有一排排褐色的小点,这就是香蕉已经退化的种子。因为我们现在吃的香蕉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后改良过来的。 原来的野生香蕉中有一粒粒很硬的种子,吃起来极为不便。人们通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使野生香蕉发生了变异,果实中的种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马铃薯通常是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的。马铃薯除了可以无性繁殖,也可以有性繁殖。 授粉后产生浆果,浆果中的种子称为马铃薯实生种子。 马铃薯实生种子很小,一般千粒重只有0.5~0.6g。使用马铃薯块茎和实生种子都可以繁殖马铃薯,但目前大部分农户采用块茎繁殖的方式而不采用实生种子的繁殖方式,主要是由于块茎比种子的营养体大,播种后容易成活,产量稳定,一致性好。 请按要求至少写出两种植物的名称 主要食用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食用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食用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食用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食用果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食用种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不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A、桃 B、水稻 C、黄瓜 D、水杉 2、人们常把裸子植物作为绿化植物,是因为: A、大多是高大的乔木 B、没有果皮 C、不易腐烂 D、能作为监测、环境的种子植物 3、下列植物中都属于裸子植物的一组是: A、杏树、犁树 B、银杏、苏铁 C、 cc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的动物 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

常见的动物脊椎动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来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 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学生活动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植物》学案1(浙教版七年级上)

笔记: 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一般用种子繁殖。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1)图表比较: (2)区别:①根本区别(区分依据):种子外有无果 皮包被、胚珠有无子房壁包被。 ②组成差异:花、果实的有无。 3、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最高等的 植物。 二、没有种子的植物:没有种子的植物有蕨类植物、苔 藓植物、澡类植物三类。无种子但能产生孢子,用孢子 繁殖,又叫孢子植物。 蕨类植物: ⑴特征:没有花、果实、种子,但有根、茎、叶。陆生阴湿环境; 代表植物:蕨、胎生狗脊等。 ⑵繁殖:孢子。 ⑶器官:有根、茎、叶、孢子。 苔藓植物: ⑴特征:结构比蕨类更简单,没有根、有茎和叶,不开花,没有种子。陆生潮湿环境。 代表植物:地钱、葫芦藓。⑵繁殖:孢子。 ⑶器官:有茎、叶、孢子。 澡类植物:是低等植物。 ⑴特征:结构简单,没有器官分化。有单细胞的,椰油多细胞的。水生。 代表植物:紫菜、海带、水绵、衣澡等。 ⑵繁殖:一般采用无性生殖后代,但也有用孢子繁殖。 ⑶器官:无根、茎、叶、果实、花、种子等器官。] 六、植物分类 1、植物分类特征: ⑴繁殖的方法——有无种子。⑵器官的组成。 2、植物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略) 3、分类等级: ⑴等级:七个,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⑵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生物可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 生物间分类单位越接近,共同的特征越多,反之越少。 例题: 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C ) 根B、茎C、叶D、果实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繁殖大多通过什么繁殖( C ) 种子B、细胞分裂C、孢子D、原子体 3、松树往往能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这主要得意于其具有( B ) A、高大的植株 B、发达的根系 C、针化的叶子 D、裸露的种子 4、对水环境依赖程度最强的植物是( C ) A、种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 D、苔藓植物

2015秋浙教版科学七上25《常见的植物》练习题1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节: 常见的植物(1) 一:预习训练 1、种子植物包括植物与植物,前者的主要特征就是不裸露,有包被着;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十分发达,种子。就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 2、从樱花的剖面图知道,被子植物的花主要包括、、、等结构。 3、组成植物体的器官有、、、、、六大类,其中、、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4、在植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就是 (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5、下列植物不属于被子植物的就是 ( ) A、苏铁 B、小麦 C、柳树 D、樟树 二:课堂巩固 1、与桃树相比,松树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是 ( ) A、松树高大 B、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C、根、茎、叶发达 D、叶子像针状 2、一般所指的绿色开花植物就是 (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种子植物 D、双子叶植物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就是都用____________繁殖后代;主要区别就是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____________包被,而裸子植物的种子__________。 4、植物具有叶绿体,能进行_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被子植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器官,就是最高等的植物。 5、侧柏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6、李红同学从《植物态》上检索到白菜、萝卜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被子植物十字花科。它们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就是( ) A、能进行光合作用 B、种子外面有果皮 C、营养方式自养 D、有根、茎、叶的分化 7、下列结构不属于真正的果实的就是( ) A、苹果 B、白果 C、花生 D、猕猴桃 三:课后作业设计 1、裸子植物的特征就是 ( ) A、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B、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C、种子外没有种皮包被 D、种子外有种皮包被 2、下列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其中不就是果实的就是 ( ) A、草莓 B、花生 C、萝卜 D、玉米 3、下列不属于果实的就是 ( ) A、桃树的桃子 B、杉树的球果 C、橘树的橘子 D、梨树的梨果 4、下列植物不属于被子植物的就是 ( ) A、苏铁 B、苹果 C、柳树 D、樟树 5、下列植物中,全部属于裸子植物的就是( ) A、水杉、郁金香 B、红松、银杏、玉兰 C、水杉、红杉、侧柏 D、郁金香、玉兰、睡莲 6、下列关于种子植物的说法,错误的就是( )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植物的一生教案

《植物的一生3》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或是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或是实物,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花的完整结构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花的结构 2、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3、能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中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植物的一生》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周期内容之后,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相关的内容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生长周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依据生活经验粗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由那几个环节,但是并不明确。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其与果实、种子间的关系

七年级科学常见的动物测试题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笔记: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1、在对动物进行分类时,要先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然后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2、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3、脊椎动物 ⑴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有鳞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鳍是鱼的运动器官,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⑵两栖类:青蛙、大鲵、蝾螈、蟾蜍等动物都属于两栖类。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低于70C时就进入冬眠。 ⑶爬行类:龟、鳄鱼和蛇、扬子鳄等动物。用肺呼吸、表皮干燥、皮肤上有鳞片或甲,陆地上产卵。卵外包着卵壳,需冬眠,属于变温动物。 ⑷鸟类:所有的鸟类都有羽毛,前肢化翼。骨骼中空,减轻体重有利于飞行,鸟没有牙齿,鸟是恒温动物,体温大约在400C左右。 ⑸哺乳类: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体外长有毛皮,胎生、哺乳。 4、无脊椎动物 ⑴原生动物:单细胞生物,一个生物个体就是一个细胞。如草履虫、变形虫。 ⑵扁形动物: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背腹扁平。如猪的涤虫、涡虫、血吸虫等。 ⑶腔肠动物: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辐射对称。如水螅、海蛰、珊瑚等。 ⑷棘皮动物:身体无贝壳,有内骨骼,提表有棘皮突起,用体表的皮鳃呼吸,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如海星、海参、海胆等。 ⑸节肢动物:身体分节,触角和足也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虾、蝗虫、蜘蛛、蜈蚣等。注意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有能随虫体的生长而生长,要蜕去外骨骼才能继续生长,所以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有“脱皮”现象。 ⑹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一般两侧对称,不分节,有外套膜,体外有贝壳。如蜗牛。河蚌、钉螺、章鱼、鲍鱼、牡蛎。 ⑺环节动物:身体圆长或扁形,有许多环节。如蚯蚓、水蛭等。 ⑻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线形,不分节。如蛔虫、蛲虫。 6、昆虫的主要特征: ⑴昆虫属节肢动物,是动物中生物种类最多的类群,大约有100万种之多。 ⑵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口器和眼,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例题: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C ) A卵生还是胎生B、水生还是陆生C、有无脊椎骨D、用鳃呼吸还是用肺呼吸 2、下列动物中属于体温恒定、卵生、体内受精的是(D ) A、青蛙 B、蛇 C、兔 D、家鸽 3、下列属于环节动物的是(B ) A、蝗虫 B、蚯蚓 C、河蚌 D、蛔虫 4、下列每组动物中,均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D ) A、涡虫、鲫鱼 B、青蛙、蝴蝶 C、牛、蜗牛 D、龟、鱼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读图,并通过读图、填表等方式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优生、优育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讲解法为主 教学准备卵和精子的结构挂图;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挂图和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起点为一个细胞—受精卵,那么,受精卵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习新课: 精子和卵 提问复习: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85页,对照挂图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主要区别,并填写表格。 承转:那么,人的卵细胞和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的生殖系统 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86页图3-8和图3-9, 思考:男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 对照人体结构模型,指认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如下: 1. 2. 阴道 受精: 画示意图说明:具有生殖能力的男女发生性行为后,精子与卵细胞在女性的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实质是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细胞核的融合)。受精卵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移入子宫。这时,女性就怀孕了。简单介绍有时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男女性口服避孕药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