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教案 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

其奇者(yù) 2.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

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

(坠落) (5)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3.一词多义

(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

界之仙都(欲望) (2)与???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

为乐者(连词,和)相与.

步于中庭(一起) (3)自?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 4.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5.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3.“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4.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日变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suì) 未寝.

(qǐn) 2.一词多义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

病终(不久)

_

3.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2)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里;今义:庭子中间) 4.词类活用

(1)相与步.

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研读课文

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F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0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6)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6)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 (5)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②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③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2)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二、课内阅读.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 ..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 ..竞跃

(2)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4)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三、课外拓展.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类若.乘空 ④无可名言.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四时俱.备字俱.碧鲜 B、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 D、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教案】

10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写景状物的方法。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2.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文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范读,生认真听节奏和语气。 3.齐读文章。 4.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6.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请走进课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思考每一层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预设: 1.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2.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三、再读文章,与文本对话 “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并在小组讨论: 1.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各小组展示,师补充明确: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 . 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 . 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 .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2.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 B .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 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 寻张怀民寻病终 3. (2分)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4. (2分)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A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1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2.把握文意,领会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辨文体]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1.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2.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3.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4.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5.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6.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 [知作者]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朝代)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查背景]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二、立基础 [记音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 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 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 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 B.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寻张怀民寻病终 4.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 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 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6.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 念念有词 B. 心无杂念 C. 念念不忘 D. 念过大学 7.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二、填空题 8.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默写。 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3)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 (xiē) 欲颓.(tuí) 沉鳞. (lín) (2)古今异义 歇?????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今义:休息。 (3)一词多义 颓?????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欲?????夕日欲.颓 将要,副词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名词欲.穷其林 想要,动词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动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副词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三、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提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九上·黑龙江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 .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 .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D .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2.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中华经典诗文是个广袤、深邃、xuàn________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tián________淡空远,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恢弘壮阔。她如甘lín________滋润着荒芜的心田,她如花朵点缀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陶yě________高尚的情操,诗化多彩的生活。 三、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57分) 3. (6分)(2014·绍兴)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 ③阡陌交通 ________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 ⑤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 ⑥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 4. (17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 . 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 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ú)其奇者。 1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 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测试(第10课《短文两篇》)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15分) 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重点句子翻译(每句4分,共12分)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自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文章写自然景物,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本文和朋友分享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并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 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D、本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并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朋友分享。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30分) 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交辉:交相辉映 (2)五色交辉 .. (3)四时 俱备四时:四季 .. (4)晓雾将歇.歇:消散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作品有《陶隐居集》。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 “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 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