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感觉记忆实验报告

视觉感觉记忆实验报告

视觉感觉记忆实验报告
视觉感觉记忆实验报告

视觉感觉记忆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

摘要: Sperling(1960)通过部分报告法,将保持时间很短,时间在 1000 毫秒以内的记忆称

为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其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的一种原始的感

觉形式,感觉记忆在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为后续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可能,其编码的主要形

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本实验旨在对 Sperling 的经典感觉记

忆实验进行验证,了解整体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讨感觉记忆的特点及

其容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刺激暴露时间、线索延迟时间及识记位置等因素都显著影响着

感觉记忆。

关键词: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部分报告法 延迟报告法

1 引言

1.1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信息编码(习得)、信息存储(保持),以及信息提取。信息编码是人的记忆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某种方式转换过程,是一个人对刺激信息的知觉或准确地摄取;信息存储是把在信息编码阶段已加工处理了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系统中的过程;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从记忆系统中查找出已存储的信息,重现出来,并运用在特定地方与情境之中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图1.1)。

1.2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 )又称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的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感觉记忆在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为后续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可能,其编码的主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视觉感觉记忆的存在最早是由 Sperling(Sperling, 1960) 经实验证实。Sperling 发现,短暂呈现的视觉信息,如不经注意的进一步加工,就会迅速消失。表现为“看见的比记住的多”

图 1.1三个记忆系统的关系图

因此,短暂呈现记忆项后,让被试报告记住的项目数,实际上测定的是被试最终记住的项目而非起初知觉到的项目。为了能测定被试在短暂呈现视觉信息后,到底有多少信息可以被“获取”,Sperling 发明了一种“部分报告法”。

瞬时记忆有如下的特点:(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后像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的,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持的时间短。其容量至少为9 个以上,而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 秒,声像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 1 秒,但不会长于4 秒,其平均容量为 5 个左右。(3)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选择,选择的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而没被注意选择的信息就会立刻消退。

本实验旨在对Sperling 的经典感觉记忆实验进行验证,了解整体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探讨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其容量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浙江大学本科二年级心理系学生50名,其中男23人,女27人,年龄20.24±0.61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2.2 仪器与材料

IBM-PC 计算机一台,认知心理学教学管理系统。本实验呈现的字符集为“3”、“4”、“6”、“7”、“9”与“C”、“F”、“G”、“H”、“J”、“K”、“L”、“M”、“N”、“P”、“R”、“T”、“V”、“W”、“X”、“Y”,共计21 个。之所以选取上述字符,目的有两点:第一,只选用辅音字母,可以最大程度减弱被试将字符数组解释为单词加以记忆的可能;第二,由于0 与O 和D、8 与B、5 与S,1 与I,2 与Z,容易发生混淆,故将上述字符一并排除。每个字符的大小约为 1.2cm×1.2cm。

2.3 实验设计与流程

本本实验采用A4×B3×C5×D2×E(D)4五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识记项目数,该因素有 4 个水平,分别为:3 个(3 行 1 列)、6 个(3 行 2 列)、9 个(3 行 3 列)、12 个(3 行 4 列);因素二为刺激暴露时间,该因素有 3 个水平,分别为:50 毫秒、200 毫秒和500 毫秒;因素三为线索延迟时间,该因素有 5 个水平,分别为:0 毫秒、150 毫秒、300 毫秒、500 毫秒和1000 毫秒;因素四为结果报告方式,该因素有 2 个水平,分别为:整体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因素五为线索呈现位置,该因素有 4 个水平,分别为:上(只回忆上面一行)、中(只回忆中间一行)、下(只回忆下面一行)及全部(上中下三行全部回忆),该因素嵌套在因素四的“结果报告方式”中,即只有部分报告法有上、中、下三种回忆线索,而全部报告法只有全部回忆线索。

单次试验流程见图2.1。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3 个“+”注视点,每行1 个,共3 个,以指示每行均会出现字符。随机1000~2000 毫秒后,注视点消失,而后呈现 3 行多列(1 到 4 列不等)字符(字母或数字的组合)。字符呈现一段时间(50 毫秒、200 毫秒或500 毫秒)后消失,接着空屏一段时间(0 毫秒、150 毫秒、300 毫秒、500 毫秒或1000 毫秒)后在原来字符呈现的位置上出现数个文本框,文本框即对应的回忆线索。

被试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字符,并将这些字符填入与文本框对应的位置上。只有字符与其位置一一对应,才算正确。被试填写完毕以后,按回车键以确认,而后会得到相应的反馈,以指示被试识记对的项目数,600 毫秒后,自动进入下一次试验。

实验开始前,从正式实验中随机抽取 20 次作为练习,练习时,每次均有反馈,但结果不予以记录。被试练习平均记住 2.5 个项目后方可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每次亦有反馈,以提高被试的动机水平。正式实验共有 483 次试验,分 7 组(前 6 组中每组 80 次,最后 1 组只有 3 次),组与组之间分别有一中断,被试可自行控制休息时间。整个实验持续约 90 分钟。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刺激暴露时间下整体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的差异比较

统计被试在不同暴露时间(50ms,200ms,500ms )下不同报告方式(完全报告,部分报告)的识记正确个数,得到结果如图3.1所示。经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报告方式主效应显著(F(1,49)=17.64,p<0.05,η2=0.02)。刺激暴露时间主效应显著(F(2,98)=361.24,p<0.05,η2=0.34),事后检验发现50ms 、200ms 和500ms 三个刺激暴露时间两两之间差异显著。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98)=1.31,p>0.1)。进一步对不同暴露时间中不同报告方式识记个数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在50ms (F(1,98)=4.49,p<0.05,η2=0.04)以及200ms(F(1,98)=4.81,p<0.05,η2=0.05)时报告方式差异显著,而在500ms 时差异不再显著(F(1,98)=1.34, p>0.1)。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被试识记个数增加。 3.16

3.53

3.95 2.97 3.33 3.83

2.5

2.72.9

3.13.33.53.73.9

4.1

4.3

50200500识记个数/个暴露时间/ms

部分报告法

整体报告法

图3.2 不同暴露时间下不同报告方式识记个数折线图

图2.1视觉感觉记忆实验流程示意图

3.2 不同线索延迟时间下整体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的差异比较

统计被试在不同延迟时间(0ms,150ms,300ms,500ms,1000ms )下不同报告方式(完全报告,部分报告)的识记正确个数,得到结果如图3.2所示。其中整体报告法识记个数随延迟时间增加而增加;部分报告法随延迟时间增加呈现倒U 型变化,在0~300ms 时表现为上升趋势,而300~500ms 较稳定,而500~1000ms 表现出下降趋势。经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报告方式主效应显著(F(1,49)=20.33,p<0.05,η2=0.04)。线索延迟时间主效应显著(F(4,196)=63.42,p<0.05,η2=0.16),事后检验发现,除了150ms 、500ms 、1000ms 这三个线索延迟时间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均显著。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F(4,196)=5.03,p<0.05,η2=0.01)。进一步对不同线索延迟时间中不同报告方式识记个数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在0ms,150ms 及1000ms 时报告方式间无显著差异,而在300ms (F(1,98)=10.20,p<0.01,η2=0.09)以及500ms (F(1,98)=5.78,p<0.05,η2=0.06)时报告方式差异显著。

3.3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对字符位置的识记偏好分析

为探讨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对字符位置的识记偏好,从两方面进行考察:1.被试进行报告时对不同行字符的识记个数差异;2.被试在进行部分报告时,要求回忆字符不同行的识记个数差异。

首先被试进行报告时对不同行字符的识记个数差异见表3.1,从中可以发现不同识记位置之间具有较大识记个数差异,两种报告方式都呈现出识记个数:上>中>下的结果。而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报告方式主效应显著(F(1,

49)=2033.30,p<0.01,η2=0.51)。识记位置主效应显著(F(2,98)=364.44,p<0.01,η2=0.46),事后检验发现,识记位置两两之间差异显著。两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F(2,98)=381.63,p<0.01,η2=0.09)。说明被试存在识记偏好,且位置越向上,偏好越大;

表3.1 不同识记位置中不同报告方式识记个数

识记位置(行)

上 中 下 部分报告法

1.30(0.03) 0.65(0.03) 0.32(0.01) 3.21

3.43 3.76 3.74

3.64 3.11

3.30 3.45 3.49 3.54 2.5

2.7

2.9

3.1

3.33.53.7

3.9

0ms 150ms 300ms 500ms 1000ms 识记个数/个延迟时间部分报告法整体报告法图3.2不同延迟时间下不同报告方式识记个数折线图

再对被试在进行部分报告时,要求回忆字符不同行的识记个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3.3。从中可以发现部分报告法中要求回忆的位置下的识记个数存在显著差异,大小关系为上>中>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不同识记位置的识记个数存在显著差异(F(2,147)=285.97,p<0.01,η2=0.79)。

3.4 不同要求识记项目数下不同报告方式识记个数差异分析

由于实验分3(3*1),6(3*2),9(3*3),12(3*4),4个水平的识记项目数,对不同项目识记数下识记个数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图3.4。图中可以看出:识记个数均随着要求识记项目数增加而增加。并且在识记项目数为3,6时,两者并无显著差异,但在识记项目数为9个(F(1,98)=12.57,p<0.01,η2=0.11)及12个(F(1,98)=9.13,p<0.01,η2=0.08)时,不同报告方法之间差异显著。

3.5 练习效应分析

为考察被试的练习效应,将483次试验按照试验先后分为8组(每组60次),分别计算每组的平均识记个数得到图3.5。图中可以发现,整体报告法随着实验进行,识记数目先逐渐上升(1~180次),后趋于平缓,最后有下降趋势,但不同实验先后之间差异并不显著(F(7,392)=0.73 p>0.1);部分报告法与整体报告法类似,但在第360~420次试验中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可能存在疲劳效应,但方差检验不同实验先后之间识记数目差异并不显著(F(7,392)=1.13 p>0.1)。结果说明,虽然存在一定的练习及疲劳效应趋势,但练习和疲劳效应并不显著。

2.52.72.9

3.13.33.53.7

3.912345678识记个数/个实验顺序/60次部分报告法整体报告法0

1

2

3

45

6

7

上中下

识记个数要求回忆位置

图3.4 不同项目识记数下不同报告法识记个数折线图 图3.3部分报告法不同回忆位置识记数柱形图 图3.5 识记个数随试验次数变化折线图

2.77

3.69

3.95

4.16 2.75

3.52 3.51

3.73

2.5

2.72.9

3.13.33.53.73.9

4.14.34.5

36912识记个数/个识记项目数/ms 部分报告法

整体报告法

4 讨论

4.1 所得实验结果与Sperling 当年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异同的原因

相同点:1.如3.4结果所示,本实验和Sperling实验中,识记个数均随着要求识记项目数增加而增加。且增加趋势非常一致。2.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都优于整体报告法。以上两点相似的原因是因为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的记忆容量都大于3个和6个中的识记个数,而整体报告法可以反映短时记忆的容量,部分报告法可以反映瞬时记忆的容量,故两者的识记个数在识记项目数从3个变为9个过程中都增加;而由于当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时,通道容量是有限的,所以瞬时记忆容量大于短时记忆容量,所以在识记项目在9个及以上的时候部分报告法识记个数显著大于整体报告法。

不同点:1.在Sperling的实验中,刺激暴露时间对被试识记个数没有影响;而本实验中,随着刺激暴露时间的增加,两种报告方式中,被试报告的成绩都有显著提高;2.在Sperling的实验中,随着线索延迟时间的增加,被试报告的成绩下降。而在本实验中,随着线索延迟时间的增加,整体报告法识记个数随延迟时间增加而增加;部分报告法随延迟时间增加呈现倒U型变化,在0~300ms时表现为上升趋势,而300~500ms较稳定,而500~1000ms表现出下降趋势;两者在1000ms时基本相等;3.本实验得到的记忆容量显著低于Sperling实验结果,从图3.4可以看出,识记个数显著低于要求识记项目数。

造成这两点差异的可能原因有:1.实验设计上的差异:Sperling在探讨线索延迟时间的影响时,利用的是系列刺激(线索延迟时间递增、递减),而本实验利用随机刺激。这导致Sperling实验中被试可以对延迟时间进行预计,从而使延迟时间的作用可能被夸大;2.被试的差异:Sperling的实验采用了训练的,少量的被试,这可能会提高实验效率,但由于人数较少,实验次数较少,因此并没有采取合适的差异检验,无法避免结果存在偶然性;本实验采用了50名未训练被试,实验结果更具有稳定性;3.被试报告的差异:Sperling的实验,被试可以通过猜测字母或者数字来进行实验,但不能填写相同字母;本实验中,被试可以进行猜测同样的字母或数字,这种方式对记忆容量的估计更准确,因为被试可能在瞬时记忆时记住了字母(否则不会记得有该字母),但随即对字母位置遗忘,而Sperling的实验中该情况较难被检测到。

4.2 结合实验数据,分析整体报告法、部分报告法以及延迟报告法中识记项目有何差异,并说明这种差异的原因

部分报告法的识记项目数大于整体报告法的项目数。之前的研究表明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可以作为对短时记忆容量的估计,那么本实验中所出现的部分报告优势现象证明了瞬时记忆的容量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不相等的。瞬时记忆的容量大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前人研究指出这个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当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时,通道容量是有限的,所以瞬时记忆容量大于短时记忆容量。

本实验采用了0ms,150ms,300ms,500ms,1000ms五种不同的延迟报告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在300ms之前,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的成绩均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对于刺激物的回顾所造成的,随着时间的增加,回顾的成绩就更明显,所以呈现出较好的报告成绩。而在300ms之后,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部分报告法的成绩下降,整体报告法的成绩上升,可能在这个阶段,被试的瞬时记忆开始转向短时记忆,因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小于瞬时记忆的容量,所以被试的报告成绩开始下降。

4.3 结合实验数据,考察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练习效应

从3.5的实验结果可以得知:整体报告法随着实验进行,识记数目先逐渐上升(1~180次),后趋于平缓,最后有下降趋势;部分报告法与整体报告法类似,但在第360~420次试验中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可能存在疲劳效应。但方差检验两种报告方式在不同实验先后之间识记数目差异并不显著。结果说明,虽然存在一定的练习及疲劳

效应趋势,但练习和疲劳效应并不显著。而之所以会产生练习效应的趋势,可能是由于被试对刺激项目的熟悉度增加,瞬时记忆加工更加程序化,从而有益于瞬时记忆的产生。

4.4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探讨瞬时记忆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质

从实验结果及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响瞬时记忆的因素有:1).刺激暴露时间:从图3.1可以发现,随着刺激暴露时间的增加,部分报告法识记个数增加,即瞬时记忆容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刺激暴露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越长,则被试记忆时间越长,且可能留下更清晰的后像,导致识记个数增加;2).线索延迟时间:图3.2可以发现,线索延迟时间对瞬时记忆存在影响,延迟时间在300ms以内,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被试所识记的项目数增加,但当线索延迟时间超过300ms时,识记的项目数则不再增加;3). 线索呈现位置:从表3.1和图3.3可以看出,被试对线索呈现位置存在偏好,对上部的项目记忆更优,这说明瞬时记忆存在一定的空间特性;4).要求的识记项目数:图3.4可以发现,识记项目数越多,识记个数越多,说明识记项目数目可影响瞬时记忆容量;5).刺激项目熟悉程度:由于刺激中的字母与数字并非所有字母与数字,所以被试会在练习中对刺激项目不断熟悉,从而使瞬时记忆得到增强。

瞬时记忆的性质有: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为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后像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的,因此,瞬时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而刺激暴露时间的增加,将增强感觉后像的形成,从而影响瞬时记忆的容量;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持的时间短。虽然本实验得到记忆容量较低,但从图3.4可以看出,随着项目识记数增加,被试记忆容量也随之增加,且与短时记忆差异越来越大,说明本实验结果并未达到被试的记忆容量限度,从而证明了瞬时记忆容量大的性质;3).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选择,选择的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而没被注意选择的信息就会立刻消退,从而导致短时记忆容量显著低于瞬时记忆容量,这种性质可以从各种条件下两种报告法之间的差异进行证明。

4.5结合实验数据,考察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对字符位置的识记偏好,为何会产生这种偏好

从3.3的结果可以发现,1.两种报告方式中,被试上、中、下三行每行的识记个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于项目数的识记呈现如下结果:上>中>下。这意味着,被试最偏好上行的字符,对下行字符表现出最少偏好;2.部分报告法中线索呈现位置对应识记个数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同样是上>中>下,进一步说明了被试对最上行的偏好。

在陈国鹏(2004)等的研究中,无论是用字母还是汉字偏旁作为刺激材料,都发现了位置效应。这些实验中刺激都是以两行三列的矩阵形式呈现,在部分报告法中被试对第一行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二行,特别是在提示线索出现延迟较长时,这种差别更加明显。

这是控制分配注意的自动策略所引起的,由于阅读习惯的影响,造成注意分配的自动策略总是从第一行开始,对第一行的刺激给予了较多的注意资源。从而刺激呈现方式对部分报告法结果存在影响。

4.6如何用整体和部分报告法设计一个听觉的感觉记忆实验。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设计:本实验为3*5*2*3的四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识记项目数,并有不同的刺激方向(左耳、右耳、中间)。该因素有三个水平:3个(3方向*1个),6个(3方向*2个),9个(3方向*3个)。因素二为线索延迟时间,该因素有五个水平:0毫秒、150毫秒、300毫秒、500毫秒和1000毫秒。因素三为结果报告方式,该因素有两个水平: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因素四为线索呈现位置,该因素有三个水平:只呈现左耳、只呈现中间、只呈现右耳。

材料:数字目录1-9。字母目录BFJLMQRUY。(刺激均以英语语音形式呈现)每组刺激为9个数字(字母),共分为三个方向:左耳、中间、右耳,每个方向呈现3个项目。呈现规则如下:1).每3个项目包含2/1个数字和1/2个字母。2).每组刺激包含4/5个数字和5/4个字母。3).每个目录中的项目在20个刺激中得到平衡。

实验过程:项目由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念出来,速度为每秒3个项目。每组实验是由9个项目组成,分为3部分,每部分3个项目,每部分分别呈现在被试的左耳、中间和右耳。在相应的延迟时间后,由被试通过部分报告法或整体报告法进行回忆和报告。

注意事项:1.实验需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求被试集中注意力,避免注意分散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实验需要控制被试的视觉,所以应该同意给被试戴上眼罩,防止视觉通道的加工对听觉通道产生影响。

3.应保证刺激的呈现时间相同。

4.7 部分报告法结果是否正确反映了瞬时记忆容量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部分报告法反映着瞬时记忆。但实验结果分析中却存在以下矛盾:

1. 从图3.2可以看到,不同线索延迟时间下,部分报告法并不是在0ms时达到最大,而是在300ms达到最大值。这与瞬时记忆的定义并不完全匹配。瞬时记忆既然作为记忆的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其编码的主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那在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应达到最大的记忆数目;而Sperling的实验结果正是如此。但本实验结果并非在0ms(无延迟)的情况下达到最大记忆数目,而是随延迟时间上升,在300ms时达到最大记忆项目数。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实验要求被试对识记项目进行填写,这种操作本身需要对记忆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可能会耗费一定时间(300ms),而在这一加工过程中,极可能造成由于注意消失等造成的记忆损失。因此,本实验设计的部分报告法结果可能对瞬时记忆容量有所低估;

2. 图

3.4可以看出:a.呈现识记项目数增加,被试识记个数增加;b.实际识记项目数与呈现项目数之间有较大差异。如果部分报告法结果可以反映瞬时记忆容量,那应该的趋势是a’.呈现识记项目数增加,被试识记个数先增加,后趋于平稳;b’.在增加阶段,实际识记项目数与呈现项目数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之后差异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如果部分报告法结果可以反映瞬时记忆容量,那之所以呈现项目数会影响识记项目数,是因为瞬时记忆容量大于呈现项目数,所以在增加阶段,实际识记项目数应与呈现项目数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记忆容量低于呈现项目数之后,两者差值才应逐渐降低。而造成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部分报告中掺杂了注意经验、阅读习惯等因素进去,从而影响了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预测效度。

综上,部分报告法虽然作为一种方法能较好的预测瞬时记忆容量,但本实验中,极有可能由于报告形式、刺激呈现方式等因素降低了部分报告法对瞬时记忆容量的预测效度,造成对瞬时记忆容量的低估。

5结果

1. 部分报告法与整体报告法之间差异显著,部分报告法识记项目数显著大于整体报告法,说明瞬时记忆容量大于短时记忆容量;实验结果测得瞬时记忆容量为3.54,短时记忆容量为3.37。

2. 刺激暴露时间对识记项目数有显著主效应。随刺激时间增加,被试报告项目数增加;

3. 线索延迟时间对识记项目数有显著祝效应,且对不同报告方式影响不同。在300ms之前,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部分报告法和整体报告法的成绩均增加,而在300ms之后,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部分报告法的成绩下降,整体报告法的成绩上升;

4. 呈现识记项目数对实际识记项目数有显著主效应,且两种报告方式的识记数都随着呈现识记项目数增加而增加。

5. 被试对识记位置存在显著偏好,表现为偏好上行项目,不偏好下行项目。这是控制分配注意的自动策略所引起的,由于阅读习惯的影响,造成注意分配的自动策略总是从第一行开始,对第一行的刺激给予了较多的注意资源。

6. 本实验无显著的练习、疲劳效应。

6参考文献

[1]Sperling G.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brief visual presentations[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0, 74(11): 1.

[2]Darwin C J, Turvey M T, Crowder R G. An auditory analogue of the Sperling partial report procedure: Evidence for brief auditory storage[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72, 3(2): 255-267.

[3]陈国鹏, 王晓丽, 方芸秋. Sperling 任务中刺激呈现方式对注意分配的影响[J][J]. 心理科学, 2004, 27(3): 563.

反应时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实验 鄢婷婷院芬新鋆国祥 【摘要】本实验通过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了解基本反应时的概念和测定方法,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设计阶段反应时实验,运用唐德斯减法反应时原理进行计算。结果发现:每个被试的简单反应实验的总耗时比选择和辨别反应实验是总耗时都短;个体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个体差异 1引言 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做出反应的时间。 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例如:要了解被试的选择反应所用的时间,就要测b反应时和c反应时。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差就是被试的选择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c反应时。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测选择反应时,第二部分测辨别反应时,第三部分测简单反应时。 反应时,又称反应潜伏期(response latencies),是指个体从接受刺激作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它与我们通常听说的动作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是有差别的。反应时间包括刺激引起感官的活动,神经的传递,大脑的加工活动及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做出反应等所耗费的时间,其中以大脑活动占时最多。反应时的研究并非始于心理学,其最早开始于天文学。1976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长马斯基林在使用“眼耳”法观察星体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发现其助手比他观察时间慢约半分钟。1823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和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对此现象加以认真研究,确定了人差方程式。1850年赫尔姆霍茨成功地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而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唐德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成为唐德斯反应时ABC。

视觉反应时实验报告

一、背景 在许多情况下,系统呈现一个刺激,要求操作者根据刺激的信息内容作出相应反应。一般将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 反应时是人因工程学在研究和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指标。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大部分活动是在体内潜伏进行的,难以对信息接受、加工和传递各个阶段精确地进行实验测定。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利用反应时指标来近似说明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利用反应时可以分析人的感知觉、注意、识别、学习、唤醒水平、动作反应、定向运动、信号刺激量等,在此基础上,实现提高作业效率、监视水平和集中注意力等目的,合理制定作业标准,改进人机界面,改善作业条件和环境等。 二、实验目的 通过刺激概率、数奇偶不同排列、“刺激对”异同及时间间隔、信息量和数差大小排列五个小实验,加深对反应时概念的具体认知,比较不同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比较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寻找影响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因素。为今后人机界面的改进打下基础。 三、实验场所 机械楼5楼,人因工程实验室。 四、实验仪器 BD-Ⅱ-511型视觉反应时测试仪(Visual Reaction Time Tester)。由单片机及有关控制电路、主试面板、被试面板等部分组成。可进行五大类十七组的反应时实验,包括经典反应时实验,也包括认知心理学的反应时实验。用于自动测量视觉的选择反应时,以及检测被试者的判别速度和准确性。 五、实验内容 1、刺激概率对反应时的影响 红、绿、黄三种色光分别作为刺激,每次试验选用一种色光刺激,仪器根据设定的组别,自动确定该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应出现的次数。按“红”、“绿”、“黄”三种色光出现次数的不同比例(概率)共分四组实验,即“概率1(组别为1)”、“概率2(组别为2)”、“概率3(组别为3)”、“概率4(组别为4)”。 回答可选用任一反应手键。每组实验完后,将自动反复显示本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的各自平均简单反应时及实验次数。 2、数奇偶不同排列特征对反应时的影响 根据数排列特征不同分成三组实验(“横和奇、偶”:数横向整齐排列——组别1;“竖和奇、偶”:数竖向整齐排列——组别2;“随机奇偶”:数随机排列——组别3)。 实验用红色光刺激,被试判别显示点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用反应手键回答。如左右刺激点数和为奇数,按“左”键;为偶数,按“右”键。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十分钟学会右脑图像式记忆法

十分钟学会右脑图像式记忆法 多少同学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重复着使用低效的方法?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这个大概数不胜数,努力是好事,但如果能在努力背诵记忆的基础上,去学习和使用一些新的方法去背诵,就能够显著的提高效率。学习不是单纯的体力活,方法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的效率和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上限。 一般的背诵方法是怎样的呢? 是不停的念诵,一遍又一遍的大声的吼出来。这是初中高中很常见的记忆方法。但是我们想要提高效率,就得了解下更多的一些个方面。比如人到底是怎么去记忆的? 在NLP看来,人获取外界信息主要通过五感。视听嗅味触这五感在人的主观经验中,又可以分为三种内感官,即视觉内感官、听觉内感官和感觉内感官。 我们的记忆和背诵,就是从外界获取信息,并牢固建立起链接的过程。那么信息在人的大脑中主要呈现为视觉、听觉和感觉,而一般的背诵方法,主要利用的是我们的听觉进行记忆。 一遍遍的背诵,建立起来的就是听觉的记忆。 那么在这三种内感官中哪一种比较发达呢?其实是视觉! 不同人的感官类型敏感度各有不同,但从中国人普遍的情况来看,

视觉更为发达。同样的表达方式,写下来的文字表达的信息量更大且更精准,视觉获取的信息更快。而如果通过语音念出文字,获取的速度会慢很多,而且有相当多的字词同音必须通过字形来区分。 所以,视觉的记忆是比听觉的记忆更有优点的。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学校里还是利用听觉背诵居多呢? 我认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从历史上,就是以听觉背诵为主。古人的文章是合辙押韵的,利用听觉背诵就很有优势,而现代的文章有几个合辙押韵? 看起来热闹。如果是静静的看不出声,老师们总觉得你没在背 惯性。改变传统做法是很困难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背诵呢? 并不是只单纯的用其中一种方式,而是在我们已经惯用听觉记忆的基础上,增加视觉记忆的方法,两者同时进行。通过两个渠道获取并且巩固记忆,就能更好的增加我们的效率。 右脑图像式记忆法 右脑图像式记忆法有其适用的范围,适合精确度高的逐字的记忆。 主要的原理,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所要背诵文字的视觉印象后,通过正倒背加强文字的形象。当视觉记忆巩固的时候,重复进行听觉的背诵,就能够非常的流畅。可以很好的解决背一半儿想不起来的问题。 在回忆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大概的文字的影像,背出来就会比较流畅。

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雷飞心理班20131340001 1.引言 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反应时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传统课题。自19世纪中叶以来,反应时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中常被定为必测项目。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 三种反应时有如下关系: 简单反应时a简单 选择反应时b简单辨别刺激选择反应 辨别反应时c简单辨别刺激 实验者可根据测试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测量项目。例如:要了解被试的选择反应所用的时间,就要测他的b反应时和c反应时。b反应时和c反应时的差就是他选择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如想知道被试辨别刺激的时间,就要测量他的a反应时和c反应时。 2.方法 2.1被试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013级心理班全体学生公21人,男8名,女13名,年龄19——22岁。 2.2仪器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3程序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 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使用一号接口反应盒的绿键做反应。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另外以每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最后以有效的结果均值为其简单反应时。 3.结果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605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Short term memory experiment report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实验报告(简单反应时)

光简单反应时和声简单反应时 一、引言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并要求他们只做单一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测试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以及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反应时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因变量之一,唐德斯最早对反应时进行了划分,划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等。而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之后他带领他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他的学生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卡特尔还做了许多关于简单反应时的实验,他认为被试在做简单反应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运动的手指上,当刺激到来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因此反应很快。冯特的另一个学生,屈尔佩则发展出一种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反应时与复杂反应时,其学生还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影响。由于反应时是一个很敏锐的反应变量指标,因而可以作为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前后心理活动过程的客观指标,在实践中可作为职业选拔的指标。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简单反应时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是否存在感觉通道差异。 二、方法 1.被试:女,20岁(4人);男,21(2人),被试身体健康,视力、听力均正常。 2.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202-5反应时装置。 3.程序: 1.将主机与附机EPT202-5反应时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2.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简单反应时→学号→姓名→次数(20) →选择刺激光(颜色任选),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呈现绿色指示灯后,被试即可开始进行测试。被试手按EPT202-5反应时上的〈启始位〉键,等待0.5-2.0秒后,将呈现光刺激。被试看到光刺激后,手指迅速离开〈启始位〉键。反应时记录从光刺激呈现开始,到被试离开〈启始位〉键结束。实验中,如被试不再按住〈启始位〉键,仪器将自动进入等待状态,直到重新按住〈启始位〉键,才会发出下一次刺激。如此往复,直到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4.同一被试刺激光的颜色要一致,不能中途变化。正式实验前要被试进行练习,以熟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潘毅1,许百华1,刘伟2 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杭州(310018) E-mail:panyirich@https://www.doczj.com/doc/946505107.html, 摘要:对Downing(2000)的实验范式加以改进使得实验设计完全符合检验自动导向假说需要的所有条件,实验一采用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探测区分任务的双任务范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呈现在匹配图片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显著快于对呈现在非匹配图片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而在实验二中当对被试没有记忆要求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空间位置一致的优势效应,说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产生了自动导向作用,从而为自动导向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选择性注意,重复启动,重复抑制 1 引言 由于视觉信息加工系统的资源有限性,当视场中同时出现大量信息时,视觉注意只能选择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有限信息。影响注意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视觉工作记忆可能就是其中一种因素。近年来,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Awh等(1998)研究发现,空间工作记忆内容会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视觉注意会优先选择工作记忆中积极保持的空间位置[1]。当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客体工作记忆与基于客体的注意的关系研究。Desimone等(1995)提出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competition model)激发了此后研究者对视觉工作记忆是否引导注意选择开展了大量研究[2]。该模型认为,在视觉搜索场景中,视场中充满许多物体,由于注意资源有限,视场中的物体就会竞争注意资源。若某一物体表征与当前视觉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物体表征相同,那么该物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视觉注意优先选择。对灵长类动物的单细胞神经生理学研究为偏向竞争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3~5]。偏向竞争模型也得到了以人类为被试的大量行为实验支持,Pashler等(1999)采用注意瞬脱范式研究发现,当对一个物体形成表象并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后,即使没有明确要求被试搜索该对象,视觉注意也会自动选择与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表象相匹配的物体[6]。Downing(2000)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明显的搜索目标的情况下,视觉注意也会优先选择客体工作记忆中当前所保持的物体表征[7]。此外,Moores等(2003)研究发现,客体工作记忆中积极保持的物体表征也会使得视场中与记忆表征有着语义关联的物体获得注意资源的竞争优势[8]。其他研究者利用颜色和形状作为任务相关刺激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选择起着自动导向作用[9~11]。 偏向竞争模型提示视觉工作记忆当前积极保持的记忆表征会引导注意自动选择视场中与之相同或类似的物体,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的关系远比偏向竞争模型所描述的要复杂,个体能根据当前任务要求灵活利用视觉工作记忆来引导注意选择,视觉注意并非一定会自动选择工作记忆内容。Downing等(2004)采用双任务范式研究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过程中注意导向的作用,实验要求被试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同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一个项目,在一半的试验(trials)中这个项目作为分心物出现在搜索系列中。实验结果没有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起干扰作用,从而说明注意没有自动选择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分心物[12]。Woodman等(2007)设计实验使得被试没有理

反应时测试实验报告

反应时测定实验报告 专业: 安全工程 指导教师: 陈明利 组员: 欧泽兵胡良民 于清华李欣燃 张琛晨王旭

2014年7月20日 反应时测试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方法; (2)比较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选择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 (3)探索简单平均反应时与练习次数的关系; 【实验设备】 BD-II-510A型反应时测定仪 【实验方法】 用反应时测定仪对本小组1女5男做视觉反应时的测量实验。 【实验结果】 记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平均值,并制作不同类型的平均反应时的折线图;不同被试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折线图。 【实验理论依据】 反应时可以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反应变量之一,它是指刺激施与有机体之后到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如眼睛、耳朵)引起感官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运动器官,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通常,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三类。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赫希在1861~1865年间测量了视觉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毫秒,声为140毫秒,触觉为140毫秒,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又称为C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被试既要辨别当前出现的是哪个刺激,又要根据出现的刺激选择事先规定的反应。这种反应更能体现人的智能和能力。在选择反应时中,选择数越多,则选择反应时越长,选择任务越复杂,则反应时也越长。对选择反应时作出系统区分的当属唐德斯(1868),他运用减因

反应时的测定实验报告

.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反应时的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工业工程 学号 1240408110 姓名志伟 指导老师吴俊 成绩 2015年06月30日

实验报告——反应时的测量 【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计算,并比较三种反应时的时间差异以及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经过分析实验结果数据得出的结论为:被试作出反应所需时间是由刺激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即简单反应时所需反应时间小于选择反应时所需时间。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多项职业能力测量仪1.引言 反应时是人因工程学在研究和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指标。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大部分活动是在体潜伏进行的,难以对信息接受、加工和传递各个阶段精确地进行实验测定。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利用反应时指标来近似说明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利用反应时可以分析人的感知觉、注意、识别、学习、唤醒水平、动作反应、定向运动、信号刺激量等,在此基础上,实现提高作业效率、监视水平和集中注意力等目的,合理制定作业标准,改进人机界面,改善作业条件和环境等。 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的是荷兰心理学家 F.C.唐德斯的研究结果。测量最基本的三种反应时,即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1)简单反应时(RTA) 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和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都只有一个,且固定不变。本实验程序可测量视觉、听觉两种简单反应时。视觉的刺激为一绿圆,听觉的刺激为773Hz纯音。测量方式一样,被试均按绿键反应。测30次,每次预备后间隔2秒呈现刺激。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有抢先现象,则该次结果无效,并由计算机剔除并警告抢码被试。另外以每5次呈现为一组,随机加入空白的探测刺激2秒,如有被试在此时抢码,则警告抢码被试,且本组实验将重新进行。最后以 2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 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 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训练方法

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训练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这两种记忆,什么是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有哪些训练方法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视觉记忆: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 觉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比如孩子上周在公园看见一条狗,过几天你拿出 这条狗的图片,他会立刻认出这条狗是上周他在公园里看见过的。 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如果更进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把所看见的狗的形象描述出 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视觉记忆力对孩子的思维、理 解都有极大的帮助。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记忆力不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我 们可以通过对信息进行复述、组织、比较等方法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力。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记忆力要比幼童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青少年能利用理解、回忆详述、 想象等方式把零散的材料联系起来,使它们相互产生关系,再用各种形式重新组织材料,有效地使用视觉形象。 视觉记忆力不良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 (1)看过的生词,总是记不住怎么写。 (2)不能顺利地阅读课文,读不了完整的句子。 (3)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情,总会忘记一件。 (4)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特别容易分心。 (5)写作业时经常出现拼写错误。 (6)在书写时总是看一笔写一笔,或是看好几笔才能写一笔。 (7)在生活中经常记不住东西放在哪里,总是满屋翻遍了才能找到。 家长对孩子的视觉记忆力训练应注意:(1)在对儿童的学习记忆训练中,趣味性是 不可或缺的,因此无论在选材上,还是训练过程中都要坚持“快乐学习”的原则。表扬 是巩固儿童记忆举的有效方式。(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对 问题的理解不深,所以选材一定要由易到难,家长不能急于求成。(3)要以培养儿童正 确的记忆方法和习惯为主要目标,不是过分强调是否背会了某篇文章。(4)虽然记忆的 连贯性很重要,但每次记忆的时间不可过长,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报告

测量反应时的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报告——反应时的测量 一、摘要: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的测定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材料的整理计算,并比较三种反应时的时间差异以及探讨影响反应时的因素。通过计算比较发现,选择反应时最长,简单反应时最短。 二、关键词:简单反应时 三、引言 1、解释术语 简单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成为A反应时间; 2、实验目的:通过反应时实验学习使用减法反应时法。 四、方法 1、被试:吉林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2、仪器:反应时测试仪器 3、实验过程 (1)准备工作:接通仪器电源,主试打开开关,选择简单反应时实验按钮,等到仪器左边第一个灯亮起的同时,告知被试实验开始,然后开始正式实验过程。 (2)练习操作:被试坐在仪器的正前方,用一根手指放在按压器上,当听到主试“开始”的信号时,被试集中注意,约两三秒钟后,刺激开始间隔出现。当被试看到主试要求给出反应的刺激颜色时,立即按压。当听到简单反应时完成的提示音时,按“打印”键打印数据。练习实验作2-3次。 (3)正式实验: A、简单反应时

①主试选择一种颜色,并且告诉被试,选择颜色---红色。然后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亮了就按按钮,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B、选择反应时 ①这次实验主试不用选择颜色。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亮了就按与显示灯相对应颜色的按钮,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C、辨别反应时 ①主试选择一种颜色,并且告诉被试,选择颜色---红色。然后被试按照练习操作步骤中的做法,只要一看到显示灯是红色就按按钮,其他颜色则不做操作。如此反复做20次,然后打印出实验数据。 ②当被试提前做出反应或者做出错误反应或者反应时间超过4秒时,仪器自动进行系统复位,重新进行实验。 ③一直做完20次后,仪器自动提示实验完毕。 五、实验结果 1、实验数据结果处理 被试简单反应时 (s)选择反应时 (s) 辨别反应时 (s) 1 2 3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程序: 统计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 同(a1) 形状不同但发音 相同(a2)

形状和发音都不 同(a3)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因为视觉记忆差

写字慢 一、因为视觉记忆差 孩子写字太慢可能是学习障碍导致的。孩子写字太慢是由于孩子可能存在“视觉——动觉统合能力”发育迟钝造成的。在小学,培养孩子读、说、写、算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所以,老师经常留抄写的作业,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反复地练习,熟悉课文、公式、词语或汉字,一般抄写遍数都不会多到让孩子承受不了的地步。可是有些孩子,看上去聪明伶俐,可在完成书写任务中却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每次进行书写就感到头疼,往往要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业,然而所写作业的质量不高,以前出现过的书写错误还重复出现,看上去好像做作业时根本不过脑子似的。这样的反复书写练习不仅没有达到熟悉的目的,反而变成象“上刑”一样难受。 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孩子书写慢的根本原因是学习能力的缺乏或落后。首先,在写字时,视动统合能力——暨眼睛与手的动作统合能力发展的水平是最重要的。由于孩子动作很慢,手眼协调能力差,他们便不爱动手。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是需要动手来完成的作业,他们就没有什么困难。其次,写字慢还涉及一个视觉记忆能力。那些写字能力差的儿童,常常需要写一个字看一下书,不能同时记忆较多的字。在心理学上,这种对视觉材料的瞬间记忆能力称为视知觉记忆能

力。许多小孩子视觉记忆能力落后,别人看一眼能记下五六个字,他却只能记得两三个,为了补偿这种缺失,只得反复抬头看书,当然写得比别人慢很多。 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他们在能力上存在的障碍并非出于他们的主观愿望,也不是由于不专心,不动脑子的问题,而事实是他们是需要帮助的孩子,大人要行动起来帮助他们克服缺陷,提升学习能力。如:给孩子呈现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其观察5-10秒,然后收回图形,请他再用笔凭借着头脑中留有的视觉印象画在纸上,随着呈现的几何图形的难度的加深或呈现时间的逐渐缩短,孩子瞬间视觉记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有意识的训练。当然,有一些类似的训练也很有效,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做着色,或指出某个图形的缺失部分,大一点的孩子做一些实物的分类练习或拼图游戏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除此之外,练习比较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质地的特征,并用手去触摸物体来验证视觉结果,也有助于儿童锻炼视觉记忆的能力。 提高能力是提高写字速度的重要方法。孩子写字速度慢,往往和他的观察能力有关,因此,要训练观察能力。先是训练看一笔、写一笔,然后训练看一个部件、写一个部件,再训练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写字速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简单选择反应时-实验报告

声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 时实验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本实验通过学习掌握测定声、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实验程序,并了解选择反应时不同于简单反应时的特点。以14名大学生为被试,在JGW-B型心理实验台上分别对单一刺激和多种刺激的声和光的反应时进行研究。实验时先让被试练习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为20次,其中2次为侦察刺激;然后让被试连续完成三个单元。分别统计四个实验得到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和标准差。结果表明,选择反应时的标准差和平均数均大于简单反应时,声的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均大于光。可以看出,选择反应比简单反应所需时间长,声比光的反应时间长。 关键词 声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 1.引言 反应时间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反应变量之一。反应时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是包括三个时段: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中枢到效应器官的时间;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是给予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作同样的反应。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选择反应时间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先始于天文学家Bessel对于人差方程的研究。最早将反应时间的测量用于心理实验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年以后,冯特及其学生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为了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特点,反应时间的测量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

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 ,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 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 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 “屏幕上将出现两个字母,要求你使用一号反应盒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 反应时。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继呈现。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

视觉记忆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我们来找碴儿 温馨提示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您们好! 本次智力保健训练课程就是视觉记忆力的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活动介绍: 1、什么就是视觉记忆训练? 视觉记忆训练就是指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与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识记、保持现有的能力。(比如:孩子在动物园瞧到小猴子,过几天当她在书上又瞧到小猴子,她就会认出这小猴子就是它在动物园里瞧见过的,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如果更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或动作把所瞧见的小猴子的形象描述出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 2、为什么要做视觉记忆训练? 经过一些案例的分析,绝大多数儿童尽管正常,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影响注意力与记忆力等能力,因而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有这些问题的孩子在幼儿时不会有明显的表现。(视觉记忆力不良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的表现:说不了完整的句子;上课喜欢动张西望;在生活中经常记不住东西放在哪里,总就

是到处走;瞧过的东西,总就是记不住等)这都就是记忆力缺乏的表现。曾经有人说过,没有记忆,人的大脑永远就就是一片空白。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不过增强记忆得从幼儿时期做起就是最佳的。而视觉记忆的效果在所有感官记忆中效果就是最好的为70%、 3、宝宝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视觉记忆? 能够从视觉线索上回忆什么东西被移动过,回忆刚才瞧到的什么,并通过回忆将不完整的图拼好。 训练目的: 一、训练孩子短时记忆能力。 二、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能力。 三、训练孩子的视觉记忆,逐步提高孩子的记忆精确度片拼好等。 在活动中我们需要您配合的就是: 家长可先引导宝宝瞧完整的动物形象图片,然后引导宝宝观察不完整的动物形象图片,找出它所缺少的部分,并画在相应的部位,游戏反复进行。有的宝宝可能寻找多次才获得成功,爸爸妈妈决不能急于求成,应让宝宝反复地尝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