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汉文化看徐州

两汉文化看徐州

两汉文化看徐州
两汉文化看徐州

朱婷

(初教系 08小教专转本2班学号:0821610167)

[摘要]金秋十月,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南京的天气依然是风和日丽。许多人都说:当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要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首先应当去她的博物馆。因为,那里是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然了,对于今天的网络时代,也许你只要呆在家里,变可游览全世界。不过,什么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感受。对于我,一个来自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而言,这是进入学校以来第二次踏上公交车进城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这次我们是去参观南京博物院,更确切的说,是一次学习。

[关键词]云纹铜牛灯银缕玉衣汉文化

“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

两汉文化

看徐州。”

也许大家

不服气,

那只好读

完这篇文

章你方可

领略其中的含义。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而通过今天下午的将近3小时参观南京博物院,我发现许多的文物都是来自我的家乡——徐州。而相当一部分,我根本就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说过。回来之后,我立即钻进了学校的机房查找相关的内容。觉得非常有必要更深刻地去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徐州是如此的一个蕴含丰富的汉文化且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彭城。

云纹铜牛灯

中国古代灯具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古代灯具,多汉代遗物。它的造型多样,有人物形、动物形、植物形及仿日常器皿等多种。动物形灯即将灯具做成各种飞禽走兽形状,它流行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以牛、羊和狮子造型者居多。

云纹铜牛灯出土于30多年前,是两汉文物中的精品,现存于南京博物院。1975年11月,这座在地下埋藏了近2000年的铜牛灯被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从徐州睢宁张圩镇刘楼村的汉墓群1号墓中捧了出来。这个灯不大,高27厘米,长21厘米,宽14厘米,是青铜铸造的。灯的外形是一只肥硕的水牛昂头站立,脊背上驮着筒状的灯座,牛身上的云纹浮雕幽幽地泛着青光。灯盘上有蜡在静静燃烧,烛火跳跃着,中国古代灯具作为手工业的经典,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令人瞩目。经专家鉴定,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个东汉时期的男孩。同时出土的还有全国第八套铜镂玉衣,可见这个男孩的身份是非常高贵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夜幕降临了,一座深宅大院里亮起了灯火,一个东汉时期的贵族少年在伏案读书,他的案几上摆放着一个铜牛灯。少年不时地转动灯盘上的把手让光线更亮一些。看书久了,有些乏累了,他伸了一个懒腰,吹熄了灯,和衣睡去。室内弥漫着一股熏香的味道,完全没有长时间点灯产生的异味和薄烟。因为这座铜牛灯是有奥秘的,铜牛的肚子是中空的,里面盛满了水,蜡点燃时,烟已经通过牛角进入牛腹水解了。这是男孩非常喜爱的一件物品,在他不幸夭折后,亲人将这座铜牛灯作为随葬品和他一起埋入地下,希求铜牛灯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为这个爱书的孩子照明……我们今天如此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却没有如此的学习境界呢?

铜牛灯的精美造型、巧妙设计和它具有的环保功能的的确确是真实的。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如15世纪意大利科家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1500年,到了18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改用玻璃罩代替了铁皮灯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南京博物院参观看到铜牛灯时,他对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大为惊叹。[1]铜牛灯是眺望历史的一扇“窗口”,让现代人看到了东汉时期铸造青铜制品的高超技艺,看到了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环保理念……这座铜牛灯似是有灵性的,它仿佛在无言地轻轻诉说……这座可与长信宫灯相媲美的铜牛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睢宁文化广场上,一座巨型铜塑会抢先映入你的眼帘:一只铜牛憨态可掬,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你。它就是按云纹的铜牛灯原样放大17.4倍复制后安放在广场北侧的,是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是链接和打开古城历史的一把钥匙,是记

录汉代生活的

“照片”。

银缕玉衣

徐州在西汉时属于楚王封地,东汉时成为彭城王的封地,前后有五代。土山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东汉某代彭城王。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两汉时期,玉衣极其风行,到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在玉衣生产达到鼎盛的东汉,皇家作坊内的工匠们应该是成批量的生产玉衣配件的。等到哪位皇帝或者诸侯去世后,就根据死者的身材,配给一定量的玉片,然后再将玉片用金缕或银缕等,将玉片做成玉衣。玉衣,对玉衣也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形如铠甲,根据人身体不同部位,玉片也被设计成了不同的大小和形状。仅是修复一件玉衣就已经这么困难,而在2000多年前开始流行玉衣的西汉,制作一套玉衣更是十分不易。玉衣的制作繁琐而精细,要经过设计、选料、开片、钻孔、抛光、拔丝、编缀等多道工序。在西汉时,玉衣的运用已经风行,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到了,彭城王所在的东汉,皇室已经开始统一生产玉衣了。

这件银缕玉衣出土于1969年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图为经过1970年修复的汉墓银缕玉衣。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全长1.7米。这件玉衣由头部、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个部分组成,各部位的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月形、三角形等。其中,头罩包括全部头顶和后颈,长27厘米,由230片玉片组成;脸盖包括额部至下腭以及左右两耳,长23厘米,由105片玉片组成,眼、鼻、嘴部的玉片都是

特制的,如两眼呈橄榄形、下腭呈半月形。

鼻子是用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整件玉衣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仅仅是颈部以上的部分就这么复杂了,更何况长达1.7米的整件玉衣呢?真让我们叹为观止!

在我们这次参观南京博物院时,解说员告诉我们,银缕玉衣也是作为“镇院之宝”18件独一无二的珍宝集体亮相。我们很容易看出古代工匠们的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每一块玉片镶嵌在一起,他们具有多大的耐心与细心!更让我领悟到的是:成功决定细节。没有每一块玉片的精心拼凑,我们今天就

不可能看到所谓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汉文化

“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一个伟大王朝——汉朝紧密联系在一起。徐州大地上,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等琳琅满目,并称为“汉文化三绝”。这里集中了大量汉文化遗产,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徐州的两汉文物精品,在中国的两汉文化中也是独领风骚,引人瞩目,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皆属国宝。

众所谓:“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

“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2]

所有这些,又为徐州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江苏自古吴韵汉风,从婉约秀丽的江南来到粗犷雄浑的徐州,那种激情和豪迈油然而生,在“文化热”的背景下,挖掘汉文化精髓,纵观当下文化建设,显得意味深长。 徐州的风土人情、文化语言,毫无疑问地会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产生巨大影响力。有汉一朝,第一次大大拓展了汉(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国家文化一元化,终于形成

了一元化的国家文化即汉文化。[3]

在汉代,儒家思想讲究经世致用,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中研究汉文化,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交织相互激荡。我们应从汉文化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该汲取汉文化中开拓进取、积极入世的文化精神,鼓励人们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和时代大潮中,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这在当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注重开放,推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补是汉文化的另一特色。我们应从汉文化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4]

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像徐州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要说:“两汉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实。

感受

一位年已花甲,但又精神矍铄的老人。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带领我们二百多人进行了一次中国文化的又一次熏陶和洗礼,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之处。古人是那么的渊博,那么的有耐心,那么的富有智慧,是否让我们当今的大学生有何触动呢?

当我们从“物华天宝”走出来。我看到我们的刘老师在那耐心等待每一位学生。我们边走边聊,继续讲述这里的一切,她的胳膊搭在我的右肩上。霎时,我觉得这位老太太太亲近了。一位如此有文化内涵底蕴的老人也能够与我失去了距离感。从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责任感,她可以完全让我们自己去看,也没必要再给我们讲解,没必要等到最后一个同学出来,并把我们送走了,自己才回家。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无论你身处何处,都应了解和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你代表的是所有的家乡父老,所有的家乡风俗文化,家乡所有的一切一切,你也是向外界展示家乡的一扇窗。

对于今天的国学热,小学生都在学习孔子的《论语》,还有清代的《弟子规》。更何况是即将为师的我们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深刻的挖掘自己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并推崇自己当地的特色文化。这同样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啊!

而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博物院之行使我对家乡的汉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无论是个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文化意识都受到了渲染,也更乐意地去了解和宣传自己的家乡。如果没有这次活动,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我也许仍然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https://www.doczj.com/doc/945770405.html,/blog

[2] 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

[3] [4] https://www.doczj.com/doc/945770405.html,

说明

本文一部分内容从网上下载,但记不清具体是哪个网站。

浅谈徐州汉文化

班级:12文秘(文化产业管理)姓名:李慧学号121310117 浅谈徐州汉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秦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徐州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和12代楚王的封地,汉文化景点甚多,呼之欲出。汉文化是徐州这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的精粹,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优秀品牌。 徐州,古称“彭城”,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人文遗存众多,早于1987年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 一、汉文化的起源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文化。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它是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着久远的影响。 二、汉文化的传承 (一)汉文化景区 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 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 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 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 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集历史博览、 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曾荣获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银奖,被授予“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 区”称号,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

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核心区主要以“两汉文化”——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汉文化交流中心三个博物馆、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修复和保护,重现汉文化精髓。 1、狮子山楚王陵 处于景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 王陵为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之 墓。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 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 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 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 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 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 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 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兵马俑馆 汉兵马俑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位于狮子山西麓,馆内共有 6 条俑坑,出土各类彩绘陶俑四千余件。汉 兵马俑博物馆州狮子山汉兵马俑是继秦始皇兵马俑、咸阳杨家湾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徐州汉兵马俑俑坑开挖在距离地表 4 米以下的原生土层中,并随山坡走向呈东高西低之势。这支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的兵马俑军阵,是西汉早期楚王国实战军队的地下缩影。

国内著名汉代建筑景区案例-旅游线路

国内著名汉代建筑景区案例 1、无锡三国城——东汉 无锡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三国城景点内建造了具有影视文化特色和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又陆续添置了“桃园”、“九宫八卦阵”、“火烧赤壁特技场”、“竞技场”、“赤壁古栈道”等景点,丰富、充实了景区文化内容,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特色餐饮:唐城景区的“唐街酒家”,三国水浒景区的“孙尚香酒家”、“御香楼酒家”和“快活林酒家”均有快餐(10元起)和炒菜供应。三国水浒景区新推出了“湖上冷餐”,乘水浒官船,观太湖夕阳,尝太湖湖鲜。 2、徐州汉文化景区——两汉建筑(西汉、东汉都有) 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景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总体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及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区。

3、商丘芒砀山汉文化景区——西汉 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文化内函厚重,人文景观遍布,不同时代的文物古迹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演变的全过程。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蛇起义后成就大汉四百年帝业留下的众多遗迹,如高祖庙、刘邦斩蛇处,御龙泉、紫气岩、皇藏峪、赤帝峰等,更有甚着为纪念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石碑夜晚用灯光直射即可看到高祖的灵光幻影,被誉为“天下奇观”,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是21座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分布之集中,可谓世界罕见,全国独一无二。其中柿园汉墓中出土的“四神壁画”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西汉梁孝王刘武之妻李王后陵以其庞大的规模及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该陵墓群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6 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 考察线路建议 杭州宋城——无锡三国城——徐州汉文化景区——北京圆明园、前门大街——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封清明上河园——返程

徐州特色文化

徐州特色文化 徐州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最古老的城邑之一,她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古史传说时期的大彭氏国。春秋时期彭城曾作过宋国的都城。秦汉之交,先是拥立楚怀王在此建都,后项羽又自诩为“西楚霸王”。西汉初年,楚元王刘交在先秦时的旧城基础上建筑了当时全国少有的石垒城池。此后的两千多年,彭城城池数经兴衰。现在地面上保留的古“遗址”、“遗迹”是明洪武、清顺治年所修筑城池的遗痕。历史性的标志建筑物,历代“遗址”、“遗迹”是古城历史的见证,以古文化为依托,开辟充实景点景观建设,展示古城文化积累和促进徐州古城文化传承。 拆除前的徐州府城西、北、东三面临水,故城垣墙的西北东三面呈弧形;城南墙东西向平直。彭城以鼓楼为中心;以贯通南、北门的大街为中轴,东西基本对称。徐州古城兼有北方平原城市的朝向方位、平面布局,且严谨、中正,又有因天时、袭地利,注重“风水”学说的自然崇尚理念。今天的徐州古城区城垣走势残迹可辨;古城周圈地貌、环城护堤“遗迹”依稀尚存。只是旧城区地名已消逝殆尽;街巷格局已被“城市改造”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古街道被“实体命名”弄得“旧貌换新颜”,只有零落的“遗址”、“遗迹”象“盆景”、“微缩景观”似的掩映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下。时至今日来谈保护徐州古城风貌的保护,除保护徐州自然山水格局外,亟待保护的就是仅存不多的历代沿续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 1.古彭城的自然“山文化” “两汉文化看徐州”,汉文化蕴藏在徐州的山文化之中,徐州的山文化积淀除自然的山外,那就是隐藏在山中的汉代诸侯王陵和托付于山的人文轶事。 徐州州城境外“岗峦四合”山阜环绕,风光秀丽,“群山环抱,山、城相拥”。西汉王陵开山凿石而建。西汉楚王墓群已忝列“国保”。目前已发现的汉墓约500余座,其中包括8代楚王墓、5代彭城王墓和众多的陪葬墓、附葬墓,列入重点保护的有30多座。以西汉楚王陵为代表的“凿山为藏”崖洞墓,环古城外隐匿于山中,

徐州汉文化

徐州的楚汉文化 一、徐州与楚汉文化 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根据《书经·夏书·禹贡》的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平。”可知徐州的疆界东到海,北到泰山,南到淮水。至于西界,泰山以南,济水之东为徐州;泰山以北,济水之东为青州。蒙山和羽山分别在今山东东南部的蒙阴和郯城一带。大野和东原分别在今山东西南部的巨野和东平一带。徐州的北方是青州。商代青州并入徐州;周代徐州并入青州。秦实施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西汉时代的徐州,其东北直到今山东省的青岛市,南方则逾淮直到长江。 徐州为什么与楚汉文化有关?回答这个问题应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发展。说到楚国,通常都会想到两千多年前投汨罗江而死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而认为楚国应是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一带。屈原曾经两次流放,一次到汉北,一次到湖南。不过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前,是疆域拓展最广的诸侯国,后期,其东北大致涵盖夏徐州故地;东南则及于先后称霸一时的吴越。根据《史记》的记载,楚国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的后代。颛顼的玄孙彭祖封于彭城,即今徐州。这是传说徐州建城之始,也是楚人与徐州最早的渊源。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年,殷末灭国。周武王灭纣而有天下,成王时封高阳氏的苗裔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在今湖北省西部接近四川的秭归,地位只是子爵,封地周围只有八里。由于远离中原,又值周室衰微,诸侯相伐,乃乘虚沿长江向东、汉水向北方向发展。为了说明徐州与楚文化的历

史渊源,笔者分四个阶段,简述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 1.扩充势力、默默耕耘时期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恽即位,布德施惠,结交诸侯,使人献于天子。周惠王赐胙,安抚他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因此拓地千里。这很像早年周成王命齐太公望“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2.北上争霸、问鼎中原时期 公元前643年(宋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襄公欲为盟会,成为诸侯领袖。但两次为楚国所败。一次是宋襄公十二年秋,诸侯会宋襄公盟于孟,楚执襄公伐宋。另外一次是十三年夏,宋伐郑;秋,楚伐宋救郑,大败宋师,襄公伤股,翌年卒。楚国的势力从河南南部进到江苏北部与山东西南部,与北方的齐、晋争霸。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北伐陆浑,至雒(洛),陈兵周郊,问鼎之小大轻重。周使答以“在德不在鼎”,并说:“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虽知难而退,但持续向东方发展,面对崛起江东的吴国。 3.东向发展、进军淮泗时期 吴王阖闾时期,国力强大,麾下名将有自楚归吴的伍子胥和后世称为兵圣的孙武,楚国几乎为吴国所灭。但因吴国发生政变,阖闾回兵平乱,继而与越国争战,败越后又北上争霸,使楚国有复起的机会。 公元前472年(楚惠王十六年),越灭吴,返军淮南;楚取得淮上之地,并扩充势力至泗上,从苏北进入鲁南。至此,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之

徐州调查报告(共7篇)

徐州调查报告(共7篇) 徐州调查报告(共7篇) 第1篇: 徐州浦发银行调查报告1.银行名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徐州分行)2.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淮海西路29号3.银行组织结构基本情况 第2篇: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调查分析报告徐州汉文化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一、徐州汉文化风景区简介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

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是西汉 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的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占地面积30余亩,该馆由仿汉唐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群组成,收藏汉画像石珍品1000余块。 在这里我们既可观看神仙世界的歌舞欢腾和富贵人家的奢华,又可见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劳作的艰辛。参观徐州汉画像

徐州汉文化历史发展情况的调查

徐州汉文化历史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绵延不息的黄河不仅孕育了黄河文明,也催生了徐州这座古城。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徐派作家王茂飞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徐州也是中华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正因彭祖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所以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开展了此次调研工作。 二、调查对象:徐州汉文化发展情况 三、调查原因: (一)项目原因

首要我的专业是应用英语,就是要将英语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我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能将徐州的汉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外国友人,让他们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认为应用英语专业应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基础和良好的中西文化素养等基本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地点原因 我的家乡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

关于徐州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方向的调查报告

关于徐州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方向的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市场调查背景及说明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对象、方式及地点·····························································第二部分:现状分析 一、景区的认知度····························································· 二、景区满意度······················································· 三、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活动开展情况················································· 四、淮海战役纪念馆经营情况················································· 第三部分:总结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遇分析 第四部分、建议

第一部分、市场调查背景及说明 谈起徐州的旅游景点,红色旅游与汉文化是它的两个重要特色.作为著名的千年帝都,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公元前178年或前174年(汉文帝初期),西汉楚王开始在位于楚都彭城东南狮子山地区修建陵园. 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狮子山地区零散出土一些骑兵俑和军史俑。2005年,徐州市完成国家文物遗址保护项目——狮子山楚王陵的墓体加固工程;发掘狮子山东北楚王陵园陪葬坑群中的青铜器,侍俑坑和马俑坑等三座陪葬坑: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以狮子山楚王陵为基础的徐州汉文化景区被确立为徐州市重点文化旅游发展项目,完成楚王陵保护区内环境改造、汉文化广场等景区一期建设工程。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创作“车马出行”的大型雕塑,彰显了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地位,在深化汉文化景区内涵的同时,又成为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标志之一。在景区内,风景秀丽.汉墓的展览中一个个墓室被很好地还原,狭长的甬道让游客身临其境,博物馆内有汉代乐曲的展示,讲解员对于汉代石板画恰到好处的讲解,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成熟的景区.在周末,楚王陵汉墓中的游客较多,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景区,游客们又有什么建议呢?该怎样更好地促进它的发展呢? 同时徐州也是一块革命的热土,在这里留下的众多革命胜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们的革命精神而建立的纪念馆。1959年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60年奠基,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馆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馆已于2007年7月建成新馆,并免费对外开放。馆内陈列了大量有关文件,文物1.5万多件,小到随军民工之前使用的小竹杆,大到淮海战役总前委用的电台,都囊括其中.更有淮海战役的全景放映厅,360度体会淮海战役时的情景,令人身临其境.并且,馆内设置了大量当时的场景,如领导人之间的会谈,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人在深夜的穷途末路,与共产党人在物资充足下的信心满满,做成蜡像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当时的战略形式.但是,馆内的一些纪念品贩卖店却的商品,却因为样式单调,价格高昂而无人问津,甚至与淮海战役完全无关的一些动画片人物周边出现在了他们的店铺里.除了学生们的参观,散客几乎没有出现.我们注意到意见箱里也有一些较犀利的观点.显然,对于淮海战役纪念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提高游客参观数量,如何更好设置场馆中的一些布置,使游客更加方便地参观?游客又对此有什么建议? 一、调查内容: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游客提出了8个问题17小问,主要涉及游客对徐州景区的认知度,游客对徐州旅游服务的评价(详细内容见调查问卷)。 通过参访景区工作人员,了解景区发展现状。 二、调查目的: 1、查了解徐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游客的需求,分析徐州作为旅游圣地如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将徐州旅游市场划分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消费者的构成特点,深入了解消费者核心诉求。 2、通过对消费者对徐州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及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对徐州旅行社、旅游饭店的访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了解徐州旅游市场的优势与不足,定位徐州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调查对象、方式及地点:

徐州文化

徐州美食 徐州的特产众多:易牙五味鸡、符离集烧鸡、霸王别姬、鸳鸯鸡、葱烧孤雁、乐天鸭子、纪妃伴龙颜、地锅草鸡、古沛郭家烧鸡、徐州三鲤、徐州四孔鲤鱼、龙门鱼、梁王鱼、彭城鱼丸、愈灸鱼、金蟾戏珠、鱼腹藏羊肉、鱼汁羊肉、鼋汁狗肉、东坡回赠肉、新沂捆香蹄、太虚丸子、开阳炒苔菜、众星捧月、冬瓜四灵、西楚贡菜、油炸金蝉、长寿面、烙馍、蝴蝶馓子、小孩酥、蜜三刀、稚羹、啥汤、辣汤、丸子汤、热粥、帝王粥、古邳粥、云母羹、龟打,桂花楂糕、苔干、丰县苹果,沛县冬桃、沛县广电冷面,徐州两来风辣汤,睢宁香肠,邳州银杏,睢宁盐豆子等。 徐州名胜古迹 汉墓彭园皇藏峪云龙山戏马台云龙湖乾隆行宫 徐州汉画像石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北洞山汉墓 兵马俑博物馆土山汉墓范增墓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快哉亭公园 故黄河公园小龟山汉墓 徐州文化简介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文案

徐州文案

美丽徐州 ――徐州旅游宣传片创意文案 一、编导阐述 本宣传片因播放场合与收视效果的需要,片长拟设计在10分钟。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电视宣传片的视听效果,将借鉴当代影视传媒同类作品的先进制作理念和当今视听传媒的时尚制作手段。拟采用散文式的叙事结构和散点式的画面剪辑手法,简洁、明了、最大限度节省时间、传递大容量信息。 本片试图让观众观后对徐州有美好印象,产生到徐州来旅游的目的。 〔因本片将制作外语版本,中外文翻译后有长度差距,为适应画面需要,故解说文字要求简练准确,尽量精短。〕 1、影片主题 以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美丽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交融为叙述脉络,介绍古老而年轻、磅礴而秀丽的徐州。

2、摄制风格 A 拍摄方法 运动镜头是本片拍摄的主要手法,每个场景、每幅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将运用大摇臂、小摇臂、轨道车等多种拍摄设备,着力设计好镜头画面的外在运动与内在运动,处理好每一处场景与相关人物的呼应和协调关系,力求运用最富艺术感染、视觉冲击和最具潮流的电视画面语言来叙述本片。 B 影调处理 本片后期剪辑包装将采用广告影视作品的影调处理方法对全片进行统一的色彩渲染,以达到画面影调整体和谐完美。将以柔和的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突出张显古城徐州的绿色生态环境。 C 音乐效果 根据本片各个章节画面内容的不同,拟选用民族与流行相融合配器方式的,雄浑、委婉、欢快三种不同风格的抒情乐曲。同时将大量对位准确地运用自然环境音效,令本片取得起伏跌宕、亲切感人的听觉效果,力求全片达

到声画和谐、完美统一。 二、影片内容 本着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的叙述原则,本片拟将徐州丰厚的旅游资源所涵盖的彭祖文化、两汉文化、东坡文化、军事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彭城大地所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贯穿、融合成“序”、“历史遗存”、“军事大观”“山水城市”、“文化民俗”、“美食特产”、“都市休闲”、“魅力徐州”八个章节。把徐州旅游最灿烂、最经典、最具代表的场景画面归纳、浓缩、包装之后呈现给观众。 本片每个段落的开篇都将冠以概括性的文字标题作为该片段的引导提示,达到理清脉络、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下为各个篇章段落的标题字幕和画面内容提示。 片头(10秒) 风格:简洁、明了、富有张力的动感画面配以强节奏音乐,营造欢快气氛。

两汉文化的显著特点 七

两汉文化的显著特点七 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 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

徐州导游词

徐州简介导游词 各位旅客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徐州,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争之地”之誉。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1945年正式设市,现辖丰、沛、铜山、睢宁4县,邳州、新沂2个县级市,云龙、鼓楼、泉山、九里、贾汪5区。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963平方公里。总人口900多万,年平均气温14℃。 徐州拥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城市。中国第一个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出生地和发迹地,数百年的两汉盛世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以“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除此之外,汉皇祖陵、项羽戏马台、楚汉鏖战的九里山古战争遗址、霸王别姬处、虞姬墓、以及刘邦荣归故里吟唱千古名句《大风歌》的歌风台等。徐州其他的文化遗存还有彭祖井、彭祖祠、放鹤亭、黄楼、东坡石床、快哉亭、唐代摩崖石刻、关盼盼的燕子楼、北魏大石佛、苏北第一寺—兴化寺、以明清民居为特色的民俗博物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等。 徐州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秀丽。云龙湖水质清澈,仿佛一颗明珠镶嵌在市区南部。绿波层涌的泉山森林公园、玉带迴转的故黄河风光带、临波倚翠的云龙湖滨湖公园以及多条景观路工程,使徐州披戴着一袭醉人的锦山绣水。 徐州市旅游设施配套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不断增长,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汉文化景区 1.景区概况: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景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总体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区。 2.汉文化广场: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由江苏省美术馆油雕院吴支超教授设计制作,雕塑高5米,花岗岩材质,底座高4米,花岗岩贴面。其余是大块绿地,铺地分隔,绿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并设有花坛。西入口两侧各设一小品,龙头喷水,并镶嵌反映刘邦生平的汉像画浮雕,是一座布局对称、体现汉代文化高品位的市民休闲广,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两汉大事年表四周设计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仅可以与石材形成一刚一柔的对比,更成为两汉文化广场中将各个景点联系起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徐州汉文化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一、徐州汉文化风景区简介 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

饰图形。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

两汉徐州文化

两汉徐州文化 两汉文化看徐州 民间流行这么一种说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 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遗存特别丰富,特别是古文化遗产中的汉代三绝,即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其中又以汉墓位列第一。 迄今为止,徐州汉墓已发掘清理近300座,在这些形式各异的汉墓中尤以十几座汉代王侯陵墓最具规模,而在在这十几座王侯陵墓中,龟山汉墓以其规模的巨大,建筑的精美,神秘的色彩而独占鳌头。 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1981年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时发现。1985年,文物普查中征集到该墓出土的刘注龟钮铜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龟山汉墓是徐州汉墓中唯一确定了主人的墓葬。 两汉文化的形成 黄河涛涛,大浪淘沙。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辉煌的一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高唱着悲壮的《大风歌》从这片土地走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结束了秦王政的横征暴敛,抚平了中华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六百多年的疮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

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

徐州汉文化景区导游词.doc

徐州汉文化景区导游词 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徐州汉文化景区导游词,欢迎参考! 徐州汉文化景区导游词1 徐州汉文化景区为中国西汉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徐州汉兵马俑和狮子山楚王陵自成功发掘并对外开放以来,以其 " 粗犷、雄浑、博大、超越 " 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成为 " 两汉文化看徐州 " 的窗口。 徐州汉文化景区位于徐州市区东部,风景优美,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主要包括楚王陵、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主题的三个博物馆,以及解忧公主纪念馆、贵族陪葬墓、骑兵俑坑等景点。 徐州汉文化景区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历史文化胜迹与山水美景交相辉映,创造了人文自然并举,历史现代共生的现代精品旅游区。 徐州汉文化景区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景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总体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及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区。

当前已经建成部分是景区一期工程,该工程占地660亩,总投资2.2亿元,分核心区和外延区两个层次建设。核心区主要以"两汉文化"——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汉文化交流中心三个博物馆、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修复和保护,重现汉文化精髓;外延区包括汉文化广场、市民休闲广场、棋茶园、考古模拟基地、划草场等,通过建设独具特色的景观、景点和配套设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丰富的参观游览路线和休闲娱乐场所。景区内的园艺绿化也堪称一绝,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在景区栽植银杏、国槐、栾树等大型乔木40余种、2.6万棵,桂花、梅花等灌木2.8万株,草坪13万平方米,营造出了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季相交替的景观群落,将山园融为一体。景区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包括解忧公主纪念园、刘氏宗祠、竹林寺、仿古文化街等项目。 一走进汉文化广场,就看到高9.9米、由青铜铸造的刘邦像。这位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也是中国第一代布衣皇帝。立鼎中原后,刘邦封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当楚王,共传了代,死后都厚葬在徐州一带。其中楚王陵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而位于徐州北郊的龟山汉墓是第六代楚王刘注的陵墓。 徐州汉文化景区导游词2 徐州汉文化景区距离徐州市区很近,其中汉兵马俑博物

谈徐州两汉文化

从徐州规划馆看两汉文化 关键词:发源地文化影响 Keyword:cradleland culture influence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如今,依然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China the fir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rong and unified feudal empire-the big fellow dynasty starting from here,on the stage of history.Now,we still a profound effect.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刘邦高唱着悲壮的《大风歌》从这片土地走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自汉至今,沛县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汉画像石同苏州明清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沛县历史悠久,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其地,楚得沛地划分为县,比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早65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秦末汉初,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引潮流,主沉浮的正是一批沛籍英豪。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凝聚民心,灭暴秦,翦霸楚,建立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大一统封建国家——汉朝。皇皇圣汉,上承华夏数千年的文化文明,下启中华两千多年的辉煌。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历史上,汉朝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光辉灿烂的时期,以至中华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称汉族,文字称汉字,语言称汉语,文化称汉文化,国外研究汉文化的学者称汉学家。宋文天祥诗曰:“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过沛怀古》)元傅若金诗曰:“时逢沛父老,能说汉君王。”(《沛县诗》)历代政治学家和学者都公认沛县是汉王朝的发祥地,而作为汉汤沐邑沛县的父老更是代代相传,铭记不忘。 两汉四百年间,沛县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一位帝王。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汨水之阳(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即皇帝位。次年,他父亲被尊为太上皇。刘邦之后,他儿子刘盈继帝位:刘盈早逝,他夫人吕后执政。从刘邦算起,西汉,东汉各13位,共26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26年。 十二王。为巩固刘氏天下,刘邦分封了自己12个兄弟子侄为诸侯王。他们是:刘邦之兄代王刘喜,其弟楚元王刘交,叔伯弟荆王刘贾,其子齐悼惠王刘肥、淮南厉王刘长、赵隐王刘如意、代王刘恒、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燕灵王刘建,其侄吴王刘濞,族弟燕敬王刘泽。这些同姓王,有的并无功绩,是得刘邦的荫庇;有的则功不可没。如楚元王刘交,自沛城起义,一直紧跟随刘邦身边,参加过众多战斗,负责刘邦的安全和情报工作。刘贾,是位带兵的将军,在平定三秦,东征项羽中,都立有战功。成皋对峙,他带领2万步兵,数万骑兵,深入楚军腹地,烧毁楚军仓库,并施计使楚大司马周殷楚降汉。在垓下决战中,他参加了围杀项羽的肉搏战,战功赫赫。刘泽曾以将军之职参加对陈豕希的平叛,刘濞以沛侯率

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5770405.html, 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策略研究 作者:张海艳陈德胜 来源:《商情》2010年第28期 [摘要]目标市场策略是营销活动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深入分析了目标市场策略对徐州汉文化旅游业的作用,正确选择了目标市场并提出了针对每个子 市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对徐州汉文化旅游业的营销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汉文化文化旅游目标市场 徐州早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汉文化底蕴深厚,有灿烂而丰富的汉文化遗址。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徐州发展汉文化旅游业独具优势,但近年来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徐州汉文化目标市场的研究,界定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客源群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一致的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 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在1977年合著《旅游学:实践要素基本原理》一书,书中用“cultural tourism”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文化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游”。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指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民俗旅游活动。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徐州旅游体现汉文化。古彭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是汉文化艺术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汉文化主要包括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两汉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汉兵马俑和狮子山楚王陵自成功发掘并对外开放以来,以其“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使徐州汉文化成为中国西汉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汉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徐州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人们了解徐州,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两汉文化这一状况。 2.徐州旅游市场发展所处的阶段。据统计2009年徐州接待境外游客17. 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 84亿美元,分别增长20. 3%和3 3. 0%;接待国内游客184 4. 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3. 98亿元,分别增长17. 0%和28. 0%。数据表明,市场占有率低,但增长率较高,属于“问号”市场。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