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渣实验情况一览表报

钢渣实验情况一览表报

钢渣实验情况一览表报
钢渣实验情况一览表报

钢渣实验情况一览表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A B C D L a a 1L b 2 F 2 F 2 F 2 F h 实验四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一、实验名称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电阻应变仪,初步掌握电测方法; 2.测定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三、实验设备 1.WSG -80型纯弯曲正应力试验台 2.静态电阻应变仪 四、主要技术指标 1.矩形截面梁试样 图1 试样受力情况 材料:20号钢,E=208×109Pa ; 跨度:L=600mm ,a=200mm ,L 1=200mm ; 横截面尺寸:高度h=28mm ,宽度b=10mm 。 2.载荷增量 载荷增量ΔF=200N (砝码四级加载,每个砝码重10N 采用1:20杠杆比放大),砝码托作为初载荷,F 0=26 N 。 3.精度 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误差一般在5%左右。 五、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CD 段为纯弯曲段,其弯矩为Fa 2 1 M = ,则m 6N .2M 0?=,m 20N M ?=?。根据弯曲理论,梁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增量为: z I My ?= ?理 σ (1) 式中:y 为点到中性轴的距离;I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 的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 12 bh I 3 z = (2) 由于CD 段是纯弯曲的,纵向各纤维间不挤压,只产生伸长或缩短,所以各点均为单向应力状态。只要测出各点沿纵向的应变增量ε?,即可按胡克定律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实σ?。 ε σ?=?E 实 (3) 在CD 段任取一截面,沿不同高度贴五片应变片。1片、5片距中性轴z 的距离为h/2,2片、4片距中性轴z 的距离为h/4,3片就贴在中性轴的位置上。 测出各点的应变后,即可按(3)式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实σ?,并画出正应力实σ?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图,从而可与(1)式计算出的正应力理论值 理σ?进行比较。 六、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开电源,使应变仪预热。 2.在CD 段的大致中间截面处贴五片应变片与轴线平行,各片相距h/4,作为工作片;另在一块与试样相同的材料上贴一片补偿片,放到试样被测截面附近。应变片要采用窄而长的较好,贴片时可把试样取下,贴好片,焊好固定导线,再小心装上。 3.调动蝶形螺母,使杠杆尾端翘起一些。 4.把工作片和补偿片用导线接到预调平衡箱的相应接线柱上,将预调平衡箱与应变仪联接,接通电源,调平应变仪。 5.先挂砝码托,再分四次加砝码,记下每次应变仪测出的各点读数。注意加砝码时要缓慢放手。 6.取四次测量的平均增量值作为测量的平均应变,代入(3)式计算可得各点的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一、实验名称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电阻应变仪,初步掌握电测方法; 2.测定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三、实验设备 1.WSG-80型纯弯曲正应力试验台 2.静态电阻应变仪 四、试样制备及主要技术指标 1、矩形截面梁试样 材料:20号钢,E=208×109Pa; 跨度:L=600mm,a=200mm,L1=200mm; 横截面尺寸:高度h=28mm,宽度b=10mm。

2.载荷增量 载荷增量ΔF=200N (砝码四级加载,每个砝码重10N 采用1:20杠杆比放大),砝码托作为初载荷,F0=26 N 。 3.精度 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误差一般在5%左右。 五、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CD 段为纯弯曲段,其弯矩为a 2 1 F M = , 则m N M ?=6.20,m N M ?=?20。根据弯曲理论,梁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增量为: z I y M ?= ?理σ (1) 式中:y 为点到中性轴的距离;I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 的惯性矩,对于矩 形截面, 12 bh I 3 z = (2) 由于CD 段是纯弯曲的,纵向各纤维间不挤压,只产生伸长或缩短,所以各点均为单向应力状态。只要测出各点沿纵向的应变增量ε?,即可按胡克定律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实σ?。 εσ?=?E 实 (3) 在CD 段任取一截面,沿不同高度贴五片应变片。1片、5片距中性轴z 的 距离为h/2,2片、4片距中性轴z 的距离为h/4,3片就贴在中性轴的位臵上。 测出各点的应变后,即可按(3)式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实σ?,并画出正应力实σ?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图,从而可与(1)式计算出的正应力理论值理σ?进行比较。 六、实验步骤 1.开电源,使应变仪预热。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实验三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掌握运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应变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或弯曲梁试验装置;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 5.游标卡尺 3-1 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 3-2弯曲梁试验装置 1—弯曲梁 2—铸铁架 3—支架 4—加载杆 5—加载螺杆系统 6—载荷传感器 7和8—组成电子秤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00GN/m2,泊松比μ=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x M y I σ= (3-2) 式中:M 为弯矩;I x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ΔP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ΔP /2,如图3-3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7片应变片(见图3-3)(对多功能组合装置:b =18.3mm ;h =38mm ;c =133.5mm ),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下表面沿横向粘贴了应变片8# 。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公式σ=E ε,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若由实验测得应变片7#和8#的应变ε7,和ε8满足 87||εμε≈ 则证明梁弯曲时近似为单向应力状态,即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成立。 图3-3弯曲梁布片图 四、实验步骤 1.检查或测量(弯曲梁试验装置)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 和高度h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c ,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 i 。 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然后把梁上的应变片按序号接在应变仪上的各不同通道的接线柱A 、B 上,公共温度补偿片接在接线柱B 、C 上。相应电桥的接线柱B 需用短接片连接起来,而各接线柱C 之间不必用短接片连接,因其内部本来就是相通的。因为采用半桥接线法,故应变仪应处于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的操作步骤见应变仪的使用说明书。 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P 0(一般按P 0=0.1σS 确定)、最大载荷P max (一般按P max ≤0.7σS 确定)和分级载荷ΔP (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

梁弯曲正应力测量实验报告

厦 门 海 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编号:XH03J W024-05/0 实训(验) 报告 班级: 姓名: 座号: 指导教师: 成绩: 课程名称: 实训(验): 梁弯曲正应力测量 年 月 日 一、 实训(验)目的: 1、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2、了解电测应力原理,掌握直流测量电桥的加减特性; 3、分析应变片组桥与梁受力变形的关系,加深对等强度梁概念的理解。 二、 实训(验)内容、记录和结果(含数据、图表、计算、结果分析等) 1、实验数据: (1) 梁的尺寸: 宽度b =9mm ;梁高h=30mm ;跨度l =600mm;AC 、BD:弯矩a=200m m。测点距轴z 距离: 21h y ==15mm;42h y ==7.5mm ;3y =0cm ;-=-=44h y 7.5mm;-=-=2 5h y 15mm;E=210Gpa 。 抗弯曲截面模量W Z =b h2/6 惯性矩J Z =bh 3 /12 (2) 应变)101(6-?ε记录:

(3) 取各测点ε?值并计算各点应力: 1ε?=16×10-6 ;2ε?=7×10-6 ;3ε?= 0 ;4ε?=8×10-6 ;5ε?=15×10 - 6 ; 1σ?=E 1ε?=3.36MPa;2σ?=E 2ε?=1.47MP a;3σ?=0 ; 4σ?=E 4ε?=1.68MPa;5σ?=E 5ε?=3.15MPa ; 根据ΔM W=ΔF ·a/2=5 N ·m 而得的理论值: 1σ?=ΔM W/W Z =3.70MPa;2σ?=ΔMWh/4(J Z)=1.85M Pa ;3σ?=0 ; 4σ?=ΔM W h/4(J Z )=1.85MPa;5σ?=ΔMW /W Z=3.70MPa; (4) 用两次实验中线形较好的一组数据,将平均值ε?换算成应力εσ?=E ,绘在坐标 方格纸上,同时绘出理论值的分布直线。

吉林重点试验室情况一览表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情况一览表 序 号 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负责人1 吉林省工程仿生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韩志武 2 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 室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军事兽医研究所 钱军 3 吉林省空间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姜会林 4 吉林省车辆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及系统 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赵继 5 吉林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农科院郝东云 6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 验室 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地理 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农业大学 盛连喜 7 吉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 究所 王英平 8 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 学研究所 刘志强 9 吉林省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 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东北电力大学穆刚 10 吉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吉林化工学院娄大伟 11 吉林省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重点实 验室 东北师范大学张景萍 12 吉林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徐雅娟 13 吉林省中药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长春中医药大学高其品 14 吉林省蜜蜂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养蜂所李兴安 15 吉林省固体激光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金光勇 16 吉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吉林农业大学秦贵信 17 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重 点实验室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学院 周义发 18 吉林省先进低碳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 学研究所 邢巍 19 吉林省道路交通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刘寒冰 20 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冯江 21 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资源学院赵勇胜 22 吉林省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 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 究所 杨福合 23 吉林省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于晓方 24 吉林省重大疾病分子与化学遗传学重点 实验室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崔然吉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 ,泊松比μ=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x M y I σ= 式中:M 为弯矩;x I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2P ?,如下图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E σε=,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实 =E ε实 式中E 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图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 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 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实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 把Δσ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Z I MY =σ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式中的M 应按下式计算: Pa ?= M 2 1 (3.16) 四、实验步骤 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 和高度h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 ,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i y 。 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分别采用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进行测量,其中1/4桥需要接温度补偿片,1/2桥通过交换接线方式分别进行两次试验来比较试验结果。 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0P (一般按00.1s P σ=确定)、最大载荷max P (一般按max 0.7s P σ≤确定)和分级载荷P ? (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 本实验中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 4、实验完毕后将载荷卸掉,关上电阻应变仪电源开关,并请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数据处理

电测法测量弯曲正应力2版

电测法测量弯曲正应力 同组人:毛紫薇 黄璜 实验日期:2006-5-11 一、实验目的 1、测量矩形截面梁在横弯时指定截面的最大应变值,比较和掌握不同组桥方式如何提高测量灵敏度的方法,并求出各种组桥方式下的桥臂系数B 2、测量矩形梁在横弯条件下指定截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二、实验设备 1,WDW-3020电子万能实验机 2,矩形截面梁 3,YE2539高速静态应变测试系统 三、实验原理 1、电阻应变片测量基本原理 将电阻应变片牢固的粘贴在被测构件的表面,构件变形时应变片随着一起变形,利用电阻片的应变效应使应变变化转化为电阻变化,电阻应变仪再把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化为电压变化,经放大后的电压信号直接以应变量的形式显示出来。 2、电桥电路与接桥方式 常用的测量电路——桥式测量电路。 单臂测量:一个桥臂是参与机械变形的电阻片,其余是不参与变形的固定电阻,则 14DB EK U ε?= 。半桥测量:相邻桥臂参与机械变形的电阻片,12()4 DB EK U εε?=-。全桥测量:四个桥臂全参与机械变形。 3、温度补偿片 应变片电阻变化由构件变形和温度变化两者引起,可消除温度影响,将电阻片贴在与构件材质相同但不变形的材料上,并与构件处于相同温度,将其正确连接在桥路上即可消除温度变化的影响。 4、基本原理 平面弯曲条件下正应力的分布见课本上介绍。 实验中,在初载荷和末载荷时通过应变仪分别读出应变测量值,则各电阻片的测量应变值为应变测量值之差,通过胡克定律可计算出各点的压力值。 三、实验步骤 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加力点位置与支座位置是否正确,测量量的截面尺寸 2、根据试样尺寸及机器性能指标计算实验的许可载荷,确定初载荷及末载荷 3、熟悉并掌握试验机的操作规程及高速静态应变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设置实验的负荷负载值,启动试验机预加载荷到0P 。待仪器稳定后,通过操作计算机的控制软件进行初始平衡和试采样,使测量的各通道应变初值0ε置零,将载荷加至N P 测量N ε,求出应变差,重复加载卸载二到三次,每次的应变差相对差不超过5%。

质量检测方案报审表

戍浦江支流垟心河、下坦河等河道整治工程 质量检验方案报审表 温州市鹿城区农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我单位已组织施工、监理单位根据相关规定、各参建方检验目的、要求及层次的不同,编制完成了本工程的质量检验方案(见附表),现上报贵站,请审核确认。 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盖章): 负责人: 日期: 质量监督单位确认意见: 质监单位:(公章) 项目质监员: 日期: 备注: 戍浦江垟心河、下坦河等河道整治工程质量检验方案 结构 部位 序 号 试样名称 检测内容及数量 送检单位 施工 单位 监理单位

项目法人(建设单位) 自检 平行 抽检 跟踪 检测 见证 取样 第三方 检测 防 渗 粘 土 (斜)心 墙 1 料场土料试验(扰动土) 送省水电监督检验站做土工试验(包括渗透试验、击实试验、土粒组成等,具体根据设计与规范要求确定),每同一料源抽检1次。 √ √ 委托单位现场根据需要独立取样抽检,或由委托单位编制检测方案整体检测,完工后根据检测结果出具工程质量评价意见。

2 填筑后土样(原状土)渗透性检测 每单元中根据不同高程、不同平面位置抽取2-4组(不少于施工方自检数的15%)土样送省水电监督检验站检测,做渗透系数及干密度等。 √ 3 填筑后土样(原状土)渗透性检测 每处防渗体不少于1-2次的(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实体质量检测,由检测单位自行取样。 3 干密度抽检(压实度) 每层干密度检测 √ √ (按规定数量跟踪) √

(全部) 防 渗 土 工膜 1 土工试验 按每批次1次送省水电监督检验站抽检,检测项目按设计与规范要求,监理量少可跟踪取样(量大须做平行检测)。 √ √ 坝 壳 土 填筑 1 原材料土工试验 送省水电监督检验站做土工试验,具体指标根据设计与规范要求,每同一料源抽检1次。√ √

普通实验室开放申请表2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开放实验室安全承诺书 为加强实验室安全和管理工作,根据学院有关安全管理规定与“平安校园”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验工作实际,本着共管共享、责任分担的原则,在使用实验室期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本人愿签订《开放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并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实验过程中严格规范操作每一步,保护自身安全。 2.不随意使用与本实验无关设备。不随意打开实验室的抽屉、柜子。 3.实验中损坏的仪器设备要及时上报实验责任人并进行登记。 5.不违规使用各类大功率用电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不私自使用实验室贵重仪器设备。如需使用,需登记且在实验指导教师指导下使用。 6.不带与实验无关的人及物品进入实验室,不带出实验室物品。 7.不在实验室吃东西、睡觉等,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8.实验完毕后,将设备归位,清扫实验室。 9.离开实验室时除用电需求的设备外应切断所有电源。实验室漏电、漏水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实验室责任人。 10.掌握实验室安全与消防知识,掌握实验室内灭火器、灭火沙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安全疏散通道。普通事故要及时报告实验老师并及时处理;重大火灾等险情要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并报实验管理中心(3010467)及安全保卫部门(3010467),做好配合工作。 11.不私自配制和转借实验室钥匙。确保离开实验室后断水、断电、关窗、锁门。 12.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服从实验室责任人的管理。

本人承诺: 本人保证按学校和实验室的要求做好安全工作。如达不到《承诺》要求,实验管理中心有权禁止该实验项目的进一步进行。出现自身安全事故原因,个人愿承担事故责任。 承诺人: 指导教师姓名:电话: 实验者姓名:电话:学号:注:本承诺书一式叁份,实验者、实验室责任人、实验管理中心各一份。 年月日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方法和多点测量技术。; 2、测定梁在纯弯和横力弯曲下的弯曲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 二、设备及试样: 1. 电子万能试验机或简易加载设备; 2. 电阻应变仪及预调平衡箱; 3. 进行截面钢梁。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载荷P 作用下,在梁的中部为纯弯曲,弯矩为1 M=2 Pa 。在左右两端长为a 的部分内为横力弯曲,弯矩为11 =()2 M P a c -。在梁的前后两个侧面上,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 4 h 贴上平行于轴线上的应变片。温度补偿块要放置在横梁附近。对第一个待测应变片联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测出载荷作用下各待测点的应变ε,由胡克定律知 E σε= 另一方面,由弯曲公式My I σ=,又可算出各点应力的理论值。于是可将实测值和理论值进 行比较。 2、加载时分五级加载,0F =1000N ,F ?=1000N ,max F =5000N ,缷载时进行检查,若应变差值基本相等,则可用于计算应力,否则检查原因进行复测(实验仪器中应变ε的单位是 610-)。 3、实测应力计算时,采用1000F N ?=时平均应变增量im ε?计算应力,即 i i m E σε?=?,同一高度的两个取平均。实测应力,理论应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理论值计算中,公式中的3 1I=12 bh ,计算相对误差时 -100%e σσσσ= ?理测 理 ,在梁的中性层内,因σ理=0,故只需计算绝对误差。 四、数据处理 1、实验参数记录与计算: b=20mm, h=40mm, l=600mm, a=200mm, c=30mm, E=206GPa, P=1000N ?, max P 5000N =, k=2.19 3 -641I= =0.1061012 bh m ? 2、填写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表格

SZLB工程检测试验项目计划方案报审表{模板}

工程检测试验项目计划报审表 工程名称:天津武清城关35千伏变电站重建工程编号:SZLB6-SG01-001 注本表一式份,由施工项目部填报,监理项目部份,施工项目部存份。

填写、使用说明 (1)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根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工程检测试验项目计划向监理部进行报审。附本工程的检测试验项目计划。 (2)监理项目部审查要点: 1)检测项目是否齐全。 2)取样数量、频率、使用部位是否符合要求。 3)是否需要见证。

附件: 天津武清城关35千伏变电站重建土建工程检测试验项目计划 施工项目部(章) 年月日

批准:(项目总工)年月日审核:(项目质检员)年月日编写:(项目技术员)年月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2编制目的 3编制依据 4 检测试验组织及职责 5试验项目检测计划表

1工程概况 拟建城关35kV变电站重建工程,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崔廊公路和通王公路西南角。可建设用地面积5928.71㎡。配电装置室建筑占地面积873.79㎡,总建筑面积873.79㎡;局部地下1层,地上1层,建筑檐高7.95m;配电室建设总高度8.15m,钢架梁结构、层高4.5m/6.5m,基础类型为弹性地基梁基础;屋面、地下室防水等级按I级设防;本工程正负零相当于绝对标高为9.250m,室内外高差0.45m。配电室室内布置有变压器室、二次设备室、10kV、35kV配电装置室、电容器室、中性点设备室、资料室、工具间、卫生间; 户外其他构筑物泵房占地19.2㎡;泵房建筑面积70.4㎡;消防水池占地面积147.2㎡,消防水池、泵房基础为抗渗P6;±0.000以下砌体MU20实心页岩砖,WM M10水泥砂浆;铺地面积2441.96㎡,站内道路1008.71㎡,站内道路均采用公路型,混凝土路面。大件运输道路、消防道路宽度4.0m,转弯半径9.0m,进站道路宽度8.0m,转弯半径9.0m。变电站设一个主出入口,从站址北侧崔廊公路引接。硬化地面254.94㎡;绿地面积:1330.11㎡ 2编制目的 确保达标投产,实现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行业优质工程;建筑和安装工程质量达到规定要求,严格控制中间环节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全面实现工程质量目标。 3编制依据 主要设备技术文件和新产品的工艺性试验资料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项目管理规定》国网(基建/2)111-2015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国网(基建/3)188-2015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质量管理规定》国网(基建/2)112-2015 《关于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数码采集与管理的工作要求》(基建质量〔2016〕56号)《110k~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 1183-2012)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优质工程评定管理办法》国网(基建/3)182-2015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 10248.3—2016)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基建质量[2010]19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工程典型施工方法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2版 )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电网办[2010]250号) 《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基建安全〔2016〕25 号)《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实验

实验二、纯弯曲梁正应力电测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电测法测定纯弯曲梁正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 实验装置与仪器 1、 纯弯曲梁实验装置。 2、 数字式电阻应变仪。 三、 实验装置与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弯曲梁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它有弯曲梁 1, 定位板2,支座3,试验机架4,加载系统5, 两 端带万向接头的加载杆6,加载压头(包括φ16 钢珠)7,加载横梁8,载荷传感器9和测力 仪10等组成。该装置有已粘贴好应变片的钢梁(其弹性模量2210m GN E =)用来完成纯 弯曲梁正应变分布规律试验。 纯弯曲梁正应变分布规律试验 纯弯曲梁受力状态及有关尺寸见图2。 图 2 在梁的纯弯曲段内已粘贴好两组应变片,每组8片,分别为1~8号片和1*~8*号片,各片距中心层的距离在图3中已标出。当梁受力变形后,可由应变仪测出每片应变片产生的应变,这样就可得到实测的沿梁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分布规律。根据材料力学中纯弯曲梁的

平面假设,沿梁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分布规律应当是直线。另外材料力学中还假设梁在纯弯曲段内是单向应力状态,为此,我们在梁的下 表面粘贴有与7号片和7*号片垂直的8号片和 8*号片,当梁受力变形后,可测得8ε和* 8ε,根 据泊松比纵横 εεμ=,可由78εε或* *78εε计算得到 'μ,若'μ近似等于μ时,则证明梁纯弯曲段 内近似于单向应力状态。 2、实验原理 梁的纯弯曲段内,每片应变片所处状态是单向应力状态。根据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 σ = E ε 可以计算出梁的纯弯曲段内每片应变片所处的应力。 注:该装置只允许加4KN 载荷,超载会损坏传感器。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篇一: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 =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 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m

yIx 式中:m为弯矩;Ix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p/2,如下图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 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e?,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实=eε 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 图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6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四 梁的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剪应力计算和平衡校核方法。 1、 作梁的整数级或半数级等差线图案; 2、 根据所测定的等差线和等倾线数据,计算各测点的剪应力值; 3、 与材料力学所计算出的理论结果比较。 二、实验设备 偏光弹性仪 三、实验模型及加载方式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模型尺寸 用卡尺测量模型尺寸,做记录,同时检查刻线尺寸。 2、安装模型及调整仪器 (1)调整仪器为正交圆偏振场,并调节杠杆平衡。 (2)调节下支座间距和位置,将模型置于二支座上,并在梁中点置一小钢柱,同时将杠 杆压下并加少许载荷(10N ),调节夹头上下位置使其保持水平。 (3)开启白光光源(同时开启钠光灯预热),观察等差线图案是否对称;若不对称,需 再调整直至对称为止,方可继续加载。 3、绘制等差线图案 (1)用白光观察等差线图案,逐渐加载直至边界处最高条纹级数为4~5级左右。弄清等 差线图案的特点,找出0级位置及级数变化趋势,并用铅笔在模型上描出0级条纹,记录载荷数量。 (2)用单色光,描出整个等差线图案,标明级数,反复检查核对。 (3)卸除载荷,取下模型,用描图纸描摹出条纹图案,标明级数,注明载荷,最后从模 型上擦掉等差线图案。 4、作等倾线图案,测量各测点的等倾线度数 四点弯曲梁受力示意图 三点弯曲梁受力示意图

(1)调整仪器为正交平面偏振场,重新安装模型,施加适当载荷,按逆时针方向同步旋转偏振轴,仔细观察等倾线的特征,待摸清等倾线的变化规律后,将偏振轴恢 复到00位置。 (2)按逆时针方向同步旋转偏振轴,依次描绘出00、150、300、450、600及750等倾线,标明度数,并反复检查核对。 (3)测量AB、CD截面上各测点的等倾线度数,并填入表格7-2中,分析判定σx方向。 (4)卸下模型,用描图纸描摹等倾线图案,标明度数。 5、补偿各测点的等差线条纹级数 (1)擦去等倾线图案,重新安装模型,并施加作等差线时的相同载荷量。 (2)用单色光,以旋转分析镜补偿法确定各测点的非整数级等差线条纹级数,并填入记录表格。 6、将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7、熄灭光源,清理现场。 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实验日期:室温:小组成员: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记录 表4-1 弯曲正应力实验应变片布片位置 表4-2 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数据记录

节能检测方案

XX大厦项目建筑节能工程 节 能 检 测 方 案 广东XX检测有限公司二〇一六年七月

节能检测方案报审表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项目 2、工程地址:广州XX 3、建筑面积:XX㎡ 4、建设单位:广州XXXX有限公司 5、设计单位:广东XXX有限公司 6、质监单位:广州市XX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7、监理单位: 8、本项目节能检测委托单位:广东XX有限公司 二检测依据 1.《广东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15-65-2009; 2.《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10294-2008 3.《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GB/T11969-2008 4.《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方法》GB/T5486-2008 5.《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 6.《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 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GB/T2680-1994 7.《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8.《建筑节能材料性能评价及检测技术规程》DBJ/T15-69-2009 9.《绝热稳态传热系数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3475-2008 10.《泡沫塑料与橡胶表观密度的测定》GB/T6343-2009 11.《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2008 12.《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 13.《中空玻璃》GB/T11944-2012 14.《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 15.《照明测量方法》GB/T5700-2008;

实验四: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实验四: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使用应变片和电阻应变仪测定静态应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曲钢梁横截面不同位置的正应力。 3.绘制正应力沿其横截面高度的的分布图,观察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 1.CLDS-2000型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 2.YJZ —8型智能数字静态电阻应变仪。 3.LY —5型拉力传感器。 4.直尺和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理论公式: 本实验的测试对象为低碳钢制矩形截面简支梁,实验台如图4-1所示,加载方式如图4-2所示。 图4-1 图4-2 由材料力学可知,钢梁中段将产生纯弯曲,其弯矩大小为 c P M 2 ?= (1) 横截面上弯曲正应力公式为

Z I My = σ (2) 式中y 为被测点到中性轴z 的距离,I z 为梁截面对z 轴的惯性矩。 12 3bh I Z = (3) 横截面上各点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按线性规律变化,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中性轴上各点的正应力为零。截面的上、下边缘上各点正应力为最大,最大值为W M =max σ。 (2)实测公式: 实验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荷载大小可由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 ?时,梁的四个点受力分别增加作用力2/P ?,如图4-2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侧面布置了5片应变片,如4-2所示,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梁上各点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沿横向粘贴了第6片应变片,用以测定材料的泊松比μ;在梁的端部上表面零应力处粘贴了第7片温度补偿应变片,可对以上各应变片进行温度补偿。 在弹性范围内,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上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即: σε=E (4) 由上式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σε=E 与理论值Z I My =σ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如果测得应变片4和6的应变满足 μεε=46/ 则证明梁弯曲时近似为单向应力状态,即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成立。 实验采用增量法。每增加等量载荷ΔP ,测得各点相应得应变增量实ε?一次。因每次ΔP 相同,故实ε?应是基本上按比例增加。 四、实验步骤 1.用游标卡尺和直尺分别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 、高度h 以及载荷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a ,并记入实验记录表中。注意两端a 值应相等,可通过移动两根拉杆的位置来保证。 2.将1到5点测量应变片以4/1桥分别接入电阻应变仪的任意5个通道的A 、B 点之间(若考虑温度补偿,则须将仪器后面板B 、1C 端子的标准120Ω电阻去掉,再将温度补偿片接入该处),将拉力传感器的四根输出线与电阻应变仪的任意通道的A 、B 、C 、D 端对应连接(全桥测量),将应变仪的通讯电缆与PC 机的COM 口连接,注意检查各接点连接是否可靠。 3.打开PC 机及应变仪的电源,预热后设置各通道参数(通道使用与否、桥型、灵敏度系数、被测物理量量纲),参数设置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应变仪键盘设定,二是由PC 机安装的测试软件用通信方式设定,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法设定参数,这样比较简单快捷。具体设定

基桩检测方案

基桩检测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试桩基桩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工程

有色铜冶炼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奥炉改造工程”试桩 测试方案 工程质量检测 二O一五年十二月一十六日

*************项目 “*******工程”试桩 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检测方案编写: 审核: 批准: **********工程质量检测 二0一五年十二月一十六日

目录 文字部分 1.前言 2.测试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3.方案编制依据 4.测试目的和工作量 5.拟投入的仪器设备 6.试验原理与方法技术 7.测试报告编写主要容 8.检测工期安排与人员组织 9.检测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体系 10.检测安全保证措施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 12.施工现场安全救援应急措施

1.前言 1.1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为****公司,南侧为*****厂区,北侧为*****基地,西北方向为*****项目。本工程建构筑物有多高层钢框架结构*****系统、单层门式刚架重型钢结构厂房及大型设备基础等,对差异沉降敏感。基础采用冲孔灌注桩基础及天然基础相结合,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JGJ94-200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JGJ106-2014)规定,本工程在桩基施工图设计前必须进行单桩静载试验和桩身应力测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供设计和业主采用。 1.2试桩参数见下表: 本工程试桩数为4根。试验桩平面位置详见试桩桩位平面布置图中。桩身配筋详见桩身详图,桩基施工参数详见下表: 注:表中桩长根据勘察报告计算得出,可供参考,实际桩长应以进入持力层深度为准。

实验室开放项目(结项书)

石家庄学院 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结项书 项目名称:设计与实验 项目负责人: 实验室(中心) 名称:实验中心 所在二级单位:工程学院 填表时间: 2015.12.15 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制 2015年4月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二、项目完成人情况 三、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四、开放实验项目实施过程的简要说明 (一)开放项目的主要内容及完成情况 开放的主要内容: 电路焊接与调试 传感器调试与信号调试电路运行数据测量 无线通信数据测量与调试 完成情况: 实验的各部分电路设计及调试完成,无线数据通信部分已经调试成功并能够正常工作。采集,传输和接收三部分电路能够正常工作。 (二)开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专利申请已经确认,专利申请号:201520672254.8。 (三)开放项目的特色、创新点及推广价值 开放项目采取工程项目的形式,学生按项目模块分组,在项目研究的同时,带动相关电路的设计和研究,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设计研究方向。 按照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做定期检查和指导,这样让学生到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项目开发的过程。 当前的各种领域都在讲团队,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团队的概念,一个团队完成一项任务,既能让大家相互探讨,又能相互督促,从而实现整体的进步。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设想 经过半年多的项目实践,现在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转化成相应的学分(参考选修课的学分)。 2.技术提高项目参加学生比例较低。 3.我校的基础仪器设备太高老旧,试验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改进思想: 1.将开放实验项目常态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2.与教务处协调,制定考核机制,给学生增加选修学分。 3. 一些项目可以多次连续进行,从而累计实验设备和器材,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后面的开放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可以倡导二级学院给批准的开放项目相应的配套资金。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b h 实验四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一、实验名称 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的电测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电阻应变仪,初步掌握电测方法; 2.测定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三、实验设备 1.WSG -80型纯弯曲正应力试验台 2.静态电阻应变仪 四、主要技术指标 1.矩形截面梁试样 图1 试样受力情况 材料:20号钢,E=208×109Pa ; 跨度:L=600mm ,a=200mm ,L 1=200mm ; 横截面尺寸:高度h=28mm ,宽度b=10mm 。 2.载荷增量 载荷增量ΔF=200N (砝码四级加载,每个砝码重10N 采用1:20杠杆比放大),砝码托作为初载荷,F 0=26 N 。 3.精度 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误差一般在5%左右。 五、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CD 段为纯弯曲段,其弯矩为Fa 2 1 M = ,则m 6N .2M 0?=,m 20N M ?=?。根据弯曲理论,梁横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增 量为: z I My ?=?理 σ (1) 式中:y 为点到中性轴的距离;I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 的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 12 bh I 3 z = (2) 由于CD 段是纯弯曲的,纵向各纤维间不挤压,只产生伸长或缩短,所以各点均为单向应力状态。只要测出各点沿纵向的应变增量ε?,即可按胡克定律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实σ?。 ε σ?=?E 实 (3) 在CD 段任取一截面,沿不同高度贴五片应变片。1片、5片距中性轴z 的距离为h/2,2片、4片距中性轴z 的距离为h/4,3片就贴在中性轴的位置上。 测出各点的应变后,即可按(3)式计算出实际的正应力增量实σ?,并画出正应力实σ?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图,从而可与(1)式计算出的正应力理论值理σ?进行比较。 六、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开电源,使应变仪预热。 2.在CD 段的大致中间截面处贴五片应变片与轴线平行,各片相距h/4,作为工作片;另在一块与试样相同的材料上贴一片补偿片,放到试样被测截面附近。应变片要采用窄而长的较好,贴片时可把试样取下,贴好片,焊好固定导线,再小心装上。 3.调动蝶形螺母,使杠杆尾端翘起一些。 4.把工作片和补偿片用导线接到预调平衡箱的相应接线柱上,将预调平衡箱与应变仪联接,接通电源,调平应变仪。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2 ?,如下图所示。 P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 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 克定律公式E σε =,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 =E 实 ε 实 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图 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 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 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实来依次求出各点应力。 把Δσ实与理论公式算出的应力Z I MY =σ比较,从而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上述理论公式中的M 应按下式计算: Pa ?= M 2 1 (3.16) 四、实验步骤 1、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 和高度h 、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 ,及各应变片到中

性层的距离i y 。 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分别采用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进行测量,其中1/4桥需要接温度补偿片,1/2桥通过交换接线方式分别进行两次试验来比较试验结果。 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0 P (一般按00.1s P σ=确定)、最 大载荷max P (一般按max 0.7s P σ≤确定)和分级载荷P ? (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 本实验中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 4、实验完毕后将载荷卸掉,关上电阻应变仪电源开关,并请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 其中a=80mm b=19.62mm h=39.38mm 1/4桥 荷载 测点 测点 测点 测点 测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