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瘤胃细菌_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_高巍

瘤胃细菌_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_高巍

瘤胃细菌_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_高巍
瘤胃细菌_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_高巍

人教版八级生物上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测试卷及答案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菌存在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弗莱明 D.达尔文 2.夏天,厨师常把许多做好的菜用保鲜膜盖好,放在冰箱中冷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抑制细菌繁殖 B.不让营养流失 C.防止水分蒸发 D.保持菜肴的形状和颜色 3.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 A.酵母菌 B.青霉 C.曲霉 D.大肠杆菌 4.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都具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成形的细胞核 D.叶绿体 5.蘑菇的孢子生长在菌褶的( ) A.菌盖上 B.菌柄上 C.菌丝上 D.菌托上 6.在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只能作为分解者,这是因为() A.大多数细菌缺乏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细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大多数细菌缺少液泡 D.细菌不需要呼吸 7.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下列哪项作为标准()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8.在发霉的橘子皮上,有肉眼能看见的是一个个() A.芽孢 B.孢子 C.孢子印 D.菌落 9.人们食用的蘑菇、医用的灵芝属于() A.植物 B.细菌 C.真菌 D.病毒 10.细菌的生殖方式一般是() A. 出芽生殖 B. 孢子生殖 C. 分裂生殖 D. 营养生殖 11.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丰富的有机物 D.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 12.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毛了,而且是青绿色的。该“毛”属于() A.霉菌 B.大肠杆菌 C.乳酸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13.真菌的生殖方式是() A.营养繁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 14.下面关于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细菌或真菌繁殖后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组成 15.下列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 ①大肠杆菌②木耳③乳酸菌④酵母菌⑤灵芝⑥曲霉⑦螺旋菌⑧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描述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 ?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一一 ①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 ②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有一些毛状物,为什么? ③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是哪种生物? ④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酒曲的霉菌制出的 吗?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内外,甚至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温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菌落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 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像蘑菇、木耳这些是属于多细胞 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单细胞真菌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 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又能看得到呢? 2、菌落的概念 因为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所以我们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产生许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

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 弘扬国兰文化,传播兰花知识楚畹幽兰冠从芳,双钧画法异寻常。国香流落空留赏,太息金陵马四娘-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兰花与菌的共生关系来自兰花吧00:00 13:45 兰是植物界进化最高极的物种,菌是生物界较低极原始的物种(这里说的菌,专指真菌,原属植物界,现已独立为菌物界,与植物、动物并列)他们都是陆地上最复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系统—森林中的 重要员。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兰与菌之间,以及兰和菌与其他生物种之间,建立起了多种复杂的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关系),极积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从而也成就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物种的延续与进化。 由于兰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人们将其请出森林,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人工栽培,所谓来其自然生,还其自然养,引种驯化栽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兰属植物大多数种,作为花卉栽培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生长发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兰与原生环境中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的生态关系虽消失了,但与兰关系密切的一些种如昆虫、菌物、微生物等随之进入养兰环境。其中兰与某些菌

物种亘古以来所形成的微妙的生态关系被保持住了。这也是人类引种栽培兰花取得成功的关健因素之一。兰与菌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伴生、寄生、共生。兰与一些腐生菌、蝇类幼虫、原虫、环节动物等伴生在兰盆基质中,营养方式各异,和平共处,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害。如腐生菌以分解基质中的有机物为生,也为兰根提供营养来源。森林中的许多附生兰,主要靠腐生菌分解老死的木质纤维素为矿物质源,以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兰菌寄生关系普遍存在于森林系统中,主要是一些致病性真菌如刺盘孢菌、棕疫霉菌、镰刀菌、狄巴利腐霉、立枯丝核菌、菌核菌、柱盘孢属菌等,也称为寄生菌。它们是兰的敌人,分别引发炭病、疫病、基腐病、腐烂病、根腐病、菌核病,黑斑病等兰病。它们的菌丝侵入兰花细胞内吸收营养,分泌毒素解析破坏植物组织,引起植株新陈代谢失调,甚至死亡。也有一种“反寄生”关系,密环菌 菌丝与兰科植物天麻的块茎接触后,菌丝伸入块茎内作为营养源,不断被消化吸收,供块茎生长膨大,最终完成生活周期,而密环菌又腐生在其它植物上吸收营养,供自己及天麻生长;兰菌共生关系是朋友关系,主要以菌根的方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组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菌(共生真菌),其 菌丝与兰的营养根形成一种联合体,菌根菌从兰根获得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物质,而兰也从菌根菌那里得到所需养料及水份,从而达到一种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高度统一的联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

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练习题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练习题 1.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香菇 C 青霉 D 木耳 2.青霉是因为颜色而得名,其颜色来自() A 绿色菌丝 B 青绿色孢子 C 菌丝中含叶绿素 D 灰尘 3.蘑菇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 营养方式不同 B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呼吸方式不同 D 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4.下列有关孢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生殖细胞 B 是芽孢 C 是休眠体 D 个体较大 5.下列有关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 B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个体,也有有害的个体 6.将成熟的新鲜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落下的褐色粉末是() A 菌丝 B 孢子 C 种子 D 芽体 7.(2008威海)在探究“洗手对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活动中,有“用手在培养基上轻轻按压”的步骤,这属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A.制作培养基 B.消毒 C.接种 D.培养 8.(2008烟台)分析下列环境中,活细菌数目相对较多的是 ( ) A.用香皂洗过的双手 B.夏季茂密的树林中 C.火车站侯车室中 D.充满高温高压水蒸气的高压锅内 9.(2008益阳)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制作配方不正确的是() A. 牛肉汁与琼脂混合 B. 牛奶与琼脂混合 C. 土壤浸出液与琼脂混合 D. 蒸馏水与琼脂混合 10.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来的?( ) A.这些物品中原来有的 B.空气中的 C.因为有这些物品,它们跑来的 D.这些物品中的某些物质变来的 11.请判断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 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C.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 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 12.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 ( ) A.高温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 B.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 C.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D.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甘敏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三)情感目标: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四.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和启发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综合→师生总结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片段;歌中提到一种我们最喜欢吃的生物是什么?蘑菇是植物吗?蘑菇是动物吗?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生物呢?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有多少呢?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 互动1 学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菌落的概念及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菌落:指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培养的一般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彭炜 (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成都610072) 摘要迄今为止已经描述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30个属和650个种,其中我国记录的细菌约150种以上。本文主要讨论植物病原细菌分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简要描述生产上造成显著危害的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及支原体等6类主要细菌及其所致病害,并对已经发现并证实的植物细菌性病害种类作出粗略的统计,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的系统分类学和植物病害信息数据库查询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植物细菌性病害;细菌分类;种类/属;真细菌;植原体 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s and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Peng Wei Sichuan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and Sciences, Chengdu, China Abstract. About 650 species of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in 30 genera have been reported around the world amongst which 150–200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in plant bacterium classifiction and bacterial disease studies. The 5 most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described and they include Xanthomonas, Pseudomonas, Ewinia, Agrobacteria, Clavibacter and Mycoplasma. These data are important and can be useful in studies on systematics of plant bacteria and on construction of plant bacterial disease information platforms. Keywords.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 systematics; species and genera; eubacteria; phytoplasmae ———————————————————— 作者简介:彭炜(1955-),四川省资中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_姜鹏

M ycosystema 菌 物 学 报 15 November 2009, 28(6): 895-901 jwxt@https://www.doczj.com/doc/945274591.html, ISSN1672-6472 CN11-5180Q ?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fanli@https://www.doczj.com/doc/945274591.html, 收稿日期: 2008-10-24, 接受日期: 2009-01-12 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姜鹏 范黎*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8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orchids and fungi JIANG Peng FAN Li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兰科Orchidaceae 是一个广布于全球的植物大科,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药用植物和珍贵花卉。因其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植物学家和园艺工作者等从各个角度对兰科植物进行了研究。Bernard 首次发现兰科植物种子需依赖真菌的侵染才能萌发(Curtis 1939)。此后,有关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的研究广泛地开展起来,研究者们从二者间的专一性、营养、生理以及共生关系形成的机制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此过程中,很多不同的研究方法被研究者们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其中一些主要的方法。 1 分子系统学理论与方法 1.1共生真菌的分类鉴定 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早期研究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形态学方法中所采信的鉴别特征多是真菌的繁殖结构或有性世代的特征,而很多兰科植物 共生真菌的此类结构特征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常难以甚至不可能获得。例如丝核菌属Rhizoctonia 的成员是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但研究者们没有发现它们的无性繁殖结构,也很少甚至没有获得其有性世代,只能凭借营养菌丝和菌落的培养特征以及融合群等对其菌株进行区分。笔者在研究促进天麻Gastrodia elata 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时发现,绝大多数的种子共生萌发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产生子实体,因而不能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真菌种的基因序列被测定,一些适用于分类学以及系统学研究的基因陆续被选出,这一切都为分子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分子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陆续被研究者们运用到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当中。按照系统学的理论,一般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的距离也比较接近。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因来构建未知共生真菌和相关已知真菌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通过分析未知共生真菌在系统发育 DOI:10.13346/j.mycosystema.2009.06.023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细菌和真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 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协议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 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掌握细菌结构示意图。 14、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 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15、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复习提纲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就是由一个或繁殖后 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看图5-40填空,细菌的菌落比较, 表面或。 3.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 4.真菌中的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状、状或状,有时还呈现出、、、、等不同的颜色。 5.从菌落的、和可以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然后是对它和用具进行,在它冷却到室温后进行,最后是对接入细菌或真菌进行恒温。 7.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有、和,有的还需要或一定不需要。 第二节《细菌》 1.世界上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国家的。 2.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人是国家的。他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向世人证明了引起鹅颈瓶中肉汤变质细菌是由来自的细菌在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的。实验结果,向世人证实 3、按照细菌的形态可分为形、形和形细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和。有的细菌外面还有可以运动的,有的细菌外面还有起到保护作用的。 5. 细菌通常的生殖方式。 6.有的细菌在生长繁殖的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是: (1)生殖方式是,简单、成功率高;(2)环境干燥(缺水)、低温时(温度不适宜)或食物匮乏(缺有机物)时,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能形成;(3)细菌或芽孢个体都,质量(重量)都,可以随风飘散,传播能力强;(4)条件适宜时,细菌繁殖速度。 第三节《真菌》 1.生活中能吃的、常见的真菌有、、、、 和等。 2. 酵母菌和青霉等真菌都有、、 和等结构,都属于真核生物,是因为他们的细胞里 都有;细菌的细胞里没有这个结构,所以它属于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

第十章 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第十章微生物同动、植物的共生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共生关系,突出讲授根瘤和根瘤菌。 10.1 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 10.1.1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主要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体系,其次是根瘤菌与榆科植物、弗兰克氏放线菌与植物以及蓝细菌与其它生物的共生体系。(见表) 表10-1 结瘤豆科植物 报道属数报道总类按种计算 亚科属数+ +/- - 总数估计总数+ +/- - 总数结瘤% 蝶形花505 241 14 14 269 14000 2416 - 46 2462 98 含羞草66 18 8 5 31 2900 351 - 37 388 90.5 苏木177 13 13 39 65 2800 72 6 180 258 27.9 合计748 272 35 58 365 19700 2839 6 263 3108 91 + 表示结瘤- 表示不结瘤+/- 表示有些结瘤,有些不结瘤。 表10-2 和弗兰克氏菌共生的植物科属 科名属名已知结瘤种数 桦木科桤木属42 木麻黄科木麻黄属18 异木麻黄属58 裸孔木麻黄属18 杨梅科杨梅属28 10.1.2 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细菌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真菌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则更为普遍。植物形成菌根是普遍现象,自然界大部分植物都具有菌根,菌根对于改善植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增强植物抗逆性都有一定作用。根据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菌根真菌共生时的其它性状,菌根可划分为以下类型:(见表) 表10-3 菌根的类型 主要类型亚型特殊结构真菌类型寄主植物 外生菌根有包围根的菌担子菌,子囊裸子和被子植物 套和哈蒂氏网菌、藻状菌的乔木和灌木 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可形成菌套,在根担子菌、子裸子和被子植物 细胞内有菌丝圈囊菌的乔木和灌木 丛枝菌根细胞中有菌丝内囊霉科裸子和被子植物 圈和细小分枝的乔木、灌木和 的吸器(丛枝) 草本植物,苔鲜 和蕨类植物等低 等植物 (浆果鹃菌根、水晶兰菌根、杜鹃菌根、兰科菌根)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知识点.doc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菌落特征:比较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比细菌菌落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不同的种类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4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的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乳酸菌需要无氧条件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十七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微生物学之父:法国巴斯德设计了 一个实验,证明了肉汤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 2细菌的形态结构:十分微小,外部形态大致分为:球形、杆形、螺旋形。按形状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都是单细胞的,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有鞭毛 3细菌的生活:异养。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有的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三节真菌 真菌的种类: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如霉菌,有大型的蘑菇,也有小的 1. 结构: 2. 酵母菌: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 青霉: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青霉的菌丝有两种:

直立菌丝、营养菌丝 真菌和动植物都有真正的细胞核,都属于真核生物 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地下部分是营养菌丝,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组成 A曲霉B青霉1(营养菌丝)3是孢子。青霉 孢子扫帚状,曲霉孢子排列呈放射状 3真菌的生活:异养 4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第四节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 把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利用,水和无机盐通过根的吸收作用被植物吸收,进而制造有机物 2引起动植物物患病(寄生): 链球菌引起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结核杆菌引起人患结核;真菌引起人患癣,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都是由真菌引起 3与动植物共生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配合生活在一起,它们互相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共生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根瘤是根瘤菌与植物共生,人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人共生 4以菌治虫. 利用细菌和真菌作做生物杀虫剂,不仅可以控制害虫数量,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制作 酵母菌——-制面包、馒头、酿酒 乳酸菌——制酸奶 醋酸菌——制醋 酒曲中有酵母菌和曲霉 2食品保存 食品腐败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的腐败 防腐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保存食品方法: 抑菌:干燥法,冷冻法、真空包装法腌制法、烟熏与晒制法 杀菌:巴氏消毒法、射线照射、防腐剂 3疾病防治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思维导图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馒头上长出的一个个 菌斑就是霉菌的菌落。 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是: 第二节细菌 1、发现细菌的是。“微生物学之父”是 的,而是由原来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 2 (1)。 (2) (3 (4 (5) (6) (7) (8) 细菌 3、 4、 。多细胞真菌由 5、青霉孢子是青绿色,着生在直立菌丝上,呈扫帚状。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 (1腐生,他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能 将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能被 生产者吸收利用。 (2 这些菌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可使人患扁桃体炎; 臂癣 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 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3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的制作: 2、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的原因是 3、酿造甜酒的过程是 以发酵时尽量不要打开盖。 4、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是 (1)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有: ①干蘑菇——脱水法; 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咸鱼、咸蛋——腌制法 (4种食物保存方法的原理是:除去食物中水分,抑制菌的生长和繁殖) ②袋装牛奶、盒装牛奶——巴氏消毒法; ③肉类罐头——罐装法。(②③的原理是:高温灭菌) ④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 (原理是:破坏需氧菌的生存); 还可以用冷藏法、冷冻法、使用防腐剂等方法。 (2)疾病防治:

如青霉菌能产生青霉,能治疗细菌性 转基因技术。利用大肠杆菌的原因是繁殖速度快。 (3)环境保护: 细菌可以净化生活污水,通过发酵把有 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

植物内生细菌3

植物内生细菌3 冯永君① 宋 未② ①博士生,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 ②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9770023) 关键词 植物内生细菌 植物微生态学 内共生固氮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有生物防治、植物促生和内共生固氮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农田耕作的单一化,使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在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研究和利用植物内生细菌对于替代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保持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引 言 植物内生细菌名称的由来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起初,人们对健康植物组织中存活的微生物并未引起重视,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从植物的根、茎、叶、穗中分离出来,人们才意识到这些从植物中分离的微生物可能与植物存在某种相互关系.随着对这类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1992年克洛珀[1]第一次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的概念.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是一个主动过程,定殖细胞必须是活的和能增殖的;定殖后的内生细菌不会对植物造成实质性的危害症状[2]. 虽然植物内生细菌概念提出的时间尚短,然而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刻引起了微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微生态学家以及作物学家的广泛关注.首先,这是因为内生细菌概念的提出完全打破了人们对植物组织的传统认识: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健康的植物组织内是无菌的.虽然在1992年克洛珀提出内生细菌的概念之前的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已从植物组织内越来越多地分离了许多微生物,但人们还是认为这是一些潜在的植物病原菌,因而始终未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克洛珀总结了前人的工作将这些“内生细菌”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后,才使人们意识到不得不抛弃以前的所谓“潜在的植物致病菌”的片面性见解,重新面对这个新鲜事物.因而可以说植物内生细菌概念的提出是植物微生物学学科发展的一次革命.内生细菌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微生态学和微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新的生长点. 其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植物体内要含有这些细菌呢?它们的行为是怎样的,有何应用价值?一些初步的研究已经证实,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不仅积极地生存着,而且还能产生多种生物学作用,如固氮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和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等[3].这些研究结果的公布立即让生态学家和作物学家兴奋起来.人们注意到植物-内生细菌这种和谐共生,互利共栖的生命形式,可能是未来生态型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所以,开展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不仅对植物微生物学科的基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植物内生细菌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目前关于植物内生细菌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植物内生细菌是潜在的植物致病菌.研究者从植物病理学的角度着手,研究重心是单个微生物及其致病性,目的在于分离内生细菌,鉴定致病性,阻止其进入周围环境.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内生细菌有潜在的植物致病性,它们在侵染健康植物时,不表现实质性的致病症状,但当无病症的健康植物偶然受到来源于生物的或非生物的胁迫条件的威胁,以及受到突然恶劣的环境变化的冲击而造成植物自身的防御功能严重削弱时,一部分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