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我们既要看到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缺乏人生经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应着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大量进入我国,在我国文科类、外语类大学中更为显见。不妨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一所外语特色见长的大学,其中的大多数学生以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芬兰语、印尼语、朝鲜语、泰国语、越南语等语种在内的各种外语作为主修专业。这些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着中外两种文化的影响。


作为日后极有可能从事涉外工作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他们所学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毕业后,这些学生将当夫妻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任。在引进外国文化的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更多的外国民众领略和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根基。


那么上外等文科类、外语类文科类院校大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看法是怎样的?他们对两种文化的认同情况,特备是对中铺年各国文化的掌握与理解又有多少呢?对此,本文作者在校有关部门支持与协助下,在上外、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的松江校区开展了专项调研。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仿佛是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高。


外语学习在上外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在被问及“对你而言,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是哪种”时,有64.8%的学生选择英语,选择汉语的占29.4%,选择其他的占5.8%。课件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这与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势息息相关。在语言使用的习惯上,大学生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15.6%的学生在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着使用外语单词,偶尔会的占70.1%,不会的仅占14.3%。说明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西方的文化对大学生对待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被问及“一年里你必然要庆祝的节日”时,多数

学生表示以庆祝中国的节日居多,但
仍有40.6%的学生表示以西方的节日居多。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为什么大学生们还热衷于庆祝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还体现在娱乐方面。调研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最细化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独占鳌头(占53.9%),欧洲影片其次(占24.7%),而中国影片只占4.7%,港台影片占16.7%。喜欢西方影片与喜欢中国影片的人数比例接近4:1。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世界电影业的“首都”美国好莱坞目前处于事业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而美国文化睡着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影片尤其是对美国影片的喜爱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美国文化正随着其电影逐渐被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


又如音乐,音乐是全人类“无国界”的共同语言,对于不同音乐的选择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趣味,也能够说明一种音乐的母体文化的渗透能力。调查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接触外国音乐的情况与接触外国影片的情况相当。就醉喜欢听的流行音乐来看,喜欢欧洲流行音乐的占23.7%,喜欢北美音乐的占19.5%,喜欢中国大陆音乐的占4.7%,喜欢港台音乐的占16.7%;另有30.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哪种音乐,只要好听就喜欢。喜欢欧美流行音乐的相对于喜欢中国音乐的人数来说占多数,可见欧美文化队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


调研中还发现,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较为趋同。在“你认为哪国的生存方式更吸引你?”一问中,有36.2%的学生选择欧洲人,31.5%的学生选择美国人,18%的学生选择选择中国人,8.3%的学生选择日本人,6%的学生选择其他国家人民人民的生存方式。大学生们对西方民众的生存、生活方式不仅认同,而且充满向往,而自己本国的生存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对较

小。这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另一题关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
学生希望毕业以后自己的老板是哪国国籍的人的调查中,54.7%的学生希望欧美人做他们的老板,选中国大陆老板的有27.6%,居第二;选择港台或其他亚裔做老板的占11.7%,选择日本人的占6%。从东西方比较来看,大学生对自己上司的文化认同程度东西方差异并不大,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2.心态开放,适应性强


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同率很高,而在态度上,大学生对异国文化以接受为主,面对异国的饮食习惯、教育方式以及可能的异国留学生活,多数人的心态是开放的,乐于接受西方文化的长处,对外来文化适应性强,并主张中西融合,取长补短。在文化适应上多数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正确地对待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


在中外饮食文化的偏好方面,43.8%的学生表示都喜欢,而41.1%的学生更喜欢中国小吃。在对教育体制的认识上,54%的学生认为中外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下,应该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适应中国的国情。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也不妨适当采取“拿来主义”,借鉴和接受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和一些带有人类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如提倡民主自由,增强竞争意识,遵守社会公德,提升礼仪水准,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适应将来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更加有利于融入世界的大环境中,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游刃有余,胜任所担当的角色。

在对待出国留学的问题上,有5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很愉快地融入到外国的社会环境中去。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可能对异国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难以进入的感觉。多数学生对出国留学乃至在国外生活、工作抱有信心。


大多数学生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当下以至将来的世界,必将是各国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融合的世界,每一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应当在坚持和秉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和勇敢自信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乐于拓展国际视野,不惧“欧风美雨”袭

来;善于借鉴参照,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领略、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也可以加速我们队世界各国民众的理解。所以,
在大学学习阶段接触外来文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学会分析,善于扬弃。



3.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不够理性,有盲目崇拜之嫌


调查发现,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在对待西方文化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民族和自由的理解。有32.03%的学生认为美国是最自由的国家,30.73%的学生认为欧洲人生活自由,其他约37%的学生则表示说不大清楚。当被问及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45.45%的学生选择了美国。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同西方世界较为民主和自由。先不论这种观点的对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对西方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影视剧、翻译小说、原版小说、外台广播、网络等等,而非切身的经历和直接的体验。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的认识种种是相当片面、表面和肤浅的。特别是美国的强势影视文化,描绘的是一个与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的社会。而实际上,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自由、可为所欲为的,每个人都受到所在环境的种种约束;所谓民主、自由也一样。西方世界存在着贫穷、压迫与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等等社会弊病。西方人是非常现实和缺少中国人所称道的那种人际温情的。现实的西方社会并不可能如西方影视剧说描绘的那般,大学生对西方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并不熟悉和全面体察。所以,如果一边倒地肯定西方生活方式,或将从影视剧等媒介看到的西方情景与生活方式视为完全真实的图景而深信不疑、心向往之,那么,长此以往,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的大学生很有可能深受误导误读而不自觉,进而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产生不满。

因此,当务之急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全方位的、辩证的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变化。不要对西方盲目崇拜。要深刻地认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种种差别,深刻地认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巨变。这样,才更加有力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学生正确地学习、了解、融汇和接受中西文化。

二、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分析

1.虽向往西方,但中国文化无可替代

但被问及“你对哪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时”,63.5%的大学生认为虽然外国文化非常吸引人,但中国的文化仍然是根基。可见,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行为方式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的烙印,是不会为任何外来文化所取而代

之的。

面对祖国的名胜古迹和灿烂文物,69.8%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其中的历史典故感兴趣并加以了解,18.2%的人知道其中的历史典故。在所有接受
调查的学生中,67.4%的人表示喜欢中国的历史。

但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学、宗教经典,60.4%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表示有兴趣但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也很难深刻理解;仅有25%的学生表示设法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代文学经典进行研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不够重视。不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些学生认为其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尤其是职场生涯)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文科类、外语类院校作为外向型高校,中国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偏少,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较弱,这使得多数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宝藏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调查发现,高达72.7%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学生认为书法史中国民族艺术的不老树,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至少能有拿得出的汉字书写水平。54.9%的学生认为,汉语汉字是非常独特的,有其特有的音韵美和形体美,在几千年后仍能得到现代人的充分尊崇和研习与使用。虽然,“无纸办公”在逐渐得到推行,但键盘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现代人手中的毛笔,书法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2.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足

中文不仅是世界上说的人最多的语言,也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有着丰富内涵与韵味,表达形象且生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大学生们对中文的理解与欣赏都显得欠缺。但被问及“如果拿英语(或你的专业语言)与汉语相比较,你认为哪种语言更美”时,20%的学生选择英语或者别的外语,另有24%的学生选择“说不清”。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根基。大学生对自己母语的不欣赏与不认同,反映出他们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的不足。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上外等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学生中,54%的学生选择做黄种人,但同时也有37%的学生选择做白种人,其余的学生选择做棕色人种或黑色人种。将近有一半的学生甚至对自己的肤色也不够自信。但问到“如果有条件是否会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并把家人都接去”时,75%的学生选择会加入美国国籍,其中18%的人选择把美国作为终身的栖身地,57%的人选择加入美国国籍,但老了以后,会回到中国。

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会没有自己的根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应该而且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心目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占的地位却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文化
与文明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十分值得引起我们警醒和关注的。

3.民族文化功底薄弱

接受调查的上外等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学生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是:中国民族文化功底薄弱,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对国家、对民族的信仰了解也不够透彻。只的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功底足以胜任中国古典文化精品的翻译工作;72%的学生人文自己的文化功底还不够胜任,需要凭借工具书和其他资料;18%的学生认为凭自己的文化功底既不能胜任也无意承担。这对于理应担负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重任、宣传中国“软实力”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来说非常值得关注和担忧。如果对自己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不能运用自如,未能掌握透彻,怎能担负起向世界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呢?怎能承担起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现实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工作呢?

调查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相当欠缺。49.7%的学生认为中国将来也会走上和美欧一样的资本主义道路,而对于现在学校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居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流于形式,不搞也罢。由此看来,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的认知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理解的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的不足,导致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民族观念与国家意识的确立于强化,这是非常值得有关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发现,一方面,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根本,是根深蒂固难以替代的,对于西方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非不加区别全盘“拿来“,还是有一定的取舍能力和辨别能力的。另一方面,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往往过于片面,理性化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缺乏。部分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产生质疑,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甚至缺乏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西方文化的影响,值得新一代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深刻思考,更需要有关各方面的积极引导。全盘否定和拒绝西方文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具可行性的想法。外来的文化对我们产生了许多正面的影响,这也无须否认;诚如许多大学

生在接受调查时所认为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世界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了解更加方便、及时和清晰,从而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对拓宽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胸怀和国际视
野作用不容小觑。但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呢?

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不盲目崇拜外来的西方文化,在对中外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兼容关系予以正面肯定的同时,需清醒地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协调、冲突之处。作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应对中外两种文化各取所长,有所扬弃。而要做到正确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就要求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立场,努力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正确分析问题,冷静思考,不人云亦云,锻炼和培养批判能力、辨别能力。

2. 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文化熏陶

作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在坚持自身外语特色教育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教育以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的设置上给予适当的安排。比如,将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改为必修的公共课;在思政理论课程中适当增设中外文化推介与分析的课程,还可多多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地传统文化教育。

对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而言,外语的熟练掌握理所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青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严重缺乏,是无法担负起涉外工作的,在工作中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无从谈起的。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趋于基本形成,但爱国主义教育仍十分必要。且大学生所需要的是更多深层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说,学校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形式,充实和优化升旗仪式的内容与形式,而非简单地通报出勤率,用考勤来约束学生。

4.相关的5项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如何缩小内地和沿海的文化差异,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我们既要看到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缺乏人生经验

,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应着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亲身感受到了祖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高校党建工作者、学生思想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总结、去研究这些变化规
律,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策和建议。

为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笔者建议:(1)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这种研究应建立在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与现实深刻的思考上。(2)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以维护我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3)加强中华现代文化的特色培育,积极探寻不同文化的“交汇点”,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4)开展“入世”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研究,在继续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5)有针对性地对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率,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认真分析回收来的调查问卷,是笔者进行对策分析的重要基础。

笔者将深入进行中华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文化“走出去”、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建设及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做到针对性、现实性、科学性、学术性相统一,把调研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提升到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认识研究,使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成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消极与负面影响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