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片分析

短片分析

短片分析
短片分析

动画艺术片《手》镜头赏析(一)

这次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动画片《手》。这部影片的长度为18分钟,曾在1965年法国昂西动画节上获得过特别评委奖。

本片的开头独树一帜。在蓝色的玻璃纹背景中,一个封闭的小房间的全景在逐渐放大。然后镜头开始缓缓移动,并通过几次叠化来介绍这位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背景。

然后用一个逐渐推上去的特写镜头表现一盆普通的含苞待放的花。这盆花是本片的重要故事线索。镜头最后落在了主人公的脸上,他还在睡觉。这两个镜头的衔接就已经表现出了小陶匠和花的特殊关系。

动画片是影视艺术,它不同于文学创作,完全是靠镜头来表现作品自身的含义的。为了强调小陶匠与花的的特殊关系,导演在镜头的内容设置上,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让我们一目了然。

手的出现,打乱了平静的生活,确立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观众也会逐渐被这种强烈的戏剧性吸引。每个观众都会注意到,手在比例上比小陶匠大很多。

接电话的一组镜头的处理非常有意思,导演把手的电话内容直接反映在画面上,而手的位置被设定在小陶匠的头顶上,表示了手的权力。

在小陶匠的梦中,我们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固执地保护着这盆花。梦中,含苞待放的花开了,而且鲜艳异常。三个静止画面表现出花的不同姿态和不同背景。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处理方式,花代表了小陶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短片制作精巧、风格独特,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有不少创新,而且还有较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片名《手》本身就带多种含义。手,它能创造,也会破坏,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也会带来战争和灾难。

这部动画片没有对白,只有一段一段的戏剧性或抒情性较强的音乐和极为丰富的自然音响,显然动画片的创作者是希望观众用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去理解这部片子。

下次我们会继续为大家介绍动画片《手》。

动画艺术片《手》镜头赏析(二)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动画片《手》。上期说到小陶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一再被这只大手粗暴的打断,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遍遍地修补着他的花盆。

大手在遭到一连串的拒绝之后,一改以往的强行粗暴,变成了一只戴着针织手套涂着红指甲的手。它想要引诱陶匠。从右侧打过来的红光让人感到不安,而音乐更强化了这种情绪。

可是面对依然不加理会的小陶匠,大手终于又失去了理智,它毫不留情地把小陶匠套在了绳套里,象操纵木偶一样,小陶匠又失去了自由。

小陶匠流泪的表情特写和蜡烛燃烧的特写镜头剪接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了。

小陶匠被关在笼子里,不得不按大手的旨意雕琢这只手。这时的背景处理与本片开头的蓝色背景是一致的。片子开头的蓝色象征了自由,而这里的蓝色却象征着失去自由。

小陶匠终于逃回了家,他封锁门窗,想要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净土。他特意把花盆放在了壁柜上面,希望它能免遭侵害。

没想到小陶匠在钉壁柜门的时候,他一直爱如珍宝的花盆掉下来把他砸死了,带着对未来美好的幻觉,小陶匠离开了这个世界。

动画片《手》只有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和一个相对封闭的故事环境,它虽然没有过于复杂的故事情节,却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它的制作手法相当娴熟,镜头运用与蒙太奇剪接,干净利落。另外,音乐和客观音效富有神韵的灵活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视听感受。

在影片的结尾,小陶匠的坟墓在黄色背景中逐渐缩小。黄色背景与片头的蓝色背景相呼应,再一次加深了影片的内涵。

《异域传真》1月12日(周五)播出,小朋友们,不要错过收看时间!

背道而驰

——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异域传真》,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创作于2001年和1916年的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上期节目主要讲的是这两部短片在艺术创作形式上的不谋而合。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这两部短片在制作风格及导演意识上的背道而驰。

短片《嘘》是由电脑制作完成的。电脑制作的画面不仅图象清晰而且色彩鲜艳亮丽。

短片《墨水瓶人》是采用后期拍摄胶片制作完成的。画面偏灰而且有颗粒杂质。

短片《嘘》是通过声音及动效来表现画面意思和导演意图的。

1928年在美国迪斯尼的第一部有同步声响的动画片《汽船威利号》完成之前,动画片还全部处于默片时代。而本片创作于1916年,那时的动画片不仅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在处理人物对白时所惯用的手法就是象我们刚刚看到的那样,画面中插黑底,用白色的字作对白字幕。

短片《嘘》的情节设置是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被动。短片开始时,手的种种表现,使婴儿被动地在接受成人的想法和意志。短片演到中间时,婴儿从被动变为了主动,画面中的这只手完全是按照婴儿的意愿,绘制出了婴儿大脑中的景象。短片的最后,婴儿从主动再次变为了被动,他被迫服用了安眠药,停止了啼哭,也停止了对周围世界的观察。

短片《墨水瓶人》的情节设置是从被动到主动。画家想了很多办法,想把墨水瓶人引回到墨水瓶中,不想他的最终计划反成了墨水瓶人捉弄他的最佳方案。使墨水瓶人从最初的被动状态变为了主动。

短片《嘘》是把创作形式,真人与动画的结合视为一种技术或手段,主要是用来为情节和内容服务的。另外导演并没有把全片定位在一个简单的安抚婴儿的过程,而是通过这个放声啼哭的婴儿更深一层的表现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困惑、愤怒和悲伤,并以此来折射出当今社会中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以及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等等,具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

短片《墨水瓶人》是把创作形式,真人与动画的结合视为一种技术或手段的体现。短片的情节和内容完全是围绕着这一创作形式展开及发展的。导演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将这一技术或手段更好的完善和发挥。

好了,今天的《异域传真》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让我们在下期节目中再见。

背道而驰,欢迎收看《异域传真》,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简介,《动画城》《异域传真》2003年10月3日播出!

不谋而合

——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大家好,欢迎收看《异域传真》。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分别创作于2001年和1916

年的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这两部短片的诞生虽然整整相差了85年,各自充满了独特的时代气息,但他们在艺术创作的形式上却不谋而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短片《嘘》采用真人与动画互动的形式制作完成的。导演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的学生亚当.罗伯。《嘘》是当我们把手指放在嘴边时发出的声音,是让别人安静下来的意思。我们注意画面,一只真人的手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让片中的主人公,这个造型设计略显夸张的动画婴儿安静下来。

短片《墨水瓶人》是美国早期的动画艺术短片,同样导演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墨水瓶人与真人画家间的关系设计成为了互动式的情节关系,将真人与动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互动合成画面中场景的变化,道具的设置,或是被快速擦去,或是被迅速画出,完全都是通过画家的手来完

成的。另外,在这部短片中导演还设计了真人与动画人物进行情感交流等情节,进一步加强了短片的趣味性。

两部短片在表现形式上都采用了平面手绘的方式,人物造型相对简单而夸张,人物活动的背景全部被设计成了白色。为了打破平面影象在视觉中的单调和枯燥感,短片《嘘》是利用婴儿面前的各种道具来塑造和加强画面空间感的。

短片《墨水瓶人》在利用各种道具进行平面立体空间塑造的同时,还利用了片中主人公墨水瓶人自身的运动,巧妙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看不见却能感受的到的立体空间世界。

短片《嘘》与《墨水瓶人》虽然所处的年代不同,但两位导演却不约而同的在画面中使用了字幕,并以此来来解释和强化导演的意图及创作思路。短片《嘘》中字幕的运用更多是为了点明现象背后的含义,这些英文字幕大多是俚语,而且还有错别字,其书写方式还有些潦草,就像是儿童的随意涂鸦。

短片《墨水瓶人》因为是无声片,所以片中的字幕主要是用来解释画面意思或作为人物之间的对白字幕。

好了,今天的《异域传真》不谋而合,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让我们在下期节目中再见。

不谋而合,欢迎收看《异域传真》,澳大利亚动画短片《嘘》与美国动画短片《墨水瓶人》简介,《动画城》《异域传真》2003年9月25日播出

《匹奥翠·卡米勒》——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动画艺术短片《匹奥翠·卡米勒》片长9分20秒,曾在1973年获法国昂西动画节评委会大奖。

片名《匹奥翠·卡米勒》是以本片导演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短片并没有片名,作为导演,也许是他希望人们在观看这部短片时能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思考。

《匹奥翠·卡米勒》是一部以金属材料为主的偶片,综合了动画片中的偶类、折纸等多种表现形式,加之背景物体表面及背景光影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幻觉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在这部短片中,创作者始终采用的是隐喻的方式,借用片中的人、物、景等道具,通过画面,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了观者更多的想像空间。

短片中有一个长镜头所表现的情景,恐怕就是技艺再高超的杂技演员也很难做到的。他们和谐、默契的合作维持住了最顶端一副国际象棋棋盘的稳定与平衡,使两个在棋盘中下棋的人能为下一步棋而从容思考。

本片在一处情节中,其中的人物造型虽然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思维和现实造型模式,但却极为形象可爱,有两个在齿轮间欢快行走的小人,从外形刚劲、柔韧的强度到动作轻、重的设计处理,我们一眼望去,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粉红色的心形设计,就像是一个符号,标明了这个男人在追逐他喜爱的女人。

两个小人的出现,打破了一直苦苦维持的平衡局面,两个下棋的人也不得不从晃动的棋盘边离开。

导演正是通过这一系列镜头的表现,表达出了自己对当时现实生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关注与期

盼。

短片的结尾,两个下棋的人想出各种办法终于使两个小人融为了一体,被打乱的秩序再度恢复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两个对奕者继续他们的苦思冥想。在这里,动画充分发挥出了它的自由属性,实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表达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所无法明确表达的思想。

《异域传真》2002年3月15日播出。

《哦!哦!》——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动画艺术短片《哦!哦!》长6分15秒,曾在1973年获法国昂西动画节评委会大奖。

本片的讲述是以搭建通往岛屿的大桥突然有一段出现倒塌开始的,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矛盾,人们开始互相猜测,互相埋怨。最初顺利工作时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早已不翼而飞,桥上的人也乱作了一团。为了处理好这一情节,导演使用了平行剪接的手法,他把一系列简短的镜头并列放在了一起。

在看这些镜头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镜头在内容上不仅是相关的,而且在内容形式上是逐级递进的。移动镜头的使用,使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物被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一报还一报,一环扣一环,把这些小人物的外在行动和内在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短片《哦!哦!》在整体绘画风格和艺术形式上看,是一部较为简单的动画片,符号化的人物造型,简约而略带夸张,单线平涂与富有装饰味道的背景,显示出早期动画创作的质朴、单一的情节主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内容一目了然。那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评委,让这部短片在众多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呢?就是画面中小人物极具夸张、幽默的表演。这些看似简单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发人深省的内涵。导演极力想要表现,想要表达的是对人的思考,人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影片的结尾,是在一个小人的幻想中结束的。小人被岛屿变成的绿色巨人捧在了手里,画面中传来婴孩般的叫声,暗喻了人来到这个世上时,最初都是善良的,表现了创作者渴望与人为善,渴望宽容的最终心态。

生与死的边缘演绎——德国动画短片《假发师》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生与死的边缘演绎——德国动画短片《假发师》。导演是斯蒂芬·谢夫勒,这部短片是用35毫米胶片拍摄成的偶类动画片,片中背景是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完成的,2000年曾在昂西动画节上获少儿电视最佳短片奖,2001年获奥斯卡提名等多项国际电影奖。

在这部不到15分钟的动画片里,从背景设置到人物塑造都非常写实,导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刻画,营造出欧洲中世纪鼠疫横行的恐惧氛围和人类面对死亡的残酷。

影片一开始,导演便运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1665年的伦敦夜景。伴随着中世纪教堂风格的风琴音乐,画面上是一片迷茫的烟雾,几只僵死的老鼠和一片荒凉的墓地,预示了灾难的开始。

长镜头是欧洲导演所惯用的拍摄手法。这种运动式的长镜头,具有很强的纪实力量,镜头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真实感,很容易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情境之中。

本片导演谢夫勒非常注重对人物的刻画,片中主人公假发师与染上鼠疫的小女孩,除了在片尾假发师去剪小女孩头发的镜头,在全片中始终没有近距离的接触。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窗户来进行目光的交流。窗户在这里表现出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自私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

假发师通过窗户看到小女孩从封闭的房间跑了出来,找到了她心爱的玩具,并一步步向他走来,静静地站在了他的窗外。面对这可能染上了鼠疫的小女孩,假发师犹豫了一下,但终于没有勇气把门打开。

影片的结尾很出乎观众的想象,当小女孩死后,尸体和其他人一样被埋进了墓地。假发师竟走出了房间,在墓地中,剪下了小女孩的头发,并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做成了假发。

导演在这里想要向我们表述的正是他自己对死亡和生存的理解与思考。

动画世界中生与死的边缘演绎,异域传真2002年3月1日(周五)播出。

相似的结尾不同的含义

这次节目我们要为大家分析介绍的是两部动画片的结尾。虽然这两部动画片讲述的故事并不相同,但在结尾他们却使用了非常相似的表现手法。两位导演都通过背景奇迹般的变化,感染并影响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不仅更好的理解内在的情节,同时还表达出更为深刻的含义。

法国影院片《克里古和女巫》,这部影片是根据非洲的传说改编的,片中的克里古人虽小,却凭借他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的战胜了女巫,解救了村民。在片中,女巫卡拉芭为除掉这个总和她作对的小男孩甚至亲自出马了。

在这部动画片的结尾,当女巫走进森林时,所到之处百花开始凋谢,原本晴朗的天空,也变得暗淡了。导演在这里借景暗喻了邪恶的力量在逐渐增强。勇敢的克里古并没有被这种恐怖的气氛吓倒,他看准时机,听从智慧爷爷的忠告,从隐蔽的树上纵身跃下,用牙齿奋力的拔出了女巫身上的毒刺,让邪恶的力量飞离了女巫的身体。这时,奇迹出现了:枯萎的树木重新长出了嫩芽,凋零的花朵竟相怒放。花草在这里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感情。当他们面对女巫时,他们用自身的凋零表现出对邪恶的愤怒;当他们面对重新做人的卡拉芭时,他们用自身花朵的盛开表现出对善良的欢迎。

导演在这里镜头背景的变化上运用了文学上的比喻手法,通过花草颜色自身的变化,表现出正义的力量就如同温暖明媚的春天,使万物更新,复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动画短片《狼眼》的结尾。男孩与狼通过眼神的交流,进行了内心深处的对话,从而完成了人与猛兽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坚固的铁笼幻化成了绿色的枝条,运载动物的汽车变成了含苞待放的花树,一朵朵艳丽的花竟相开放,原本狭小的动物园变成了广褒的森林。剧中不同时空出现的动物们聚集在了同一时空,让现实中不可能的事变为了可能,预示了生活将重新开始。

《狼眼》是采用象征性的方式作为结尾的,铁笼的消失象征着人与动物之间藩篱与障碍被打破,显示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自身的博爱与希冀。它比《克里古的故事》的结尾更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因为花草的凋谢是自然现象,导演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种景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克里古的故事》是采用暗喻的方式作为结尾。

好的故事需要有好的结尾,动画片的结尾更要令人回味。《异域传真》12月28日

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本次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两部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第一部是《树林》。

《树林》是一部非常短的短片,它只有1分30秒。创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情节处理方式,利用手绘这一动画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两棵树根在自然界中不断竞争,成长的过程。

这部短片没有对白,有的只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夸张了的声音处理。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受,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第二部是《非洲》,它是以歌的形式制作完成的,全长3分钟,很有点象我们日常所看到的MTV。

创作者以美丽的、变幻莫测的非洲人体为背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旅行者对非洲充满神奇的幻想。

一部有着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动画片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像是旅行,旅行更可称之为一种心路历程,旅行即是经历生活和发现新的东西。

《非洲》这部短片是以油画来做全片的背景,明显的笔触处理与粗旷的流动的彩铅人物的刻画遥相呼应,把非洲人、景、物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短片不同以往为大家介绍过的短片,它是以音乐,以歌的形式存在的。大家都知道音乐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制造情绪的重要元素。好的音乐经常能够提升那些原本单调的动画作品。当然,出色的动画作品有时也会被贫乏的音乐所拖累。

你想了解葡萄牙的动画艺术短片吗?《异域传真》9月21日(周五)播出。

黑箱子——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黑箱子》全长13分钟,采用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完成。

放学回家的安娜,在经过了道路两旁建筑物里电视、音箱等高科技产物发出的嘈杂的声响的洗礼后,终于回到了家里,然而等待她的却是留言机里传出的妈妈的声音:“安娜,你在吗?我今天要晚点回来,好好做作业,听话,再见。” 孤零零的安娜只好到地下室,找她的好朋友,玩具熊和小丑。

实际上,这部短片整体制作水平一般,人物造型也不够完美,但其主题思想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对女孩安娜在性格转变上的精心刻划,道出了现代社会孩子们的心里呼声——关掉电视,取回我们的玩具,走出家门,寻找我们的朋友,自由自在地玩耍。创作者为了更好的强调女孩安娜的这一转变,由无奈到渴望,到最终充满希望,在镜头的设置上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尤其是女孩眼神的变化处理,为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另外,浓郁的儿童味道的造型与极富装饰效果的背景,是这部短片的另一个亮点。

小安娜经过奋力的挣扎,终于逃出了黑箱子电视机的控制,她拼命地跑向屋外,她想和小画笔为伍,想和故事书结伴,但这一切都拯救不了安娜。

到这里,朋友们是不是该想一想,是继续被电视那个大黑箱子控制呢?还是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去控制那个大黑箱子——电视机呢?

一个想挣脱电视控制的小女孩安娜的故事,《异域传真》9月14日(周五)播出。

盐的片段——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葡萄牙动画艺术短片——《盐的片段》,从片名我们大家已经不难看出,这部短片是采用盐为动画材质来进行创作的。

这类动画片中的人物动作一般来讲都是直接在摄影机下,用逐格渐进的方式来修改画面而完成的,因此非常适合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当然,这种创作方式,创作者首先必须对自己的绘画技巧有着相当的自信。

在《异域传真》中我们曾为大家介绍过用沙子制作的动画片。用盐制作的动画片和用沙子制作的动画片,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相同的地方是无论是用盐还是沙子,流动性是他们的共同特性,如果把盐或沙子放在玻璃上来进行拍摄制作的话,影像效果将会是最好的,尤其是玻璃的下面若是有灯箱,工作起来就会更加的方便、轻松。因为这样可以事先把画好的关键位置的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画放在玻璃下面,作为动作的参考,这样创作者在进行逐格修改画面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就是在进行逐格修改画面,完成一个系列动作时,除了用我们的手指来摆弄沙子或盐之外,刷子、毛笔以及小竹棍等可以成为我们使用的工具。

盐与沙子所不同的是,玻璃上的沙子在灯光下是不透明的,能产生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影像,所以也可以用黑白底片来拍摄。一般沙画作品多是单色的,而盐就不同了,玻璃上的盐在灯光下是透明的,不同的灯光会使盐产生出不同的颜色效果。另外,盐的色彩附着力很强,因此说,盐更能赋予创作者更多的想象力。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动画片的制作也慢慢从材质选择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就像这部短片,创作者为了追求诗中的意境,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电脑特技,打破了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夸张的水的处理、光的处理,使全片更具风格化、理想化。

盐的片断,盐的艺术魅力,《异域传真》9月7日(周五)播出。

动画艺术短片《走钢丝的演员》赏析

《走钢丝的演员》不仅是一部构思奇特的动画片,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实验性的先锋艺术短片。虽然片名是《走钢丝的演员》,但在片中,你却看不到任何有关杂技团演员在走钢丝时的表演。我们看到的只是在白色的背景下,形影相吊的两个人似乎在通过黑色的线框和一根绳子玩一场关于立体空间的游戏。

画面中胖子站到了线框上面,他正在通过手中的绳子操纵下面的瘦子,但瘦子好像并不甘心做他的傀儡,他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胖子反而处在了自己的控制之下,两个人因此而产生了不同寻常的互动关系。

瘦子非常轻易地跑到了线框的后面。

胖子则更加不可思议地掉到线框的下面,恰到好处的重重落地的音效处理,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与此同时,观众开始对线框所产生的空间感到怀疑,并由此追问线框存在的意义。

平面的线框,自身以几种方向360度的转动,完全消解了我们对屏幕空间感的一般认识,创作者在这里展示的娴熟的绘画技法和扎实的美术功底,让我们大开眼界。

有人可能会把本片理解为一场争夺空间的游戏,可以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而本片的创作者也许是想要探讨存在和虚无的深层次联系;绝对封闭的空间是不存在的,那线框为什么要存在?两个人行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等。这些不仅是创作者自己的思考,也是留给观众的没有答案的问题。

《异域传真》7月20日(周五)播出,精彩别错过!

狮子与音乐——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动画短片是《狮子与音乐》的导演是布莱提斯拉夫·波加,这部带有浓郁墨西哥风情的泥偶片制作于60年代,其制作风格细腻柔和。

本片取名《狮子与音乐》,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当然都离不开音乐的烘托。

影片一开始,虽然只有一把简陋的风琴,但快乐的琴师带给沙漠的却是一派生机。悠扬的琴声引来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琴师也陶醉了。

琴师不停的拉着风琴,不停的舞着,使慢慢聚集来的小动物们看得目瞪口呆。奔放的音乐渐渐转为低婉、忧伤,沉醉在爱情与幸福中的琴师陷入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中。

这部动画短片在整体制作上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以色彩体现情绪。

琴师出现时,画面是明媚的阳光,红色的斗篷,金黄的沙漠,翠绿的小草。而在狮子出现时,画面是深蓝的夜幕,森绿的眼珠,苍白的月亮。

二是用音乐塑造人物。

描述琴师的音乐是快乐、深情、优美的。而狮子的代表音色是恐怖、低沉、急促的。

琴声终于惊动了沙漠中的猛兽——狮子。暴躁的狮子叨起猎枪,要与琴师决斗。

而想用音乐来感化狮子的琴师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狮子吞食的厄运。

而琴师的死亡换来了被狮子欺压的小动物们的新生。留在狮子肚子里的风琴在狮子的一举一动中,演奏出了死亡之歌,悲壮的歌声使以食肉为生的狮子从此再也不能捕食。

多少年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年青人,发现了狮子的遗骨,并捡起了破旧的风琴,从此,快乐的乐声再次响彻沙漠。

本片导演最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美好的事物是永存的。

《异域传真》7月6日(周五)播出,别错过收看时间!

动画艺术短片《野马驯养者》赏析

我们都知道马是人类的朋友,而野马要成为朋友,就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了。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野马驯养者》中的一匹怪模怪样的机器马,可就更没有那么简单了。短片《野马驯养者》片长为7分40秒,曾在1967年获法国昂西动画节大奖,片中没有什么对话,画面构图也比较简练,但其中含义却很深刻。

大家都知道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全面进入了机器工业时代,生活节奏也开始逐渐加快,整日轰鸣的机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本片的创作者正是想通过人驯服野马这种不可逆转的关系,来隐喻人应该怎样和各种各样的机器打交道。

这匹马不同寻常,不仅非常高大,皮毛还带有金属光泽。驯养者像制服真马那样,先用绳子套住它的脖子。可马却纹丝不动,还摆出一副不可战胜的姿态。这可把驯养者惹火了,他奋力爬上马,并用力敲击马的身子,这时我们听到了奇怪的敲击金属的声音,驯养者感到有些莫名奇妙了。

驯养者找来树枝,再次敲打马的身体,这无疑刺激了机器的向前运转,更奇妙的事也随之发生了。马的身体内部好象放电一般,剧烈地抖动起来。马慢慢变成了红色,马身上还长出了很多蘑菇一样的东西,这是暗喻工厂生产机械产品时产生的毛坯。可我们的驯养者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情形,他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领,继续用树枝敲打马身。

这是一部看似简单却构思精巧的动画片,背景画面采用的是无主题无确切内容的水彩画技法完成的,抽象、写意。主人公的形象是漫画式的,他的形象和高大的机器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作者正是用这种设计方式,巧妙地点明了主题,即人和机器的关系。

本片结尾的设计是很理想化的,马的身上打开了一个窗口,天使一样的翅膀从里面长了出来,马呈螺旋式上升,慢慢飞了起来,在美妙的乐声中带着我们的主人公——一个胜利的驯马者飞向远方,直到消失在画面的深处。它告诉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人不应该成为机器的敌人和奴隶。人是机器的设计者和制造者。

《异域传真》7月13日播出。

《垃圾箱的故事》——法国动画片赏析(一)

动画世界可以说是无奇不有,只要是你能想的就没有办不到的,蔬菜水果之后,平日里,我们看似不起眼的废弃材料又上场上。

手套、塑料弯头、铁筒、电线,嗯,好像还有软木塞。这就构成了我们都很熟悉的鹿。真有意思。

这部作品和前两期的《篮中艺术》一样,都是出自于法国马罗电影制作公司,所不同的是,垃圾箱的故事略微有了一些小情节,比《篮中艺术》更生动、更幽默了。

《垃圾箱的故事》全片共40集,每一集为1分钟,其中的人物故事都是独立的。一只被拟人化了的小足球可以向我们讲述,在足球场上它被两队队员踢来踢去的尴尬故事。

皮尺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噢,原来是蜥蜴的脑袋。

影片中富有想像、夸张的艺术处理,极其主动地启发了我们的审美思维,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影片的镜像艺术深深的吸引。

《异域传真》6月22日(周五)播出,别错过收看时间!

垃圾箱的故事》——法国动画片赏析(二)

哎呀!揣马桶的揣子皮竟被用上,成了大象的脸,真有意思。真想不到大象的鼻子还有这样的妙处。

这部电视动画连续剧与我们前两期介绍的《篮中艺术》一样,是没有对话的,它完全是靠小动物们的形体语言来表现。形体语言在屏幕上,不仅强调人物内心的思维活动,而且还要告诉我们他们在做什么。

作为一名优秀的动画设计师。首先要具备绘画能力,其次要能想象与分析动作的细部过程,再其次是制造滑稽效果,要在平凡无奇的事件中看出夸张滑稽的一面,及早预期到观众的心理反应。这也正是马罗电影公司的创造所具备的,他们的独创性,为动画业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垃圾箱里也会有故事,《异域传真》6月29日(周五)播出,别错过收看时间!

篮中艺术——法国动画片赏析(一)

随着夏季的到来,市场上蔬菜水果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了,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些香甜可口的蔬菜水果,只要稍加组合,它们就会变成动画片里非常有趣的小人物呢?

法国马罗电影制作公司出品的非常富有独创性的电视动画连续剧,剧中的人物全部是用我们日常食用的瓜果和蔬菜做成的。2根萝卜,2个桔子,还有一个大茄子,在设计师们的手下很快就变成了一只非常可爱的小企鹅。

这部电视动画连续剧,每集长度2分钟,很有点像在给我们上手工课,它的每集都讲了一个的小动物由不同的瓜果蔬菜组合成的过程,全剧虽然没有语言对白,但情节内容从画面上就能一目了然。

你相信蔬菜水果也能成为动画片中的主角吗?别错过6月1日(周五)的《异域传真——篮

中艺术》。

动画艺术短片《美国一瞥》赏析

在《异域传真》中,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很多部优秀的泥塑动画艺术短片,这次我们为大家介绍的《美国一瞥》,却不同以往为大家介绍过的短片。首先它只有1分半钟,再有它是采用象征性手法来叙事的。

摩天大楼—自由女神—国会山—西部牛仔—林肯—登月火箭—核反应堆—玛利莲·梦露—可口可乐—印第安人—里根总统—米老鼠。这一组画面分别象征了美国民族的崛起—西部开发—南北战争—科技的突飞猛进—娱乐业的繁荣—商业的垄断—种族歧视等社会的各个层面,涵盖了美国独立后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影片以美国国歌为背景音乐,选取最富有代表性的事物,再现了美利坚民族的发展史。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集现代与民族,童话与色情于一身的文化大杂烩。她的历史是短暂的,内容却是丰富的。可绚烂的外表下,却掩饰不了其腐败的内在。影片最后米老鼠脸上爬着的小虫,象征着社会的阴暗面。影片采用泥塑技法,推出一个个造型,与美国的“大熔炉”之称不谋而合。

《科幻》则是我们今天这次为大家介绍的第二部动画短片,这部短片是采用手绘方式制作完成的。

一个丑陋无所事事的妇人,对于新发现的一扇门,充满了兴奋与好奇,她妄想从钥孔中发现什么。

短片以抽象、夸张的人物形象,生动刻画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片中人物的呼吸、眨眼等音效的处理却非常的夸张,烘托出了人物在窥视别人时的那种紧张不安、刺激的心理情绪。

短片的结尾,丑妇人在费尽了周折后,终于按耐不住,打开了门,却发现门的后面是一个和她的长得一模一样,动作也和她一模一样的丑妇人,她一下惊呆了。这短片就象现实中的一面镜子,它在告诉我们,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异域传真》5月18日(周五)播出,别错过收看机会!

动画艺术短片《重复》赏析

动画短片《重复》片长9分钟,是一部集钢笔、水彩、蜡笔多种绘画技法合成的动画作品。本片浓郁的色彩和不同寻常的视角,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波动不稳的情绪变化。本片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我们每天都不得不重复很多简单的事情。而也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画面中,创作者用黑色钢笔勾画出了类似漫画式的人物,虽然线条繁杂,但条理清楚;同时又用这些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来表现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人们开始对平淡的重复似乎感到厌倦。一个非常精彩的画面剪辑出现了。在白色背景中,女人连续几次喂男人饭吃,然后狗突然停住,趴在地上,因为劳累喘着气;白色背景中的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喘气。这是相同动作转场剪辑的高超表现。通过这几个片断的连接,打破了因为重复内容而产生的对画面的认同感,造成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镜头逐步推向狗的眼睛,甚至还深入到狗的眼睛里,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象,也是动画片自由特性的充分体现。狗已经看到了和谐破坏后的争执。从此,整个生活的节奏都被打乱了。

响个不停的音乐出现了短暂的休止。狗开始赖在地上不走。白色背景中的女人都产生了对自己行为的怀疑,不愿再按部就班的生活。她们企图打破固有的平衡,并产生了背叛的幻想。通过颜色的融合,我们理解到她们需要真正的爱。

短片中,红色、蓝色代表了人的情绪变化。短片最初的主人公们似乎都只重视生活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对人生和自身的思考。

音乐的节奏在慢慢变快,背景和场次都消失了,场面出现了极度无序的混乱,甚至狗还四处捣乱,最后达到了失控的程度。创作者想在这里说明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简单的生活也需要秩序和规矩来维持。虽然刻板的控制会使生活变得枯燥和简单,但是杂乱无序的状态是任何人都无法适应的。

牵狗的缰绳被挣断后,屏幕出现了短暂的黑场。创作者使用这种在动画片中非常少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思。暗示了过分向往无序的自由只会导致最终的黑暗。

人物全都静止,挣脱缰绳的狗穿越在他们中间,这是隐喻和反喻的修辞方法,也是超现实主义处理方式。因为狗不属于人类自身的世界,所以它永远无法理解这个无休无止的社会。

《异域传真》5月11日(周五)播出,别错过收看时间!

和尚和鱼——动画艺术短片赏析

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短片《和尚和鱼》是1994年采用水彩画技法制作完成的。虽然从这部片长只有6分钟的动画短片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小和尚徒劳无功的捕鱼过程,但是我们却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

短片一开始,创作者就用几幅简单的画面描绘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流畅的墨线和暖色调的背景,给人一种温馨浪漫的感觉;但同时也通过屋檐和围墙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

平静、闲散的寺院生活被跃出水面的小鱼打破了。小和尚像个孩子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蹦蹦跳跳地拿来鱼竿开始捕鱼。小和尚的自由跑动与封闭的寺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矛盾。

小和尚身处寺院的镜头,创作者几次都采用了俯拍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的运用强调了寺院的高大与威严。

小和尚阅读经文,但熟悉的文字已经变得陌生和无聊。他已经被水中的鱼完全吸引,为了抓住活蹦乱跳的小鱼,他还叫来了其他的和尚。当和尚们随着小和尚在岸边跑来跑去的时候,画面中的人物就仿佛跳动的音符,隐喻出被压抑的心灵因小鱼而富有了生机,平淡的生活也因小鱼而变得充满了情趣。

该片色彩明快,浓郁而不俗艳;构图简单,层次鲜明;人物造型略带夸张,同时又充满童趣。创作者在颜色使用上也追求简约自然,甚至可以看到水彩在纸张上渲染后留下的痕迹。

白天的捕鱼活动一无所获。别人都睡着了小和尚却睡不着,他起来,他要干什么呢?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在岸边点亮了一根根蜡烛。此时画面的构图非常精美,蜡烛的火光微微闪烁着,而小和尚却似乎定格了一样。虽然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们却能领略到他全神贯注的神情。

天空画面的使用,每次都恰到好处。地上的蜡烛泥,懒散的小和尚,我们可以猜到他晚上的努力也没有收获。

影片的结尾似梦似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小和尚从捕鱼到追鱼,从封闭的寺院跑向了开阔的田地,运动的空间逐渐从现实走向了虚幻。是小和尚抓不到鱼吗?创作者似乎要告诉我们的是鱼不愿意失去自由,池塘终究也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

短片中最后一个镜头画面的处理,小和尚与鱼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飘在空中,渐渐地远去。飘逸空灵,极具艺术神韵。

4月20日(周五)《异域传真》中播出,别错过收看时间!

动画艺术短片《对话的可能性》赏析(一)

《对话的可能性》这部偶类短片创作于1982年,该片曾荣获1983年昂西动画节评委会大奖。这部用各种食物、器具、文具等生活杂物构成的偶片不仅有标新立异的构思,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影片共分为三大段,既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含义,又独立成章。

第一段影片的开始,出现两个由蔬菜水果和炊具组成的人,他们间的争斗、吞噬,也许会令你觉得有些莫明奇妙,但细细品味,又会觉得很有意思。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采用了拟人化和象征性的艺术处理手法,蔬果、炊具以及书和文具组合成的人型代表了原始初级阶段的人类雏形,显示了一个形象不断被另一个形象吞噬、同化,并不断组合生成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人”这个有别于动物的有思想的高级生物。时代的巨轮在永远不停地向前转,从原始的茹毛饮血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每一次蜕变与更新,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努力,要战胜自己、打败自己、敢于一次次的否定,才能得到一次次的更新。同样,人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生物进化的过程,也是一场人类与自然的较量。

影片虽然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内容,但快切的剪辑方式却丝毫不让人感到枯燥,因为这些场面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

导演大胆的构思和神奇的想象,把这部偶片中所选用的材料蔬果、炊具及书和文具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用我们非常熟悉的材料创造出了完全陌生的画面,用真实而又客观的物件,表达了抽象而又深刻的含义。

影片在这一段的结尾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吞噬与争斗,似乎暗示着人类社会依旧存在的无休无止的纷争。

影片所选用的这些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材料,更进一步揭示出偶片的创作规律。只要具有丰富的想象,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任何材料都能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创作素材。

3月23日《异域传真》中播出,别错过收看时间!

动画艺术短片《对话的可能性》赏析(二)

我们曾为大家介绍了《对话的可能性》的第一段,下面介绍第二段和第三段。

第二段和第三段是采用泥塑的方式处理的,在这里,导演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留意的泥不仅赋予了生命还赋予了感情,并把这份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通过不断起伏变化的泥,表现两个相爱的人在爱情来临时融为一体、如胶似漆的感情。

但这份爱情看来并不是两人之间的全部,有一小块泥巴似乎暗喻了生活中的种种责任,被两个人推来阻去,谁也不肯承担,爱情就这样在推卸中流走,最后发展到互相仇恨、互相伤害。深深的抓痕强烈地表现出感情和生命的脆弱。

短片的第三段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通过一系列的日常生活动作,再现了一对老年人之间由默契、互相配合到误会、错位直到最后针锋相对的过程。因为影片题为《对话的可能性》,因

此在这个片段中借两个人的舌头来演绎一系列动作,这似乎又体现了对话和交流的重要。看到这儿,我们不禁要感叹导演的奇思妙想。

短片《对话的可能性》是对动画本身和创作手法的革新和超越,用片断组合成的结构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了一个连续而又共同的含义,这种结构在动画片中是非常少见的。

动画艺术短片《对话的可能性》至此也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异域传真》3月30日播出,不要错过收看时间!

加拿大动画艺术短片《天堂鸟》(一)

动画艺术短片《天堂鸟》的导演是伊舒·帕特尔,一位印度裔动画家。这部动画片创作于1984年的,1985年先后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熊奖、洛杉矶国际动画节一等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提名,在当时引起了国际动画界的瞩目。影片无论是从画面角度还是从音乐角度来欣赏,都不失为是一部非常唯美的优秀短片。

比如其中的一个画面,宫殿由无数个发光的颗粒构成,流光溢彩使人完全沉醉在了想象的幻觉之中,美丽的天堂鸟也打开它那千变万化的翅膀。导演利用视觉延迟的技法,通过大量的叠画和色彩渐变的虚实处理,不仅突出了天堂鸟的美艳更突出了它的神秘。此时的背景是黑色的,这在动画片中很少见,但这里却运用得恰到好处,映衬出了宫殿的辉煌和天堂鸟的艳丽。

导演伊舒·帕特尔巧妙地把版画技巧与传统的动画片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同时又融合了哑剧的艺术手法。他的想象力就如同天堂鸟的翅膀般丰富多彩。影片在1985年上映时,美国的《洛杉矶时报》曾评论说这是一部独特的实验性动画影片。

领略了天堂鸟的美艳之后,我们的感受却是凄婉的。锦衣玉食,倍受恩宠,但却要用自由作为代价。

《异域传真》3月9日播出,不要错过收看时间!

加拿大动画艺术短片《天堂鸟》(二)

我们曾为大家介绍了美艳绝伦的天堂鸟,这次我们要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天堂鸟》中一只长着红嘴巴的黑鸟。

其实,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正是这只长着红嘴巴的黑鸟。当它偶然间看见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倍受宠爱的天堂鸟时,心中无比的羡慕。在诙谐的音乐中,黑鸟衔取其他鸟的羽毛和花朵,要好好地装扮一下自己。

黑鸟终于飞进了宫殿,伴着音乐它极力模仿天堂鸟的动作来讨好国王。可就在它摇手晃足时,一不小心饰物掉到了地上。国王识破了它的伪装,把它关进了木笼,扔到了野外。

狼狈不堪的黑鸟在金色鸟笼的幻觉中渐渐的清醒了。它这时才发现了自然的美丽和自由的可贵。铅华洗尽,自信自爱,本色才是最美的。

这部15分钟的短片是全部采用手绘和电脑加工处理完成的。由于其新颖的构图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天堂鸟》到这里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不知大家心中的天堂鸟会是什么样子。本片的导演其实想告诉大家,在繁花似锦、百鸟呈祥的自由天堂中快乐飞翔,你——就是一只天堂鸟。

3月16日《异域传真》中播出,不要错过收看时间!

法国动画艺术短片《格林那乌杰勃蒂》(一)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部制作于1963年的法国动画艺术短片,这部短片在今天看来虽然表现手法可能有些陈旧,但它所表达的思想却是很有意义的。

在课堂上,老师开始点评作业了。一个戴眼镜的男孩,由于他画的大母鸡与老师要求画的大母鸡几乎一模一样,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心目中,他变成了一座闪闪发光的雕像。

可当老师看到黄头发小男孩画的大母鸡一点也不象自己所要求的那样时,她既吃惊又气愤。在老师的心目中,他变成了卷心菜,还长了尖尖的耳朵。

其中一个女生的表现,虽然没有语言,但从动作中我们完全明白了她对周围这两个同学截然不同的看法。

短片往下有了戏剧性的转变,导演所表现的重点不再是老师与学生,而是黄头发小男孩画的这只大母鸡。

这只充满了男孩想象力的大母鸡竟然活了。

大母鸡神奇的叫声和长相吸引了专门研究鸟类的教授的注意。

神奇的大母鸡为教授带来了更高的荣誉,而教授所关注和研究的却只是这只大母鸡表面的与众不同,他并没有去想,甚至可能他也不想去想这只大母鸡为什么长成这样。

短片《格林那乌杰勃蒂》曾在1963年昂西动画节上获得大奖。片中人物形象的设计简单且充满童趣,是一部老少皆益的影片。导演在视听艺术处理上,巧妙的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看待周围的世界,也正是这看似轻松诙谐、平铺直叙的情节设置,反衬出了节目内容所表达出的深刻含义。

另外,这部短片不同于以往我们为大家介绍过的,它在注重情节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下期节目我们会为大家做重点介绍。

非常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像那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小男孩,让我们本来就多姿多彩的世界更加美丽。

2月16日《异域传真》中播出,千万别错过收看时间!

法国动画艺术短片《格林那乌杰勃蒂》(二)

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向来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和苦苦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节目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法国动画艺术短片《格林那乌杰勃蒂》中,导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老师与学生是这部短片的焦点,我们先来看看导演在老师出场这一情节上是如何处理的。

影片开始在一个喧哗的教室里,随着一个开门的特写镜头,教室马上安静下来。我们的视线也会随之一下被这位走进来的女老师吸引住了。她的动作十分夸张又十分循规蹈矩。

仅这几个镜头画面,我们便已经对这位女老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看来一部影片中,人物出场的好坏对塑造人物形象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第一次印象,而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比较深刻的。

女老师教学这一情节的安排更进一步强调了她的教条,她那过于呆板、僵硬的示范动作,看上去非常的滑稽可笑。

动画是观赏性艺术,所塑造的人物要在动作中展示其思想、感情、心理和性格,以增加人物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我们再来看看导演对学生的塑造。

戴眼镜的男孩一定是女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你看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样子。尤其是对他眼睛这一情节的刻画,一会儿变成都市照相机,一会儿变成显微镜。他甚至把苍蝇在画上短暂停留的痕迹也临摹了下来。这些突破常规的情节设计,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细想起来却又在情理之中,它们常常会给人物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光彩,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抹上了一点高光,很生动。

黄头发的小男孩,虽然没有给他设计什么大的动作,但是留在他脸上的铅笔印痕和桌上斜放的铅笔盒,已向我们喻示出他对这种传统、呆板教学的反抗。

我们知道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很难表现出来的,而在这部短片中导演却很好地将人物的所思所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但愿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月23日《异域传真》中播出,小朋友们,千万别错过收看时间!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著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

英文动画短片 (1)

小孩子应当看的英文动画短片 第五届(193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s 第六届(1934)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三只小猪》Three Little Pigs 第七届(1935)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龟兔赛跑》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第八届(1936)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三只小孤儿猫》Three Orphan Kittens 第九届(1937)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乡巴佬》The Country Cousin 第十届(193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磨坊》The Old Mill 第十一届(193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公牛费迪南德》Ferdinand the Bull 第十二届(1940)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丑小鸭》Ugly Duckling 第十三届(1941)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银河》The Milky Way 第十四届(1942)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借一只爪》Lend a Paw 第十五届(194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元首的面孔》Der Fuehrer's Face 第十六届(1944)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扬基都德鼠》The Yankee Doodle Mouse 第十七届(1945)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鼠的麻烦》Mouse Trouble 第十八届(1946)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请安静!》Quiet Please! 第十九届(1947)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猫的协奏曲》The Cat Concerto 第二十届(194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叽叽喳喳的喜鹊》Tweetie Pie 第二十一届(194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小孤儿》The Little Orphan 第二十二届(1950)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由于有点印象》For Scent-imental Reasons 第二十三届(1951)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格拉德.麦克波-波》Gerald McBoing-Boing 第二十四届(1952)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孩童世界》The Two Mouseketeers 第二十五届(195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约翰老鼠》Johann Mouse 第二十六届(1954)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Toot Whistle Plunk and Boom 第二十七届(1955)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马鸪飞去时》When Magoo Flew

动画影片赏析 实训题

实训题 一、《功夫熊猫》 第一部分简答题 1、怎样让你的题材一鸣惊人? 2、如何在动画电影中突出动画表演? 3、如何看待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4、如何运用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的方式来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5、如何运用对比实现影片强烈的视觉特征和美学特点? 第二部分论述题 1、作为一部功夫题材的动画电影,举例说明,创作者如何借鉴了中国功夫片的 创作素材? (提示:导演马克·奥斯本用了多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尤其迷恋中国功夫;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制作人员认真翻看了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的大量港产功夫片;为了把中国功夫的招式放到动画里,幕后人员亲自上阵接受中国功夫的训练。) 2、讨论创作者如何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展现中国文化? 二、《海底总动员》 第一部分简答题 1、怎样将生活中稀疏平常的事情提炼成一部充满情感的优秀影片? 2、怎样处理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典型性格对于剧情的推动? 3、如何在电影中塑造众多人物的同时又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 4、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童心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5、如何为自己的电影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 6、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动画电影的视觉奇观? 7、怎样运用多种线索交织的叙述方式来制造影片的节奏和悬念? 8、怎样编织动画电影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9、如何运用简单的故事来编制出一部精彩纷呈的影片? 第二部分论述题 1、结合《海底总动员》谈如何有效地发挥配角、群众角色在电影中的作用?(提示:整个影片中人物有点有面,控制得相当成熟。在众多人物中有着重表现了几个人物的个性,比如鱼缸中几个在面貌狰狞的吉哥领导下的难友、成天喊着“鱼儿不是食物”的鲨鱼布鲁斯、性格乐天豁达的大海龟、人心敏感的鹈鹕尼格等。) 2、讨论创作者在影片的美术设计与电脑技术上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三、《埃及王子》 第一部分简答题 1、如何运用人物转变历程来塑造人物? 2、怎样将一个重大严肃题材改编成动画影片?

影片分析大全复习过程

影片分析大全

影片分析大全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 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 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 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电影视听语言风格分析 摘要 每一部电影由于创作者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表现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蒙太奇与长镜头。在每一部电影中,都会有这两种方式的出现,而区别就在于更注重哪一种方式的使用,这也就形成了导演的特色风格,如侯孝贤的长镜头的冷静观察,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更注重蒙太奇的使用,无论哪种方法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 关键词视听语言,蒙太奇,长镜头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艺术独特的造型手段和叙事方式以及文化传播工具,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功能。作为影视艺术叙事、表意媒介的视听语言是由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以及声画关系等。主要是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风格。 (一)蒙太奇 1.含义: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 的中文音译名,在法语里是装配、构成、升高或爬上之意,是建筑学用语。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始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在镜头剪辑与组合的科学试验和艺术实践中,发现了镜头组接中产生的心理效应和艺术效果,库里肖夫把这种镜头称之为“蒙太奇”。蒙太奇镜头在组接和剪辑影片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特别的视觉效果。 蒙太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一开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他们对作品对艺术的诠释方式。这个概念里比较著名的应该是苏联学派的理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爱森斯坦他主张破坏人们的习惯的叙述法则。他强调单镜头空间因素的那种内部结构张力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空间上的冲突。而普多夫金则主张尊重人们的习惯叙述法则。说时间应该顺应情节的发展,而且非常的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感情的描述。两个人主张的确定

动画短片分析

老人与海(200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导演:亚历山大·彼得罗夫 “老人”——彼得罗夫的岳父,农庄庄员尼古拉 影片原型——蓄着白胡子、长着浓密蓬松的头发、非常健壮的人。 尼古拉是个小个子,秃顶,不留胡子 彼得罗夫和他儿子开始逼迫尼古拉留胡子。一开始尼古拉不肯,后来才答应了,不久尼古拉就长出了漂亮的胡子,大概长到两三厘米的时候,彼得罗夫说就是他了。 内容介绍 古巴的一个小镇,有个老渔夫,瘦小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蓝。一个小男孩总是跟着他,他和孩子是忘年交,在孩子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 主题分析——硬汉精神 《老人与海》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爱心、坚强等,硬汉精神是它非常重要的主题,在影片中老渔夫完全体现出了——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的硬汉精神。在困难面前,老人选择了战胜困难,而不是逃避。他不甘心认输,不甘被自己打败。老人用自己坚强的意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在现实中,老人失败了,但是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任何人只要尽生命的能量,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奋斗,就是真正的胜利者。 角色分析:爱与勇敢 老人——代表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一方面向往和留恋自然界所赋予的生命,一方面为了自己的生存要不停地和自然界里的其他生命进行抗争。 老人——坚强、宽厚、仁慈的象征体。他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 对肉体的无奈——老人回来后,精神是坚强的,但是精神的寄生体却是现实的,精神和肉体的矛盾,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完美解决的。海明威在身受各种疾病的折磨时,举枪自杀。 小孩——老人的爱让孩子学会了勇敢和坚强,再面对下一次出航,孩子没有任何的畏惧,甚至是渴望去面对这些困难。 文化分析——西方文化的精髓 一、英雄主义 英雄崇拜,是人类本原性的心理欲求,美国是崇拜英雄、尊重强者的国家,英雄是勇敢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老人再84天没有捕到鱼后坚持出海,尤其是捕鱼的过程,更是体现了他身上的英雄主义。 二、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一直是美国文化里最重要的文化因子。 狮子——作者在小说中反复提到狮子,老人梦见狮子、看到狮子,这正是老人体中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当一个老人不被自己年迈的身体所局限,依旧保持强盛的生命力意识,这就是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表现。 结尾也同样体现了乐观主义色彩。

关于寻找类题材电影的一些分析和比较

关于寻找类题材电影的一些分析和比较 长安旧少年 寻找类题材的电影,简单来说,就类似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找了很多动物,但都不是,小蝌蚪不放弃,一直在努力着,坚持一种信念。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可以是寻找一个亲人,一个朋友,或者是某个事物,甚至某一种情感和精神。主人公在不停地寻找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使得影片有了更多的内容和涵义,丰富多彩。这种寻找可能有结果,但很多时候是没有结果的。但主人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可贵的精神,思想趋向完善,有更多的生活感悟,境界获得一种提升。 本文主要以三部影片: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中央车站》和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共同点,希望对这类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电影中有一个类似救赎的主题,在寻找中重新发现自我,改变自我。 《菊次郎的夏天》中,正男在菊次郎的陪同下寻找自己的母亲。菊次郎是一个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邻家大叔,没有太多责任感,对生活没有目标。在旅行的过程中,菊次郎逐渐激发起了他的关爱之心,责任感,让人越来越感动。在帮助正男的过程中,菊次郎也思念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她种种的好,产生了愧疚感。在这以前,他与自己母亲是有隔阂的,已经有些年年没见面了。通过这次旅程,菊次郎主动打破了心中与母亲的隔阂,多年的心结解开了,菊次郎也获得了自己的一次精神救赎。 《中央车站》中,朵拉是一个在车站通过给人写信,寄信谋生的退休女教师。经历过多年的磨难,她的心逐渐变得麻木,冷漠,自私,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通过对别人无情的奚落来宣泄心中对生活的不满。她是一个缺少关爱的女人,多年来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也拒绝别人走进她的世界,她的生活中没有多少阳光。在帮助小男孩约书亚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她逐渐焕发了同情心,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与约书亚的一段旅程,朵拉的世界变得不再阴郁,而是充满了关爱和美好。途中她邂逅了一个司机,她萌发了爱意,生平第一次穿上女性化衣服,开始打扮自己,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朵拉打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拥抱阳光,从而获得了一种新的人生感受。 《千里寻单骑》中,高仓健饰演的高田先生,因疏于对儿子健一的关爱,造成两人关系紧张,儿子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也不愿与他相认。为了满足儿子的最后愿望,他远赴中国云南拍摄傩戏,经历了各种困难。高田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能多少弥补下自己的过错,尽一次做父亲的责任,同时,表达对儿子的歉疚,让父子感情有一抹暖意,从而也获得了自己心灵的一次救赎。 电影情节上,是一个“套层”结构。 这个套层,指的不是结构上的套层,而是在情节上,人物关系设置方面。正男去寻亲,而菊次郎在心灵中也开始了自己的寻亲。约书亚寻找自己父亲耶稣,在这个过程中朵拉也开始了寻找自我之旅。高田想通拍摄傩戏来尽一个老父亲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帮助李加民寻找他的儿子洋洋,某种意义上也是帮助李加民完成了一次寻亲,让洋洋去接纳他的父亲,这与他自己的寻亲之旅有某种神合之处。 电影中结尾都是开放性的,让人有更多的回味和思索。 三部影片,最终都没有真正完成任务,留下了一个空白,把想象留给观众。有不尽的意味。 正男没有找到母亲,菊次郎也没有真正地同母亲相处,他们相约,下一个暑假还要一起去看母亲。约书亚的父亲在哪里?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只有一些希望的存在。朵拉悄悄地

最新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备课讲稿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马尔丹讲: 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 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 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2、景别:远全中近特

3、角度:俯仰平 4、运动:推拉摇移跟 5、照明:三点布光 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内容美——拍什么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Academy Award for Animated Short Film)具有很长的历史,从1932年开始颁发,只是早期的动画并没有借助电脑技术,现在意义的动画短片是从1974年开始的。早期的动画短片一半使用木偶、粘土模型等道具拍摄,每个场景要拍摄很多帧,因此拍摄耗费的时间可能比其它影片都长。 第五届(193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花与树》Flowers and Trees 第六届(1934)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三只小猪》Three Little Pigs 第七届(1935)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龟兔赛跑》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第八届(1936)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三只小孤儿猫》Three Orphan Kittens 第九届(1937)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乡巴佬》The Country Cousin 第十届(193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磨坊》The Old Mill 第十一届(193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公牛费迪南德》Ferdinand the Bull 第十二届(1940)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丑小鸭》Ugly Duckling 第十三届(1941)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银河》The Milky Way 第十四届(1942)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借一只爪》Lend a Paw 第十五届(194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元首的面孔》Der Fuehrer\'s Face 第十六届(1944)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扬基都德鼠》The Yankee Doodle Mouse 第十七届(1945)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鼠的麻烦》Mouse Trouble 第十八届(1946)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请安静!》Quiet Please! 第十九届(1947)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猫的协奏曲》The Cat Concerto 第二十届(194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叽叽喳喳的喜鹊》Tweetie Pie 第二十一届(194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小孤儿》The Little Orphan 第二十二届(1950)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由于有点印象》For Scent-imental Reasons 第二十三届(1951)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格拉德.麦克波-波》Gerald McBoing-Boing 第二十四届(1952)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孩童世界》The Two Mouseketeers 第二十五届(195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约翰老鼠》Johann Mouse 第二十六届(1954)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Toot Whistle Plunk and Boom 第二十七届(1955)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马鸪飞去时》When Magoo Flew 第二十八届(1956)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飞毛腿冈萨雷斯》Speedy Gonzales 第二十九届(1957)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马鸪先生的小车》Magoo\'s Puddle Jumper 第三十届(195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鸟的烦恼》Birds Anonymous 第三十一届(1959)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昆虫骑士》Knighty Knight Bugs 第三十二届(1960)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月亮鸟》月亮鸟 第三十三届(1961)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马罗》Munro 第三十四届(1962)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代用品》Ersatz 第三十五届(1963)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洞》The Hole

动画短片分析《新装的门铃》

新装的门铃名称 新装的门铃外文名称NewDoorbell水墨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6年出品取材: 同时代作家周锐现代题材的超短篇小说导演: 阿达、马克宣动画设计: 庄敏瑾、秦宝宜、胡依红造型: 韩羽背景: 弓作摄影: 王世荣录音: 侯申康剪辑: 李开基拟音: 白伟民制片: 高惠芳影片类型: 动画国家/地区: 中国色彩: 彩色片长:4分钟内容: 主人手捧门铃兴冲冲地登上三楼居室。他开门入屋,拉开抽屉取出螺丝刀,迅速地把门铃装好。他揿了一下按钮,顿时响起了悠扬动听的音乐铃声。他好奇地又揿了一下,门铃音乐又响了起来,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突然,他听到楼下脚步声,以为有客来访,急忙关上房门,仔细聆听。不料是一位上楼的青年,在他门口系一下鞋带走开了。主人很失望。接着,踢皮球的小姑娘、气喘吁吁的胖子依次从主人门口经过,主人总是在兴奋之后饱尝失望。忽然,摩托车声音传来,邮递员送报来了。主人屏息静听。邮递员不揿门铃却举手敲

门,主人十分不悦,气恼地在屋内也用力敲门,企图提醒邮递员揿一下他新装的门铃,然而无效。最后,主人只得把门打开,接过一份报纸。不肯罢休的主人把欲走的邮递员拉回,希望他能揿一下门铃。 主人把门关好,侧耳细听,然而许久无声。当他开门观看时,原来邮递员早已走了。主人大失所望,懊丧地拿起报纸,瘫坐在椅子上。本片于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早期的动画室内情景剧。男人上楼梯拐角处的动作神态真是太逼真了阿达和马克宣导演的作品都很生活化取材于生活中的细小部分但是构思往往都太巧妙了表现手法也新颖独特放在现在依然如此 在我看来他们的作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是画面和动作重复性就是同一个画面和动作喜欢重复使用但是却一点都不让人感觉到无趣和生厌相反这种通过重复画面来表示时间推移的手法非常形象也是因为好的配乐的关系吧例如说《超级肥皂》里边的配乐个人觉得非常好配合着重复出现的买肥皂的人排队等待的画面简直身临其境他画面的重复使用也非一味的生搬过来妙就妙在有很多细小的改动上在《超级肥皂》里边就表现为买肥皂的人跟着背景音乐打点子一样的“抖”(^^我觉得找不到比这个抖字更形象的字了) 第二个特点是动画人物世界的互通性(本来想说统一性想想还是不太恰当毕竟时空都不一致三个和尚和红衣服小姑娘和装门铃的男子不能说处于同一个世界吧只能说不同世界能够互通了)就是说本来不同作品中的角色人物互相走访出现于同一个作品中了——客串 这里超级肥皂里面的红衣服小姑娘来客串了一把三个和尚又在超级肥皂里边客串了一把这个想法太不错了 那个时候的动画片不离谱不会当人(主要是看动画片的孩子)是傻子

电视专题片笔记以及影片分析

电视专题片笔记 第一章电视专题片概述 1、关于电视专题节目的说法 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他们没什么其别,只是同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而已。 独立说: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各自成为独立的节目类型,真实性是他们的生命,但是专题片允许主管表现,纪录片则排斥。 从属说: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互为从属,尤其是纪录片,他是专题节目或专题栏目常用形式。 怪胎说:认为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怪胎,这种画面加解说的作品就不应该存在。 2、专题节目 报道类:纪实型、创意型、访谈型、讲话型。 栏目类:对象型、公共型、服务型。 非栏目类:系列节目、特别节目。 其他类:连续节目、竞赛节目。 1993年开始《望长城》重新确立了电视纪实美学。 第二章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 第一节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 1、专题片:以声画对位的解说词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叙结合的节目。 纪录片:以声画合一的现场实景为主体拍摄的纪实风格的节目。 例:对比大型纪录片《毛泽东》和大型文献艺术专题片《独领风骚》,都是对毛泽东诗词的表现。 2、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 (1)反映生活的方式 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让事实本身说话; 专题片在反映生活时具有主观意识的渗透。 纪录片则强调以事信人; 专题片则强调以理服人。 (2)表现生活手段的不同 专题片可以运用隐喻、对比等表现手法; 纪录片挖掘艺术本身声、光、色等表现手法。 (3)时空处理不同 纪录片是用现在进行时表现用当下的事去反映折射当年的事。 专题片则可以表现过去时,将来时等各种时空。 (4)镜头运用 纪录片是记录的现在进行时,较多的运用跟拍,抓拍等手法。 专题片在镜头运用上更加灵活。 (5)结构形态不同 纪录片是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向结构; 专题片是以主题思想为依据,材料的不同连接形成统一整体。 以上五个方面都体现了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纪录片更多的是展示生活,而专题片则更加注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很单纯,有味道。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有的是鲜明与对立。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林雪娇-《经典动画片赏析》教学大纲

《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总课时:32课时(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本科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经典动画影片赏析》是本科公选课程。 动画片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了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动画片能培养和提高儿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丰富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力。目前中国动画片市场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度转型阶段,鱼龙混杂,大量低质、劣质动画片充斥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影片却是凤毛麟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了解儿童喜欢动画片的原因以及动画片对儿童各方面的积极消极的影响;通过观摩分析中外经典动画片,提高学生的动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将有效的动画资源用于教学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好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加强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动画影片实例讲解,幻灯片展示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与讲解,并通过课堂动画影片赏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动画影片分析,利用其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大纲的使用说明:由于本课程暂时无任何教材可用,故大纲的制定以自编教材为蓝本;在每章的教学纲要中都标明了课时、讲授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授课时可依此为参照;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实际适当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学的相应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动画片概述课时:4课时(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动画。了解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掌握动画片的的基本特点。 重点:当代动画的几种表现类型。 难点:动画片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一、中外经典动画片片段欣赏 二、问卷调查

动画短片分析《暴力云与送子鹤》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简称皮克斯,这个总部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莫利维尔市的动画制作公司于1986年成立,一直致力于制作优秀的三维电脑动画作品,①其动画作品如《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并且获得奥斯卡奖、安妮奖以及金球奖等众多奖项。而其制作的动画短片也广受欢迎和好评,迄今为止共制作出品了18部动画短片,其中3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另有6部获得提名,同时多部作品还取得金门奖、金尼卡斯奖等众多奖项。 皮克斯动画的成就并非浪得虚名,其作品永远不缺乏想象和创意,同时又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②这从其动画短片中可见一斑。《Partly Cloudy》于2009年5月上映,是皮克斯2009年动画长片《UP》(《飞屋环游记》)的加映短片,中文被译作《暴力云与送子鹳》,片长5分47秒。故事讲述的是在高高的天空中有一群云朵,他们像女娲一样捏出一个个小婴儿,让送子鹳带入千家万户。而他们之中有一朵忧伤的“阴云”Gus,他总是制造些暴力宝宝——比如鳄鱼宝宝、山羊宝宝等,这可就苦了他的搭档Peck,每次回来都是伤痕累累。直到一次,当Gus捧着一个鲨鱼宝宝交给他,已经筋疲力尽的Peck未接过它,而是远远地飞走了,Gus伤心地哭了,然而Peck并非弃它而去,而是弄来一副护具。Peck全副武装继续为“阴云”Gus运送着他制造的宝宝,继续着两人的合作。 创意,英文为Originality,含有“构思”之意,泛指带有创造性、与众不同、新颖的想法,即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创意是思想的再加工,③动画创意是动画作品的灵魂与生命,④来源于生活又不能脱离生活。对于动画来说,一个好的创意来源是极其重要的。皮克斯从来不缺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每一部动画短片作品都可谓是浓缩的精品,在这些短片中,无论是科幻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能做到观众看了会说“我从未看过这个,但我却相信它是真的” 的奇妙程度,而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新:新鲜的角色定位 《Partly Cloudy》故事简单,没有任何对白,但皮克斯化腐朽为神奇,演绎出新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动画采用了拟人的创意手法,选取意想不到的云作为动画的主角,给角色以生命和艺术修饰。短片将普通的云设计成了充满喜怒哀乐、憨态可掬的人的形象,送子鹳也具有了人的灵性和感情,通过角色的夸张表现,使作品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皮克斯动画大师们用超凡的想象力给作品以新鲜的角色定位。 奇: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法 短片中,动画角色的定位并没有落入俗套,没有按照常规去表现该事物。云朵的工作是像女娲一样捏出一个个小婴儿,送子鹳的工作是将这些婴儿送入千家万户,这种一反常规的表现手法,反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阴云”制造的暴力宝宝让它的搭档送子鹳每次都伤痕累累时,已经筋疲力尽的送子鹳没有接过Gus捧着的鲨鱼宝宝,而是远远地飞走了,我们都以为送子鹳已经弃它而去,没想到它却弄来一副护具,并全副武装继续为“阴云”Gus 运送着它制造的宝宝,这种出奇不意的设计不仅给动画一个完美的结局,也带给我们更多感动和思考。

如何寻找影片分析切入点汇总

如何寻找影片分析切入点汇总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视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视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是生活的直接展现,而是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着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二,是玛蒂尔达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而幸免于难,当玛蒂尔达从超市回来看到自己家门口站着坏警察手下的时候,并且得知家人被杀害的一刹那,她故作镇定的往前走到里昂的门前并按响了门铃乞求里昂开门。其三,里昂一直用猫眼观看门外发生的一切,在看到玛蒂尔达走向自己

冷漠与温情_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_迷失之物_中的艺术真实

[摘要] 动画短片《迷失之物》客观而冷静地讲述了“迷失”的东西“回归”家 园的故事。影片中的“迷失之物”实际上象征着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在成长过 程中那颗趋于迷失的心灵,赋予短片以“心灵拯救”的人文内涵,使这一简短 的动画影片充满了“走出埃及”般的宗教意味。在视像表达与符号指向方面,《迷失之物》为人们营造出具有显著时代性的“真实”的视觉艺术样式,并为“迷失” 与“回归”的主题呈现塑造出充满温情的真实情境。 [关键词] 《迷失之物》 艺术真实 冷漠 现实性 虚拟 在历届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中, 部分影片以刻画人性之美丑见长, 如《平衡》(1989)、《老人与海》 (1999)、《回忆积木小屋》(2008), 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的《迷失之物》(The Lost Thing, 2011)也不例外。这部来源于作者 少年时代生活体验的动画短片,其 中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与“善” 和“美”共生的现实性主题,其实 就是以虚拟性的“艺术真实”向观 众讲述一个存在于每个人心灵深处 的情感历程故事。 图片来源:第83届奥斯卡最佳 动画短片《迷失之物》视频截图 一、以动画艺术来表现冷漠的 现实主题 《迷失之物》根据陈志勇(Shaun Tan)的同名绘本改编而来,讲述的 是“在很多个夏天以前”发生的故事: 还是个少年的主人公喜欢搜集瓶盖, 有一天在沙滩上发现了一个没人愿 意理睬的“东西”,一个表情悲伤 而迷茫的奇怪生命体。虽然这个“无 名物体”生性友善、好奇、胆小且又顽性十足,但是没有人“留意”它,更少有人愿意帮助它,就连主人公的父母也不能接纳它。在另外一个奇怪生物的指引下,主人公终于把“迷失之物”送到了属于它们自己的乌有之乡。很明显,这部动画短片反映出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世事的繁复与忙碌,导致原本友善、童真的自然本性日益消褪,对周围的事物已不再有新奇感,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亦趋于冷漠,甚至是隔阂。应该说,采用动画艺术来表现这样令人压抑的现实主题,的确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因为动画向来以幽默与欢乐为自身的艺术特征,因此欲在动画影片中添加真实的伤痛环节,实属不易,更别说将影片的情感基调定位在忧郁、低沉和冷漠等这些“不太愉悦”的主题之上了。在这里,陈志勇等创作者们是想尝试一种带有悖论基调的风格:“虚拟”中的真情实感。他们要以批判的态度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冷漠,同时对人性的复杂性给予反省,并期待短片能够唤醒现代社会迷失已久的良知与温情。细软的沙滩上,有人躺着享受日光浴,有人在翻看报纸,有些人则扎堆聊天,当然也有人在四处拾掇垃圾,而正在兴致勃勃收集瓶盖的“我”发现了坐在沙滩上“无所事事”的“那个东西”——一个砖红色的大“玩具”。由短片中呈现的沙滩景象,我们便走进了一个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场域。与正“忙着别的事”的人们形成对比,处于一个隔膜的现实世界之中的迷失之物没有“迷失”自我,“我”的一句“HELLO”,便立即唤醒了它昏睡已久的心灵,让它重新恢复了往昔的活力,从庞大而怪异的身躯中迸发出的那个调皮劲儿,让人在顷刻间就喜欢上了这个“被人遗忘”的“东西”。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怜爱的东西了。“这个东西”表面看起来是想远离人群,但实际上正观望着人群,虽然处在喧嚣而冷漠的社会里,但却在等待着温暖的阳光。“我”给了迷失之物无私而真诚的帮助。这种帮助,按照大机器工业社会的法则,其实是不应给予“流浪者”的,因为他们的迷失或许是竞争失败,或许是因为懒惰、不安分守己、老弱病残等因素造成的,但主人公还是伸出了援手。现在看来,迷失的不是这个“东西”自身,迷失的是人的友爱之情和怜悯之心,人与机械的结合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同情反倒成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这种互为本末的现实说明,人的孤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2.04.025 冷漠与温情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迷失之物》中的艺术真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