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拥塞原因及控制策略研究

网络拥塞原因及控制策略研究

网络拥塞原因及控制策略研究
网络拥塞原因及控制策略研究

TCP拥塞控制分析

TCP 拥塞控制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急剧增加,Internet 在各个领域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其流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网络拥塞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发展和应用的瓶颈问题。拥塞容易造成传输延迟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下降,严重影响带宽、缓存等网络资源的利用率。TCP 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传输协议,它的拥塞控制已经成为其成功的关键。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TCP 性能及拥塞控制进行研究,我们将简单探讨网络拥塞出现的原因,着重介绍TCP 拥塞控制的原理并分析四个TCP 拥塞控制算法,最后论述TCP 拥塞控制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此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TCP 拥塞、拥塞控制、TCP Tahoe 、TCP Reno 、TCP SACK 、TCP Vegas 1. 拥塞产生的原因 拥塞是一种持续过载的网络状态,此时用户对网络资源(包括链路带宽,存储空间和处理器的处理能力等)的需求超过了其固有的容量。拥塞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分组丢失率增加,端到端延时加大,甚至有可能使整个系统发生崩溃。 网络产生拥塞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户或端系统提供给网络的负载大于网络资源容量和处理能力,即网络提供的资源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资源包括缓存空间、链路带宽容量和中间结点的处理能力等,使其产生数据包时延增加、丢弃概率增大、上层应用系统性能显著下降等典型现象。拥塞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三点: (1)存储空间不足。缓存的容量不够大,当缓存已经装满,没有空闲的空间时就只能将新到达的分组丢弃。 (2)带宽容量不足,低速链路对高速数据流的输入也会产生拥塞。任何信道带宽最大值为()N +B =S C 1log 2(N 为信道噪声平均功率,S 为信源平均功率,B 为信道带宽) [1]。 要求所有信源发送的速率R 必须小于等于信道容量C 。 (3)处理器处理能力弱,速度慢。低速链路对高速CPU 也会产生拥塞。 要避免拥塞的发生,必须对链路带宽、路由器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等问题予以考虑,尽可能使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匹配。但由于网络流量分布的不均衡性,随着用户数量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网络(33973)试卷

江西财经大学 2010-2011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代码:33973 授课课时:48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适用对象:本科选课班 试卷命题人凌传繁试卷审核人万征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4分。) 1.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 A) 提供可靠的端—端服务,透明地传送报文 B) 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 C) 在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D) 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 2.下面哪一个是有效的IP地址?() A) 212.280.130.145 B) 135.192.290.145 C) 210.212.130.145 D) 280.192.33.145 3.关于数字签名,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B)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C)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对发送者的身份进行认证 D) 数字签名技术能够防止交易中抵赖的发生 4.在一个采用CSMA/CD协议的网络中,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传输速率是1Gbps,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率是200000km/s。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1000比特,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 A) 增加100m B) 增加200m C) 减少100m D) 减少200m 5.有一种互连设备工作于网络层,它既可以用于相同(或相似)网络间的互连,也可以用于异构网络间的互连,这种设备是()。 A) 集线器B) 交换机C) 路由器D) 网桥 6.以下关于TCP/IP协议的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 ARP/RARP属于应用层协议 B) TCP、UDP协议都要通过IP协议来发送、接收收数据 C)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 D) UDP协议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 7.实现从主机名到IP地址映射服务的协议是()。 A) ARP B) DNS C) RIP D) SMTP 8.公钥体制RSA是基于()。 A) 背包算法B) 大整数因子分解 C) 椭圆曲线算法D) 离散对数

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

1.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答:电路交换:沿着端系统通信路径,为端系统之间通信所提供的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在通信会话期间会被预留。分组交换:这些资源不会被预留。 电路交换: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 对比:分组交换的优点:提供了更好的宽带共享,支持的用户更多;比电路交换更简单、有效,实现成本更低。 资源的统计多路复用:按需共享资源。 2.常用的物理媒体(physical medium)的特点。 ①.双绞铜线(TP):由两根以螺旋形式排列的铜线组成,两根绝缘铜线:3类线: 传统电 话线,用于10 Mbps 以太网;5类线: 100Mbps 以太网。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UTP-非屏蔽双绞线。 ②.同轴电缆:由两根同心的铜导体组成,双向的,一般用在电视系统中,具有高比特速 率(Mbps)。基带:在电缆上的单一信道、传统以太网所用;宽带:在电缆上的多个信道、HFC。 ③.光缆:细而柔软、能够导引光脉冲的媒体,每个脉冲一个比特高速运行,能支持极高的 比特速率(Gbps),低差错率:中继器相隔很远,不受电磁干扰,用于长途、跨海链 路的首选媒体,但成本高。 ④.陆地无线电信道:承载电磁频谱中的信号,无需安装物理线路,具有穿透力,提供与 移动用户的连接以及长距离承载信号能力。如:陆地微波:如高达45 Mbps 信道;LAN (如Wifi):11Mbps,54Mbps;广域(如蜂窝):如3G: 数百kbps ⑤.卫星无线通信信道:能提供很高的带宽如:45Mbps,有同步卫星和低轨道卫星。有 270 ms端到端时延 3.分组交换网络中的4种类型的时延。 答:(1).处理时延: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该分组的去处; (2).排队时延:在队列中,当分组在链路上等待传输的时延; (3).传输时延:将所有分组的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L/R; (4).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的起点到路由器传播需要的时间,m/s; 注:除排队时延是不固定的,其余的时延都固定。 4.因特网协议栈自顶向下的5个层次及各层的主要功能;各层数据单元。 答:1.应用层:包含大量应用普遍需要的协议,支持网络应用,如:FTP, SMTP, HTTP; 2.运输层:负责从应用层接收消息(报文),并传输应用层的报文段,到达目的后将消 息上交给应用层。(进程之间的数据交换)如:TCP, UDP。 3.网络层: 将数据报从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包括IP协议, 选路协议。 4.链路层: 将帧从一个节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包括:PPP协议, 以太网。 5.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将链路层帧中的每个比特(bit)从一个节点传输到下一个节点。1.网络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答:1.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服务器),它服务于来自许多其他称为客户机的主机请求。 服务器:有固定的、周知的IP地址,可扩展为服务器池。 客户机:与服务器通信;可以间歇地连接;可以具有动态的IP地址;彼此不直接 地通信。 2.对等(P2P)体系结构:无总是打开的服务器,任意的端系统直接通信,对等方间歇 地连接,可以改变IP地址。特点:高度地可扩展;无需庞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器 带宽;具有高度分布和开放的性质。但是难以管理。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填空(每题0.5分,共10分) 1. 在采用电信号表达数据的系统中,数据有数字数据和模拟数据两种。 2. 域名系统DNS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3. TCP/IP的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互连网协议,它可将多个网络连成一个互连网。 4. 在TCP/IP层次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中包括的协议主要有ARP 及RARP IP. ICMP. . 。 5. 光纤通信中,按使用的波长区之不同分为单模.信方式和多模方式。 6. 校园网广泛采用式客户/服务器,其资源分布一般采用层次 7. 运输层的运输服务有两大类:面向连接. 和的无连接服务服务。 8. Internet所提供的三项基本服务是E-mail. Telnet . FTP 。 9. 在IEEE802局域网体系结构中,数据链路层被细化成LLC逻辑链路子层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两层。 10. IEEE802.3规定了一个数据帧的长度为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 11. 按IP地址分类,地址:160.201.68.108属于B类地址。 12. 信道复用技术有.时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 二. 单选(每题1分,共30分) 1.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 A. ARPANET B. ChinaNet C.Internet D.CERNET 2. 计算机互联的主要目的是(D)。 A. 制定网络协议 B. 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 C. 集中计算 D. 资源共享 3. ISDN网络语音和数据传输的全双工数据通道(B通道)速率为(C)。 A. 16kbps B. 64 kbps C. 128 kbps D. 256 kbps 4. 下列不属于路由选择协议的是(B)。 A. RIP B. ICMP C. BGP D. OSPF 5. TCP/IP参考模型中的主机-网络层对应于OSI中的(D)。 A.网络层 B.物理层 C.数据链路层 D.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6. 企业Intranet要与Internet互联,必需的互联设备是(D)。 A. 中继器 B. 调制解调器 C. 交换器 D. 路由器 7. 通信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C)。 A. 终端. 电缆. 计算机 B. 信号发生器. 通信线路. 信号接收设备 C. 信源. 通信媒体. 信宿 D. 终端. 通信设施. 接收设备 8. IP地址192.168.1.0代表(C)。 A. 一个C类网络号 B. 一个C类网络中的广播 C. 一个C类网络中的主机 D. 以上都不是 9. 下面(D)不是组的作用域之一。 A.通用作用域 B. 全局作用域 C. 局部作用域 D. 域本地作用域 10. 令牌环网中某个站点能发送帧是因为(C)。 A. 最先提出申请 B. 优先级最高 C. 令牌到达 D. 可随机发送 11. 局部地区通信网络简称局域网,英文缩写为(B)。

计算机网络拥塞控制论文

网络通信与安全 题目:计算机网络拥塞控制方法研究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网络拥塞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也导致计算机网络堵塞的问题日益严重,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的网络堵塞,会导致网络服务质量低、资源分配效率低、数据包丢失的现象出现,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计算机网络堵塞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对相关的拥塞控制理论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网络拥塞的高效控制方法,对于计算机网络运行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拥塞控制;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computer network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walks of life,which also lead to computer network congestion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process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operation,if serious network congestion occurs,will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low,low packet loss phenomenon,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computer network congestion is very necessary,this articl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ngestion control theory analysis,and put forward the efficient control method of network congestion related,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omputer network operation efficiency. Keywords :computer network;congestion control;method research

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参考试卷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错选不给分,漏选0.5分) 1. 下列有关物理传输介质描述正确的是()ABCD (a)物理传输介质一般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b)有线传输介质一般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c)无线传输介质一般包括:微波、红外线,激光等。 (d)双绞线又分为UTP和STP。 2. 下面有关多路复用技术描述正确的有()ABCD (a)FDM的前提是传输介质的可用带宽要大于多路给定信号所需带宽的总和。 (b)TDM可分为同步TDM和异步TDM。 (c)异步TDM又称为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d)对于模拟信号,可以将TDM和FDM组合起来使用。 3. 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C (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上述三种均不是 4. 在实际网络系统中,一般用到三种交换技术,包括()ACD (a)电路交换技术 (b)地址交换技术 (c)报文交换技术 (d)分组交换技术 5. 下面对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描述正确的是()ABC (a)异步传输是指字符与字符(一个字符结束到下一个字符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可变的。 (b)同步传输以数据块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按同步通信规程可分为面向字符的同步传输和面向位流的同步传输。 (c)在异步传输方式中,发送端和接收端除了采用相同的数据格式外,还应当采用相同的传输速率。(d)在同步传输的数据格式中,每个数据块的头部和尾部一般不需要加一个特殊的字符或者比特序列。

6. 虚电路交换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哪些阶段包含在这三个阶段中()CD (a)分组交换 (b)路由选择 (c)拆除连接 (d)数据传输 7. 下列对网络拓扑结构描述正确的有()BC (a)在星型结构的网络中,只能采用集中式访问控制策略。 (b)典型的环形网络有Token-Ring和FDDI等。 (c)总线型网络一般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d)环形网络常用的访问控制方法是基于令牌的访问控制,是一种集中式访问控制技术。 8. 对于网络拥塞控制描述正确的有()AB (a)拥塞控制主要用于保证网络通畅发送数据,是一种全局性的控制措施。 (b)拥塞控制涉及网络中所有与之相关的主机和路由器的发送和转发行为。 (c)拥塞控制算法中,开环控制是通过反馈机制来调整当前网络流量,使网络流量与网络可用资源相协调。 (d)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没有任何区别。 9. 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C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10. 在ISO/OSI参考模型中,对于传输层描述正确的有()AD (a)为系统之间提供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 (b)提供路由选择,简单的拥塞控制。 (c)为传输数据选择数据链路层所提供的最合适的服务。 (d)提供端到端的差错恢复和流量控制,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11. 下面对令牌环网描述正确的有()CD (a)令牌环网是一种多令牌协议。 (b)接收节点负责将数据从环路上取下来,所以没有广播特性。 (c)采用一种确定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一般可用于对实时系统进行控制的环境。

网络层

第五章网络层 网络层——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低层 ●网络层负责把源计算机发出的信息分组经过适当的路径送到目的计算机。 ●网络层需要了解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选择合适的传输路径。 ●网络层要预防和控制通信子网中超量的信息分组造成的拥塞。 ●网络层还要处理不同网络中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差异。 §5.1 网络层设计的有关问题 ●对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存在着两种观点: –面向连接的服务,复杂的功能放在通信子网中。 –无连接服务,复杂的功能放在主机中。 网络层的内部结构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是否可靠与有无连接并没有关系。理论上存在四种组合,但最 重要的只是其中的两种组合: –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 –不可靠的无连接服务。 ●针对两种服务,网络层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 –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方式。当建立连接时,从信源到信宿的路由就作为连接建立的一部分加以保存,此路由用于传输连接上的所有数据,当释放连接时,虚电路也随之撤消。 –数据报(datagrams)方式。即使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也不预先选择路由,发出的每个分组所选择的路由独立于其前面发出的分组,后续的分组可以走不同的路由,比虚电路方式更健壮,更容易处理传送失败和拥塞。 §5.2 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选择是网络层的主要功能,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转发路径。 ●路由选择算法应具有以下几种特征:正确性(correctness)、简单性 (simplicity)、健壮性(robustness)、稳定性(stability)、公平性(fairness)和最优性(optimality)。 ●一个好的路由选择算法是兼顾某几种重要的性能指标。

分析TCP的拥塞控制原理

分析TCP的拥塞控制原理 TC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缩写,即传输控制协议,它对应于OSI七层模型中的传输层,建立于网络层之上。TCP旨在给互联网提供一种可*的端到端的字节传输流。 自从1988年问世以来,TCP在研究者的努力下先后得到了许多新的发展,目前主要的模型包括四个,即TCP TAHOE,TCP RENO,TCP NEWRENO和TCP SACK。TCP TAHOE 模型是最早的TCP协议之一,它由Jacobson提出。Jacobson观察到,TCP报文段(TC P Segment)丢失有两种原因,其一是报文段损坏,其二是网络阻塞,而当时的网络主要是有线网络,不易出现报文段损坏的情况,网络阻塞为报文段丢失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TCP TAHOE对原有协议进行了性能优化,其特点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重传计时器是否超时和是否收到重复确认信息(dupack)这两种丢包监测机制来判断是否发生丢包,以启动拥塞控制策略;在拥塞控制的情况下,采用慢速启动(Slow Start)算法和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算法来控制传输速率。 在试验中,我们以TCP TAHOE模型为例,对TCP的拥塞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包括两种丢包监测机制和拥塞控制中的慢速启动算法和快速重传算法。 1. TCP拥塞控制相关技术简介 1.1 慢速启动算法 在TCP TAHOE模型中,拥塞控制主要是通过调整发送端的发送速率,而这又主要是通过三个变量实现的: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接收端窗口(Receivers’s W indow),慢速启动阈值(Slow Start Threshold,SSTHRESH)。发送端一旦监测到数据包丢失(其原因可能是重传计时器超时,亦可能是收到重复的ACK信令),它就会开始调整发送速率。这包括,ssthresh调整为当前拥塞窗口的一半,同时拥塞窗口将降低到1个报文段。然后,随着通信过程的恢复,拥塞窗口持续增长。在拥塞窗口大小未达到ssthresh之前,它以指数速度增长;到达之后则开始线性增长。有趣的是,虽然这种算法称为慢速启动算法,但实际上一点儿也不慢,它是指数增长的。 1.2 快速重传算法 当发送端连续收到3个对应于同一个序列号的ACK信令时,就触发了其快速重传算法,即发送端不等重传计时器超时,立即向接收端发送指定的报文段。 1.3 丢包检测机制有如下两种 (1). 重复ACK信令 重复ACK有两个作用,其一,发送端可以确信该ACK序列号之前的TCP报文段都已经被接收端成功接收;其二,发送端可以据此判断出接收端接收到的TCP报文段发生了乱序的情况和接收端当前期待的TCP报文段序列号,从而触发其拥塞控制策略。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题目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 C. 资源共享 题目2 网络资源子网负责()。 A. 信息处理题目3 通常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三种。 C. 城域网 题目4 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网络的()。 B. 通信子网 题目5 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把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 C. 资源子网题目6 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和广播式传输网络两种。 D. 点对点传输网络题目7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三次握手和滑动窗口机制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进行流量控制。 B. TCP 正确答案是:TCP 题目8 ()协议规定网际层数据分组的格式。 A. IP 题目9 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指定一套复杂的协议集。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来说,最好的组织方式是()。 D. 层次结构模型 在ISO/OSI 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 B. 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 题目11 用于将MAC 地址转换成IP 地址的协议一般为()。 D. RARP 题目12 ()是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中每一层中用于实现该层功能的活动元素,包括该层上实际存在的所有硬件与软件,如终端、电子邮件系统、应用程序、进程等。 D. 实体 题目13 网络协议由语法、()和语序三大要素构成。 B. 语义 题目14 ()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C. 物理层 题目15 ()负责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提供节点间可靠的数据传输。 A. 数据链路层 题目16 ()是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负责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D. 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模拟题_53

《计算机网络》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2. 实体:任何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3. 服务访问点: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4. 数据链路:物理链路加上实现控制数据传输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5.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6. 带宽: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是数字信道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词。 7. 服务原语:指网络相邻层间进行交互时所要交换的一些必要命令。 8. 端口:用来标志应用层的进程,用一个16bit的端口号进行标志。 二.填空题 1. TCP/IP参考模型将Internet的层次结构划分成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等四个层次。 2.基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3.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可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有关的四个基本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规程特性和功能特性。 4. 对连续ARQ协议而言,当滑动窗口的大小为128时,发送窗口的最大窗口数应不大于127。 5. 使用文件传送协议FTP进行文件传输时,FTP的客户和服务器进程之间要建立两个连接,即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6. 一个报文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经历的时延主要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三个部分组成。 7. 地址解析协议ARP用来将IP地址转换为硬件地址。 8. HDLC的帧可根据控制字段的不同分为信息帧、监督帧和无编号帧。 9. 路由器的结构可分为路由选择部分和分组转发部分。 10. 根据修正的Karn算法,当报文段重传时,如旧的重传时间为100ms,则典型的新的重传时间应为200ms。 三.单项选择题 1. 目前实际存在的广域网基本上都是采用(C)。 A. 总线拓扑 B. 环型拓扑 C. 网状拓扑 D. 星型拓扑 2. 在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中,各层次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 A.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B. 应用层、会话层、表示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C.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D.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 3. 基于HDLC协议的透明传输原理,设位串0111110011111011110是经过位填充的,还原后的位串为(D)。 A. 0111111111111110 B. 0111110011111011110 C. 011111001111111110 D. 01111101111111110 4. 100BASE-T标准规定用户节点到HUB的最大距离是(B)米。

计算机网络期末试题3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1、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_总线型结构_、___星型结构_______、环型结构____和_、树型结构和混合型结构___。 2、常用的传输介质有两类:有线和无线。有线介质有_双绞线_______、_同轴电缆___、__光纤__。 3、网络按覆盖的范围可分为广域网、_局域网__、_城域网__。 4、TCP/IP协议参考模型共分了_4__层,其中3、4层是_传输层_、_运用层_。 5、B类IP地址的范围是____128.0.0.0----191.255.255.255__。 6、目前无线局域网采用的拓扑结构主要有__点对点式_、_多点式_______、__中继式__。 7、(不知道考不考)用双绞线连接两台交换机,采用_交叉线______线。586B的标准线序是_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__。 8、多路复用技术是使多路信号共同使用一条线路进行传输,或者将多路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以充分利用信道的容量。多路复用分为:__频分多路复用__、_波分多路复用_、__时分多路复用___和码分多路复用。 9、VLAN(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局域网从__逻辑上划分网段,而不是从__物理上划分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30 分) 10、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__B_______。 A、联机关系 B、结构关系 C、主次关系 D、层次关系 11、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绞合成均匀的螺纹状的导线组成,下列关于双绞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A___。 A、它的传输速率达10Mbit/s~100Mbit/s,甚至更高,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公里甚至更远 B、它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C、与同轴电缆相比,双绞线易受外部电磁波的干扰,线路本身也产生噪声,误码率较高 D、通常只用作局域网通信介质 12、127.0.0.1属于哪一类特殊地址(B )。 A、广播地址 B、回环地址 C、本地链路地址 D、网络地址 13、HTTP的会话有四个过程,请选出不是的一个。(D ) A、建立连接 B、发出请求信息 C、发出响应信息 D、传输数据 14、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__B___。 A、提供可靠的端—端服务,透明地传送报文 B、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 C、在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D、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 15、下列哪个任务不是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任务?__A__ A、明确本地资源与网络资源之间的差异 B、为用户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功能 C、管理网络系统的共享资源 D、提供网络系统的安全服务 16、既可应用于局域网又可应用于广域网的以太网技术是 A、以太网 B、快速以太网 C、千兆以太网 D、万兆以太网 17、要把学校里行政楼和实验楼的局域网互连,可以通过( A )实现。 A、交换机 B、MODEM C、中继器 D、网卡

TCP拥塞控制与方法改进

题目:TCP拥塞控制与方法改进 摘要 如今网络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发展势头迅猛,网络的终端设备不仅在数量上,种类也越来越多,在此发展之下,保证大量的网络数据传输与网络性能相协调是极其重要的,经典的TCP拥塞控制机制是网络发展历史中人们想出的一种解决网络拥塞的方法,但如何适应当今网络发展的需求相信还是靠人们不断的探索来寻找合适的答案。本文致力于对经典TCP拥塞控制机制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关键字:拥塞控制;慢启动;阈值;TCP拥塞窗口;数据包

一、概述 1.1TCP网络拥塞控制 TCP 是因特网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传输协议,它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之所以应用广泛一大部分是由于它的可靠性、稳定性,它为通信的双方提供了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务,而实现这一可靠服务的便是TCP 所具有的可靠传输机制,其中包括重传、序号、确认号、定时、流量控制及拥塞控制。 当网络中存在过多的数据包时,网络的性能就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拥塞。拥塞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分组丢失率增加,端到端延迟加大,甚至有可能使整个系统发生崩溃。1986年10月,由于拥塞崩溃的发生,美国LBL到UC Berkeley的数据吞吐量从32Kbps跌落到4obps(Jacobsonv,1958)。当网络处于拥塞崩溃状态时,微小的负载增量都将使网络的有效吞吐量(Goodput)急剧下降。 图1-1吞吐量和负载的关系图 图1.1描述了网络负载和吞吐量之间的关系。当负载较小时,吞吐量的增长和负载相比基本成线性关系,延迟增长缓慢;在负载超过Knee点后,吞吐量增长缓慢,延迟增长较快;当负载超过Cliff点之后,吞吐量急剧下降,延迟急剧上升。通常将Knee点附近称为拥塞避免区间;Knee到Cliff之间是拥塞恢复区间;Cliff 之外是拥塞崩溃区间。可以看出,负载在肠ee附近时网络的使用效率最高。

计算机网络题库(全)

1、网络体系结构中( B )属于第四层 A、应用层 B、传输层 C、链路层 D、网络层 2、IP地址200.23.16.0/23的网络掩码为( D ) A、255.255.255.0 B、255.255.255.128 C、255.255.253.0 D、255.255.254.0 3、生成多项式是x2+x+1, 传输的信息是1011,其CRC校验结果是:D A、101100 B、101110 C、101111 D、101101 4、假设两个节点间的链路长6,000千米,网络带宽为10Mbps,传播速度为2 * 108 米/秒。现在在两个节点间传递一个10Mbit的文件,则整个文件的传递时延估计是( D ) A、1.02秒 B、1秒 C、1.06秒 D、1.03秒 5、4个字节信息是0xEA697341,其校验和是(B ) A、0xA255 B 、0xA254 C 、0x5DAB D、0x5DAA 6、当前拥塞窗口大小为20KB,这时发生ACK超时没有收到的情况,则下次的窗口阀值为:C A、1KB B 、20KB C 、10KB D、40KB 7、DNS的作用是( B ) A、文件传输 B、解析域名 C、发送邮件 D、传递网页 8、TCP在( D )时候才会触发快速重传 A、超时间隔过长 B、超时 C、收到连续3个ACK D、收到3个同样ACK 9、PPP协议属于( D )协议 A、网络层 B、应用层 C、MAC子层 D、链路层 10、信道利用率最高的是( B ) A.停等协议B.选择性重传 C.GBN D.以上都不是 11、下列技术属于电路交换网络的技术包括( D ) A、虚电路网络 B、CSMA/CD C、数据报网络 D、TDM 12、传输层协议实现( A ) A、进程到进程的通信 B、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C、应用服务的数据格式和特性标识 D、介质访问控制 13、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传播延迟(C ) A、带宽; B、CPU处理速度; C、链路长度; D、报文长度 14、接收邮件时,使用了如下哪种协议(C ) A、FTP B、UDP C、TCP D、SMTP 15、假定主机A通过TCP连接向主机B发送一个序号为20的20字节报文段,那么该报文段的确认号不可能是( D ) A、10 B、40 C、41 D、无法确定 16、路由器内部的交换结构不包括( C ) A、内存交换 B、总线交换 C、环形交换 D、纵横矩阵交换(或称互联网络交换) 17、下列路由协议属于域间路由协议的是(D ) A、RIP B、ICMP C、OSPF D、BGP 18、IP协议可以( D ) A.实现流量控制B.进行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方法

拥名词解释及概况 1.名词解释: 拥塞现象是指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量过多,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以致引起这部分乃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网络通信业务陷入停顿,即出现死锁现象。这种现象跟公路网中经常所见的交通拥挤一样,当节假日公路网中车辆大量增加时,各种走向的车流相互干扰,使每辆车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都相对增加(即延迟增加),甚至有时在某段公路上车辆因堵塞而无法开动(即发生局部死锁)。 网络的吞吐量与通信子网负荷(即通信子网中正在传输的分组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通信子网负荷比较小时,网络的吞吐量(分组数/秒)随网络负荷(每个节点中分组的平均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当网络负荷增加到某一值后,若网络吞吐量反而下降,则表征网络中出现了拥塞现象。在一个出现拥塞现象的网络中,到达某个节点的分组将会遇到无缓冲区可用的情况,从而使这些分组不得不由前一节点重传,或者需要由源节点或源端系统重传。当拥塞比较严重时,通信子网中相当多的传输能力和节点缓冲器都用于这种无谓的重传,从而使通信子网的有效吞吐量下降。由此引起恶性循环,使通信子网的局部甚至全部处于死锁状态,最终导致网络有效吞吐量接近为零。 2.造成拥塞的原因 1.多条流入线路有分组到达,并需要同一输出线路,此时,如果路由器没有足够的内存来存放所有这些分组,那么有的分组就会丢失。 2.路由器的慢带处理器的缘故,以至于难以完成必要的处理工作,如缓冲区排队、更新路由表等。 3.防止拥塞的策略: (1)在传输层可采用:重传策略、乱序缓存策略、确认策略、流控制策略和确定超时策略。 (2)在网络层可采用:子网内部的虚电路与数据报策略、分组排队和服务策略、分组丢弃策略、路由算法和分组生存管理。 (3)在数据链路层可采用:重传策略、乱序缓存策略、确认策略和流控制策略。 4.拥堵控制的一般方法: 1)缓冲区预分配法

计算机网络服务质量

拥塞问题: 拥塞:当在网络中存在过多的报文时,网络的性能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拥塞。 拥塞控制:拥塞控制就是网络节点采取措施来避免拥塞的发生或者对拥塞的发生做出反应。拥塞控制主要考虑端节点之间的网络环境,目的是使负载不超过网络的传送能力。拥塞控制算法包含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和拥塞控制(congestioncontrol)这两种不同的机制。拥塞控制是“恢复”机制,它用于把网络从拥塞状态中恢复出来;拥塞避免是“预防”机制,它的目标是避免网络进入拥塞状态,使网络运行在高吞吐量、低延迟的状态下。四个阶段: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拥塞控制的目的:将网络通信量维持在某个水准之下,提高TCP性能。 AQM 计算出反馈大小后,需要将反馈传递给端系统.网关可以采用的反馈方式包括“丢弃”(dropping)和“标记”(marking).“丢弃”是所有网关都支持的操作,传统的TCP 算法只使用报文丢失作为拥塞发生的指示.“标记”方式“显式”的通知端系统,可以避免TCP 发送端调用超时处理.试验结果显示“标记”比“丢弃”具有更好的性能[48].“标记”方式的缺点是要求网关提供特殊支持,但随着ECN 的标准化和广泛采用[59][60],这个问题将得到解决.“源抑制”(source quench,下面用SQ 表示)[61]也是反馈的一种方式.当网络流量超过网关的处理能力,网关在丢弃报文的同时可以向数据源发送SQ 报文,由数据源对发送速率进行调整.直观上看SQ 和ECN 相比可以提供更快的反馈. TCP拥塞控制机制(本质是窗口问题) TCP的拥塞控制方法是基于滑动窗口协议的。它通过限制发送方注入报文的速率而达到拥塞控制的目的。具体地说,TCP是通过控制发送窗口的大小来对拥塞进行响应。而决定发送窗口大小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因素是接收方所通告的窗口大小;第二个因素是发送方的拥塞窗口限制,又叫拥塞窗口。发送窗口的大小是取二者之中的较小者。 TCP协议发现拥塞的途径有两条:一条途径是来因特网控制信息协议ICMP的源抑制报文,另一条途径是报文丢失现象。TCP假定大多数报文丢失其原因都是通信子网拥塞。 为了迅速抑制拥塞,TCP使用了两种技术:快速递减和慢启动。这两种技术是相关联的,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所谓快速递减拥塞窗口的策略指的是:一旦发现报文丢失,立即将拥塞窗口大小减半;而对于保留在发送窗口中的报文,按指数增加重传定时器的定时宽度。换句话说.当可能出现拥塞时,TCP对传输流量和重传速率都按指数级递减:如果继续出现报文丢失,最终TCP将数据传输流量限制到每次只发送一个报文,即变成简单停等协议。快速递减策略的意图是迅速而显著地减少注入通信子网的传输流量,以便路由器有足够的时间来清除在其发送队列中的数据包。 TCP 拥塞控制的几个特点: (1) 将拥塞控制分为“慢启动”和“拥塞避免”两个阶段.“慢启动”用于探测网络的带宽,使用指数增长的方式;“拥塞避免”试图避免拥塞的发生,使用AIMD(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方式. (2) 假设报文的丢失由网络拥塞引起.TCP 算法用报文丢失判断拥塞的发生.“快速重传”和SACK 都可以检测报文的丢失,但当这些机制失效时,“重传时钟”超时是发现报文丢失的最终机制. (3) 从解决一个发送窗口内单个报文丢失到解决多个报文的丢失. (4)具有扩散性,往往会因为一个节点的过载造成网络局部的拥塞甚至全网的瘫痪。网络拥塞程度而设置的窗口值,是来自发送端的流量控制,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的变化。 无线网络的TCP改进 分段连接方案 这类方案有将移动主机(MH)和固定主机(FH)间的TCP连接在基站处分成两段(MH到基站的无线段和基站到FH的有线段),在有线和无线链路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拥塞控制策略.有线链路段使用标准TCP无线链路段则采用适于无线环境的改进协议。有线链路传输速度速度快且误码率低,而无线链路速度依然很慢(相对于有线链路而言),并且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和信道衰落的影响。在同时包含有线和无线两种链路的网络中对这两种性能相差很多的链路使用同样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无线链路显然会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将其分开进行处理有利于提高链路的利用率,但这类方案破坏了TCP连接的端对端语义,且需要修改移动主机和中间结点的TCP协议 链路层重传方案 链路层重传的方法独立于TCP层协议,这些方案试图通过链路层重传减少无线链路的高误码率对TCP性能的影响,但不能处理移动切换及频繁连接断开导致的TCP协议调用拥塞控制算法。 有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机制的改进 1 针对对不必要的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当前的TCP应用主要有两种重传机制-快速重传和超时重传。当TCP源端收到3个ACK副本时,就会触发快速重传机制,此时源端重传丢失的数据包并且将拥塞窗口大小减半。这种情况下,TCP流往往能够很快从丢包中恢复过来,重新回到原先的发送速率。但如果TCP源端没有收到3个ACK副本,那么TCP源端则需要等待相当长时间,以便超时重发。这样,小窗口的TCP 流就很容易陷入不必要的超时重发,使其吞吐量大大下降。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超时重传,一种改进办法就是只要TCP源端收到一个或者两个ACK副本,并且如果通告窗口允许,便继续发送新的数据包。 2 针对乱序包和延迟包引起的重传为了使得在出现不必要的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情况下,TCP性能能够更加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