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

2019·04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

万美容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8年8月,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青海大学武永亮教授和青海大学杨玢副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正是着眼于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学术成果。

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中该共同体所认定的“历史”,民族交融是复合民族共同体族际互动的现实行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现象,三者密切相关,联结成民族文化认同过程的全景画卷。《“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由康立芳、杨玢和苏泽宇三位博士撰写的《历史记忆认同论》《民族交融认同论》和《文化传播认同论》结集而成。《历史记忆认同论》以共同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与结果为分析基底,紧扣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结合,系统阐释了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演进机制、现实问题和以历史记忆培育政治认同的实施方略。《民族交融认同论》则着眼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紧扣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的内生逻辑、历史图谱和演进向度,描摹出了民族交融导引文化认同的实然景观、应然趋势,以及民族交融固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路径。《文化传播认同论》紧扣文化强国建设场域中的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深入分析价值传播导引文化认同的认知判断、情感投射和价值博弈,聚焦信息共享社会化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刻阐发了中华文化认同进程中人们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意图表达、信息传递和价值共享的生动过程。虽然三本著作分别聚焦历史记忆建构、民族交融达致和文化传播拓展三个方面,却是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问题所进行的极富意义的系统性探索。

《“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的出版,对探索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载体,对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对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值得关注和推介的一套重要的学术著作。

《“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三本著作从历史记忆、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播的不同维度,关注培育和固基中华文化认同,以增强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自信”,筑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精神力量,体现了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第二,具有强烈的跨学科意识。《“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将历史记忆、民族交融和文化传播等核心范畴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入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彰显了广阔的学术视野,“解答”和“解决”了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诸多现实问题。第三,具有高度的方法素养。丛书的三位作者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进路,对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与分析,规范地选择和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第四,具有严谨的学术品质。《“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是詹小美教授、武永亮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本著作都是在团队青年成员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反复修改、补充和完善而成,在学术观点、框架结构、文字表述、文献注释和标点符号等方面都经过反复校订,发扬“工匠精神”,力求“精益求精”,是这个学术团队讲求学术规范、追求学术品质一贯风格的又一次体现。

专著的出版只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起点,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永远在路上”,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毋庸讳言,《“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的作者都是青年学者,三本专著都还留有完善空间和创新可能,在研究的深度上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期望三位作者以著作出版为契机,不忘学者初心,牢记学术使命,持续在“中华文化认同”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

(作者简介:万美容,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96

形势与政策论文——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 导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主旋律的正确把握,其基本含义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新时代下的中国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上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新时代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以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在深刻洞察和分析当代世界局势后,准确把握住了当代世界的基本战略走向,认识到人类同处于一个世界、一个地球中。各个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共生体,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成功做到共同发展。 中共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合理关切,也是对中国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寻求自身发展的正确战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自身的丰富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追求共同发展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尝试进行不同的阐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

中国寻求的是和平崛起,坚持不采用军事扩张、资源掠夺等称霸的方式来走“畸形”发展,坚持以自己的发展对其他欠发达国家地区进行合理关切的“和”思维;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是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的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走的是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这种中华民族追求“和”文化的优良特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是战争结束带来的世界格局并没有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两极格局的崩溃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了苏联这个对手的压制,美国开始走霸权主义道路。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迫使世界人民寻求世界寻求新的方向。 仔细环顾今天这个世界,世界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弯处。在整体都在寻求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逐步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利益的基础上,独立自主作出的选择。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日益猖獗的今日,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当前全球冲突不断和贸易冲突不断加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三篇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三篇 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一贯秉承文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关系。文艺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我国文艺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职责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指导我们创作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时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是新时代文艺界需要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的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

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人民群众情感共鸣,凝聚各族人民群众奋进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做好团结引领工作,引导各族作家艺术家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充分发挥乌兰牧骑自身优势,把团结引导和服务管理结合起来,以热忱服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政治引领取得切实效果。要深入挖掘、发现、总结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活事例,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发挥塑风育人作用。要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动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组织动员文艺家特别是文艺名家强化舆论引领,表明立场和态度,推动形成激浊扬清、有力有效的行业自律联动机制。要创新各级乌兰牧骑工作机制和载体,延伸工作手臂,扩大组织覆盖,发挥他们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共同为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奋斗。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 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国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 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国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已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样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 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 B.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 C.当今世界的个别大国虽也主张构建共同体,但其所主张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 D.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它不排斥其他文明的思想资源,不同的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5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1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

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2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 中国有句老话“弱国无外交”,意思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弱势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地大物博,但外国也不会跟这个国家交朋友。 比如说印度,种姓规章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它为其他国家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是一个不断被其他国家征服的国家。 我国的新疆不团结,在7月5日的时候,乌鲁木齐市自人民广场的聚集事件变成了砸抢烧事件,数千名分散在市区多处砸抢烧。还有,西藏各国游说企图分裂中国,阻碍和平进程的发展,影响国家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更应该学会团结,怎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好的祖国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3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实行教学。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板书) 第一框题(板书)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书) (图画导入法)(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图片。展示图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或(趣例导入法)播放视频:南斯拉夫内战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看了录象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总结)同学们的感想一定很多,我的感想也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10个字:“一朝战火起,倒退几十年”,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能否准确

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关于民族和宗教的知识就至关重要。从这节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 (这部分的知识可采用议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座的同学都属于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有谁知道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请同学们在阅读了这段材料后来归纳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媒体显示:民族产生示意图 (教师结合图表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有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有民族。原始社会末期,因为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升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仅仅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能够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最新5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最新5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竞赛有哪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一起来看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竞赛最新5篇,欢迎查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竞赛1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不同少数民族,对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喜欢把米装入竹筒放在火上烧烤,使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味。壮族布依族群众

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朝鲜族群众习惯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萝卜洋葱,有的还加入葡萄干木瓜等,炒焖成喷香可口的什锦饭,由于焖好的饭用洗净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饭”。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洛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互相泼水祝福,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晚上灯火通明,人们点花灯,放烟花,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竞赛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李润田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与时代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转变利益关系零和思想,达到互利共赢,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方案。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惨痛后果,让人们开始反思历史,逐渐意识到战争夺取利益,暴力夺取强权是不可取的。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了主旋律,共同发展、共同迎接挑战才能获取最大化利益。考虑现实情况,当前的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在很多方面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例;同时,全球性重大问题层出不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安全、国际恐怖组织等,都是十分难以处理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是全球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和治理。实际上,不论人们身处何国、有怎样的信仰、愿意如何,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已经被牢牢地捆绑和相互制约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基于以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已是国际发展大势所趋。 而这样一个国际战略有又具备了怎样的时代内涵呢? 第一,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战争的炮火声渐渐远去,一场无声的战争又悄然打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国家企图强行消灭弱势文 化,建立优势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文化方式对另一国进行侵蚀,达到从根本上 消灭另一国文化自主性的目的,淡化其民族意识。这种消灭文化多样性的行为 限制了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另类的“暴力”,不利于全球发展,我们应当保持 文化多元,保持人类思维活力。 第二,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景观。所有人类不论国别、信仰、年龄、贫富,都拥有同一个地球家园。资源是共享的,生态环境也是共享的。一个国家不惜破坏生 态环境盲目发展,周边国家也必定遭殃,最后乃至全球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各 国树立全球意识,携手共建地球生态文明,构建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 自然环境,每个国家才能不受影响,友好可持续发展。 第三,协同制定全球化政策。鉴于跨国犯罪、国际恐怖组织等问题日渐严重,国际警察局机构的建设应当更加完善,刑事法规制定也应当互相协调沟通,使得有法 可依,不放过每一个应当罪责的人,也不冤枉无罪之人。在其他方面如生态、 经济等发展策略的制定上,鼓励多开全球性会议,结合各自国情和世界整体发 展形势,制定出各国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第四,突破利益关系零和思想的藩篱。经济的全球化最能体现利益模式从零和到共赢的转变,现如今,从美国的“苹果”到中国的“大盘鸡”,全球国家都参与进 生产过程,故而也属于利益链条中的一部分,一同获益,但如果其中哪一部分 出了问题,整体生产都会无法进行下去。一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出了问题,产生 了大批难民,而这些难民又会逃难到其他国家,影响这些国家的正常发展。这 些都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各个国家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们不仅不能 阻止其他国家的发展,反而更应该促进它们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以一 个积极的姿态参与多边事务,如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亚投行组织发挥带头作

(课件)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的:近些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不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行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教学中,要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和支持的原因,讲清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举措,讲清这一理念对于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和提升话语权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加强理解我国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布局。 课程内容: 1.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2.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3.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间”。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人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间在等待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己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主席就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探析

M 丨和谐社会建设H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属性探析 郭留杰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 释:政治属性强化族际之间命运与共的意识;文化属性缔造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的意识;经济属性整合各民族利益的互助意 识;社会属性巩固全民族聚力逐梦的团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多元一体 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56个民族不断进行经济往来、文化交融、思想交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民族合力在共建中华民族和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内在属性,阐发了各民族荣辱与共的价值追求,明确了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奋斗使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示范作用。 一、政治属性强化族际之间命运与共的意识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2]在历史的兴衰嬗变中,散落分布的各民族单位基于共同文化和历史叙事,形成兼具独特性和统一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实质上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各族人民价值信仰的结果。在理念上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形成各民族之间命运与共的理性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从国家层面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几千年封建王朝政权的角逐更替、近代国民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政策的妥善实施。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意识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时代。王朝时代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统治者为了扩大疆域版图、增强国家实力、实现对“五方之地”的大一统,通常采用强制或自然的同化方式。一是用武力征服,用战争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臣服于天朝。另一种则是自然融合,即通过民族之间的通婚杂居、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生产互补和文化互通。尽管一些民族之间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统治者的意志存在紧张关系,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进程不断加快,“天下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近代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先进爱国人士倡导汇聚全民力量实现民族振兴,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的观点。[3]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逻辑前提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于受自然环境封闭性和社会发展条件局限性的制约,各民族在政治地位、经济结构、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在民族问题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方面秉持“因俗而治”和“多元一体”的理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落脚点,逐步规避按民族身份实行政策优待的方式,努力缩小民族之间的差距。 从各民族的建设和发展进程看,族际之间的差异性催生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56个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冲突走向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明晰。从意识形态领域铸牢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更进一步挖掘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强化人民的国家归属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形成具有共同历史叙事、时空基础和内在结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文化属性缔造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的意识 各族人民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风俗、生活观念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得益于族际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利益协作,民族文化也随之进行交流融合,在多元异质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概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领域的归属突出体现在通过塑造各族人民的文化包容观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包容意识,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民传承和全民共享。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中华文化交融交汇、多元共生的发展史。各族人民在历史兴衰更替过程中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我归属,以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共享的历史文化印记为纽带,力塑着个体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依恋。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探寻中华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核心,经过部落之间的扩张和兼容,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文明雏形。经历春秋战国的兼并和重构之后,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文化集团,儒家文化由此兴起。历经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整合以及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动态发展,仁爱、德治、民本、“大同”等思想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珍贵遗产,塑造着共同体成员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添砖加瓦做出贡献。同时,族际之间也相互尊重、相互认可,逐渐形成关于文化发展的共识。缔造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印记,应坚持费孝通先生对文化交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4]既尊重民族文化差异性,又尊重社会生活多样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的凝聚作用整合民族群体的价值冲突困境,推动多元文化一体化,拒绝排斥和诋毁异族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造转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经济属性整合各民族利益的互助意识 各民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也具有利益相关性。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必要性,同时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也形成了利益一致、相互关联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依托,旨在实现族际之间的经济交往与繁荣发展。不可否认,当前族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民对经济共同体的认同。因此,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必要性,能够从意识层面为铸牢各族人民彼此依存、共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提供思想动力。 11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7月下旬刊

最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检自测参考答案-第二章-民族

第二章民族: 一、填充题 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 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A 1954 年B、1965 年C、1978 年D、1987 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 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几个因素之中包括()。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0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想

20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想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想二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XXX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

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另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例如: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2017.6Voices from the Top 高层声音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北京)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就是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2017年12月3日北京)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对于中国来说不只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变化,怎么实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之后的大业,取决于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节,这是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未来国际趋势发展的掌风舵,而与其同时,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动摇。 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转变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带领全体人民实现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方针,全面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富强、繁荣、民主、文明发展的真谛迈进,与此同时,中国能否在世界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内调整本国实力和方针尤为重要,而这些可以体现在中国能否在世界多极化的曲折中发展,中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坚持深入实践,中国能否在文化多样化的社会中持续推进,中国能否在社会信息化中快速发展,中国能否在科学技术中孕育新发展,这五个是否,在高度自律中能否实现多国合作的友好局面,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之所在。 中华民族,是龙的血脉,龙的传人,是经历不断磨难和锻炼后毅然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铿锵血骨之国家,是凝聚着民族魂魄的强盛之国,是面对着困难和挫折不断前进的国家,没有任何曲折是一帆风顺的出现,但是胜利却雀跃在人民心中,实现了祖国的伟大和国家的繁

荣。 在2019年经济快速发展之际,举国上下无不赞誉硕果累累之时,却出现了新冠疫情的灾难,这一切,是对中华人民的挑战,是对世界的挑战,人们在面对生死面前,勇往直前,在“人口不只是数字”的新闻报道前,每个人都牵动着全国上下人民的内心,如何实现全国人民“一条心”,全国人民“一盘棋”的问题,始终让人们心系一处,此时的抗疫前线上,钟南山院士拖着年迈尚且睿智的身躯,只身前往武汉,给疫情中的人们送去方略和温暖,让人们恢复信心,实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合”之筋骨,一群尚且是孩子的“白衣天使们”模仿者前辈们奔波忙碌的身影,像是一簇又一簇盛开的花蕾,是人间正义和世间温情,匿名的红衣战士们,送去无数的抗疫物资,却默默无闻不求回报,更是大无畏的英勇气魄,逢此危急存亡之刻,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共同实现了“求人于水火”的大义之中。 中华民族之“义”:是坚持和平发展之道路,在单边主义并行的局势下,外国势力肆意恒生,全球共进退的信念却坚持不变,积极促进多边主义和平稳定之大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刻不容缓,义不容辞,不可忽略,中国推进促进国际合作共赢的方针始终不变,坚持国际合作的局面始终不变,实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局面始终不变,“坚持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策略,促进多国友好往来,积极推进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同盟国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欣欣向荣的局面,实现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替多国献上中国方案,共同进步,不分你我,和谐稳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一、解释题(要求只答要点,无需论述。每题5分,共20分。) l、民族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答: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三题选做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答:(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 (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答:(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