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收稿日期:2011-06-23

作者简介:张超一(1964-),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主任、讲师,从事日语教学、日本文化及高职教育的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1.06.028

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张超一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江苏南通226007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要: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国民性,与其家族制度、家族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属

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虽然比邻,其家族制度、家族伦理却有着极大的差别,由此而造成的中日两国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仅以传统的家族制度为背景,对中日两国的国民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家族制度中国;日本;国民性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1)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068-03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国民性,与其

家族制度、家族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说,家族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日两国地处东亚,同属于儒家文化圈,虽然比邻,却有着不同的文化传

统,

也就有了不同的家族制度,同是一个“家”字,在两国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出现了歧义。中国的“家”重家产的血缘式传承,重对家族的孝道;日本的“家”重家业的效忠式传承,重对领主的忠道。由此而造成中日两国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仅以传统的家族制度为背景,对中日两国的国民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保守性与实用性

亚当·史密斯在《国富论》中这样说过:中国之所

以停滞不前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自身的保守性。中国人的守旧、保守与家族制度关系密切。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

“中国的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1]

。中国的家族制度自形成以来,一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形态延续下来,未发生过质的变化,而且继承和保留了民

族的“血缘脐带”

。血缘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这种宗法血缘的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并没有象希腊那样把民族社会消灭殆尽,也未能象西欧和日本那样实现“以地缘纽带代替血缘纽带而建构城乡社会组

织形式”[2]

的转变,而是形成了一种基于血缘纽带、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价值取向。由于是靠血缘及血缘亲属维系的家族或家庭为本位,所以造成家族的封闭性。比如,中国在宗祧继承方面,必须严守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即

立男不立女、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决定封建家长的世代交替。中国父母将香火延续看成天大的事情,只要条件允许在所不惜。正如日本学

者滋贺秀三所言:“生殖繁衍,即被称作血统的悠久而无形

的生命范围的延长与扩大,其本身价值就是最基本的价

值”

。至于如此,中国人对血缘的认同心理,也使中国古代优秀的手工业技术和传统技艺,限于自我束缚而不能发展。宁可不发展,也要求家族所掌握的技术在家族内世代

相袭,

于是便有“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规定,造成倾家荡产或家产交给无继承能力的人。其结果许多工

艺失传、技能没落。可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宗法

制度下的一种狭隘心理,阻碍了家族的进步,造成国人的保守性与社会的封闭性。

与中国民族保守的民族性正相反的是日本民族现实的民族性。日本人务实又现实有其历史渊源。在传统的社会里,日本人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

闭性,

使人们可以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所谓“暖帘重于家业”的态度,正是日本人实用主义

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比如,中国人恪守“神不歆非类,民不

祀非族”

的古训,时时以“异姓乱宗”为忧,在立嗣、收养时以“异姓不养”为原则,但是这些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却能得到轻易的变通。比如,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和良好的资质,即使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相反,异姓的养子、婿养子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它不仅维护了家业的延续,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再如,最能体现

第10卷第6期2011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0No.6

Nov.2011

儒学家族伦理的“忠孝观”到了日本发生“变异”①,成为国民价值观的一部分,并紧密伴随着日本民众与国体的一体化。中国儒家的“尽孝”是指对祖先及父母的尽孝,但在日本,孝道范围都不包括百年前的祖先世系,也不包括所衍生的庞大宗族,日本人崇拜的祖先不是遥远的、虚幻的祖先,而是特定家业的开创者及其后继者,他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开创一份新的家业,对活在世上的人有直接的恩泽与影响,但未必有血缘上的联系,就能成为后代的“祖先”。可见,日本人注重的是现实意义。更具现实性的是日本人的“尽忠”,结合日本本国的社会形态,日本人对“孝”的理解,已掺入了大量佛教色彩,更多地从“恩”和“报恩”的角度获得“恩”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日本人的“家族观念”,与中国重视儿孙满堂和血统延续的家族观念相比,更强调尽忠于主人,这就是所谓的“父子一世、夫妇一世、主从三世”,使得日本家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异常得稳定。需要注意的是,自古以来,日本都保持着存在于模拟血缘的“忠”关系,而且十分发达。尤其是建立在模拟血缘家族关系基础上的“别家制度”②,按照“忠”的主从关系的原则而形成。他们服务于主人几十年,铸就了对主人的耿耿忠心,他们颇像大名的家臣,小心谨慎,对自己的主人比对社会更忠诚,别家制度在家族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对家族制度的崇尚导致日本国民将家族关系运用于社会生活中,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惯:主从关系、上下关系、领属关系的社会关系,都可以模拟为家族父子关系。这就使“忠”的伦理更具有“实利性”和“有用性”:即用之时即用时,无用之时可弃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二、个人、个体意识与集体、集团意识

中国与日本虽有集体主义传统,但是,中国与日本的集体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制度,是建立在血亲关系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中,基于这样的人际关系,使得家庭成员的和谐受到重视,这比个人与团体、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受到重视,家庭利益远比非血缘群体的利益受到重视,与亲族合作远比非亲族合作容易进行。正如费孝通曾经指出:“以血缘关系———人们居住以族,生产以族,祭祀以族,迁徙以族,丧葬以族,械斗以族,血缘、亲缘关系便成为人们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血缘和亲缘,人们结成政治上、经济上相互依赖、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亲属集团,形成宗法社会的基础”。所以,表面看来,中国也是讲究集团主义的国家,但这种集团是以家族为主的小集团,人们的效忠对象仅仅是自己的尊长而已。不同的“家”构成不同的“宗”,各个“宗”都有各自的利益。在家与族这个小集团之外便很难产生信任,也就很难形成超然于家族的集团。至此,与崇尚“和”的日本民族形成对比的是“内讧”,这是潜藏在中国国民深处的最大因素之一,谙熟日本文化的中国文豪鲁迅先生曾经这样怒斥过:“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但其实,是爱斗争的,爱看别的东西斗争,也爱看自己们斗争”。浏览中国历史年表,从《春秋左氏传》中的郑伯开始,到周的问鼎、楚汉逐鹿、三国鼎立、魏晋逼供、唐朝割据、五代易主、宋朝的陈桥兵变、明朝的南下清君、清朝的屠杀兄弟,再到中华民国的军阀混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的集团只能建立在个人、个体利益之上,并使个人、个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血缘集团或亲属集团,而难于形成将个人、个体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的社会利益集团,即使有这种集团也难于维持长久。所以,与其说中国人是集团主义,莫如说是个人主义。对此,正如近代有识之士自己剖析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而这种家庭意识又不过是较大范围内的自私自利”(林语堂语);“缺乏主人翁意识、像一盘散沙”(孙中山语);“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康白清语);“自私、家庭观念、本我主义”(费孝通语)“保守、互不信任、不团结”(史密斯语—美国传教士)。

而日本的集团主义、集体意识是以地域共同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是地域性的、利益性的,而非血缘性的。最初起源于以“家”为中心的群落意识,进入农耕社会后,发展为以“村”为中心的集团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形成,进而发展成带有政治因素的集团主义。集团内部的“忠孝恭顺”为宗旨,要求个人服从集团,个人属于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集团主义的中心思想是武士道中的“忠义”和儒家思想的“和为贵”,则“和”、“忠”是日本国民性的最大特征,“和”就是“缓和”、“平和”,像搞好关系、不争吵、互相协调、帮助等已是日本国民性的代名词。日本人常被称作“和人”“倭人”,日语自身也被称作“和语”、“倭语”。日语中直接和“和”字有关的词语不计其数,借助哲学家梅原猛的说法,那就是“和”、“忠”自古以来是日本人心中的、日本社会的“魂”,一直主宰着日本。所以日本国民的集团意识特别强,这种集体意识超越了家族和血统,构成了社会的横向基础。日本人总是能意识到自己是某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一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生命的共同体,自己与该整体息息相关。在日语里,有一种表达方式足以证明:当日本人提起所在公司时,总是出现“家里的公司”、“家里的研究所”等温情的话语,可见,日本人常常把所属的共同体称为“家”。“日本人的‘家’实际上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集团就是家族的扩大,即家族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家族的社会集团化与社会集团的家族化是互为表里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将日本独特的家庭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集团中。”[3]虽然传统的家族制度已经泯灭了,但是与家族主义息息相关的集体意识、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观念中深深扎根,并形成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格。可见,日本的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协作,具有侧重于“连带感”的横向社会的特征;而中国则是以亲族为中心的内部的协作,具有侧重于血缘关系的纵向社会特征。

96

第6期张超一:家族制度背景下中日国民性比较

①②“变异”:意指外来文化讲过本民族的文化心态浸润后而发生的与原来内涵相异的变化。

“别家制度”:是建立在模拟血缘家族关系基础上,由于长年服务于主家的佣人,从小当学徒,铸就了对主人的耿耿忠

心,按照“忠”的主从关系的原则而成为主家的一员。别家制度适合商业经营特点而产生的商家独特的家族制度。

三、家族观与家族国家观比较

“大家都知道,中国以往不是一个国家单位,而是一个文化单位,只有天下观念,而无国家观念”[4]。中国的历史是由历朝历代连缀而成的,五帝开始、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以降至清长达数千年。部落联盟、奴隶制、郡县制国家的简历和消亡,构成一个个朝代和历史时期。因此,国家的空间概念在民众心目中是天下,天下不变而朝代的疆域人口不断变化。朝代与天下,短暂的过渡时期,国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常常无法统一起来。朝代的更替,往往使自给自足的稳定生活落空,所以国民的爱国,最终只能落实到爱自己的家庭、家族与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园。“国”的概念在国民心中大大削减,民众希望自给自足圆成的小农经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生活稳定长久。可见,传统中国社会一直是家庭或家族独大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是家族的成员。他们的活动和交往主要在家族内进行,很少同社会、国家发生直接的关系。他们同外界发生联系,也往往以家为中介。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对自己有用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家族,与自己发生生活关系的也是家族和宗族成员,国家是民众体会不深的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因而,国民对所属家庭或家族的认同要优先于其他团体或个人。在家族主义的土壤上,很难发展出强烈、鲜明的国家观念。孙中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5]只有家族主义,没有国家主义的状况是建立现代化国家不可逾越的障碍,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与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和民族凝聚力不强有密切关系。因此,随着中国国门的逐渐打开,越来越多先知先觉的中国人意识到了国民性的问题。他们反观自我,不约而同地擎起“改造国民性”的大旗。最典型的莫过于鲁迅的批评:“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自我批评,正如我们现时所看到的,由国民劣根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心理与现代化的要求,存在着冲突,正在阻碍着改革开放,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反观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的最大特征,即重“家”而轻个人,重家名而轻血缘,鼓吹“忠孝”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换句话说,日本人的家族结构往往以超现实、超血缘、超阶级的“复合大家族”的形态出现,往往“一国乃一家之扩充”。日本的“君臣一家”就是近代日本统治者极力鼓吹家族国家观而控制民众的有力工具。所谓的“家族国家观”的核心,就是将国比拟为家,将君臣关系比拟为父子关系,天皇(君主宗家长)对国民(臣民、家庭成员)的统治的归家伦理观。它是在传统家庭制度上派生出来的,成为日本国民家族国家观的萌芽,日本统治者利用教育、宣传的的形式与手段向国民灌输这一思想。这种安排实在巧妙,使天皇与人间喧嚣的现实生活完全隔离,天皇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成为超越国内一切政治纠纷的象征。以“君臣一家”相标榜,以“忠君爱国”相号召的国家观在国民中无限的放大,他们对天皇的崇拜到了前所未有的近乎疯狂的状态,国民成了进行侵略战争的工具和棋子。他们在战争中英勇奋战,不顾生死只为效忠天皇,最终演变为从容不迫地迎接死亡的武士,成为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这是日本民族的恶瘤。

作为一种民众统合原理的家族国家观,在长时期内发挥了控制国民和战争动员的作用,固然有利于统治者,但也成为近代化的绊脚石。因为近代国民国家的爱国心,往往是在牺牲或分离家族感情的基础上才得以建立的,所以,家族感情并不能转化为近代国民国家所需要的爱国心甚至成为后者的妨碍。和辻哲郎严厉批判家族国家观,认为“家族国家观这种概念的产生,不能不说是我学界最为不幸的事。”然而从分析日本国民性的角度来考察家族制度时,我们不能不对家族制度作为日本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在培养国民的国家观、形成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威力叹为观止。

毋庸置疑,一种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基础的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必将极大地作用于历史,即使在当初的条件已经消失,相应的制度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它也可能长久地存留下去,于无形之中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家族制度对国民性的影响就是这样,它不仅在过去、现在,而且还在将来,都将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发展产生着影响。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化论集[C].中山: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

[2]端倪等.改革与国民性改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3]李卓.日本家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肖传国.中日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彩印出版社,2000.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National

Character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Family System

ZHANG Chao-yi

(Nantong Agricultural College,Nantong226007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character formed and forged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 nation has a di-rect bearing on its special family system and clan ethnics.China and Japan,though they both fall under the category of Confucianism and are adjacent to each other separated only by a strip of water,are nevertheless different in the family system and clan ethnics in both its entirety,thus bringing about differences in code of conduct,value orienta-tion,moral standard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between.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family system,the article unfolds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national characters.

Key words:family system;china;Japan;national character

[责任编辑孟蕴华]07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

XX家族办公室 IC 团队管理办法

XX家族办公室IC团队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XX家族办公室投资顾问团队(下称IC团队)培养体系,规范IC 团队的职责,明确IC团队的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径,建立一支高素质、长期稳定的IC队伍,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投资顾问团队(下称IC 团队)”,是指在XX家族办公室专职从事家族财富相关业务的支持、推动、支持、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第三条凡家族办公室有关IC 团队的招聘、选拔、评级、考核等事项,除另有规定外,悉依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使命与职责 第四条IC团队的使命是传播XX家族办公室理念和价值观,支持和推动家族财 富业务的整体营销工作,督导和支援家族顾问及合作渠道的家族财富业务营销过程,提升家族顾问及合作渠道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为家族办公室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第五条IC团队的职责如下: 1. 2. 3. 4.家族业务/全委业务的营销支持:针对家族办公室推出的家族财富管理、全权委托等业务面向家族顾问团队以及合作渠道进行支持和推动,确保业务的正常推进。 外部合作渠道开拓:拓展外部的家族业务合作机会并协助家族办公室落地外部合作业务机会。 培养和发展家族顾问团队:协助培训部针对家族顾问或者合作渠道进行业务培训和辅导(包括电话、视频、现场培训等),宣导家族办公室的服务理念。 重要客户维护:陪同家族顾问或者合作渠道进行重要客户的拜访、分析客户需求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等相关工作。 第三章招聘录用 第六条IC团队招聘有以下两种方式:外部招聘和家族办公室内部招聘,投资顾问团队的管理人员原则上不进行外部招聘(筹备期除外)。 第七条外部招聘选拔标准 (一)学历:正规院校本科及以上且经济或者金融相关专业; (二)远大抱负、主动负责、谦逊好学。演讲能力突出;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数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词

内容摘要:[摘要]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家族小说;中国;日本 日本现代文坛曾涌现过一大批以家族故事作为题材的作品。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道草》、田山花袋的《生》、岛崎藤村的《家》,还有志贺直哉的小说、介川龙之介的小说,等等,都向读者诉说着他们眼中的‘家’”。家族更是中国现代作家频频涉足的题材领域。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选择了“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为现代启蒙的言说开端。随后,《母亲》(丁玲)、《家》(巴金)、《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科尔沁旗草原》(端木蕻良)、《呼兰河传》(萧红)、《金锁记》(张爱玲)、《四世同堂》(老舍)、《京华烟云》(林语堂)等家族小说陆续面世。在众多中日现代家族小说中,巴金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同名小说《家》尤其值得关注。岛崎藤村的《家》创作完成于1910年,反映了日本农村两大封建家族小泉家和桥本家日趋没落的过程。巴金的《家》创作完成于1931年,讲述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两部《家》讲述的都是传统家族没落解体的故事。 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反映两国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巴金说他的《家》写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在各地都可以找到和这相似的家庭来”。岛崎藤村的《家》“正面地处理了被认为日本社会的最根本的组织——家庭的问题”,“从内部描写了家长制家族制度复杂的结构”。两部小说都以家族问题作为叙事中心,故事中渗透着丰富的中日家族文化信息。两部小说所提供的家族生活和命运走向,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典型的,以至于《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李卓)这样的社会学著作,都专列一节讨论两部小说,把它们当作“近代中日家族制度的缩影”。 中日家族文化同中有异,并且影响到中日作家所构设的家族故事的样态。中日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学观念的差异,亦在家族文本中打下了各自的烙印。在此意义上,中日作家同名小说《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比较。通过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小说家族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不同风貌,增进对两部家族小说的理解。 一、家族冲突与拯救的悲剧性殊途同归 日本的父权制家族制度是在七八世纪全面“中国化”的过程中确立的,在诸多方面与中国家族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祖宗崇拜,忠孝观念,父权家长制,等等。当然,中国的家族制度移植到日本后,因本土化的内在要求,使之“日本化”,从而造成中日家族文化的差异。中日家族制度的差异,使得两部《家》讲述的家族悲剧指向不同的文化病症。 中日家族的象征体系就其核心观念来说,各有所侧重。中国传统家族非常重视血缘谱系的延续和增值,“日本家族制度的中心思想是在于延续具体存在的家户经济共同体,甚至为了家户延续的需要,可以调整血缘的系谱继承关系”。家族制度核心理念的分野,造成了中日家族财产继承制度的差别。中国祖业的继承是“诸子均分”,日本传统家族的产业继承是“长嗣继承”,家长的地位及家业由长子单独继承。中国家族“诸子均分”的继承制,留下了家族内

家族企业的管理制度(参考Word)

第一讲管理制度概论(一) 前面讲到了家族企业的激励制度,但是人只有积极性还是不够。我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民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这两次都使国民经济居于崩溃的边缘。所以,还需要有好的管理制度,使人的积极性纳入到高产出的轨道。 管理制度的定义 管理制度决定财富的生产效率(在人的积极性确定之后),在经济学中主要被纳入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范畴。管理制度在生产运营中的作用是防止人们有积极性的蛮干,用科学的方法将人们的积极性纳入效率的轨道使之有更大的物质产出。 目前,大多数商学院对管理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与品牌、财务等方面,但在实践中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上述方面存在着本质性差别。用管理小企业的方法管理大企业肯定不会成功,反之,用管理大企业的方法管理小企业,则小企业大多数会死掉。 其实,管理小企业和管理大企业都不难,因为都有成型的方法,而其中最难的是从一个小企业向一个大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变革和演进,在这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变数。家族企业领袖们以往的经验和已有的能力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对家族企业管理制度的研究重点是帮助企业领袖们寻找企业从小到大变革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这一进程中管理制度走向成熟、完善和变革的规律以及方法和途径。 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管理制度,它被分割为各个板块,是静止的。从企业家的角度研究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各种艰难,这种艰难的煎熬让很多企业家感觉到束手无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管理制度的下述特点应该认真理解。 ①管理制度对激励制度的依附性。管理制度依赖于激励制度创造的积极性而产生效率,它属于第二性。但是,没有好的管理制度,好的激励制度也不一定能成功。所有管理制度的效率都是基于跟它匹配的合理的激励制度之上的,不解决好激励制度,管理制度就无法发挥作用。很多家族企业的领袖带领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遇到了向上发展的瓶颈。于是就从管理上下功夫,一会要求全员打卡上班,一会改为根据业绩提成,一会又改变全员的组织结构,最后企业的激励制度并没有改变,追求管理就相当于舍本逐末。 ②管理制度在演进中,逐渐从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转变为依靠系统的强大,企业家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家有四个角色——英雄型、冲锋型、领袖型、职业型的变化过程需要十六年,能够成功经历这十六年的变化阶段的企业家并不多。所以,在从企业小到大的演变过程中更难的就是企业家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③对科学技术手段的依靠度逐渐增强,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成为必备条件。 ④管理制度从小到大的完善,像一件件艺术品的创作,不可复制和简单模仿,企业家为核心的自我创新是它的魂。 ⑤制度使手足情升华和更浓烈,企业文化的形成对其有着本质的影响。成功的管理制度不是强制人去遵守,而是引导和帮助人去追求更成功。好的管理制度一定包括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两种形式,有形管理是权力和手中给予利益的能力;无形管理是德。在大企业中,无形管理与有形管理必须相互支持。单纯靠有形管理管理大公司一定不可能做好。 ⑥企业家个人的能力要有大的提高,最少要从连/排长变成将军。排长属于冲锋陷阵的角色,而将军更多是坐镇指挥。俄国卓越的军事家库图佐夫作为将军统帅时就说:“不打了往回撤,能撤多少撤多少。我们要用空间换取敌人进攻的时间,让法国人自己打败自己。”企业家必须在企业壮大的过程中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 怎样确定企业的规模(上)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探究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比较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对待外来文化态度 从1861年至1894年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洋务运动虽然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最终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是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

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而相较于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变革,日本自此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其“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既变“体”又变“用”。而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在于其“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变“用”而不变“体”,“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其主要区别在于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中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而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11级地方政府治理模块王世超201127920120 各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自始就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始终受到世界体系、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强烈影响。现代化进程既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面,其启动过程也包含着残酷竞争、“优胜劣汰”的血腥一面,表现为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之间乃至民族与种族之间相互排斥的“零和”性质。在近代,率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列强利用其优势地位, 对亚、非、拉地区大部分民族实行了野蛮的殖民统治,打断了这些地区的自然发展过程,也阻碍了其正常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否遇到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是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由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速度、成败上不会完全一致。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属于民族与国家间竞争的概念密切相关。中日现代化道路就是建立在国家危难、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才走上正轨的,但一衣带水的毗邻两国,其现代化的过程却完全不同。 回溯起因:挑战相似命运不同 中日两国在19 世纪中叶的“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被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之中。中日两国隔海相望,相互交往的历史超过2000 年。直至1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一直在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圈内长期共存、交流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基本上完成对其他地区殖民化的西方列强,以先进的工业文明为后盾,以廉价商品、坚船利炮和基督教义为武器至远东地区,先是要求这一地区各文明古国接受西方式贸易方式和国际秩序,继而开始强加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把这些国家和民族逼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面对“西方的冲击”,中日两国曾同样面临被殖民化的民族危机。在突如其来的相似挑战面前,起初中日两国作出了一连串十分相似的反应:先是都坚持“闭关锁国”,其后分别采取“中体西用”或“和魂洋才”模式,试图只学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排斥其制度和思想,再后开始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后,日本在为之震惊之余,迅速决定掉转船头改学西方,而中国则迟迟未能作出这一转变。19世纪中叶的一步之差,使中日两国站到了截然不同的近代起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建设西方式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中国则错过了改革图强的时机,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在近代的起点上,中日两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第一,主体反应的不同。 这一点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中日现代化起点的差异,首先来源于两国的政治统治核心对“西方的冲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应:中国的末代皇朝清廷腐败衰落,全无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日本的明治政府生气勃勃,锐意改革开放。 第二,自然经济的相异。 在西方势力东渐之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实现着自给自足,在近代前夕还有大量茶叶、生丝出口海外,用以抵消西方国家的鸦片与棉织品的进口。与此不同,当时日本则在西方货品大量输入的情况下,没有同量物品足以抵消其巨额入超。经济上的危机感也促使此时的日本极力学习西方,寻求尽可能利用西方科技来增加生产。 第三,国际环境的区别。 19 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表面上类似,实质上具有很大差异。当时,从印度洋东渡而来的西方列强更为垂涎的瓜分对象是中国,而不是作为西方国家“东方航线”终点的日本。西方列强对日本没有实施大规模战争,没有进行走私的鸦片贸易,也没有提出

家族规章制度

家族规章制度 篇一:2、Hd.皇朝总家族规章制度 【Hd.皇朝】家族总规章制度 一{关于进家族的要求}- 1、進群者,改好马甲。(管理必需改好家族名)- 2、家族马甲:Hd.**各堂堂口按各堂堂名改名。 3、家族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941771707.html,以家族马甲进入论坛注册。 4、家族网站: 5、家族贴吧:Hd皇朝以家族马甲进入贴吧注册。 二{关于家族高层管理的要求} 1、管理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素质有好的乐观态度,不要动不动就和成员发生口角. 2、管理不要随便换名字,管理验证别人进群的消息,要提醒他们改群名字和各堂口规定符号.不要把人放进来.就不闻不问. 3、经常检查自己群里的成员的群名字.发现未修改好.请先提醒一次.要是不愿意修改.直接移出。 4、管理好自己堂口的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别堂堂口的事最好不要管,你也没权力去管(不能越权)。注意自己管理群内每天发生的事,应该怎么处理或有什么新想法请发表到家族核心总部群。 5、要经常跟群内成员互动下.不要让别人认为家族没人气,多了解家

族成员。 6、不要滥竽充数.挂着管理的位置不负责.如发现 7、发现有群主及管理做不到该职位责任的,或经常犯错有不文明的倾向,时常范家规的,直接撤职。 8、管理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要随便骂人,发现一次警告,第3次时直接取消其家族管理资格. 9、家族管理在其他群聊天时严禁刷屏,发现有家族管理刷屏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待职查看并写检讨书上交执法堂),第三次清出家族。重大事情除外. 10、管理人员和家族成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不得以管理的身份说自己做任何事情是对的.做为家族管理就一定要有管理的气度。 11、主动帮助新成员了解家族情况,不要以为自己是管理就装B不理人,发现一次警告,第3次时直接取消家族管理资格. 12、家族管理T家族成员的时候必须要查明原因严重的要通过核心总部会议(有意闹事的可以直接T除),如果家族哪个成员严重违反家族制度(要有证据),管理可以直接将其踢出家族堂口. 13、当家族有重大的事情时,必须要通过最高管理层会议,也就是说家族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由最高管理层讨论.再做定论。 14、家族给予职位。是对你们有一定的信任。请勿乱用私权。轻视本族成员,,恶意中伤他人。对其管理员降职或停职查看。 15、对于外家族侵略。族里成员应该一致对外。背叛家族的。一律永不录用。

浅析血缘家族制度对我们的影响

均以零分计。 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浅析血缘家族制度对我们的影响 学生姓名蒋晓茜 专业法学 层次专升本 批次 092 学号 W320301092001 学习中心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 二〇一一年三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血缘家族制度是封建制度的附庸品,是达到统治的手段,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经过长久的发展,我们思维里的“家天下”早已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我们文化的传承。 血缘家族制度并非全都是糟粕,其坚持的忠孝、表现出的凝聚力仍然在当今社会熠熠生光;可它带来的男尊女卑以及复杂的关系人情网也同样让人头疼。 目前,在社会发展中,家族企业以及家长制深受血缘家族制度的影响,急需我们的关注与改变。 关键词:血缘家族制度封建制度影响现状

Abstract The blood relationship family system is feudalism's dependency.It is achieves dominant the method.It produces the goal is to manage.After the long-time development, in our thought “hands down imperial power from generati on to generation” already ingrained, the immediate influence our culture inheritance. The blood relationship family system is the dregs by no means that it insisted the loyal filial piety, displays cohesive force still in now social bright third contact; But it brings the treatment of women as inferior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sponsor snares of love also similarly let the person headache. At presen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amily firm as well as the patriarchal system depth the blood relationship family system's influence, is been urgently needed we the attention and the change. Key word: The blood relationship family system Feudalism Affects Present situation

家庭微信群规章制度

1、目的为更好的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联络,增进同学感情,使同学们中年以后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特制定本制度。 3、基本要求群内沟通有利于或不影响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家庭之间、同学与朋友亲人之间的情感为基本要求。 4、明确应加人员同学,与同学无关的人员不要拉进,否则踢出。 6、严格遵守公共道德、群内信息、严禁转发给非无关人员,一经发现则会口头警告电话约谈,不改则被踢出群。 8、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人到中年管理委员会 1、目的为更好的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提高办公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3、基本要求 3.3、命名规则:部门+姓名;例如:“销售部-张三”。 3.4、严格保守公司机密,对业务通报、群内信息、工作内容等敏感信息严禁转发给非相关人员,一经发现则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处罚。 3.5、领导人在群里下达的当天需要完成或者解决的问题,相关责任人必须在网络畅通的情况下马上予以回复确认,即使当时难以解决,也要即使在群里作出回应或给出可解决的实施办法,如超过30分钟依然没有回应或解决的,则按照公司相关条例进行处罚。 3.7、如果群内成员不停从群管理、执意退群,则以警告处分,退群带来的后果个人承担。 3.8、对于公司对外的分享信息,每人均有义务分享到朋友圈增加活动效果和公司影响力。 4、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1章目的 第2条本制度适用于德鲁克咨询(济南)有限公司全体员工。 第4条严禁使用恶意侮辱,诋毁他人字眼,包括带有人身攻击性的图片。 第5条严禁谈论不健康话题及使用不健康图片。 第6条严禁刷屏影响他人交流。 第7条严禁发任何性质的非法商业广告和大篇幅的转发信息。 第8条严禁发布任何有损公司声誉及利益的信息。 第10条严禁发表与政治有关的恶搞类图片、语言及其他一切。 第11条严禁其他经群主及群管理员一致认为应禁止的活动及话题。 第12条服从群管理员的管理,其他事宜另行补充。 第3章群管理员 第16条对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及时给予处理并执行相应的处罚政策。 第17条收集群内成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成员的监督,并定期进行汇总整理并提交人资中心商议解决。 第18条负责离职员工群成员资格的取消。 第19条积极了解群最新活动计划,有义务指导、解答新加入成员提出的有关群事务的问题,活跃成员思想,促进交流。 第20条群管理员有权劝退或清退扰乱群秩序的成员,清退时须公开说明事因或事先告知原因。不能因个人原因清退,违者警告或依据《员工奖惩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第4章群成员 第21条所有符合申请加入群资格的员工均为群成员,群成员均需要严格遵守国家互联网管理法规及本制度的相关规定并接受监督; 第23条可在公司群上寻求专业帮助; 第25条尊重他人,请勿辱骂他人,对于任何人都不得进行污辱、漫骂及人身攻击,违反

家族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家族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受内外有别的家族文化的影响,造成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方面滞后于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族企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家族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显现出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受内外有别的家族文化的影响,造成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方面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五大误区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久远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具有家企合一特征,在企业创业阶段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极低的监督成本和明显的竞争优势,家族企业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一直具有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据统计,美国的家族企业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6%;在意大利的企业总数中,家族企业甚至高达99%。但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规模小,长不大,甚至过早夭折。究其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滞后,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易陷于以下误区: 1、在人力资源制度安排上,随意性代替规范化。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有别于国有企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有它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积极性的一面,但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基本人事制度不健全,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往往凭企业主的以往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很大,感情多于理智,内外有别。对家族成员因人设职,亲朋好友不管能力高低都被安排在重要的岗位;家族以外的员工岗位设计不合理,职责过大,要求苛刻,一旦违规处罚过重,这样不仅挫伤了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把高素质人员招至麾下。因此,家族企业在规模扩大以后,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用“规制”代替“人治”,任人唯贤,按照制度规范招纳贤才。 2、在人才认知上,重学历轻能力。我国家族企业主文化层次较低,因而在人才认知上,不少家族企业极易走向极端:“唯学历论”。不分析工作岗位需要,不讲究职责分工,不计聘用成本,一味追求受聘者高学历。以致出现了门卫必须专科毕业,一般操作工必须本科毕业的现象。这不仅极大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家族(私营)企业最缺乏的核心员工是:专业营销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职业管理人员。这类人员并不能完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而必须经过市场经营实践锻炼才能造就出来。家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人才匮乏,确实需要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如果一味追求高学历而忽视聘用人员的工作经验、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则是舍本逐末。 3、在人才结构上,重视技术型人才轻视管理型人才。毋庸讳言,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家族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家族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 4、在激励机制上,用物质刺激代替人文关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的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激励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复杂工作,家族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忠诚感。 5、在人才开发利用上,重视人才引进,轻视人才培养。家族企业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战略,并在企业中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长盛不衰。但有的家族企业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表现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不愿意自己投资培养,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业人才墙脚;或者等到人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比较 近三年来,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因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不少学者从历史文化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两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了两国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中国虽然把日本文化作为不同的文化来对待,对日本文化特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研究意识、方法、资料等受到限制,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还比较落后,而从政治文化角度进 行的分析相对来说更是较落后。政治文化特指政治活动 中的主观性领域,是包括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整体。本文拟对中日两国的政 治文化进行一番分析,指出中日政治文化互动,将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 一、中日两国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任何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国 家的政治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本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解释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为何会有不同的政治文化,需要沿着历史的轨迹,回顾中日政治文化形成、延续、变迁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由于经济、政治结构是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本文以中日两国社会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时期,作为划分两国政治文化形成、延续、变迁的依据。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 国时代。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大一统”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 治政治文化相适应,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大一统、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19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封建君主政治面临崩溃瓦解。西方的思想、文化随着西方的资本、炮舰进入中国,促进了人们政治观念的更新。“西学东渐” 使中国近代民主意识有所觉醒,但还没有超出传统儒学思想的框架,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真正标志着近代民 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专制 制度的思想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

中日家文化的比较

中日家文化的相异性比较 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关系构建的核心是血缘家族关系。中国人在后天生活中,仍能通过认干亲、拜把子、套近乎、做人情等多种方式,将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进一步泛化、扩展和延伸到与没有血缘联系的其他人的交往关系之中,即在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中仍会依据家族的长幼有序等逻辑进行运作,形成如费孝通(1945) 所说的“差序格局”社会。 日本的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儒家家族主义。儒家家族主义导致日本企业普遍使用模拟血缘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深远。初始条件、正式制度和岛国危机意识等因素使日本形成与中国迥然有异的家文化,进而致使日本形成如中根千枝(1975)所说的“纵向社会”结构。中日家族制度和家文化的不同之处很多,本文从影响家族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选取家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 1.父系观念。从氏族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形成的都是“父子型”的社会结构。但中国是东亚社会中父系制最为发达的国家,而日本则是近似父系制,或者说日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父系制。中日两国父系观念的强弱差别主要表现在: (1)家长权力不同。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注重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概念,只要子女的父亲活着,他就拥有家长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对家长才能和品德的注重要超过生物学上的意义,家长在上了年纪或者因病而难于料理家业的情况下,就要把家长权力交付给继承人。一旦让出家长权,父亲的地位就降至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要服从新的家长的管理与领导。 (2)养子条件不同。中国的父母在没有亲生子女(少数家庭为没有亲生儿子) 的情况下,就会收养他人做养子,并且一般要求养子具有父系血缘;而日本的父母在亲生儿子和赘婿不成器的情况下,就会考虑收养他人做养子,且对养子没有父系血缘限制。没有父系血缘限制,使日本家庭中的养子备选范围广,并且可以在德才方面相应提高要求,因而日本家庭中的养子能够人才辈出,享誉日本的政界、财界、军界和艺界,如政治家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社会活动家大杉郁夫、实业家古河市兵卫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著名的战后首相吉田茂荣。吉田茂荣从小就给大实业家吉田健三当养子,11岁就成为户主,并继承吉田家遗产,如果他一直是作为士族出身的生父竹内第的第五子的话,恐怕难以出人头 (3)赘婿要求不同。中国的父母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就会考虑招婿入赘,但中国的赘婿一般不改姓、不上族谱、不继承家产,赘婿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父母在儿子不成器时,就会考虑招婿入赘,并要求赘婿改姓,成为婿养子,有能力的赘婿经常是家产的唯一继承人。如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1961年将公司交给了他的婿养子松下正治(原姓本田),丰田家族第一代业主丰田左吉将丰田公司交给了他的婿养子丰田利三郎(原姓儿玉),丰田利三郎成为丰田公司的第一任社长。 2.家族观念。中国的家族主要是作为祖先崇拜的一个血缘集团,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中国人的亲属范围广,除直系亲属外,还包含旁系亲属,坊间有“三亲四戚、七姑八姨”之说。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纯生物学上的传宗接代,对于“姓”最关心的是自然意义上的香火断续或人丁兴旺,以“孝”为家族伦理的核心,“孝”与“房”的观念极其浓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绝房绝嗣看作是人生的极度失败。日本的家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非血缘的地缘集团,注重的是作为生活共同体和经营体的家的长盛久兴,传承家名与家业是家族的主要任务。日本人的亲属范围较窄,一般限于直系亲属,而不涉及旁系亲属。日本人的家族成员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仆人、管家、佃户和雇工。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往往比不住在一起的亲戚关系更加密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与借鉴摘要:日本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它们利用这些政策和制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环境管理上学习日本的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环境管理启示 一、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中国目前实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规划与计划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等。下面择要分类评述。 (一)指令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务院1998年l1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前必须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建设单位提出,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报环境主管部门批准。十几年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已经从过去单一项目的评价转为区域性的综合评价;从过去单纯建设项目评价发展到规划、政策评价。 2.总量控制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自净化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把污染排放总量限制在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我国实行的是容量、目标、行业3种形式的总量控制。控制对象包括12种污染物,其中大气污染物指标3个、废水污染物指标8个、固体废物指标1个. 3.“三同时”制度。该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只有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才能保证项目建成后的污染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它是指对特定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依法要求污染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这项制度的实施,一般采取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的形式,或者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政府部门的限期治理决定。 5.排污许可证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已经试行多年,1988年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和198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对排污许可证制度做了规定。规定指出,“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

中日家庭教育观对比

中日家庭教育观对比 id=182944> 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你的,就是我的。而在日本人的家庭观念中,你的,不一定就是我的。 譬如说,我们中国的父母亲,常常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爸爸妈妈每天这么辛辛苦苦,不都是为了你吗?”孩子听了这句话,他会产生什么概念?他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爸妈的一切都是我的”。 于是,我们在中国会看到这么一道人生的风景线:生下孩子后,年轻的爸妈就开始各种学前教育,要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甚至不惜将北京CBD的大房子卖掉,去海淀区买一套破旧的学区房。考大学时,要为孩子操心。大学毕业后,要为孩子找工作。找好工作还要到处张罗找对象,找好对象要为孩子买房。有了第三代,还要替孩子承担起养育孙子的责任。 结果我们发现,父母的一生都是为孩子活着,为孩子操心。而孩子们也是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亲的包办,结婚时你不给他买一套房子,父母会成为罪人。 而孩子们在20几岁人生最需要努力奋斗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豪房、有了豪车,过上了中产阶层的富裕生活。而这一切,都不是自己奋斗来的,而是爸妈辛苦给的。 所以,我们的年轻一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代,但是也是“迷茫的一

代”,因为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努力些什么? 我把中国的这一种家庭关系,称作是一种“相互依赖关系”,父母亲把自己的感情依赖于孩子,而孩子把自己的生活依赖于父母。 这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中国的家庭关系变得十分的紧密,但是这一种紧密,除了血缘的亲情,还包含了一种经济利益。 譬如说,孩子结婚时,爸妈如果不给他准备一套房子,这种关系会因为社会的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变得脆弱。 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我特别欣赏70后和80后,他们是间于依赖与独立之间,在外地打拼,买房子最多也是拿父母一个首付,却还需要自己养育孩子,牵挂远在老家的父母。 那么日本人的家庭,有没有出现像中国人家庭那样的“相互依赖关系”呢?我觉得,日本人的家庭,它是属于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日本孩子生下后,你就别期望有公公婆婆或者外公外婆帮你养,在日本,养孩子是父母亲自己的事,不是上一代人的事。 所以,许多的公司白领在结婚后,要么推迟生孩子,要么生了孩子立即辞职。日本社会有许许多多的专业家庭主妇,就是这么产生的。日本人也有望子成龙的思想,但是不会刻意地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也就是说,日本的教育,不是竞争教育,幼儿园没有小红花,中小学没有名次榜。 在东京等一些大城市,除了一些明星,和一些富家子弟,很少有人会刻意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往远离家的私立学校去读书,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就近的公立学校上学。这一点跟美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日本的家制度

日本のイエ制度 -ジェンダーを超えて「人間」の視点から捉え直す- 国際文化学科 4年浪岡 幸歩 はじめに 第一章 家制度の概要 第一節 家制度とは何か 第二節 家父長制とその歴史 第三節 直系家族制 第四節 一般的な家制度論 第二章 家の犠牲になる男性(長男) 第一節 戦後の家制度と長男 第二節「長男」と「長男の妻」 第三章 「人間」の視点からの家制度 ―男性も「家」の犠牲者― 第一節 アンケート調査の全体集計結果と分析 (1)アンケート調査の全体集計結果と分析―家制度全般― (2)アンケート調査の全体集計結果と分析―具体例をあげて―第二節 分類別集計の結果と分析 (1)親の労働形態別 (2)出身地域別 (3)祖父母との同別居別 (4)兄弟?姉妹構成別 おわりに はじめに 家制度を論じるとき「家父長的な家制度により女性が家に閉じ込められ、女性は家の犠牲者であった」というように、女性目線から論じられることが非常に多い。しかし、男性も犠牲になっ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疑問を持つようになった。そう思うようになったわけは、私の知人の話を聞いたことによる。私の知人に実家が本家で、農業をしている男性がいる。彼は家を出て働いていたが、数年前に家を継ぐため仕事を辞め、「跡取り」として実家に戻ってきた。本来家を継ぐはずだった彼の父親が亡くなったことで、息子である

彼が呼び戻されたのである。(2人兄弟で、呼び戻されたのは長男のほうである)家を継ぐ、家業を継ぐといった場合その対象は男性、特に長男の場合が多い。それは、戦前までの家制度によるものであるとされる。家父長的要素が強かった日本の家制度下では、財産を継承するのは長男であり、家族の中でも男性の地位は高く、女性はそれに服従するのが当たり前であった。女性には財産を継承する権限はなく、生活においても家事や子どもの面倒を見るのが仕事で、外へ出ることは許されず、「家制度」は女性を縛り付けるものであった。しかし、戦後の民法改正により家制度は廃止された。女性は家から解放され、多少の差別はまだ残っているが社会に出て活躍するようになり、今後一層の活躍が期待される。一方男性はどうだろうか。「家制度」は廃止されたが、完全に人々の意識の中から消えたわけではない。前述したとおり、家を継ぐのは長男という意識がまだ残っているため、仕事を辞めて実家に戻り後を継がなくてはいけなかったり、老後の両親の面倒など、かつて男性にとって味方であった家制度が、今では男性をも縛り付けているように思う。この知人の話を聞き、個人を犠牲にしてまで守らなければいけない「家」とは何なのかと興味を持つようになった。この論文では「男性(特に長男)も家の犠牲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ひとつの仮説立て、第一章で家制度の概要を、第二章では家制度と男性との関係を論じ、第三章ではアンケート調査の結果分析を行い、そして最後に、「男性(長男)も家制度の犠牲になっているのでは」という、自身の仮説が証明されるのかを、若者の目線で論じていきたい。 第一章 家制度の概要 第一節 家制度とは何か 家制度とは、明治民法に採用された家族制度であり、親族関係のある者のうち更に狭い範囲の者を、戸主と家族として一つの家に属させ、戸主に統率権限を与えていた制度である。家は戸主と家族から構成される。戸主は家の統率者であり、家族は家を構成するもののうち戸主でないものをいう。ひとつの家はひとつの戸籍に登録される。つまり、同じ家に属するか否かの証明はその家の戸籍に登録されている者であるかどうかにより行われた。戸主は家の統率者として身分を持つ者であり、戸籍上は筆頭に記載された。家の統率者として家族に対する扶養義務を負うほか、主に以下のような機能を有していた。これらは戸主権と呼ばれていた。 ①家族の入籍、去家に対する同意権 ②家族の婚姻、養子縁組に対する同意権とこれに伴う離籍権、復籍拒絶権 ③養親死亡後、養子の離縁に対する同意権 ④家族の居住指定権とこれに伴う離籍権 ⑤家族の瑕疵のある結婚、養子縁組の取消権 ⑥家族の禁治産、準禁治産の宣告、取消の請求 ⑦家族の後見人、保証人となる権利義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