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新版湘教版

地图的判读

课题地图的判读主备主核使用补充使用者初一地理组课型新授使用日期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2.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

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陡缓。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而生活在青

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

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16图1.27“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板书①海拔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4.43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板书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动手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板书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板书②等深线: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电脑展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比例尺、方向、图例

1000米思考;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多少

观察多媒体屏幕的地图

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等

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作业:见试卷注意正数-负数

学生读图

观察

归纳总结

老师画板图学生分析

学生演示

课后追记

本节课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重点。特别是山的五种地形形态(山脊和山谷的区别),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陡崖的相对高度和海拔也是难点,学生掌握不是太好,课后多练习巩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22高三全国统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训练:40 世界地理概况

课时规范练40世界地理概况 基础巩固 (2020河南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某两大洲面积之和与某大洋十分接近,它们分别是() A.亚洲、北美洲与大西洋 B.亚洲、非洲与印度洋 C.欧洲、北美洲与大西洋 D.欧洲、非洲与印度洋 2.从B大洲最大港口至G大洲最大港口,沿最短海上航线所经过的海峡依次是下图中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下图为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所在的陆地() A.为大陆边缘的岛屿 B.西侧大洋面积最小

C.北临北海 D.南部海峡为两大洲的分界线 4.依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正确反映了②山脉的形成过程 B.由于板块运动,地中海面积不断扩大 C.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比较稳定 D.③海域处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处 能力提升 (2020山东济南模拟)下图中甲港口所在国家是海运大国,海运业是该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甲港口号称该国所在大洲的“南大门”,得益于() A.经济腹地广阔 B.港阔水深、避风 C.地理位置优越 D.地形平坦开阔 6.我国商品运达该港口,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A.麦哲伦海峡 B.霍尔木兹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2020陕西西安模拟)下图示意沿南纬20°纬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 A.①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 B.③大洋海域北部封闭,南部开敞 C.⑤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D.⑦大洋海域呈“S”形,风大浪急 8.图中() A.②大陆地跨东、西、南、北半球 B.④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 C.⑥岛屿位于中国的东南部海域 D.⑧大陆的东部地区火山活动较频繁 (2020山西太原模拟)读等高(深)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9~10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2_3 世界的地形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世界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学会阅读地形图。 (4)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采用对比分析,认识各种地形图,进而学会阅读地形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高线稠密、稀疏与坡陡、坡缓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人的五官有凹凸起伏,表情丰富,形态不一。地球上有海洋、有陆地、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地图上反映出来呢?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陆地地形 播放图片,学生结合地图册上的各种地表形态,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地形。 明确:地形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出示五种基本地形图片,整体感知。 师:说到地形,当然离不开高度。高度有海拔和相对高度,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呢? 出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 提问: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海拔是指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甲地的海拔是15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提问: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呢?(学生回答:1000米) 强调:海拔是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五个大组,每个组以一种地形的名称命名,以第一人称展开“自述”,要求全面细致地说出自己代表的地形特征。各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汇报展示。 明确:列表比较,熟悉各种地形特征

高考地理 13.1 世界地理概况复习 湘教版

世界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地缝合线是指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则图中属于地缝合线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中的“两陆地板块”“碰撞”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2.一艘20万吨的轮船从甲处到乙处,最合适的线路是( ) A.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B.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几内亚湾英吉利海峡 C.日本海白令海峡北冰洋白海 D.太平洋巴拿马运河大西洋 解析:B、D两项所给线路航程太长,C项所给线路经过北冰洋,难以通航。 答案:A 读非洲主要滑雪场地理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三个滑雪场分布的共同特点有( ) A.位于地形崎岖的山地高原区 B.位于森林茂密的低山丘陵区 C.位于干燥寒冷的草原气候区 D.位于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原区 解析:三个滑雪场都位于非洲高原。 答案:A 4.三个滑雪场所在国家( ) A.黑色人种为主 B.荒漠化较严重 C.人口增长较快 D.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北非为白色人种;滑雪场①位于热带草原区,荒漠化轻微;三地的人口增长均较快,城市化水平较低。 答案:C 2014·永兴模拟以下为世界上四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图,回答5~6题。

5.最接近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结合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地区位于俄罗斯的乌拉尔山附近,乙地区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区,丙地位于非洲刚果盆地附近,丁地位于南美洲西南沿海地区。乌拉尔山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 答案:A 6.图中四个地点中,有大片荒漠分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南美洲西南海岸30°S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及秘鲁寒流影响,多荒漠分布。 答案:D 2014·枣庄模拟读某大陆沿5°S地形剖面图(横坐标为经度,纵坐标为海拔),完成7~8题。 7.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多为内流河 B.B处附近的高山是火山 C.B处附近是热带雨林景观 D.C处附近为热带沙漠 解析:5°S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结合图中经度可以判断图示为非洲大陆,A处为刚果盆地,河流为外流河;B处位于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高山为乞力马扎罗山,属于火山;C处为热带雨林气候区。 答案:B 8.丙处地形的成因是( ) A.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 B.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C.板块张裂、断层下陷 D.人工开挖的运河 解析:丙处为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断裂下陷而成。 答案:C 人的异地避寒犹如候鸟南来北往,故称候鸟式旅游。其特点为:①地带性突出。避寒仅属于高纬度地带的居民行为。②局限于某些群体。候鸟式异地避寒远行者,多为中高龄人士中的悠闲族或有休假权的亚健康状态者。下图为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教学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陆地地形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 (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第2课时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一、学看地形图 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继续阅读图2-45,并和图2-46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学生回答P39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学生观察图2-50 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口答P9活动2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世界地理第1节世界地理概况学案湘教版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考点一 I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填图:在上图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 填表:对照上图,填写各大洲的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 海峡 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1) 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形 类舉 平原 离惊 — 建地 . ___ 山地 r\ 丘陸 晦拔 高度 很低 (2iioin ta F ) 无一定 的标准 较高 (500m 顶 下) 地形 痔征 起伏很小 平坦T 碉 胞血坦荡 边绦陡峻 四周応 中间低 坡惓陵蝮 起伏较小 坡 度和缓 (2) 海底地形的类型与分布 本节复习脉络: 1.世界海陆分布 乘半球 西半球 仁 L 1 \—〒一r Li 一一一一一广一一 L &减 o

3. 板块构造理论 (1) 六大板块:A 南极洲板块,B 印度洋板块 ,C 美洲板块,D 非洲板块,E 太平洋板块, F 亚欧板块。 (2)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 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区域空间定位 2. 下图为25° N ?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约34° N,117° 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 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下题。 1.甲国位于( ) A. 欧洲 C.北美洲 D [甲国大部分处于 60° W 70° W 0°?10° N,说明该国位于南美洲北部,故选 Do ] 大陆坡 水深不趙 过200米, 蕴藏肯卡 富讷石大陆架倆 外梅倾斜 的睫坡 尢祥底議 有猛结樓 分布 ■&块的梢 亡边界 板块的生 耗边界 利天然吒 【导学号:92040137】 D.南美洲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开始上课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标: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情感目标: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 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总结作业情况 利用身边常识引 入,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教具吸引学 生注意力 提出疑问,启发学 生 绘制简单示意图, 表明海拔和相对 高度的意义及不 同 列举熟悉的地形 ——五种陆地常 见地形 通过读图分析 巩固 积极思考 尝试用以有的 知识自主解决 问题 阅读课文,初步 理解海拔、相对 高度的定义。 通过举例、板图 理解海拔、相对 高度的含义,区 分它们的差别, 熟练巩固 利用身边知识 举例

(通用版)201X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1章 世界地理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学案 湘教版

第1节世界地理概况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在上图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对照上图,填写各大洲的界线。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A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B巴拿马运河非洲与亚洲C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1)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2)海底地形的类型与分布

3.板块构造理论 (1)六大板块: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 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 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区域空间定位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下题。【导学号:92040137】 1.甲国位于( )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D[甲国大部分处于60°W~70°W、0°~10°N,说明该国位于南美洲北部,故选D。]

2.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D.西欧与南亚 D[图示区域拥有的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是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进入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该运河将大西洋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选项中,连接北美东岸与西欧的是大西洋,连接东亚与南亚的是马六甲海峡,连接北美东岸与西岸的是巴拿马运河,而连接西欧与南亚最便捷的海上通道要经过苏伊士运河,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解题技巧] 区域定位技巧 (1)绝对定位(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区域地理试题中重要的背景要素。应该在脑中用重要的经纬线编织一个“数字化”的立体地球。如选择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经纬线,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地形区、河流、气候类型等,然后进行组合叠加,形成“脑图”。 要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的经纬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3节 世界的地形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3节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和“学看地形图”三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教学重点】: 1、辨别五大基本地形,能够熟练判断所属地形 2、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 能在地形图中根据五种地形类型特点识别它们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提纲】: 一、陆地地形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五种地形类型 (1)平原与高原:地表起伏小;平原海拔较低,高原海拔较高,边缘陡峭 (2)山地和丘陵:地表崎岖不平;山地较高,坡度较陡,丘陵坡度较低,相对高度不大

(3)盆地:中间低、四面高 3、世界著名地形 (1)两大山脉带 (2)著名高原与平原 二、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大洋中脊、海沟 【教学过程】: 一、陆地地形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教学导入 呈现几张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从而引出地形的概念(地球表面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 2、直接设问:利用什么来表示地形的高低?----海拔vs相对高度 3、教学活动----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 活动1:先观察图2-38,直观上理解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和相对高度(两点之间的高度差)的概念。再请两个同学上台,分别说出自己的身高,让大家一起说出他们的高度差,类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活动2:完成书上活动的两个问题 活动3: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有人说珠穆朗玛峰高度有8844.43M,但有人站在山脚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只有4000M左右。你恩那个解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吗? 时间:10分钟 (二)五种地形类型 1、阅读教材P34-35,参考P34页的图片,完成五种地形类型的对比表格

高中地理(湘教版)复习世界地理分区练习

世界分区地理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正确;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第Ⅱ卷答题表中)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岛国。回答1—3题。1.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A. 地跨寒.温.热三带 B.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形复杂多样 D.亚洲与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2.下面对日本的正确叙述是 ①日本著名的活火山富土山,位于四国岛②日本最著名的海港是横滨和京都 ③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 ④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优良的港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关于日本和新加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日本和新加坡都利用了本国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B.两国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 C. 日本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渔场 D.旅游业收入是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欧洲西部位于欧洲西半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回答4~5题。 4.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有( ) ①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地区②地形以高原为主 ③河网密布,水量充沛④气候南北向差异大,东西向无明显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峡湾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著名的旅游景观,其成因是 A. 海浪侵蚀 B.大陆断裂 C.冰川作用 D.人为作用 以下是有关中亚地区的叙述。回答6~7题。 6.中亚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高原沙漠广布 B.降水稀少 C.深居亚欧大陆内陆 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7.有关中亚地区的正确叙述是( ) A.中亚境内多为内流河、内流湖 B.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C.乌兹别克斯坦,银矿丰富,有“白金之国”之称 D.中亚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阅读图2,完成8~9题。 8.E处的一批物资要运到F处,走水路依次要经过 A.苏伊士运河.曼得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B.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C.红海.曼得海峡.土耳其海峡 D.曼得海峡.马六甲海峡.波斯湾 9.F地发展种植业的决定性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右图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4中的河流是 A.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B.世界货运量最大的河流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虽在小学有零碎接触一些地理知识,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像,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通过认真判读、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大学法,逐步掌握世界地形的有关地图和地理知识,落实教学主题。 一)、是自主学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分层设色世界地形图、各种示意图和景观图来设置问题,1、引导学生能读懂地图,利用地图复习旧知识和理解新知识。2、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 二)、是比较法:通过景观图的感性比较和列图表比较五种地形的异同,增加对世界地形的掌握; 三)、是讨论探究法: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以及野外调查,了解你的家乡的地形特点,以及这种地形给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二、设计思想 【依据课标】 为满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新理念,根据课标,1、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2、利用图表分析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 地形、分层设色、海拔、相对高度、高峻、山脉带 【教材内容简析与教材创新处理】 本课时主要是学习陆地地形和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两大内容。根据“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一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围绕一张分层设色的世界地形图来展开教与学,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半球。下面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平”一词即和平”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平洋”。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

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的大小,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2、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知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3、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4、知道海陆变化的原因,掌握板块构造说,能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重点】 经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教用具】 教挂图,投影片 【教过程】 1、认识地球。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不规则的球体)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 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半圆圆 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越 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 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 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强调)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判断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海陆的比例是多少? 据图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了解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含义。 亚欧、亚非、南北美的分界线。 特殊的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洋):南极洲,北冰洋。 补充:注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如南极洲周围的三个洋,北冰洋周围的三个洲等。 3、世界的地形。 据图找出世界主要地形区: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最长的山脉,最高的高原。(同上黑板指出,其他同做裁判)填注空白图练习巩固。 4、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海浪等。 海陆分布的说: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提出,在课本上找出其提出的观点和证据。 板块构造说:六大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中的是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边缘活跃,内部稳定。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世界地形的分布和世界海陆位置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板块构造的知识,我们要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现象,如去年的汶川地震的原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等。 【作业设计】 板块构造理论和实践。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33】世界地理概况(含答案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世界地理概况 (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昆明调研)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均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均较小 D.外力作用均以流水作用为主 2.近年,我国某知名摩托车企业在乙地投资建厂,主要是因为当地() A.市场广阔B.资金雄厚 C.资源丰富D.劳动力廉价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3~4题。 3.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4.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下图为30°N~40°N之间的海陆分布简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②陆地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同B.纬度高低不同 C.热量条件不同D.大气环流不同 6.当①海岸附近地区降水量达一年中最小时() A.②陆地东岸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④处小麦正处于生长旺季 C.③海洋上副热带高气压西进北移 D.由⑤向①海域船舶逆水行驶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读世界人口分布的人类大陆图,回答7~8题。 ★7.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是() ①D处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②D处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③D处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④D处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的孤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8.有关图中A处人类大陆西部大洲人口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密度居各大洲之首②老龄化问题严重③城市化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④死亡率较高⑤城市化速度减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⑥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A.①④⑥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算术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面积之比)和人口生理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的数据。据此回答9~10题。 国家甲乙丙丁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313 129 70 3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559 934 3 503 35 ★9.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四个国家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排序正确的是() A.甲>丙>乙>丁B.乙<甲<丙<丁 C.丙>乙>丁>甲D.丙<丁<乙<甲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 陆地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下面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了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知识点 绝对高度就是相当于海平面的高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拔,相对高度就是我们要对比的两个地点的海拔高度差,比如A点海拔3000米,B点海拔300米,这里的海拔高度就是他们的绝对高度,而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就是他们的海拔高度差,也就是3000-300=2500米,相对高度的计算是以海拔高度为基础的。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其比较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课后练习 1、横亘欧亚大陆中南部的山系是( ) A、科迪勒拉——阿尔卑斯山系 B、安第斯——喜马拉雅山系 C、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D、阿尔卑斯——安第斯

山系 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 ) A、青藏高原 B、巴西高原 C、伊朗高原 D、德干高原 3、下列高原和平原均位于拉丁美洲的是( ) A、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 B、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 C、青藏高原、东欧平原 D、巴西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4、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带是( ) A、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地中海带 B、环太平洋——印度洋带 C、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大西洋带 D、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带 5、地形的变化是( ) A、内力作用的结果 B、外力作用的结果 C、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D、先外力后内力作用的结果 6、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 A、内蒙古高原 B、巴西高原 C、伊朗高原 D、青藏高原 7、海底地形从近海到远海依次为( ) A、大陆坡、大陆架、大洋底 B、大陆架、大洋底、大陆

湘教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河北邯郸摸底)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航运业的基地,也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2017年1月,装载有中国集装箱的货运列车,经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顺利抵达了匈牙利铁路货运公司在布达佩斯的货场,标志着连通中国与中东欧地区货物联运的中欧陆海快式联运正式开通。据此完成第1~2题。 1.与传统航线相比,中欧陆海快线的明显优势是() A.货物中转次数减少 B.运输量增大 C.单位距离运输成本降低 D.运输时间缩短 2.中欧陆海快线开通明显有利于() A.扩大欧洲对华投资 B.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 C.加强中欧经贸联系 D.改善中欧间陆路运输条件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传统航线是海运到南欧,再经公路运到布达佩斯;中欧陆海快线与传统航线相比,明显优势是运输时间缩短。D项正确。第2题,中欧陆海快线开通加强中欧经贸联系,促进中国货物更快、更多地进入欧洲市场。C项正确。 (2019安徽合肥三模)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第3~5题。 3.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位于()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4.3—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近地面大气环流为()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答案:3.B 4.C 5.D 解析:第3题,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7月1日左右,退却时间在9月1日到9月15日之间;西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日到10月15日之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东南部夏季风到

七年级地理下册 6.1 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学会世界上不同时区之间,时间的相互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换算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投影仪,亚欧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二、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 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先进性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 、地方时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 形》知识点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名称 特征 相同点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 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 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3、世界上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4、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大陆架是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洋盆)。最深的地方(海沟)。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方(大洋中脊)。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6、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ABC DEF 7、判断坡度陡缓的方法:等高线密,坡度陡;等高线疏,坡度缓。 第四节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地形练习题新版湘教版

2.3世界的地形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A. B. C. D. 2.在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 A. B. C. D.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米,死海是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海拔约为-400米。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A. 8444米 B. 9244 米 C. 4844 米 D. 8844米 4.世界上最大平原 是 () A. 东北平原 B. 西西伯利亚平 原 C. 亚马孙平 原 D. 东欧平原 5.等高线密集岩层就(),等高线疏松岩层就() A. 陡峭平缓 B. 平缓陡 峭 C. 不平缓也不陡 峭 D. 一般

6.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A. B. C. D. 7.下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 山脊、盆地、山谷、山 顶 B. 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 山脊、山顶、山谷、盆 地 D. 山谷、盆地、山脊、山顶 8.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 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 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 好 D. 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9.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 巴西高原 B. 青藏高 原 C. 中西伯利亚高 原 D. 东非高原 10.读图,回答问题: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 1000米 B. 2000 米 C. 3000 米 D. 4000米 二、填空题(共4题;共14分) 1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内容 (1)图中A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B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A点大致在B点的________ 方向(2)图中D点比C点高出________ 米,A点比B点高出________ 米。 12.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 .地图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湘教版世界地理测试题

初二 地理 初二 地理 1 泰安市第六中学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 ……………………………答……………………………………………………题…………………………………………线……………………… 初 二 地 理 试 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右图是地球上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1—2题。 1.A 地的季节和此时的昼夜长短状况是:①冬季 ②夏季③昼短夜长 ④昼长夜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在我们泰安可能出现的是 A .大地一片葱绿 B .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 .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 .正午房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 俄罗斯计划出巨资修建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至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该隧道经过的海峡是( ) A .黑海海峡 B .白令海峡 C .霍尔木兹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4.铁路通车后,从美国去俄罗斯跨过日界线时日期应该( ) A .加一天 B .减一天 C .日期不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图二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 ﹥b ﹥c ﹥d ,根据图回答下列5~6题。 5.若a 、b 、c 、d 四线为等高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海拔小于乙地 B.甲地位于山谷 C.乙地可能发育形成河流 D.站在丙地不可能看到丁 6.若a 、b 、c 、d 四线为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地为盆地 B.丙地为山顶 C.丙地气温小于丁地 D.丁地为山顶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示意图,回答7~8题。。 7. 下列对经线和纬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本初子午线是经线中最长的 B.纬度越高,纬线越短,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 最大的纬度是180° D.0°经线是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界线 8. 对下面两图中四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点位于西半球的北半球,B 点位于东半球的南半球 B. B 点位于C 点的西北方 C. A 、B 两点一年中各受到一次太阳直射 D. C 、D 两点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9.下列探索中体现了“观察发现一大胆假设一寻找证据”这一过程的是 A B C D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在楼房里遇到地震时,应如何避震 A .跳楼 B .躲在窗下 C .乘电梯下楼 D .用枕头护住头部,就近躲在床下、桌下 11.地震的发生与岩石的挤压变形有关,下列能够展示这一过程的实验是 A B C D 12关于右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②图表示盆地地形 B .甲—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丁的实际距离 C .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D .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5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举行。某小学计划9月11日全体师生参观世博园。据此回答13~15题。 13. 9月11日,地球运行到 A .A — B 之间 B .B — C 之间 C .C — D 之间 D .D —A 之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