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一、选题过程及理由

1.选题过程

(1)步骤

1)阅读课题指南,查询以往年度社科基金项目,了解党中央和国家最新重大部署、紧跟国际最新动态,跟踪学术前沿。

2)确定团队小组熟悉的领域或方向,聚焦于团队熟悉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现有优势,扬长避短。(由于团队有几个人做过网络舆情的研究,所以我们选题的方向是网络舆情)

3)查阅网络舆情领域最新的综述文献或相关研究论文

4)仔细阅读文献资料:确定最有意义和最有可能的突破口(突破口有哪些,文献综述里找)

(2)突破口

老问题+旧方法型(对老问题深入挖掘)

老问题+新方法型(方法的创新)

新问题+旧方法(前沿研究)

新问题新方法

看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哪一种吧

1)逐项检索这些突破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的课题,确保选题能集中回答1-2个重要科学问题3)请教同行专家论证课题和研究措施的可行性(看看改不改成询问老师意见,或者干脆不要这一步)

2.选题理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民意表达空间扩展,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本体的演化过程中,常常催化其升级和扩散,甚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舆论的走向,进而渗透到现实社会中,并对现行的政府公信力、政府公共决策、政府运行机制等形成制衡或约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阻力因子。因此,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尤其是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在基金申报选题时,不管你所选题属于何种类型组合,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需求性原则。所选的研究课题属于学科发展或科技发展的前沿,必须是目前未做或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且优先选择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选题必须具有重要意义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创新性原则。要求探索科学问题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总之,选题必须有原创性,研究工作必须有创新性。

(3)目的性原则。所选题必须目标集中,不含糊,不笼统,切勿选题太宽泛,最终确定的选题应集中回答1-2个重要科学问题,不能求一个项目解决所有问题。这一点通常是基金申报新手很容易走入的误区。

(4)可行性原则。需要根据智慧技能、研究基础、团队实力和硬件设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进行选题,确保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确定目标。因此,在项目选题方面,一定需要详细说明所选课题是可以实现的。最好,自己有相关研究基础或预先研究成果作为支撑。

(5)优势性原则。选题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现有优势,扬长避短,顾及个人及团队的智力结构、特长、基础和潜力,考虑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最好能在自身熟悉的领域选题,这能保证项目书能送到小同行中评审,让评审专家对你的申请书有较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如果不是自己优势的领域,自己把握可能也不够。

(6)可持续性原则。基金申请人通常会有自己的一个小课题组。为此,申请人需要考虑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发展前途,即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否为日后课题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问题:

(1)2014 年 1 月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2)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数量连年增加并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经过网络媒体和网民传播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产生舆情聚焦,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不仅左右了公众的舆论导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

(3)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和应对水平较低

研究目的和意义:

(1)有助于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适当手段预防、干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2)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有助于融合新媒体共同推动我国社会架构转型。

(3)作为政府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能够拉近和民意的距离,提升政府公信力,还能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

学化和合理化。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的政府监控的研究起步较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的监控研究如今已经涉及政府监控的方方面面,研究愈加细化。

(1)网络舆情理论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民主理论、网络空间治理理论等逐渐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Herbert Blumer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所给定的公共场所里,在任何时间里由讨论的人组成的一种集体性行为。Noelle-Neumann从沉默螺旋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认为在网络舆情的生成中,公众的意见会因为另一方意见的沉默而逐渐强化,并通过反复形成具有某种一致性的舆论,进而演化为群体性倾向的网络舆情。Brauchler Birgit则分析了对立理论在舆情中的作用机理,并以东印尼的Moluccan事件为个案予以证明,网络中的对立矛盾的交锋更容易导致网络舆情。Patricia Moy则认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舆论引导不当,并可能因为舆论的引导不当导致更大

范围的事件。LavrenkoV、Allan J、DeGuzman E 等人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网络舆情监管包括最初对事件的识别,以及包含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Mceoy以美国“黑色联盟”为个案分析了“新闻修复”的权威地位,并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更好机会。Bob J. Carreil与DavidL.Sturges等人从网络舆情的原因进行解析,认为公众利益的冲突性和环境的作用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原因。Brooks B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中认为“网络把关”是十分重要的,并要求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理论。

因此,在理论方面,西方国家学者提倡网络舆情的研究应将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突出网络舆情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和分析,从何构建出合理的管理模式。

(2)网络舆情技术模型与平台建设

第一,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研究。Katarzyna Sznajd-Weron于2002 年创建的Sznajd 模型是学术理论界出现的首个舆论交互模型,该模型基于“united we stand divide we fall”建立,认为舆论观点是由内向外扩展。Elgazza采用Watts以及Newman的网络方法,创建了一个小世界网络,在该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突出体现了领导者的观念,并将领导者定义为负有传播、解释各种观点责任的个体,它能够在充分保持自身观点不改变的同时,可以轻易地、完全地改变其他个体的看法和观点。Hegselmalm以及Krause等人提出一个全新的网络舆情模型,并基于观点距离考虑,提出“有限信任”的观点,他们指出在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舆情观点不仅仅包括简单的正反两种观点,而是多种观点共同交互,这是网络舆情演进模型中的重要的研究方向。Fortunat研究了全连通图、无标度网络、星型图、方格和随机图等五种网络技术模型。

第二,网络舆情监管的技术平台研究。Tsou等为网络舆情监管中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Gil-Garcia等认为,在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发现、采集以及跟踪网络舆论热点话题并寻找最佳的网络舆情预警实现途径,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实现。Antioine Naud等认为,在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聚类算法的文本主题分类等方法和技术,来对网络上的舆情话语进行舆情简报处理、倾向性分析等操作,最终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和监控。Vadrevus、Gelgif、Davulcuh等人认为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就必须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在技术方面也需要采用包括距离判别法、Fisher判别法以及Bayes 判别法在内的多种分类判别方法。Welty C、Murdockj W等人认为网络舆情监控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等。

在实践方面,西方学者注重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和平台的建设对现实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发展,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出现较多,而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1)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产生、演化机制研究

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例如有学者指出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舆论爆发期、舆论高涨期和舆论消退期。魏丽萍建立了三个进化博弈模型来模拟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机制。唐超认为网络情绪是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2)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探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监管中政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效互动不足、不知情、不懂得应对方法、不懂得如何修复舆情、对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现实影响和危害预期不足等。当前学者从宏观角度、电子政务角度等治理对策方面的研究,包括舆情研判、舆情引导、舆情干预、舆情应对、舆情公关、舆情反馈、舆情管控等。如加强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专门的网警队伍;在网络舆情监测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政府网络舆情辅助决策系统模型等。

除此之外,专家学者们在特定领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包括涉警领域、法院、检察机关、高校等领域。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模型及技术研究

如在网络舆情预警中融入BP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定时评判,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效度。通过构建舆情热点发现和追踪模块,利用热点算法描述了模块数据挖掘功能。还有学者针对我国网络舆情信息量大、人数众多、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提出构建舆情反应力、舆情引导力、舆情控制力等3个维度的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

(4)网络舆情监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必须要有技术支持,例如:舆情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检索技术、聚类分析技术、网页分类技术等。也有学者针对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核心舆情分析引擎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舆情观点分析、舆情倾向识别、舆情主体监测以及舆情主动自动跟踪等舆情信息识别与分析技术。

(5)关于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方面的相关研究

提出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构建政府形象提升模式,以创新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高政府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能力;转变行政思维和理念,正确对待网络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等。

(6)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具体剖析

近年来学者对多件网络舆情案例进行了有效剖析,例:厦门“PX”事件、汶川地震、“李刚门”、四川会理悬浮照事件等多角度总结了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探讨政府如何有效地应对、化解网络舆情事件。

(7)不足

总体上讲,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分布范围较广,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1、在分析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某些研究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而多数的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能

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地方领导人在应对新媒体方面还存在不够重视、粗暴应对等一系列问题。2、我国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情况特殊,国外相关理论和经验应用于中国存在着一定解释力限制,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还有待探索等等。

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公共危机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相关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加强,并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更加深入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奠定了此类问题研究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上述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研究的跨学科分析尚存在不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原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进行分析。系统化的学科协同研究理论成果明显缺乏。

第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分析和把握尚不够深入。现有的研究中,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者一般都是从经验的感性层面对网络舆情演化进行认知,缺乏从本质层面探讨和分析舆情演化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因而难以形成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和演化机理的科学、有效把握。

第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对策研究还有待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是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因此,在政府监控方面也是有着不同的阶段性和重点性。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研究大多比较零散,而且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后的政府的应急管理。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重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文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认为本研究有利于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政府网络舆情监控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指导;并对国内外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基础。首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界定,重点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与基本构成要素;并从社会现实风险上升、信息公开不对称、网民心理机制失

衡等方面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子;同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翔实阐述;最后从危机管理理论、大众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等方面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工具体系。

第三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的基本规律。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阶段划分为生成阶段、扩散阶段和消减阶段,并且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不同阶段都呈现着相应的舆情演化规律。在舆情生成阶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形态突变规律、叠加聚焦规律、共振趋同规律、群体极化规律;在舆情扩散阶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线性渐进规律、涟漪发散规律、感染互动规律和螺旋上升规律;在舆情消减阶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冲突阻动规律、替代转移规律、散焦碎化规律和自然消散规律。

第四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成效与问题。主要对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舆情监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譬如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等;与此同时,在政府舆情监控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舆情监控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待改进等。

第五部分: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经验与启示。从国外来看,重点分析了美国、法国、韩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五个国家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中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从国内来看,主要选取了“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甬温”事件、“抢盐”事件等典型个案来分析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中的经验与教训。综合国内外的典型经验与个案观察,认为对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启示包括四个方面: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提升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能力是关键、完善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措施是保障等。

第六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对策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

是创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监控价值取向、构建“道德自律”的舆情监控约束规范、遵循“平等公正”的舆情监控行为准则和实现“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基本目标;二是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舆情生成期的研究判预警机制、及时启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控制机制和逐步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三是改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支持,包括舆情信息收集系统、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舆情应急响应系统等;四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舆情监控的组织体系保障、培育舆情监控的人才队伍保障和优化舆情监控的协同治理保障。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

文献调查法。本项目研究拟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调查与分析。

抽样调查法。拟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区域的、有典型意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抽样调查,收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相关资料数据。

第二,实证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对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标本事件和个案进行描述和分析,譬如“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等。

计量统筹法。对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典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帖子数量、回帖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并通过统筹方法分析舆情发展与演化的过程。

第三,理论研究法

比较分析法。在研究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典型经验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在比较中得到启示。

归纳总结法。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个体案例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抽象和总结出典型的舆情演化规律。

五.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沿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相关文献梳理——理论原理分析——问题动态跟踪——对策建议研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形成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认知,以危机管理理论、信息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扩散和消减的规律;其次,对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把握其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成因;再此,在对国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典型经验进行分析,以及对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个案观察基础上,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最后,立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原理分析和问题动态跟踪,创造性的提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科学、全面的政策建议。

技术路线图分为三个部分

1.文献梳理

2.理论思路

3.对策研究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三阶段五点”模型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各种内部或外部因素都会作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中,使其演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界定或划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是一个难点问题。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阶段划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遵循信息传播生命周期理论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间序列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进行了阶段划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具体如图3.4所示。

图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演化态势与变动效应。在图3.4中,OP线是轴线,表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实际影响程度(量),OT是时间轴线,表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序列状况,S曲线是舆情演化状态,表示在某一时间点,网络舆情的热度和强度情况。其中,在S曲线上有有五个关键的“点”,即称为“五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曲线S与预警临界线W(Early Warning)相交的点M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M点上),称之为预警点(Warning),此时各种因素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始被社会关注,舆情表征警示舆情进入前危机状态;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和网民的关注度加强,S曲线加速上升与舆情影响临界线(下限,Lower limit)L相交的点A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A点上),称之为暴发点(Outtreak),此时,网络舆情处于建委热烈状态,网络评论、跟帖急剧增加,并大规模扩散,网络舆情危机全面爆发;随着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和深化,S曲线上升到最高值,达到舆情影

响临界线(上限,Upper limit)U相交的点D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D点上),称之为灾难点(Disaste),此时舆情处于极度热烈状态,并形成舆情演化拐点,S 曲线开始向下发生转折。随后,S曲线向下穿越影响临界线(下限)L即进入消减阶段。S曲线与L线相交的点Bs(时间窗口在OT线的B点上),称之为回归点(Regression),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始回归常态管理;S线快速下滑再次与预警临界线W相交于点N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N点上),我们称之为平安点(Safety),也即意味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已经处于正常状态或完全控制状态,在平安点Ns以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于常态管理,S曲线逐渐恢复水平运动。至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从生成到消亡就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生命周期。

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成到最终消亡的抛物曲线S的演化规律,结合“五点”的关键特征,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简单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舆情生成阶段(OM)、舆情扩散阶段(MB)和舆情消减阶段(B-)。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三阶段五点”模型较为科学的描述了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文章将按照“三阶段”模型对网络舆情在每一个阶段的演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分析。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主要是对网络舆情生成、演化过程的一种简单化和形象化的描述,客观表达了舆情在生成阶段的内在模式与机理。不同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其不同环境或要素中生成演化的模式和规律是不同。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成阶段,主要经历“触发——集聚——热议——爆发”四个关口,并且在每一个关口都呈现着相应的演化规律:形态突变效应、叠加聚焦效应、共振趋同效应、群体极化效应。

2.叠加聚焦效应

叠加原理和聚焦原理都是物理学中非常常见的理论,描述了事物从小变大,由分散变集中的一个过程。叠加原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而聚焦原理则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叠加原理和聚焦原理其共同点都是将分散的能量聚焦或集中为一个统一的能量。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叠加与聚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事物由单个、分散到集中统一的过程。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叠加聚焦的作用因素

互联网犹如一面凸镜,具有聚焦和散焦功能,其可以将事件关注度集中到一

个特定的点,形成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可以将一个普通事件以放大形式无限扩大,使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原本并不复杂的偶发性普通事件,经过互联网的叠加与聚焦后,事件被放大,并成为普遍关注的严重性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对群体性事件发生起着聚焦放大效应,并催生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互联网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叠加聚焦的基本工具和载体,其叠加聚焦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社会公众深层社会矛盾的情绪积累和聚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员约翰·博伦(Johan Bollen)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社交网络用户会根据某种需求聚集,并且用户成群汇聚的根据不仅仅是年龄和兴趣,更重要是情绪聚集,他们更意愿与相同兴趣取向的分享和交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与社会公众思想的多元性,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二是社会媒体的刻意渲染强化了网络聚焦功能。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主要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一切物质形式。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的传播信息,因而,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增强信息的关注度和聚焦度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实践中,媒体经常以“头版头条”、“重要消息”等形式聚集信息受众的吸引力,以扩大信息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如新浪、网易、好123、百度等门户网站都开辟了专门的“头条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动网站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都设置了“置顶”、“热点帖”等,以强化新闻事件的聚焦效应,增强新闻的影响度。而同时,个别新闻媒体、新闻网站为了某种效应或利益刻意对新闻事件进行炒作和“眼球效应”,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耸人听闻和震撼人心的“爆料”、“黑幕”来煽动和聚焦人们的情绪。

2.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叠加聚焦效应的演化

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日久积累聚集和网络媒体的刻意渲染放大,使社会公众集聚的情绪找到了关注点和突破点,所有的对社会不满和个人情绪都会因为某一件突发事件发生而引发情绪的累加聚焦,并在一定的时候爆发网络舆情。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准入条件容易和网络人气聚集速度快,以及其传播规模和影响范围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叠加聚焦效应十分明显。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事件影响的扩散或事件信息报道与呈现,使事件的

利益相关者,如事件当事人、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都会将注意力、精力集中聚焦到特定的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某个问题上,此时事件处于多主体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事件。而除了上述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外,广大的网民由于某种因素或情绪的积累也会积极对特定事件进行广泛的关注,网民会发挥其特有的社会知识和认识背景,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审视与分析,并且根据各自对事件的看法发表事件评论。当突发事件变成普遍关注的焦点事件时,长期积累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人群,他们会将事件进行分解寻找已经积聚情绪发泄的突破口或关键点,譬如很多的突发事件会被贴上“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商人霸道”等标签,从而引起网民的情绪爆发,进而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是一种社会公众的情绪积累聚集与发泄的过程,当公众对社会、政府等抱有某种意见,就会形成情绪的积累,一旦社会发生偶发性事件时候,不论事件是否与公众的某种情绪相关,公众都会自发的将事件原因或矛头指向社会或政府,利用网络大肆渲染、发帖和进行网络评论与炒作从而引发广泛的情绪汇集和聚焦,当情绪叠加到一定极限值的时候,就爆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我们可以归纳其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为“情绪叠加→事件发生→情绪聚焦→网络舆情”。如图3.7所示。

图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叠加聚焦演化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效应

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互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扩散与发展并非简单的直线式上升或直线式下降,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主要是指网络舆情生成以后的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隐性到显性的传播和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生成后的一种“强化放大”的过程。一般来说,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阶段,沿着“强化放大”的逻辑结构,其扩散是经历“流行——强化——反复——升华”四个关口,与生成阶段一样,在每个关口都呈现着一定的演化效应:线性渐进效应、涟漪发散效应、感染互动效应和螺旋上升效应。

4.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涟漪效应

日常中我们往平静的水面中投掷一块石头,在石头落水处会形成以落水点为中心的一圈一圈向外扩散的水波。我们称之为涟漪现象,属物理学范畴。美国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 Kounit)在其研究中根据水波现象原理提出了“涟漪效应”,主要是指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并扩散很远距离的点。并且杰考白·库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一群人看到身边有人破坏规则,而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群人会模仿其他人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首领或有影响力的人,那么波及的人群会变得更加广泛。在危机管理领域,小的事件经过一定的途径演化为大的危机,很多时候可以称之为“涟漪效应”,即一种危机引发更大的危机或引发多种危机的发散和放大过程。

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产生涟漪效应,每当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及其衍生事件就想一块投向水中的石头,激起水中的波浪,引起阵阵涟漪,形成更大范围的网络舆情,对外部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在舆情研究中,“涟漪效应”是一种重要的舆情传播和扩散模式。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中,由于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便捷性,公众会通过网络意见交流形成一种对事件或超越事件的评论或情绪的“发散性弥漫”。由于“涟漪效应”,一些原本对事件并不知晓或不关心的社会公众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由于“涟漪波”弥漫和放大而被迫转入对事件的认知、关注甚至开始表达个人观点和情绪。由于涟漪效应的作用下,一些局部性甚至一些微小的个案事件在网络波的条件下迅速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共同话语”或“广泛认知”事件,并且在公众心理形成某种情绪或态度。因此,可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实质上就是舆情的“弥漫性”放大和发散传播过程。

4.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涟漪效应的要素分析

根据波激动力原理,可以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作用源。正如在水波现象中,我们必须是在有某个物体破坏水面平静状态是才能产生水波,而我们常常所说的石头就可以看作是“作用源”。约翰·密尔指出,“在舆论体系中,舆论本身就是一个最强大和最积极的社会力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公众对某一突发事件或事件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倾向性观点和看法。因此可以说突发事件本身就是网络舆情扩散的“作用源”。但从实践中来看,往往很多的网络舆论所关注的并不完全是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涉及相关事件或事件背后的因素,正如有学者认为,公共舆论的并不完全是针对某一事件,而是针对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纠葛着诸多的利益群体普遍诉求。

二是作用介质。作用介质就是指传递的介质。水波的扩散的介质就是水。很显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介质就是互联网,当然也包括广义的其他通信渠道等。网络作为一种承载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媒介形式,不仅记录和保存着海量舆情,更重要的是网络作为一种传播途径还在于其能大规模、快速的扩散舆情信息。现实中,互联网是一个拓扑结构网,能过在舆情的扩散中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技术支持,而这种拓扑结构网络为网络传播的放射状和波浪形传播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下,公众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个人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可以成为舆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因此,网络的拓扑行和层级性满足了其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介质要求。

三是作用机制。在水波中,涟漪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石头重量和石头落水的速度。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普通的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灾害事故等相对来说社会影响较少,因而在其舆情扩散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会小一些,其扩散的速度和扩散范围也会相对有限,而对于特殊的突发事件或由于长期社会矛盾所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征地拆迁等涉官、涉商事件则其舆情扩散动力强劲,很快就能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是网民情绪,包括网民的利益诉求强度,对社会或事件的知情却的要求度,甚至包括对社会或事件的情绪发泄等都是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

4.2基于波激涟漪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路径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经过扩散中的“流行”关口,开始进入“强化”和“放大”关口,

在该关口,网络舆情的强化和放大机理主要是源于舆情的“辐射性”发散。由于网络层级的复杂性和网络结构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涟漪般逐层放大和扩散效应。根据“水波动力学”原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舆情源”和“舆情动力”作用下,“舆情波”一级一级向外辐射,并形成更加强烈和更加广泛的网络舆情。简单的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涟漪发散就是一个“由点到面”的扩散过程。借助波函数,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涟漪扩散形态与方式进行如下表示: =f(h,k,l),其中 表示波的影响力,h表示波高、k表示波数、l表示波幅。在理想的无阻力情况下,波的影响力 是随着波扩散不断增大,当 达到一定范围值时候,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性就形成,并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破坏。由于受到诸多内部或外部动力因子影响,网络舆情在时空上呈现着波浪式的运动形态,波峰是舆论处于上涨阶段,而波谷则反映了舆情的下落阶段,波峰与波谷犹如水波荡漾一样,交替出现,彼此消长,并在舆论动力机制作用下,滚动前进。具体的扩散过程如图3.14所示。

图基于涟漪发散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图

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推动型和阻滞型行为特征

在图中,“舆情源”也即突发事件,是整个涟漪效应扩散的中心,处于核心地位,所有的社会网络舆情都是基于对该事件或事件相关问题的聚焦。首先,是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通过网络对事件进行主观性的描述和评论,形成了单个事件舆论。“任何舆论的发生都源于个人意见。”一方面个人对突发事件的观点和意见的表达,另一方面是个人对突发事件中的衍生事件或相关联事物的揭露,

形成了“网络波”的“舆情源”。其次,当事人或事件相关人开始在网络中有意向的向周围表述意见和观点,如果这些“舆情源”信息不能吸引网民的关注或引起网络的共鸣,其所产生的舆情源头很快就会消失;相反来说,如果个人意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则就会出现广泛的讨论,从而扩散为一级舆情,主要表现为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开始表达对事件当事人的关注、同情或声援,达到舆情波的小高峰。再次,随着舆情源的不断扩散,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众开始从关心事件的本身发展为关注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将矛头指向了某些制度层面或社会层面等,引发了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舆情,演化为二级舆情。最后,在涟漪效应下,由于社会公众观点、态度和意见不断靠拢集中,网络舆情涨落被放大,舆情由原来的无序评论转向有序的声讨,形成了一种公众与政府的矛盾相互对抗局面,演化为三级舆情等。而实际上,舆情系统的有序演变,正反映了社会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变,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5.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减效应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沿着一个盛衰的演变过程发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减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在经历了生成和扩散阶段之后,网络舆情逐渐呈现的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热点事件变为普通事件的淡化和衰减过程。随着事件的妥善处置和解决,突发事件所带动的社会资源逐渐耗尽,公众对事件关心呈现疲态、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较少,以及网络舆情发展缺乏新的动力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始逐渐进入慢慢平息的消减阶段。在网络舆情消减的过程中,有的是断裂式消失,有的是反复弱化等。但总体上来说,是沿着“冲突——序变——淡化——消亡”的演化路径而完成由盛而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舆情消减节点都相应呈现一定规律:冲突阻动效应、替代转移效应、散焦碎化效应和自然消散效应。

6.冲突阻动效应

6.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阻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作为一种特殊的冲突形式,首先,它应该表示处于社会系统中的公众、网民之间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对立状态;其次,网络舆情冲突主要存在于社会沟通和交流,缺少了这种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舆情冲突就无法形成正面的舆论交锋和议题对立;最后,舆情冲突主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公众对

不同的、对立的利益追求,或者对某种观点的支持与反对。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冲突主要是指公众之间或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切情绪、意愿和态度的对立状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对事件观点、情绪和态度的总和,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的反映。因此,也存在相互对立或矛盾的双方,他们对舆情事件持有不同的或相反的态度,在网络舆情中其中明显不同的作用,一部分是对舆情起着推动作用,另一部分是对舆情起着阻滞作用。起推动作用和起阻滞作用的两部分群体,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的两个对立方面,其具体行为可以如表3.4所示。一般来说,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会涉及当事人(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四个主要的舆情主体,他们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的冲突,会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站在不同的立场,并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来说,冲突一直存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整个演变过程。

6.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阻动型消减模式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经历了扩散阶段后,由于缺乏持续的舆情推动力,网络舆情进入消减阶段,并且在消减阶段中开始转入“冲突”关口,在该关口,主要是通过冲突阻动力使舆情由高涨期进入停滞期和消减期,出现舆情演化发展的“拐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不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不对接机制。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斱面改进工作斱法,高度重规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所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戒不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不可控性、互劢性不即时性、丰富性不多元性、隐匿性不外显性、情绪化不非理性、个性化不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舆情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构成了现实挑戓。 加强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政府应搭建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以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实现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劢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共识意见的达成,帮劣化解危机。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以应急管理政务内网、应急管理政务外网、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网及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的办公环境。 第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和信息噪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遏制谣言存在的空间,帮劣公众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仸度。

第三,提高政府善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避免“瓦釜效应”。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觃律,主劢接近和善用新媒体,借劣舆情监控系统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 主劢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所谓“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戒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导致大众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应该建立和完善网民丼报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加以监督。充分发挥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微博的出现,使得个人成为信息发布不社交网络的个体终端,微博的传播衍生出裂变性、主劢性、即时性的特征。微博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近年来,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也遍地开花,微博成为应急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要善用微博,不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规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 图:《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2.0系统》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通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 近年来,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不规范、不正确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置和善后,给单位、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为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减少和消除舆情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巩固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类市场主体、政府机关都应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一、预案建立范围和响应原则 一般预案适用于规范、指导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已经或者知晓即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可能引起公众普遍关注,进而损害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形象或影响社会稳定且涉及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如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都应建立专项舆情应对预案。 响应原则是:舆情应对要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协作配合、讲求方法的原则,迅速掌握动态,及时准确反应,保障公众安全,适度公开透明,尽力控制风险。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并设副组长1-2名,由分管对外宣传和重点领域的分管领导

担任。同时领导小组下设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成员由业务部门、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总体负责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查清事件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决定舆情危机处置各项具体措施;对事件处置进行评估、总结,提出对事件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牵头组织收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研判、分析和评估,及时向领导、相关部门、上级机关通报网上舆情;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媒体的联络,分析舆情信息发展的趋势,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处置建议;与新闻媒体沟通,如有媒体采访,由办公室统一协调,业务部门工作积极配合、协助;审核并统一发布以单位名义发布的调查信息;根据需要通报网 上评论引导信息,组织和协调针对性网上评论工作;组织开展舆情应对业务培训。对舆情危机及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展开相关调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结论,对涉及舆情危机处置提供法律支持。 其他相关部门职责: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能的舆情,快速开展调查(督查),做好源头化解工作;提出处置建议和发布的答复内容,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根据需要及时研究并提出引导口径,组织开展网上评论。 舆情监测员的职责:尽早发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有效处置和正确引导的关键,各单位应建立网络监测员队伍,配合做好媒体、论坛的网上巡查,发现舆论并在其他平台上或更大范围扩散的,及时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系统概述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依托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最终形成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功能特点 ·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用户可以设定采集的栏目、URL、更新时间、扫描间隔等,系统的扫描间隔最小可以设置成1分钟,即每隔一分钟,系统将自动扫描目标信息源,以便及时发现目标信息源的最新变化,并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到本地。 ·支持多种网页格式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可以采集常见的静态网页(HTML/HTM/SHTML)和动态网页(ASP/PHP/JSP),还可以采集网页中包含的图片信息。 ·支持多种字符集编码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采集子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多种字符集编码,包括中文、英文、中文简体、中文繁体等,并可以统一转换为GBK编码格式。 ·支持整个互联网采集

突发敏感舆情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

突发敏感舆情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 舆情预警研判是突发敏感事件处置的关键,现特制定突发敏感舆情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 一、突发敏感舆情预警研判。建立健全突发敏感舆情监控、研判和预警机制。安排专人监控舆情,对重大舆情和热点问题、事件的性质、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深入研判。加强事态研判,明确事件发展的阶段和状态。加强民意研判,了解社会整体舆论包括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网民的关注程度、范围、态度等;加强法律研判、政治研判和技术研判,定期形成突发敏感舆情报告。 二、突发敏感舆情应急处置。坚持新闻应急、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理同步推进,第一时间启动舆论引导应急预案。处置事件时要实行“双处置(事件处置、舆论处置)”和“双进入(事件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中心同时进入)”,成立新闻应急和舆论引导机构,确定新闻发言人和联络人,确保在发生突发敏感突发事件时能引导有序处置得体。 三、突发敏感舆情信息发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好新闻发布。把好时效关,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已被证实的信息。把好内容关,确定引导口径,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和接受采访。把好方法关,当外界有疑虑时,邀请第三方如专家学者、舆论领袖或公益组织发

表意见,增强说服力。把好平台关,第一时间在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发布信息。 四、突发敏感舆情网络互动。准确把握网民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与网民的交流与互动。主动设置议题,关注网络意见领袖,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突发敏感舆情责任追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舆情监控、新闻应急的经验总结。对引导有力、成效突出的要予以肯定,对谎报、瞒报、漏报、迟报舆情或置之不理、引导失当,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舆情管理篇_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管理篇 第十八章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第一节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发生火灾、瓦斯爆炸、冒顶、透水、坍塌等安全生产事故;尾矿坍塌事故;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暴力恐怖案件;爆炸案件;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劫持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件;恶性刑事案件。 第五,境外涉我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境外发生的,可能对我国公民和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本书所介绍的事件范畴,属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此外,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一般重大(Ⅲ级)等三级。 此外,还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罕见性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罕见性的角度来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并因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而使得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对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可参照先前处置经验并遵循某种规律。而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如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事件等,或是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而突然爆发,而完全没有先例,因此很难提前预测、预警,一旦发生,往往令应对工作措手不及。显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一些事件由于影响因素少,因素之间的作用简单,事件的不确定性低;还有一些事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之间作用复杂,事件的不确定高。事件的不确定性越高,可供选择的情景演变路线越多,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就越难,也越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其加以控制;而事件的不确定性越低,事件发展的趋势就越明朗,也就更容易准确预测并对其加以有力控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又可以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11.5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 为提高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负面舆情,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切实维护企业形象和利益,特制订本预案。 第一条突发事件定义 突发事件,指项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突发的人身伤亡、安全质量、自然灾害、企地纠纷以及突发性重大经济纠纷,重大经营管理问题,群体性上访问题,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经济案件等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 第二条突发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一)组织领导 项目经理部成立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办公室,全面负责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和现场管理工作。 办公室主任:项目经理、党委书记 办公室副主任:副经理、安全生产总监等 组员:安质环保部部长、作业队队长等 (二)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主要职责 1.突发事件发生后,统一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快速确定现

场指挥人员,并第一时间向公司报告。 2.及时为公司舆情应对现场领导小组提供事件处置新闻线索和进展情况,为公司现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 3.落实办理公司舆情现场应对工作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4.加强日常员工思想教育,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私自接受采访,不发表有损企业利益的言论。 (三)处置程序 1.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项目员工要第一时间告知项目经理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向分管宣传工作的公司领导和宣传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 2.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统一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快速明确突发事故(事件)现场指挥人员,并在未经公司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授权同意下不得发布新闻信息。 3.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公司领导小组应立即对事故(事件)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处理,确立报道规模、手段、方式和报道基调。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报告

舆情监控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1年4月

1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述 (2) 1.1 系统背景 (2)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2) 1.3 我国网络舆情现状 (3) 1.4 系统设计方针和原则 (3) 第二章项目可行性分析 (4) 2.1价值分析 (4) 2.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三大模块 (5) 2.2.1 舆情分析引擎 (5) 2.2.2 互联网信息采集 (5) 2.2.3 搜索引擎数据管理 (5) 2.3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先进技术 (5) 2.3.1 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5) 2.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舆情智能分析技术 (6) 2.3.3 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 (7) 2.3.4 全文检索技术 (7) 第三章实施方案 (7) 3.1 总体框架 (7) 3.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系统特点 (8) 3.2.1 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 (9) 3.2.2 支持多种网页格式 (9) 3.2.3 支持多种字符集编码 (9) 3.2.4 支持整个互联网采集 (9) 3.2.5 支持内容抽取识别 (10) 3.2.6 基于内容相似性去重 (10) 3.2.7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 (10) 3.2.8 舆情主题跟踪 (10) 3.2.9 自动摘要 (10) 3.2.10 舆情趋势分析 (10) 3.2.11 突发事件分析 (10) 3.2.12 舆情报警系统 (10) 3.2.13 舆情统计报告 (11) 3.3 价值实现 (11) 第四章项目投资 (12)

第一章项目总述 1.1 系统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2 数安舆情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我们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在跃升为全球领先的舆论媒体大国。截至2006年初,电视数量、报纸发行量和30岁以下网民人数均已排名全球首位;现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2000多份报纸和9000多种杂志。在舆情媒体规模、媒体种类等发展迅猛的同时,舆情导向的监测预警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提倡性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低级的误导性言论,这样就更需要有舆情监测预警的出现,防范误导性舆论的社会危害于未然,把握和保障正确舆论的前进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保驾护航。 2

舆情监控及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处置预案5

舆情监控及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处置预案 1.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与我厂相关的舆情监控与处置,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组织各种有效宣传,化解对我厂不利的舆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范围 适应于公司和附属公司的舆情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处置工作。 3.机构设置及职责 3.1领导小组 组长:党总支书记 副组长:党总支委员 组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 3.2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3.2.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把握舆论监控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为出发点,确保舆论监控与处置的客观公正和准确性。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市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好应急宣传工作。 3.2.2负责对整个舆情监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处置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3.2.3对重大舆情组织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3.2.4组织开展有利于企业的舆情宣传活动。 3.2.5负责本部门有关舆情的监控、起草发布信息、提出有关建议等。 3.3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由厂党总支领导,归领导小组管理。 组长:党办主任 副组长:厂办主任、供热部部长 组员:各部门相关人员 3.4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3.4.1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留意社会舆论,关注与我厂相关的报刊、电视、新闻网页、论坛、微博、微信和贴吧。 3.4.2组织对当地媒体主管部门以及电视台、报刊等单位开展日常交流和应急处置时的外宣工作。 3.4.3对出现在政府网络平台上的问题组织及时、严密、合理、有效的回复。 3.4.4对掌握的重大社会及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反馈给领导小组。4.处置流程 4.1工作小组成员要每天及时查阅有关报纸,登录有关网站,查看相关信息。 4.2当舆情发生时,根据舆情的来源及起因,工作小组成员要迅速在第一时间收集汇报给组长,对一般性网络舆情信息,由工作小组及时回复或联系平台管理员删贴,对容易引起舆情混乱的消息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对市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

完整word版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预案

大河湾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 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发布,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发布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分类分级 (一)诱发舆情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1.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失火、爆炸、交通运输事故、建筑安全事故、电气水事故、煤气中毒、危化品事故等。 2.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饮食卫生安全事件。 3.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引起的网络类: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不正问题引发的网络炒作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性质、规模、发布平台级别和影响力,舆情分为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三个级别,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表示。Ⅲ级(黄色):指在本市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范围较大。 Ⅱ级(橙色):指在自治区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大。 Ⅰ级(红色):指在国家级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极大。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萨马街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镇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一)萨马街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张丽萍

网络舆情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 青岛惠信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项目背景 (3) 第2章网络舆情概述 (4) 第3章舆情监控系统简介 (6) 第4章舆情监控系统使命 (7) 第5章舆情监控系统架构 (8) 第6章舆情监控理论模型 (10) 第7章配置清单与功能列表 (11) 第8章网络舆情采集(c/s架构) (12) 第9章网络舆情分析与展示(B/S端) (14) 第10章系统特点 (18) 第11章硬件部署与网络接入 (19) 第12章支持与服务 (20) 12.1 顾问咨询服务 (20) 12.2 售后服务 (20) 12.3 软件产品升级服务 (22) 12.4 技术巡检计划 (23) 第13章项目预算 (24) 第14章舆情信息系统特殊功能报价: (25) 第15章部分成功案例 (26)

第1章项目背景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扩大器 ---胡锦涛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 与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构成了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不是你听我说,而是大家听大家说。互联网作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上舆情已经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 互联网聚集的人气、展开的场景与揭示的真相,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形成网络舆论,甚至直接影响社会主流舆论,己经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如何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网络舆情管理成为一大难点。网络舆情的监管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网络舆情的持续性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5873628.html,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作者:徐崴威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峰期、反复期、衰减期五个阶段,并分析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事件要素、网民要素、媒介要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群体极化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及蝴蝶效应分析各要素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表现及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事件为例,探究事件从突然发生至最后衰减的过程,结果显示,事件主体、网络媒体及网民对舆情的产生、发展、高涨和衰亡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马航客机失联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2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6-0-02 1 研究背景 2014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网民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的时代到来。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加,网络使用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和网络媒体日益变革,这些客观因素都对网络舆情产生了更加深刻复杂,变幻莫测的影响。微博、论坛、网络评论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兴起,网络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庞大数量的中国网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信息,他们已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度介入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事件的孕育、发展、高涨和衰减过程中。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一件微小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系统的放大,也能引起“蝴蝶效应”。 2014年3月8日凌晨0时41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以下简称“马航客机”)MH370由吉隆坡起飞,预计当天6时30分抵达北京,客机载239名乘客,包括227名乘客(2名婴儿)、12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中国乘客154名。3月8日凌晨1时20分,失联于马六甲海峡,随后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该事件被称为“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截至目前,马航客机MH370仍未找到。事件发生后,马航公司、媒体及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事故的反应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和处理过程,因此对网络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即时处理分析,不仅有助于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制止谣言的扩散,还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进展和民众心理的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效果。 2 理论基础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掌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做好现场舆论引导; ●学会网络舆论引导技巧。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处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取决于六个方面: 1.一把手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一把手不理性、不明智,就很难处理好事情,所以一把手是排在首位的关键因素。 2.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尤其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要有对事件做出决断的魄力,要有征服公众的魅力。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使人们对事件形成一个刻板成见。 4.媒体环境 一个媒体能否有公信力、影响力、权威力,就在于是否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系统、全面、深入地报道。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媒体一定是追逐负面新闻的。 5.受众 受众指的就是人的认识、公众的认识。 6.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对一把手、新闻发言人、社会环境、媒体环境、受众都有深刻地认识的基础上,还应当要有制度作为保障。 要点提示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①一把手; ②新闻发言人; ③社会环境; ④媒体环境; ⑤受众; ⑥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技巧 具体来说,突发事件的现场舆论引导就是管好两个地方:现场舆论引导和网络舆论引导。 1.现场舆论引导技巧 现场舆论引导技巧主要包括: 时间就是生命——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这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 所谓第一时间,就是要把握好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到达前的第一时间、媒体报道前的第一时间、舆论形成前的第一时间。 直接当事人——火源 面对直接当事人,企业要做好四个S: 第一个S是闭嘴,不要争论; 第二个S是把自己想做的、要做的展示出来; 第三个S是保持愚钝; 第四个S是让大家满意。 此外,在新闻发言人领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让自己处于弱势。须知当自己越强势、越强悍时,对方对自己就越具有攻击性,所以新闻发言人要适当地学会处于弱势。 【案例】 ××××事件家属索赔沟通标准手册 2011年11月份一场大火震惊了全国人民,事故方为做好媒体沟通和家属沟通方面的一些工作,制定了一个对当事人的沟通标准手册。 这个标准手册里面主要含有以下内容:

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

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 技术白皮书 谷尼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2013年5月10日

目录 1系统概述 (1) 2系统使命 (1) 3系统结构 (2) 4功能描述 (3) 4.1定向、全网双模式个性化配置管理 (3) 4.2多种方式查原文,以文找文,信息自动关联 (3) 4.3多条件舆情检索筛选,快速定位舆情 (3) 4.4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溯源 (3) 4.5强大的多维度智能报表分析引擎 (4) 4.6灵活定制形式多样舆情简报 (4) 4.7手动自动双模式手机、邮件、桌面舆情预警 (5) 4.8支持矩阵式权限管理,支持多单位多用户共用平台 (6) 5运行环境 (6) 6关于谷尼国际软件 (7) 6.1公司简介 (7) 6.2案例业绩 (8)

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 技术白皮书 1系统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热点事件,都能迅速传播造成舆论,使得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为了维护相关群体的网络声誉、净化互联网,面对互联网舆情,利用技术工具进一步加强把握舆论监督走向,了解网络民意民声,构建舆情监测平台势在必行。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技术工具,谷尼人自主研发了互联网舆情监控系列产品。 其中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是一套利用采集检索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海量舆情信息自动获取、抽取、分类、聚类、溯源等,最终形成舆情预警、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传播路径、舆情溯源等舆情产品,为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2系统使命 完成全网和指定网站信息监测 早知道、早发现、早报告 及时输出统计分析图表供领导决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并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与纵深发展,使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表达意见、情绪与态度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并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呈现常态化、扩大化和复杂化趋势。注重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引导与监控,是当前党和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网络为载体表达对事件或事件相关政治、经济和社会具有影响和倾向性意见、情绪与态度的总和。 具有发生即时性、主体隐匿性、交流互动性、内容丰富性和群体极化性等特征。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可以分为生成阶段、扩散阶段和消减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呈现着一定的演化规律,譬如在生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形态突变规律、叠加聚焦规律、共振趋同规律、群体极化规律;在扩散阶段,主要表现为线性渐进规律、涟漪发散规律、感染互动规律和螺旋上升规律;在消减阶段,主要表现为冲突阻动规律、替代转移规律、散焦碎化规律和自然消散规律。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舆情监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譬如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等;与此同时,在政府舆情监控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舆情监控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待改进等,严重影响了舆情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外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极为重视,并形成了一些经验。 从国外来看,美国注重舆情监控的法制化和技术化,法国构建了政府、行业与社会的协同监控模式,韩国实施了互联网行政许可制度,加拿大构建了完备的网络事件应急系统,新加坡实施对网络舆情的严格管制等;从国内来看,通过“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甬温”事件、“抢盐”事件的个案观察,发现政府逐渐对网络危机管理更加关注,并加强了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构建了政府与网民舆情互动机制等。综合国内外经验与教训,认为在舆情政府监控过程中,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提升舆

国内五大舆情监控系统的对比测评

国内五大舆情监控系统的对比测评由于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之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加,舆情监控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促进长远发展、构建和谐环境的关键工作之一。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各大舆情监测厂商也相继发展起来。 在各大舆情厂商中有传统媒体发展而来的舆情服务商如:人民网、新华社等,也有一批依靠互联网核心技术起家的厂商如:谷尼、方正、TRS等;下面从各方面就来分析一下各舆情厂商的优劣势。 1. 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 界面美观:10分 采集范围:10分 监测范围:10分 语意分析:9分 预警通知:短信、邮件 预警分析报告:根据设定时间自动生成 使用难易:较难厂家提供培训 价格:价格较高提供专业服务 2.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 界面美观:9分

采集范围:10分 监测范围:9分 语意分析:9分 预警通知:短信、邮件、APP 分析报告:报告模板丰富,自动生成使用难易:难易适中厂家提供培训价格:根据行业而定 3.方正智思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 界面美观:9分 采集范围:10分 监测范围:10分 语意分析:9分 预警通知:可预警 分析报告:有多重格式提供 使用难易:较难厂家提供培训 价格:根据行业而定,提供专用服务4.TRS舆情监测系统 界面美观:9分 采集范围:10分 监测范围:10分 语意分析:9分 预警通知:短信、邮件

预警分析报告:根据设定时间自动生成 使用难易:难易适中 价格:价格较高 5.乐思软件舆情监测系统 系统界面美观:9分 采集范围:9分 监测范围:9分 语意分析:9分 预警通知:可预警通知 分析报告:有 使用难易:较难厂家提供培训 价格:根据行业而定 二、舆情监测系统介绍 1.人民网舆情监测服务平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博客、网站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

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预案-最新版

编制时间: 20XX 年 X月 XX日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预案 编制:__ 审核:__ 批准:__ 编制日期: 编制单位:

前言 为做好全乡换届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换届舆论环境,根据县乡换届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全县、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2、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3、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4、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政府网站》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 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换届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乡纪委、综治办、司法所等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乡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单位。乡党委成立换届舆情突发应急处置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指导及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职责: 1、根据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4、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5、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对机制 (一)建立舆情监控信息员队伍。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业务的干部担任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换届工作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和引导,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干部关心、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